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情报主导警务模式比较研究

时间:2019-05-14 02:4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地方情报主导警务模式比较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地方情报主导警务模式比较研究》。

第一篇:我国地方情报主导警务模式比较研究

我国地方情报主导警务模式比较研究

王显龙

2010级情报二区201020420075 摘要:情报主导警务模式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提下,以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为背景,从传统警务模式的利弊中探索出的新型情报模式。随着我国“金盾工程”建设的全面推进,情报主导警务模式得以快速发展,地方模式逐渐形成。对地方情报主导警务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国大情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关键词:地方情报模式;情报主导警务;比较研究

我国的情报主导警务工作历史不长,真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是 1998 年的“金盾工程”。近几年来,通过各地公安机关的不断努力,“金盾工程”开展的非常顺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基本实现了我国情报警务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各地警务实践部门的情报信息工作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的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各地进展的情况来看,各有特色,本文主要对“芜湖模式”、“浙江模式”和“上海模式”这三种较为典型的情报主导警务工作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以折射出我国情报主导警务工作的发展状况。

(一)“芜湖模式”

安徽芜湖市公安局自2004年推出“警务数字化协同系统”以来,警务工作效益明显,体现了情报信息对警务工作的强大推动力。

1、确立情报在警务工作中的指挥地位

在“警务数字化协同系统”的引领下,芜湖市公安局通过设立市情报信息中心和配备情报分析人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情报分析研判体系。包括综合使用关联查询系统、情报线索搜索系统、智能警报系统、信息评估系统等平台,对繁杂的情报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对警务工作进行有目的地指挥、指导、评估,逐步确立了情报在日常警务工作中的指挥地位,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确指挥,使警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二是精确指导,使防范工作更具有目的性;三是精确评估,使警务决策更具有科学性。

2、建立情报引导侦查的模式

以协同办案综合系统、指纹核查比对系统、协同侦查分析系统和情报线索搜索系统为主,初步实现了情报引导侦查的新模式。其中协同办案综合系统,通过对工作流程的管理,完整、灵活地收录了从接警到结案的各类信息,为侦查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情报分析资源。根据情报线索搜索系统,侦查人员依照自身对案件的掌握,在大量的信息中对案情进行分析和研究。情报引导侦查的新型战略模式,改变了传统运作模式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提升了侦查人员的自身能动性,促进了办案的效率。

3、建设情报主导警务模式下的“打防控”一体化模式

针对犯罪动态灵活机动地部署打防重点。一是以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为龙头,利用无线通信网络和警用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系统等构成机动巡逻体系。根据情报中心对案件的分析和预警,确定巡逻重点。同时结合案件的特点灵活安排警力,有针对性的开展巡逻预警活动。二是通过“信息指导平台”指挥基层警察机关的工作,根据案件特点,动态布署防范警力,形成机动性的防控机制,确保有限警力的无限效益。

针对违法犯罪人员的信息控制层。通过智能警报平台,对技术平台内输入的信息进行自动对比,及时发现刑嫌人员的行动踪迹,掌握矫正对象和有累犯、惯犯等有前科人员的下落;通过信息的协同作用,利用关联分析发现和查找违法犯罪嫌疑人的线索;通过系统分析掌握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的状况,从中发现违法犯罪线索。

4、务实基础工作管理机制的情报信息化

芜湖市公安局整合了基层派出所的各类基础管理工作,将琐碎的管理工作浓缩提炼成地理房屋、实有人口与实有单位三位一体的综合模式。以地理描述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通过系统应用,指导警员实施管理统一规范,概念简明清晰,操作简便易行的信息化警务模式。这不仅督促了基层派出所的基础工作,而且丰富了基础工作的管理工作,实现了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同时,在社会力量的协助下派出所基础信息系统建成了暂住人口管理系统、出租房屋系统、旅店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保障了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群体性事件总量呈递减趋势,刑事案件发案不但实现总数下降,而且群众的安全感不断上升。

(二)“浙江模式”

浙江省公安机关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努力,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情报主导警务模式。主要体现如下:

1、突出主干应用,整合情报信息,实现打防控一体化

在打防控综合信息平台建成之前,浙江省公安机关就已经拥有了200多套信息应用系统,但这些系统都存在着无法实现各警种、各区域之间的信息共享的问题。为了警务工作能更好的得到开展,警务信息大综合——即建立“打、防、控”综合信息平台的愿望在2003年终于得以实现。综合信息平台可将查询信息分为件综合查询,人员综合查询,物品综合查询,线索综合查询,单位信息查询,通缉通报查询,关联查询和跟踪查询。这个突破使浙江省的警务工作效率和出警准确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不但实现了日常警务工作的情报信息化,而且让各警察机关之间的资源得到了及时共享。

2、构建网上作战新模式,开发痕迹数据库和“搜神”系统

“搜神”系统是浙江省警察机关自主研发的新型网上作战系统,可以自动或半自动的跟踪违法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路径,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规律。网上作战模式的基本原理就是,以搜集到的情报资源为实体,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依托一系列分析工具,通过对各类有形和无形痕迹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横跨时间与空间,及时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行动踪迹,进而刻画出违法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迹象,特别是作案轨迹,最终利用手头的综合情报将其抓获。

3、设立专业情报分析机构

目前,浙江省内市、县两级公安指挥中心基本上都设置了情报信息科,并配备了专职的情报分析人员。与此同时,领导机构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选拔一批年轻有为、熟谙业务、有大局意识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充实、壮大情报机构的建设。如今在宁波、绍兴、金华、湖州等地,各公安机关的指挥中心均筹建了情报分析部门,配备了必要设施,抽调了专业人员,专门负责情报的分析与协调工作,在建立健全情报机构的同时,初步形成了以指挥中心为龙头,条块结合、高效统一的情报主导警务体系。

(三)“上海模式”

为了适应日趋开放的社会环境,有效驾驭社会治安的复杂趋势,上海市公安局从2000年始就树立了“情报主导、情报投资、情报研判、情报共享”的情报意识,建立了一系列综合多效的情报工作体系,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创建线索型情报和舆情资料系统,实现情报信息的广泛采集

线索型情报能方便无序的情报线索的汇总、管理和交流,提升情报反应的能力、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减轻警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从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当某情报机构获得新的情报线索时,可以即时地将最新线索提交系统总数据库,然后由专门的情报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地将信息提交到数据库进行处理,查询分析输入信息。而舆情资料系统则能通过对海量安保信息的自动获取、分类、检测和聚焦,及时掌握境内外媒体等新闻力量的舆论动向,分析研判舆情反映的涉及各类社会敏感问题和突出问题,从而全面掌握舆情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发挥分析辅助的作用。

2、建设情报综合分析平台,实现情报资源的有效整合 上海市公安局根据警情的需要研究开发了具有各种情报分析功能情报综合分析平台。利用该平台可以实现对人、事、物等相关静态资料和动态信息的整合,为各级情报部门的关联查询、批量比对、综合分析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

3、建设案件时空分析系统,提升辅助决策和服务实战功能

案件时空分析系统就是运用GIS技术,把地理信息和案件信息、人口信息以及其他一切所需指标的信息进行统筹和整合,然后将其摆在地图上直观显现。传统的情报分析方法不但不能给警务人员一种直面的描述,而且往往会带来主观臆断,给案件的顺利侦破增加难度。利用案件时空分析系统,通过二维和三维图形化的表现可以让使用者比较直观的了解和掌握案件的动态变化,帮助警务人员挖掘案件中蕴藏的宝贵线索,彻底改变了以往案件分析手段落伍、滞后的工作模式,使案件的管理分析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为实现知识化、信息化、科学化分析和辅助决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

由“芜湖模式”、“浙江模式”和“上海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情报主导警务模式的建立应注重情报理念的提升,强化情报人员的需求意识、敏感意识、时效意识和保密意识;注重警务运行方式的优化,加强警种间和区域机关间的警务合作;改革勤务运行模式,更新科技投入与主体资源,强化法律保障体制和警务监督,完善和提升我国的情报主导警务模式建设工作。

第二篇: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社区警务强调警察与社会公众和谐相处,通过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增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以全社会的力量抑制与预防犯罪。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社区警务在中国,不仅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深厚渊源,而且有其他国家难于全面实现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社区警务 中国特色 发展

社区警务是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以来,风靡全球警界,对各国警务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休斯顿警察局率先提出回归社区警务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如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也先后实行社区警务。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的警务发展战略。它是对传统的“专业化警务”战略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深刻反思之后的一种选择。

