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控制对贷款审批安全性的效应分析

时间:2019-05-14 05:4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事前控制对贷款审批安全性的效应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事前控制对贷款审批安全性的效应分析》。

第一篇:事前控制对贷款审批安全性的效应分析

事前控制对贷款审批安全性的效应分析

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以让渡资金的使用权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的高风险性。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贷款风险也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是要在风险出现的事前、事中、事后,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措施以减少风险损失、增加风险收益,并降低或消除出现的损失对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影响,称为贷款的“三查”制度,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和有效防范控制风险始终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永恒的主题。预先控制,包括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办法,制定信贷投向政策,贷前调查是贷款“三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防范贷款风险的第一道屏障。贷款调查发放部门直接从事客户调查和项目评估工作调查是否深入,了解和掌握客户和项目是否真实、可靠,反映是否全面,申报材料质量如何,核定客户信用等级和债务承受额,确定客户授信总量。事前控制对于贷款安全性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获得的信息也没有经过论证就变成贷前调查报告,这首先在第一关就埋下了贷款风险隐患,当风险评审委员会根据这些经过加工粉饰的材料进行评审时,就很难有科学正确的结果,所以认真做好贷前调查工作非常重要,是进一步评审的基础和正确决策的依据。

一.事前控制发挥积极效应的表现 1.防范基本信息风险

在贷前调查中借款申请人提供的资料数量多且涉及面广,客户经理要在较短时间内作出专业性、准确性的判断十分困难。同时各类中介机构鱼龙混杂,其真实性、可靠性较难鉴别。二是核查证件。借款申请人在贷款申请过程中要提供各种有效证件,特别是项目建设贷款。而项目贷款目前多以政府融资平台为主,他们在申贷过程中为了尽快达到工作目标,对各类证件的办理往往通过政府对职能部门的干预在短时间就得以解决,其过程是否按规定、按流程办理就不得而知。贷款风险预警关键在于信贷员应及时搜集对贷款风险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发现危及贷款安全的信息必须及时报告,这应成为一种制度。同时对违反制度、不执行制度规定的人员应追究责任;对搜集信息、整理报告应规范。贷款企业的风险预警必须通过信贷员日常贷后管理工作加以落实,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发现影响贷款安全的财务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的深入了解,可以掌握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对生产经营管理者的了解,可以从中掌握其经营理念、企业发展的情况,进一步分析这些变化对贷款安全的影响,这是做好贷款企业风险预警的基础工作,这些工作应通过制度的规定和约束加以贯彻和落实。2.防范基本信用风险

贷款风险包括经济风险和道德风险。经济风险是指借款企业由于经营决策失误和运行约束机制等不适应外部经济情况的变化,导致经营管理不善,资金使用无法实现预期的增值效果,甚至出现亏本的状况,造成到期无法归还银行贷款本息使商业银行贷款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是指借款人的素质操守存在问题有意向银行提供虚假财务资料和信息,骗取银行贷款;或借款人即使有钱也赖账不还,使银行贷款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贷款风险的特征是指贷款这种资金使用权的让渡构成商业银行资产风险可能产生损失的固有特性,基于这种特殊性,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对贷款信用风险的认识、防范和控制,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借款人法人代表的品德主要表现于道德观念、个人习惯和偏好、个人交往以及在企业和社会中的地位与声望等方面。借款人法人代表品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借款人的行为,进而影响到银行题。借款人公司章程是对借款人的组织和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性文件,因此借款人公司章程是银行贷前调查的重要对象之一。在贷前调查过程中,银行应主要就借款人公司章程所规定的借款人的股东是否真实、借款人的注册资金是否到位,借款人是否超越董事会的授权权限等进行调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些借款人随意更改公司章程、在公司章程上伪造公司股东签名甚至提供虚假章程的现象,而由于种种原因,银行在贷前调查却对借款人公司章程的真伪无法辨认,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借贷双方的博弈行为是重复的,只有借款方的失信成本足够大、再贷款成功的概率足够高时,借款者的还款意愿才会增强。3.防范经营性风险

贷前调查目的是了解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具体做法是用历史的眼光考察企业的经营情况,连续、动态的考察企业的生产规模、销售情况及盈利能力;分析在最近几年内企业的生产、销售、盈利水平情况如何;深层次分析企业的原始积累形成的过程和细节,了解企业在什么时间、在何种行业、以哪种方式完成了原始积累,从而核实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银行对贷款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企业的财务数据是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对于经济社会中众多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就很少有监管机构进行检查和监督,企业做假账、提供假报表的行为非常普遍,导致企业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全面、不完整、不可靠。严重影响了信用评级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三是调查借款申请人从事的经营活动是否合规合法,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如果是项目贷款还要调查与主营业务的关系,是否经过可行性研究,环境评估,是否有立项批复,自有资金情况及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投资总额与企业的承受能力,是否过度投资、超负荷发展。特别是对于一些高风险项目,要了解项目的后续进程,做出评估后再进行后续的审批。分析企业的成长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品牌优势。拥有了品牌,就等于拥有了社会资源;②成本优势。成本控制能力强、企业管理到位,就会在价格上形成优势,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③市场优势。主要分析企业的产品销量及销售客户,如果下游客户实力雄厚、信誉卓著,说明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④技术优势。主要关注企业引进的设备、技术人员配备情况。⑤管理水平。除对公司高层管理者要高度关注外,还要对中层管理层的管理能力进行定性分析和判断。借款申请人现金流量的调查。通过对借款申请人现金流量的分析,确认其偿还债务的能力。一是结构分析,分析现金流量的内部结构,不同经营周期经营、投资、筹资三者对现金净流量的贡献;二是比率分析,分析客户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是趋势分析,分析经营现金流和销售增长二者变动趋势是否配比,现金流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销售增长还是货款回笼加速,现金流出的增长是由于销售增加所致还是存货积压、费用巨增,现金流入、流出增长速度孰快孰慢,现金流量增长趋势是否稳定等 二.事前控制发挥积极效应的原因 1.深入的调查研究利于多方位了解借贷方

