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个实际企业为研究对象,鉴别出它所采取的战略(模版)

时间:2019-05-14 02:0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一个实际企业为研究对象,鉴别出它所采取的战略(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一个实际企业为研究对象,鉴别出它所采取的战略(模版)》。

第一篇:以一个实际企业为研究对象,鉴别出它所采取的战略(模版)

以一个实际企业为研究对象,鉴别出它所采取的战略。

海尔集团总部在中国青岛.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为研发出适合农民使用的电脑,海尔2005年就专门成立农村项目组,2008年7月再次组织12支研发调研队伍深入到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的9000多个村庄进行调研。根据电压不稳、需要防雷、虫害鼠害多、潮湿低温等农村环境特点,相继开发出家家乐、乐家家、乐家家-K2系列等产品线。2007年夏天,海尔电脑的增长与2006年同期相比翻了三番,其中一半来自于四六级农村市场。

可以说海尔的产品战略根植于城市,主要的销售利润也来自于城市。但可以看出,从2005年开始,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民对于家电的需求增大。针对这一需求现实,海尔调整了自身的产品的战略,积极开拓农村市场,研发适合农村的新型家电。我觉的海尔的这种多样化战略是很必要的。虽然现在海尔在中国国内的家电市场份额中占了大约25%,在白色家电市场上遥遥领先。但是,一个市场可以看做是一个容器,总有一天会饱和,作为现在的城市市场,竞争者越来越多,虽然海尔可以凭借着良好的质量和服务占据第一,实际上,城市冲击越来越大。而恰恰相反,在农村市场,家电的品种较少,也很少有专业的家电超市。这时,海尔积极的开拓农村市场,就显得很明智。

我觉得海尔的这种战略是发展战略中的多样化战略。多样化战略又分为相关多样化战略和非相关多样化战略。而海尔的这种开拓农村市场的战略属于相关多样化战略。相关多样化战略是指公司进入与现有的业务在价值上拥有战略匹配关系的新业务。家电下乡这种新业务,不仅为企业增加了利润,也帮助海尔提升了内外优势。企业内部流程方面,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海尔电脑还将运作思路从“以产品为导向”改为“以客户为导向”,以打造全新的企业内部流程系统。经销商方面,海尔则采用自主经营体制,以在他们之间形成竞争机制,并迫使他们主动把优质服务推广到农村。服务方面,海尔的宗旨是——对农村用户的售后服务,一定要做得比城市还要到位。所以说,相关多样化战略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战略,它将存在于不同经营业务价值链之间的战略匹配关系转变成公司竞争优势的机会。

还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英特尔和海尔联手在河南发布了其专门针对中国农村用户的家用电脑。海尔与英特尔联合生产零件和配件,分享共同的销售力量,使用同样的销售机构和同样的批发商或零售商,零售服务的联合使海尔可以实现范围经济所带来的益处而使成本降低。

从整个企业战略来说,海尔采取的是组合战略,即把各种对企业有利的战略联合起来实施,达到利润的最大化。海尔集团作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其战略的选择、实施是对很多企业来说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但作为一个企业来说,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战略才是最好的战略。

参考文献:《海尔称雄农村的密码》

《英特尔发布“农村信息化战略”,携海尔推农民电脑》

第二篇:大学本科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优秀班级为研究对象(精品原创)

大学本科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

大学本科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优秀班级为研究对象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踏步前进,各高校办学呈现出诸多新的发展趋向,如高校后勤社会化,校外公寓,推行学分制等,大学管理体制逐步完善,但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老师和同学逐渐淡化了班级文化建设。然而大学班级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载体,学校管理部门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导向、规范、约束、凝聚、融合功能,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因此,探索本科班级文化建设,从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获得更好管理效果,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上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国内研究概况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高校班级文化的研究逐渐兴起。林运清[1]认为,班集体是高校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体。马丽华[2]提出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并建议班级文化建设要以主导文化为指导,弘扬我国当代青年文化的闪光面,排除青年文化的暗淡面。曾准[3]认为,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从管理学的视角在物质层、制度层、视觉层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班级文化的建设。肖慧[4]认为,班级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起着引导、激励、熏陶的作用。陈志刚[5]认为,目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应从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形成有益于高校发展和学生成才的高校班级文化。易想和[6]认为,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公开或潜在的感染、熏陶和改造班级学生,对增强班级集体的凝集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检索表明,学术界对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专家、学者,他们均是站在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等角度展开研究,而站在学生立场的研究目前处于空白。我们将以学生的立场为切入点,以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优秀班级为例,旨在系统研究大学本科班级文化建设进而提出合理化提出建议,促进我校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

