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的问题
海南旅游基础设施完善问题
徐丹
(09级旅游管理一班 学号:200911210107)
摘 要 旅游已经成为了当今主要话题之一,各国各地区也在努力发张旅游业,但是,很多旅游区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之中较为严重的问题。海南至开始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努力地发展旅游业,但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方面仍有较为突出的问题。
关键词 旅游;基础设施;海南
旅游基础设施是指为适应旅游者在旅行游览中的需要而建设的各项物质设施的总称。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旅游饭店、旅游交通以及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疗养等物质设备。
一、旅游饭店
旅游饭店是为旅游者提供膳食、住宿和服务的场所。它是旅游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客房部、膳食部、商品部三部分组成,有的还设有邮电、银行、理发等服务设施。旅游饭店是旅游者临时居住场所,各种服务设施要求清洁、实用,使客人有舒适、愉快、安全的感觉。服务质量是衡量饭店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优质服务能弥补某些设备不足的缺陷,使旅游饭店增加客源,提高经济效益。
海南汇聚了全世界最优秀的酒店集团,是全国五星级酒店最多的地方,五星级酒店的服务、设施自然是没话说,虽然在海南存在炒房这一现象,但也并不严重,我们主要提一下低中端饭店。来海南旅游的并不是所有的都是非富即贵之人,所以低中端饭店的需求量非常的大,这也就导致很多非法的,不标准的酒店产生,很多低中端饭店太不专业,如:家庭旅馆。很多低中档饭店不卫生、乱开价的现象非常严重,有些甚至是黑店,这样的旅馆让游客不能安心入住,更是破坏旅游者美好的心情。另外,海南很多低中端餐厅也存在不卫生,价格混乱等问题。我认为海南应对这些饭店进行整治和规划,制定标准和划定价格线,让游客能更为安心、放心、舒适的居住。
二、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指旅游者从居住地到参观游览地和来往于游览地之间所使用的各种交通工具,是发展旅游业重要的物质条件。运用先进的交通工具,能够缩短旅游者旅途时间,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交通有航空运输、海上运输、内河运输、陆路运输等,旅游者主要是根据旅程的距离和是否安全、迅速、准时、方便、舒适进行选择。
海南的交通经过近年的发展,已有了很大的改进,使大家在交通上有了更多选择。不仅有环岛公路、东线的动车、跨海的大桥,海南还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拥有两个机场的省份,让游客来到海南更为方便。可是,海南岛还没形成一个方便快捷的交通网,许多通至景区的交通还是有阻碍的,许多国道省道缺乏路标,不能很好的为游客以及当地居民指明方向。例如,海口的著名景区雷琼火山口地质公园、东港红树林等,常常会出现找不到路也拦不到车的局面,常让游人不知何去何从。另外,海南省的西部、中部地区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也是很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可是海南中西部的交通很不发达,使得中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不能很好的开发,游客们也无法到达。俗话说:“交通,交通,一通百通。”所以,交通是重中之重,只有在有了良好的交通环境下,才能吸引更多的旅客前来。
三、文化娱乐和各种体育、疗养设施
为适应旅游者不同兴趣和爱好而建立,如博物馆、游乐中心、网球场、游泳池等。增加各种服务设施和开展多种服务项目,能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也能增加旅游企业的经济收入。
现在的旅游已经不再是单单去外地看看风景这么简单了,旅游的项目变得多样化且更有趣味性。如:会展旅游、高尔夫、网球、探险、购物等等,这些多样化的旅游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设施上的。海南目前也向着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发展,从而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前来,但是,由于海南旅游业发展的不成熟,这些项目不太专业或者没有影响力,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良好的设施和完善的宣传上。如:建设比较完善的会展中心、一流的温泉中心、专业的球场和健身场地等。
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打好地基盖高楼,只有在基础上的完善,美丽的风景、好的项目才能更吸引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仅是对一个旅游大省是必要的,也是造福于当地百姓的一件实事,记得有这样一个例子:以前海南岛上基本没有公共厕所,经过一番整治与建设,方便了游人,也方便了当地居民,城市卫生也得到了提高,人们的卫生环保意识也有所提高。事例虽俗,可是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认为,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是很必要的,是基础,而且已经逼在眉睫,有了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才能发展繁荣的旅游经济。海南是个美丽的地方,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不仅不会过多的破坏环境,反而能将海南保护的更美好,似想一下,如果手边就有垃圾箱,谁会不愿意将果皮纸屑丢进垃圾箱而丢在路面上呢?人性化的基础设施,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让人想要去保护它们,这是基础,也是一种发展。
随着海南岛的不断建设,海南的旅游业一定更加的蓬勃,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是首要的重任,在完善的基础设施上,旅游业才能不断地发展,只有拥有了舒适的饭店、便利的交通和一流的配套设施,海南才能成为国际性旅游胜地,成为中国在国际上的一张名片。