借款人在申请贷款前,对自身的盈利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战略远景等可能波动情况以及宏观因素如国家经济的政策,自然因素、政治原因对企业构成的影响拥有比银行更清楚的信息,它在向银行贷款时,为了获得贷款,具有掩盖自身存在缺点的动机;由于这种单方面拥有信息的存在,使得银行贷款的实际风险比它所观察到和想象的还要大,商业银行作为委托人的目标函数是企业及时完整地偿还本金及利息;但由于企业作为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动机驱使下,可能会采取违背委托人目标的行动,使得银行贷款的偿还产生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从业管理者的能力、素质、管理水平(驾驭市场的能力)、诚信状况以及有无不良纪录等情况。随着县域特色经济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客观上要求企业法人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较强的管理能力,要有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正确引导企业走向未来的思考能力。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职业经理人制,重大的决策都由公司法人代表(实际控制人)决定,因此,企业法人代表(实际控制人)对企业兴衰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金融机构客户经理可以通过征信系统查看企业实际控制人的信用状况;可以向同业、行业协会及税务部门了解实际控制人是否有不良记录,对有不良记录的控制人及企业要引起高度重视,应进一步了解违约详细情况;可以通过工商、企业上下游客户、企业员工等了解企业实际控制人的人品、管理能力、综合素质等情况。

同时还要关注企业的社会评价,贷前调查需重点关注的九个方面主要是侧重于对企业经济效益方面进行的分析,而对企业社会效益的评价则需要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如工商、税务、工信、环保等)、同行业经营者、公司管理人员、员工走访、各类投资咨询公司、媒体公开宣传报道等多角度、多渠道获取信息,并加以提炼、分析和判断,从而对企业和主要管理者进行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和评价。关注企业的社会评价主要是分析外界对企业及其经营者的评价。任何企业的经营都会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同时关注这两方面的情况,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对借贷方的全方位了解。2.通过资产抵押等手段帮助止损

抵押贷款,又称“抵押放款”。是指某些国家银行采用的一种贷款方式。要求借款方提供一定的抵押品作为贷款的担保,以保证贷款的到期偿还。抵押品一般为易于保存,不易损耗,容易变卖的物品,如有价证券、票据、股票、房地产等。贷款期满后,如果借款方不按期偿还贷款,银行有权将抵押品拍卖,用拍卖所得款偿还贷款。拍卖款清偿贷款的余额归还借款人。如果拍卖款不足以清偿贷款,由借款人继续清偿。在实际的信贷工作中发现,银行不良贷款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借款人法人代表道德品质恶劣,对银行进行恶意骗取贷款然后转移公司资产造成的;也有一些借款人由于其法人代表的道德品质问题造成公司经营不善,无力归还到期银行贷款,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失。抵押贷款的惯常做法是由借款人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贷款抵押物的价值进行评估,然后银行综合各种因素对评估结果进行适当的折扣放款。但由于目前我国的评估中介机构市场还不是很规范、完善,许多资产评估机构往往是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对贷款抵押物进行评估,律主体资格的认定,结果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失。而在这些房地产顶目,公司经营期限到期时,银行没有适当的措施,结果因为这些公司法律主体资格消失造成银行按揭贷款的损失。还有一些公司由于经营违规、涉诉或超过年检期限等原因而被吊销营业执照,也有一些公司使用伪造的或过期的营业执照骗取银行贷款,由于这样的公司不具有贷款的法律主体资格银行在贷前调查中如忽视对这些公司法律主体资格的认定而发放贷款,将可能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失。2.实时监控跟踪,有利于掌控风险动向

借款人获得银行贷款后,同样存在着企业贷款用途的信息不对称性,企业获得贷款后可能会瞒着银行将贷款挪作他用,或者出于投机心理投向风险更大的项目,获取暴利,本身受益;当项目亏损时则赖帐,把风险转嫁给银行。因此,在贷款的使用上,企业可能有许多的隐藏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很难被银行所掌握和深入的了解,由此构成的信息不对称成为商业银行贷款重要的信用风险因素。而借款人对贷款使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对借款人资金用途失去监控,资金无法实现预期效益,从而出现了贷款风险。三.风险防范成功对经验活动的启示

事前控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资料的收集,加强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交流,避免过度授信对互保、联保链上的企业重复和过度授信,会使银行的信用风险大大增加,通过对商业银行有限理性的动态演化博弈均衡分析,我们发现商业银行对某个行业的多头贷款会导致组合风险的集聚,而这种授信的外部性和贷款企业违约的相依性则是导致风险集中的根本。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具有着明显的不平衡性。商业银行在进行具体的授信决策时,通常只会考虑增量授信对机构层面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银行同时增加该行业授信对其债权安全的影响,导致了信贷资金投向的行业集中,加剧了信贷质量结构与投向结构的“双失衡”。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建设进度以及系统数据的实时更新速度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制定信贷投放计划的科学性和授信风险防范机制的时效性。在目前征信系统授信信息提供节奏仍不尽人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由银行业协会出面牵头,组织联保小组的授信银行定期交换贷款的动态信息。对于拟新增的授信,应防止多头过度授信的发生,对于存量的联保授信,贷款方则应积极地制定有益于各方的风险防范方案。完善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征信体系的建设步伐。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从众特点极易导致信贷资源向某一客户、某一行业或者某一地区集中,这种多头授信方式会加剧经济发展的行业、地区失衡,导致信贷资源配置的低效。同时这种信用风险的累积也会放大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影响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的正常开展。在该种情况下,人民银行应当进一步地完善征信体系,提高金融机构的信息获取能力,改善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盲目性,最终实现“理性放贷,安全至上”的经营理念。