(三)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1.该项目调查研究,可以为班委、班主任乃至高校相关部门在对班级管理上提供参考,以便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并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班级不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进行人际交往的基本单位,也是同学们获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主要场所,通过该项目调查研究,可以为学校优秀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共性的思路和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用优秀班级文化孕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3.对于项目组成员来说,进行该项目的调查研究,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利于更深刻地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4.目前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者基本是专家学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本项目的情况几乎没有。我们研究此项目能够从自身经历出发,贴近现实,为母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云南师范大学优秀班级为研究对象,探究我校优秀班级的班级文化,比较异同,归纳共性,进而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我校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

(二)研究内容

1.深入调查研究我校典型优秀班级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由器物(表现)层、制度层和精神(核心)层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的同心圆体系,这三个同心圆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共同构成了班级文化的结构。我们拟通过对我校2009-2010学年的典型校级优秀班集体进行人物访谈、问卷调查、观察等形式分别了解各优秀班级的器物(表现)层方面的如班歌、口号、服装;制度层方面的如班规、各班委的任务安排等内容;精神(核心)层,如班级核心价值观、班级信念、班级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班级文化的作用研究。应用所收集的资料对大学班级文化的导向、规范、约束、凝聚作用进行理论研究,论证班级文化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3.班级文化建设与优秀班级关系研究。探究优秀班级建设过程中班级文化的基本要素、形成过程;找到优秀班级与班级文化的内在联系。

4.比较研究。比较不同的优秀班级文化的异同,找出共性,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研究设想与研究方法

具备研究本课题的基础。

3.课题组成员杨荣斌参与过边境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的难点与对策研究的入村调研。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部分问卷调查,并撰写问卷调查报告,曾主持了高校贫困生非正常消费调查——以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学生为例,已获教务处结题,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4.课题组成人员通过本学期管理学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并且课题组成人员对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分析能力,交际和表达能力较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备,精力充沛,对科研充满激情。

(二)资料准备

1.学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相关图书资料,可以通过查阅图书收集相关的材料。也可通过计算机在网络上查阅资料,借鉴各学者的相关观点和看法。

2.行政管理专业开设有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研究方法等相关学科,除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外,许多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专业老师也是我们咨询的对象。

3.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较好的交际表达能力,为我们进行人物访谈,收集更多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对我们的课题开展及问卷的完善和补充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我们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编制“大学班级文化调查问卷”。此问卷在文献查阅、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编制而成。请心理学教师、研究生以及大学生对相关题目的内容和表述方式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筛选出题目,进行第一次试测。通过对试测结果分析进一步筛选不合格题目,然后进行第二轮预测。据此,确定问卷的结构、信度、效度,最后进行大规模的正式施测。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7月至2011年9月,确定本课题在课题组成员中的分工,系统学习相关教科理论,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完善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开始调研、人物访谈、共享资源、统计分析、集中讨论;进行各类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按要求进行研究,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和调整研究人员,进行中期评估和阶段性成果展示等。

(三)总结阶段:2012年2月至2012年3月,总结研究经验,评估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分头撰写论文或报告并制作PPT,初步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四)结题阶段:2012年4月至2012年8月,集中讨论、提交论文或报告、定稿,上报科研处并鉴定成果。

七、预期成果

第三篇:酒类企业资源整合研究以泸州市为例

酒类企业资源整合研究 ——以泸州市为例

2012年07月30日 11:13 来源:《中国市场》2011年第32期 作者:唐健 刘帮涛 罗敏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4 摘要:本文从四川省作为全国的酒业大省这一现实情况出发,探讨在目前的条件下四川省泸州市酒类企业资源整合研究的问题。以泸州市酒产业为例,首先分析泸州酒类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而分析泸州酒类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最后就泸州酒类企业资源整合提出相应的对策。

四川因其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水质、环境等自然条件,成为了我国最大的酿酒基地,造就了悠久的酿酒传统、优良的酿酒工艺和先进的勾调技术,使得四川美酒享誉中华。四川作为中国的酒业大省,有着诸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酒企业。而川南泸州作为四川最重要的酒城市之一,拥有泸州老窖、郎酒两大龙头企业及其他一批中小型企业。这些为泸州市发展酒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泸州市委六届六次(扩大)会议提出泸州市“四个四”的发展战略目标,酒产业作为泸州市最大的支柱型产业,一直都是泸州市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和主要财税来源,是实现泸州市“四个四”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泸州市作为中国酒城,具有深厚的酒文化历史底蕴,这是泸州发展酒产业所具有的先天优势。而大力发展酒产业是新形势下促进和带动我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泸州市酒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1 泸州酒类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白酒产业是限制发展产业

