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历史名胜与旅游文化资源——以广州荔枝湾为例[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8:2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岭南历史名胜与旅游文化资源——以广州荔枝湾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岭南历史名胜与旅游文化资源——以广州荔枝湾为例》。

第一篇:岭南历史名胜与旅游文化资源——以广州荔枝湾为例

岭南历史名胜与旅游文化资源

——以广州荔枝湾为例

摘要:广州作为岭南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如五羊雕塑,越秀山,光孝寺等,但2010年,广州又多了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感的景区,那就是荔枝湾。“一弯春水绿,两岸荔枝红”得以重见天日,成为了广州的又一城市名片。荔枝湾的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两岸古建筑繁多,又具有历史感,对推广广州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而,重新揭盖后,对荔枝湾旅游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

一、广州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政区划分沿革

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广州属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中国的第三大河——珠江从广州市区穿流而过。

广州地处北温带与热带过渡区,横跨北回归线,年平均温度22℃,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5℃,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3.3℃,极端最低温度0℃,最高温度39.1℃。属南亚热带季风气侯,气候宜人,是全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为花团锦簇的“花城”广州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年均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68%。全年中,4至6月为雨季,8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至12月气温适中,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广州是始建于公元前214年,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字叫任嚣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即周夷王 1 八年),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现在,广州是广东省省会, 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广州市辖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十区和从化、增城两个县级市, 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荔枝湾就是位于荔湾区内,在荔湾湖公园的旁边。

二、荔枝湾周边景点概略

荔枝湾位于广州荔湾区内,在荔湾湖公园的旁边,周边历史名胜

1、荔湾湖公园

荔湾湖公园位于广州市西陲,西临黄沙大道,北靠中山八路珠江大桥广场,东及龙津西路,南到西关上支涌,由小翠湖、玉翠湖、如意湖、五秀湖组成,总面积27.8万平方米,其中包括水面17.2万平方米,陆地面积1.06万平方米。荔枝树原为公园的主要树种,建园初期已大片种植。因环境污染严重,荔枝树已不结果。近年来治理污染使环境有所改观,至90年代初新补栽的300多株荔枝树生机勃勃,园内幸存的一株老荔枝树也开始重新结果。

荔湾湖公园的主要活动场所是玉翠湖,内设有各种游乐、健身器械及设备。园内有国际标准游池的康乐中心,占地1755平方米,是人们盛夏消暑之地。位于小翠湖的浮香坞,现为名贵花卉、鸟、鱼、虫及名家字画、民间艺术珍品展览欣赏区。如意湖拾荫洲设有雾插室、组培室,是名贵稀有品种的花卉苗木培育欣赏区。位于五秀湖的全市最长的贴水长廊,由桥、亭、廊、轩组成,全 2 长192.8米,亭壁辉映,景色宜人。

2、陈家祠

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3、光孝寺

光孝寺位于广东省广州光孝路北端。光孝寺的历史源远流长。民谚说:“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寺址原是西汉初年南越王赵佗的玄孙赵建德故宅。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赐“光孝寺”,才改名光孝寺。光孝寺建筑结构严谨,殿宇雄伟壮观,特别是文物史迹众多。如始建于东晋的大雄宝殿,南朝时达摩开凿的洗钵泉,唐朝的瘗发塔、石经幢,南汉的千佛铁塔,宋、明时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河子树、菩提树等,都是珍贵的佛教遗迹遗物。这对于研究我国佛教史、广东历史,以及认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详述荔枝湾

荔枝湾涌严格来说不是一条孤立的河流,而是原广州城西,现今的荔湾路、中山八路、黄沙大道(北段)、多宝路(西段)、3 龙津西路一带的江畔湿地中纵横交错的水系的总称。但2010年开发而成的荔枝湾景点,只包括荔湾湖边及龙津桥附近的河涌。

历史上的荔枝湾涌故道北至洗马涌,和象岗西面的芝兰湖(现广州市流花湖公园)相通,南至黄沙注入珠江,“广四十里,柔五十里”,是广州市历史袤久的风景名胜,素有“小秦淮”之称。相传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陆贾来广州向赵佗劝降,当时陆贾在今天的西村为驻地,且开始经营这一名胜。其后经过千百年来人工与天工的巧妙结合,成为广州著名的消夏游乐地。在唐代,那里建有著名的园林名胜“荔园”,南汉时,又建有皇家园林“昌华苑”,每当荔熟之时,皇帝与妃子及臣子在那里赏荔游乐,称“红方宴”。明代这里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荔湾渔唱”。清嘉道年间,岭南一代名园“海山仙馆”,宛如人间仙境镶嵌其间,“夏日,泊画船绿荫下,枝叶荫覆,渺不知人间有盫蒸气。”每当“荔枝红熟,绿树丛中,如缀如缯,游人乘画舫泛舟溪中,歌吹相鉴。”这一情景一直延续到解放初。

新中国成立后到2009年,由于受到城市生活污水污染、城市工业污染,成了臭水沟,荔枝湾不得不盖住了。2009年,荔枝湾重开天日,并开发成一个美丽的水乡景观。

经过重新修整的荔枝湾,成为了广州富有特色的水乡,小桥流水,回廊走道,古屋店铺,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荔枝湾的沿河景点有:

1、梁家祠

梁家祠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为三进深的大祠堂,祠内石刻记载始建于明代。2002年经市政府批准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现在是荔枝湾文化休闲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内有荔枝湾历史变迁展览。

2、广州文津古玩城

广州市文津古玩城由广州市供销社日杂仓改建而成,容纳400多户商铺。

3、文塔

文塔又称文笔塔、文昌塔,坐南朝北,高13.6米,底座为石脚,塔身为大青砖所砌,属明代中期至清代建筑,其整体风格与广州琶洲古塔和香港新界屏山聚星楼相似。文塔旁边有一棵参天细叶榕古树,树龄157年。