传统的“专业化警务”战略虽然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警察在其中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如此巨大的付出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专业化警务”战略简言之即是一种以打为主的战略。警察受报警电话驱使,对案件作出事后反应;警察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化,而忽视发动公众广泛参与;衡量逮捕罪犯的数多少和警察接到报警后到达现场的速度是警察工作的主要评价标准;依靠增加警力和装备现代化提高警察工作效能;对警察注重提倡勇敢顽强的精神,而忽视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为公众乃至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这样做的结果是警察疲惫不堪,效果并不理想,犯罪不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打不胜打,愈打愈多。为改变这种局面,英、法警学专家和警务人员开始探讨一种新的警务战略。他们的注意力从以打击犯罪为主转移到以预防犯罪为主;从强调警察的专业性转移到重视改善警民关系、广泛发动公众参与;从警察工作随着案件走转移到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共同预防犯罪,将犯罪遏制在发生之前;从强调高破案率转变为树立多破案不如少发案的观念。由于这种警务战略植根于社区,以社区作为警务工作的重点,所以,概括地称为“社区警务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介绍社区警务的著述、文章日渐增多,一些人认为,社区警务发端于美国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是对过分公务化、强力化、技术化的科学化警务并没有解决警察与犯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问题的反思与回归。有人说社区警务是社会化警务、集体化警务,有人说社区警务是民主化警务、人性

化警务,也有人说社区警务是特色化警务、个性化警务。对中国而言,社区警务是不是世界警务新潮流并不重要,它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才是关键。一方面,社区警务并不完全是国外泊来品,中国人很早就有过相关探索,新中国警务在这方面更是有成功的实践、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社区警务既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又适应中国社会变革,对中国警务的改革、尤其是对基层实战单位的警务改革,具有广泛意义和重大作用。

社区警务强调警察与社会公众和谐相处,通过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增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以全社会的力量抑制与预防犯罪。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社区警务在中国,不仅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深厚渊源,而且有其他国家难于全面实现的广阔前景。

中国古代就有社区警务的类似理论和实践。通过整体解决社会问题入手强化社会治安,这种思想和实践在古代中国一直存在。在思想方面,韩非子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他在《韩非子.显学》篇中曾明确指出:“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修刑重罚以为禁邪”;“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而备军旅”;“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并力战斗以擒虏”;“此四者所以治安也!”韩非子所论述的治安,是从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加以考察的,这是一种“大治安”的理念。这就使他的思想不仅有宏阔的实践视野,又能获得深广的理论支撑。在实践方面,管仲在齐国的改革是成功范例之一。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安其居,不得混居杂处,并限制迁徙,管理流动,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强、相对同质因而相对稳定的社区,既使人们生活安定、恋土重家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能较好地避免社会心理学上的“交叉感染”,防止形成与主流文化不太合拍的亚文化;在管仲这一“三其国而五其鄙”“寓兵于农”的规划下,齐国全境每一个人户都处于一个统一有效的行政网络之中,得到了权威而有序的管理。这个体制,可视为后世郡县制的前身。他还进一步在基层推行闾伍制:每25户为一闾,闾设闾墙、闾门,按时启闭,由闾有司主管。凡出入不时,行不由径,衣服不正,所携非物,或圈属群徒,歌呼呜叹于道,哄抢强卖于市者,都要受到闾有司的严格惩处。管仲认为,凡扰乱治安的攘夺、盗窃、攻击、残贼、奸非等情,都滋生于“州里不隔,闾门簧瑁出入无时,早暗不禁”的管理不力上。因此,他每到一地,必询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国子弟之无上事、衣食不节、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男女不整齐,乱乡子弟者有乎?”等等,调查题目有七八十个之多。(见《管子.问篇》及《八观》等)他还亲自布署筑城郭、修墙垣、绝通道、扼门关、深沟防、捕盗贼、除人害,强化基层治安设施与治安活动。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国家行政管理能直达每一人户,至少可从齐国实行闾伍制的春秋初

年(公元前8世纪中叶)算起。第二,恒民之业,父传子继、兄授弟习,职业长期不变,既节省了社会的就业培训费用,还因为能够保持较低失业率而有利于社会稳定;第三,“作内政而寄军令”,用军事编制组织、训练、管理民众,既使社区居民相互比较了解、信任,形成并存互助习惯,更使人们惯于服从和奉献,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两方面都有利于社会稳定;第四,严密户籍登记,既使国家可以严密其他管理,减少无序状态,从而有利于社会治安,又通过及时的登记、调查使可能违法犯罪的居民产生受控感觉,形成心理威慑,从而有利于社会治安。第五,厉行邻里连坐,邻居犯罪,告发者重赏,隐匿者重罚,以严刑峻罚扼制犯罪。管仲的改革,使齐国迅速安定、迅速富强,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上设郡,县下设乡、里、什、伍。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乡里什伍的头目由地方聘选。这就是“郡县制”。在乡里基层,每5户为一伍,10户为一什,实行“什伍制”,“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 史记.商君列传 》)居民之间,推行“联保联防连坐制”:一户失窃、失火,四邻都有责任救助;一家违禁犯法,四邻与地方均负连带责任。商鞅还严厉控制流动人口、非农业人口即“言说者”、“工商游食之民”等,其措施包括旅馆的投宿登记,旅客“无传”没有通行凭证不许投宿,否则旅客和店主一体治罪。这个措施连边境私人旅舍都执行了。在这种强化管理下,动荡社会的基层也获得了相对的安稳。“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

当然,这些改革措施大多不适合现今社会,但是,不是就犯罪谈犯罪、就治安搞治安而是以社会发展谋求社会稳定,这种思路,分明是社区警务的思维模式。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的社区警务建设并非照搬欧美经验,而是伴随着公安体制的改革,呈现循序渐进的特点,两者的结合点是公安派出所体制改革。二十世纪90年代初,公安部第四研究所首先与山东省济宁市公安局合作进行了派出所社区警务试点。199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接受公安部治安局项目,在全国16个城市进行公安派出所工作改革与社区警务方而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建设性成果。在此基础上,1997年4月,公安部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将社区警务作为未来派出所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123号)提到“有条件的地方,要根据社区规模的调整,按照区‘一区’(社区)一警的模式调整民警责任区,设立社区警务室”.将社区警务纳入社区建设工作体系。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同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 13号),要点就是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坚

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加快公安体制改革,加强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社区警务是其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2006年10月9日,公安部正式下发《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提出以社区警务服务和谐社会。当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8月,***同志在全国城市公安机关“二基”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探索建立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新机制。在同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成为了“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本内容。从发展历程上来看,社区警务在中国的发展始终紧随着党的理论发展,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阵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正是指明了发展社区警务在今后中国警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社区警务符合中国公安机关优良传统,中国公安工作有其特色,这是国内外警察学界所公认的。这些特色究竟是些什么?在不断地发展和摸索中的中国社区警务发展和改变又是如何的呢?作为在一线的基层民警,我有着最切身的体会:

一、是以“三基”工程建设为重点。

加强“三基”工程建设,是公安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基石。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肩负着其他任何部门都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基层公安机关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其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基层公安机关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意识,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要狠抓工作落实。要严格按照“人往基层下,劲往基层使”的要求,将工作中心向基层下移,同时从财力、物力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切实提高基层基础建设的保障力度。要积极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夯实基层硬件基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金,壮大保安队伍力量,扩大治安报警监控设施的覆盖面,打捞基层防控基础,实现互利双赢。要苦练基本功。以提高基层所队民警执法水平和做群众工作能力为重点,立足所在岗位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开展基本功训练。要把岗位练兵和“三个必训”相结合,把训练经常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确保基层民警做到既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又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计算机操作。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通过运用信息、信息网络和信息手段,实现警察内部管理和社会治安管理,形成一种

高效能的警务体系。基层公安工作事务繁杂、千头万绪,管理效能不高,消耗了大量的警力。因此,要大力加强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刑侦综合2000系统、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指纹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110接处警系统等建设,以简化警务运作流程,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基层公安机关由粗放式、低效能的警务运作向集约式、高效能的警务运作方式转变,进一步打牢基层基础。

二、是以社区警务建设为重点。

社区警务工作是公安机关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党的十七大将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提到新的历史高度,要求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来谋划、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基层公安机关根据新时期的需要,深入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实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

完善管理制度。由派出所副所长分管社区警务室的工作,从而进一步强化警务室职权和处置警务的能力。完善工作职责和激励、监督考核管理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社区民警的工作职责,明确社区警务的内容和目标,同时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形成量化考核标准,进一步促进社区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社区民警的素质。首先要提高社区民警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社区民警对基层情况最熟悉,要善于第一时间掌握不安定因素的信息,提前介入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解决。要善于发挥居委会、民调组织、社区德高望重人士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尽量将其解决于基层。要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善于引导矛盾双方依靠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升级。其次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社区警务时时刻刻面对群众,必须把服务意识贯彻到各项警务工作中,做好群众工作。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心声和建议,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要与社区干部、群众建立良好、融洽的工作关系,争取大家的支持和理解,为社区警务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要提高建设平安社区的能力。要大力整合群防群治力量。目前,石岐区社区警务实行“一加三”模式,即在警务室的框架内,以直管或双管的方法,设立社区治安保卫委员会、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保安组织协调管理办公室三个专门的群防群治组织机构,系统地把主要群防群治力量置于社区民警的指导、监督下开展治安防范工作。要科学布防,比如:各社区一旦发生刑事案件,社区民警必须亲自到达现场了解情况;社区民警要对本辖区及周边辖区的治安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定期将案情通报给社区群众,提高群众的治安防范意识;社区民警要根据辖区的治安情况,科学布防,提高治安防范和打击的成效。要大力开展文明平安小区建设。对于开放式的住宅区较多,治安防控难度大的地