白酒产业至今仍是国家限制类产业,国家对白酒产品税负逐年加重,特别是白酒消费税从量计征和征管办法调整,制约了白酒产业发展。国家税务总局已经对白酒消费税进行了两次调整,但白酒税率在所有消费税中仍然最高。从2006年4月1日起,国家调整酒类产品消费税办法,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的比例税率统一为20%,定额税率为0.5元斤(500克)或0.5元500毫升,并“停止执行外购或委托加工已税酒和酒精生产的酒(包括以外购已税白酒加浆降度,用外购已税的不同品种白酒勾兑的白酒,用曲香、香精对外购已税白酒进行调香、调味以及外购散装白酒装瓶出售等)、外购酒及酒精已纳税款或受托方代收代缴税款准予抵扣政策。2001年5月1日以前购进的已税酒及酒精,已纳消费税税款没有抵扣完的一律停止抵扣”,其目的就是要引导酒类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产业发展的意图十分明显。

(2)国内酒类市场竞争加剧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酒类市场已经成为世界酒类企业的聚焦点和主战场。一方面,全国白酒产量、销售产值每年以两位数速度增长,必然逐步缩小白酒市场空间,白酒市场将逐步饱和。另一方面,加入WTO以来,进口酒关税逐步下调,为洋酒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机会,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国外酒商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国市场,与白酒展开了正面的市场争夺战。一是白酒业内竞争激烈。近年来,国内其他省市区白酒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对关键词:酒类企业,资源整合,挑战,机遇,泸州市 我省的全国领先地位形成挑战,白酒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二是市场营销还不是强项。面对川酒传统优势,省外白酒更加重视市场营销,经典营销案例明显多于我省,川酒市场营销仍需加强。总体来看,“四川会产酒,外省会销酒”印象仍未根本改变。同时,我省白酒出口数量占国内产量的比重很低,而且产品出口价格偏低,出口国家和地区单一,以周边亚洲地区为主,欧美主流市场仍未进入。三是产业整合任重而道远。近年来,中国白酒业资本运作频频,收购、整合、重组成为白酒业新的看点和亮点。我省虽然产业整合资源丰富,条件具备,但均各自为政,整合行为乏善可陈。同时,因酒类管理尚未立法,对假冒伪劣行为打击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川名优酒的声誉。

1.2 泸州酒类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消费结构升级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是消费升级的触动点。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阶段,庞大的人口基数将成为拉动食品饮料行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必将推动白酒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目前消费支出只占人均GDP的近40%,而其他较大经济体的消费支出大多占人均GDP的65%左右,据预测,2007—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支出增速将保持在10%~15%左右,消费增长潜力巨大。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36.7%下降至2006年的35.5%,恩格尔系数呈连续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为高端白酒的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广大农民收入将进一步增长,巨大的消费潜力正在逐步释放,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中高档酒类产品需求更加旺盛,白酒消费将更趋多元化。泸州酒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人才技术优势、产业基础优势、产品质量优势,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宏观背景下,泸州酒业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从2008年1月1日起国家实施所得税两税合并政策,食品饮料行业税率将有所下降,白酒行业也将从中受益,据分析,两税合一后,白酒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将平均增长10%左右。政策的调整有利泸州酒业进一步发展,只要我们因势利导、抢抓机遇,泸州酒业就一定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四川省政府、泸州市政府对酒产业的重视

省委、省政府正着力把川酒塑造成为能够代表中国白酒历史、文化和现状,在国内外叫得响的优质白酒区域品牌,这必将推动我省白酒产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3)独特优势机遇

我省白酒主要产区已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与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地球同纬度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生态区。四川酿酒历史距今已有4000余年,有6个中国名酒相继在2006年、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占全国白酒企业总数的一半。我省还拥有一大批“国家优质酒”和地方名酒。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评选的18名白酒中国酿酒大师中,我省占了9名。这些优势条件,是四川酒业加快发展的独特优势机遇。