4、龙津桥

荔枝湾涌上的车行桥为龙津桥。荔枝湾涌共有5座桥:龙津桥、德兴桥、大观桥、至善桥、永宁桥,其中龙津桥为三拱桥,中间过水,两边行人,长57米。龙津桥与文塔相呼应,“一桥一塔”符合中国传统习惯,为荔枝湾重要景观。

5、西关大屋

龙津桥桥头有一座具有岭南风格的西关大屋,占地面积150多平方米,房屋主人是新加坡大华银行现任董事长。

6、陈廉伯公馆

陈廉伯公馆位于广州荔湾区龙津西逢源路沙地一巷36号,是一栋仿欧式五层楼房,属独立式的楼宇建筑,坐东朝西,建筑物首层用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有法式的半地下室。主人陈廉伯(1884~1945)是中国缫丝工业第一人陈启沅的后人。

6、蒋光鼐故居

蒋光鼐故居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766平方米,建筑风格兼具西关大屋及西式楼房的形式,是近代典型的岭南大宅民居。蒋光鼐故居建于民国初年,民国期间曾用作莞旅中学,1993年被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蒋家后人将其捐赠给荔湾 5 区。

7、仁威庙

仁威庙位荔湾湖公园的东北角,处于仁威庙前街,是一座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庙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200多平方米,是当年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庙宇。

四、荔枝湾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与价值

广州市荔湾区荔枝湾整治工程采取建筑抽疏、拆违建绿、恢复河涌、调水补水、文塔广场恢复整治、建筑立面整饰与景观塑造等措施,规划打造“诗意广州”,重现“一弯江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岭南水乡风貌。

荔枝湾景区在开发与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景区成功地处理好原有商户的利益冲突问题,使荔枝湾的揭盖得以顺利进行。同时,进行扩建与整修的广州文津古玩城,更大程度地满足了原来古玩商户的需求,使双方受益。

荔枝湾景区在保护古建筑方面,更是成果显著。如梁家祠、西关大屋、陈廉伯公馆等古建筑,得以很好的保护,并且得到不同程度的修整,成为了荔枝湾两岸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荔枝湾的重新揭盖复涌,让“一弯春水绿,两岸荔枝红”再次成为了美丽的画卷。荔枝湾这一美丽的水乡,现已作为广州的一张城市名片,受到世人的赞美。

参考文献

1.《广州亚运与城市更新的反思——以广州市荔湾区荔枝湾整治工程为例》,2010年,《规划师》2010年 12期。

2.《荔枝湾涌的“回归”——广州市政建设“一号工程”》,2011年,《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年第11期。

3.《荔枝湾史话》,2004年,《岭南文史》,2004年 04期。

4.《岭南人文图说之五十一——荔枝湾》,2008年,《学术研究》, 2008年 03期。

第二篇:新加坡城市旅游发展经验借鉴——以滨海旅游综合体、名胜世界以及克拉克码头为例

新加坡城市旅游发展经验借鉴

——以滨海旅游综合体、名胜世界以及克拉克码头为例近日,笔者与海南旅游投资商赴新加坡考察城市旅游,本次考察重点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城市重大旅游项目的引擎带动,城市老旧城区的文化复兴与更新以及城市旅游的国际化营销等。重点考察了四个旅游区域和项目,包括总投资300亿人民币的圣陶沙名胜世界以及全球第四个环球影城主题公园——新加坡环球影城;拥有28自然观光景点的圣陶沙岛;美国金沙集团投资超过400亿人民币的Marina购物娱乐综合体,每年接待300万游客的驳船码头和克拉克码头城市文化复兴区域等。考察归来,感触颇深,新加坡虽是一个国家,但从城市旅游发展角度来看,它又是一座旅游城市,每年吸引1000万游客。所以,笔者从城市旅游发展的角度,以四个具体的项目实例展开介绍,探讨有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滨海金沙——超大商业购物娱乐综合体

滨海金沙是在新加坡三条河汇集到出海口处的一片公共绿地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已经发展成一座超大商业购物娱乐综合体。项目总投资达到70亿美元。目前金沙主要以酒店住宿、购物、会展中心和综合娱乐为主。从国际一线品牌的时装和化妆品,到其他特色的零售购物,以及珠宝首饰等一应俱全。金沙项目欧美游客占到50%以上。金沙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大厦顶层观光和无边界游泳池。支付20新币可登上50多层的观光平层,向北可以看见新加坡CBD区域的天

际线以及主城区,向南看见新加坡河流以及外海区域,甚至看见印尼的巴淡岛,是观赏新加坡城市景观的良好位置。整体而言,金沙项目的工程施工比环球影城更为细腻,无论从地面铺张、景观配置还是建筑设计方面都是如此。

环球影城——主题公园驱动的典型

新加坡环球影城总体布局局促,整个布局呈环形一共包括7个主题区域,为好莱坞大街、马达加斯加区域、遥远城市区、纽约大道区、科技之城、埃及文明区和失落的世界。中间是一个人工湖,把7个区域串起来。比较经典的项目是水上世界表演以及史瑞克4D电影和过山车。环球影城有3条主线,第1条是游乐主线,第2条是餐饮主线,第3条是购物主线。弄清楚了这几条主线,就清楚里面的所有骨架了。总体而言,环球影城的项目以亚洲人居多,和我坐侏罗纪水上世界的6个人,有3位是来自印尼,其余2位来自日本。不难理解,亚洲人的消费习惯和欧美人还是有很大的文化差异。

