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英语口语学习中的英美发音选择问题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英语口语学习中的英美发音选择问题
标签: 社会语言学 英式发音 美式发音分类: 语音天地2011-09-15 14:43 《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05期
金朋荪 杨京鹏 135_136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英语口语学习中的英美发音选择问题: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选择英式和美式发音时的困惑以及这种困惑形成的社会原因,并且尝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于英美发音的选择问题,在学者中间有着不同的争论;同样在英语学习者当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惑。由于传统上的原因,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们在中学时代大部分采用的英式标音,而且中学英语教师也以英式发音为主;但是,受美国的强势文化的影响,学生们又普遍偏重于喜爱美式的发音方式。于是,在英语发音的选择问题上,就有了探讨的现实上的需求。
一、从拉波夫的试验看美国人的发音选择
拉波夫对纽约市民进行发音调查时发现,美国人在讲fourth、floor这些词时元音后的/r/音的发音与否与说话者的经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他选择了纽约市分别代表高、中、低的三处商场进行比较。通过广泛收集语料并结合说话人的身份和说话场合作定量分析以后,他发现元音后的/r/音在高级商场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中级商场,在低级商场里最低;而且在低级商场里,当营业员注意自己的说话时,这一卷舌音的发音频率会更高。这说明,卷舌音的使用不仅与社会阶层有关而且和说话的语体风格和交际场合有关。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阶层,讲话中卷舌音的比率就越高,而且元音后的/r/音已经开始出现在社会低层人们小心使用的言语当中。
从这个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美国人对卷舌音的使用尽管属于所谓“自由变异”,但人们还是会对操一口标准美音的人高看一眼的,正如中国的老百姓对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的人高看一眼道理是一样的。美国国家性的广播电台如V OA,电视台如CNN等都是讲卷舌的标准美音,好莱坞的经典大片横扫全世界,而且我们周围的美国人也都尽量地讲卷舌的美音,因此从全世界来说,卷舌英语往往代表一种美国式的语言美感。与之相对照的是,英式英语就显得比较拘谨和保守,难以被人(尤其是中国人)看好。非常有趣的是现在一些英国的年轻人也流行讲卷舌的美式发音,而对上一代的英国人而言这种卷舌的美音也比较悦耳,像音乐一样。
二、中国传统英式发音的影响与当前美语的流行趋势的矛盾
根据一项调查,中国学生在选择英语发音时倾向于选择美音(肖德法,1994)。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英语教材大多都采取英式标音,同时中国的英语教师也是以英式发音为主。这使得英式发音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中先入为主,但是受社会上美式发音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对美式发音又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总是在不经意地模仿美音,造成了当前中国学生英语发音英美混杂的局面,即在英式发音中又不自觉的发一些卷舌的美音,这并不影响语言的交际性和美感,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可取的。
在课堂英语教学中往往碰上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接触了课外材料以后就会产生疑问,如磁带中单词的读音和老师的发音有区别,课外教材的标音方式与教材上的不一样等。这些情况往往使得学生不知何去何从,通常是这学一点那学一点,英语发音非常不纯正。
三、剑桥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冲突,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冲突,以及解决的建议
当前中国国内英语教学机构本身也存在一些自相矛盾之处,最典型的就是一些学校纷纷开设了课外英语辅导班,采用美式发音教学,受到了家长的欢迎;然而让家长们极为不满的是,在学校正规的课堂上,英语老师们讲的却是英式英语,用的是剑桥英语的教材。尤其是在中小学,孩子们在没有生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语言基础的前提下,很容易产生该听哪个老师的,该怎么发音等诸如此类的疑问。
目前社会上英语有声读物和音像资料越来越多,这本来是件好事,可以繁荣英语教育事业,多出精品材料,给家长和英语学习者们提供更多的选择;但糟糕的是,大部分家长还不具备配合学校教育进行辅导材料的选择的能力。在当前美国英语材料充斥市场的条件下,很可能造成课内课外相互矛盾、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
