第一篇:网络化体验磨练学积件资源库的建设结题报告
《网络化学积件资源库的建设》结题报告
一、课题成员构成:
1、主诗人:林锦亮(中学化学一级教师,化学科科组长)
2、成员 : 高级教师5人,分别是戴俊、王建伟、区胜耀、林怀志、李晓松。一级教师4人,分别是林锦亮、陈瑞、刘建平、钟韩敏。二级教师1人,宋宇欧。
3、网页制作人:宋宇欧。
本课题组成员大多数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资料积累厚实,同时又接受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完全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建设工作。年经的宋宇欧老师是佛山市网络教学研究成员之一,其电脑水平、网页制作能力都较高。
二、课题论证:
1、课题提出背景:(1)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建设日趋完善,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导教学正大步走进中学课堂教学。如何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地应用在班级教学上,丰富教学手段,追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本课题着重研究的内容。(2)配合学校省级课题《班级网上教学》而设立子课题,通过研究、创新、完善化学科网上教学资源,为班级网上教学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网页栏目的设置和建设。
(2)各栏目内容的选择、分类,重点是动感课堂和化学题库的建设。
(3)网页的建设和维护,资源的优化和充实。
3、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提升,网上资源的日益丰富,随着多媒体教学平台进入课堂教学,现代信息技术正日益成为中学教学的手段之
一。许多知名的中学化学科均建立了相关的教学资源网,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其它兄弟学校产生着无声的交流,并且利用这个技术平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及本学科的科研水平。佛山市作为广东省信息技术教育的先进单位,更有条件开展此类先进的现代信息教学。在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等信息资源较发达的地区,不少中小学校均非常重视网上教学资源的利用,许多学校均已建成了较完善的校园网,平台进教室,教师全员培训,每年举行1-2次的网上教学公开课,通过听课、评课,不断完善网上教学手段。本校也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并且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风格。因此,建立一套较为完善,针对本学科教学的资源库就显得极为重要。本子课题正是顺应潮流而设立的与学校省级课题《班级网上教学》相配套的科研课题。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上能大大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宏观研究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比如一些分子原子的内部结构,通过多媒体播放三维动画,能清楚地揭示微粒的结构及发生化学反应时键的断裂和生成,这对学生认识方面具有任何讲解均无法达到视觉效果,并且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一些练习题、测试题的收集、分类、设置,对教师在进行教学
反馈检测时带来诸多的选择,通过word文档的修改、编辑,能遴选出更符合本
校学生实际的测试,这无疑能提高教学效率。
理论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设,能很好地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顺
应历史潮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课题设计:
1、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本课题是对《班级网上教学》实施的先行保证,没
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教学资源库就谈不上网上教学的开展。本课题在化学课件,化
学各类测试题方面作了重点研究。本课题理论依据是构建主义理论,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方面进行整合。
2、课题研究目标:本课题重点研究目标是动感课堂和化学题库这两大部分。
按照全员参与,按年级分工在网上相关资源网寻找实用优秀的动画课件设计。本
课题网页主页共设置五大栏目,分别是:
(1)教师风采。
(2)动感课堂。
(3)化学题库。
(4)学科新闻。
(5)教育资源网链接。
其中(2)(3)是主要的研究内容,现将主要研究内容分述如下:
互动教学:包含现有高中化学所有课堂演示实验。
动 化学图片:包含了中学化学实验所需基本仪器的使用功能和组装演示。
感化学课件:集中本科组老师制作的教学课件。
化学论文:本学科最新最前沿的教学观点,教学感悟,教学体会。
堂化学教案:科组老师公开课教案,比赛获奖教学设计及网上优秀教案。
化学软件:目前暂缺。
①互动教学设置解释及应用: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问题的认识正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因此,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课堂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但有些实验限于条件,无法直观反映,也无法让学生直接参与,这势必在教学中影响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因此,我们在动感课堂的互动教学栏目中收集下载了大量来自网上的动画演示实
验,基本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举两例说明:(1)Cl2与CH4的取代反应,因受
条件限制(光照时间,强度),实验效果并不理想。而通过动画演示,不但直观
地感受到反应中Cl2的黄绿色逐渐变浅,瓶壁上有液滴产生(CH2Cl2,CHCl3,CCl4等),而且还能观察到CH4分子,Cl2分子的空间结构,化学反应中化学键
断裂位置等,其效果不明而喻。(2)炼铁的演示实验,因存在安全性不足(CO
有剧毒,易燃易爆),教师在演示操作时心有余悸,更谈不上让学生做了。但通
过动画演示却能起到相应效果。该动画包含了实验里用CO还原Fe2O3的过程,工业生产中的高炉炼铁过程,一些钢铁厂的实物图景,课内问题练习等。学生将
对炼铁原理,安全问题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总之,我们设置动感课堂的目的不
是让动画演示取代真实实验,而是补充完善真实实验欠缺或无法达到的效果,提
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
②化学图片中包含了基本仪器图片,组装仪器图片、实验演示三部分。这些
图片基本上包含了中学化学常用的仪器,既有实物比例图片,也有绘画仪器,给
出了仪器的使用功能,注意事项。这些仪器用法在教学上最实用最方便的用处是
表现在组装某些装置方面非常方便,比如一些实验习题课,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出
一套实验装置,或在高考复习进行实验设计时,都能依据实验要求,随心所欲地
在图片库中找到相应仪器进行组装、修改等。举个例子,在SO2有关化学性质的实验印证中,可设计一套实验装置,包含SO2的制取、干燥、漂白作用,与H2S、KMnO4的反应等。在多媒体平台上,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来完成,但在现实教
学中,许多学校均限于条件,无法真实再现这一组实验,最多由教师来演示,而
且往往手忙脚乱,效果不一定好。
③化学课件设置解释及应用: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教学已有一些年头,多数
教师通过几年的教学,已积累了相当的课件资源,而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达到教学资源共享。因此,在栏目设置中,收集入库的课件主要来源于本科
组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不同教师对同一内容的教学风格各自
不同,教学设计意图有所不同,通过课件能得到很好的反映,当资源共享后,教
师之间就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当
然,目前收集的课件仍不够完善,有些课件质量还不尽如人意,需要今后不断充
