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制5下六单元信息窗1《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第六单元 【教材简析】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根据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通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读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快速上升,这是家长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请看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多媒体出示118页情境图)。读一读,从这份报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我们这些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调查搜集数据,学习调查表。
1、独立思考。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明白要知道是不是提前了就要进行比较)要比较就需要调查大量的数据,为了记录数据我们就要制作调查表,想一 想,怎样设计调查表?
2、班内交流。
谈话:你打算怎样设计调查表?(引导学生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内容)(出示调查表)这样制作可以吗?为了便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我提前对45名学生和家长进行了 调查。请看屏幕(补充数据)。
(二)整理数据,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1、尝试比较,提出问题。
谈话:比一比两张调查表,看看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引导学生体会看原始的调查表数据太乱,不便于比较)
谈话:原始的调查表太乱,怎么样整理这些数据才能便于比较呢?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说说。
谈话:你打算怎样整理数据?(统计表,统计图)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尝试比较,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体会调查表中饿数据太乱,不便于直接比较,从而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独立思考,探索方法。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个统计表,咱们一起来整理整理好吗?(师生共同整理填写统计表)根据这个表格中的数据比一比,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谈话:刚才我们是用统计表进行整理的,用统计图怎样整理更便于我们比较观察呢?先自己想一想,有了方法开始整理,整理完了和你的同位交流交流。
3、班内交流,学习方法。
谈话: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可能出现单式和复式两种不同的整理方法,应着重引导学生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4、比较解释,优化方法。
谈话:刚才大家用两种方法进行了整理,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更便于比较?为什么?
5、查漏补缺,完善方法。(根据学生制图的情况,补充完整,完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方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比较评价,优化方法。有利于学生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自主地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和制作方法。]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巩固看图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谈话:同学们喜欢运动会吗?知道小学生运动会有哪些项目吗?(引导学生了解小学生运动会一般有:短跑、跳高、跳远、铅球和中长跑等项目)如果老师要知道5.1班和5.2班,在比赛中哪些项目占优势,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1)独立解答。(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独立解答)(2)班内交流。
2、课本第129页,“我学会了吗”的第1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上练习题组织统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巩固调查表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设计调查表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注意什么?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我国中小学生和家长患近视的年龄情况,能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吗?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二、深化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回顾制作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谈话: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应注意那些问题?学生交流(整理数据,写明标题,时间,用不同的颜色)
2、(课件出示)2003年我国对部分国家和地区贸易情况统计表。①我国对外出口额最多的是哪个国家,进口额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②我国与哪个国家的贸易出口额大于进口额?(1)独立解答。
谈话:怎样才能让大家清楚地找到答案呢?先在先在小组里说说。(2)班内交流.。
谈话:用什么方法表示这些数据,才能让大家看起来更清楚?(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便于对数据进行直观的比较)
(二)变式练习: 1、课本122页自主练习第5题。(1)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班内交流:哪个月收到的普通邮件最多?哪个月的电子邮件最多?(3)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指明学生回答 问题。
2、课本123页自主练习第6题。(1)学生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集体交流:A停车场共停车多少辆?(让学生明白在统计图中也能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便让学生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
(3)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既可提出根据统计图直接回答的问题,也可提出用计算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与前面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逐一解决。
(三)实践练习:
1、谈话:课前老师让咱们同学调查本校低年级和高年级同学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情况,为了便于比较分析低、高年级学生喜欢科普读物的情况,我们最好把它制作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而要制作成统计图,我看有些同学收集的数据杂乱,应该首先(整理成统计表,注意作好数据的整理核对)。
2、学生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制作成统计图。
3、交流展示制作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4、小组讨论交流低、高年级学生喜欢科普读物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5、班内集体交流:分析调查结果,你还发现了什么?