英语语音的功能变异主要表现在语域和语体中。语域指“使用的变体”,即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个意思。语体就是语言根据交际的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体式,如上文提到的拉波夫对纽约人发音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语音的变式(具体发音形式)的使用频率因场合而变换。
要重视“跨文化”的交际特点。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了解英语的使用规则也是进行交际不可缺少的。在同外国人实际交际中,如果不懂得文化差异,往往导致交际失误。比如,碰到外教时若按中国文化习惯说句“你吃饭了吗?”对方则会以为你要邀请他去吃饭,当他想听下文时,而你又转到别的话题上去了,这会使他感到莫名其妙。还有,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是不同的。“您老”、“张老”、“老教授”、“老爷子”等在中国人看来都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但这些带有“老”字的称谓在英美社会中应避免使用,否则,会得到相反的语用效果。因此,我们在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避免问关于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问题。
在教学中,多选用一些真实材料,特别是涉及英美文化、风俗习惯的口语教材;在口语课堂上有意识地介绍和传授中西文化差异;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国外文化的画报、杂志、图片等,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和风俗。另外,多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接触,从他们那里学会在什么场合讲什么话,作何种反应,使学生口语更地道。
教育学生注重话语得体。正确运用口语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体是否得当。也就是说还要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选择说什么话。如果所说的话与大多数人在这种场合说的一致,那就得体。否则,无论说得多么正确,也不算得体。同样的话题,该采用何种语体取决于说话者双方的亲疏程度。
四、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中国学生的选择问题
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的地域变体与语言的社会变体是相互联系的。社会语言学家研究发现,与语言变异最明显相关的社会因素是社会经济地位、文化教育素养、性别、年龄、职业、社会阶层、民族和种族。语音的社会变异和功能变异也充分体现了上述的社会因素。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这是人们所共知的。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需求带来了语言的发展和进化。它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因素是语言的发展动力。社会语言学同时还承认语言具有社会功能,即语言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张积家和王惠萍(1990,1991)的研究表明,操汉语普通话和方言的教师与学生往往会给听话者造成不同的印象。他们发现,教师和学生讲普通话会比讲地方话造成更加积极的社会心理影响。在学生看不见教师的情况下,讲普通话的教师比讲地方话的教师在人格特征、讲课效率和人际吸引方面都获得了更为积极的评价。比如,讲普通话的女教师被评价为比讲家乡话的教师更漂亮,个子更高,个性更强,更和善、幽默、诚实,更富有进取心和领导才能,更聪明,更有知识,更有才智,教学能力更强,教学态度更认真,讲话更清楚、易懂、可信,她的讲课会更受学生欢迎,学生更愿意与她交朋友,更愿意让她担任自己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学生认为可以从她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对男教师的评价与女教师大体一致,在漂亮、身高、幽默、个性方面差异也并不显著。而且在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评价里,口音对女教师有更重要的意义。同样,在教师看不见学生的情况下,学生的口音对教师关于学生的印象形成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英语标准语与方言的对比研究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母语讲话者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口音的评价情况如何,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但可以预言,大多数场合下,学习者的标准的第二语言语音肯定会获得比母语讲话者更好的评价。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五、结语
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掌握一门语言,最好要掌握这门语言的标准发音;除了基本的语音语调外,注意英美发音的区别,也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此,笔者建议英语教师授课时应该以一种发音进行,但老师必须具备两种英语语音变体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区分这两种变体,形成一种学生喜欢同时社会又认同的发音方式。