圣陶沙岛——观光旅游的乐园

圣陶沙除了名胜世界之外,其他的自然观光景点、餐饮和酒店设施也非常丰富。按照新加坡旅游局圣陶沙地图提供的信息计算,圣淘沙岛上有28处自然观光景点,65家精致餐饮、咖啡和饮品店,6家精致礼品店和各景点内的旅游商品店,以及不包括名胜世界4座酒店在内的另外10家四星和五星国际品牌酒店。3个海滩都以大众观光

为主,但还是有明确的细分定位,东边的西乐索海滩以热烈激情的沙滩酒吧和餐饮为主,适合观光游客和年轻运动;西边的丹戎海滩和巴拉湾海滩相对安静,增加许多儿童设施和度假酒店,适合家庭观光与度假游客。

驳船码头和克拉克码头——城市文化传承与再生的典范

驳船码头和克拉克码头都是新加坡河岸的核心区域,驳船码头是100多年前新加坡开展对外贸易的核心区域,是新加坡最热闹的地带之一,紧邻CBD区域。驳船码头商业街有100多米长,以商业餐饮为主,约30多家各种形式的店,以海鲜、西餐、音乐餐厅和小酒吧为主,含有少量的工艺品零售,主要建筑形式以南洋骑楼建筑为主,建筑形式比较统一,但是建筑色彩相当鲜艳,绿色、红色、白色、黄色……值得一提的是驳船码头的商业味道比较浓厚,整个街区几乎以餐饮为主,缺乏多元化的设施和公共停留空间,克拉克码头在驳船码头靠北,克拉克码头是新建的城市文化区域,主要业态包括三部分:餐饮、零售和小型办公。餐饮超过70%的营业面积,餐厅约60家,零售店5家,办公空间8家左右。但是公共空间比较大,游客可长时间停留,并欣赏对岸的风景。此外,街道两旁的景观设置和店铺设置,形成强有力的城市活力效果。

从以上几个旅游区域和旅游项目的介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值得借鉴的经验。

重大旅游综合项目带动城市旅游发展

这几年,新加坡政府花大力气来创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以前的城市公园观光和消费已经不能够满足国际游客以及周边地区竞争的需要,所以,必须靠重大的项目甚至新的国家旅游政策来带动旅游发展,滨海金沙和名胜世界两个项目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两个项目的投资商均具有良好的国际旅游大型旅游综合项目的投资和运营实力,而这两个项目的总投资额共计超过700亿人民币。这对国民总数不到500万人口的新加坡来说,从税收收入增加、基础设施提升、拉动消费以及就业甚至国际形象等都是一个很大的直接效应,这两个项目直接就业人口1万左右,间接拉动就业人口在5万左右。可以说,以这2个项目为带动的旅游经济直接推动了新加坡经济GDP最近3年以接近20%的速度发展。这对于城市化的中国,在满足人口消费需求增长的今天,对于城市政府的主导者,需要引进和发展什么重大的旅游项目,将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不要盲目追求旅游项目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旅游项目的质量。

老旧城区的文化复兴与更新助动城市旅游发展

新加坡河这片区域是新加坡城市最先发展的地方,所以,这一片成为新加坡的历史文化区域,地理位置较好,但是建筑相对老旧,地面狭小,所以,对驳船码头和克拉克码头的改造成为新加坡城市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邀请国际知名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专家先后对新加坡河域进行城市规划更新和克拉克码头的商业业态定位和

建筑设计改造。同时,征求市民的意见,共同为这些片区的发展献计献策。现在,这些片区重新焕发生机,当地政府对区域的更新规划和建筑立面改造后,成为了夜间生活的集聚地。

国际化营销推动城市旅游发展

新加坡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处,周边聚集了亚洲不同宗教国家,凡是经过新加坡樟宜机场的航班都是国际航班。所以,政府非常重视旅游的国际化营销,和地区性营销,亚洲地区主要抓马来西亚、中国、日本、印度以及印尼。据不完全统计,滨海金沙和名胜世界两个项目至少有50%的游客是中国游客,所以在我国大大小小的旅游展览,几乎都可以看见这两个项目的展台。新加坡近年来对南美洲市场做了有针对性的促销。具体的内容包括突出独特的旅游项目体验(尤其是滨海金沙和名胜世界),舒适的购物环境以及多元化的文化体验等。

第三篇: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思考以扬州为例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思考——以扬州为例

贾鸿雁

(东南大学 旅游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6)

[关键词]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扬州

[摘要]本文以扬州为例,探讨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的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文章认为,名城老城区应综合历史文化、资源、市场进行恰当的旅游定位,遵循整体开发、滚动开发和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打造有号召力的旅游品牌。

目前,我国已有百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涵盖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它们的老城区,尤为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当前,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区首当其冲,普遍面临着“旧城改造”和不适当旅游开发的严峻形势。本文试图以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为例,探讨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关于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一)从扬州的历史文化看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扬州曾经是中国古代最繁华的商业城市,文化底蕴广博深厚。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重要原因,并形成严格的行政等级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的大小同城市政治行政地位的高低成正比[1],而扬州却因海盐之利和与大运河共生共荣的关系,以商业发达、富庶繁荣名世。早在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大力发展盐运通商,使吴国国用饶足,抗衡中央;唐代“广陵大镇,富甲天下”[2],谚称“扬一益二”;清代繁华更胜昔日,尤其在盐商的推动下,奢靡、浮华臻于极致。扬州盛世又恰与中国历史上西汉文景、唐贞观开元、清康乾三朝盛世相吻合,正如“顶峰上的顶峰”,成为古代商业城市的杰出代表。