(4)产业集中发展趋势明显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深化,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和规模化发展的进程加快,各行业的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白酒行业向原产地集中、向规模化、名牌化集中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我市有泸州老窖、郎酒两个名酒企业首批使用“泸州酒”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其他符合条件的白酒企业也将在考核合格的产品上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市委、市政府建设中国最大的酒业集中发展区、打造地域特色品牌等措施,也符合产业集聚发展的宏观趋势。因此,泸州酒业在本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泸州市酒类企业资源整合对策

2.1 实施泸酒“龙头”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我市特殊的地理优势,加大纯粮固态优质原酒开发力度,依托泸州老窖集团、郎酒集团的核心地位,以高端产品、高度白酒树立泸酒高端形象。在政策、资金、人才、营销等方面全力支持,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重点扶持老窖、郎酒两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依托两大龙头形成的产业集聚、产业集中优势,加快推进酒类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大集团、小配套的发展格局。

2.2 培育酒类产业集群,走集中发展、集群发展之路

(1)加快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建设

遵循“政府引导、区县共建、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泸州老窖集团公司的龙头作用和品牌效应,利用“泸州酒”地理标志产品的地域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以供应链管理为运营模式,以授权贴牌生产(OEMODM)为工序连接手段,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形成白酒资源共享、产供销一体、产学研结合的白酒加工枢纽,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产业集群,打造中国最大的白酒加工基地和中国第一个白酒加工配套产业集群。加快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提高全市酒业发展集中度,以白酒生产加工为枢纽,大力发展酒类设计、包装、物流、服务等关联产业企业,逐步完善集中发展区的研发、酿造等配套服务功能,形成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的产业集群,提升关联度、耦合度,延伸产业链,实现白酒资源共享、中小业主孵化、产供销一体、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构建泸州白酒制造基地、酒类产品设计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酒类产品展示中心、酒类产品物流中心、地产品牌酒的培育中心,打造一批白酒产业名镇,加快全市酒业集群化发展。

(2)积极培育酒业“小巨人”

大力实施“小巨人”计划,在现有规模以上企业中,选择一批生产场地适中,管理较为规范,产品质量和社会声誉较好,有一定的品牌基础、市场份额和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政策倾斜,使其能在较短时间内成长起来,成为泸州酒业发展的第二梯队企业。对现有数量较多的中小型白酒生产企业,各区县应加强宏观引导和规范管理,着力扶持1~2个发展势头潜力好的企业加快发展。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互利合作机制,使多数中小企业发展为向酒业集中发展园区或其他规模以上酒类企业提供基础酒的专业生产企业。

2.3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泸州酒”地理标志是泸酒的特殊品牌,它承载着泸州几千年的酒文化,体现出泸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代表了品质优良的纯粮食生产原料和独特的泸州酒酿造工艺,是泸州酒业的特殊身份标志。政府要加大投入,丰富泸酒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其人文品位,推出“中国酒城·泸州”公共形象品牌标志,注重统筹、策划、宣传泸州的历史、文化和泸酒资源,全力打造“中国酒城·泸州”城市名片。着力将“国窖·1573”、“红花郎”培育成为两大高端品牌,突出其品牌形象,加深其文化酒底蕴,将品牌和外部资源充分结合,使主导品牌的定位更加清晰,通过企业做好产品成长规划,精心培育营销队伍,提高终端市场竞争力,维护品牌形象和价格体系,利用终端美誉度提升目标消费群体的忠诚度。进一步细分市场,将资源集中在优势产品、优势区域上,使产品定位、文化包装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拉开差距,形成梯度,合理配置,积极打造一批地产品牌。培育名牌“小巨人”,形成泸酒品牌的二线梯队;恢复或重造三溪、仙潭、玉蝉等一批省、部级“双优”老品牌,重点培育一批成长型品牌;积极开发个性品牌、时代品牌和特殊群体品牌等,使每个企业紧紧围绕自己的主打品牌或核心品牌进行品牌结构塑造。

2.4 打造最具活力的白酒历史文化中心

充分发挥泸酒历史悠久和酒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围绕“泸酒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这一主题,开展对泸酒文化的挖掘、宣传和包装。建立“酒城名优酒博物馆”,打造独特名酒文化节日,推出展示泸酒特色、具有泸州风情的文化节目,丰富、提升泸酒的文化底蕴。建设酒业文化。我省实施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为酒业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需要继续推动川酒历史、文化、艺术、礼品有机结合,集中包装亮相,提升四川美酒文化竞争力,整体推介四川美酒地方品牌;实施白酒、旅游、文化与城镇“四位一体”融合打造,打造世界级的白酒旅游名镇;鼓励有实力的名酒企业建立酒类产业观光点,打造“中国白酒一条街”、“中国白酒第一酒庄”、“中国最大酒窖银行”等观光亮点。切实抓好行业服务。

