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极推进以信息化为主导的军队现代化建设
积极推进以信息化为主导的军队现代化建设
——学习江泽民军队信息化建设论述
沈光芹
【原文出处】《军队政工理论研究》(沪)2004年02期第26~29页 【作者简介】沈光芹,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训练部副教授。上海 200433 【内容提要】 江泽民关于军队信息化建设论述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新发展。江泽民论述了我军信息化的总体建设方向和思路。信息化是军队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军队向信息化军队转型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信息系统建设、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信息战建设都是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信息化同时涉及到军事理论创新、编制体制调整和教育训练改革;坚持跨越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关 键 词】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
江泽民关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论述,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创新发展,是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的论述,确立了我军信息化的总体建设方向和思路,明确了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途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的指导性,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速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1989年,江泽民主持军委工作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军事变革日益兴起,新的战争样式和作战方式不断出现,世界强国纷纷进行军事战略调整。面对这样的形势,江泽民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邓小平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原则,根据变化了的历史条件和情况,提出了具有独特战略思考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我军信息化建设理论,指明了我军新时期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江泽民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广泛进入军事领域,正在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军事变革。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作为新世纪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可以预见,信息化战争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战争形态。(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472-473页。)江泽民的论断,揭示了加强军队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世纪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江泽民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技术形态出现又一轮“时代差”。历史上西方列强以洋枪洋炮对亚非拉国家的大刀长矛的军事技术优势,正在转变为发达国家以信息化军事对发展中国家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的新的军事技术优势。江泽民的论述告诉我们,如何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
就我国来说,江泽民指出,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这为我军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必须乘国家加快社会信息化之势,在加强军队机械化建设的同时,“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473页。)
江泽民论述了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根据和基础,同时也指明了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简略地说,就是要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
首先,从军队根本职能或军事斗争准备来看,军队信息化建设是要提高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防卫作战能力。江泽民说,人类战争在经过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几个阶段之后,正在进入信息化战争阶段。信息化可能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特征。能否适应世界军事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把我军的质量建设搞上去,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页。)没有信息优势的军队难以打赢未来战争。过去我们讲陆、海、空一体,现在已经是陆、海、空、天一体了,特别是争夺信息优势、取得制信息权将成为作战的重心之一。江泽民的讲话表明,进行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提高我军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作战能力。信息战斗力在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据说,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先后使用各种卫星90余颗。这些卫星每天经过伊拉克上空十余次,并与各种预警机、侦察机以及地面侦察装备联网,构成全天候、全时空的立体侦察监视体系。精确制导武器已成为美军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主体。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共投放各种精确制导武器15000多枚,占总投弹量的68%。