第二篇:生态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定稿)
生态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北京林鑫生苑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2月,目前拥有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合作社内有成员150人,该园的建设旨在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以示范带动农民增收。合作社成立至今,发展势头良好,成功地带动了不老屯地区的经济发展,并解决200左右人的就业。
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拓宽农民致富渠道,现准备增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内容包括在生态园内建设一个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的接待中心、五公里的绿色生态走廊和公厕等附属设施建设。该项目位于生态园内,东至学各庄东村口,西和南北三个方位分别至生态园周围。
一、接待中心
生态园以“倡导绿色餐饮,打造品质生活”为经营理念,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目前每年接待游客3000人,年均收入100万元。占地480㎡的接待中心容纳了大批光顾的游客。一方面说明了生态园的经营理念是值得提倡的,另外一方面也暴露了生态园发展过程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
如在园内缺少对生态园的介绍与产品展示、游客食宿服务手续的办理缺乏规范化管理和相应办公地点,因此亟需建设一个接待中心。
生态园的接待中心功能主要包括展示生态园文化特色、服务项目和周遭环境;为游客介绍生态园基本情况和办理相关服务项手续;协调服务过程及时与游客进行沟通;生态园内部各部门协调沟通。
二、绿色生态走廊
生态园内绿化面积达到300多亩,集中于科普教育、生态观光、采摘、垂钓、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园内观光景点有“同心树”心连心,意寓八方兄弟心连心,共建美好未来。
现拟在生态园原有观光景点基础上增设五公里“绿色生态走廊”走廊高6米,宽5米,东至学各庄东村口,南、西、北至生态园周围。让游客在观光之余,可以在此小憩片刻。
另一方面,绿色生态走廊本身也是生态园内一处景观。将附属设施建设与观赏作用相结合,也是生态园景点建设一个创意点。
三、公厕等附属设施建设
现生态园每年接待游客3000人,由于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现生态园内旅游业已初具规模,随着人流量增加,园内附属设施显得相对滞后,尤其是厕所卫生条件有待提高,并且现有厕所在人流量大的时候,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给游客造成了极大地不便,严重影响生态园在游客心中的地位。
为了根本上解决园内厕所的问题,给游客营造一个卫生、清洁的旅游环境,根据园区内的自然条件,给排水条件,游客人流量的等条件,现拟在生态园东口,占用120平方米左右建新式环保厕所。
第三篇:加强和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正在发展成为继水、电、气、交通之后的第五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加强和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信息化社会的关键。各电信企业要按照国家和省、市信息化发展战略,根据现代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认真做好通信网络的发展规划工作,大力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积极推进通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认真做好现有网络的优化和升级工作,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满足社会对信息化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优质的通信服务。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将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和基本建设渠道,各级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投资主管部门在住宅小区、商住楼、办公楼等项目的审批中,明确为通信设施建设预留站址资源(包括机房、天面、铁塔、管道、分布系统等);在车站、铁路、公路等项目的审批中统筹考虑通信设施的建设需求,并保证电信企业的平等接入。各级环保部门要根据移动通信点多面广的特点,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同时,加快对移动通信网络建设规划的环评审批进度,对基站的建设可简化审批手续。加强对通信网络建设的宣传力度,制定和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为通信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进一步发挥通信网络发展和业务应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中共洪湖市曹市镇委曹市镇人民政府
近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机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切实加强项目资金整合,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得农业生产条件较快改善,农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据粗略统计,三年多来全镇累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7亿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高产农田建设3万多亩;疏挖沟渠106条87公里(其中衬砌河渠19公里);新修通乡联村公路80多公里;解决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设沼气池1850口、垃圾池680个,拆除破旧废弃房层1.8万平方米,新建晒场4万平方米,填塘平坑65万立方米,植树30多万棵,基本实现了国土整理、沟渠整治、通乡联村公路、农村安全饮水和村庄环境整治等“五个全覆盖”,让广大农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带来的实惠和深刻变化。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科学规划,精心描绘发展蓝图