繁荣的商业经济直接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以“扬州三把刀”为代表的饮食文化、茶馆文化、浴室文化声名远播;“广陵十八格”灯谜、“维扬棋派”、扬州风筝、瘦西湖沙飞船、扬州养鸟、扬州斗虫等游艺项目尚于民间;漆器、玉雕、剪纸、刺绣、绒花、盆景、雕版书籍、纸扎灯彩、面人等民间工艺品技艺精湛;酱菜、富春包子、谢馥春鸭蛋粉、玩具等特色产品久负盛名;岁时节庆、庙会、宗教活动绵延不断;书法、绘画、篆刻、曲艺、戏剧、音乐、园林等多种艺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这些工巧细致世俗的市井文化内容生动地体现了扬州昔日的奢华风貌,是老城区开展文化休闲旅游的宝贵资源。

(二)从扬州的旅游资源看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扬州无山,虽多水却无甚出奇之处,自然旅游资源较为贫乏,可称道的乃是以“历史文化名城”为标志的人文旅游资源,尤以古城和古城遗址、园林、运河及名人遗迹、风物民俗、文学艺术为特色。其地理分布,主要集中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明清老城区两大片,1

显然,后者无论是面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超过前者,计有:传统街巷400余条,其中以纪念历史人物命名的街巷59条;各级文物保护及控制单位91处,占市区总数的近75%,其它具备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484处,其中包括宗教建筑31处,私家园林或遗迹30多处;知名度较高且仍在经营的老字号31处;历史事件见证地和传说发生地19处[3]。可见,老城区是扬州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理应在扬州文化旅游中占据突出地位。

(三)从扬州的旅游市场看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换,旅游产品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市场。从国内外旅游发展的趋势看,随着全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教育的提高,人们的旅游热情会由单纯的游山玩水向休闲型、知识型方向转变,扬州目前以瘦西湖为主的单一的观光型旅游显然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事实上,尽管位于长三角黄金地带,扬州旅游却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吸引力不足,难以留住客人。当前,扬州正在进行运河城市向沿江城市的转型,其旅游业亦应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进行恰如其分的市场定位,与其它城市错位经营,在长三角占据独立的地位。江南名城,过去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4]的说法,今天的旅游发展,杭州以湖山胜,苏州古城以园林胜,那么扬州呢?我们认为,扬州老城区的文化优势应是旅游业做大做强的绝佳突破口,扬州应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口号:扬州古城以文化胜。

综上,扬州老城区的旅游开发应定位于以体现古城风貌、文化传承、民俗民风为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区。

二、关于老城区的旅游开发原则

(一)整体规划

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见木不见林”,只见一个个单独的文物古迹点而不见“城”。老城区通常以古城风貌为最大特色,不妨借鉴江南古镇的思路,整体规划设计,着眼于维护整个古城的生态、文态环境,而不是四分五裂的片甚至单独的文物点。扬州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首先,老城区规模适中,5平方公里的面积与平遥古城相当,整体开发完全可行。相反,对于一些大城市则可能由于面积过大、人口过多等原因,很难做到;而小城镇在规模、气势上又难以匹敌。其次,老城区风貌完整,保持着较为醇厚的原汁原味,只需修旧如旧而无需大造失真的人造景观。此外,扬州的旅游资源有景点小而散的特点,这些景点要形成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必须要有依托,如同颗颗明珠,需要串连成链,甚至有珠、有链还不够,还要有华美的盛器才能相得益彰,古朴典雅的老城就是最适合的盛器。

(二)滚动开发

我们强调“整体”指的是在观念上、规划上要有整体、全局的概念,并不等于一次性地全部开发到位。事实上,鉴于老城区面积较广,现居住人口众多(老城区现实际居住人口11.88万人),资源现状参差不齐,宜采取“点—片—面”滚动开发的战略。扬州老城区已有

一些较成熟的点,如个园、何园、汪氏小苑等,一方面要做好这些点的深度开发,同时要不断增加新的点。老城区的三大历史街区中,以资源集中的东关街历史文化区基础最好,理应先行一步;教场地区的规划已经完成,可着手招商开发;南河下地区盐商豪宅成片,规格高,区位好(毗邻运河),应加强保护,尽快规划,开发为展示盐商文化、民俗文化的场所,并和瘦西湖、运河景点相呼应,最终构筑完成老城区的旅游体系。滚动开发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让景点在不断扩充、完善的过程中,迎合市场,常变常新,从而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参与

老城区的旅游开发是一项艰巨繁复的工程,涉及到复杂的产权关系,巨额的资金投入,绝非政府部门可以一手包办。应按照旅游产业的经济规律办事,政府规划,社会力量参与,进行市场化运作,允许投资者取得经营权。对于较敏感的文物保护问题,应借助法律的手段,通过法律和契约加以保证。

(四)开发与保护并举

老城区作为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物质载体,有形的历史遗存和无形的各类文化资源丰富,城市传统风貌犹存,这是我们进行旅游开发的依据,但现状不容乐观。目前老城区的古朴风貌已经受到主次干道两侧临街开发、传统建筑物周边环境破坏的侵蚀,文(控)保单位也有受到破坏的现象,传统民居破旧,环境不佳,因此,首先应对文保、文控单位、传统建筑及现代建筑分别进行保护、修缮、整饬、改造,凸显名城的古风古韵,不仅要保护好它们本身,而且要尽可能地保持它们在特定的空间中的展示方式,尽最大可能整体保存它们,使之能够更多地完整地传达历史文化信息。对濒于困境的传统文化艺术也要及时抢救。只有做好保护工作,才能使城市拥有持久的文化魅力,旅游开发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关于老城区旅游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旅游品牌的必要性

提出打造老城区的旅游品牌,是基于以下考虑:

1、市场拓展的需要

诗仙李白的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令无数人对扬州心驰神往,扬州的旅游知名度不可谓不高;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的旅游文化资源不可谓不丰,然而扬州旅游业却长期温而不火,“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似乎成了扬州旅游的全部,一日游绰绰有余。扬州旅游市场要拓展,呼唤内容更充实、更丰富,能留住客人的旅游产品,作为体现扬州城市性质“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旅游城市”[5]的主要区域,老城区应该树立自己的旅游品牌。

