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县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对策研究[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08:4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宁县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宁县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对策研究》。

第一篇:长宁县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对策研究

长宁县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对策研究

长宁县政府办课题组

生态产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生产结构,是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是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产业化体系,是在生态产业规模细小化、技术支持系统不过硬、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导致传统产业功能逐渐减弱的背景下提出的生态产业高效经营模式,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是生态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近年来,我县生态产业建设虽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过分依赖传统技术、规模狭小和封闭经营等弊病,尚未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特征。鉴于此,我县生态产业必须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

一、我县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状况

长宁县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环境立县、科教兴县、工业强县、旅游富县”的发展战略,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战略支撑,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实现全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互利共赢的重大措施和载体,初步走上了“拥有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生态产业进一步发展。2011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2亿元,同比增长16.8%;预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37.5%;预计累计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150亿元。通过打造农业三大产业带、五大特色农业园区,推进区域循环型工业生态体系建设,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

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29.1:38.8:32.1优化为2011年的19.4:54.6:26。2011年,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37.2亿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6%,县工业集中区被列为全省重点培育开发区、全市“两化互动”示范区。省级竹海新农村示范片和市级江南特色效益农业示范片建设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30.6亿元。先后被评为全国现代农业(生猪、玉米)试点县、特色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县,全省林业产业发展重点县、林业产业强县培养县。

(二)生态优势进一步彰显。我县着力将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通过大打生态牌,以生态招商、以环境引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一批环保型企业相继入驻,强有力地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以蜀南竹海为依托、生态养生县城为支撑、梅硐竹石林和开佛佛来山为两翼、其他景区景点和农家乐为补充的生态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旅游业实现快速发展。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县、四川省首批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林业生态旅游十佳县,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检查初评。佛来山成功创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并列入全省重点推荐的乡村旅游线路。2011年,我县森林面积达到77.4万亩,森林覆盖率51.6%;预计接待游客2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3亿元,同比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工业方面。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近年来,虽然工业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但是在较小总量基础上的增长,与发达地区比差距仍在拉大。二是工业用地紧张制约工业发展和生态工业建设。外地企业和项目的引进,本地重点骨干企业不断扩大等,使工业用地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生态工业建设。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尚未完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科研设

计力量不足,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不少企业不愿增加环保投入,个别企业甚至对已建成的环保设施开工不足,不愿承担治污责任,制约了生态工业建设的发展。四是企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企业发展不足,小企业偏多,专业化程度不高,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二)生态农业方面。一是农村缺乏必要的环保设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现象仍有存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农膜等的滥用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二是农业科技创新程度不高,生物技术、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三是生态观光农业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缺乏科学的规划,景区设施不全,功能单一,档次低,规模小,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四是基础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还不高,对广大农户生态农业技术的培训与实用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市场机制尚未健全,绝大多数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未能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缺乏动力。

(三)生态林业方面。一是林木综合加工利用程度低,既浪费森林资源,又无效益。二是产品档次不高。在全县木竹加工企业中,小型木材加工厂将近一半,产品附加值低。同时我县木竹加工企业主要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市场竞争力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三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研发能力弱,难以开发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四是企业分散,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产业链。五是林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全县26家以竹为主的专业合作社与竹农的矛盾较为突出,专业合作社运作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

(四)生态旅游业方面。一是全域大竹海打造和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竹特色景区打造推进缓慢,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全县星级农家乐只有50余家,竹特色餐饮、竹特色娱乐等开发力度不够。二是竹工艺开发力度不

够,目前旅游市场上所经销的竹工艺品80%都是外地产品。三是竹生态旅游引擎项目少,带动能力不足,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四是竹类一、二、三产业相融性不强,特别是竹生态旅游、竹产品加工对竹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体现不明显。

(五)生态服务业方面。一是总量规模小,生态服务业发展滞后。生态服务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现代消费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比较薄弱,公共服务业比较滞后。二是传统服务业比例过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三是县城旅游功能,相关旅游设施的配套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宾馆、饭店及其它旅游接待场所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四是服务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项目空间分布相对零散,彼此之间尚未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和集聚效应。