银行应该建立涵盖贷前调查各个层面的贷前调查指标识别体系,努力使各类指标达到合理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季节性和常态性相结合,实际数和预测数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相结合,为贷前调查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二篇:居民个人信用体系对贷款安全性影响调查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居民个人信用体系对贷款安全性影响调查

调查目标:通过对居民个人信用体系对贷款的安全性的调查,了解个人信用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和贷款的实施情况,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一些设想。

调查时间:2011年7月15日——2011年8月20日

调查对象:市镇各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等信贷机构

调查方式:走访各信贷机构,访问各大网站搜集数据及详细资料

一.调查内容

对我国信用体系现状的了解以及通过抽样调查了解某些市镇的信贷机构信用体系的情况,从而明白居民个人信用体系对贷款的安全性的影响,并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概括提出自己的理解及建议。

(一)、我国个人信用状况的考察

“十一五”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个人信用体系的迫切性,客观认识我国建设个人信用体系的意义和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成果显著,问题也还很多,选择从点到面,从整个经济系统角度全面思考不断完善的对策是必由的路径。

我国的信用状况极不理想。国家、企业、居民的信用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很不均衡,有人概括为,国家信用被充分利用,企业信用过度利用,个人信用末被利用。的确,从改革开放开始,国家信用资源就被大量动用,尤其是财政信用几乎到了饱和状态;而近年来,企业信用资源处于透支状态,从国有企业负债率指标高达80%就可见一斑。目前,财务成本成了压在企业身上的巨石,很多企业在补偿销售成本和管理费用后,所剩还不够归还银行利息。无奈之下,国家只好以"债转股"的方式来减轻企业的债务压力,用资产剥离的办法来缓解国有银行的信用危机。目前已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达13000亿元,这些银行不良资产,同时也是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又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企业信用透支的程度;然而,与国家和企业信用状况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的个人信用资源几乎还未被动用。经济学家陈淮说,"12亿中国人的信用相加应该是个天文数字的资源",但这个庞大资源宝库却一直被闲置在那里。

(二)、我国个人信用资源闲置的原因分析

我国个人信用资源被闲置,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想利用这一资源。90年代后期,企业信用状况的恶化,使各家银行不约而同地出现"借贷"或"慎贷"现象,他们为了给资金寻找出路,都在尝试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但是均不见起色。为什么我国消费贷款业务不能快速发展呢?其核心问题是个人信用体系不完备,使银行不能准确把握个人资信状况,不敢给其发放信用消费贷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刚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个人信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从中国经济发展来看,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不要说个人信用问题,即便是最基本的商品货币关系都几乎被消灭;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末,我国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了基本的商品货币关系。但是,很多产品的产、供、销还是在指令性计划下进行,因此,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信用问题,但仅局限于国有银行、企业之间,个人信用问题还谈不上;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个人信用问题才被提了出来,尤其是银行在进行贷款、投资时,对资产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难以有效把握的情况下,个人信用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这时个人信用资源才有可能被大量开发利用。

2、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扭曲的竞争机制导致了银行之间的信息封锁。我国的商业银行是以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或国家控股的银行为主体,其净资产所有权归属国家,也就是说,五大银行的"老板"都是国家,应当说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实际上,各家银行对市场份额的竞争激烈,有时为了得到一个优质客户,相互之间压价,竞相为客户提供"优惠政策",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信息封闭,根本谈不上沟通。尤其是对个人客户,由于对其个人、家庭财产等资信资料缺乏系统的收集、整理和评估,加之银行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和不沟通,极易给金融骗子提供可乘之机,导致银行的经营成本上升。

(三)、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还不完全具备构建全国性个人信用体系的条件。

1.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的信用消费仅在大中城市有所发展,有相当部分中小城市个人信用消费能力还不强。上海之所以能率先在我国进行征信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功,是因为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金融业比较发达,人们的信用观念较强。根据国外的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个人信用消费的巨大潜力才会被发掘出来。而到2000年底,上海人均gdp已达到了4180美元的水平。上海15家银行个人信贷余额574亿元,占银行贷款余额的10%以上;上海人手中的可透支信用卡已达到118万张。正是由于这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信用基础,使上海的个人信贷消费得以快速增长。而在我国大多数地区还不具备这一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不能按照合约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的现状时,主要是指信贷风险。反映银行信贷风险的指标主要有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贷款违约率。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不良贷款数额巨大,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商业银行存在着数额巨大的呆账、坏账,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性。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逾期贷款率一般为50%,有的高达80%,呆账达到20%,有的甚至超过30%。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2001年剥离了1.3万亿不良资产后,不良资产比例仍为25.37%,远高于2000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3.27%的比例,并且还超过东南亚金融危机前该地区各银行的水平,而美国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普遍在0.67%以下,欧洲在2%以下;2004年底,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5751亿元,不良资产比例为15.62%,截到2005年第一季度末,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为

18274.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4%;根据银监会公布的资料,到2006年末,我国金融机构贷款的平均不良资产率为7.09%,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是9.22%,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达到了2.81%。虽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和不良贷款逐年降低,但若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新增贷款稀释效果的影响,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上是不降反升。

2、资本充足率和贷款呆账准备金偏低,抵抗信用风险能力差。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而我国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却不尽人意。我国1998年发行特别国债2700亿元,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拨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才达到8%;政府于2003年末对于我国银行及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继而于2004年在两行的股份制改造中又帮助它们向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3000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资产,才使得两行资本充足率得到明显提高,均达到8%的国际标准;同时,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数据未对外公开,尤其是农行自2000年之后的数据一直未能公之于众。贷款呆账准备金比率要求达到1.25%,而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占平均资产的比例在0.5%左右。