其次,从军队建设来看,军队信息化建设是要实现军队形态的信息化。江泽民说,我军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目前以机械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任务还没有完成,又面临着机械化战争正在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严峻挑战。但是,在21世纪前50年,“我军必须完成向机械化、信息化转变的历史任务”。(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页。)江泽民还主持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就是说,在2010年之前,要力争建成一个能满足主要作战方向需要的精干有效的装备体系,基本实现武器装备机械化、体系化和部分信息化。2010年以后,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加强装备的信息化建设,使总体水平有一个较大的跃升,202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争取用20年基本实现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机械化,使信息化得到较大发展。尔后再经过30年,完成向信息化军队的转型。江泽民的论述和部署,指明了新世纪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使“军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99页。)军队形态信息化的主要标志是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主战武器装备,信息力成为军队战斗力的核心,信息作战成为战争的重要作战样式。军队形态信息化不是某一要素、某一领域的信息化,而是军队形态整体的信息化,包含军事人员信息化、武器装备及战场信息化、军队体制编制信息化、军事理论信息化和军事活动信息化等多方面内容。江泽民指出,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带来了众多的智能化武器装备、使各种武器装备和作战单位联结成一个有机体系,同时要求军队组织结构也相应进行变革。(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99页。)他强调,信息化对军队建设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给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带来深刻变化,我们也必须进一步思考和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由这些论述可见,我军的信息化建设,是要实现整个军队形态信息化,目前,要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任务
十多年来,江泽民对我军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对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作了大量的论述,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建设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武器装备是应付未来战争的基础。现在许多国家都在加强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建设,但做法不尽相同。美国的做法是全面铺开,谋求全面优势。英、法、德、日的做法大体是奋力跟上,谋求局部优势。俄罗斯的做法是重点发展,谋求独特优势。印度的做法是自制为主,争取不落伍。面对世界上武器装备信息化趋势,江泽民指出,要千方百计把我军武器装备搞上去。努力提高武器装备的高科技含量。要致力于武器的电子火控系统和作为战场神经中枢的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同时对现有武器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优势。(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473页。)这一指示要求我们,应充分利用当今信息技术,着力研制武器装备的目标探测、火力控制、通信联络等系统,将这些信息系统与机械系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自主创新,生产我军新一代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努力在信息化弹药、信息化作战平台、专用信息战武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代差”。同时,也要重视对现有机械化武器的信息化改造。其实,全部采用先进的作战平台,既不经济,也没有必要。美军的B-52战略轰炸机,是20世纪50年代服役的,物理性能并不出色,但加装信息系统和信息弹药后,其作战效能较之新型轰炸机没有多大差异,在伊拉克战争中,多次圆满完成任务。美军利用激光制导装置对常规无制导炸弹进行改装,结果在价格上仅为空地导弹的1/5,巡航导弹的1/10,精度却相差无几,命中率高达90%。我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建设应把创新和改造结合起来,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第二,调整机械化时代的军队体制编制。江泽民在1998年的军委扩大会上指出,现有的机械化军队的编组方式,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随着军队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方向发展,要求军队组织结构相应进行变革。(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99-300页。)2002年底,江泽民进一步明确指出,要以提高军队信息化作战能力为目的,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军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要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指挥灵便,体现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要把重点放在结构调整和指挥体制改革上,增强部队联合作战、机动作战和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江泽民的论述反映了世界军事变革的趋势。目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优化军队内部结构,普遍提高军队的高技术含量,在适当压缩陆军规模的同时,增大海、空军比例,大力加强航天部队、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陆军航空兵、电子战和特种部队等技术密集型军兵种建设。在作战编成上正向高度一体化、模块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可根据任务随时进行混编、改制,并可在遭受损失后迅速重组。军队规模大幅度缩小。重型机械化集团军将被小型、多功能、灵活编组的旅营部队所取代。多层次树状指挥体制正在被扁平网络化指挥体制所代替。我们应借鉴世界各国军队的改革经验,按照便于信息快速流动的思路,优化部队的编成和结构,调整官兵比例、机关和部队比例、作战部队与非作战部队比例,努力改善宏观结构,实现作战力量的整体优化。
第三,加强信息化战争和信息化军队建设的理论研究。信息化作战与传统的机械化作战相比,有着重大的区别甚至本质的差别。从打击目标看,信息战战役主要不是打击敌方的兵力集团和作战平台,而是打击支撑敌方社会生活和军事体系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从作战手段看,信息战战役以运用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实施的“软”打击为主,配之以精确的节点式“硬”打击;从作战目的看,信息战战役的目的不是要实施占领或控制物理空间和物质资源,而是通过破坏和控制信息资源,瘫痪敌方的社会体系和军事体系,瓦解敌方的抵抗意志,迫使敌方的决策者屈服。面对军事变革和信息战的新情况,江泽民指出,要重视军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他说,先进的军事理论是军队建设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应对新形势,我们一方面必须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必须努力创造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战理论。要根据战争形态的变化,研究克敌制胜的办法。就是要掌握特点,探寻规律,制定对策,发展战法。
