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泰州学派王根先生的道论文
【提要】 本文分析考察了王根先生学说的核心范畴 ——“道”。指出“道”的特点是“中”,即合适、适中、中庸;“道”是“天然自有之理”,并且不能加入“人”的“意见”。“道” 就是“至善”,也就是“良知”,就是“性”,就是“身”。“道”没有古今之异,没有等级差别,圣人之道与百姓日用之道无异;对于“道”,必须全面地把握。王根先生将形而上的天理“道”,与形而下的、作爲“性”之载体的“身”,合而爲一。由“道”、“身”合一,体现天人合一,此乃其“道”之一大特徵。
【关键词】 王根 道 中 天理 至善 良知 性 身 百姓日用
泰州学派王根先生的学说,黄宗羲《明儒学案》称其“谓‘百姓日用即道’”。侯外庐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则称之爲“百姓日用之学” [1],这显然是依据《心斋先生全集·年谱》[2]中,世宗肃皇帝(嘉靖)“十年辛卯(公元1531年)先生四十九岁”条所云“是年四方从游日众,相与发挥百姓日用之学甚悉”而来的。如今,“百姓日用即道”、“百姓日用之学”,已被众多学人视爲是泰州学派王根先生的“命题”了。然而,即使是广爲流行的观点,有时仍有重新加以审视的必要。
倘若仔细推敲一下,便会发现,所谓“百姓日用即道”,其实并不是在给王根先生的“道”下定义。在王根先生本人的学术资料中,也找不出“道”就是“百姓日用”这样的表述。“百姓日用即道” 乃是一种省略的说法。如果按照王根先生的原意,完整地加以表述,则应当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运用著的 “至善”的“天理”、“良知”,这就是“道”。当然,由这一特定角度,而将王根先生的学说,称爲“百姓日用之学”,则亦未尝不可。只不过王根先生的学说,也讲“道”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甚至还有“出则必爲帝者师,处则必爲天下万世师” [3]的说法,这就明显已经超出“百姓日用之学”的范围了。
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运用著的 “至善”的“天理”、“良知”,就是“道”。这符合王根先生的原意吗?还是来看看王根先生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第一,“道”的特点是“中”,即合适、适中、中庸;这是“天然自有之理”,并且不能加入“人”的“意见”。
或问中,先生曰:“此童僕之往来者,中也。”曰:“然则百姓之日用即中乎?”曰:“孔子云‘百姓日用而不知’,使非中,安得谓之道?特无先觉者觉之,故不知耳。若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有所见便是妄,妄则不得谓之中矣。”[4]
所谓“百姓之日用”,乃指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著的“道”;对于此 “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此“道”即“中”。这“中”不能加入“人”的“意见”,“凡设人爲,皆是作僞;故僞字从人从爲”,“不执意见,方可入道” [5]。爲什么呢?因爲“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纔欲安排如何,便是人欲” [6]。王根先生的这种说法,是否受到《荀子》和《庄子》的影响或啓发,则就难以查考了。
王根先生的这个“中”,确实来源于子思的《中庸》。他说:
《中庸》先言“慎独”、“中和”,说“尽性”学问,然后言“大本”、“致中和”,教人以“出、处、进、退”之大义也。[7]
惟皇上帝降“中”于民,本无不同,鸢飞鱼跃,此“中”也。譬之江淮河汉,此水也。万紫千红,此春也。“保合此中”,“无思也,无爲也”,“无意、必,无固、我”,无“将迎”、无“内外”也。何“邪思”?何“妄念”?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君子存之,庶民去之。”学也者,学以修此“中”也;“戒慎恐惧”,未尝致纤毫之力,乃爲“修之”之道。故曰:“合著本体是工夫,做得工夫是本体。”先知“中”的“本体”,然后好做“修”的“工夫”。[8]
皇天上帝降于民的“天理”,即“中庸” 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人们的所谓学习,便是“学以修此‘中’也”。
第二,“道” 就是“至善”,也就是“良知”,就是“性”,就是“身”。“中庸”之“道”,体现于人,便是“良知”,即“性”。
王子敬问庄敬持养工夫。子曰:“道一而已矣。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9]
或问:“‘天理’、‘良知’之学,同乎?”曰:“同。”曰:“有异乎?”曰:“无异也。‘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良知’者,不虑而知、不学而能者也。惟其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以爲天然自有之理;惟其天然自有之理,所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也。”[10]
天理“道”是“至善”的,体现“道”的人之“性”也是“至善”的,而“性”的载体“身”,亦应是“至善”的。
子谓徐子直曰:“何谓至善?”曰:“至善即性善。”曰:“性即道乎?”曰:“然。” 曰:“‘道与身便尊’,身与道何异?”曰:“一也。”曰:“今子之身能尊乎否欤?”子直避席请问曰:“何哉,夫子之所谓尊身也?”子曰:“身与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尊身不尊道,不谓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谓之尊道。须道尊身尊,纔是‘至善’。”[11]