2、市场竞争的需要

扬州所处的华东地区是我国老牌的黄金旅游地,资源密集,“名牌”林立,扬州似不占优势:瘦西湖不敌杭州西湖,扬州园林不敌苏州园林,小秦淮更不敌南京秦淮人家„„。扬

州确实缺乏自己的个性鲜明、有号召力的旅游品牌,而且似乎也没有哪一种单一的资源可以形成这样的品牌,那么,将老城区的资源整合于一个品牌之下应该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3、整合老城区旅游资源的需要。

老城区的旅游资源数量多,品种全,是优势;而单体规模小,分布散,则是劣势。旅游开发要扬长避短,必须要围绕品牌进行资源整合,凝聚主题,打造板块,连点成线,整体推出。

(二)“扬州人家”旅游品牌构想

依据上述扬州老城区“文化休闲”的旅游定位及整体开发的思路,提出“扬州人家”旅游品牌构想。

1、主题:“扬州人家”——品位扬州文化,体验盛世人生

2、内涵:

(1)绿杨城郭,园林深巷——“扬州人家”的人居环境

体验扬州“天人和谐”的园林环境。老城区恰为古运河、北护城河、二道河所环抱,又有小秦淮河从新、旧城穿过,可沿河道遍植垂柳,再现“绿杨城郭是扬州”的诗画境界;维护和修复城内散布的古园林,增建街头小游园,保持住宅的庭园特色,从而由宏观到微观,处处呈现出园林城的意趣;再加上数百条或纵横严谨、或自由随意的小巷,尽显典雅、古朴、和谐的人居环境。

(2)淮左名都,人文荟萃——“扬州人家”的文脉传承

感受扬州厚重精深的历史文化。扬州历史上是繁华都会、军事要地、文化名区,对故城遗址、官衙旧迹、名人遗踪、轶事传说等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修缮保护、陈列展览、立牌标识等方式,营造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使游人沉浸于“文化扬州”中,感受“扬州人家”的历史脉搏。

(3)亦雅亦俗,名城民风——“扬州人家”的生活情趣

领略扬州人雅俗兼容的日常生活。可通过博物馆等形式展示扬州民俗、盐商文化,恢复传统宗教、娱乐、游艺、节庆活动,让游人走进今日扬州人家等形式展现丰富多采而独具特色的盛世人生。

3、构成:根据主题要求和资源状况,打造四大板块:

(1)河滨活动区——老城区四周沿河地带及小秦淮两岸。顺应游客的近水心理,建

设宽幅绿带和步行林荫道,配置休憩及其它相关设施,作为开放的游憩空间。

(2)历史人文区——双东地区。修葺该地区密集的名人故居、传统商业建筑、宗教

建筑、园林等,并结合传统街巷,开辟多条文化旅游线路。

(3)市井民俗区——教场地区。恢复浴室、茶楼、书场、剧场、手工艺作坊等,集

中展示市井文化,提供休闲场所,出售相关旅游商品。

(4)盐商文化区——南河下地区。整修盐商旧宅、会馆,建设盐商博物馆、民俗博

物馆,再现昔日盐商生活和民俗。

参考文献

[1] 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2] 旧唐书·卷一八二

[3] 《扬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

[4](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5] 《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第四篇:浅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

浅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

——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

摘要:近年来,文化体验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文化遗产旅游更是文化旅游中的重头戏。本文主要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开发保护角度进行探讨,提出现存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关键词:遗产旅游 兵马俑 开发保护

一.遗产与遗产旅游

(一)遗产与遗产旅游

遗产一词源于拉丁语,其含义指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定义,遗产可以分为三类,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自然遗产则是指一些质朴原始的自然风景地,包括未经砍伐的森林,没有筑坝的河流等等。文化遗产包括历史以及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思想、价值与信仰、建筑物与纪念物、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艺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传统事件与节日活动,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据此文化遗产又可以区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可移动文物是指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指自然和文化价值相结合的遗产,例如我国的泰山、黄山。

关于遗产旅游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角度就有不同的定义。不过一般认为,遗产旅游是指关注我们所继承的一切能够反映这种继承的物质与现象,从历史建筑到艺术工艺,优美的风景等的一种旅游活动。

(二)文化遗产旅游

1、文化遗产旅游

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高质量的人文旅游资源,凝聚了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了当地某一时期的人文特征和精神,能满足旅游者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高层次需求。文化遗产作为新兴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2、文化遗产旅游市场需求日益增长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对旅游者旅游动机的调查显示,在商务,度假,购物,探险以及文化体验5种旅游动机中,文化体验的动机居于首位。随着2006年6月10号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确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开始在全社会推广,文化遗产旅游趋势在不断地增长。

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一)开发与保护相互促进

从文化遗产的资源属性来看,具有脆弱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因此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是文化遗产旅游中最重要的课题。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为文化遗产旅游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而文化遗产旅游的广泛开展,则有进一步的增加了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开发与保护并举

文化遗产旅游是基于文化遗产旅游价值的开发,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决定了文化遗产的不可重生型,而不可重生性又更好的保证了遗产的真实性。在理想状态下,文化遗产旅游的保护与开发应该并举,达到双赢。