第二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广告语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广告语
根据美国广告学家E.S.Lewis著名的AIDMA原则,优秀的广告语应当能够引起受众注意(Auention),对宣传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Interest),从而产生购买的欲望(Desire),形成牢固的记忆(Memory),采取果然的行动(Action)。因此,广告语突出的特征是言简意赅、方便记忆、朗朗上口,可读性强。广告语言属于社会语言学范畴。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研究社会语言的学科总称。多种语言的每个使用者也就是语言集团的一分子。每个人的个人语言或社会方言及行业用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环境。
一 广告语言的起源:历史悠久,时代感强
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自有商品便有广告,自有广告便有了广告语言。最早的广告是叫卖,即口头广告。古希腊城里,人们通过叫卖出售奴隶,牲畜。商店的字号,招牌也是早期的广告。唐。社牧诗:“水村山廊酒旗风”,这“酒”字旗便是广告。“狗不理”{天津包子}都是绝妙的广告。印刷术的发明使广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广告作为商品信息得以广泛,迅速地传播。20世纪无线电广播在欧美普及,广播广告盛极一时。二次大战后,电视迅速发展,广告的发展也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广告语言是社会语言的组成部分,反映了语言衍变、同化、异化等内在规律。社会环境决定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 广告语中的性别差异
由于传统的价值观念、社会文明文化、消费行为特征、社会角色扮演、以及用语特色等等方面的因素,在社会活动中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成员都有其显著的性别特征。男性和女性在消费过程中,有不同的消费心理特点。
具体来说就是,首先,男人希望购买的商品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男子气概;其次,男性,尤其是某些人的经济实力较强时,往往更加突出消费档次,向他人展示经济实力;再者,男性的质量观相当严重,要求商品质量较好。相比较男性,女性的消费过程比较感性,在较大的范围内受到心态的影响。当女性看到一种商品时也许无意购买,而是在情境力量的巨大影响下,将很乐意购买。此外,女士使用的形容词和加强成分的频率比男士高得多。她们偏好典雅华丽,色彩艳丽,夸张的语体。因此,在做女性用品的广告时,往往形容词堆砌。例如下面一则液体香皂广告:
Johnson’s baby lotion gives a new beauty to your skin and leaves it with a healthy beautiful soft youthful glow.在这则广告中,出现了五个形容词。这容易强烈的唤起女士的好感和美感,留下印象,促进联想。女士往往容易被它们所鼓舞,引起购买广告商品的冲动。针对不同消费人群的商品,广告语也将作出适当的调整。例如,如果商品是以中年和老年消费者为主,若在广告中的出法“潮”等时髦语,不仅令消费目标群体产生困惑,甚至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而针对年轻消费者群体的广告则可以选用一些新词、新兴表达方式,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例如,生产数码产品的索尼是以追求前卫时尚的年轻人为主要消费群体。企业形象的广告语是 H,Hi-fun,Hi-fashion.Only from Sony.(高保真,高乐趣,高时尚,只来自索尼。)在这句话中运用了语言的变体:将”hi”简写成“h”;利用发音相同的特点,将英文中“high替换成与“hi”。这样的表达方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足以吸引到目标年轻人群体的注意。fi,fun,fashion 这三个字发声基本相同,使广告听起来很有趣,这刺激了年轻人的感官兴趣。在词组组合方面,体现了年轻时尚的生活方式,达到了目标群体心理追求,从而引起了年轻人购买欲望,同时,广告语言本身很简单,非常容易记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句广告语从视觉、听觉和心理上都牢牢抓住消费者,堪称 AIDMA原则应用的经典之作。
三 广告语言社会面广,语言丰富
(一)广告宣传对象的使用领域
不同的产品针对不同领域的消费人群,使用的语言和风格也大不相同。例如,面向大众的广告一般比较直自。所有人都能看懂,突出产品的优点和特性。在某药品广告中,提到此药镇痛效果相当于两片普通强度的阿司匹林或扑热息痛。而对胃部的副作用却比阿司匹林要小,并且提到经很多医生推荐,也就是临床效果很好,让患者无法抗拒。而专业性的高端产品广告则不一定是每个人都看得懂,因为这些广告中往往会加入许多术语以达到显示自己科技含量的效果。例如,某医疗仪器广告中说到产品采用“独创的免疫磁性技术”对微量细胞进行分析,让用户对这项专利产生兴趣,另外“上皮循环癌细胞”(crc)和“内皮循环细胞”(CEC)用了缩略语形式,显得更加专业。
(二)广告语言的社会文化内涵