区,社区警务室积极联合居委会等部门,选择有条件的住宅区,发动、协助居民集资建立封闭式安全小区,提高治安防控力度。

三、是以治安防控工作为重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指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要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在城区社会治安管理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要实现“发案数下降、破案数上升”的工作目标,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促进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要以“破窗”理论为指导,重点抓好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破窗理论”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时的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从而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导致犯罪滋生、蔓延。因此,在警务活动中,我们要对各种可能引发违法犯罪的因素及时进行化解和控制,对各种违法犯罪坚持严打,防止其升级、恶化。主要抓好两个方面:

“以防为主”,构建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要按照管好犯罪高发群体,管住特种行业和重点场所,压缩多发性案件和加强基础性工作的整体思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构筑各单位、部门积极参与、专群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一要强化“三安”联动机制。在保安员队伍的管理方面,强化对保安员队伍的管理指导,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使保安员队伍向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在工作中,形成了“公安、治安、保安”“三安”联动的工作格局。二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内保单位、重点企业、重点场所和金融单位的安全防范工作。通过加强对各单位的治安防范指导与督促检查工作,动员和发动单位及时调整、完善、优化内部安全防范措施,提高治安防范针对性、时效性,确保安全。三要以“科技”为依托,提高治安防控力度。通过建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对辖区治安重点部位、路段进行实时监控,加强警情分析研判,统一指挥,对社会面进行科学布警、动态防控,提高防控针对性和打击精确性。四要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五是加强对敏感行业监管,预防事故发生。通过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业、娱乐场所等敏感行业的档案管理,进一步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制度,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全面掌握各敏感行业的治安情况,积极堵塞销赃渠道,减少违法犯罪,降低安全事故几率。

“以打促防”,加大对行政案件等轻微性犯罪的打击查处力度。对轻微犯罪的打击,我们始终要坚持“零容忍”理念,因为相对于犯罪的实际发生来说,对犯罪侵害的恐惧和对犯罪高发率的担忧,也是同样重要的问题。打架斗殴、毁坏公物、卖淫嫖娼、吸毒、小偷小摸等行政案件,不仅直接刺激了人们对违法犯罪 的恐惧感和忧虑感,同时也经常直接成为暴力犯罪和其他恶性犯罪的导火索。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行政案件的查处,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增强群众安全感,密切警民关系,防止严重犯罪行为发生。在工作中,要切实转变“重刑事打击,轻行政查处”的思想,把查处行政案件作为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促进社会治安好转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狠抓落实,切实扭转行政案件与刑事案件倒挂的现象。要对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群众关心治安热点问题及时进行集中整治,限期进行整改,化解民忧,努力净化社会环境。要坚持严格执法,对满足查处条件的行政案件要坚决查处,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遏制犯罪违法犯罪蔓延升级。

综上所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实践,我国已经自己找出适合自己的社区警务模式,中国虽然被认为是世界上发展社区警务较早的国家,但我国社区警务的发展某些方面并不如西方一些国家,以美国社区警务为例,美国的社区警务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密切警民关系,实现群防群治,十分注重警察在公众形象,在社区建立警察机构,在街区实施“市民在巡逻”计划等无一不是为了增进警民关系,促进社区发展;在这方面,美国与中国虽然都在进行,但美国在这方面显得突出。所以西方社区警务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学习西方让民警走出去以巡逻、巡查、访查为主要值勤方式,与公众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我坚信通过每个基层民警的不懈努力,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定能建立一套先进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管理体系的!

参考文献:《韩非子.显学》《史记.商君列传 》《秦律问答》等部分章节

《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12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 13号)等

第三篇:公安管理之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研究及建设

摘要:

社区警务源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其核心思想是警察立足于社区,面向群众,通过密切警民关系,加强警民合作,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本文从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的现状出发,重点论述了当前我国社区警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理论研究、警务思想、社区民警素质和社区建设方面分析了社区警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就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从深化社区警务工作运行机制,完善群众工作机制和构建预防犯罪调控机制以及建立社区警务保障机制上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社区;社区警务;社区警务发展模式;社区警务建设

引言:

2003年,公安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的文件,做出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积极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机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的工作部署,特别是加强和改革公安派出所工作,大力推进社区警务战略的重要会议,对于公安工作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社区警务自上个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逐步被中国警学界和警方所认同,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时期,社区警务作为一项以预防犯罪为主的全新警务理念、警务思想、警务战略,与传统“以打为主”的警务思想、警务发展模式有着质的区别,对于当前公安警务工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治安环境,推动社区建设的发展。

2、有利于加强警务理论研究,丰富公安警务思想内涵。

3、有利于树立群众观点,推动公安执法领域革命。

正文:

一.社区与社区警务

(一)社区的涵义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阐述了“社区”的含义,他认为,社区是一种基于情感、内心倾向而建立起来的富有人情味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关系亲密的由同质人口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们认为,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简单地说,社区就是一种地域性社会。具体地说,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与社会活动,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是有特定的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二)社区警务的涵义

社区警务的基本内涵:一是社区警务体现警方和社区的关系,即警方与社区通过警务活动和社区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二是社区警务的目的在于警方和社区共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

(三)社区警务的特征

一是警察形象柔性化。在社区警务中,警察不再是令人生畏的严厉执法者的形象,而是有人情味,注重人际沟通,善于听取意见,做群众工作,提供多方面

服务。二是警民关系伙伴化。社区警务强调警察应和社区成员之间结成亲密的伙伴关系,共同研究、制定和实施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对策,而不是以管理者自居,从而缓解了传统警务方式所造成的警民关系紧张状况。三是警务工作社会化。社区警务的重要理论依据就是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扼制犯罪的根本力量也在社会。因而在社区警务中应注重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资源,善于向社会要“警力”,使治安工作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四是治安对策前置化。社区警务本质上是以防范治本为主的战略,不再是单纯追求案发后的快速反应、及时破案,而是注重防范在先,及时发现社区的隐患,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初起萌芽状态。

(四)我国社区警务的主要内容

一是贯彻公安法规,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二是执行司法机关决定的考察、监督、管制。三是管理户口。四是对辖区内公共复杂场所与地段、特种行业、企事业单位和要害部位及居民区,实行居地治安管理,协助辖区内的大型单位搞好内部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减少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五是开展以治安保卫委员会为主体的多层次的群防群治工作。六是对社区发生的治安和刑事案件,组织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七是接处警工作。八是以巡逻、守望、巡查、访查、检查为主要执勤方式,严密对社区控制;受理群众投诉,开展对社区居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解决纠纷;与社区公众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确保社区平安和稳定。

二.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原有的公安机关领导下的以专门工作与依靠群众相结合为指导方针的基层治安基础工作、群防群治理念及工作模式,实际上是“立足警察、面向社会”。这与当代的社区警务战略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这种传统的警务模式的立足点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实践上不利于拓展社区警务的发展空间。在政策和组织领导上制约着对社区警务资源与运作的统筹规划和整合协调。因此,社区警务改革的方向应由原来的“立足警察、面向社会”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立足社区、面向社会”的社区警务发展模式。

所谓“立足社区、面向社会”的社区警务发展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在社区警务的组织实施方面,应当确立“政府领导、警方主管和指导、社区自治组织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性社区警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必须紧紧依托、依赖、服从、服务于社区的发展和建设;

(三)必须立足社区建立公共安全共同利益机制,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社区警务资源;

(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必须以发现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为导向和切入点

由此,我国结合社区现阶段实际情况,创建了“打防控”一体化为主导的社区警务发展模式。

随着社区警务思想的不断深入,全国各级公安机关普遍加大了基层派出所工作的改革力度,重点推行社区警务战略。目前从警务机制运行情况看,基层派出所都设立了社区民警,划分了责任区,有的地区还建立了社区警务工作室(站),制定了相应的勤务制度等等。此外,巡警和刑警分别承担了社会面的巡逻控制和责任区的案件破获工作。通过构建派出所社区警务工作格局和建立基本的警务运行机制,初步实现了公安工作重心由打击向防范上的战略性转移。从警务模式结构上看,虽然各地公安机关结合本地实际创建了符合各自实际的打击型、防范型

和服务型等多种社区警务模式,但是,诸多的警务模式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坚持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体现了“打防控”一体化的社区警务思想,并占据了中国社区警务工作的主导地位。