实,完善。还设想从网上下载一些优秀的课件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④在动感课堂的其它设置部分,如化学论文,化学教案,化学软件部分,目前
收入的文章,教案数量还不多,有待日后有目的、阶段性地收集有较高水平的论
文,教案,供科组老师在教学教研时借鉴、使用。
化学题库:本栏目是课题研究重点内容之二,在以前,老师们的资料保存极
不方便,尤其在命题时,剪刀加浆糊的日子令人记忆犹新。有时干脆就直接将一
套套现成的可能不太合适自己学生的试题来检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反馈效
果可能与教学初衷出入较大,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因此,在化学题库建设时我们
设置了如下栏目:
·章节测试
·阶段性考试
·高考题库
·高中化学竞赛(初、复赛)试题
现将各小项内容简述如下:
(1)章节测试部分。细分为高
一、高
二、高三各年级的单元测试题,以word
文档方式录入,便于老师们在使用时进行修改、编辑。试题来源两个方面,一是
科组各老师自己的命题,二是来自一些知名网络提供的。基本上高中三个年级各
章的单元测试题均有。其中有些章节测试题还分A、B卷。A卷属基础性测试,适合于初学时大部分学生测试时用,B卷属提高性测试题,适合于学有余力及高
考X科分班学习的复习测试用。
(2)阶段性考试部分。阶段性考试主要指每年的中段考试,期末考试或月考
部分。几年来,科组老师已经积累相当部分这方面的试题。既有自己命题的,也
有原石湾区这几年的期末考试题及禅城区期末考试题及外地部分省、市学校的期
中、期末测试题。题库中题量多,题型广、新颖。对今后老师们的教学测试,编
排带来选择方面的广阔空间。对提高命题质量及检测水平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3)高考题库部分。本部分收录了近几年来化学高考的全国卷、广东卷(1999
年—2004年),上海卷。全部采用word文档录入方式。便于老师们直接采用或
研究改装。设置此栏目的意义在于方便老师们对高考方向、原则、题型进行研究
时提供便利。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对教学中把握尺度,侧重点方向的取
舍,复习方法的科学性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广东卷的命题守旨,试题总
体难度有所下降,难度变化呈波浪型变化。试题对知识点,答题规范化方面要求
突出,要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不能在难度上做文章,而应指导培养学生准确的化
学思维,熟练用化学语言来回答问题,今后我们将会把每年的高考题收集后逐一
录入此栏目中,使高考题库更趋完善。
(4)高中化学竞赛试题部分。一年一度的高中化学竞赛(初赛)自恢复高考
以来有一定的年份,试题内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90年代中期前称为“高
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难度比高考难度大,里面包含了一部分大学内容。
但从2000年以后竞赛试题逐渐减少高中教学内容而增大了大学内容。难度大为
提高。在以前,我们学校曾出现过获省二、三等奖的案例。但近年来,由于试题的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上我们生源限制,导致竞赛成绩不理想,因此,设
置本栏目的目的就在于向老师们提供竞赛的真实素材,在辅导学生方面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高中化学竞赛试题共收集了1999年—2004年近6年的部分,今后将逐年收录试题进入本栏目。
四、课题研究方式、方法:
1、行政研究法
2、比较法
3、文献法
当课题确定后,我们集中全科组老师的智慧和力量,首先确定主要栏目的设
置及包含的内容。然后按年级进行分工。由各教师提供本人所制作的课件,使用
word文档编辑的各类测试题及上网查找下载相关年级的单元测试题,然后统一
集中到网页相关栏目中,通过分类整理形成比较完整的可行性资源。
课件是我们重点研究内容,是投入精力最多,建设难度最大的一块,在化学
教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完全靠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意会
来达到目的,教学效果比较差。如化学键、粒子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元素周期表等部分的知识。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抽象,难以理解,但通过flash,3D
等多视觉动画或三维图像可增强教学和直观性、趣味性。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
中,首先确立各部分教学内容在课件上的反映形式,上网查找相关内容的课件,通过比较、选择,将最优动画课件下载充实到网页相应栏目中。另外,科组还购
买了一套有关实验和物质结构方面的教学软件充实到建立的网页中,随时为教学
提供最大的方便。
五、课题的成效,体会及设想。
课题从立项到结题历经约一年时间,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已将资源库基
本框架搭建起来,完成了近80%的工作,感受到作为中学教师,除了有丰富的教
学经验外,也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会大大充实自己的理
论研究能力,反过来又会促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不断地接受挑战。更新自己的认知水平,无疑对将来的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当有一天体会到化学资源库
给自己的教学带来很大帮助时,那么,我们今天的付出就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报告人:林锦亮
2004/12/1
第二篇:小课题结题报告例件
信息技术下的微课研究——以小学数学为例
—结题报告
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 殷玲玲
本课题从学校实际出发,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特色。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设置了科技创新幸福课程,实现了让创新内容走上课程表的实质性转变,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教学模式上来看,教师一改以往学科课程单一的学习模式,跳跃的进行知识技能的整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指导和帮助学生;把问题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
本课题由数学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负责,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本课题已涉及全校师生,对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特色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意在探讨微课应用在课数学教学活动中,对我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否有激发作用,是否能提升他们的数学成绩,是否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了解了我校四年级学生在接受微课的讲解方式后的看法,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如何有效推动微课的实施,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
本课题研究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4年10月~2012年11月,开题。理论研究,阐述了为何研究此课题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的假设方法和内容。
1.根据研究动机,本研究将“微课”结合我校数学教学活动,针对四年级学生的数学课进行教学,并且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及时的反馈,当场解决学习的新知识和交流学习经验。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教师进行微课应用于数学活动中,与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习成绩的关系。
2.有关研究问题的界定:接受“微课”学习融入教学与一般的课堂教学的 学生,两组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改变是否有所不同;了解接受“微课”后实验组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否有所改变;教师教学效率是否有所提高。