三、我国文化遗产旅游现状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我国的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将自然与文化完美结合,反映出了东方人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并提出了“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宗旨,不仅推动了我国文化遗产旅游的快速发展,并且也加强了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如今,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文化的体验需求日益增加,文化遗产旅游的热潮已经逐渐兴起;公众的保护意识日渐强烈;遗产旅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虽然文化遗产旅游在我国发展势头正劲,但总的来说我们还处于文化遗产旅游的初级阶段,这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法律存在漏洞。虽然国家对文物遗产保护与管理已经出台了相应措施,可是像《文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暂行条例》等条例出发点不同,各自界限模糊,漏洞很多,不法人员乘此钻空的例子数不胜数。其次,资源开发过度。过度的游客数量使本来脆弱的遗产更陷入危险的边缘。再次,没有创新,千人一面。只要和文化沾边的都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清一色的劣质文化工艺品,游客的好奇心早已变成索然无味。另外,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在景区大兴土木,肆意增加设施,破坏文化遗产。

秦兵马俑作为我国最早一批的文化遗产之一,可以说,开发保护到现在,已经日渐成熟了。本文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例,从兵马俑的现状,问题再到解决措施,作出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四、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开发与保护

(一)兵马俑现状 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坐落在陕西临潼区,距秦始皇陵东约1.5公里处。现已发现一号,二号,三号坑,这三个坑呈品字状分布,另外还有一个已经挖好还没有装兵马俑的四号坑。

兵马俑的开发保护管理体制是分开的。陕西旅游集团公司主要进行投资建设景区,而兵马俑博物馆则负责文物考古挖掘研究。07年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开发建设的世界唯一秦文化体验之城——兵马俑国际旅游广场完工,这个广场是秦兵马俑博物馆馆前唯一配套的文化旅游商业区,是秦兵马俑博物馆出入必经之路,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入驻有特色餐饮、特色小吃、特色手工艺制作、旅游纪念品开发及销售、通信等旅游相关服务、零售行业等商家,是兵马俑博物馆的主要旅游配套设施;另外,关于兵马俑的挖掘研究,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兵马俑问世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停止过。随着考古挖掘活动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文物,遗迹发现。并且随着技术方面的日渐成熟,兵马俑也更完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兵马俑作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是游客来陕西旅游的首选。据西安旅游局最新数据统计,2012年双节期间,秦陵兵马俑博物馆共接待人次39.12万,同比增长23.03%,创历史新高。

(二)秦始皇陵兵马俑景区存在问题

1、实行联票制,收费捆绑

兵马俑从2012年3月1日起,兵马俑景区实行一票制(包括秦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百戏俑坑博物馆和石铠甲俑坑博物馆),旺季期间,即每年3月1日到11月30日,全价150元,凭学生证为80元,淡季即每年12月1日到次年2月底,全价为120元,凭学生证为60元。这样的联票设置,对大部分游客来说,不符合只想看兵马俑的初衷。不过,景区规定,只有购买联票才能参观兵马俑。从表面上看,五个景点150元的票价并不贵。但实际上,因为景区并没有明显标志告知、而且景点过于分散、乘坐转运车要排长队、旅行时间限制等种种原因,很少有人能将所有景点全部参观。所以为没有参观的景点买单,无异于变相涨价。

2、规划欠缺,商业化太过严重

从兵马俑售票口到大门有一段距离,沿途都是仿古建筑,但对游客来说,景区大门到兵马俑的距离有点远。另外,兵马俑博物馆里一号坑和铜车马最受欢迎,一到旺季或者节假日,这两个地方都会近乎瘫痪。

景区门口管理混乱,社会车辆乱停乱放,黑车拉客现象严重,小商贩沿途叫卖,造成交通堵塞。

最有趣的就是,连当时发现兵马俑的那个陕西人杨继德也火了,签名售书,还有个名誉馆长的噱头。真可谓震撼世界的兵马俑,前途无量的淘金场。

3、缺乏人性化服务

从售票口到门口停车位,都没有必要的提示牌或标志。景区服务人员缺乏服务意识。兵马俑馆内详列的文字讲解比较详细,馆内讲解员则是讲解雷同,甚至基本没有讲解提示。

4、事企分开,缺乏沟通

从07年开始,秦始皇陵景区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将文博单位和旅游企业从资产、人员、管理等方面彻底分开。

这种事企分开的制度,使得一方面在潜心研究,另一方面却在进行无限制的开发建设,一心追求利润,保护与开发分离。像兵马俑周围的景区开发都是小打小闹,不成规模,档次低,而兵马俑却开发的过渡商业化。这种各收各的钱,各管各的事,为各部门的小利益驱动,而放弃了集体利益,使得景区发展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三)关于兵马俑保护开发的改进措施

1、制定法律

放眼世界,无论欧美,还是日本东南亚,他们文化遗产旅游保护的最坚强后盾无一例外就是完善立法。比如英国有一套大到《国家遗产法案》小到《珍宝法施行细则》还有各种规划开发的法案及细则的保护体系。因此,兵马俑的开发保护与管理体制等方面都亟需一套完备的可参考的法律体系。

2、门票人性化,靠服务取胜

首先,景区管理部门应采取联票和单票相结合的方式供游客选择。其次,联票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游客的时间安排和兴趣选择,最大程度地调动游客购买的欲望和积极性,让游客觉得物有所值,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甚至口口相传,营造口碑效应。

从兵马俑景区长远的发展来考虑,更应该在旅游上做文章,相对于门票经济,游客在目的地的各种消费才是大头。因此特色的服务业更为重要。开发景区的综合资源,给游客提供多种内容的消费,提高旅游的综合收入。

3、利用文化产业带动

美国人凭借恐龙文化在全世界赚钱,Disney电影更是在全球轻松完胜。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文物开发保护的新模式,既可以虚拟开发,不破坏文物,也可以有可观利润,还可以增加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因此,我个人感觉我们需要大力培养吸收这方面的人才,打造以秦俑为主题的动漫游戏,或者建立一个兵马俑主题公园,对尚未挖掘的俑坑进行虚拟未来开发。另外,影视行业也可以利用兵马俑题材等等,形成一个以兵马俑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产业链。