(实践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培养运用统计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统计观念。)
6、谈话:把调查结果与自己的读书情况进行对比,调整不合理的读书倾向.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二篇:6制6上4单元信息窗3教学设计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
教材分析:
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而“化曲为直”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基本思想,教材注重这些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用这个思想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材创设了一个神舟五号飞船回收降落范围的实际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有多大?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面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2.初步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
3.通过圆面的剪拼,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渗透极限思想。教学重点:圆面积的剪拼及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极限思想的渗透与公式推导。教学准备:圆形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国家。“神州”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是半径10千米的圆,实际降落在半径5千米的范围之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有多大?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圆的面积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感受学习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产生我要学的欲望。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圆的面积
谈话:求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降落范围有多大也就是求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也就是求圆的面积。(学生说后教师总结)
2、如何求圆的面积
谈话:同学们回忆以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面积是怎样求的?圆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可以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研究。[设计意图]:“圆”作为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与学生头脑中熟悉的由直线段围成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差别比较大,“怎么求圆的面积呢”,学生感到很茫然。此时,学生最渴望得到老师的指点。作为教师,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入手,引导学生从头脑里检索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以前我们研究一个图形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这样设计,既在学生迷茫时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和方法,又让学生把“圆”这个看似特殊的图形(用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用直线段围成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了迁移。
3、尝试探究求圆的面积。
(教师课前给学生提供了学具,学生开始分组研究圆的面积解决方法。)(1)谈话交流:你们是怎样研究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在尝试探究后,估计学生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折叠把圆分成4个扇形;另一种是把圆剪成四个扇形后再拼成一个近似于平形四边形的图形。当学生把两种情况在全班展示后,教师有计划地逐一贴出两种方法得到的图形,即:一个扇形,一个由4个扇形拼成的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探究,学生会产生两种很有价值的思路。即通过折一折,把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设计了“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这一关键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反思,达到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2)交流再探。教师谈话:如何让扇形的面积更接近于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进一步折叠,这样就让学生再一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3)再次交流。
学生第二次探究后,再一次全班交流。
将圆折叠成8等份,其中的一份比较接近三角形了;用8等份拼出来的图形比较接近平行四边形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如果再继续分,分出的每一个小扇形与三角形会怎样?拼出的图形又会怎样?引导学生继续折。
[设计意图]学生沿着自主探究出来的思路继续研究时,一方面,从直觉上认为这样继续折下去或继续剪拼下去得到的图形一定会越来越像“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但最终能不能说就是“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了呢? “怎样更像”进行追问,同时又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再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想象的过程”,充分地体验了“极限思想”。
(4)再次探究。
学生再次动手折、拼,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板书。(5)课件展示
及时用课件展示出把圆平均分成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每一份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分的份数越多,所得到的小扇形就越接近于三角形。再运用课件将剪拼的小扇形重新组合,由16等份——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近似的平形四边形就慢慢的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这样,圆的面积就可以通过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得到解决。[设计意图]在第二次探究中,学生主要是借助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明晰了求圆的面积的方法。操作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但数学思维的特点是要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另外,在第二次探究中,学生有的折出的图形不够规范,有的剪拼活动还没有结束,但思路和方法都已经理解到到位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设计示意图,正确地处理了操作与思维的关系。
(6)公式推导及应用。
有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学生的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借助课件的演示和点化,将圆的面积转化为求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圆的面积=
C
×
r 2教师谈话: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解决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定的范围这个问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第三次探究结果的交流,教师有意识地先让学生交流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求出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1—5题。
1、自主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针对第三个图形,已知直径,怎样求面积?
2、自主练习2 学生自己读题,独立解决并交流。
3、自主练习3 学生独立完成,并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搞清楚已知圆的周长求直径,已知求面积的方法。
4、自主练习4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回顾求周长与求面积的方法又什么不同?