三.新形势下我国社区警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管理上的问题

1.社区警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上至公安部,下至县、市、区、局都没有设置专司社区警务的专门机构,只是由相关的职能部门兼管,这种上下不统一,紊乱的管理体制,极易产生内耗,影响到工作效能的发挥,不利于从整体上推进社区警务战略。

2.社区警务目标体系未健全

由于对社区警务战略思想认识水平以及实践经验积累等方面不同程度地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目标的设定也不尽合理。特别是对公共安全、犯罪控制、群众满意、降低发案率等方面直接关系到社区警务成效的工作目标缺少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目标的锁链和体系。

(二).警务工作上的问题

社区警务包含了人口管理、群众工作、社会服务、巡逻处警、预防犯罪、开发社会资源以及组织群防群治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内容。目前从社区警务工作开展的情况看,主要存在着以下突出的问题:

1.开展群众工作不深入。第一,对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缺乏理性认识,问题重视不够。第二,对群众的感情问题存在着模糊认识,问题解决不力。

2.预防、控制犯罪工作有死角。其一,对群众防范宣传和法制教育不深入。其二,对有犯罪嫌疑的重点人员监控工作不到位。其三,对人口的管理水平不高。其四,对社会面的治安控制能力不强。其五,对诱发犯罪的治安环境改造不力。

3.挖掘利用社会资源工作不到位。其一,治保会的工作组织松散。其二,一些社区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三).运行机制上的问题

1.警力配置不合理;2.勤务时间脱离实际;3.勤务制度不完善

(四).警务保障上的问题

社区警务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警务保障,然而,由于客观方面的原因以及公安机关自身的原因,致使在社区警务工作的保障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1.民警素质偏低。目前,公安队伍人员的构成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警校及大专院校的毕业生;部队转业的干部;招考进来的工厂工人。在这支队伍当中,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此外,又由于公安机关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定期专业业务培训教育,因而,使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显得还不适应当代警务工作的需要。2.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在推行社区警务战略的工作中,虽然公安机关也制定了一些必要的监督制约保障措施,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规定和制度还不尽完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充实。3.警务经费匾乏。社区警务是一项预防与控制犯罪的综合性治理工作,故必然涉及到经费的保障问题。目前,公安机关在开展社区警务的工作中几乎没有经费来源,筹集到的一点资金也是捉襟见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尚不发达以及人们的安全意识和思想境界不高的情况下,挖掘利用社会资源的难度可想而知,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制约我国社区警务发展的原因简要分析

(一)社区警务理论研究滞后于警务实践社区警务建设研究。1.维护社区稳定的警务理论研究缺乏融合性;2.群众工作的警务理论研究缺乏深入性;3.预防犯罪的警务理论研究缺乏针对性;4.控制犯罪的警务理论研究缺乏宏观性

(二)社区警务的思想尚未根植于基层。1.群众观念淡薄;2.社区意识不强 ;

3.治本思想模糊

(三)社区民警素质不适应警务需要。1.社区民警的公务素质不高;2.社区民警的心理素质不强;3.社区民警的开拓创新能力较弱

五.社区警务发展模式的建设研究

如何把社区警务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在社区警务管理工作中更好的加以运用,对于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必要的和现实的意义。在对中国实行社区警务战略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认识和加以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在社区警务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应当从以下几点加以重视:

(一)改革现行社区警务发展模式,深化社区警务工作运行机制

1.明确指导思想。在我国推行社区警务战略指导思想上,必须立足于人这个根本性问题,从我国的国情和公安工作的实际出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仅仅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整体设计,配套改革,全面推进”的思路,建立和完善符合治安规律的社区警务工作机制和警务运行机制,实现社区警务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推动公安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2.建立目标体系。建立社区警务工作目标体系,实质上是公安机关的一项具体管理活动,对于提高警务效率和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全面设定目标。其次,加强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再次,对目标管理进行总结评估。

3.统一机构设置。高度重视社区警务的组织结构,并对影响警务工作效能发挥的组织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警务的各项工作目标。当前,社区警务的组织结构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机构设置的统一和机构的职责任务,建立起上下相统一的专司社区警务工作的专门机构,明确各级专门机构所承担的具体工作职责和警务任务。

4.调整勤务制度。建立科学严谨的勤务制度,对于完成好社区警务的工作任务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现阶段,要实现对犯罪行为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就必须对存在突出问题的社区勤务制度进行改革。其一,调整社区民警勤务时间制度,建立符合社区警务活动和犯罪活动规律的勤务模式。其二,调整巡警巡逻勤务制度,建立徒步巡逻与机动巡逻相结合的基本勤务模式。

5.健全工作规范。规范的勤务工作,有利于提高警务工作实效和树立警察良好形象。当前健全社区警务工作规范,要抓住重点,全面推进。一是社区警务岗位职责规范建设。二是社区警务程序规范建设。三是社区警务工作规范建设。

(二)探索群众工作思路,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机制

1.拓展群众工作内容。当前在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做好群众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社区警务发展的问题,更关系到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要开展好社区警务的群众工作,必须以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和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为切入点,深化群众工作的内容,拓展群众工作的涵盖面。现阶段,社区警务的群众工作要从公安本职工作上的要求向群众工作社会化方面进行转移,在立足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沉积户籍、遭受不法侵害的遗留案件等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向帮扶和救助群众的工作上延伸,建立起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

2.完善群众工作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制度,对于做好社区群众工作非常必要。第一,立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登记、备案、注册等方便群众生活的工作制度。第二,立足于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和完善帮扶和救助等关心群众生活的工作制度。第三,立足于公安工作本职,建立和完善以“现场办公活动”为载体的定期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制度。因此,建立和完善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工作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3.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所谓群众工作方法,是指体现群众工作思想、形成群众工作模式并达成群众工作目标的群众工作程序体系。一是改进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二是改进宣传动员群众的工作方法。三是改进组织群众的工作方法。

(三)研究犯罪活动规律,构建预防犯罪的调控机制

1.建立预防犯罪宏观调控机制。社区警务理论认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对犯罪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产生犯罪的根源在于社会,在于社会的条件、社会的文化、社会的环境等方面。因此说,解决犯罪问题的根本出路必须从社会这个大吓境中去社区警务建设研究探究,从宏观上进行调节和控制。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社会条件。(2)大力倡导主流文化,改变文化氛围。

(3)开展环境预防设计,改变社会环境。

2.完善预防犯罪微观调控机制。犯罪的发生是犯罪因素对犯罪主体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犯罪因素包含了犯罪动机、犯罪时空条件、犯罪侵害的客体三个方面,当犯罪的三个因素同时存在时,犯罪的行为就会发生。因此,预防犯罪的微观调控机制,就是要改变和切断犯罪因素与犯罪主体间的传感关系,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当前完善预防犯罪的微观调制机制,重点是就是要加强犯罪动机抑制系统、犯罪时空控制系统、被害人防护系统三个方面的建设。(1)立足于社区重点人群,完善犯罪动机抑制系统。(2)立足于社区重点部位,完善犯罪时空控制系统。(3)立足于犯罪侵害对象,完善被害人防护系统。

(四)增强公安发展意识,建立社区警务保障机制

1.建立社区民警教育培训机制。提高社区民警的素质,是做好警务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当前建立社区民警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首先,要提高对社区民警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建立健全社区民警教育培训的工作机制。再次,要加强对社区民警教育培训工作的检查和监督。

2.建立社区警务监督制约机制。社区警务工作包罗万象,涉及到群众工作、人口管理、执法办案等诸多方面,不仅要求民警要有较强的自觉意识、责任意识,还要求民警要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法规的常识以及执行政策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加强监督制约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公安队伍建设,关系到党的群众路线,更关系到社区警务实施的有效性。所以说,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当前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在建立监督制约机制的工作中,要重点突出对社区民警群众工作,执法办案的监督,严防出现影响警民关系以及伤害群众感情的恶性案件发生。

3.建立社区警务法律保障机制。市场经济是一个法制社会的经济,政府部

门开展的一切事务都要依据法律。社区警务建设研究公安机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行社区警务战略,虽然根本的目的在于遏制案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但是,在法制不断完善和走向成熟的特定历史时期,实施社区警务,尤其是在挖掘利用社区资源、改造诱发犯罪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必然会触及到一部分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引发法律争端。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带头遵守法律,提高法律的自觉意识。当前建立社区警务法律保障机制,要重点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对事关全局的大问题,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立法或政府出台规章的依据,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法治建设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的法治化进程。

六.总结

社区警务作为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警务理念,必然对原有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乃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所形成的警务工作模式、方法特别是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从深层意义上讲,它是一场警务工作理念与方法的重大变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警务发展模式必须紧紧围绕社区的稳定发展这一中心策略,联系实际,寻求不断发展。