第四,培养大批新型军事人才。江泽民指出,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上,知识将成为战斗力的主导因素,敌我双方的较量将更突出地表现为高素质人才的较量。面向21世纪,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历史任务。江泽民的论述提出了军事人员信息化的要求。在信息战中,军人对信息的获取和运用能力成为军人素质的重要标志。对中高级指挥控制人员的素质要求有了深刻的变化。一要具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多维知识结构,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指挥系统设备,利用各种战场资源,进行战役筹划、作战模拟和战役决策,转变机械化战争时期围着沙盘论战法、指着地图下决心的决策模式。二要具备以信息战理论为基础的军事素养。能够运用和发挥电子战、网络战、情报战、心理战、宣传战等信息作战样式及作用,使之与火力战配合,整体谋划战役作战。三要具备驾驭以信息作战为核心的联合作战能力。未来的信息战是诸军兵种参加的联合作战,是体系与体系对抗,指挥人员要善于运用信息流控制火力流、人力流、资源流;以指挥控制体系驾驭情报体系、作战体系、保障体系,从而形成整体联动机制,在体系与体系对抗中夺取主动权。当然,我们还必须加紧培养信息专业人才,我们要有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人才、信息技术应用人才、信息系统维护与管理人才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和宏观管理的决策人才。
第五,探索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江泽民指出,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我军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江泽民主持制定的军队建设总体思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打赢”提供动力和保证。在军队转型过程中,会带来大量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战中也有其作战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信息战给现代战争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深刻变化,要引导部队打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信息作战新观念。一要树立信息是重要战斗力的观念。近几场局部战争证明,信息已经成为战斗力生成的关键因素,离开信息,无法有效组织兵力、火力和机动,难以形成整体作战能力。二要树立信息先行观念。过去打仗要粮草先行,现在要信息先行。信息准备先于其他作战要素的准备,信息行动先于其他作战行动,已成为现代局部战争的突出特点。三要树立信息优势就是作战主动权的观念。有信息优势,部队的数量、规模、时空等方面的优势才有意义,正如江泽民所说,没有制信息权,就谈不上制海权制空权。此外,江泽民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来为传播我军思想文化服务。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我们军队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
三、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争形态发生的根本性转变,江泽民深刻指出,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在完成机械化建设后再进行信息化建设,那就会坐失良机,无法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军队建设的步伐,必将丧失21世纪的战略主动权,因此,我军现代化建设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这里,江泽民指出了跨越式发展是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战略目标的道路。
江泽民指出,我们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在较高的起点上推进机械化、信息化建设,要努力跨越机械化发展的某些阶段,也要努力跨越信息化发展的某些阶段,同时,还要吸取发达国家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失误的教训,尽可能少走弯路。这段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跨越机械化建设的某些阶段。比如,武器装备发展可以跨过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直接研制第三代、第四代主战装备。二是跨越信息化建设的某些阶段。我们现在已有的信息化,一部分进入网络阶段,一部分还处在孤岛阶段,如果在加强网络化的过程中,提高智能化,进入智能化阶段,这就是一种跨越。三是少走弯路也是一种跨越。少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就能节省时间。这样,走出了被动追赶式发展模式,可以早日进入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的轨道。
江泽民还指出,坚持跨越式发展要处理好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关系。要以机械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主导,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发展,推进信息化和机械化复合式发展。按照江泽民的指示,推进复合式发展,要把握几方面要求,一要讲主导。信息化是事物发展的新质,信息战斗力在未来战争中有突出作用,因此,信息化是主导,要作为发展的重点,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二要讲基础。放弃机械化不符合国情军情,而且信息化也需要以相应的机械化为依托。机械化装备是信息化装备发展不可或缺的平台。信息化程度越高,对机械化平台的要求越高,没有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各种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就无从形成和发挥。三要讲融合。仅就武器装备系统来讲,信息技术在现代武器装备中的运用,使机械化作战平台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如同人的眼睛和大脑的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命中精度和火力攻击效果。同时,信息化武器系统也有弱点,如环节多易受攻击、自身抗打击力和防护力弱等,因而也需要相应的、高性能的机械化武器装备来弥补和保护。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也证明,信息化战争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机械化战争的某些特征,但机械化武器装备要充分发挥效能,必须融入到信息化之中。四要讲阶段。开始时,以机械化建设为主,信息化建设为辅,但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在强化武器装备火力和机动力的同时,重点加大其信息技术含量,提高其打击精度、可控性和与其它武器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则要逐渐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缩小机械化建设的范围,最后过渡到以信息化建设为主,实现军队建设的整体转型。五要讲集成。江泽民指出,联合作战已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我们要“解决好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问题”。(注: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第412页。)系统集成是通过信息技术解决联合作战信息流通问题的有效办法。其中,武器装备的系统集成,是解决联合作战问题的重要环节,是战斗力的倍增器。前述江泽民讲的信息技术把作战单位和武器联成一体,指的就是系统集成。