5、自主练习5 学生尝试解决,订正时进一步强调周长与面积的意义与计算方法的不同。[设计意图]因为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去经历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充分体验“转化”和“极限思想”,而有关求圆的面积的变式练习以及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都安排在下一节课中。因此,这节课只设计了几个基本练习,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圆的面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今天学习了圆的面积?你又什么收获?想办法动手测量需要的数据,计算圆柱形茶叶桶的底面积?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学习。课的最后,与学生一起回顾了本节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还一起回顾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一“画龙点睛”之笔,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胶州市振华小学 安霞)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求圆的面积呢?
谈话: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情境图,神舟五号飞船实际降落的范围比预定降落的范围小了多少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回顾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有利于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另外,通过再入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环形面积的探索和学习。
二、学生探索,解决问题
1、画图表示
谈话:同学们,神舟五号飞船实际降落的范围比预定降落的范围小了多少平方千米?你能不能画一个图表示出来呢?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交流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几个问题:(1)这两个圆有什么关系?(同一个圆心)
(2)要求比预定范围晓多少平方千米,也就是求什么?(求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用画图的方法把题意表示出来,是学习数学几何知识的重要方法。通过画图,一方面把抽象的问题变直观,另一方面,便于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2、尝试解决
谈话: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并在小组中交流。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3、总结方法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求环形的面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要求环形的面积,可以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求环形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自主练习6 图中的荷叶是一个近似的圆形,怎样求荷叶的 受光面积大约有多大?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生活中找一片近似于圆形的叶子,先估计一下他们的面积,再进行计算。
2、自主练习7 教师谈话:在一张长方形钢板切割出一个最大的圆,怎样才能得到最大的圆呢?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沿短边当成最大的直径切的圆是最大的圆。学生计算并交流订正。
3、自主练习8 谈话:图中的阴影部分该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图1是一个半圆,用圆的面积除以2就可以了。图2是环形的面积,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图3是一个扇形,但这个扇形正好是圆面积的四分之一,所以用圆的面积除以4就可以了。
4、自主练习9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明确自动旋转喷水器的喷灌面积是半径8米的圆的面积。
5、自主练习10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总结:铜钱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减去一个正方形的面积。
6、自主练习11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7、自主练习12 学生先画示意图,再尝试计算。针对可能出现的直接用圆周率乘上半径增加5米的平方进行讨论,错在哪里?从而确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8自主练习13、14 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方法,14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并讨论用哪种方法更简单?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巩固求圆面积的方法,并通过解决多个问题,让学生在已知半径、已知直径、已知周长的情况下分别求处圆的面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谈话: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收获?
(胶州市振华小学金瑞香)
第三篇:6制5下第3单元信息窗4教学设计(定稿)
信息窗4:展板布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41~47页。教材分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长方形剪纸作品及规格,同时说明所布置展板的要求,拟引导学生研究布置展板的方法,开展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找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在探索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会用所学新知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4、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并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1 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一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3页的内容,自主练习的第1~3题。教学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同桌一起动手操作)
1、摆纸片活动。(课前一分钟)
(1)复习环节。(出示:在黑板上贴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
这样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不重叠、不间隔横着(手势辅助)排下去,可以表示怎样的长度?还能说吗?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若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则引导:这些长度与3厘米有什么关系呢?(预设学生的回答是:这些数都是长3厘米的倍数,3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能不断排下去)设问:那竖着排呢?你又有什么发现?
2、情境导入,探究新知。(1)谈话导入。
教师:在刚刚结束的寒假中,小明积极参加了社区的公益 活动,为了增加春节期间的节日氛围,社却要用右图所示 的这种规格的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来 装饰社区,你能不能帮小明想一想用多少个“春”字作品 可以摆成正方形展板?这些展板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分米?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盒中的这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代替“春”字,同桌合作,用你手中的这些纸片摆摆看。(2)学生操作,老师巡视,适时指导,对于找到一种摆法的学生,应即使提示他们思考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摆法。挑选学生作品留待展示。
(3)情况反馈:指名学生到实物展台上摆给全体同学看。学生拼出的结果可能有许多种:
①用6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
教师适时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6÷3=2(次),6÷2=3(次))
②用24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
再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12÷3=4(次),12÷2=6(次))(4)总结规律。
提问:根据刚才摆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略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想到的多? 交流:(能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板书
提问:他举得例子对吗?为什么能摆成正方形?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摆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课件出示下图)
(明确: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就能用这样的小长方形纸片摆成。)
3、揭示概念
讲述:像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可以用下图表示(用课件出示)。
(板书:公倍数)这里的省略号又意味着什么?