社会语言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就在于人们可以“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变化”,“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商品从其产生那天起便与社会各阶层结下不解之缘。而广告作为商品信息,供销的媒介联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广告语言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必然要反映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必然要社会各个层次人们的要求,观念,心理,而且与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文化素养,运用语言的习惯有关,广告语言浸润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广告语言迎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如中国的的广告语言往往吸收或直接运用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四字格,对联,诗歌,曲艺等传统形式,赋予新的内容,使广告语言生动活泼,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二是内容上反映了文化的新发展。
四 广告语言刻意创新,独具风格
商品竞争反映在广告上是日渐激烈而且是休无止尽的“广告战”。要取胜就得“新”,就要“奇”。不新不奇,平平常常,无人理会,就是白花钱,就等于失败。所以广告上追求新奇,广告语言,特别是广告标语用语刻意求精,真是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为达此目的,制作者搜索枯肠,苦思冥想,或悬赏征集,或求诸名家。其结果,使广告语不断丰富,提高,完善,发展为独具一格的艺术语言。在广告的神奇效应中,广告语言的作用是首要的。
许多优秀的广告都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有的厂商不惜重金征集广告词,有的广告借重名家手笔,美国独立前第一家报纸《波斯顿新闻通讯》1704年创刊时,登出的广告是由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制作的,格外引人注目。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叶圣陶都曾亲手写过不少广告,文字之精美,令人叹服。如叶老曾为《冰心散文集》写过这则广告:“《冰心散文集》收散文四十五篇,题材虽是散文,骨子里全是诗,展读一过,是无上的享受。”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就曾是一个热心的广告作者。他说:“我的业余爱好”就是写“鼓动诗—广告”。他一生为许多商品写过广告。对广告语言的语言结构,修辞,语义,语用,语言风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结语
九十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社会语言学应该采取一种创新和兼容并举的指导思想,从整合研究角度出发,考察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发掘整理不同理论观点的内涵,力求在跨学科研究层面上形成有益的互补讨论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语言学旨在观察研究言语行为的表现,“揭示语言社会文化等相关因素的互动关系,建立一种能够充分解释描述语言内在机制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 广告语言正是每一个地区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内涵的缩影,明了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地理文化的差异,成功的企业和商家在保证质量信誉的前提下,应注重广告的社会力量。
第三篇:从行政法学角度看政府“临时工”问题
从行政法角度看政府“临时工”问题
马金龙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0300130089
摘要:当前众多政府部门在被媒体曝出不妥行为,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之后,均推说其具体执行者是单位临时聘用人员,且给予了相应处分。“临时工”俨然成为了政府护短的一种模式化处理方式,并已经在全国范围推广和深化,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以“临时工”做挡箭牌和替罪羊,社会各界早已是一片哗然,批判之声不绝于耳。从行政法角度来看,以“临时工”作为搪塞社会大众的工具,不仅有违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且也起不到任何规避责任的作用。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机关,不仅要对执法人员的行政行为负责,而且在人事制度上根本不允许“临时工”行使行政执法职权。“临时工”一说,没有合理合法性依据,政府部门欺骗社会大众的行为最终是欺骗了自己。从行政法角度探讨当前政府“临时工”问题,对规范政府作为,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政法,政府,临时工
“在中国,有一个神秘的部门,名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麾下有一群神奇的人物名唤‘临时工’。之所以说他们神奇,在于他身兼数个角色。犯错第一名,认错第一名,他们无所不在地安插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神出鬼没。一出事,总是挺身而出。干活时,临时工是‘马前卒’;犯了事,临时工是‘挡箭牌’;追责时,临时工又成了‘替罪羊’”。从媒体报导来看,以上可谓对当前政府以“临时工”为由推卸责任之举的经典表述。当前,政府一再挑战公民智商,任何不妥行为都希望采取一定手段掩人耳目,于是乎“临时工”这一替罪羊便应运而生,而这种免责流程也日趋标准化,各地出现问题,只要照方抓药,基本可以保证大家平安。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有免责作用?其合理合法性依据又何在?下面从行政法角度详细分析。