“系统集成”既是贯穿于新军事变革的一条主线,也是信息时代进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它的本意是,把很多军事系统集合成一个军事大系统,用大系统的观点来筹划国防和军队建设。主要做法是,同时建设作战空间预警探测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和精确火力打击系统,并使之实现“无缝隙链接”。通过各级指挥自动化系统,把整个战场上各军兵种的武器系统、作战平台、保障装备联为一体,使战区内成千上万个火力单元和作战部(分)队紧密配合,协调行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军应重点发展武器装备体系的微观信息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以尽快达到信息化装备的“临界质量”。微观信息系统是武器系统自身配备的、主要用于提供目标位置信息的军事信息系统。宏观信息系统是武器系统之外、对武器系统起控制作用的、主要用于提供指挥信息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或系统。要同步发展武器装备体系的微观信息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使用共同的软件,使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与主战武器系统互连互通。要特别注重发展预警探测系统和目标数据库的建设,使我军获得掌握战场主动权的信息能力。
第二篇:以知识资本化为主导推进人力资本战略管理论文
企业核心能力的人格载体必须以知识资本化为主导,大力、有效地推进人力资本化战略管理。从另一面看,以知识资本化为基本指导线索而具体实施的人力资本化战略管理,将使我国21世纪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推进,获得更深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和保障。
随着整个经济社会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演进步伐的加快,人力资本的经济社会地位日益提高。据测算,在当今发达经济体系中,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增长为1—3美元;而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便增长3—10美元。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在于:知识正在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正在成为主导生产力;知识工作者正在成为资产(资本)。
这一大趋势、大潮流向人们表明,知识的资本化,以知识资本化为主导,积极、认真而具体地推进人力资本的战略管理,已成为增大企业核心能力为主导的整个战略管理极为迫切的课题了。如何有效推进这一战略管理,我以为,必须实行一系列的根本性战略转变。
在人力资源经营体制上,从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向自我主导转变
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打工”还不适应,他们仍然有着或深或浅的“被雇佣”、“受剥削”的传统观念情结,这是长期传统思想造成的遗痕。其实人生必须“打工”,不“打工”而要生活,不就是“吃”别人了吗?其次,要解决打工者素质问题、素质升级换代问题。这个素质的评价标准不仅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且应在全球化范围进行比较,在这个视角上看,我们绝对没有优势。其三,必须懂得(有专长的)劳动力是自己惟一的资本,必须认真经营好它。
在对主体要素特性认定上,要从(手工工作者的人工)“成本”向(知识工作者的)“资本”转变
杜拉克告诉我们,在传统经济时代,作为手工工作者,雇员不拥有生产资料,虽然他也有一些宝贵经验,但它们只有在工作岗位上才有价值,无法随身带走。而我们正在进入的知识经济之中,情况就根本不同了。知识工作者都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这就是他脑袋里装的知识,他完全可以自己带走。当他加盟于某个企业进入生产经营运作并生产出产品时,这些资产便成为一种“资本”,因此,杜拉克认为,对企业来说,手工工作者是一种“成本”,而知识工作者则是一种“资本”。这里,有一个问题应弄明白,就是“人力资本”的“资本”。就是通常说的“人力资本”是指经过专门训练、有一定专长的、在企业生产运作中足以使企业资产增值的劳动技能才算数,并不是随便一个什么“壮工”都可以叫做“人力资本”。很显然,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最迫切的战略性任务就是,如何迅速、有效而大规模地实施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大量的、头脑空空的“壮工”即仅仅只能算“成本”的手工工作者成为用各种各样专业知识、技能武装起来的“资本”,成为“知识工作者”。
在企业知识管理体制上,要从非CKO主导企业知识管理向CKO主导企业知识管理转变
必须看到,作为资源配置单元的企业,其知识性资源越来越成为占主导和主体地位的生产要素。然而长期以来,不善于知识管理,每每使企业竞争败北。现在,应特别强调的是如何设计和建立专门技术和程序来制造、保护新知识;保护和使用已有知识,设计、创造一种环境和开展多种活动以利于知识的发现和知识能量的释放。同时,把知识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管理的目的与知识管理的本质属性结合起来,使之渗透到公司运作的全过程之中等等,都要求有一个由CEO直接任命的、置身CEO高层管理团队的首席知识官(CKO),由他来将CEO总体战略意图从知识视角上具体细化,对各类人员(知识拥护者、支持者、协作者和怀疑者)的知识潜能进行开发、配置与合理协调,并作为“设计者”指导、组织企业各项知识开发、组织与管理工作。
在企业人力培训教育上,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转变
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所谓教育(乃至培训)在拉丁语中,是“自内向外发展”的意思,也即是自内心培养的意思。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务实、专业的培训,是培训体制、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首要的一点是,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必须摆脱“述而不作”、“灌输”方式的局限,从以往的“教”为主变为“学”为主。对企业来讲,关键在创新。其次,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如何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打造”为主转变。这里必须澄清3个认识“盲点”:即信息≠知识,知识≠能力,能力≠核心能力。前三者是说,没有赋予企业运作内涵的信息并不是知识;知识只存在于企业或作业团队之中,只存在于企业人相互协作的生产运作过程之中。在人们为完成某一生产运作任务而从事的互动协作、思维沟通、彼此构筑思想时,才形成了知识。同时,只有当知识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即被企业家指挥的团队进行资源整合、生产运作,其产品在市场上出售时,才能成为一种能力。各种专业知识本身不等于生产力,也不等于能力。而一般的只是有个别意义的能力,也并不等于是核心能力。
在管理团队人力资源开发上,从非职业化主导向职业化主导型转变
对于长期政企不分、“脚踏两只船”情结难以驱散的中国大部分国企甚至部分集体企业的干部队伍来说,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战略任务就是如何使其真正职业化的问题。这方面,“济南三箭”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人们借鉴。比如:其一,在人生生涯定位上,必须“专一职业化”。凡想当官从政的不要,要进领导班子必须首先确立终身职业化意识。其二,在事业定位上,必须突出专业化。必须有系统、完备又相当高的专业知识。他们考核干部四个内容:外语、电脑、专业知识、社交及营销能力。其三,在企业发展定位上,实施人才战略资产化。他们从战略制高点上对待人才,将其变为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和培育。先是抓住机遇,于1990年至1992年在大家都还未搞精简、下岗人员就业形势尚不十分严峻背景下,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将5700人的庞杂职工队伍精简到只有200人,又招进具备高学历、高智力人才300人,这样便将那些无专长的非人力资本型劳力剥离出去,留下(并通过学习达到)和新到引进的均是人力资本型人才,一下子便使整个队伍转到人力资本群体上来了。