三、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长宁县要发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服务业以及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等,通过综合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有利于产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宏观的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通过产业生态资源的多层次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提高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效率。

(一)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夯实生态产业化发展基础。一是着力构建产业环境综合整治、自然源保护与开发的支撑体系。二是加强引导,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大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防治、处罚力度,对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项目给予税收、信贷等方面优惠。三是制定森林资源、水土资源、基本农业田保护规划、中低产田开发利用与土壤培肥规划,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再生能力。四是重视生态产业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大对农民建设沼气池、购置秸秆还田机械、测土配方施肥的财政补贴力度,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户和龙头企业给予贷款支持。五是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鼓励公众购买生态产品。

(二)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优势生态产业,推进产业化发展。一是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实施龙头带动战略,选择规模大、起点高、技术力量强的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骨干,鼓励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体制。大力发展柑桔、无公害反季蔬菜、优质畜牧、水产养殖、林竹种植等特色农业。积极发展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产品品牌创新和市场开拓。二是加强生态产业化的生产基地所在地及周边区域综合治理,做到“源头控制、流域治理”,关、停、并、转一些污染企业,督促企业不排污或少排污,多栽树种草,提高绿色植被的覆盖率。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生产产业环节中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引导,重点培育对区域性生态产业有带动作用的批发市场,改善交通设施和市场基础设施,壮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集散产品。四是加强对假冒伪劣商品打击力度,保护优质产品品牌,实行产品优质优价。同时加强市场预测功能,避免出现产品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协调,供需脱节的状况。

(三)以科技为动力,加速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生态产业技术集成开发与推广。加快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园区,加速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新技术开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科技开发投入体系。二是大力构建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经验性、分散性的产业技术规范化、程序化和集成化。三是健全科技推广机构,建立生态产业技术推广机制,积极培养各类种养专业户、示范户,加快生态产业科技的普及。

(四)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一是把各乡镇、县级各部门构建生态产业化体系情况作为专项考核,构建生态产业化实施、考评、监督、领导机构,建立适应生态产业化的干部业绩考评的指标体系。二是把生态与资源环境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在经济稳步高效发展的同时,保证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三是加大对发展生态产业的财政投入,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为生态农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第二篇:生态产业研究计划

生态产业研究计划

一、专题研究

1主体概念

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概念定义: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内涵外延: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历史背景:

2主体背景

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发展历史: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发展现状: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政策背景:

3宏观研究

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必然趋势:

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整体方向:生态产业(ecological industry)的发展策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第三产业)

4微观研究(案例分析)

二、项目考察

第三篇:产业与生态论文范文

产业与生态论文

产业与生态论文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社会工作101班 姓名:陈敏璇

学号:1022410120

生态县发展之我见

摘要:生态系统不仅支撑人类的生存,而且还陶冶我们的精神,为人们提供生活、审美和娱乐场所。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上说,从“征服”自然到“改造”自然,从“改造”自然到“回归”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体现。还应该指出的是,生态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不仅体现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

关键词:生态、农业、工业、城镇化、旅游

我的家乡在恭城县,曾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恭城县依托红岩、横山、社山、大岭山、潮水岩等“富裕生态家园”示范点,以“节会”为载体,把生态田园风光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而对于目前的一般县城怎么发展生态产业,我有着自己的理解与建议。建立一个生态的的县城,应以现代化为总导向,一得天独厚的生态系统为基础,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靠科技,坚持“长、中、短”相结合;坚持“强县”与“富民”相结合;把“治山、治水、治污”与“治穷”紧密联系起来,把保护盒建设生态环境与发展生态经济的现实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城镇化建设,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区域生态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县城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发展,但是最主要还是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城镇化建设四个方面着手去发展。

一、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它变革了传统的模式,其核心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乃至消除废弃物,减轻工业污染程度,使工业排放物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以保证现代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不断创造丰富的生态财富,实现资源的增值。生态工业得以实现的途径是可再生资源、能源体系为基础,广泛采用清洁工艺,确立无废物的食物链型工业生产技术的主导地位,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精心培育高薪技术产业、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资源集约型精深加工产业、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二、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当今世界人类在面临资源缺乏挑战下由美国密苏里大学最先提出的。在我国,生态农业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在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有:整体性、可调控性、地域性、高效性、持久性和稳定性。在生态农业中,首先要以生态型效益农业为中心,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其次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根本,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严格执行产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和产品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以及包装标签和绿色食品贮运标准;接着,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为核心,建立绿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再