第二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9月,有关概念的界定,并对国内外研究近况进行阐述分析。
本研究以微课为教学方式应用在某小学课后教学,检视其对某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影响,根据研究需求,收集相关的文献,本阶段将阐述微课的一些概念并对国内外微课的现状进行分析。
1.课题组结合本校实际确定“科学课上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相关案例,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及课例等,积累教学经验。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质疑精神,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课堂上,尽量采用激励性评价,尊重儿童间的差异,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探究、猜想、预测、记录、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3.完善方案,深入试验研究,探索规律,积累个案逐步形成成熟的教学状态,实现课程价值。建立课题组例会制度,定期检查课题教研计划落实情况,讨论有关后继工作,互帮互带,起头并进,共创佳绩。
课题研究中还尝试了问题教学法,鼓励学生多问多思,开展附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研究性学习,促使其拓展课外知识,开拓视野。(1)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上;(2)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化成问题或问题串;(3)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师生共同围绕“问题导学”展开双边活动。教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问题研究的组织者,问题解决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学生是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动参与者,问题解决的积极主体。总之,大多数师生认为,进行本课题研究活动是有所收获的,可能是 知识方面的,也可能是能力方面的。
第三阶段: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在分析微课的功能和优势,设计微课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以四年级数学课《角的度量》为内容,对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对教学手段和学习资源进行选择,对学习活动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并在课堂上实施。
1.实验教师对“科学课上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课题的实施进行总结,积极收集相关的论文、课例、活动方案等,撰写与课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论文等成果。
2.整理科研资料,总结课题的经验,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鉴定,争取顺利结题。
项目实施的成果: 具体成果目录:
论文: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角的测量》为例 尚需改进之处:
本课题在研究中发现了一定的问题。研究中既要学校、教师的支持,还要家长、学生的支持。本研究更适用于高年级课堂教学,部分教师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完全接受;同时本研究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教师业务素质存在差异性,教学状况良莠不齐。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本课题实施中加剧两极分化趋势的倾向,问题意识越强的学生往往更爱动脑筋,往往有与教师交流的更多机会;反之,更容易被师生所谈忘,变得更不喜欢思考、提问。
本课题研究虽然面临结题,但有关工作还要继续开展、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华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第三篇:体验性学习结题报告
《体验性学习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体验学习与接受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旨在发展学习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体验学习不仅对学习者的感性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独特的作用,适应了时代对人的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对体验性学习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是由于对它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我校教师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其特征和适用范围以及操作策略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例如:
1. 对体验性学习的“泛化”倾向
一些教师认为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所以,课堂上只给学生留出了时间和空间,不管学生有无体验或感受;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体验学习就是联系实际,只要活动内容与实际生活有联系,不管学生经历了怎样的活动,就是体验性学习。以上两点对于体验性学习的认识,我们认为都是片面的,不客观的。
2.只关注体验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内心的体验过程
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追求体验活动的形式,存在着为了体验而体验,忙于走形式,贴上体验性活动的标签,其实是一些没有价值的体验,不仅失去了体验的意义,而且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们的教学活动是在向体验性学习这一方向走,就是学生体验过后缺乏理智的、有价值的思考,教师对学生体验过程缺乏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急于让学生表达体验的结果,忽视了自主体验和内化体验两个重要环节。体验学习的目标并不是体验活动本身,学生在行为体验基础上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才是体验学习的最高境界。
3.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追求体验的趋同化
有人说,100个读者就有100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个体,对待事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体验也具有个性化特点,它与学生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然而,一些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的统一性,期望通过一次体验,学生就能达到预期效果,或是以教师个人的或者部分学生体验、经验代替所有学生的体验,甚至强迫所有学生接受某一种认识,认同他人的、自己尚未体验的经验。
在以往的听课和研读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发现: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体验性的学习活动,目标也很明确。但是对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性的思考缺少全面的预设。课堂上总是担心学生想多了,思考多了就偏了,造成很多时候,学生本身没有体验到,却强迫性地让学生接受某一种认识,认同自己还没有体验到的经验。如果在经验的总结上尚且如此,那么又如何谈得上把经验提升成为所有学生都认同的教育经典呢?
