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年级科学上册二单元
-
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一、二单元测验5则范文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验一、 填空:(30分)
1、我们能用眼睛____、耳朵____、手摸、鼻子____等方法来观察一棵树,并能用简单的方法描述树的____、____、____等。
2、植物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果实和种子 -
上册科学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2010-09-01 标签: 教育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它们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和结构呢?比如: 为什么钢材要做成“L
-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2.在观察和测量大树时,我除了用自己的(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等人体器官外,还用到了(放大镜) -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一、填空 1、动物具有( ),动物的生存依赖于( ),不同的( )中生长着( )的动物。 2、我们在寻访时应做到、,不,不小动物。 5、蜗牛利用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3单元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第一课时: 1.校园寻“宝” 一、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 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体验探究
-
三年级二单元
三年级(下)第二单元
一.英汉互译。(20分)
1.十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故事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室_________________ -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题
一、填空
1. 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人。
2. 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 。
3. 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 -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作业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作业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
1. 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人()。
2. 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3. 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 -
三年级上册科学
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1、好奇心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物,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我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2、当听到“科学 -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题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 。我们应该使用材料,减少对的破坏。
2、常见的材料有天然材料,如;人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最新整理)(定稿)
第二单元练习动物附答案 1、 寻访小动物 一、判断: 1、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 ) 2、熊猫、老虎等快要灭绝的动物,我们要倍加珍惜保护,小虫子、小蚂蚁等小动物多得很,不必要爱惜
-
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学计划(优秀范文5篇)
三年级上册单元计划 植物单元 一、单元概述 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大门的单元,将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
-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知识与技能
-
五年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二单元精品教案
第10课《土壤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腐殖质和无机盐组成的。 2、使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思
-
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复习资料 一、填空。 1、小猫是妈妈(生)的,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出来的。 2、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
-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1、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1、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
-
2017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湘教版
XX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湘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校园寻“宝”【一周一】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
-
XX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
XX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分析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3.3神奇的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