者,以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为重点,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最后,要以绿色、有机化为目标,建立产地生态安全体系。

三、生态旅游业

生态旅游,就算要根据本县的实际资源,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理念,以原始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山、水、林为开发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首先是科学编制本县生态旅游业总体规划;其次合理确定生态风景区空间布局,加快旅游景点开发。风景区具有同一景观特征,构成完整连续范围,形成独立管理系统的特点;接着是加快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可以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休闲度假游、生态农业观光游等类似专题旅游项目;最后最重要的是普及生态知识,强化环保意识。生态旅游的根本目的是寓教于旅,通过旅游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可印刷一些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说明书发给旅客,开展一些有关生态环保和生态旅游的有奖知识竞赛、摄影比赛和征文活动等等。

四、生态城镇化

生态城镇化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县良好的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把人民群众居住环境的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要突出本县自身特有的功能,提升县城整体品位。以县城为重点,全面开展城镇园林绿化工作;加大城镇植树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其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功能。另外可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

生态县道路,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传统精神,也符合现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发展的新理念。以上四个方面是我再结合自己家乡县城的经验,再参考相关文献总结出来的,县城在发展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同时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生态学研究方法》孙振钧、周东兴编著

2、《生态学》林育真、付荣恕主编

3、《生态学视阈下的城市文化》诸山著

第四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经济学专业

王重锴)

【摘要】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选取了一个新兴的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做为蓝本,对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做了一个基本概述,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一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产业 可持续发展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区域内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战略工程,既无成功先例可循,亦无现成模式可搬。江西选择了生态产业,这足见决策者的睿智和远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是对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同样是在经济发展的一种理性回归。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1.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规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1.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

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

区域范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06.6万人。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

区域定位建设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战略目标到2015年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20年,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1.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鄱阳湖地区从地理环境上来看,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它是江西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环境承载能力较大。

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选取鄱阳湖地区试点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也是顺理成章的。

2、制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1区域经济辐射能力、竞争力较弱

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产业互补性等各方面来看,江西历来为农业生产大省,工业经济起步较晚,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各大城市体的综合经济实力在省内排位较高,但是相比较省外其他经济区,存在经济总量不足,人均水平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有明显差距。而且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和产业分布松散,间距较大,辐射力不足,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这导致区内连片发展困难,对周边城市辐射力、影响的空间范围和带动力有限。

2.2生态环境和资源双重压力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人口、经济、资源的多重压力将大幅增加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负荷,节能减排任务也将更加艰巨。当前,鄱阳湖区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包括水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土地植被退化、污染状况加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在城镇化、工业化化进程中,鄱阳湖区城市垃圾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历年累计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已将近6亿吨,占地面积3000多万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赣江、抚河等水质恶化加重,劣V类水质断面继续扩大,鄱阳湖磷、氮超标严重。江西省有4个城市的空气不达标,2005年7个设区市酸雨率达70%,农业化改造大量挤占湖泊水面,农田改造、围垦掠夺湿地资源。湿地面积显著减少,相应容积缩小,水位增高、洪涝水灾增多;湿地净化水质、调节气候、保育物种的生态功能退化。

2.3人力资源压力

一方面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科研能力都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差距较大,每年还有大量优秀毕业生外流,优秀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另一方面充足的富余农村劳动力缺乏技术培训,难以形成基础人力资源储备并满足企业需求。

2.4城乡发展二极化

2008年全国的城镇化率是45.68%,江西的城镇化率是41.36%,鄱阳湖经济区的城镇化率还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当前,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一方面,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人口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劳动力的流失,加之人均占有土地少,耕作农

业变得无利可图。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大量土地处于低产率运作状态。另一方面,因城市建设又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城中村”。