我们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们对体验性学习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从课堂教学层面看,很多教师缺乏具体的操作手段。因此,我们决定对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开展研究,从而指导教师们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体验性学习的实效性,深化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体验性学习源于西方,进入学校学科领域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就已出现过,当时不少教育心理学家就提出“经验学习”的课题。当时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强调“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建筑在对学习者有意义的、直接的、具体的经验之上”。这种强调受教育者通过行为实践和内心体验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教育思想,是我们研究体验性学习的理论支持。
体验性学习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体验性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1.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对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体验式学习有五大特征,即活动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和开放性。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激发兴趣、实践感受、体验内化和强化反馈。在学生亲历之前,教师需要提供情景材料并引发学习者的个体需要,产生学习动机;实践感受阶段是个体对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感悟或体验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内化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辩论,互相启迪。在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引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验;反馈评价是学生体验活动的重要部分,它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方向和价值,起着调节和强化的作用。评价应贯穿整个体验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体验过程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学生交流评议,引导学生将亲历进行归纳、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2.山东枣庄市文化路小学在体验性学习研究方面,提出了如下教学策略:即触境生情——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体验;美术交流——实现体验与合作的整合知识应用,获得做美术,用美术的体验。
3.辽宁省进修学院通过研究,他们也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一般策略,即在情境中体验——激发学习欲望;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受美术源于生活;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体验——感受创造美术;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感受应用价值;在成功愉悦中体验——增强学习信心。他们认为在在初中美术中,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再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活动,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美术思想方法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从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们教师更加深入地掌握体验性学习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体验性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教学策略是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但同时可以看到,他们提出的教学策略还是是宏观的、方向性的,缺乏对操作策略中的问题和偏差进行深入反思,缺乏具体对策,这正是我们要具体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一)《基础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具体目标中提到“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水平与规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充分体验,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多元智能参与学习,使学生获得对美术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二)《美术新课程标准》
《美术新课程标准》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三)现代教育学、心理学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感知到表象、记忆、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觉、知觉、表象是概念、思维的重要基础,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亲身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没有切身的体验,就谈不上建立表象,必将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学生思维的发展。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倡导体验性学习。
三、课题的概念界定:
(一)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二)体验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而确定的教学途径和方式。
四、研究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辩证处理社会需要、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关系。
2、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对民间美术教育资源提炼、整理,教学方法上既要继承传统,还要把现代艺术的美渗透其中,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3、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衔接,既抓课内方法,又强调课外实践活动。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实施主体是我校全体美术教师和部分学生,其根本目标是通过体验式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具体分解为:
1.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美术活动之中,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深入感悟所学内容;
2.通过体验式学习,培养良好的审美情商,促进美术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3.通过体验式学习,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此习惯成为定式; 4.通过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会做事的能力与品质。
(二)研究内容
1、自主体验性学习在认知美术双基中的功能; 2.自主体验性学习在提高审美能力中的作用;
3.自主体验性学习在发展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中的作用与层次;
4.自主体验性学习在学生人格素质发展中的功能; 5.自主体验性学习的形式、方法和规律。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询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经验和动态,以便从他人的研究中获得理论和方法的启示,更好得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2.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三个年级共6个班为实验班。本校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3.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体验积极性,体验感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5.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问题,再进一步解决问题,不断总结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 几年来,我们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体验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实践成果和新课程教育理念,组织课例研究,采取了典型课例设计——教学实践——总结反思——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研究策略,并定期交流研究经验和体会,保障了研究的顺利进行。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明确特征
为了让每一位课题组教师能对体验性学习这一策略有着较深入的理解,丰富教师们的关于体验性策略的相关知识。在课题研究的初期阶段,我们组织了多次理论学习。并且定于双周二的下午为课题研究活动时间。我们先后集体学习了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对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以及由首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下专题课例研究》“体验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综述”。通过检索文献,使教师们掌握了体验性学习的五大特征,即活动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知道了体验性学习的四个阶段:激发兴趣阶段、实践感受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强化反馈阶段,初步了解了各阶段的课堂操作策略。
除了学习专业的关于体验性教学策略的文献之外,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还同时加强课题组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提升。这样的学习,有助于老师们专业素养的提高,为更好的参与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不断的自身学习,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仅仅局限于自己学校这样小的团队中是不行的,向各校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
我们除了采取请进来,还让课题实验教师走出去。三年来我们先后选派老师外出学习。外出学习的老师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写成文章,供老师们一起学习。这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有效解决了教师们的认识问题,加深了对体验性学习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体验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为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典型引路,尝试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在课题研究的初期我们采取了以点带面的研究方式。聘请教科室的郭老师为指导教师,选择一线教师作为课题组的骨干成员,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我们把课题组又分成了低、中、高三个研究小组,分学段进行研究。各个小组根据研究计划,围绕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这一研究内容,确定要研究的典型课例,小组备课——说课——上课,总结反思,从而开展了系列研究活动。
(三)综合比较,全面分析,寻求影响体验性学习实效的因素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抓典型课例研究之外,还录制了实验教师的教学实录,收集了教师们的许多教学课例。为了提高体验性学习的实效性,课题组对课堂实录和课例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全面分析,初步找到了影响体验性学习实效的因素。