3、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状况不理想,贷款比例过高,贷款违约率高,违约回收率低,信用风险成集中趋势。从我国各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看,由于我国债券市场不发达,债券占金融资产的比例很低,贷款还是资产的主要形式,各项贷款占金融资产的71.35%,其中,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占比过大,相关数据表示,到2008年1季度末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达到5.01万亿元,占人民币贷款的比重已经提高到18.2%。部分银行占比甚至高达30%。一旦市场形势出现逆转,各银行将不可避免出现大量坏账,损失将极为严重。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信贷风险上。

四.应对的措施

1.深化改革,消除信用风险形成的体制性根源。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要求,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份制产权改革,明确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

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使之成为真正独立的产权主体,拥有完全独立的、产权边界明晰的法人主体,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次,政府应转变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减少对商业银行过多的行政直接管制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维护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合理与有效使用,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2.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完善贷款制度,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

商业银行是信贷活动的主体,贷款与否的决策是由商业银行作出的,因此,信用风险的控制也主要应由商业银行来承担,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身的决策和管理行为把信贷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内。首先,按《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的要求,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明确贷款管理人员的责任,包括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权限审批制度、贷款“三查”制度及贷款抵押制度等,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建立贷款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努力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其次,应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该机构负责对借款申请人信息的收集、审查、分析,负责贷款风险评估工作,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以保证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为此,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代风险管理需要精通金融学、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3.我国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避免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在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是信息不对称最为突出的场所,成为个人消费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消除信息不对称是消费信贷业务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就是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

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是把分散在各商业银行和社会各方面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储存、形成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公众

了解个人信用状况提供服务的系统。从国内外信用制度的发展情况看,为了逐步完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我们应做到:

(1)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资料数据库信息系统。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最早是从1999年7月在上海试行,2005年8月底完成与全国所有商业银行联网运行,2006年1月正式运行,截止2008年9月底,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收录自然人数共计6亿多人,其中一亿多人有信贷记录。信用资料数据库包括客户的信用评级资料、历史上的违约记录以及近几年金融市场的数据资料。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这些信用资料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还可以测算信用评级和贷款风险的大小。自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以来,人民银行一直都在与相关部门积极协商,扩大数据采集范围,提升系统功能。

(2)建立全国性的银行间数据库。尽管我国有些商业银行收集了客户的财务报表、违约损失的数据,但是由于数据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各商业银行为了保护商业机密的原因不愿意公开这些数据。因此,必须建立全国性的银行间数据库,实现信息互传,信息共享。

(3)建立科学、灵活、规范的个人征信机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建立,使原本分散于政府、银行、工商、税务、保险等各类机构的个人信用信息集中起来,通过专业的机构对个人资信状况进行分析、披露,使社会各部门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个人的信用状况,达到约束个人信用道德行为的目的。一个完善的征信机构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按照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原则,推动各征信机构之间的联合,使不同区域间的征信业务相互渗透,逐步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和征信网络。一个完备的征信系统,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第一,应尽快建立一套与个人征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个人征信制度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如制定《个人信用征信管理条例》,规范征信活动,对个人征信范围、程序、原则、记录、信息披露、个人隐私保护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内容加以规范。第二,个人信用征信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的参与。要做好信用知识普及工作,加强全民道德教育,注重个人信用的培育。

第三篇:基层央行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应分析

摘 要:在简介了基层央行支农再贷款的使用现状及政策效果的基础上,指出了基层央行支农再贷款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使用建议。

关键词:基层央行;支农再贷款;使用效应

一、现阶段基层央行发放的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情况

1.对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总的态势是逐年回升的

自从支农再贷款这项业务开办以来,辽南某市人行使用支农再贷款的走势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型“特点。在2001年-2005年期间,贷款使用对象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支农再贷款使用量不断上升,期间的2004年10月,支农再贷款余额达到高点(使用支农再贷款的余额高达1.15亿元)。但从2004年起,对支农再贷款的需求数量开始逐年减少,尤其是2005年1月收回到期支农再贷款以后,支农再贷款降至零使用。到了2009年,由于中人行在支农再贷款的管理、用途、贷放对象以及期限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县域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对支农再贷款的使用热情再次被调动起来,于是辽南某市对于支农再贷款的需求数量又开始持续走高,再加上支农再贷款在近年来的利率优势日益凸显,从2011年开始,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数量更是逐年上涨,2011年底、2012年底及2013年6月末使用支农再贷款余额分别是0.5亿元、1.0亿元及1.2亿元。截至2013年6月末支农再贷余额已经达到1.7亿元。

2.村镇银行支农再贷款使用量快速增长

在为数众多的为农村服务的金融机构当中,村镇银行无疑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生力军,非常具有活力,在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保持农村经济生活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把为”三农“服务作为宗旨的经营特点,更是决定了村镇银行支农再贷款使用的必要性。2008年9月,全国第一批、辽南某市辖内第一家村镇银行xx村镇银行成立。2011年8月,面向xx村镇银行,辽南某市发放了第一笔支农再贷款。此后,xx村镇银行支农再贷款的使用额度逐年上涨,从2011年的5000万元,增加为2013年6月末的1亿2000万元,增长了不止2倍。

3.在利差方面,支农再贷款具有越来越显著的优势

近年来,支农再贷款一年期的贷款利率是3.35%,而同期的存款利率则比其高出0.15%。从利差方面来考量,对于通常情况下年均资金成本超过5%的xx村镇银行来说,使用支农再贷款的优势无疑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为什么金融机构使用支农再贷款的数量,近年来一直递增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基层央行发放的支农再贷款已显现出的政策效应

1.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和带动作用显著,涉农贷款占比稳步提高

以xx村镇银行为例,截至2013年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18.53亿元,占辽南某市辖区涉农贷款总余额的36.7%。在全部贷款的总余额中,涉农贷款余额所占的比例更是高达98.8%,对当地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效果极其显著。