在作业团队结构上,从高学历低能力+低知识含量“壮工”二重化模式向以“知识工人”为主体的复合结构转变
一个作业团队中,应有少量专家型人物、金领工人、一般工人等多方面员工组成的作业队伍体系。
第三篇: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2005 年,省委、省政府颁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确保 2010 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从顺应建设教育强省的发展大势需要出发,我们已启动了区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现将教育现代化 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概述 全区有中小学 30 所,其中公办完中 2 所,初级中学 8 所,职业学校 1 所,小学 17 所,民办中学 2 所。在校生 41467 人,其中小学 20080 人、初中 12447 人、普高 5469 人、职高在籍生 3531 人。全区教育在编人员 3117 人,其中中小学在编在岗教职工 2126 人;离退休教职工 945 人。
二、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回顾 1 .成立领导机构。根据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创建要求,结合苏南做法,区政府成立了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区长担任创建领导小组组长,区委和区政府负责教育的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办公室。主任教育局杨局长担任,教育局几位局长担任副主任,成员由各相关单位分管领导组成。2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为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教育局及各中小学均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2 .组织系统学习。
第四篇: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共有国办中小学、幼儿园61所,其中中学9所、小学50所、幼儿园2所,在校(园)学生60471人,教职工3592人。几年来,我区教育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牢固树立“率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加快发展”意识,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逐步形成了“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清晰,投入力度较大,办学水平较高,师资素质过硬,学校管理规范,教育氛围浓厚,教育质量领先”的总体教育特色,先后被评为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实验区、***创新教育先进区、***中小学图书工作先进单位。XX年5月,作为全省第一家接受省政府第四轮“两基”复查的县级单位,我区高标准通过了省政府“两基”复查验收;示范性学校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今年,又有2所高中和3所小学分别通过***示范性高中和***市示范性小学验收,示范性中小学、幼儿园的数量达到11所,在市内五区名列前茅;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整体推进,有20所学校图书馆被评为***一级图书馆,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名列全省前列;中高考再次取得优异成绩,保持了持续上升的势头,全区教育各项工作呈现出持续、健康、良性发展的格局。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区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在:一是教育投入仍有缺口,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二是学校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加之我区新建住宅小区激增,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由此产生的学生入学难、择校、班容量较大等问题仍然存在;三是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在适应新形势、掌握新知识和深化教改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等。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立足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大力度,强化服务,力争教育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以建设教育强区为目标,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顺利通过省政府“两基”复查验收为契机,瞄准教育强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快教育强区的建设步伐。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教育投入。强化政府行为,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做到“多保先”三字要求,即在财政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时候,确保对教育的应有投入;在安排机动财力和预算外财力的时候,优先考虑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确保政府对教育财政拨款“三个增长”的基础上,保证城市教育费附加按时足额征收并全部拨付教育、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每年按照20%的比例每年拨付教育,同时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要加快多媒体建设,由学校向班级延伸,逐步普及;加强校园网建设,实现班班通;重视教师用微机装备工作,努力做到教师人手一机;加强高水平教育网站建设,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尽快实现教育资源的信息共享。三是充实完善常规教学设备,努力做到上档升类。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区域优势,进一步加大高水平图书馆建设,增加藏书量,努力使小学达到六万册以上,初中达到十万册以上。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电子化图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四是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形成具有人文关怀、功能完备的育人环境。在学校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建筑群和园林化”概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五是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有重点地对原属两乡两镇的农村小学进行调整改造,同时发挥“名校”优势,实施“名校”带动,逐步缩小校际间差距,实现均衡发展。二.