1.影响因素之一: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今天的课堂上被老师们大量的采用,通过对大量的课堂教学和课例进行观察,研讨反思,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种情况就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想给课堂贴上一个创设情境的标签,而忽略情境的具体作用。一些情境和课堂联系并不是很紧密,也没有具体的意义,可有可无。失去了情境本身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创设情境的时间过长,联系的无关内容过多,占用了课堂上主体上课的时间,使课堂上40分钟的课堂效率不能充分的利用。再有就是有些教师虽然精心创设了情境,学生也感兴趣,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提升,学生认识上没有收获。
2.影响因素之二:情趣的激发
体验性学习离不开操作、实践,因此学生是否喜欢进入学习体验很重要。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愿意去学,才可能在学习中激发创新意识,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引导激发学生的的学生兴趣。
3.影响因素之三: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也是美术课的重要环节,好的课堂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思维的火花不断的迸发。反之,则会阻碍课堂教学的进展,形成低效的课堂。美术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起到及时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及时明确学习的方向,学会进行有效的反思,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是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所以,我们通过不同的案例发现,一些评价好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体验性学习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一些不注意引导学生课堂评价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体验性学习时,学生显得盲从,积极性不是很高,相对效率也较低。
八、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在几年的研究过程中,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具体分析如下:
(一)通过研究,总结出了设计体验系学习的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化的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深知,一本静态的美术教材无法自身演绎、生长和发展,唯有通过教师聚焦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体验情境,才能拓展美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正是美术教学的魅力所在。
以《校园的小伙伴》一课为例,我们在课前十分钟捕捉同学们的动态,在课堂中以照片的形式绽放孩子们快乐的身影,通过创设这样生活化的体验学习情境,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当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时,学生便能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2、创设动手操作的体验情境,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为此,我积极创设动手操作的体验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012年的感恩节,我以学校“感恩的心”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以“我应该感恩的人”为主题的美术教育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创造性地将美术学习和德育活动相结合,使我和学生都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可在实践活动中,情感满满的同学们,作品却在表现形式上极为单一,大多选择了速写和水粉画。令我倍感可惜的是,理解上的片面和局限性使孩子们的作品千篇一律,多以表现自己对父母(特别是妈妈)的感恩为主。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和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他们意识到,一个人在人生之路上,要感恩的人有很多,不仅仅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样的至亲之人,还有敬爱的老师、崇敬的前辈、可爱的同学,甚至是一些我们都不知道名字却一直在为我们默默付出的陌生人„„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对周遭的一切人,甚至一花一草,都应该长存感恩之心。
通过交流,孩子们的思路被打开了,对于感恩的诠释加深了,大家纷纷想出了各种表现形式。有的用彩色挂历手工制作剪贴画用以表现农民辛勤地耕作;有的用国画表现兄弟和朋友之间互助、友爱的真挚情感;有的以泥塑的形式表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伟大母爱;还有的是用抽象的铁艺表现老师对学生无私而神圣的关爱„„
我们惊叹于学生的创造,这一件件的艺术品已不再是静态的物,它们已经化作了一幕幕饱含感恩之心的片段,物品的缺憾不再重要,心灵的升华才是永恒。
正是在我创设的动手操作的体验情境中,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学生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进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持了积极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想象的体验情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俗话说:“笔墨起于画卷,思绪发于内心。”我们在教学中不但保护学生的个性,还鼓励学生敢于另辟蹊径,创设想象的体验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发现在很多的美术课上,当教师展示出范画,让学生欣赏之后再让他们作画时,他们都会一丝不差地照搬教师的范画。从来不敢有半点修改。这充分体现了传统教育模式存在弊端,学生不是不想画自己看到的事物,而是不愿动脑,也不知道怎样观察怎样画而已。可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呢?例如,《校园的小伙伴》一课时,展示学生校园生活的照片,同学们活动时的生动神态动态非常生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认识感受人的表情是通过五官的变化来表现出来的,然后将自己看到的画下来。此时,正是教师对他们辅导的时候,而我的辅导也只是稍作修改或添加。结果,学生画出来的作品千姿百态,夸张的、可爱的、滑稽的,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创新体验。我认为学生的观察很重要,但能从内心感受到更重要。只有深刻观察和理解美术现象,才更有利于形成良
2合理组织课堂活动,各层次同学都得到各自水平的体验
(1)课堂活动内容的层次性。教师在布置课堂活动任务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布置高中低课业,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以学习,是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学习中并得到锻炼。
(2)合作小组搭配合理性
课堂上的活动小组设定至关重要。有事也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可采取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进行高低水平搭配,以好带次,这样不但水品好的同学能力得以展示,使水品次的学生也得以帮助。
3.注重有效的课堂评价,使学生体验落实到实效 通过研究课例和观察分析,我们发现:教师适时适当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起到导向作用,直接影响体验性学习的实效。
(1)评价要具有导向性。教师一句真诚的鼓励,带给学生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成功感,更重要的是,这种鼓励带有导向性,学生会顺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去思考,操作。教师的适时赞扬,在方法方面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2)评价要具有针对性。评价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层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有差异的学生;另一方面,抓学生的方法、思维的闪光点、创新点或者典型问题,评价有的放矢。
(3)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既要有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评价决定着学生体验的方向和价值取向,起着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教师既要评价结果,更要注重评价学生的体验过程,引导学生将亲历进行归纳、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我们还总结了一些汇报评价用语,(二)通过研究,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掌握了体验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及活动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目标多元性)和开放性,掌握了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转变了教学观念。在设计体验性学习注时注重研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由单一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过程方法、美术思想、情感态度等多元目标转化。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操作策略实施教学,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在课题的推动下,我们学校美术教师的成长速度越来越快。先后在县 市教学观摩课,艺术节活动等活动中获奖
(三)通过研究,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显著变化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过去学生习学习不主动,现在主动研究。在教师设计的体验性学习中,学生被推倒了前台,逐渐积累了许多活动经验和方法,逐渐增强了问题意识,会研究了,学习主动的多了。来我校听课的老师都说,我们的课堂,学生课上参与多,独立思考疑问多,脸上表情微笑多。同时,课题研究也提升了教学质量。通过全县的几次大规模的美术质量监测,学校的美术 总体水平已由过去的中下游跃居到全县的中等偏上水平,得到了教研中心,教委及社会的认可。
九、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一)关于最初提出研究体验性学习发展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市里的学校学生总有段差距,体验不够深入。这方面,今后我们继续研究逐渐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虽然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归纳出一些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但是体验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新版美术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2011年版)2.《教育学》、《心理学》。
第四篇:小学美术体验性学习结题报告
《小学美术活动中体验性学习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活动中进行体验性学习。而现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美术教学,教师习惯于立足课堂,被“教材”所束缚,较多的美术教师忽视让学生尽情地体验美术与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学生“临摹”的作业仍占重要比例。学生对美的向往、追求被抑制,阻碍了学生观察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没有处理教材中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编排意图,脱离生活实践操作,教学上仍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生活走入美术课堂,是现行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体验性学习”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能够实际应用的知识,而且必将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培养与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体验性学习”注重学生情感与道德体验的内化过程。所有的教育方式只有做到让每一个学生以真实的自我,面对他应该面对与解决的问题时,才能够使浮在外表的教育内化成为学生的行为与观念。强调体验就是要注重每一个学生自我的内化教育,强调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任何问题面前的真实心态。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参与,去体验,教师能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我们的教育教学的价值才能突现。