我们按照《仙洪试验区总体规划实施纲要》的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一主四子”(即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村庄布局)
规划编制,引领了各项建设的高效有序推进。一是在规划编制前期,先行试点示范。早在2008年,我们就选择了“锦绣梅园” 这一群众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进出交通方便的区域先行试点,为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二是在规划编制之中,广泛征求意见。在规划编制中,我们组建专班,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基本情况。通过走访群众、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以及向部门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印发初稿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充分集思广益。特别是对于涉及民生根本利益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必须取得广大村民的一致同意。三是在规划实施之时,及时修订完善。如我们抓住被纳入全国农村土地连片整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双试点县市机遇,及时加大了国土整理和村庄环境整治力度。这样通过反复修改、不断完善,使得规划充分体现了专业水准、地方特色和群众意愿,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行动指南;规划编制过程也成为统一思想、发动群众、集中智慧、推进发展的过程。
二、坚持多元投入,广泛筹措建设资金
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但完全靠政府大包大揽也是不现实和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投资重点向“三农”
倾斜和设立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力度。几年来,仅“锦绣梅园”项目区,就共争取财政、交通、国土、农业、水利、卫生、林业等部门项目资金4000多万元。二是引导农民投入。通过规划带动、项目引导和政策激励,充分调动农民投资建设可直接受益的“家门口工程”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如我们对修建通修建晒场每平方米奖励10元,拆迁违章建筑的每平方米奖励60-150元。几年来,共带动农民投入建房、修路、改水和环境整治方面的资金3000多万元。三是吸引社会投入。三年多来,通过采取市场的办法,发挥资源优势,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本等共2000多万元。如我们与市内一家林业公司签订十年的承包河道边坡植树的合同。镇里不用掏钱,村里不用掏钱,农民不用掏钱,用十年的承包款来投资疏挖扩洗。通过这种办法共疏挖扩洗河渠61公里。通过修路以后,路两边的土地增值了,我们采取公开拍卖、吸收民间资本用于交通建设。同时通过国土项目实施迁村腾地,增加了耕地面积,村集体的机动地又可以进行公开招租,从而增加村集体收入,全镇以此筹措资金150万元,新增耕地500多亩,增加集体收入30多万元。
三、坚持项目整合,实施集中连片建设
抓好项目资金整合,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以项目为载体,以整合为手段,按照“各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打破单一项目独进的格局,实行多项捆绑,全面治理,从一村整治到一个区域全面建设转变,充分发挥资金聚集效应和项目示范作用。一是加强源头对接。在建设之初,我们根据各村规划实际,积极将具体建设计划与部门资金项目实行对接,确保将各项建设计划落到实处。二是实行捆绑使用。坚持小项目靠近大项目、移动项目靠近固定项目、后规划项目靠近先规划项目,同类项目相互衔接,实行集中捆绑申报,审批后分块实施的办法,加强项目资金的整合。三是坚持连片建设。我镇新农村建设就是先行在“锦绣梅园”项目区的天井、梅桥等五个村试点,然后到拓展到周边15个村,最后扩大到全镇范围的。目前,我们正抓紧推进以穴堤、吴口等村为重点的“锦绣梅园”项目区四期建设,主要包括硬化沟渠6.2公里,实施国土整治2万亩,开展“一建三改”200户等项目。通过加强项目整合,实现了“三个最大化”:第一个最大化就是项目效益的最大化。项目整合到一块后,项目之间互相配套、互相支持;第二个最大化就是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把资金整合到一块以后,既可以减少当地政府配套的需求,又结合统筹建设把资金使用得更加合理有效;第三个最大化就是群众参与的最大化。通过项目整合,路修好了,河渠疏洗了,“一建三改”建好了,从而调动了群众大力支持、直接参与的积极性。
四、坚持长远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渠道疏挖好了,沼气池修建好了,农户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治好了,村民活动场所和设施配套好了,如何进行管理,使其更长久地发挥效益?这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我们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建立公益服务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如“一建三改”项目中,原先也建过沼气池,但使用效率不高。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市场服务体系。