针对鄱阳湖区的特色和建设目标,其城乡发展亟待解决工业向生态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约化经营集中,农民向中小城市集中这三个方向问题。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我们看到我们喊了多年的“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慢慢的在我们面前变成了现实,这是值得欣喜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早已被证明是得不偿失而不可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经济发展同样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目前,有个别地方为实现“十一五”减排目标实行拉闸限电,或是以生态环境为最高诉求,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零排放”的目标。实现这种所谓“零排放”,不仅不能发展经济,甚至还会制约并阻碍经济的发展。

没有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如何增强,社会和人们生活水平怎样提高。所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中探索并建立一种生态循环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找到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点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3.1、构建产业集群,打造鄱阳湖区生态产业增长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世纪[1],其实质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依靠科技的进步来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依靠科技的创新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瓶颈问题。江西在提出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战略构想之初。就对这一种生态循环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作了细致规划。

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真正实现生态循环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重新构建经济产业集群,通过布局重点是做大一个中心,打造五条产业带,改变区域产业弱势。

3.1.1 做大南昌产业中心

做大一个中心即做大做强南昌这一核心城市,通过树立中心城市核心生态产

业,打造生态发展源基地,带动整个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

近年来,南昌市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南昌特色的产业体系。但这种产业体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辐射能力还偏弱,无法形成生产业发展核心。

在“十二五”期间,南昌应该抓住江西赛维、晶湛科技、江西晶大、百世德等一批光伏企业的落户,积极打造以薄膜太阳能电池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同时抓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热潮,加快以联创光电、南昌欣磊光电、南昌联众等几十家LED企业的发展。将各LED企业组成从外延片——芯片制造——光源、灯具、LED显示屏等上、中、下游完整的LED产业链。以光伏产业与新能源产业为基础,打造现代LED产业链,并形成若干个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战略性新型产业抱团发展区。

南昌核心产业集群的建立,有助于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有效地把环鄱阳湖地区形成一个整体,有利于统筹整个环湖地区差异化、错位发展。

3.1.2加快环鄱阳湖地区产业链式发展,形成上下互动的产业循环 从产业布局上分析,完善并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上下互动的产业循环,对协调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沿京九线的昌九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形成以飞机制造、汽车和船舶制造、医药、食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为主的完善的工业体系,有助于加快鄱阳湖地区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

打造浙赣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以有色冶金、轻工、医药、建材、食品等在内的产业体系,有助于加快加快鄱阳湖地区一体化优势形成,可以与昌九产业带构成比翼齐飞的态势。

规划九江、长江沿江临港生态工业产业带,形成以长江航运通道为平台,全面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发展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钢铁和铜冶金、造船、汽车、电力建材、大型设备制造等大运量、大耗水的大型产业基地,可以盘活鄱阳湖地区物流产业规模,形成临港交通产业聚集带,为鄱阳湖地区发展打通交通生命线。

加快环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带实施,形成以鄱阳湖平原为中心的,以粮、油、棉、蔬、果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为主,以种植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产业链。

全面构建环鄱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带,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鄱阳湖核心区,拥有丰富的湖泊、湿地、候鸟等生态观光旅游资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庐山、三清山、龙虎山等自然资源更为本区发展以温泉、高山峡谷、森林、河流为依托的生态度假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只要在线路规划上,和一体化统筹上下功夫,形成环鄱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带,就可以整体盘活江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为鄱阳湖地区发展打造一张绿色名片。

3.2以制度创新领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制度创新领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制度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制度创新引发的机制和体制变革往往可以为经济注入创造性的活力,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可利用资源量稳定的前提下,制度体系创新所带来的竞争力无疑也将成为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3.2.1健全鄱阳湖区生态经济区金融管理运行体制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区域内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战略工程,既无成功先例可循,亦无现成模式可搬。这也就突显一种创新性制度的重要性和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紧迫性。同时,从资本市场形成机制来说一种优越先进的制度对资本投资者和优质资金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1996年的世界经济论坛指出,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在构成区位国际竞争力的所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2]。主要是参与竞争的主体对制度和制度体系进行选择竞争,积累社会资本,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特别是吸引和利用全球流动资源。经济全球化实质是一种制度竞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在可持续的前提下仍然保持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就一定要在制度创新上领先与其他区域经济体。