一、基本案例及其模式
仅从去年下半年来看,如:河南郑州某城管队长掌掴卖菜老翁,后被领导证 明是“临时工”;江西某政府部门多个工作人员上班时间聚众玩牌赌博被记者现场捕捉,后经领导澄清,这些人都是“临时工”;今年9月,江西修水县 “女民警发飙打人”视频在网上传开,舆论哗然,随后,修水县公安局做出决定,将 1
因服务态度欠佳引起网上热炒的户政员蒋某辞退,并称,蒋某为聘用人员,非在编警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从以上案例来看,因出事被打入“临时工”行列的公职人员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和社会基本道德准则而导致行为过失,造成不良影响,如城管队长和打人女警;二是工作作风和个人作风存在问题,但并未体现在行政行为之中,如上班打牌和车上擦鞋。引起上级注意并做出处分的原因在于,该事件社会普遍关注,并饱受谴责,舆论压力较大。而处理方式是,政府部门迅速回应社会舆论,做出高度重视和认真负责的姿态,对当事人予以处分,并将其划入“临时工”范围。这样做的目的有:
一、不仅要维护组织声誉,避免组织被追责,而且要树立政府部门高度负责的形象,做好危机公关;
二、挽回领导面子,避免追究领导责任;
三、警示在职人员不可胡乱作为,否则,处分就是丢掉铁饭碗。一举三得,不可谓不高。
二、从行政法角度来看
以上处理方式,在思维逻辑上存在严重的法盲倾向。
首先,从行政主体的角度来看,“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能,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
【1】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组织。”这里尤其强调“以自己的名义”和“承担
行政法律责任”。作为行政行为的实施者,公务员实施行政行为必然以行政主体的名义进行,而其行为的后果自然不能由行政执法人员本身承担,只能由行政主体。而在“临时工”案例中,行政主体不是别人,正是政府部门,所以其理应承担相关责任。
其次,从公务员的角度来看,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是依法定方式和程序任用的,执行国家公务的国家公务员。所谓“临时工”指不在国家公务员编制,政府临时聘用的人员,让“临时工”进行行政执法,法律法规上是不被允许的。在外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代表,不是一方当时人,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这就注定了公务员不可能也没能力承担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临时工”事件的法律责任怎样都不能推到行政执法人员头上。当然,在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以公务员的名义作为一方当事人与行政机关发生法律【1】 张树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关系,所以,政府部门有权对这些“临时工”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进行处分,也有权设置行为规范和录用原则与程序,以避免公务员胡乱作为而损害行政机关的形象。如果以上案例中,“临时工”确有其事,那只能说明政府对公务员的录用存在问题,也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另外,国家对公职关系设立了保障措施,以防止来自公众和行政机关的侵害,包括权利保障和权利救济措施,除非开除公职,行政机关无权对其既已存在的公务员身份予以否认,所以,一旦出事,行政执法人员就成了“临时工”无疑也是不合法的,建议“临时工”们申请行政救济。
第三,从行政行为来看,行政行为的主体不是行政执法人员,而是行政主体,也就是政府机关。前述“临时工”有一种是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造成了不良后果,不管他是不是临时工,只要他实施的是行政行为,行政机关这一主体都要承担全部责任。
综上所述,无论以上案例中,无论当事人是不是“临时工”政府都难辞其咎,在民意上如此,在法律上亦然。而如果真是临时工,则政府需要追究更多的责任,因为临时工参与行政执法历来是国家法律所禁止的,而由此造成的法律责任还是由行政机关承担,如此,上述“有关部门”的违法违规行为则更加严重。另一方面,如果行政执法人员不是“临时工”,而就是公务员呢?那么,政府机关不仅要承担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而且要承担对编制人员的监督管理责任。“临时工”这一做法可谓愚不可及,毫无行政法意识,如此一来,不仅领导们要被追究更多责任,政府机关的声誉也会更差。妄图以“临时工”搪塞社会大众和避免追究相关责任,既不合理,也不合法职能招致社会舆论的谴责。
三、不良影响
“临时工”这一做法不仅直接侵害行政执法人员的权益,而且使受损的社会利益更难挽回,真相更难查明,责任更难追究,严重损害法律严肃性和权威性以及行政机关的公信力。
此外,“临时工”这种做法还被行政机关广泛认可和接受,使得满城尽是“临时工”愈演愈烈,严重扭曲执政理念,更是助长了政府的胡乱作为。当下,“临时工”还发生了转化,例如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走了“临时工”,又来了“实习生”。如果在行政体制中,这一说法就可以很好地规避今年刚颁布的《行政强制法》中,针对“临时工”问题的条款,可谓流毒无穷。
四、改正建议