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用省略号来表示。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
(预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既是一个数的倍数,又是另一个数的倍数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则:不错,公倍数是至少对于两个数而言的。)教师:2和3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其中最小的的是6,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同时明确,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以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
二、自主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出示题目:你能找出12和18的最小的公倍数吗?
提问:根据你对公倍数的理解,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静思一分钟)
学生交流,独立尝试。(完成在练习纸上),最后交流反馈。一一列举出12和18的倍数,再找公倍数。12的倍数有:12、24、36、48、60、72„„
18的倍数有:18、36、54、72、90、108„„(板书:注意省略号)12和18的公倍数有:
36、72„„(引导学生逐个检查并打圈。)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36。反馈情况。
谈话:除了将2个数的倍数分别一一列举,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质疑:能不能更快捷一些,只列举出1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呢?学生尝试(练习纸)[学生板演] 谈话:从9的倍数中找6的倍数,还是从6的倍数中找9的倍数,都只要从一个数的倍数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刚才我们用一个一个地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但这样找公倍数有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太麻烦了。
教师: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比较简便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比较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师:我们来探究一下能不能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以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为例,请同学们先把12和18分解质因数。
学生完成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订正,教师板书其结果: 12=2×2×3 18=2×3×3 教师:作为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你们认为应该是哪些质因数的乘积呢?
学生探究,首先看全部质因数乘起来是不是12和18的公倍数,如2×2×3×2×3×3=216,让学生意识到这个数是12和18的公倍数,但不是最小公倍数。
教师:那么怎样乘起来才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呢? 要求学生讨论出相乘时,相同的质因数只取一个就行了。教师:试一试。学生写出:2×3×2×3=36 教师:这个数是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吗?与前面使用列举法得到的结果相同吗?
教师:谁来说一说怎样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把这几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再把它们的质因数相乘,但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
教师:在实际操作时我们用不着一个一个地分解质因数,用短除式可以作一次性的分解。
用课件显示把两次分解合到一个短除式的过程,学生再试着写短除式,让学生明白要用这两个数的公有的质因数去除,除到两个数的商是公因数只有1为止。
教师:在这个短除式中,哪些是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哪些是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短除式中,作为除数的数是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作为最后的商的数是两个数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师:所以,用短除式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最后应该把哪些数乘起来呢?
学生:把除数和商乘起来.教师板书:2×3×2×3=36。
请学生用上面的方法求出6和15的最小公倍数,做完后集体订正。教师:同学们能总结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吗?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 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三、巩固练习。
1、做“自主练习”第1题: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和15 16和12 15和20 21和28 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交流和对比让学生体会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的优越性。
2、做“自主练习”第2题:数学游戏。生1:学号是4的倍数的同学举右手。生2:学号是6的倍数的同学举左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举两只手的同学的学号就是4和6的公倍数。
3、小强每步走2个桩,爸爸每步走3个桩。你能在父子两人都踩到的木桩上涂上红色吗?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2和3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以下内容: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怎样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4
4、你还知道些什么?