本文利用社区警务的有关理论知识,对应该如何进行社区警务发展模式的建设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由于全面进行社区警务建设所需政策指导的复杂性,加上笔者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研究时间所限,对有些问题的思考认识还不够深,有些对策的可行性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在此,笔者抱着学习的态度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以求教于大方。

参考文献:

1.《中外社区警务》鲍遂献汪凡中国社会出版社

2.《社区警务论》张兆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最新社区警务建设与规范化管理》谭井权光明日报出版社

4.《警察文化的功能及其塑造》李书方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校学报

5.《中国社区警务研究》李忠信群众出版社

6.《犯罪学》宋浩波郝宏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7.《最新社区警务工作指南》熊一新 王太元群众出版社,

第四篇:社区警务与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之比较

进入2l世纪,我国警务改革发展迅速,与世界警务理论和实践接轨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可谓前所未有。2002年3月全国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对我国推行社区警务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要在2004年前在全国大中城市和县城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也要求“积极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机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仅仅几年,被人们称为第五次警务革命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又引进国门,全面推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必将对我国警务工作再次产生深远影响。

社区警务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是两种不同的警务模式,其差异是明显的,那么在外来警务模式“本土化”的过程中两者会不会产生冲突?又如何尽量化解两者之间的冲突,使之有机结合,最终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笔者认为,认真研究两种警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各自特点和对警务实践的要求,是推行社区警务战略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两种警务战略产生的时代背景

社区警务战略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出现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民权运动日益高涨,反越战活动日益剧烈,社会秩序出现危机。与此同时,美国的警察变得越来越官僚化、非人格化,远离公众,致力于控制犯罪,专业化制度和警务模式下的警察已经不能保障公共安全。而七八十年代西方社会在个人主义极端膨胀之后开始反思个人主义的不足,社群主义逐渐兴起,人们意识到良好社会的基点是社区,抓住了社区就抓住了重建社会秩序的关键。因此,一些学术界和警察界的人士认为,必须改变过去孤立于普通人之外的工作模式,警察应当深人社区组织动员人们参与治安工作,而社区的人们有权了解、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警务活动;社区警务战略是警务工作的主导战略,社区警务模式是最能有效地满足人们需要的警务工作模式。社区警务战略甚至被一些人称为一次革命。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的普遍运用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性质,在信息化时代,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量激增,流速加快,人们面临更高的犯罪被害风险,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面对群众对打击犯罪、保障社会安全的急迫需要,警力资源相对缺乏的英美各国开始把目光投向新的目标,作出新的选择,那就是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社区警务模式适应了西方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思潮和警察部门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是社区警务模式并没有在真正的意义上完成警务战略革命性变革的使命。对传统专业化模式的反思、对社区警务模式的拒斥,在信息化时代催生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这种新的警务工作模式。简言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是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对传统的专业化警务模式实现改造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警务模式。”(1)

二、两种警务模式的差异与联系

(一)两种警务模式的差异

由于两种警务模式均有其独特的思想基础、目标要求,从而体现出以下差别:

一是目标取向和核心内容不同。社区警务是基于对被动反应式的近现代警务观念和做法的反思,是对强调预防犯罪的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全新警察观,出发点是为了加强和改善警民关系,首要任务不再是打击罪犯,而是帮助民众解除困难、提供服务和维护秩序,还有望提高社区的总体生活质量,特别是有助于降低群众对犯罪的恐惧感。社区警务的核心是社区与警察间建立伙伴关系。“社区警务之精髓,在于改善警察的形象,使之更易为公众理解与观察。通过提供更加持续的、更加扎实的社区展现形式,与全体居民建立亲密无间、应答迅速的关系。改善警民关系的三要素是:彼此合作、彼此协商、彼此满意。”(2)对于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来说,出发点在于提高警务工作的效率效益,最小投入最大产出,工作的基础和内容是收集处理情报信息;核心是情报信息。

二是警务运行及相关因素的结构不同。“在社区警务中,警务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3)社区警务主要是由社区特点、警察组织特点和人的特点这些相关因素均衡的结果。在这种警务基本结构中,警察组织、警察个人和社区的作用都指向警务;与此同时,警察组织受规模、目标、体制影响,又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施加领导力来影响警察个人;警察个人作用于警务的好坏却又受到个体生理和专业素质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社区方面价值观和各种规范的影响;而社区对警务的影响则由其规模、多样性、独立性所决定。在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中,犯罪环境是警务运行环境的一个永久特征。虽然犯罪环境是动态、流动的,其形态、构成和规模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实际上对警方来说,永远存在着一种犯罪环境,需要他们去很好地把握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警务行动。第一步是要通过专门的情报信息工作来收集情报信息和解释犯罪环境,第二步是识别判断情报信息并以情报信息特有的传递方式来影响警务决策,最后是决策者制定警务政策来积极影响犯罪环境。

三是权力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不同。社区警务模式要求取消警察组织的中层机构,把警察放到第一线去做具体工作。警务权力机关分散下放;民警分散到社区,半社会化;工作方式自主性强、灵活性强,治安工作主要依靠群众组织,收集情报信息主要依靠群众的反映;不同社区警务打上民警个人的烙印。逐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走出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安机关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路子,最终实现警务工作由打击型向防范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中,民警听从指令,自主权差;民警更加专业化,工作方式上采取公开和秘密相结合方法收集情报信息;警务权力集中在决策人手中;要求全国公安机关规范警务运作。

四是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性不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性较大,对信息化应用技术及设备要求高,因此经费投入也大,从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物质前提看,全方位、多层次的情报信息网络平台、专门的警务情报信息机构、专业的情报分析人员是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三大物质条件。比较而言,社区警务则无此专门要求,社区警务是经济欠发达、科技装备落后条件下较好的一种警务模式选择。

五是受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不同。社区的多样性决定了社区警务的多样化。不同的社区相互之间往往差别很大,而且会随时间而变化。由于受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生活环境、地理特点、人口素质、利益需求、社区政策的影响,社区间警务问题和采取的警务措施是不尽相同的,社区警务将逐渐呈现出较大差异。社区内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警务需求将会产生矛盾冲突,影响社区警察的工作,社区中主要或较大群体的治安等方面的需求常左右警务政策和措施。如果更多的民众在警察的鼓励下参与制定规划和政策,结果可能是警察被民众所左右。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则受不同利益群体影响力小,受警察个人因素的影响也较小,警务政策的制定实施主要由单纯的治安状况决定,以情报信息为基础,警务决策更加科学,控制犯罪更加精确,呈现出警务行为的统一协调性和高度有效性。

六是对警察素质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在社区警务战略中,要求民警平民化,增加亲和力,提高交际与组织技能,密切与公众的关系。由于警察分散在不同的社区,以独自开展工作为主,远离上级的监管,为防止被拉拢腐蚀,警察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由于直接和群众打交道,往往单独执法,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机会增加,这对警察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是全面的、较高的,尤其是会做群众工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在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中,民警必须会利用情报信息开展工作,这对民警素质的要求就侧重于收集、利用情报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对警务决策者、指挥者的素质要求更高,还需要专门的研判小组以及专家学者参与分析研究情报信息以辅助决策和制定警务政策。

七是维护治安的主体不同。我们不能狭义地理解社区警务工作就是警察的工作,同时对“警务”一词的理解也要从广义上去理解。治安工作主要依靠警察,但社区警务战略模式中,维护社会治安的主体已发生了变化。社会成员和警察对警务工作要树立一种新的理念,违法犯罪产生于社区,社会公众是防控犯罪的主要力量。要坚持警察的专门工作与公众参与支持相结合,通过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广泛发动、组织和依靠广大群众预防犯罪、维护治安。社区警务就是要加强街区本身非正式、非官方的控制机能。正如安徽省公安厅长崔亚东指出的那样,“社区警务战略的本质是把视为公安机关专业化行为的部分基层治安管理和防范工作,转变为基层政权的组织行为、社区人的自我管理行为”(4)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中则没有这种改变。

八是对警察的监督控制机制不同。在社区警务中,由于警力具有较大的分散性,上级机关的监督管理成为一个难题,警察的表现只能通过事后检查和通过社区居民反馈获知,往往表现出滞后性和失真性。而在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中,上级机关能够轻易地通过网络系统及时获得各辖区治安动态信息,并随时监控下级执法工作情况,能够使业务工作与对警察的管理考核实现有机结合,上级领导对社区警务工作的评价更加公正和及时。

(二)两种警务模式的联系

一是两者有共同的理论渊源。社区警务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既是新的警务哲学理念,又是新的警务战略,两者的产生是警务工作现实的需要,更是许多理论工作者积极探索的结果。乔治·凯林和詹姆士·威尔逊1982年提出了破碎的窗户的理论,为社区警务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社区警务已经从一项步行巡逻的实验,发展到指导现代警察机构的综合组织战略。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在理论上是以环境犯罪学为基础的,而环境犯罪学的学科起源则来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界的社会生态学理论。基于环境犯罪学的研究而兴起的犯罪地理画像与犯罪热点成像技术对于警察预防和打击犯罪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犯罪地理画像和犯罪热点成像这两项技术可以看成是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的技术前提。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是在前两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看出,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与社区警务战略都以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成果为根基,然后吸取了不同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开来,最后开花结果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警务模式。