制度创新的可行性实践首先可以放在加快金融管理运行改革上;其次对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然后要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它包括政府的公正、清廉、勤政、高效及法律的健全、司法的公正等等。完善的环保标准、企业准入法规和积极的招商创业环境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又不会对资源环境造成太大的压力。总的来说,制度创新是一项不消耗能源、无污染的生产力,但他带来的潜生价值也是刚刚起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无法拒绝的。

3.2.2打破行政区划,实现区域经济联动机制

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的发展来观察,制度创新已经不是一个备选项目,而是一个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仅就行政区划上来看,就涉及江西南昌、九江、上饶、鹰潭、抚州、吉安和景德镇等设区市[3],如果不打破行政区划的种种限制,实现区域内各种有效发展资源的整合共享、与产业协调优势互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徒有其表,很难形成一个循环内生的系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当前制度创新的重点应该集中在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的大协作的有机机制,突破不合理的条块分割,在各区域内实现整体的责、权、利相结合,以共同谋求最佳的开发效益,形成巨大的发展乘数效应。

当然制度改革与创新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的是,如果在区域经济规划之初就没有相应的制度变革计划,那这种区域经济就一定会因为各自利益的不协调而陷入无休止的内耗中。其实我国各地设立工业园区时,均会相应设置独立的工业园区管委会,这一思维是值得借鉴并学习的。

在新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而经济区发展又处在具体可操作的层面上来看,在经济区内部产业发展上,必须坚持市场经济内在运行规律,有效果的整合行政资源,打造数个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二十四小时经济圈和环形经济带,努力在市场交流层面上先行消除区域合作的各种障碍,实现市场网络的初步覆盖。在政府可操作层面上来说,江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各设区市应该首先根据国家检验检测标准,互相认同对方的鉴定结果,促进商品、资金、劳动力和人才、技术、产权、信息等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初步共同化发展。

3.3推进产业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内生性循环

推进产业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即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前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区域依据要素有效整合创造更大的财富[4]。1957年索洛提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能促使规模经济的建立,规模经济对于促使企业效益的提高,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和资源的浪费。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本地优势引

进能形成规模经济的企业,并在引进后进行再创新,例如江西在引进造纸业的过程中,如何在发挥本地森林资源比较优势的情况下提高造纸的科技含量,优化纸张的质量和污水的回收处理,加大对造纸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使得一种污染产业变为一种环保高效的新兴产业。例如探索对造纸污水进行分级提取有效成份,同时对大再生纸业发展,对造纸企业进行分级评估,以实现对造纸业的一种初级的生态循环产业改造,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关停了事。

3.4让新农村成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性支持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健全城乡互动良性发展机制,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性支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中同样适用。鄱阳湖区域内的乡村为整体环境均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内生性维持基数,同样高效集约发展的现代农业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稳定的基础工业原料。农村农民的增收又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品提供了一个良性伴生市场。以城乡良性的消费互动来刺激经济可持续的增长,这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开发特色生态经济,建设江西新农村的战略重点,可以概括为:“一湖、二镇、三山”,即保护一片清澈的鄱阳湖水,弘扬景德镇和樟树的生态经济产业和地方文化的历史辉煌,打造井冈山、庐山和三清山旅游名山,我们应以此来重塑江西经济发展的独特形象[5]。

3.5吸收本地人才资源,多领域引起外来人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人才总量和人才资源存量十分充足,仅南昌市内就拥有包括全国重点大学--南昌大学在内的46所高等院校,年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近50万人,毕业大学生、研究生4万多人。并已形成综合、理工、农业、医药、师范、财经、政法、艺术等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较齐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此外江西省还拥有省、市级以上科研院所100余家,各类专业人才达7.5万人。

目前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亟待解决的就是人才的本地就业和创业,和消化人才工作,对其它领域领军性人才应注意适当进行引进,以充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智力源。

总之,根据上述基本思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布局是:以制度创新领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湖区农业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工业。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性支持,并形成以南昌-九江为中心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并联结带动周围城乡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人口密集、产业集聚、联系密切的生产、流通一体化的经济区域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帆,李东.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明月.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假设条件的缺陷浅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02)