无论是不是“临时工”,作为行政主体的政府部门都应该对其行政行为负责,妄图以“临时工”为由规避责任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坦诚面对错误,并实施一些补救措施,追究相应责任才能真正维护社会公利,提升政府声誉和公信力,也才能真正维护领导面子。
真正“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不可能以“临时工”作为犯错的托辞的,这就说明了建设责任型政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树立政府的责任意识仍然是一个长期任务。
当然,我们的目的应该是避免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待事情发生后才去想如何补救。这就要求行政机关规范作为,尤其在人事制度上必须严格遵照现行《国家公务员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合理的公务员录用、培训、监督和考核制度,提高公务员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结语
从行政法角度而言政府部门“临时工”问题是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它不仅不能规避行政机关的责任,而且一旦有此提法就追究更多责任。一旦出事就声称行政执法人员是“临时工”肯定不能解决问题,唯有处理好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严格对公务员的考核、培训和监督管理才是避免类似事故的解决之道。了解了这些,希望以后出现类似事件政府不再做出如此荒谬的解释,而是踏踏实实将责任落实到位,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做到“以人为本”。
第四篇:从输入与输出角度看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摘要:针对目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输入和输出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口语教学应在强调输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输出环境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其中对输入和输出的方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输入;输出 引言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表示不满,诸如“哑巴英语”、“荼壶煮饺子——根本倒不出来”等评价不断见诸于报纸杂志。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成为大家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各种口语培训班和培训教材如雨后春笋,口语热的势头有增无减。而高校英语教学的重心亦由“语言输入式”向“语言输出式”移位,如新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强调要让学生能开口说英语。社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期盼和教改的方向对工作在第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的口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试图从输入和输出的角度对目前的口语教学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进行口语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口语教学中的问题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学校的口语课和社会上的一些口语培训班都进行过观摩,并利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 发现教学双方对口语教学都存在着误解。从教师的角度看,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口语不好就是说得太少了,让学生开口最重要。课堂上或提供一两个话题让学生自己讨论,或是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参加,说得好不好倒在其次。自身口语水平有限的教师,上课能给学生提供的输入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有的教师使用固定教材,但对教材提供的输入材料没有灵活使用,一味让学生跟读背诵或照本宣科,课堂显得枯燥乏味。有的不用教材,尤其是外教。这虽然有利于他们发挥各自所长,但也常常使学生无法得到系统有效的训练。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有外教给学生开口语课,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并不好。学生认为有的话题自己并不熟悉,实在无从谈起;有的认为一些课堂活动设计得不错,但就是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有的口语教师本身口语水平不错,但在课堂上不是引导学生和监控口语活动,而是讲起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口若悬河,口语课几乎成了听力课。