“体验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前,要进行更加精心的思考与设计,它需要教育者必须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它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生活中的智慧,也必须具备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感悟能力,只有这样,他才能设计出依据学生与教育教学实际的多样性的体验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体验性学习”的提出是对教师能力的一项挑战,它将促使教师首先进行知识更新与观念转变,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体验”就是强调重视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的个体情感、体验、领悟、想像等心理过程;改变以往过分地强调对艺术的模仿,提高学生的体验能力。
体验性学习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活动,体验互助合作、体验情感交流、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在小学美术活动中,我将从体验性学习中师生主客体感情的交融,体验性学习的师生的实践活动,体验性学习中教材内容的灵活变化等方面展开实践和研究,让学生更多地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艺术,去体验自然、社会与艺术之美,体验创造美好生活的喜悦,从而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目前小学美术活动中学生体验不够、感悟
不深、个性审美能力不强的现状。应充分创设有效情境,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走进美术活动,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深入感悟所学内容,在从而在积极的发现中,自主建构新知,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使“美术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师应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全体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感悟、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实践、体验创新、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审美情商,促进美术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同时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此习惯成为定式。也能在美的浸润中,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的自信心。
(二)研究的内容
1、借助活动 丰富体验
美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与学生生活、学习及活动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美术,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乐趣,丰富体验,勾勒出“生活画面”。
2、捕捉生活 创设情境
美术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生活中,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美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研究美术的材料、题材,教师要利用生活素材使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美术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3、实践运用 实施创新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美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的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兴趣。”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从生活中去摄取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为此,我在美术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与学生探求美术知识,把美术问题生活化,充分体现美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尽情地体验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4、走向生活 积累素材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的一切,也激发了人类的灵
感和创作激情,人们从自然界中得到很多启示。因此,尽量让孩子们全方位地接触了解五彩缤纷的世界,扩展他们的视野,受到自然美的熏陶的同时,使之为艺术创造美打下儿童时期的基础。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如一片叶子,一块石子,一个器皿等,通过联想能变幻出很多东西。生活中会有使人难以忘怀的事。如:星期、上学路、课间、春游等,这些生活片断可以用画笔把它描绘下来,用画笔向别人叙述一种动物,一次游戏、一个生活片断。
5、重视写生 丰富感知
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让孩子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创作,进行“个性教育”和“个性境界”,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觉去感受生活,去识别生活中的事物,并用自己特有的形式表现生活。我不赞成那种“程式化”的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应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经常带学生进行写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比较,动脑筋去思考怎样进行绘画创作,是发展儿童感、知觉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教学思路。它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且是对美术教学根本观念的改变,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6、课外延伸 学以致用
美术教学并不同于美术课本教学,美术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应让学生走出小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教学结合学校和社区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利用学生的新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很多很多。
7、利用废品 进行工艺制作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废弃物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而这之中有许多就可以成为我们工艺教学中的材料。新课程标准中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强调用软、硬泡塑材料以及塑料瓶、废旧织物、废包装袋等媒材,进行玩偶、生活用品等的设计制作。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因地取材,利用废品,制作一些工艺作品。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动手,我们既寻找、收集了制作材料,又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处理现代生活中的垃圾,还有利
于环境保护,改善生活环境,减少污染。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2月)准备阶段:
制定课题计划,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做好学生的问卷和文献资料的积累。
第二阶段(2010年2月---2010年8月)具体实施阶段:
详尽课题研究方案,开始全面实施,研究美术课堂教学中和课外活动中,既不放弃双基又能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张扬学生个性的“体验性学习”的操作策略,开展观摩研讨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交流和课题研讨活动,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做好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撰写中期成果,并形成论文,基本完成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
第三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总结鉴定阶段:
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同时上好汇报课和布置作品展览,撰写研究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六、课题的研究结论及成果
1、体验性学习在美术教学中应用后显现的作用:
首先,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完成作业情况很好,作业完成质量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的态度是可有可无,经过一学期后,试验班已经没有这种状态了。由于体验性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美术课有意思,试验班的学生对课的兴趣高于对照班,可见该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对美术课兴趣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其次在课堂教学上,试验班的学生绘画积极性和表现欲远远大于对照班的学生。特别是两个班的“后进生”比较,试验班比对照班表现出更大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并能积极主动参与思考,自已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参与讨论,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后进一步探索。作业的完成率和质量上,试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
2、实践成果
引用和参考资料
①《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7日)教基[2001]17号 ③《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园林专业建设结题报告[推荐]
园林专业建设结题报告
篇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专业建设自查报告
园林工程技术新专业建设自查报告
园林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从2010年秋季开始招生,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本专业的教学条件在软、硬件两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改善,保证了本专业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招生情况
在2011年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招生工作中,我系认真贯彻学院招生工作统一部署,结合我系实际教学条件合理制定招生计划,积极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不做虚假广告和不实承诺。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录取分数线录取,未发生任何违规问题。2010年该专业计划招生80人,实际招收103人,其中42人为高中生源,61人为三校生。2011年该专业计划招生90人,实际招收103人,其中44人为高中生源,59人为三校生。2012年该专业计划招生90人,实际招收95人,其中40人为高中生源,45人为三校生。目前在校生中,上海生源45人,外地生源19人,外地生源主要来自四川、陕西、河南、广东、广西等地。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执行情况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制定了符合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了动态调整。为加强专业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根据上级文件规定,我们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1、基本情况