知安身而不知行道,知行道而不知安身,俱失一偏。故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12]
“中庸” 之“道”,就是“至善”,而“至善”便是“良知”,“良知”即“性”,“性”属于“身”,“身”与“道”则无异。所以,做到“安身”、“行道”并重,方爲“至善”。王根先生从子思《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出发,经过“性善论”的桥梁,而最终将无形(形而上)的天理“道”,与有形(形而下)的、作爲“性”之载体的“身”,合而爲一。由“道”、“身”合一,体现天人合一,此乃其“道”之一大特徵。
第三,“道”没有古今之异,没有等级差别。
《心斋先生全集·年谱》武宗毅皇帝(正德)“十四年己卯(公元1519年)先生三十七岁”条有如下记载:
书其门曰:“此道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
王根先生又曰:
予谓道在天地间,实无古今之异,自古惟有志者得闻之。[13]
“道”没有古今的差异,也不因爲人的等级不同而存在差别;有志于学的人,便可传“道”,便能闻“道”。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14]
圣人之道与百姓日用之道无异,如果认爲“道”会因爲人的等级不同而存在差别,那就不是“道”,而是“异端”了。虽然“条理”是一样的,但“百姓”和“圣人”也有不同之处。这就是“圣人”“知”,而“百姓”“不知”。
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会失。[15]
“天理”的“条理处”,对于“百姓”和“圣人”是一样的;可谓在“道”面前,人人平等。但由于“知”和“不知”的差异,则又导致了“不失”与“失”的不同。看来“上智”与“下愚”还是存在的,不过“下愚”通过学习,也可成爲“上智”。王根先生最终还是打破了“百姓”和“圣人”,即“下愚” 与“上智”之间的界限。
第四,学“道”的方法。
王根先生认爲,事事都是学问,事事都有天理。“即事是学,即事是道。”[16] “道”是人的天性,天性之体本自活泼,正如鸢飞鱼跃一般。“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与鸢飞鱼跃同一活泼泼地,则知性矣。”[17] 至于学习经书,则不过是爲了“印证吾心”,达到“良知”而“知性”。
“经”所以载道,“传”所以释经。“经”既明,“传”不复用矣。道既明,“经”何足用哉?“经”、“传”之间,印证吾心而已矣。[18]
王根先生主张,学习者如果能“握其机”把握住关键,何必再去“窥陈编”看书?他还认爲:
学者初得头脑,不可便讨闻见支撑,正须养微致盛,则天德王道在此矣。六经四书,所以印证者也。若功夫得力,然后看书,所谓“温故而知新”也。不然放下书本,便没工夫做。[19]
“若功夫得力,然后看书”,以求“温故而知新”,防止“放下书本,便没工夫做”。这竟似有点反对教条,注重实践,强调理论联繫实际的意味了。
王根先生作有《乐学歌》,认爲学“道”须“真乐”。“学者不见真乐,则安能超脱而闻圣人之道?”“仁者安处于仁而不爲物所动;智者顺乎仁而不爲物所陷。仁且智,——君子所以随约乐而善道矣。”[20]
同时,对于“道”,更强调必须全面地把握。
论道理,若只见得一边,虽不可不谓之道,然非全体也。譬之一树,有见根未见枝叶者,有见枝叶未见花实者,有见枝叶花实却未见根者。须是见得一株全树始得。[21]
这段文字,确实很像是《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的一个明代翻版。
第五,天下“至善”的典范是“师”。
王根先生认爲,爲人师表、啓发愚蒙的“师”,是“至善”之“道”的体现者。他说:
大丈夫存不忍人之心,而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故出则必爲帝者师,处则必爲天下万世师。出不爲帝者师,失其本矣;处不爲天下万世师,遗其末矣。进不失本,退不遗末,止至善之道也。[22]
有人怀疑王根先生“好爲人师”,他有如下辩解:
董子某问:“先生尝曰‘出必爲帝者师,处必爲天下万世师’,若疑先生好爲人师何如?”先生曰:“子未学礼乎?”董子曰:“亦尝学之矣。”先生曰:“子未知学爲人师之道乎?”董子曰:“愿终教之。”先生曰:“礼不云乎:学也者,学爲人师也。学不足爲人师,皆苟道也。故必修身爲本,然后师道立,而善人多矣。如身在一家,必修身立本以爲一家之法,是爲一家之师矣。身在一国,必修身立本以爲一国之法,是爲一国之师矣。身在天下,必修身立本以爲天下之法,是爲天下之师矣。故‘出必爲帝者师’,言必尊信吾修身立本之学,足以起人君之敬信,来王者之取法,夫然后道可传,亦可行矣。庶几乎己立后,自配之于天地万物,而非牵以相从者也。斯出不遗本矣。‘处必爲天下万世师’,言必与吾人讲明修身立本之学,使爲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夫然后立必俱立,达必俱达,庶几乎修身见世而非独善其身者也。斯处也不遗末矣。孔孟之学正如此,故其出也,‘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其处也,学不厌,而教不倦,本末一贯。夫是谓‘明德’、‘亲民’、‘止至善’矣。”[23]
王根先生认爲,只要做到“学不厌,教不倦”,便是“致中和”,“位天地”,“育万物”,“便做了尧舜事业,此至简至易之道,视天下如家常事,随时随处无歇手地,故孔子爲独盛也” [24]。他进一步阐述爲师之道:
门人问:“先生云出则爲帝者师,然则天下无爲人臣者矣?”曰:“不然。学也者,所以学爲师也,学爲长也,学爲君也。帝者尊信吾道,而吾道传于帝,是爲帝者师也;吾道传于公卿大夫,是爲公卿大夫师也。不待其尊信,而衔玉以求售,则爲人役,是在我者不能自爲之主宰矣,其道何由而得行哉?道既不行,虽出,徒出也。……故吾人必须讲明此学,实有诸己,大本达道,洞然无疑,有此欛柄在手,随时随处无入而非行道矣。有王者作,必来取法,是爲王者师也。使天下明此学,则天下治矣。是故出不爲帝者师,是漫然苟出,反累其身,则失其本矣;处不爲天下万世师,是独善其身,而不讲明此学,则遗其末矣。皆小成也。故本末一贯,合内外之道也。”[25]