[3]陈美球,黄宏胜,刘滨,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确定研究[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0(5): 933~937 [4]陈计旺.地域分工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2 [5]陈述彭,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区-江西省的振兴与跨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3)

第五篇: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循环经济理念下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

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高速发展,中部地区成了全国制造中心,尤其是各种小而散的产业集群。在 工业 文明观的主导下,过于注重自身的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只认识到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存在,忽视了人与 自然 的和谐共存,忽视了资源与环境价值的存在,忽视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忽视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幼师论文发表/yjlwfabiao/而形成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两高一低”为特征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开放式的单向线性发展模式,致使中部出现了水质污染、酸雨、环境恶化、能源、资源的急剧耗竭„„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和资源短缺问题,已是中部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它不仅无情地摧毁着中部美好的家园,而且正在越来越严重地损害和制约着中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与定位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探索如何围绕国家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和 历史 文化资源优势,有效解决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三元结构矛盾,达到既要高速发展经济,又要大力改善环境,形成一种健康、和谐与平衡的发展道路。

介于这一背景,本文尝试在分析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础上,探索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产业集群,着力培育具有相对地理优势的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郑州、太原等省会城市中心增长极,以此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对贯彻“十七大”精神,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观点发展中部产业集群、提升中部竞争力、保障中部有序协调发展、实现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和中部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中部六省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且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意识中部六省产业集群总的说来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是各省发展很不平衡。相对而言,河南、湖北、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相对较好,其余三省发展相对较弱。到2007年底,河南省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共有388个,集群内集聚了14.5万家 企业 ,占全省中小企业总数的50.3%,年实现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6.35%,吸纳从业人员320万人,占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38.13%,但集群规模还是以中小规模为主;湖北省销售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已经达到80多个;湖南形成了四大类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电子 类产业集群、机械类产业集群和化学类产业集群,但是湖南有特色、有优势、基础较好的几个主导产业没有形成集群,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尚未有竞争优势;安军事论文发表/jslwfabiao/徽省产业集群目前尚处在初级形成阶段,集群的规模小,产业的附加值较低;江西省近年来出现了产业集聚的趋势,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的雏形,规模小,档次低,多以低层次企业为基础;山西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单一,煤炭开采、焦化和电力产业为主,其它产业集群规模普遍较小,多元化、互补性产业未能形成。这种产业集群的不平衡、多层次性发展不利于中部产业集群整体的发展。此外,中部各省为了各自独立的利益,缺乏合作战略思想,没有有效地整合资源的理念和动机。他们在对主导战略选择上都是各自为政,经济割据,缺乏横向联系,彼此形成市场壁垒。如安徽的东向战略,湖南的向南战略,江西的与长珠闽对接战略等,这些战略决策使中部作为整体的概念消失,合作和联系很少

下载长宁县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对策研究[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宁县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对策研究[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邻水县生态状况调查以及对策研究

    邻水县生态状况调查以及对策研究摘要:分析了邻水县的生态状况,邻水属于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地区,有三山夹两槽的特殊地貌,主要属于温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森林及丘陵生态系统,和城市......

    城市化与生态研究意义大全

    3、研究意义 “江城”武汉市位于两江交汇之地,也是“百湖之城”,是我国内陆腹地的中心城市。武汉市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状况,一直处于迅猛稳健的发展势头中。在城市......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合集五篇]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摘要】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与对策研究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生态失衡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教育也有了深入发展。对于高等院校教育英语教学来说,其目的不仅是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培养技能,也要提......

    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研究报告

    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朱蕴丽 摘要:生态道德教育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对自然、对生态、对环境追求一种和谐相处的认同或认知教育。当前加强大学......

    关于生态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本站推荐]

    关于生态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一、“十三五”时期生态建设和“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近年来,xx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生态立区”战......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做好环保工作,要“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

    云南省林火生态与管理研究

    西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林火生态与管理》 课程作业 题目云南省森林火灾报告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学号 云南省森林火灾报告 作者 摘要:云南省是我国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