2013年6月末,xx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9.8亿元,存款余额和增量位居辖内金融机构前茅;各项贷款余额为18.7亿元,比年初净增2.9亿元,贷款余额和贷款增量均占辽南某市金融机构前五位。

2.支农再贷款对农民、农业、农村的支持效果明显,极大地促进了其增收、增产与发展

(1)创新金融产品,助推”三农“发展

在辽南某市率先实行矿权、林权、山权、经营权等抵押贷款项目,设计推出了以借款人所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或者林权作为抵押的贷款以及农户联保贷款等一系列农村金融产品,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将设施农业”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经济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贷款主要投向了加工业、养殖业、种植业、储运业、农户消费等,有多达3316户的农户受益,对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非常有力的支持作用。

(2)扶持特色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①发展生态农业,对以生态环保农业为主轴,大力生产有机瓜果、有机蔬菜、有机饲料和有机食品深加工的xx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放贷款900万元,该公司农副产品年种植品种可达110个以上,现已通过国家有机食品机构认证38种。有机农业副产品采用会员直送形式,庄园统一采收、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统一品牌。

②支持综合性农业示范企业,采用土地及房屋抵押的方式,对xx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贷款900万元,支持其经营发展。该公司主要以绿色有机产品、科研种植、产品深加工为产业链,以观光旅游、蓝莓采摘、休闲娱乐多种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示范企业。该生态园总占地面积2000多亩,总蓝莓约50万株,建设用地17亩,2012年蓝莓年产量110吨,带动近1万户农民,种植蓝莓3000多亩,每户年均增收2.3万元。

③支持春耕备耕,确保农业生产资金需求。2013年初,重点支持农资企业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储备、购销,先后向xx农业物资股份有限公司、xx示范农业基地、xx蔬菜示范园、xx油桃示范基地等投放贷款0.45亿元;在全力支持”涉农”企业的同时,以联保等形式,以农户小额贷款为推手,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0.9亿元,支持农作物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户春耕备耕生产资金需求,为当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3)支持设施农业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截至2013年6月末,支持设施农业龙头企业15户,带动周边农户3558户,累计投放金1.1亿元,净投放额为1.06亿元,占当年涉农贷款增量的17%。共支持了67个设施农业小区的建设,其中:温室大棚小区336个,畜禽养殖小区21个,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其中支持草莓专业合作社6个,棚桃专业合作社3个,年创造社会产值10亿多元。

①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在继续支持老牌龙头企业的同时,运用信贷资金对新兴的龙头企业重点加以扶持,以利于龙头企业带动基地连接农户这种经营模式的快速发展。对农业专业户、经纪人以及经纪组织进行培育,使之转化为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提升农业产品的集约化经营能力。目前,共支持15户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2013年累计发放贷款1.1亿元,支持这些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十农户”项目,带动1.6.万户农户发展“订单”农业,使农户年均增收8000多元。龙头企业的崛起带动了近万户农民共同发展。②支农成果显著,涉农实现双赢。截至2013年末,支农再贷款支持涉农企业930余家,涉农项目覆盖全市22个乡镇,4个街道。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都极为显著,在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农业增产等方面都卓有建树。

(4)支持地区支柱产业的发展,保证产业品牌效应

近年来,海参养殖一直作为辽南某市的支柱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辽南某市海参享誉海内外。目前,辽南某市海参养殖面积接近50万亩,育苗生产近90万立方米,分布在沿海9个乡镇、街道。支农再贷款发放后,村镇银行加大了支持海产品养殖力度。支持海参养殖及育苗客户212户,海参养殖面积72,478.3亩,占辽南某市海参养殖面积的14.5%;育苗生产375,600立方米,占辽南某市育苗生产的41.7%。截至2013年6月末,村镇银行发放海参养殖及育苗生产贷款余额3.8亿元,占各项贷款的20.6%,海参养殖年收入10至15亿元。

3.支农再贷款有效提升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支农实力不断增强

以xx村镇银行为例,2011年以来,盈利能力逐年增长,而支农再贷款带来的直接利润(按贷款月息8.55%)累计达1,539万元。2013年6月末,实现税前利润总额4,908万元,税后利润总额3,674万元。在最近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和全国优秀村镇银行评选委员会评比中,辽南某市xx村镇银行在全国已开业的836家村镇银行排名中,业务发展综合排名第3名;资产总额排名第6名;税前利润排名第6名;支持农户及小、微企业排名第4名,实力的提升可见一斑。

4.支农再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镇银行存贷比压力

xx村镇银行成立至今虽然尚未正式纳入银行业监管指标考核,但存贷比指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存贷比达86%,凸显出资金紧张的严峻形势。而在使用了中央银行的支农再贷款以后,xx村镇银行的存贷比在2012年末就下降到80.4%,下降的平均水平为5.6%,这证明,在某种程度上,村镇银行会因支农再贷款而使自身资金紧张的困难得到缓解,并以此为基础,使自己的信贷规模安排得更加合理、信贷结构日益优化,从而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不断增强,使其持续稳健地向前发展。

三、基层央行发放的支农再贷款在使用过程中显现出的问题

1.在利率方面支农再贷款所给予的优惠,还没有在用款农户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获取支农再贷款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档案资料显示,其从基层央行获取支农再贷款时的利率是3.35%(年利率),当把支农再贷款再转而贷放给农户时,其收取的贷款利率却在8.55%-9.3%(月利率)之间。不难看出,支农再贷款的实际执行利率较高,给农户带来了较大的付息压力以及较高的贷款利息成本,再加上评估费和公证费等办理抵押时发生的各种费用,更进一步加大了农民的贷款成本,以致于好多农户宁可转向民间借贷,也不再使用支农再贷款,这种情况不但会减少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还会影响支农再贷款的投放使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国家优惠农户政策意图的贯彻落实。