4、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时尚文化宣传

兵马俑的保护开发,到头来还得靠全民的力量。政府支持很重要,但这未免显得很单薄。像巴西,有专门的民间组织协会等主动宣传保护。像韩国定期都会召集韩国明星拍韩国旅游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韩流在中国的流行向我们宣传。

我们前一段时间,汉服运动很流行,各大高校学生齐聚弘扬汉文化,就我本人而言很支持这种活动,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各大高校学生设立相应组织团体,一起保护兵马俑。另外,我们也可以发挥时尚文化方面的优势,明星宣传,建立兵马俑保护基金会等措施。

5、建立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与社会各部门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与旅游相关的部门,都必须目标一致,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走保护开发,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像秦兵马俑景区,可以逐步推行风景,文物,旅游等合一的管理体制,一个机构,几块牌子,合署办公,形成发展旅游的合力,更好的管理兵马俑景区。

6、合理规划,建立完整体系进行开发保护

针对兵马俑博物馆,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完整的资源体系。明确好资源等级,进行分期分层分级开发。对兵马俑周边隐形的景区进行更好的开发,为兵马俑博物馆提供更好的辅助景区。

培养专门人才,进行专门保护,开发有特色,有质量,独一无二的旅游产品,成立民间协会,自觉监督假货。

兵马俑的形象就是秦文化。我本人觉得把兵马俑的形象与西安市的城市旅游形象结合起来会更好,既很好的宣传了西安市,又可以加深当地居民保护保护兵马俑的意识,把兵马俑当成骄傲,更容易的形成自发保护。

政府要提供更完善的保障体系。首先政策方面,要提供政策倾斜,利于开发。建立权威的开发开发保护小组,打破博物馆和旅游公司各自管理的界限。再次人才方面,陕西高校众多,可以建立相应的人才储备,加强人才激励,鼓励大学生更多的投身兵马俑的开发保护中。市场保障方面,在本土扩大媒体宣传,保证本地客源,然后再扩展外地旅游客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兵马俑景区企业竞争力的保障,严厉打击黑导,非法旅行社,非法企业,确保市场环境秩序良好。安全保障方面,加大安全意识宣传,制定更详细的安全细则,并可以形成一个紧急事故的救援网络,最大限度的保障游客安全。

五、结语

在全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兴起的大背景下,我国在遗产旅游方面的潜力很大。像兵马俑这样的世界级的遗产资源,我们可以更好更完善的开发保护,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遗产,又能造福千秋,达到双赢。总之,我国的遗产旅游前景很好,我们对此信心十足。

参考文献:

[1]邹统钎等.遗产旅游发展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2]段宝林,江溶.山水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梁文慧,马勇.澳门文化遗产旅游与城市互动发展[M].武汉:科学出版社.2010.[4]西安市旅游局官网,第一旅游网,中国旅游新闻网.[5]马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历史文脉的传承[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13-17.[6]邓明艳,罗佳明.英国遗产保护利用与小区发展互动的启示[J].生态经济.2007,(12):141-145.[7]邹统钎等.遗产旅游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8]龙京红.旅游景区经营中“两权分离”问题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2005,(5):38.学年论文

(2012-2013学年第1学期)论文成绩:

论文题目: 浅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

——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

所在院系: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所在班级:09旅游管理

学生学号:00939009

学生姓名:赵晨晨

指导教师:吴松岩

完成日期:2012年11月14日

第五篇: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以春节与圣诞节为例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以春节与圣诞节为例

摘 要:中西传统节日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两者之间的文化横向交流不断深入,西方节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我们应行动上传承中国的节日传统和文化,态度上包容西方节日。

关键词:节日文化 春节 圣诞节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4(b)-0247-02 节日的起源、形成差异及习俗差异

“不同的节日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活动,但他们都能凝聚在一起。”[1]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文化节日只是其中一方面。节日文化把中西方不同地域,两个主流文化差异明显的群体的精神文化特征的鲜明体现,也反映中西方习俗表达方式的独特和历史传承的悠久。春节与圣诞节是中西方各自最为重要的节日。

1.1 春节与圣诞节的起源

(1)春节的起源: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节庆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圣诞节的来源: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于公元一世纪初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出生。耶稣是为了救世俗的人,赎世俗的人罪而降为人的,所以俗称“救世主”。世界各地范围内的基督教徒将12月25日公认为耶稣的生日。直到公元440年罗马教皇正式宣布“12月25日”这一天为圣诞节。圣诞节也是合家团聚、亲切交谈,吃大餐,唱圣诞颂歌,互赠礼品,迎接新年到来的日子。这点与春节一样,但它更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1.2 节日形成的差异性对比

(1)源自农业文明的中国节日;“传统岁时节日,是民族和历史创造的文化产品。他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存;同时,他也是一种生活节奏一种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钟敬文,1998)[2]。因此许多主要传统节日几乎都是以岁时节令命名,相应较多的反应农业生活模式。例如:古代“春节”迎春之际,农事伴随着春而逐渐展开;“清明节”是农耕的“气节”,“端午节”“中秋节”处于处于秋分之间,农作物已收割完毕。因此其含有庆丰收、些神灵之意。

岁时节令的变化能够直接决定农事活动,这说明时令已与人们的农事生产有着直接而必然的关系,且在中国人的认知、意识世界里已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喜欢对与农事有关的对象进行把握,在中国与农事、农业有关的许多书籍、文献、俗语为数不少,如“瑞雪兆丰年”“一年之计在于春”等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传统节日与社会根源和活动目的。春节过年的主题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受物候天气的周期性转换,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约定成俗,具有特定的风俗和活动内容。