(青岛市市北区包头路小学9
胡萍)
第四篇:九年级下六单元测试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7分)
1.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次艺术节办得栩栩如生,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B.执法部门要善于虚张声势,使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
C.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也回来了。
2、下列作家作品等对应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人传》——罗曼?罗兰——法国
B、《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
C、《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鲁迅——《呐喊》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3、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3分)
A.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B.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
C.我虽然和他只有一面之缘,但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他的学识和人品。
D.有关部门严肃处理了某些加油站擅自哄抬汽油价格。
4.阅读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幸福不喜欢喧xiāo()浮华,它常常在黯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一个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xīn()的字条…… 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5、综合性学习(8分)为了打造绿色精神家园,学校在校园网上开设了“名著竞读”专栏,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以下各小题。(每小题2分)
⑴“名著竞读”专栏开头有一个口号,其中上半句是:“走进文学天地”,请你给它补出下半句,使之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⑵“名著人物”形象窗。(请你写出人名并简介人物性格特点)
⑶“精彩情节”浓缩。(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与此人物紧密相关的1个精彩情节)
(4)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一个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最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地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略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
6.大街上挂出了两条横幅广告:
“汇声汇色”炒外汇 慧声慧色——陈慧琳南京演唱会
广告中“汇声汇色”与“慧声慧色”两个词都是仿自(填一成语),对这类语言现象,褒贬不一,你持何种态度?请说出你的看法与理由。(4分)
看法: 理由:
7、默写填空(12分)
A,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C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来赞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D《<孟子>二章》中“。”说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E漫游祖国各地,面对名山大川,人们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感慨。站在黄河边上,我们会想起,”《使至在上》;站在高山之巅,我们会想起,”《望岳》;置身于古战场,我们会想起“ 千嶂里。”《渔家傲》。与古诗同行,我们的旅途才不会单调和寂寞。
二、现代文阅读
(一)用 爱 倾 听
方冠晴
那段日子,我被楼上楼下的住户折磨得快疯掉了。
我家住二楼。住我楼下的,是一对下岗夫妇。为了生活,这对夫妇买了一辆破旧的三轮摩托车,每天出去载客,深更半夜才回来。那辆摩托车破旧得像严重的哮喘病人,“突突突”的响声像哮喘病人的咳嗽,不但巨大,而且让人揪心般的难受。每晚,我躺在床上,刚有一点睡意的时候,那辆摩托车就拼命“咳嗽”着回来了,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我楼上的那家住户,不知怎么心血来潮,给女儿买了一支箫。每天天刚麻麻亮,他就逼着女儿练习。那声音呜呜咽咽,毫不连贯,毫无乐感,听在耳里,像鬼哭狼嚎。
我每晚被楼下摩托车的“咳嗽”搅得没有睡意,早晨又早早地被楼上的箫声“哭”醒,弄得我精神不振,心情烦躁。我想,应该好好与楼上楼下的住户谈一谈。但临到他们的门口,我又犹豫了,谈什么呢?让他们不要再发出噪音?可楼下的那个住户,破摩托车就是他们的饭碗;楼上的那个住户,箫声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希望。难道我要他们放弃饭碗放弃希望?我不忍开口,他们也不会答应。
几经考虑,我决定搬家,搬到一个清静的地方去居住,那样有利于我的写作,也有利于我的健康。我找到一位朋友,诉说了我的苦衷,叫他帮我物色好的住所。朋友笑眯眯的听着,然后问我:“你觉得我居住的环境怎么样?”我说:“就是觉得你这里清静,所以叫你帮我找住的地方。”朋友得意的点点头,说:“好吧,你先在我家里坐一个小时,感受一下。”