《通书》曰:“‘喝爲天下善?’曰:‘师。’ ”师者,立乎中,善乎同类者也。故“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非天下之至善,其孰能与于此哉?[26]
总之,爲师之道,止于“至善”,其最终目的,乃是爲了“朝廷正”,“天下治”。
第六,“道”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王根先生认爲,“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27] 并且主张先“做学”,“而后入政”。他说:
社稷民人固莫非学,但以政爲学最难,吾人莫若且做学而后入政。[28]
“身”是“治天下”之“本”,故先要“诚心”,“致良知”,即达到“至善”的“良知”,回复到人性“至善”的初始状态。
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本必端。端本,诚其心而已矣。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诚,则无事矣。故诚者,圣人之本。圣,诚而已矣。是学至圣人,只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知不善之动者,良知也。知不善之动而复之,乃所谓“致良知”,以复其初也。[29]
王根先生从平民的立场出发,探讨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他主张,不怨天,不尤人,以身作则治天下。
吾身犹矩,天下、国家犹方;天下、国家不方,还是吾身不方。[30]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不怨胜己者,正己而已矣。君子之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亦惟正己而已矣。故曰:不怨天,不尤人。[31]
他终身未仕,慨歎未得机遇;然而,不肯背弃自己的“道”,曲意逢迎,“以道殉人”。“道”与“身”,“原是一件”,但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往往因时而异,各有所侧重。天下有道之时,“道”爲人们的“身”服务,爲了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天下无道之时,人们则爲了追求和维护“道”而献身。而如果认爲可以爲了某个别“人”而牺牲“道”,那么,这种“道”,就好像是小妾一样的“道”了。他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人者也。”“以道殉人,妾妇之道也。”[32] 王根先生并且“常诵此,教学者以立本”。其学生有平民,也有高官。曾多次有人上疏,推荐他做官,他却坚辞不仕,终至以身殉“道”。
* * * * *
通过以上对王根先生学说的核心范畴——“道”的分析考察,可知其“道”的特点是“中”,即合适、适中、中庸;“道”是“天然自有之理”,并且不能加入“人”的“意见”。“道” 就是“至善”,也就是“良知”,就是“性”,就是“身”。王根先生以子思《中庸》爲出发点,经过“性善论”的桥梁,最终将形而上的天理“道”,与形而下的、作爲“性”之载体的“身”,合而爲一。由“道”、“身”合一,体现天人合一,成为其“道”之一大特徵。他强调,“道”没有古今之异,没有等级差别,圣人之道与百姓日用之道无异;对于“道”,必须全面地把握。
至此,已可以清楚地看出,黄宗羲《明儒学案》称王根先生“谓‘百姓日用即道’”,在语义表达上是欠完整的;而《心斋先生全集·年谱》和《中国思想通史》中,用“百姓日用之学”的命题来概括王根先生的学说,似亦不够全面。事实上,力求准确地把握王根先生学说的真实含义,丝毫也不会影响其作爲伟大的平民啓蒙思想家的崇高历史地位;而且,惟其如此,方能使对于泰州学派和王根先生学说的研究更加深入。
注释:
[1] 见第四卷下,第978页。
[2] 《心斋先生全集》,亦名《重镌心斋王先生全集》,清王世丰刊本;泰州市图书馆1986年影印,綫装二册。
[3]、[4]、[5]、[6]、[12]、[14]、[15]、[16]、[17]、[18]、[19]、[20]、[21]、[22]、[24]、[25]、[27]、[28]、[30]、[31]、[32] 《心斋先生全集·语录》。
[7]、[8]、[9]、[11] 《心斋先生全集·答问》。
[10] 《心斋先生全集·天理良知说(答甘泉书院诸友)》。
[13]、[26] 《心斋先生全集·安定书院讲学别言》。
[23] 《心斋先生全集·答问》。
[29] 《心斋先生全集·复初说》。
第二篇:关于王策三先生的论文
关于素质教育的一些思考
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而存在。
我想,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王策三老师所说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在教育方面的一种发展,它们的目的地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为祖国培养更好的人才,只是着重点不一样。首先,现代教学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一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小小学生背着大大的书包,承受着深重的课业负担,学生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老师的目标也就是培养出更多的大学生,把升学率抬上去,它的关注点就只是学生的成绩、分数,也就自然而然的有了这样一句话:“分,分,学生的命根”。这种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思想,造就了不少的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的弊端的很明显的。