我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从2010秋季开始招生,至今共招收了三界(2010、2011、2012),每级两个教学班,目前在校生人数达300多人,暂时还没有毕业生。招生三年来,每年都订立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区域经济、园林行业特点和需求,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调整修订,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2、经验和特色
(1)、搞好调研论证,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
我系根据教务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认真吸纳有关行业企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制定了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对专业名称科学、准确、规范,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范围及其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且操作性强,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设置课程,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职业技能和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做到合理、明确,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严格按以专业教育为主、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原则安排,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为4:6左右,文化必修课和教学指导方案中规定的主干专业课开齐开足。专业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约为50%。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拓展选修课三类课程参照2:7:1比例设置,选修课课时比例占总课时10%左右。教学计划中周学时一般在26学时左右。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格式规范,课程设置结
构合理,课程课时比例恰当。
(2)、明确培养目标,服务社会经济建设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我系设有专业画室、园林工程机具室、园林工程综合实训室、电脑机房、园林综合设计室、制图室等,以及校外的实训基地,全面地完成了教学计划要求的实验实习任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专业建设应主动面向用人市场与招生市场。学校借鉴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方法,努力形成适应、融入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具体做到“二个转变、二项创新、二种联办”。“二个转变”是指观念的二个转变:第一,从依靠政府,尤其是政府下属局级公司的依赖型发展;转变到既依靠政府政策引导又跟社会劳动力市场、教育市场需求的自主型发展;第二,从主要依靠外延发展转变到既发展外延形成规模更注重发展内涵,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受教育者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二项创新”是:第一,组织创新。成立了系领导组成的具有专业指导功能的专业委员会,商讨解决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第二是教学体系创新,即建立柔性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给学生选择课程,选择单招、就业、创业方向,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新体系。“二种联办”是:一是与企业用人单位联办,签订协议,参与招生及教学计划的制订,定期研究交流,确定共同目标,实现办学上的“订单式”培养。二是与外地人办资源管理中心,人才交流培训中心结成
协作关系,实施“合作式”培养,确保“出口”的畅通。
(3)、坚持能力本位,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本校实际,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应用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A、实行四位一体的课程模式。根据培养目标,把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和疏理,通过形成整体融合的课程体系,对理论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实践课程综合开发。做到横向结合、纵向贯穿、多方渗透、全面拓展。B、实施“三线二段”课程模式。三线是指专业理论线、创业知识线、创业技能线,二段是指创业基础教育段、创业专门化教育阶段,其指导思想是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强实践。C、个性化实训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实行实训教学个性化,做好分层教学,学生自由选择实习工种、实习内容、指导教师的自助餐型实训,并注重教学实习中的创新,鼓励学生创新、创造。通过研究改革,逐步构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
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学校从教学思想建设入手,通过学思想、学课堂教学理论、学新课程理念、学本校的教学先进经验等活动,积极实施成功教育、分层教学、发现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学校改革课堂教学,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学法指导及学习能力培养等,通过“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
通过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终
身发展能力。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将成功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立足以人为本,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以人为本,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校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实行新的教学管理体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并以此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制订了实施细则,把学业学分、操行学分、突出表现学分作为学生升学复习、推荐实习、评选优秀毕业生的依据。学生取得规定学分可以进入对口升学班参加专升本,也可以提前推荐进入企业实习。相反,没有取得规定学分,则不予推荐实习,三年后拿不到相应学分则推迟毕业。通过这样的管理体制,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认真学习,主动参与,积极选修,刻苦训练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予以政策和经费倾斜,择优选配新专业教师,加大本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本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1.师资队伍整体状况
目前我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共有教师10人,其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占46.0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58.6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14.88%;45岁以下教师占77.20%。新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特点,满足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见下表)。篇二:园林工程技术重点专业建设总结 2009—2010年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工作建设总结
一、建设基本概况
1、整体安排
2009年9月,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确定为陕西省重点建设专业,生态环境工程系相当重视,马上召开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相关负责人及教师的会议,研究并讨论了3年建设的目标及计划,并迅速开展工作。
2、组织机构
组建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小组,以保障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落实。为保证教改的正确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走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实习结合之路,还聘请了园林行业的教学生产、设计、施工等单位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委员会,参与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全过程的指导与实践。
组长:刘卫斌
副组长:赵建民、衣学慧
成员:刘新燕、李娟、张纯、薛君艳、王小鸽、方大凤、龚飞、阮煜、陈祺、陈书文
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情况
2010年4月23日,生态环境工程系在新天地酒店召开了2010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人员有教务处领导、校外兼职教师及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小组的全体成员。会议就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重要性及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践教学安排几个方面作了要求。教务处王青宁科长及马建峰同志就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过程遇到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作了重要讲话。会后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小组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课程体系改革情况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小组根据整体建设计划和进度安排制定了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正在逐步实施: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5.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四、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1、“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作了大量的工作。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年轻教师多的现状,为快速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已经采取了以下措施:
(l)充分发挥己具备“双师型”素质教师的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参与园林企业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管护工作。园林专业的教师有3人拥有自己的园林企业,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知名度,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杨凌五维园林咨询公司,吸收3位教师做兼职工作。
(2)坚持走“外引内培”的路子,充分利用杨凌农科城的优势,从科研、教学单位引进高水平师资,从园林施工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并具备学历的师资,既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又带来新观念、新方法。
(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从事生产、科研工作,先后有六人参与园林有关的课题,支持专业教师参与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项目,促进教师科研及素质的提高。在园林生产的关键季节,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先后有8人次承揽园林建设工程。
(4)针对园林工程教研室近年来年青教师多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实行“导师制”,采取“一帮
一、结对子”的形式,积极开展听示范课、评议教案、联改作业、集体阅卷等“传、帮、带”业务活动,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及改革意识,尽快提高年青教师的教学水平。
(5)积极引导教师加强高职理论学习和高职教育特点的研讨,营造专业改