我们补贴资金购置配送车辆运输猪粪,从而解决了沼料供给问题,一般猪粪50元一车,加点桔杆发酵,50元可管6个月,1个月的成本只要10多块钱;同时,每500户建立了一个服务站,农户交20元钱用于维修,配置了一个吸料车免费收集,清运沼料,解决出料难的问题,群众对建沼气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二是建立村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在村庄环境卫生问题上,我们在配齐垃圾池、清运车等硬件设施外,采取政府投一点、农户出一点的办法,每村配备6-10名垃圾清扫人员,定时清扫,确保环境卫生整洁。三是建立农民自主发展、民主管理的自治机制。我们坚持把推进民主政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注重发挥村民理事会以及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坚持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的制度,普遍实行了政策、政务、财务“三公开”,对村里每项建设,采取“五民工作法”的方式,即民事民议、民事民
决、民事民筹、民事民建、民事民管,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从而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
曹市镇作为仙洪试验区首批进的试点乡镇之一,虽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和经验,但与全省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下段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现5-7年大变化的目标,认真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力争把仙洪试验区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示范。
第五篇: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基础管理,规范员工行为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基础管理,规范员工行为”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基础设施,保证设施的可靠性。严格按照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建造各类基础设施,严把基础设施的质量关,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检查和验收,确保数量和规格符合要求,严格基础设 的管理,保证设施的完善可靠。加强班组基础安全管理,重点是现场管理,抓住作业现场的制度化管理,也就规范了员工行为。所以我们要把落实基础管理,操作规范现场制度化,形成一套用制度管人、管事,来提高加强安全发展。保证把班组安全管理落实到实处。
1、坚持好班前会制度。把开好班前会作为现场管理的第一道程序,结合上一班作业现场存在的问题,针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布置好班组安全生产及各岗位应协调处理的事项,明确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识别不安全因素,向白国周班组一样进行班前的安全宣誓,做到安全注意事项不讲明不下井,责任不明确不下井。
2、坚持好班中动态检查制度。对自己班组所施工范围内作业场所,安全生产设备和系统,班中要不断巡查,发现事故隐患要及时排查,把安全隐患设备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严格落实现场防范措施,遇到重大险情要及时报告,并有序组织人员及时撤离现场,避免事态扩大。
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班组长要把自己当班中相关的安全生产原始记录一一交接清楚,并填写好交接班日志,防止问题不明,措施不当,而危及安全生产。
4、抓好安全质量标准。班组长要根据班组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现场安全管理的标准和要求,推行作业现场精细化管理,不但要求制度全,而且要求标准高,每班要对作业现场工程质量,岗位工作质量进行验收和评估,实现动态达标,积极创建安全精品工程。
5、落实班组安全生产权益,班组长是作业现场的第一责任者和组织者,对作业现场作业条件的变化情况,有安全生产决策权和组织指挥权;有检查职工安全工作情况,抵制上级违章指挥权;有对作业现场工程质量,岗位工作质量进行安全评估验收权;在安全隐患没有排除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时,有拒绝开工或停止生产权。
6、加强班组建设,提高班组的整体素质,夯实安全基础。班组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班组的安全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核心工作,也是企业以一项长期的最基础的日常管理工作,因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所有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到班组,所有安全隐患的预防措施都要在班组实践中实施,所以班组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终落脚点。加强班组建设是强化安全基础管理的关键环节,煤矿基础薄弱,是影响与制约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搞好煤矿安全工作,必须抓好班组这个
最基层最基础的单元,完善好班组建设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实现班组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是强基固本,夯实煤矿安全基础,推动企业安全发展的关键环节。
只要安全措施得当,按章作业,对自己和他人安全负责,检查不检查都是一个样,安全生产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实实在在地坚持制度,狠抓落实;只有从预防抓起,从细节抓起;全员参与,注重日常基础工作,我们的安全工作才会更安全。
煤质科
2013.6.13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基础管理,规范员工行为”
201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