后来,大家都倡导素质教育,口号喊了许多年,可是作为一名师范生,我自己也很难回答出什么是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学生与老师各自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我到现在也还是迷茫的状态。但是就王老师的观点来说,他认为现在所提的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培养,着重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及其情感意志,但是就全国总体来说,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现在,王老师说要把素质教育改成“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素质,着重强调知识,不管怎样,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国教育,为社会建设提供更全面的人才。
既然目的地相同,都是为了培养祖国需要的人才,那么关于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该视我们国家以及个人发展的需求而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观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观点不一样的时候,总会发生摩擦,引起不断的讨论,然后,促进该事物的发展。一个理论的发展大多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再回到中间平衡点的过程,关于教育的理论也不例外。在对教育的讨论中,每个时期,人们对素质的理解不一样,引发的争议促进教育思想的进步。我们从这样一个极端——应试教育,走到另一个极端——不注重学生知识培养的素质教育(王老师眼中的素质教育),再走到平衡二者的全面发展教育,期间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一个呈螺旋形上升的过程,促进教育发展。
关于什么是素质,我想,王策三老师眼中的“素质”是一种广义的素质,他把素质的含义泛化了,它不仅仅包括学生的品德、体育、美育,还包括学生的智力,并且王老师更加看重智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应试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中素质的一种。王老师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有提升人们素质的功能,因此所有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
在我的观点中,素质教育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使得学生的身心、智力、审美、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先生所说的“轻视知识”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同样也应该注重基础知识。当然品德固然重要,如果高科技的人才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来,那我们宁愿他没有知识,但是如果没有知识,我们的国家如何进步呢?所以应当把知识与其他并重,或者应该更加看重知识一些,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进,探索出一种能够让学生兼备知识、能力、道德、创新等的新方法。
在现阶段的中学教育中,高考在一段时间之内是不可能取消的,因此,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会面临一个终身大事——高考,因此,在中学教育中,还是应该以知识为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个性等等,实现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在这一点上,王老师提出的一些观点,我是赞同的,比如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注重知识内容的研究与改革;注重传授、讲授的研究和改革;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综合等等,这些方法我觉的挺符合我们现在说的新课改的内容的。也是一种很不错的见解。
现在的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改进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更加快乐、更加注重自主学习、重难点更加突出,让学生在一个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学。并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养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与人生观价值观。我认为在课堂上用“30+10”的方式是比较合适的,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