2.5 建设国家白酒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平台与成果产业化研究平台

以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与四川理工学院、四川食品与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等共同组建“酿酒生物工程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白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以白酒行业的“双国宝”为微生物研究的宝贵基因库和技术创新为基础蓝本,为中国白酒行业培养创新人才,以白酒集中发展区为中国白酒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基地,建设“绿色酿造生物技术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白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中国白酒行业基础研究平台与成果产业化研究平台,更好地体现泸州白酒科技创新在中国白酒行业的领军地位。结论

目前,酒产业已成为很多地方政府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和朝阳产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以扶持。很多省份和地区在没有酒文化历史底蕴的条件下,借助于现代营销手段、技术创新、市场运作、资源整合等方式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酒企业和著名品牌。泸州市作为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以众多独特优势在中国酒业独树一帜,通过资源整合,理应在新一轮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马建会.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徐承红.产业集群与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赵海东.资源型产业集群与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冯更新.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6(9).(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基金项目]本文属泸州市社科联2010课题。

第四篇:党的纲领就是一个政党根据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而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路线

 {党的纲领}就是一个政党根据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而提

出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路线。它标志着一个党是否成熟及其成熟程度。恩格斯说,一个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1页)党用这面旗帜把全党团结在一个共同的政治目标上,同时用这面旗帜号召群众,集合队伍,组成千百万群众的浩荡大军。而人们也通过这面旗帜来了解党,认识党,决定对党的态度。

 【党的领导职能】党的领导职能,是指党对阶级、群众、军队、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文化组织等实施领导的职责和功能。主要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三个方面。

 {党内民主}是指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生活中,根据党章和党的其他规定,党员在平等的基础上,按照有关的民主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党的事务的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权利,代表大会、集体领导、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形式,党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民主传统、民主作风、民主方法是党内民主的具体体现。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

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 党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解放,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以自已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恰当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方法,以及党员的模范行动,去影响、组织和带领群众,实现它对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作用。、 {党的领导制度}指党的领导工作与活动的规则和程序。中

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它对党的领导机关的产生、构成形式及其相互关系,领导机关的权限、活动程序、工作指导原则等都做了具体规定。包括党的民主集中制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委员会制度、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请示报告制度等等,是党的组织制度中的最重要的内容。 【党的历史方位】党的历史方位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

概念。历史方位,指的是客观事物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党的历史方位,即党在时代和历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认清党的历史方位,是党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前提,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第五篇:年轻干部成长有什么规律?——以254名年轻局级干部为研究对象

年轻干部茁壮成长、执政队伍人才辈出,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根本保证。如何更好促进年轻干部成长?这项调查给了我们诸多启发。

为做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北京市委组织部与北京团市委组成课题组,以254名年轻局级干部(担任副局级领导干部职务时年龄不超过42岁)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年轻干部成长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对策建议。

年轻干部成长的一般规律

课题报告指出,纵观254名年轻局级干部成长的经历,他们脱颖而出并快速成长为局级领导干部,是个体素质、组织培养和社会环境各要素之间综合作用、同步优化的结果。

(一)政治立场坚定,加强党性锻炼、注重作风养成,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基本前提。年轻局级干部普遍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工作富有激情。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将政治信念内化为自觉的意志和成长的动力,将个人发展与党的事业紧密结合,积极追求进步。他们中,有148人在学生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入党年龄看,平均年龄23.8岁,参加工作后,注重参加党校、行政学院的培训。年轻局级干部普遍有着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有理想、充满激情、注重

作风养成,从来或很少在工作上闹情绪,在政治上显得比同龄人更成熟。

(二)注重学习总结、研究思考、自我加压,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基础。他们中,在工作前取得了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224人,占总数的88.2%,其中6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3人具有博士学位。尽管有较好的学历背景,但他们仍然注重知识更新,坚持边实践、边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较高能力素质。年轻领导干部学习调研能力都比较强,总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比较妥善,既传承了老同志身上的优良作风,又有年轻人的朝气。素质综合、知识多元是年轻干部快速成长的基础条件。