笔者在课后的交流中了解到,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应在课堂上给他们提供输入,并且认为这样的输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从学生的角度看,目前学生对口语学习也存在不少误区。有的学生把是否看得懂当成掌握口语的标准。拿到一本口语教材,翻开几页一看,都看懂了,就认为太简单了,对自己不合适。其实,练习口语的教材,内容肯定不会难,否则没法操练。看懂不等于会说,把已经学会的东西流利地表达出来,才是口语教材最主要的目标。在课堂上有的学生的确很积极地参与,也很大胆地开口说英文并且说得挺快,但很多人,包括外教都听不懂他在说些什么。这一点在社会上办的培训班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其实快和多并不代表流利,放弃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语法的正确性,而一味追求快和多,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没有朗读训练和听力模仿作基础,这种只有速度的输出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另外大多数学生期望能在轻松的游戏中提高口语,常常寄希望于好的教材和优秀的口语教师,希望能有不费太大劲、不需进行语言积累就能练就一口流利的口语的速成方法。其实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学,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语言的实践和运用。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必须依靠个体的自觉和参与。如果是抱着速成的态度来上口语课的话,那即使有出色的教材、优秀的教师、多样的教学手段,口语水平的提高仍然无法实现。
口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口语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学双方对口语教学中的输入和输出的认识不充分造成的。要么在课堂中过于强调输入,要么就进行大量的质量不高的输出。重视语言输出,强化输出是学习的有效途径,但只重输出不强调输入,最终的输出是非常有限的,毕竟输入是输出的前提条件。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输入才有利于输出;什么样的输出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问题是二语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其中的输入理论认为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必要条件。没有证据表明,只有复用操练,没有输入,可促进语言能力发展。输入是第一性的,输出是第二性的。英语教师在上口语课时,经常遇到学生不发言而“冷场”的场面,他们大多以为学生是缺乏信心,所以不断鼓励学生开口。其实学生最缺乏的是输入,有了足量输入,即使是很深入的话题,学生也都会积极参与操练。而另一方面,如果教师绞尽脑汁想出许多有趣的办法鼓励学生开口,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如果输入量不够,学生的口语能力仍然不会产生质的飞跃。很多过于强调输出的教师或学生把会话能力和口语能力等同起来。能够说几句英语和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阐述一个观点是不同的。前者只需要一段时间的强化,而后者则需要较强的语言功底,还包括文化背景知识。离开了语言基础的训练,口语能力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日常用语上。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口语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输入,尤其是大量的阅读基础之上的。然而虽然传统英语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输入型”的学习,+ 例如:题海战术、阅读书报文章等/,但学生输出能力并没有因此而自然提高。这与输入的内容和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为了应付考试,不少人读的是模拟试卷上的文章,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做多项选择题上。阅读量的严重不足,对文章内容和语言的不求甚解,导致了学生无法积累起对各种事物、概念的正确的英语表达法,口语当然成了无米之炊。输入的方式
英语学习在中国是外语而不是二语,没有自然的英语环境,而且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不太可能达到大量自然输入。的输入理论还认为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输入有着过滤和制约的作用。“过滤”的程度越强,习得的收效就越小。所以如果仅仅是消极的输入,对口语能力的提高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语言输入后并不会自动转化成输出,它要经过一个“语言吸收”的阶段。而只有当学习者充分注意到了语言形式时,语言吸收才会真正产生。而学生在进行阅读或听力理解时,大部分的语言形式在理解任务完成后就被抛弃了,真正被注意到并吸收了的语言形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十分有限。在此情况下,不少国内学者进行了以非自然输入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的实验。如吴朋利用输入理论进行阅读、写作的教学;而孙艳、王大伟则在口语教学中引入非自然输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学者对非自然输入的定义是以词汇、词组为输入核心,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可理解的词汇、词组、句型来提高语言能力。笔者认为,在口语教学中非自然输入的范围应当更广一些。而且教师应明确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非自然输入。