改变这种现象,我想,对教师教育成绩的评价体系、标准也应该做出改变,不应该以老师教了多少个清华北大的学生来衡量老师,这样,老师才会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学生的成绩。作为老师也应该提升自己的认识,老师培养的不是读书的机器,而是建设国家的人,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能力高。
我比较赞同的一个观点是:应试教育做到极致就是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进行的同时,学生掌握了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老师也在用他的一言一行引导着学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个性、其他能力等。只有在知识丰富的基础之上,学生身上的那些良好的素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于在课堂上是否应该让学生“事事直接经历”,我觉得王老师的观点还比较中肯。首先,有句话叫做“我给你讲了,你不一定能记住,我给你看了,你也许有点印象,我让你做了,你才能真正理解”。我觉的,间接的知识有时是难以理解的,有条件的时候,确实可以尝试着让学生亲身经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但是,如果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用实验来展示了,这会陷入为了实验而实验的陷阱,失去了把实验引入课堂的初衷了,实验只是一种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其次,就拿我们地理学科来说,适当的实验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兴趣。而且,设计实验也要根据学生的总体情况而定,不能“一刀切”。
当然,不排除有部分学生是不用经历高考这一个环节的,我国在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需要各种人才,既需要在“精英教育”下培养出来的精英,也需要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因而我国的教育既需要开设精英教育,又需要开展职业教育,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来选择。国家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人们在生活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受教育方式,不必要每个人都奔着高考这个“龙门”去跳跃,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有差别的。
我作为一个2010级毕业的学生,没有经历过全国第七次课改。但是在我的中学时代,也曾经听说过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但是就学校教学方面,还是很注重学生的升学率的,高中时候,就是“学校—食堂—家”三点一线,每次课业也是繁多的,老师就是以一种灌输性的方法教授知识,还是停留在原始的阶段,我想,如果能够用王老师的一些方法加以改进的话,是不错的。
第三篇:王根强先进事迹
寺前村优秀党委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寺前村党委书记王根强
王根强,男,中共党员,现任方里镇寺前村党委书记,他是2011年走上寺前村村级级领导班子领导岗位的,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性为后盾,以政治责任感为动力,以“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出色”为具体要求,从思想上、作风上、能力上加强自身建设,恪尽职守、竭诚奉献、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党赋予党务工作者的光荣任务,为党务工作和党的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和优异成绩。
一、不断学习、加强自身工作能力。
在走上寺前村党委书记的岗位以前,他还一直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党员,之前并未过多的接触过村级领导班子的核心领导工作。他主管村级领导工作以来,深知作为一名村级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特别是新时期党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他十分注重知识的更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工作中各种机会,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刻苦钻研党的各种文件精神,向兄弟村取经,向人民群众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各项工作能力。
二、真抓实干,全面完成党委部署的各项目标任务。
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一个自己的领导作用,带领全村干部党员
村民紧紧围绕镇党委提出的总体工作思路,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使各项分管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村级管理方面:寺前村作为方里镇的一千人以上大村,各种事务繁杂。作为党委书记,他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围绕村经济工作目标,及时处理和协调村级各项事务。一是从村东水泥路的铺设入手,及时解决了村东部群众下雨出行问题。2012年经多方群众反映,针对当时村东部道路差、雨天群众出行艰难的状况,经多方争取宝鸡峡扶贫惠民工程,及时的对村东部水泥路进行了铺设,并经多方协调为水泥路配套了水泥排水渠工程。使农民下雨出行和雨天道路排水问题一举解决,受群众一致好评。