二是两者可以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之处。社区警务可以避免包括情报信息警务的专业化警务工作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犯罪及其诱因、忽视公众需要和感受等问题,但是,过分强调了社区的功能和作用,无形之中削弱了警察队伍专业化、正规化建设,不利于科技强警,甚至一些社区民警成为了准社会工作者,影响了专门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打击效果。而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使警方的工作更加高效,打击违法犯罪更加有力。

三是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区警务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为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工作起到促进作用,能够解决过去长期存在的基础工作无人做、基础工作不扎实、治安状况群众不满意等问题。开展社区警务之后,民警深入基层、深入警区,广伸触角、耳聪目明,能够及时了解治安状况和掌握社区动态,这就为开展情报信息工作建立了可靠来源。“警力有限,民力无穷”。通过实行社区警务,必将使公安工作直接抵达其根本目的,以群众满意为评判标准和工作动力,大大改善警民关系,同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有利于专门机关和群众相结合,形成治安工作的合力,使违法犯罪活动陷于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推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能够使社区警务紧紧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为社区警务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防范更加有力、打击更加精确、群众更加满意,大大开拓_『社区警务战略的发展前景。,四是两者可以相互检验成效。由于社区警务工作具有独立性、分散性,对民警日常工作情况的督促检查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中,对民警的绩效考评和对警察不当行为的监督控制,可以通过情报信息网络得到反映。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公安工作优良传统的新发展,能否成功,相当程度还是要通过社区民警扎扎实实的工作来实现。两者的相互结合能够大大促进公安机关的高效运转,为我国社会治安的好转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治安状况决定了两者作为警务指导思想和警务表现形式的出现。当前,在我国推行社区警务战略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是时代的需要,是与国际社会警务工作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互接轨的需要。对于我国社会治安来说,无论是社区警务还是情报信息主导警务,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刚刚起步,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我们必须适应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社会治安的需要,积极跟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步伐,对国外的先进警务经验积极吸收引进,同时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全盘拿来,也不能全盘否定,一定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使不同警务模式有机结合,使中外警务模式有机结合,在警务实践中切实做到扬长避短,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警务理论和警务模式

第五篇:社区警务比较研究.1

《社区警务比较研究》

一、《社区警务比较研究》讲座目录

一、社区警务工作内容的中外比较

欧美社区警务的主要原则例举

二、社区警务思想原则的中外比较

三、社区警务历史渊源的中外比较

四、社区警务社会环境的中外比较

五、社区警务主体组织的中外比较

六、社区警务方式方法的中外比较

二、《社区警务》课程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基本分布领域

社区警务及警务改革、基层基础工作资料

法学、犯罪学尤其是犯罪预防方面的资料

社会学、管理学尤其是社区建设等的资料

自卫与安全防范技术、方法、经验等资料

(一)社区警务领域的主要成果

李忠信主编《中国社区警务研究》,群众出版社1998年出版。

李忠信主编《社区警务与公安派出所工作改革论文集》,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

吴开清等译《警务工作之核心问题》,群众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倪海英主编《社区警务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张兆端编《社区警务》,2003年公安大学出版

张兆端著《社区警务论》,2003年公安大学出版

《最新社区警务工作指南》,2003公安大学出版

山西公专编《社区警务实用教程》,2003年出版。

治安管理局编《中外社区警务》,2003社会出版社

“21世纪”教材《社区警务》,2005公安大学出版

曾忠恕《美国警务热点研究》,2005公安大学出版

《全国优秀派出所所长(民警)研讨班文集》,公安部治安局编,内部编印发行。

社区警务教程,刘兴华,2009年公安大学版

(二)犯罪学等方面的参考书籍

宋浩波《犯罪学理论研究综述》,群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王智民主编《当代国外犯罪学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社

康树华等著《迈向21世纪的犯罪预防与控制》,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

刘强《美国犯罪学研究概要》,2002年公安大学

黎国志等主编《犯罪行为控制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俄国阿·依·道尔戈娃著、赵可译《犯罪学》,群众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周纪兰等著《一个被轻视的社会群体——犯罪被害人》,群众出版社2002年出版

王智民等著《当前中国流动人口犯罪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三)社会管理方面的参考书籍

艾森特·奥斯特罗姆著《美国公共行政思想的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11月出版

艾森特·奥斯特罗姆等著《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6月出版

北京市委研究室编《新时期治保会建设》,199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廖斌《社区建设与犯罪防控》,2003法院出版社

社区建设、社区工作学的图书(中国社会出版社)

(四)自卫与安全防范方面书籍

“西方现代生活教程”:《自卫书》、《自助书》、《自救书》。

董金明、黄娜著《女子避险解危术》,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仝慧明等著《中小学生自我保护66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治安管理局《警务工作安全常识》,2003群众版

三、教学要求与考核

第一、秉承两个原则

国外理论与中国国情结合;当前实践与今后改革结合;

第二、注意学习方法

简要笔记,以课堂互动为主;对照整理,以自学思考为主;

第三,考核办法

结课考试:概念题20、简答题40;论述题40 共勉:“心境决定命运”

马斯洛为人们揭示的规律:

心境若变,态度就变;态度若变,行为就变;行为若变,习惯就变;习惯若变,环境就变;环境若变,命运就变。

我们需要反过来运用:

要变命运,先变环境;要变环境,先变习惯;要变习惯,先变行为;要变行为,先变态度;要变态度,先变心境。

严谨为学者须记:摘引、撮要、质疑、感想,是系统且有效学习、研究者的四项根本任务与必具成果,而标注全面则是这些成果得以保存延续并广泛运用的关键。

——为学生读书札记题词。

1、原始警务:近代法治社会之前的基本警务模式。原始警务时期没有专业警察,而以习俗禁忌、社会道德、宗教信仰等文化影响为前提、基础;以个人自制、家庭管理、舆论监督等社会活动为主体、常态;以行政管理、司法惩治、军事干预等国家强制为保障、后盾。因缺乏社会法治与司法体系的支撑与制约,原始警务难于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

2、“警务之轮”:中国社区警务主体结构的基本模式。中国的警务之轮,以警方为轴,司法为承,行政为辐,社团为圈,公众为胎,从里到外逐级、双向传递物质、能量与信息,实现社会公共安全的整体防护。警务之轮形象化体现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中国公共安全体制与战略。

3、培训:社区警务的“信息防范”方式之一。是警察根据对方的需要,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成批、集中地指导较多居民、家庭或者单位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自卫互助能力,以达到维护社区公共安全的目的。社区警务的安全防范培训需要加强针对性、坚持可行性、提高有效性。

4、社区:是在某一特定区域长期共同居住、生活、生产所形成的,内部具有密切的并存互动关系,外部具有独特文化特质的社会共同体。

5、政治警察:存在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美国的,直接受雇、受命于政治人物的,与所在社区行政管控紧密关联而与国家司法制度松散关联的警察形态。

6、群防群治,是指未经法律赋予管理社会、维护公共安全职能的普通公民所实施的,以民间活动和互利服务为特征的,以实现自卫互助目的为界限的各种社会公共安全维护活动的总称。

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在党委政府领导、公安政法主导之下,遵行主管负责、预防为主原则,普遍组织部门合作、地区协作和群防群治,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 2 手段,系统强化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各项工作,以求标本兼治地遏制违法犯罪、优化治安秩序的中国社会治理系统工程。

8、“警务树”理论,西方社区警务重要理论成果之一。该理论认为,社区公众是警务最深厚的土壤,而家庭、学校、教会和企业事业单位是警务系统的根系,他们将营养不断传送到树干——基层警务单位,再同过这树干全面、有效支撑警务枝叶——各个专业警务单位——的运作。该理论科学阐释了警务系统的构成与运行的基本规律。

9、破窗理论:准确地说,应当称之为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起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辛巴杜关于不同环境社区的汽车破坏速度不同的心理学试验,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将其发展为揭示犯罪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破窗效应”。他们研究认为,一个窗户的玻璃被打烂却得不到及时维修,就可能以某种心理暗示纵容人们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破窗户不断增多,又给人以社区缺乏管控因而容易破坏的心理暗示;这种麻木不仁的公众心理和社区氛围形成后,犯罪就得以滋生甚至日渐猖獗。