一个小时后,隔壁的阳台上传来一种含糊不清的类似于说话的声音,像原始部落的人用特殊的声音在喊叫,声音刺耳而使人不明所以,让人听了格外不舒服。
我问朋友这是什么声音。朋友说:“一个9岁的男孩,在学说话。你仔细听听,他说的是什么?”我侧耳倾听,那男孩无疑在重复一句话,但我怎么听都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我猜测说:“他好像在说,羊刚仆倒在地。”朋友哈哈大笑,说:“你错了。他是说阳光普照大地。”说着话,他拉开了通往阳台的门,以使那孩子的声音更大一些。这时我听到,有一位妇女,在不断地纠正那个男孩。妇女说的,正是“阳光普照大地”。但无论妇女怎么纠正,那男孩说的,仍是“羊刚仆倒在地”。
朋友见我一脸诧异,便解释说:“这孩子是个弃儿,一出生就又聋又哑,所以他的生身父母抛弃了他。是我的邻居将他捡了回来,不但抚养他,而且到处求医问药为他治疗。从他4岁开始,我的邻居就开始锲而不舍地坚持每天教他说话,到他5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居然开口叫妈妈了,虽然声音那么模糊,但我们都听清了。我的邻居当时就激动得哭了,我们在场的许多人都热泪盈眶。我的邻居含辛茹苦这么多年,终于让这孩子开口说话了,这怎么不让人激动?你听这孩子的声音,很刺耳,很不舒服,那是因为你是用耳朵在听。而我们听这孩子的声音,很动听,很欣慰,那是因为,我们是用爱在听。这世间的许多声音,有动听的,有刺耳的,有美妙的,有聒噪的,这些声音全部入耳,可以让你觉得是一种享受,也可以让你觉得是一种折磨。但如果用爱去听,这世界上,就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美妙与和谐,让人觉得欣喜和欣慰。”
我打消了搬家的念头。奇怪的是,再听楼下摩托车的轰鸣,我没觉得刺耳,而是觉得欣慰,这对下岗夫妇今天又有生意了,又有收入了,我为他们感到高兴。而再听楼上的箫声,我也能听到小女孩的进步。
上帝给了我们耳朵,是让我们能听得到世间所有纷杂的声音;人类给了自己爱心,是让我们将所有纷杂的声音,转换成美妙动听的音乐。想享受美妙的音乐,就要学会用爱倾听。(摘自《做人与处世》)
8、阅读全文,说出“我”倾听到的“美妙音乐”的具体内容?怎样才能做到用爱心去倾听?(4分)
9、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或作用。(4分)
(1)我找到一位朋友,诉说了我的苦衷,叫他帮我物色好的住所。
含义:
(2)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作用:
10、如果楼下传来的是搓麻将的聒噪声,楼上传来的是打骂孩子的刺耳声,该怎样正确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1、“我”楼上的那家住户为什么在“每天天刚麻麻亮”时就逼女儿练习吹箫?请就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谈谈你的看法。(2分)
12、研读上文中朋友的邻居教小男孩说话的有关内容和下面两则材料,你认为小男孩最终能不能学会与人正常交谈,为什么?(4分)
材料一:海伦?凯勒原先失明,“整天处于黑暗世界之中,感到很痛苦,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缺少强烈的爱”。莎利文老师将手语字母按入凯勒掌心,教她各种物件的名称,将她手指放在自己喉头,听其振动说话。在莎利文老师持之以恒的爱心教育下,海伦终于成为一位作家和教育家。(选自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
材料二:丹是一位失聪孩子,据著名耳科专家杰夫瑞医生诊断,他恐怕是属于永远都无法恢复的失聪者。但富有爱心的露茜修女并没有放弃,坚持让他去听睡莲开放的声音。有一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丹终于听到了睡莲花瓣开时的“叭”、“叭”声。(选自《知音.海外版》)
(四)嘲笑的力量(8分)
嘲笑是无形的,它的力量却非常可怕。
一只又饥又饿的鸭子,在黑夜的湖水里寻找食物。它忽然看见了月亮在水里的倒影,它以为,这一定是一条闪着银光的鱼。
于是它一个猛子扎进了水里。这只鸭子潜水捉月亮被它的几个同伴看见了,不一会儿水里的居民都放声大笑起来。
大家的嘲笑使可怜的鸭子十分难堪,它再也不敢潜水觅食了。就这样,它越来越弱,最后,终于饿死在满是鱼儿的湖水中。
不论多么聪明的人,在长长的一生中,都免不了有与鸭子类似的举动,即使是那些天才也不例外。伟大的画家梵?高,生前曾做过无数失败的行当:失败的画店学徒,失败的求学者,失败的传教士……一个个曾经被他认真进行捕捉的人生目标,都以惨败结束。许多人就是这样放弃了人生的梦想,成为一个终生平庸的人。
嘲笑的力量太可怕了,它几乎无时无刻不潜藏在你的周围;它无时无刻不注视着你,只待你一旦失败了,就发出响亮的魔鬼般的笑声。而人生的哪一条成功的道路,不是由长长的失败铺成的呢?于是嘲笑就用它那笑声,将无数个人的无数个美妙的梦想,扼杀在半途之中。被扼杀掉梦想的人,也死心塌地地留下来,和扼杀过他的人一起,发出那可怕的笑声。于是,嘲笑的力量越发大了起来。
而梵?高没有被嘲笑声吓住。在人生一连串沉重的打击下,他坚定地选定了绘画做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虽然这一次他还没有出发,嘲笑和打击就扑面而来,但他相信自己的勇气能战胜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不可一世的嘲笑已经灰飞烟灭,伟大的梵?高同他那炽热美妙的画面却万古长存。
在真正的勇者面前,嘲笑是虚弱的。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3分)
14.文中采用的论证方法有、。(3分)
15.对“不论多么聪明的人……也不例外”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怕嘲笑的人都可能饿死,天才也不例外。B.任何聪明人都免不了做蠢事,被人嘲笑。
C.任何人都免不了怕人嘲笑,天才也不例外。D.任何聪明人都免不了做蠢事,天才也不例外。
16.梵?高之所以没被嘲笑吓倒是因为:。(每空限4字)(3分
三、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一般情。”对曰:“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乱,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糜,故逐之。”