2、党建工作方面: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是结合科学发展主题培训活动,切实做好村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在他任寺前党委书记以后通过自身带动影响和全村党员努力创建了“村级十星党支部”等多项村级党务工作,工作多次受上级镇党委政府好评。通过全村干部群众努力,村干部、党员、群众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此项工作代表县委迎接了市委组织部的观摩检查,受到好评。围绕党员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党员的吸收发展工作,全年共发展入党积极分子5名,接收预备党员2 名,转正党员1 名。
4、生产安全方面: 群众安全都是首先要考虑的,如果没有安全了就谈不上生产更谈不上致富。自从接手村级领导班子以来,他时刻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先后多次以走访、在村民家中
召开村民会议等形式对村民进行生产生活安全等常识教育。多次组织村中党员对村民农用三轮车、手扶车、四轮车等农用车辆非法载人和摩托车不戴头盔等不安全事项进行纠正。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党员轮流为村民实行安全生产生活常识教育普及活动,村民中形成一股时刻注意生产生活安全的良好风气。
三、严以律己抓廉政、率先垂范树形象。
严格按照“五个不准”、“五个严禁”、“四个严格控制”、“四个坚决制止”等规定,坚持以身作则,廉洁从政。在工作中做到清正廉洁、克已奉公,不以权谋私,不贪赃枉法。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时时用党的宗旨、廉洁自律的有关要求检点自己的行为。增强人民公仆观念,以人为本,为民造福。多年来他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宗旨,客观公道的处事原则,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倾入了党务工作的满腔热情,深受党员、群众的好评。他忠实实践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一名“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出色”的优秀务工作者。
第四篇:王大根讲座有感
王大根讲座有感
2018.3.21,有幸听取了王大根教授关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的专题讲座。王教授从核心素养提出的必要性来看现在美术的核心素养,讲到美术教学中的三维目标的设计以及运用。从大的理论框架到小的教学设计,从宏观到微观的讲解把我们的思维带入对美术教学的思考中。
其一,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二,要像美术家一样创作;其三,在美术课中做中学;最后,美术教学设计的注意要点。一个个的问题在脑海中来回穿梭,王教授用他多年的教学案例,为我们在教学中的困惑展现了一种种方法,让我们找到思考的途径和起点,使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第五篇:王小根个人简介[范文]
王小根个人简介:
职位:总经理兼设计总监
1、先后毕业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设计系;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获得IPMP证书C级
证书认证。2013北京大学酒店管理总裁班在读;
2、中国十大样板房设计师;
3、IAI亚太设计师联盟理事。
【服务客户】
客户主要是国内一流的地产企业,涉及的地产公司有:
金地集团;
2、保利地产;
3、万通地产;
4、亿城地产;
5、国兴嘉业地产;
6、融创置地;
7、卓达地产:
8、天地控股;
9、华远地产;
10、伊泰置业;
11、东方地产;
12、中冶置业等。
【获得荣誉】
2004年9月——应邀参加中装协成立20周年设计论坛,并发表题为《空间的物质主义表现》的演讲,开国内配饰设计之先河,在业内有很大反响;
2004年11月——设计管理的项目《金地国际花园会所》获得2004亚太区室内设计大赛会所类大奖;
2008年中国设计三十情怀高端品牌推广会,作品《天津万通华府样板间》获得优秀奖; 2009-5月——荣获2008中国十大样板房设计师荣誉称号;
2010年10月——设计项目《8哩岛》荣获IAI亚太室内设计双年比赛样板房设计大奖;样板房空间设计优秀奖(西安华远君城项目);
2011年4月——设计项目《8哩岛》荣登台湾奢华风格杂志ARCH《雅砌》封面; 2011年伊泰华府岭秀样板间项目获得PIN UP 中国样板间家居设计创新金奖;
2012年IAIAWARDS亚太室内设计——优秀奖(东方纽蓝地B4户型),提名奖(东方纽蓝地E3户型);
2013年9月——《万通天竺新新家园N3样板间》荣获第四届中国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大赛(筑巢奖)别墅空间优秀奖;
2013年11月24日——王小根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轻松调频FM91.5她和她的朋友们》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