(2)源于宗教的西方节日;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西方的节日与农业生活的内容联系较少。“宗教是一种形式化的社会,社会的观念是宗教的灵魂”涂尔干,2006)[3]。西方节日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宗教成为维系西方人们生活的力量,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共同点。

西方的节日大多为宗教节日性,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主体是由基督教文化联结而成的。无论是在从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在思想上、宗教的认知方式上,都充分表现出宗教在西方人的眼中处于极度的重要性。西方节日的活动内容和命名形式上有很强的宗教性。因此选取宗教传说和历史事件来作为节日的名称,例如:“圣诞节”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元旦”人们到教堂辞旧岁迎新春的活动;“复活节”源于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的圣人和殉难者;“感恩节”源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早期英国移民为感谢上帝的恩赐和印第安人的帮助而逐渐形成的。

1.3 儒家主导的中国节日文化和宗教主导的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

由儒家文化主导的中国文化和宗教统治的西方文化存在民族和社会交往的差异昭示中西方人的不同心理。

(1)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具有民族文化的集群性特征。中国人自古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在血缘基础上。“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差序格局’使人们交往的内在尺寸以此来区分亲疏关系,并确立互相交往的规则,如礼物的奉送、祭祀的神位等等。”(费孝通,2003)[4]像财神、拜年、年夜饭,炮竹、舞龙、舞狮等这些词构成了节日的仪式内容和活动方式,蕴含着中国人注重大团圆结局、喜庆热闹气氛、民族集体期待的以“家”为中心的儒家民族文化心理。而如年糕、饺子、粽子等春节的饮食词汇体现了在农业文明中“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表现出中华传统是以饮食为中心的文化象征体系。如:年糕喻高升;饺子预示新旧年交于子时。

(2)西方文化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外向性的特征,注重群体间的沟通与交流。西方圣诞节的词语如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袜等多注重在交往上。圣诞老人喻快乐的使者,西方文化精神的传达使者;圣诞礼物、圣诞袜和圣诞卡体现人际交往、交流中给予与获取的乐趣的实现形式。而圣诞节多以社区活动为范围,大型的圣诞节日游行、圣诞节日庆祝会,淡化家庭的氛围,表明西方以个体为本位,重视个人参与的团体文化倾向。西方节日文化的应对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西方节日文化影响日益加深,而中国传统节日融合了我们传统的价值理念和情感。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应对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呢?

2.1 圣诞节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时代的发展,中国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脚步加快。许多领域如电影、电视节目、书刊杂志、流行音乐、快餐食品以及外语教育和学习等都融入了许多西方文化因素。甚至中国许多地区的年轻人兴起圣诞热,商家也大肆渲染圣诞气氛。

圣诞节受到商业化时代的影响已削弱了其本有的宗教意味,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圣诞节的影响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存在:(1)早期的殖民影响在某些方面客观上的促进世界各地对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西方国家在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处于主导地位;(3)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西方与中国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和相互依存。(4)文化交流的深入和频繁缩短了世界各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客观上对于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逐渐被也让更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人们了解、认同并包容。随着通讯和信息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交通设施的提高和改进以及地域限制的逐渐消失,人们主观上渴望文化的交流得以实现。

2.2 中国人心中“年”的传统意义

春节的社会意义巨大,不可能被圣诞节取代。被儒家文化熏陶着的中国人们把春节作为中国人数千年的核心节日。节前,采购年货物品。除夕夜在大门上或屋里粘贴财神、门神像、倒贴福字以及红纸金字的新年寄语的春联和寓意吉祥的年画。大红灯笼门前挂,放鞭炮、祭灶、祭祖等仪式,吃年夜饭,熬年守岁等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等典礼。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还延伸至大街小巷。街市上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和逛庙会等习俗。节后半月是元宵节,届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

“祭灶、祭祖等仪式、吃年夜饭、儿童压岁钱、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表现出受儒家文化支撑的影响,在农耕社会里形成独有的节日文化。儒家文化中,家族、宗族制度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人的存在不是作为个体存在,而是处于家族、宗族关系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中“礼尚往来”和“祭祀活动”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从而出现了讲辈分讲情意、讲团聚来增进家族、宗族间的团结。这样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正因如此,每年农历腊月,数千万在外打工的民工如滔滔江水涌回家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壮丽景观。即使是在漫漫羁旅风雪夜,回家团聚、对父母尽孝、珍视亲情、合家欢乐是中国人对家乡故土的认同。

中国人把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传统的节日里使其价值化,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传衍不断、合而不分、创造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2.3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节日和包容西方的节假日

圣诞节的娱乐、全民参与、狂欢、浪漫和商业化运作,使得近年来中国各大中城市都兴起圣诞热,尤其是学生、年轻人中最为盛行。随着中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西方的节日也加倍升温。西方节日似乎正冲击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我们改如何应对此种担忧呢?

我们要在行动上真正传承我们的节日文化,态度上接纳西方节日。春节隐喻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潜意识的加强中华民族的身份识别,加强民族向心力,让其文化内涵、文化底蕴的支撑得以延续。西方圣诞节宗教性的减弱而趋于无神的全民性,许多人仅把过圣诞节作为一种时尚、浪漫、的享乐节日推崇,远非原生意义上的圣诞节。因此对于外来的“圣诞节”带来的快乐、热闹的气氛,中国人应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包容。结语

在对“春节”和“圣诞节”进行对比、分析后不难看出两个节日隐喻着中西方文化的鲜明差异。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中西方文化交流和难以避免的碰撞但并非冲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需要的是民族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精神传承,而不是形式上的单一传承。

参考文献

[1] 董晓萍.说话的文化―― 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2.[2]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53.[3]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52.[4] 费孝通.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30.

下载岭南历史名胜与旅游文化资源——以广州荔枝湾为例[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岭南历史名胜与旅游文化资源——以广州荔枝湾为例[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