2.获取支农再贷款的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较弱,其支持力度自然也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1)农户贷款不仅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而且还有整体风险大、高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弱势的客户、对资金的需求“急频小”等特点,这些因素都导致那些涉农金融机构借用支农再贷款为农户发放贷款的意愿大大下降。

(2)由于农民的宅基地尚不能用作贷款抵押,而把农作物等动产用作抵押,风险又比较大,固而,许多借用支农再贷款的金融机构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会转而把贷款贷放给那些风险更小的客户,如具备还款能力的富裕农民、涉农中小企业以及龙头农业企业等,而不愿意贷款给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一线农户。

四、基层央行进一步提升支农再贷款的使用效应的建议

1.加快修订与支农再贷款有关制度的步伐,以使支农再贷款政策的惠及面进一步得到扩大

(1)准入的条件要有所放宽

但需注意,这是一种准入门槛的适度降低,需以确保以下两点的实现为前提的,一是要确保支农再贷款的安全,二是要确保支农再贷款的使用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2)贷款对象需要进一步扩大

在现有贷款对象的基础上,将更多的涉农金融机构增加进来,如农发行、邮储行等等。

(3)贷款期限要适度延长

具体的延长时限,要以农业生产周期的需要为准,要使二者保持协调一致。

(4)正向激励机制的作用需得到强化

即在符合以下三项条件的前提下,调增粮食主产省(区)和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再贷款的限额,条件一是其各项指标都已经达标,条件二是其涉农贷款所占的比重较大,条件三是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

2.支持引导借用支农再贷款的金融机构,不断通过金融创新,来提高自己的涉农服务能力

(1)创新其金融产品

具体做法有三:一是实行供应链金融、农村物流金融、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保单质押贷款等,二是林权抵押方式的推行,三是着手启动并逐步推广以财政直补资金或者应收账款作为质押品的贷款。这样,多管齐下,涉农信贷投放才会不断扩大。

(2)金融“三农”事业部的组建尝试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有专门的资源、人员以及机构,以便使“三农”客户进得了门,贷得到款,而且获得贷款的速度还快。

(3)和担保公司、农发行以及政策性保险公司等机构之间的合作需要不断加强

农户自身可以用作抵押的物品极少,为了克服这一严重缺陷,就必须从抵押及担保的程序与条件上动脑筋,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搞活,为达此目的,离不开担保公司、农发行以及政策性保险公司等机构的密切合作。

第四篇:对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辩证分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辩证分析

一、我国货币政策具有弱效应

自1998年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以来,中央银行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的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从现实情况看,其货币政策操作力度是相当大的,然而却与国内市场需求持续不旺、经济增长缓慢的政策实施效果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究竟是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已经陷入了“流动性陷阱”,还是由于受客观经济新形势的影响,货币政策有效发挥存在时滞?一时间,人们禁不住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如果仅仅从近几年货币政策的表现就断言货币政策无效,似乎有失偏颇。因为从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来看,1984年以前,我国的金融政策一直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控制下,因而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确立为中央银行后,其职能和地位得到日益巩固和加强,货币政策也日渐成为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上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明显,货币政策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例如,1993-1996年,为治理因社会总需求过剩而引发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同时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而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可以说,这是我国中央银行首次成功地运用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其效果是显著的。1998年我国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为扩大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中央银行又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应该说,我国治理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也是有的,但发挥得不够,属于弱效应(这似乎验证了凯恩斯学派早已有过的解释:货币政策的紧缩功能强而扩张功能弱)。为此,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二、对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辩证分析

199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弱效应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复杂的,必须辩证地加以分析。首先,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具有金融制度的二元结构、金融市场体系残缺与滞后、政府对金融业过度管制等金融特征,因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去衡量我国货币政策 效应(因为西方国家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是立足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市场体系完善、机制健全),而应更多地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分析框架。换言之,同样的货币政策,在西方国家能够带动经济的复苏,而在我国却可能无明显效果,或短期有效、长期无效。其次,以物价稳定作为最终目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我国也不例外。但物价应稳定在什么范围之内,虽然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合理的量化标准。换言之,目前理论界认为的货币政策弱效应是基于不同的监控指标体系之上得出的结论。再者,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的意义就在于货币当局通过改变一定的经济参数,达到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目的。因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目标的选定和传导机制的确定等内部制约因素以及经济开放度、现行汇率制度、金融创新和资本市场现状等外部影响因素,对货币政策有效发挥都有着制约性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内部因素的制约

(1)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可以自主决定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程度。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中央银行自成立起就始终摆脱不了政府的影响,受制于政府的行为;中央银行自主选择货币政策的能力十分有限,独立性较弱。表现在: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既要考虑自身的目标偏好,又要考虑政府部门的目标偏好,因而形成了实为多重目标的单一目标——稳定货币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定位以及我国货币供应具有的内生性[1]与外生性“混合特征”,便明证了中央银行不能独立地随意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基础货币变动都是中央银行意愿决定的,这里还存在着许多经济学家常提到的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过程。然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保持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因此中央银行极有可能迫使自己在多重目标之间寻找平衡。这种弱的独立性,导致货币政策效果难以有效发挥。

(2)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然而,从现实情况看,要完全实现这四个目标,达到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四者之间存在着内在冲突,会 严重削弱政策效果,因而西方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相继完成了从“多目标”到“单目标”的转变。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虽然也选定为单一目标,但这一目标实际上却包含着两层含义。由于必须考虑到经济增长的重大政治和社会意义,因而中央银行在兼顾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双重目标的同时,更偏重于经济增长。但在目前我国通货严重紧缩的情况下,究竟应该偏重于经济增长还是保持币值稳定,都会产生“囚徒困境”,[2]削弱货币政策效应。

(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效应分析。货币政策是不能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中介来传导货币政策的意图。因此,从某些程度上说,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灵活、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就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我国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始于1998年,主要是以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为基础的,至今尚未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具体表现在:

第一,凯恩斯学派的传统利率传导途径不符合我国国情。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是整个传导机制的核心,即决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畅通的关键因素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基本上还是实行管制利率,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很低,同时实体经济对利率弹性也呈现出非预期化特征。因此,用凯恩斯学派的利率传导途径来发挥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十分有限。

第二,货币学派的资产相对价格变动传导途径在我国缺乏金融市场支持。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到供过于求的状况,则货币资产的持有者会将多余的货币用于购买各种资产,从而增加产出。也就是说,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公众多余的现金余额支出变动来影响支出和收入,从而达到国民收入的增加。这需要有充裕的货币以及完善的金融市场和丰富的金融资产的支持。而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完善,即使公众有能力也有愿望对其资产结构进行调整,也缺乏可供选择的金融资产。因此,用货币学派的资产相对价格变动传导途径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第三,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以托宾为代表的股票市场传导途径在我国存在现实阻滞。托宾的q理论认为,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上升,利率下降,促使股票价格上涨,q值相应上升,企业也相应增加投资,从而总产出增加。因此,货币政 策通过股票市场传导的关键,取决于资本市场的规模、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以及金融市场各子市场间的一体化程度。而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相当滞后,不仅规模偏小,而且还处于规范发展阶段;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几乎完全被割裂,通过股票价格提高形成的财富效应和流动性效应也不是很明显。因此,通过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存在现实阻滞。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主要通过信贷途径。但据李晓西等同志的研究报告,[3]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存在六方面问题:一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机构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二是传导机制的客体即企业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三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路径过窄;四是货币政策传导速度下降;五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动力和信号有失真问题;六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不容乐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

2.外部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快,我国货币政策有效发挥面临着许多新的外部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

(1)经济开放度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货币政策效应与经济开放度密切相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总需求和总供给与国际收支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从而使经济运行方式和货币政策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即:货币政策对产出和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依赖于经济开放度;经济越开放,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越小,而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越大。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快,在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国外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跨国银行的大量进入,跨国银行可从我国银行业手中抢占大量的业务和市场,影响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受到极大的影响;也使得我国现行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被削弱,因而货币政策效应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现行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由于我国现行的钉住汇率制度缺乏必要的弹性,因此无法及时地对外部冲击作出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具体表现在:第一,由于我国的汇率制度实际上是钉住美元的,因此会出现所谓的“储蓄、投资 和通货紧缩”悖论,即越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通货紧缩的预期反而会增大;第二,钉住汇率降低了套利风险,会造成短期资本外逃,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受到阻滞;第三,钉住汇率无法及时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变化,影响进出口增长,进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

(3)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包括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来讲,金融创新使得货币供应量脱离了中介目标的基本要求,与中介目标的“三性”(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差距拉大。因此货币供应量是否仍适合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成为现实问题。具体说来,金融创新使得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增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可控性降低;金融创新增加了货币供应定义和计量的难度,降低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测性;金融创新改变了各层次货币总量的决定因素,削弱了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就货币政策工具来讲,金融创新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效率,弱化了再贴现政策的操作效果。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讲,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途径有弱化作用。[4]

(4)资本市场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是畸形的,主要有二层含义:一是指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非均衡发展;二是指资本市场本身的非规范发展。由于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尤其是股票市场的高收益,造成了虚拟货币需求猛增,相应降低了货币供应量对实体经济的刺激,削弱了货币政策效应;而资本市场的非规范发展,使得大量银行资金流入股市,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导致货币政策无法顺利传导致实体经济,同样削弱了货币政策效应。在当前中国股市的发展状态下,通过股市上扬促进经济增长只能是一个幻想。[5]

三、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对外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货币政策有效发挥受到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多。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我们必须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地使货币政策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内部制约因素还是外部影响因素对货币政策的作用,最终都落在了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协调性等方面。以下就此提出调整对策:

1.我国加入WTO后,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外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的外部平衡开始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的经济因素。因此,在强调稳定货币币值这一政策目标的同时,也应关注国际收支平衡,选择汇率目标区作为现阶段的汇率制度安排,这是我国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发挥的至关重要的方面。另外,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应尽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物价水平监控指标体系。

2.适时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总量性指标逐步过渡到价格性指标已是世界性的趋势,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利率弹性的增大,应适时把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既可消除金融创新对中介目标的不利影响,又可消除外资银行业务扩展对中介目标的不利影响。但在目前还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渐进调整的策略:即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并将外汇存款和外资银行存款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同时参照短期利率指标,逐步过渡到以利率为单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3.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针对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短期内,我们必须着眼于流通信贷传导途径,改善信贷配给机制,消除对非国有企业的歧视,并大力发展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使信贷传导途径这一传导机制能够畅通无阻。从长期看,必须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扩大货币政策的作用范围,实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信贷途径为主向利率途径为主的转变。同时,注重资本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拓宽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使货币政策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对经济实体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4.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发展。由于货币政策偏重于总量调整,而财政政策侧重于结构调整,故在目前我国供过于求、通货紧缩的市场格局下,应当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来消除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供给刚性,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能量释放到 有利于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方向上来。

「参考文献」

[1] 万解秋,徐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效率[J].经济研究,2001,(3)。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3] 李晓西,余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国民经济活力[J].金融研究,2000,(7)。

[4] 周颖刚,赵红岩。西方国家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J].新疆财经,1998,(2)。

[5] 巴曙松。通过股市上扬促进经济增长:幻想与远景[J].当代财经,2002,(1)。

文也

第五篇:关于对商业银行中贷款的风险控制的调查

关于对商业银行中贷款的风险控制的调查

在商业银行的所有风险中,信用风险被认为是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从来源看,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交易对手风险和发行者风险两种类型,前者主要产生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和金融衍生交易中,后者主要是和债券相联系。基于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不发达,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商业银行参与衍生品交易有限的实际状况,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信用风险主要是贷款信用风险。贷款的信用风险控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贷款发放前的信用分析;