17.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5分)
小惠未徧()牺牲()一鼓作气()既克()可以一战()
18.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一般情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9表明全文线索(文眼)的词语是 写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两例)、选文中哪一句话与下面材料中的思想相吻合?请把他摘录在下面的横线上。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作为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21.课文用简练的笔法勾勒了鲁庄公的形象,不少教材说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轻进。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要求有理有据,字数不超过50字)(4分)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2、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千古传唱的名句,说说好在哪里?
四、作文。(60分)任选一题
要求:
1、文体不限,书写规范,不要少于600字。
2、写出真情实感。
1、从小到大,许多人和事伴随着我们成长,有亲人、有朋友、有书籍------因为有他们一起走过,日子才丰富多彩。请以“一起走过的日”为题,写一篇文章。
2、有人说:初三是黑色的,尝到的是枯燥,得到的是失望;有人说:初三是金色的,经历的是充实,得到的是希望;有人说:初三是痛苦的,接连的考试,充满了竞争与厮杀;有人说:初三是快乐的,体验的是友情,得到的是喜悦与成功。
人在初三,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有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第五篇:2 六 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与练习西王庄乡
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与练习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总复习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2.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复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我们在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学习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分小组回顾总结,进行交流。3.师生共同总结内容。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1.基本练习,巩固提高 P64第1题
⑴鼓励学生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⑵独立思考。
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逐题讨论,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个小题的答案。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P64第2题 ⑴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看看我们国家每天创造多少财富,又消耗多少财富。首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根据数据的特点,应选择画复式折线统计图。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每天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等。⑵操作。
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加以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时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⑶展示。
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导相互评价,让学生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⑷交流。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P90第23题
⑴鼓励学生看懂统计表,并从中发现尽可能多的信息。⑵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之间交流
⑶班内反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个本题的答案。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1.P90第24题
⑴鼓励学生看懂统计表,并从中发现尽可能多的信息。⑵学生根据表中的信息,来绘制出统计图。
2.本课的学习,你对于统计图的知识,有了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复习,学生充分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掌握基本较好,但在一些具体运用上,还需一些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