第一讲:社区警务工作内容的比较

西方社区警务的主要工作内容

中国公安部门的社区警务工作 中国社区警务应有的工作内容

本课所使用的“社区警务”概念

一、西方各国社区警务的主要内容

A、强调公关,重塑形象,密切警民联系

出发点不同,决定了中外社区警务的内容与目标等诸多不同

B、警民合作,广泛组织,社区自治自卫

C、注重方法,讲求实效,实施情景预防

主题内容大致相同,容易混淆中外社区警务区别

D、回归人文,兼顾预防,改革勤务模式

E、抓住重点,关爱弱者,治理社会乱象

相关方面的变革,是社区警务完形的标志

(一)强调公关,重塑形象,密切警民联系

注重仪表仪态,讲求亲和友善。

重视礼节礼貌,讲求文明执法。

学习沟通技巧,讲求说服艺术。

交流的前提是平等,说服的关键在尊重

结合自身工作,开展便民服务。

经常冷硬横推偶尔亲民作秀,效果适得其反

根据发展需要,承担公共职能。

及时依法移交,警察暂管才与依法行政不矛盾

(二)多方组织,警民协作,维护社区安全

成立社区管理公众监督检查小组

成立“社区——警察”咨询委员会

定期召开社区安全专题市政会议

成立服务与救济的救护抢险队伍

成立协助警察工作的志愿者协会

动员工商业主组织商业保安队伍 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是否需要建立这些组织,而在于如何发扬民主以重组、健全甚至改造已有的低效而泛滥、重叠的各类组织。

(三)注重方法,讲求实效,实施情景预防

标记珍宝,转移贵重物品。

加固门窗,实施影像监控。

从直接保护公众个人的财物开始,最能有效争取公众协助

清扫街道,覆盖乱涂乱抹。

清理废墟,改善街面照明。

良好环境,不仅是公共安全需要,更是公众安居乐业的需要

强化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参与规划,改善防范环境。

从目前和身边做起,但覆盖人文与自然两方面、规划到使用全过程 资料:犯罪的情景预防A——增加难度

例如:

1•加固目标:用锁、保险箱这类物质屏障来阻止破坏者或小偷。

2•控制通道:用大门和接待台这类方法来适当阻隔罪犯的通道。

3•改变罪错意图:用提供字纸篓、移动公共汽车站等办法,把那些不良甚至罪错行为引导到公众较能接受的方向。

4•控制作案工具:控制象听装喷漆和按键式公用电话这类作案工具。危险物品,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话题:

犯罪情景预防B——增加风险

5•

进/出口检查:增加那些不符合进/出条件的人被察觉的风险。

6•

正式跟踪:通过正式的圈内人(例如警察)和技术(如摄像机)跟踪来制止犯罪。

7•

雇员盯梢:雇人以加强防范(如旅馆看门人和场地看守员)。

8•

天然跟踪:利用那些着手他们日常业务的人进行天然的跟踪(例如:利用修剪树蓠的人或组织社区观察组)。

“关注”的研究成果众多,“被看见”应得到安保界更大重视:

匿名效应、广场效应、霍桑效应、圆形监狱。。犯罪情景预防C——减少收益

9• 转移目标:使犯罪目标远离犯罪,如用减少现金的措施和旅馆为客人的贵重物品提供保险箱的办法减少抢劫。

10• 标记财产:标明财产权属以增大销赃难度、增加找回来的机会,如汽车的车牌和运营证等等。

11• 除去诱惑:除去犯罪诱惑因素,如出版中性的电话号码簿和及时清除乱涂乱画等。

12• 制定规章:制定管理雇员和顾客行为的制度,以根除可接受与不可接受行为间任何含糊之处,并鼓励遵守规则

资料来源:摘自罗纳德•克拉克《犯罪情势预防:成功案例研究》之“简介”。(纽约:哈罗和赫斯顿:1992年),第12—21页

(四)回归人文,重视防范,改革勤务模式

降低巡逻速度,方便警民互动行为

划定巡逻区域,增加警民熟悉程度

警察驻守社区,关注居民生产生活 普遍走访住户,调查指导安全防范

服务隐含管理,提高居民生存质量

实施邻里守望,动员居民自卫互助

针对具体问题,灵活多样组织培训

社区警务变革:

以警队管理变革为前提,以社区管控变革为条件,以安防文化变革为基础

(五)抓住重点,关爱弱者,治理社会乱象

提供庇护场所,保护独身活动儿童

组织社区服务,赡养看护独居老人

调查流动路线,多方防止毒品泛滥

改善生存环境,理性处理卖淫问题

允许适当宣泄,防止不满情绪集聚

关注公众心态,注意缓解族群矛盾

国本主义、权力迷信、惩罚崇拜,与社区警务基本思想根本不相容平时作业:欧美社区警务原则的中国化阐释

具体要求;

依据安德逊文本或者加利福尼亚文本

准确理解、全面阐释、相应细化、相对简练

符合中文习惯,适应中国语境,结合中国情况。

不少于两千五百字

二、中国公安实务部门的社区警务

整个中国对社区警务有多层次的不同理解

传统认识相对宽泛:治安基层基础工作

业务规章突出本职:派出所改革的“社区警务”

社区民警的社区警务工作

各地实践相对接近:各地的社区警务相关措施

需要提醒的是:

无论如何,社区警务不能简单理解为“社区的警务”

(一)治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内容

A.基层治安单位自身建设。B.治安行政管理。

C.行政协助与联合执法。D.组织、指导群防群治。E、法制教育和犯罪预防。F、公共安全信息管理。

(二)《派出所改革决定》中的社区警务(介绍自学)

1、配合社区建设,搞好社区警务

2、适应社区需要,优化警力配置

3、明确工作职责,规范警务运作

4、满足工作需求,实现警务前移

5、开发社区资源,搞好治安防范

6、广泛动员公众,强化群防群治

2002年公安部提出的“社区警务战略”的基本内容

2002年6月下发的《公安部关于改革和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的决定》(以下简 称《决定》),正式提出并集中阐述了“社区警务战略”。在该决定第三部分“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改革警务机制,积极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决定》开宗明义地指出

以社区为依托、优化警力配置,明确工作职责,规范警务运作,切实做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逐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警务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1.配合社区建设,搞好社区警务

《决定》指出,“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政权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决定》要求各级公安机关“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把社区警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力争到2004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

参考资料:

按照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公安经费保障机制。

研究制定公安机关装备配备、各项经费开支定额等标准,并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予以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公安工作的决定》(2003)

2.适应社区需要,优化警力配置

《决定》提出,“要根据社区规模大小、治安状况等因素,合理调整”民警责任区,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警力配置模式,“保证社区有足够的警力开展警务工作”;要“建立规范化的社区警务室,在市、县范围内统一警务室的标识,规范装备配备”。

参考资料:

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县级公安机关的补助力度,保障基层公安机关办公、办案的经费支出

增加公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公安监管场所及西部地区公安派出所“两所”建设工程。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公安工作的决定》(2003)3.明确工作职责,规范警务运作

《决定》提出,“要结合实际,对社区民警承担的收集掌握情报信息、实有人口管理、治安秩序管理、安全防范和服务群众等职责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制定明确的工作要求和考核标准,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形成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社区警务工作机制。”

《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区民警的五项基本职责:收集掌握情报信息,管理社区实有人口,管理社区治安秩序,组织指导居民安全防范,接警处警为民服务。

按照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快速反应和控制能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公安工作机制。

——摘自***部长在第20次全国公安会议上的讲话 参考资料

在组织机构、勤务方式、内务管理、教育训练、监督制约等方面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即统一考试录用制度、统一训练标准、统一纪律要求、统一外观识别、规范机构设置、规范职务序列、规范编制管理、规范执法值勤、规范行为举止。简称为“四统一五规范”。

有效整合警力资源,调整机构设置,切实解决分工过细、职责交叉、警力分散的问题。县市级公安机关要逐步将110、119、122三台合一,并进行交巡警合一试 6 点。在中等城市进行减少机构层次的试点。

——摘自***部长在第20次全国公安会议上的讲话

4.满足公众需求,实现警务前移

《决定》指出,“派出所要以不断满足社区群众的社会需求和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为根本出发点,把安全服务作为社区民警工作的主要内容,努力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使警务工作更加深入群众,接近群众,方便群众,赢得群众对社区民警的认同和支持”;

参考资料:

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坚决杜绝发生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要从最基本的环节、最细微的地方做起,切实做到在所有的公安工作和执法行为上充分体现公平和正义。

——中共中央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 5.开发社区资源,搞好治安防范

《决定》指出,“要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思想,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资源,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依靠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员、联防队员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治安巡逻、邻里守望活动,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天候的社区治安防控网络”。

参考资料:

积极构建四个网络、不断完善三个机制、着力强化两项管理,在全国构建起一个以派出所民警和巡警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以社会面、社区和内部单位防范为基础,以可能影响社会治安的特殊人群、危险物品管理为重点,人、物、时、空控制相结合,点线面结合,动静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警民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罗锋在2003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上的发言