革的氛围,鼓励教师发表学术、教学研讨论文,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培养热爱高职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
2、实践锻炼情况
截止目前,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已有阮煜、张纯、方大凤等7位教师分别在西安、上海等多家园林公司进行了不少于50天的实践锻炼,提高了年青教师的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教师进修培训情况
除了让青年教师进修提高学历外,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还鼓励年青教师到园林施工企业锻炼提高,以尽快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先后有刘新燕、王小鸽、薛君艳、李娟等13人次参加了进修与培训。
五、教材建设情况
截止目前,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出版五套教材。其中主干课程教材大多数是我校教师编写。教材内容能做到了内容精选、突出技能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教材特色鲜明,使用效果良好。目前,部分教师正在参与化工出版社组编的“园林工程建设作品丛书”,预计明年将全部出版。
六、教学改革情况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共发表论文5篇;编写教材、著作3本,其中主编1本,参编2本。
七、科研项目申报情况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教研、科研项目6项,其中省(部)级项目3项;承揽园林建设工程5项。
八、校企合作情况
目前,与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已达到40家,并逐步走向了深度合作。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一日
篇三: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专业建设自评报告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自查报告
一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执行情况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的主要
依据,它体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制定了符合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了动态调整。为加强专业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根据上级文件规定,我们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从2013秋季开始招生,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区域经济、园林行业特点和需求,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调整修订,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经验和特色
1搞好调研论证,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
我系根据教务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充分
调查研究和论证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认真吸纳有关行业企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制定了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对专业名称科学、准确、规范,专业培养目标、业务范围及其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且操作性强,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设置课程,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职业技能和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做到合理、明确,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严格按以专业教育为主、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原则安排,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为4:6左右,文化必修课和教学指导方案中规定的主干专业课开齐开足。专业课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约为50%。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拓展选修课三类课程参照2:7:1比例设置,选修课课时比例占总课时10%左右。教学计划中周学时一般在26学时左右。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格式规范,课程设置结构合理,课程课时比例恰当。明确培养目标,服务社会经济建设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我系设有专业画室、园林工程
机具室、园林工程综合实训室、电脑机房、园林综合设计室、制图室
等,以及校外的实训基地,全面地完成了教学计划要求的实验实习任
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专业建
设应主动面向用人市场与招生市场。学校借鉴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与
管理的方法,努力形成适应、融入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具体做到“二
个转变、二项创新、二种联办”。“二个转变”是指观念的二个转变:
第一,从依靠政府,尤其是政府下属局级公司的依赖型发展;转变到
既依靠政府政策引导又跟社会劳动力市场、教育市场需求的自主型发
展;第二,从主要依靠外延发展转变到既发展外延形成规模更注重发
展内涵,坚持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受教育者和社
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二项创新”
是:第一,组织创新。成立了系领导组成的具有专业指导功能的专业
委员会,商讨解决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第二是教学体系创新,即
建立柔性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给学生选择课程,选择单招、就业、创业方向,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新体系。
“二种联办”是:一是与企业用人单位联办,签订协议,参与招生及
教学计划的制订,定期研究交流,确定共同目标,实现办学上的“订
单式”培养。二是与外地人办资源管理中心,人才交流培训中心结成
协作关系,实施“合作式”培养,确保“出口”的畅通。3 坚持能力本位,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本校实际,以就业为导
向,重视学生应用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改
革的研究,A、实行四位一体的课程模式。根据培养目标,把职业教
育的教学内容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和疏理,通过
形成整体融合的课程体系,对理论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实践
课程综合开发。做到横向结合、纵向贯穿、多方渗透、全面拓展。B、实施“三线二段”课程模式。三线是指专业理论线、创业知识线、创
业技能线,二段是指创业基础教育段、创业专门化教育阶段,其指导
思想是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强实践。C、个性化实训模式。坚
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实行实训教 学个性
化,做好分层教学,学生自由选择实习工种、实习内容、指导教师的
自助餐型实训,并注重教学实习中的创新,鼓励学生创新、创造。通
过研究改革,逐步构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
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学校从教学思想建设入手,通过学思想、学
课堂教学理论、学新课程理念、学本校的教学先进经验等活动,积极
实施成功教育、分层教学、发现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等。学校
改革课堂教学,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学法
指导及学习能力培养等,通过“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案例
教学法”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
通过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终
身发展能力。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将成功教育贯穿于教学始
终,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予以政策和经费
倾斜,择优选配新专业教师,加大本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本专业教
师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一)师资队伍整体状况
目前我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专业共有教师5人,其中高级职务的
教师4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1人,45岁以下教师5人。
新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特点,满足
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见下表)。
(二)加大培养力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我系坚持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并重,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教师培养
原则,从政策上支持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质的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研究院(所)等进
行实践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2010年以来选派教师参加了多次
全国性的教师课程培训。
三 教学条件建设
我系相继建设完成了多座的专业机房,利用AutoCAD、3DMAX、SU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按园林规划设计流程,进行园林地形测
绘、景观摄影、平面图设计、模型制作、效果图绘制、施工图设计、园林园林工程及预决算、园林工程招投标书制作等;运用多媒体进行
演示、讲评;能完成各种园林设计出图需求,并能承接对外园林设计
服务和培训服务。
2012年9月投入80万元新建了园林机具实训室,根据园林植物
养护管理要求及相关管养类课程要求,配套齐备了剪草机、割灌机等园林机具30台套,可按照园林绿化标准进行园林植物的综合管理与养护,全程实操训练。四 教学管理
(一)规章制度的制定
1团队建设指导小组,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作用
由系主任任组长、党支部书记为副组长,各专业负责人为组员的团队建设指导小组,每年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和督促检查;学院规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必须每学期为学生开3~5次讲座,每年为学生安排至少1次大型的、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2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保障教学团队教师的质量和稳定
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指导教师主要由兼职教师担任,带队教师主要承担管理工作。在校内实训基地及校企合作实训、顶岗实习,指导由兼职教师负责;基本技能训练以专任教师为主。3 制定各教学管理制度,为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为了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学院先后印发了相关文件:《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教育的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在制度上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学院拨出专款,为促进“双向挂职”实行分配计划单列。对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给予一定的补助,帮助解决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对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按其授课工作量和贡献大小,给予报酬优惠,确保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课酬,住宿、津贴等经济待遇,并免收有关培训费用,以充分调动兼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