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教育创新 改革是发展的源动力。要继续实施教育先导发展和科教兴区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引导和支持部分公办学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制、民办公助、公有民办、混合股份制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办学形式。要把改造薄弱学校作为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要通过吸引民间资金,引进民办机制,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二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树立发展的课程观和辩证的教学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努力建设校本文化。三是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岗位管理的有效途径,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逐步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建立健全符合学校特点,以贡献、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三.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为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弘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全体学生的关爱精神,对教育教学的求真精神,对教育艺术的创造精神。要经常性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暂时落后的学生,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一是要继续加强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实现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化、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化的目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三是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四是要加强理论创新培训,广泛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五是切实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四.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切实加强学校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一所学校立足社会的根基,也是社会衡量一所学校的重要尺度。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我国教育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面对新的形势,要从新的视角研究学校管理,促进管理的优化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强校长队伍建设,规范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培训,要在选好人、用好人上下功夫,把真正有能力、有干劲、讲奉献的青年骨干放在领导岗位上。作为学校领导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办学,用科研的意识来武装教师的头脑,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校本文化。二是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扬民主,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从教师实际出发,关心教师,努力建立张弛有度的工作秩序,营造和谐健康的群体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加强教学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实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提高利用率,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发挥学校各方面的整体育人功能。五.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大力提升行业形象 巩固和提高“先教”活动和“双争”活动成果,认真开展“双提三效”活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实现局机关由领导管理型向指导服务型的转变。一是推进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进一步明确教育局及各科室职能和行政审批权限,并在教育信息网站上进行公开。各校要按照校务公开的要求向职工、向学生、向社会公开有关办学情况,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二是加大调研力度。要结合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经常性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真实情况,为妥善处理、合理解决、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是积极参加“阳光投诉”活动。要本着对党、对社会、对事业、对学生、对家长高度负责的态度,严肃财务纪律,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和“收支两条线”,严禁私设小金库,管好、用好教育资金,树立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
第五篇:以信息化为引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共)
以信息化为引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地区文体局信息化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经验材料
互联网、移动通信、3G技术、微薄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渗透、影响并改写着现在社会创新型管理的各个方面。同样,政府在这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能量,加大投入,努力创新,促进改革,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手段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极大的提升了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随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大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哈密,实现哈密文化体育的跨域发展,成为我们“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和先进的技术来武装自己,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创新社会管理。
一、信息化引领现代文化
(一)信息化带动文化大发展