6.广泛动员群众,强化群防群治

《决定》指出,“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发[2001]14号)的有关精神,争取党委、政府和社区组织的支持,落实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所需的经费,保障群防群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决定》还提出,“要把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参与治安防范工作作为民警的一项基本功,以是否会做群众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效果如何作为衡量派出所民警素质高低、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纳入工作考核”。

公安派出所改革的基本任务汇总:

理顺体制,强化保障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立足社区,服务发展

公众参与,民安为本

突出重点,改变方法

科学标准,全面考核

提高素质,强化监督

统一规范,依法治警

(三)各地公安机关赋予社区民警的社区警务工作

A、社区治安信息收集

B、社区公安人口管理

C、社区治安行政管理

D、社区安全防范工作

E、社区为民服务活动

F、社区可破案件查处 G、社区健康文化建设

教材大多援用,内容狭窄与泛化问题并存,被当成了“社区的警务”,可能是社区警务难于健康发展的根源

(四)各地推行社区警务的其他措施

1、领导动手,统筹社区建设工作

2、多方参与,强化综合治理网络

3、重视信息,优化决策实施机制

4、强化组织,夯实基层治安基础

5、抓好教育,整体强化犯罪预防

6、全面服务,发展治安防范产业

这些工作当然不是社区警务的全部工作,但如果与公

安部规定的民警工作任务中的合理部分合成来看,最接近

西方的社区警务,也就是“警务的社会化”,而西方警学

也往往将我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直接看成中国社区警务。

1、领导动手,统筹社区建设工作

——高度重视,从强化居民自治入手,整体夯实基层社区行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纳入轨道,整体规划,把社区各项建设与社区建设的整体工作统筹安排、同步实施;

——以社区组织为主体、派出所为主力军、社区大单位为骨干,统筹和协调社区警务。

2、多方参与,强化综合治理网络

严格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部门责任制,各相关部门联系会议决定通力合作解决有关治安问题

公、检、法、国安、司法、监察、纪检,按照分工,各司其职程序上相互制约,工作上相互配合

广泛动员公众、保安、物业多方面力量投入。

3、重视信息,优化决策实施机制

——一是建立区、街、社区三级“维稳信息员”网络,全面监控,及时掌握公共安全信息;

——二是社区综治委组织公安机关、社区正式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共商治安对策;

——三是把警务评价与居民自治相结合,逐步形成社区民警对直接服务对象负责机制。

4、强化组织,夯实基层治安基础

——一是配合社区建设调整责任区警力;

——二是试行警务室与管委会合署办公、户籍民警兼任社区管委会副主任等做法;

——三是扩大义务巡逻和专兼职保安队伍;

——四是多种方式积极开展邻里守望;

——五是全面规范社区民警的工作、强化公安派出所对社区民警的管理。

5、抓好教育,整体强化犯罪预防

——一是建立社区居民业余警校,开展经常性法制教育、法律咨询、犯罪预防教育;

——二是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建立社区矛盾调处中心,最大限度化解矛盾和纠纷;

——三是建立管理站,强化外来人口管理。——四是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五是加强禁毒、禁赌,扫黄打非,净化社会风气,建设公民道德。

6、全面服务,发展治安防范产业

——配合城区改造、小区建设,坚持群众自治与现代物业管理相结合,实行有偿服务。

——广泛动员,拓宽公众参与途径。如有偿聘请政法退休人员、下岗职工、低保人员等

——加强指导,增强物业单位维护社区安全的自觉性,将社区安全与物业管理各项制度相结合,加强安全措施和保安队伍建设。

三、中国社区警务的应有工作内容

1、稳定严密日常管理——管理是防范的基础、打击的前提

2、科学管理安全信息——了解情况、找准问题、掌握资源

3、及时解决治安难题——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4、努力普及自卫互助——不只是警力有限,更是公众权利

5、系统强化技术防范——人物结合,点线面体,经济实用

6、及时有效巡逻支援——科学布警、动态支援,管控时空

7、净化优化社会环境——规划建设、和谐关系、人性管控

(一)持续严密日常行政

长期严密行政管理,可以提高居民守法意识、防范意识和安全感,防止秩序混乱、扼制违法犯罪

管理的最高水平是“零缺陷”,但它既极大增加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也要求无情法律的有情执行。

再不能“坐机关”等审批,而应当持续不断地抓好过程管理,因而极大地增加了警察工作强度与难度。

公共安全及其基础性社会管控行为

(二)科学管理安全信息

全面收集、分析、运用安全信息,是警察的起码功能,更是社区警察的特长所在。

收集信息以发现和研究社区的安全问题,是社区警务的原始出发点。

(三)及时解决治安难题

既是社区警务的必备提前,也是社区警务的迫切任务

社会化的社区警务是区域性、个性化、研究型的警务:

因地制宜: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社会治安难题

因时制宜: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社会治安难题

因事制宜:同一地区同一时期不同问题有不同的办法

因人而异:同样地区、时期、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处置

(四)努力普及自卫互助

对非执法人员而言,自卫互助既是行为依据、也是行为限制。

公众普遍而有效地自卫互助,是公安机关履行本职实施法律、维护治安的前提与基础。

既因为“警力有限,民力无穷”,更因为警察、警务需要理解:事非经过不知难。安全、公共安全与自治安全

(五)系统强化技术防范

科技防范是社会治安领域的“第一生产力”。

方式如标记、加固、封闭、监视等等。逐步建成监控、报警、处置一体化的安防系统。

关键要严格遵循市场规则,防止“行政摊派”。加强技术防范,创造平安生活

六)及时有效巡逻支援

普遍巡逻与有效支援,是群众自卫互助、见义勇为的坚强后盾。

最高境界,是依法建立警民、基层与机关、公安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

(七)净化优化社会环境

社区警务立足社区、依靠公众,全面受制于社会环境

优化自然环境、净化人文环境,既是前提,又是保障。

依据“破窗理论”对犯罪实施“环境预防”,实现自然环境“有序、有管、有防”,是社区发展和公众生活必须,就需要动员公众而不能警察单干

净化人文环境,已有禁毒禁赌、扫黄打非、社区矫正、弱势群体救助等,但其核心在于:增加警民、居民间相互熟悉、信任、支援、满意程度。

四、基于本课概括而界定的

“社区警务”概念

社区警务,是警察带领、指导、支持社区居民,研究社区问题、开发社区资源,以强化自卫互助、合成防范网络、改造社区环境等多种方式,系统、长效地维护社区公共安全,进而促进居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的警务思想、警务模式和警务方法体系的总称。

主体:警察带领下的社区居民;

内容:研究问题、开发资源、组织自卫、系统防控、优化环境

目标:系统长效维护社区安全,促进居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共处

体现:先进警务思想及其相应的警务模式和与之配套的警务方式 补充:“社区”概念辨析

社区:是共同居住某一区域而在长期生活、生产中形成的,内部具有密切并存互动关系,外部具有独特文化特质的社会共同体。

中国古代的“社”是“土地神庙”,供奉同一祖宗神庙的人们所在的居住区,就可以说是同一“社区”,与西方涵义近似。(“左祖右社”)

当代中国“社区”理解太偏重“区域”而忽视人文,与西方的community更重视人际关系不同,西方更强调的是“生活共同体”这一基本内涵。

社区警务被解读为“社区化警务”,就不如解读为“社会化警务”更确切

下载我国地方情报主导警务模式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地方情报主导警务模式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民办教师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稳定发展的对策研究【摘要】教育发展,应以教师为本,学校可持续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根本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是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但是,目......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模式比较研究代帆在当代,发展高新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科技工业园区(science park)",我国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Hi-Tech Ind......

    竞争情报及其在我国发展问题研究

    《信息管理概论》课程期末论文---“竞争情报及其在我国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以对竞争情报基本理论的简单阐述和对竞争情报在国际上发展和运用现况的介绍为基础,按照“在我......

    我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及情报反恐研究

    我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及情报反恐研究 恐怖主义正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表现为爆炸恐怖活动,生化恐怖活动,劫机、绑架、暗杀、食品安全恐怖活动,网络恐怖活动等。近年来,国......

    地方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模式比较分析

    地方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模式比较分析 陈宏彩  2013-05-02 14:47:03 来源:《中国行政管理》(京)2012年10期 【内容提要】加强派驻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让派驻机构充分运转起来,是建立......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录取培养机制、教学......

    国内外工程造价计价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工程造价计价模式比较研究 2010-1-20 11:6【大 中 小】【打印】【纠错】 1、英国工程造价计价模式 英国确定工程造价有关的计价依据主要有工程建设标准、工程量计算规......

    中外企业捐赠模式比较研究

    内容 摘要: 企业 的慈善捐赠有他利型和互利型两种模式,本文从捐赠决策驱动、捐赠结构、捐赠效果三方面论述了中外企业捐赠模式的差异,即他们分别属于他利型和互利型捐赠模式;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