(三)注重基层实践锻炼,扎根人民群众、打牢群众基础,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根本途径。他们中,241人具有较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平均基层工作时间为14.1年,其中,32%的具有担任基层主要领导职务的经验。大家认为,对于年轻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一定要安排到基层和艰苦地方去锻炼,让他们在基层摔打中成长。这不仅给年轻干部施展才华的舞台,还为他们搭建了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试错平台”。正是在与群众的长时间接触中,他们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提升了群众工作能力、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四)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各级党组织科学搭建平台,加强培养教育、严格要求,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关键因素。年轻干部要成长为优秀的领导干部,除了个人要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能力素质外,离不开党组织的培养、选拔、使用干部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为年轻干部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综合分析他们的情况,非公选的干部在任副处级、正处级以及副局级的年龄比公选干部的都要小一些。这说明,各级组织仍然是发现、培养、选拔、使用年轻干部的主要渠道。各级党组织通过上调下派任职和挂职、交流轮岗等方式,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到不同岗位锻炼,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254名研究对象在任副处、正处、副局职务之前,分别平均经历了2.0个单位和4.8个岗位、2.2个单位和5.7个岗位、2.8个单位和6.4个岗位的锻炼。58%的人有过援藏、援疆等挂职经历或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国庆庆典等重大活动。多岗位锻炼,特别是在复杂矛盾和艰苦环境中锻炼,使年轻干部收获大,进步快。

(五)遵循成长周期、实现用当其时,是促进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对象在适当的年龄阶段都得到提拔使用,符合人才学研究的“人才最佳起用期为30岁至45岁”的一般规律,实现了用当其时。这样使用干部也进一步增强了干部对组织提拔使用的认可和满意度,体现了干部政策的激励作用。他们中,公选干部提拔副处级、正处级、副局级的平均年龄是31岁、34岁、38岁左右;非公选干部的是29岁、32岁、37岁左右。其中,有105人曾被破格或越级提拔,占总数的41.3%。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及时甚至更早地得到了提拔任用,助推了年轻干部的成长。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干部选拔资格条件总体上是合理的。干部的提拔使用应有一定的台阶,这可以使干部更加成熟、走得更稳,所以不能少,但有的可以缩短时限。受访者认为,发现好苗子后,组织部门要有意识地对他们早培养,早压担子,为他们走上领导岗位,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六)党组织扩大范围选人、公平择优用人,年轻干部敢于展示自我,是促进年轻干部成长的必要因素。近年来,为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北京市加大了竞争性选拔力度,进一步拓宽干部选拔任用的渠道。1995年至2010年,北京市共公开选拔了191名局级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在开放、透明、公正的舞台上展示自我,进入组织视野,其中42岁以下的95名,占总数的49.7%。目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方式逐步成为全市选任干部的重要方式,这为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遵循年轻干部成长规律,让更多年轻干部茁壮成长

根据对年轻干部成长规律的研究,结合北京市实际,课题组提出一些建议。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突出德在选拔年轻干部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

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廉洁自律为重点,加强对年轻干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的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体现到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对德表现好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进一步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突出加强年轻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抓好抓实,不断提升年轻干部的“革命化”水平。

(二)抓好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全面提高年轻干部德才素质。

树立“实践锻炼是最好的培养”的理念,大胆放手让年轻干部到重点工作中、重要岗位上施展才华。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接受实践锻炼。突出抓好在基层一线,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中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推行干部多岗位、多职务的交流和锻炼,按照“小步快跑”的原则,使年轻干部缩短成长周期。加大年轻干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交流力度,重视正职岗位历练。

(三)完善年轻领导干部发现机制,加强选拔年轻干部的制度建设。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遴选等竞争性选拔年轻干部的力度,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方法,健全制度。注重从基层一线、企事业单位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中选拔年轻干部,实现干部来源的多元化和经历多样化。

(四)鼓励扎根基层一线,逐步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链。树立重实践、重基层的用人导向,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成长成才。着眼于未来五年乃至十年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战略需要,组织实施“年轻干部成长工程”,集中选拔一批“70后”、“80后”优秀年轻干部到市有关部门、区县、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正职或其他重要岗位培养锻炼。探索建立年轻干部跟踪培养机制,逐渐形成从基层来、到基层去的良性循环机制。

(五)坚持宽严相济,营造年轻干部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切实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年轻干部,努力创造有利于年轻干部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观念,树立开放、发展的选人用人观念,对条件成熟的干部,及时抓住“最佳使用期”,适时使用,充分发挥其年龄、素质、能力、经验等各方面的优势。

下载以一个实际企业为研究对象,鉴别出它所采取的战略(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一个实际企业为研究对象,鉴别出它所采取的战略(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