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选小学数学教学例题
-
浅谈初中数学例题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例题教学 【摘要】例题是教师讲课时用以阐明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及其初步应用的题目。它是数学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载体,体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揭示解题的思路和
-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大全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 海口四中数学组 陈青云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例题教学,例题既为学生提供解决数学问题的范例,又为其数学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结点,能体现数学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例题教学论文(最终五篇)
小学的数学在知识点的难度、题型的深度和广度上是较偏向于基础和浅层次的,而且小学时期是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期,科学有效的例题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内容
-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典型例题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应用题 31. 张大爷的果园里共种果树500棵,其中是苹果树,苹果树有多少棵?5 52. 从甲地到乙地180千米,某人骑车从甲地到乙地去办事,行了全
-
数学归纳法例题讲解2教学参考
数学归纳法例题讲解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11n. 2n12n12n1133557请读者分析下面的证法:证明:①n=1时,左边11,右边 133,左边=右边,等式成立.②假设n=k时,等式成立,即:1111k. 2k12k12k11335
-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知识点及例题 一、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找出题目中的单位“1”。 2、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写出数量关系。 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数量;对
-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及例题:鸡兔问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及例题:鸡兔问题 所属专题:小升初数学复习资料 来源:互联网 要点:小学数学应用题 收藏
编辑点评:小学数学应用题一向是师生家长非常关注的一类题型,要做好 -
数学证明法例题
例1 已知,p,q∈R’且p+q=2,求证:p+q≤2证明用反证法设p+q>2,则q>2-p,∴q>8-12p+6p-pp+q>8-12p+6p=2+6(p-1)≥2与题p+q=2,矛盾。所以p+q>2不成立,只能是p+q≤2。说明当用直接证法证明比较困难
-
数学归纳法基础例题
典型例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分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整数有关的命题,关键是第二步,要注意当 时,等式两边的式子与 时等式两边的式子的联系,增加了哪些项
-
数学重要例题(6班)
《微观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 复习重点 1、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P3 2、微观经济学的主题:权衡取舍 价格 市场的核心作用 P4-5 3、实证分析、规范分析 P7 4、市场的范围 P9 5、
-
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详解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11n. 2n12n12n1133557请读者分析下面的证法: 证明:①n=1时,左边1111,右边,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133213②假设n=k时,等式成立,即: 1111k. 2k12k12k1133557那么当n=
-
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详解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11n. 2n12n12n1133557证明:①n=1时,左边等式成立. 1111,,右边左边=右边,133213②假设n=k时,等式成立,即: 1111k. 2k12k12k1133557当n=k+1时. 11111 2k12k12k12k31
-
数学归纳法证明例题
数学归纳法例题讲解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11n. 2n12n12n1133557请读者分析下面的证法:证明:①n=1时,左边1111,右边,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133213②假设n=k时,等式成立,即:1111k. 2k12k12k
-
数学例题的诱思探究教学
数学例题的诱思探究教学 在讲完和、差、倍角的三角函数后,我讲了几道例题,目的是为了探索应用这些公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水平.下面举一例谈谈数学例题的探
-
小学数学几种典型例题口诀及相关例题解释(最终五篇)
小学数学几种典型例题口诀及相关例题解释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地税局兴工税务所 佟绍生 一、和差问题 已知两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 口诀: 和加上差,越加越大;除以2,便是大的;
-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及例题:平均数问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及例题:平均数问题
所属专题:小升初数学复习资料 来源:互联网 要点:小学数学应用题 收藏编辑点评:小学数学应用题一向是师生家长非常关注的一类题型,要做好 -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及例题:行程问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及例题:行程问题 所属专题:小升初数学复习资料 来源:互联网 要点:小学数学应用题 收藏
编辑点评:小学数学应用题一向是师生家长非常关注的一类题型,要做好 -
八年级数学下册《四边形》经典例题专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四边形》经典例题 例一:如图,已知DE∥BC,CE和BD相交于点O,SAE∶EB为() A.2∶1 C.3∶2 B.2∶3 D.5∶4 △DOE∶S△COB=4∶9,则例二:已知:如图,□ABCD中,∠DBC=45°,DE⊥BC于E,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