2、贷款发放后对信用风险的跟踪和控制。

一、信用分析

信用分析是对债务人的道德品格、资本实力、还款能力、担保及环境条件等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及相应的贷款条件。

借款人的品格:借款人的品格是指借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还要具备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由于借款人的品格无法计量,因而银行既可以根据过去的“记录”和积累的经验进行一系列调查,对借款人的品格进行评估,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征信机构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以评估其品格。

借款人的能力:能力是指借款人运用借入资金获取利润并偿还贷款的能力,而利润的大小,又取决于借款人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因此,分析、评估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应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是要看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质量、销售收入以及生产竞争力。二是要看企业经营者的经验和能力,特别是要分析企业主要决策者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用人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

借款人的资本:资本是借款人财产的货币价值,它反映了借款人的财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并作为其从银行取得贷款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同时,资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成就。

借款人贷款的担保:贷款担保的作用在于为银行贷款提供一种保护,即在借款人无力还款时,银行可以通过处分担保品或向保证人追偿而收回贷款本息,从而使银行少担风险,少受损失,保证贷款本息的安全。

借款人经营的环境条件:这是指借款人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借款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银行要对借款人的经营环境变动做出分析、预测,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作为应变手段,以保证贷款的安全。

二、贷款发放后的风险控制与处理

明确贷款质量分类标准及认定程序和办法:按照中央银行的有关规定,明确划分贷款种类的方法和标准,目前我国实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在此基础上,规定不良贷款认定的程序和方法,避免在贷款分类中的随意性,确保贷款分类能够真实反映贷款的具体状况。

建立贷款质量预警系统:虽然在贷款发放时,借款人的情况是好的,但是随着各种因素的发展变化,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也会发生变化,从而给贷款带来风险。因此,需要密切关注借款人各方面变化提供的预警信号。实践中的预警信号主要有:企业在银行账户上的预警信号、企业财务报表上反映的预警信号、企业人事管理及与银行关系方面的预警信号、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表现的预警信号。

建立不良贷款的跟踪管理制度:对于已经确认为有问题的贷款,银行应对其加以重点跟踪监测与管理。一方面应落实责任部门和个人,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催收力度,订出不良贷款的处理计划并组织实施;另一方面,要经常监测检查不良贷款总量和结构的发展变化情况,不断吸取不良贷款管理中的教训。对于不良贷款的控制与处理主要有:督促企业整改,积极催收到期贷款;签订贷款处理协议,借贷双方共同努力,确保贷款安全;落实贷款债权债务,防止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依靠法律武器,收回贷款本息;呆账冲销。

目前,我国的信用环境、金融市场状况、银行体系基础,并不具备实施模型化现代风险管理模式的条件。短期内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仍将处于打分法阶段。风险管理的技术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传统的,同时也是相对成熟的测度方法。随着我国证券商场的不断发展,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的手段将更加多样化。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银行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贷款发放前的信用分析可以依托于评级,然而从内部评级体系的四大发展阶段看,我国目前尚处于刚刚进入第三阶段——打分法阶段,内部评级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众多问题和不足,表现在定性与定量、指标设计、指标界定、赋值与权重、信用级次等方面。同时,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级别设置偏少,一般都为六级,信用级别之间跨度很大,不利于识别出同一信用等级内部的资信差异。此外,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储备严重不足,银行内部缺乏既有相关专业知识,又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人员专门从事量化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贷款发放前有效的控制贷款风险,需要不断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机构,以及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

贷款发放后的信用风险管理一直依赖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信用衍生品的不断发展为银行管理信用风险提供了独立于借款人的控制方法。随着信用衍生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银行参与程度的日益加深,活跃的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正在改变着国际银行业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这为我国银行业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包括信用审查和抵押担保。历史经验表明,信用风险集中是银行危机的重要原因。信用衍生产品为银行提供了一种新的风险对冲机制,银行可以通过买卖信用衍生产品的独特优势在于:银行不需要出售自己的资产,只需购买信用衍生产品就能达到转移信用风险,避免风险集中的目的。此外,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只在银行与第三方之间进行,不影响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09秋金融本科

0934001253254

郑 露

下载事前控制对贷款审批安全性的效应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事前控制对贷款审批安全性的效应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析温室效应及臭氧层破坏的机理及对环境的效应

    分析温室效应及臭氧层破坏的机理及对环境、经济、社会有哪些主要影响? 答:一、温室效应的机理:大气下层的直接热源是水面、陆地、植被等下垫面和 云层向外发出的长波辐射,而不是......

    重大设计变更对整机安全性影响评价分析报告(最终版)

    重大设计变更对整机安全性影响评价分析报告 1、 产品简单情况(名称、产品编号、设备类型、设备型式、设备级别、首次设计与制造日期,以往重大设计变更情况、有否事故或重大故......

    对中小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分析

    浅析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摘 要]:货币资金是中小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一种资产,也是唯一能够转换为其他任何类型资产的资产,是中小企业生......

    对农信社贷款操作的调研分析

    近年来,各地农村信用社出台了一系列的信贷管理制度文件,这对于加强信贷业务管理、规范信贷业务操作、防范信贷业务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笔者深入基......

    浙江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分析发言稿

    有些东西能写能说,有些东西能写不能说,有些东西能说不能写,有些东西不能说也不能写。今天在这里,听我说。 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浙江,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据初步......

    关于对自然人其他贷款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对自然人其他贷款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对自然人其他贷款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对自然人其他贷款情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一、借款人的基本情况 借款人,镇,行政村人,现住自......

    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分析

    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对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分析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迅速出台......

    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银行业发展之金融效应分析[推荐]

    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银行业发展之金融效应分析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经营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风险 (一)经营方式传统单一,盈利渠道少、空间小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只经营存贷业务。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