信息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文化领域也在其中。信息化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化,这是高新技术成果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和体现。信息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是文化的新形式,正是信息化造就了众多新型的文化形态,为传统的文化拓展了新的发展空
间,推动着人类文明走向更高境界。
信息化是高效的文化传播手段。文化要形成产业必须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要让大众了解、理解和接受你的文化,传播是前提。例如:随着互联网、微薄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知识、思想、观念、教育、科技、人才等文化资源,都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随时随地的传播,尽可能的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信息化就是高效而又低成本的传播手段,只有用先进科技传播文化成果,才能使文化产业有跨越式的发展。
(二)文化促进信息化的推进
信息化建设也要有新的文化观念来推动。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大的变革,如果仍然沿用旧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是无法理解和适应的,信息化也是无法推广的。例如在政务微薄建设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认识问题。因为旧文化形成的观念意识、工作习性无法适应先进技术带来的变革,从而给政务微薄的应用形成种种阻力。这些阻力靠技术是无法解决的,只能依靠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依靠先进文化来促进新观念的形成,才能排除认识不到位形成的阻力。所以说,信息化建设也要新的文化观念来推动。
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网上文化市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是因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文化产品)绝大部分是意识形态的,最容易在网上传播和交流,甚至可以在网上生产和消费。可以说正是大量文化内容在网络上的传播、交流和消费,才促进了信息技术从科技成果变成大众的生活内容,使信息化演变成了文化内涵,而反过来网络文化发展的需求又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
用先进文化占领网上文化市场,是保证网上文化市场正常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网上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对社会影响巨大,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腐朽的文化就会去占领。例如“网吧”市场,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提供网上娱乐和交流的文化场所,但网上的各种不健康内容毒害了不少人的思想,特别是部分年小自制力弱的青少年深受其害,将大量的成长光阴沉迷在颓废、消极、缺乏诚信的网络行为当中,这种现象已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损害了网络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开发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先进文化占领网上文化市场,才能保证并主导网上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信息化主导文化管理创新
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发展创造网络文化产品,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库,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重点任务。
1、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十二五”时期,逐步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满足内部办公和管理决策的需要。加
快文化系统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构建全地区文化系统门户网站集群。完善应用系统,扩展网站功能,实现政务信息、行政审批、投诉受理等业务网上办理,使政府综合门户网站集群成为服务公众和企业的窗口与纽带。
2、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进程。加强信息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依托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果和基础资源,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络能力。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益性电子阅览室建设,提高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剧院建设水平。推进面向基层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文化信息内容、信息服务和信息终端进入社区、乡村,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3、加强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加快文化遗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资源库的建设完善,推进数据资源的跨行业应用。加强基于先进通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文物遗址、考古发掘、数字博物馆、网上非遗传习所、虚拟体验中心等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保护民间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方面的广泛应用,丰富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增强哈密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信息化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动漫游戏、文化娱乐、文化演艺和文化旅游等产业门类的普及和应用。推进文化创意设计信息化、文化生产数字化和产
品销售网络化。建设文化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依托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制定企业基础信息统计、交换和共享目录。鼓励运营商、数字内容提供商、文化生产、销售和服务企业,共同建设网络文化生产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转型升级。
5、繁荣网络文化市场。鼓励企业通过网络媒体宣传和推介文化产品,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和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繁荣网络文化市场。完善文化市场网络监控管理系统,建设文化市场诚信网络体系。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强化信息内容管理,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地区文体局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