以听为主的输入口语使用者,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说,而且还要听懂别人的话,以便做出正确反应和答复,所以听力训练必须和口语配套。口语教师不能只强调口头表达能力,更应注意安排学生同步训练听力或者要求学生同步进行听力训练。只谈某人的口语如何,却不考察其听力水平,无疑是非常片面的。但口语教学中听的输入应强调“精听”,即听力听写训练。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篇幅短小+词为佳/、生词量控制在,47以内的文章+ 配有标准英音或美音朗读的磁带或89/ 进行听写训练。这种听写和口语表面上看没有多大关系,但实际上在听写的过程中学生对英语语音语调的敏感度增强,有关的词汇和短语会在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当自己表达需要时,便易于“招之即来”。除了学生自己所做的“精听”,口语教学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与听有关的输入方式,即口语课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输入。英语在中国是外语,课堂教学及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效的语言输入不仅要依靠教学材料和课程设置,更重要的还必须依靠教师捕捉语言输入的机会。口语教学中一切学生可以理解、对思想的交流起帮助作用的语言,教师都可以输入,而且学生有可能立刻就吸收。对学生来说,他们也应当有权决定使用他们认为最佳的语言形式。在学生因语言不够或语言缺陷而不能完成交流任务时,最佳的语言输入机会就此诞生了。教师在合适的机会出现时,要及时、大量地提供能被学生理解的输入。这就要求我们关注教师是如何与学生交流的,这种交流是否出现在最佳时机,是否最有效地组合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否促使学生将输入转化为“吸收”。我们知道输入的语言应是准确的、规范的,使学生能在理解基础上模仿并内化为自己的话语。教材等资料的规范性和程度一般都有保证,而教师本身的英语就难说了。所以每一位口语教师都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活化语言,努力使自己的英语准确、规范,为学生提供更加可靠的语言输入。以读为主的输入
一般来说,衡量一个人英语口语水平高低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音、语调是否正确标准;第二,语法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第三,口语表达是否流利顺畅;第四,内容是否充实,逻辑是否清楚。其中语音语调能被交流对象理解和接受是最基本的要求。有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发音没问题,但实际上很多发音都是错的。与人交流时,常常出现听不懂熟词的正确发音的情况,因为平时自己就是读错的,所以进行“精读”训练就很有必要。这里的读是指模仿基础上的朗读。包括语音和语调两部分。’ 中国英语教学重视语调的很少,尽管很多时候语调可能比语音更重要。(学生可以利用精听的文章先进行模仿跟读。模仿的原则:由慢速到快速;由夸张到自然;由一个单词一个单词读准,再到一个句子一个句子读顺。跟读完成后进行同步阅读。当学生对文章发音、语调完全掌握之后,就要在放录音的同时同步跟读。争取让自己的声音与录音完全重合。最后关掉录音机,朗诵课文。注意使用学到的语音语调。模仿的过程往往很痛苦,很多学生认为自己英语说得过去就行了,没必要费这么大劲进行模仿。其实模仿是“磨刀不误砍柴功”,正确的语音语调会使学生在其它方面的学习中受益无穷。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并在课堂上进行检查。以背诵为主的输入背诵和朗读课文在传统教学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语文和英语学习方法。由于交际法的盛行以及对学生兴趣学习的过分关注,使得背诵式输入在外语教学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学生所进行的背诵活动也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背诵词汇表上脱离语境的孤立的单词,或者是作文的开头结尾等套语。所幸的是国内不少学者意识到背诵这一传统方法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如董卫和付黎旭进行了“背诵式语言输入对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词汇学习、翻译技能的影响”的实证性研究。结果表明,背诵式输入对大学英语学习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词汇习得、语感培养的作用尤为显著。在口语教学中应强调充分利用背诵这一简单易行的输入方式来积累语言材料。但由于学生时间有限,大篇幅地进行背诵输入不太现实,背诵的内容应当以句子为主。由于目前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围绕主题进行,教师可充分利用自己对语言的敏感度,从不同的语言材料中挑选同一主题的常用的、典型的词语、句子整理后发给学生,进行背诵式输入。笔者的做法是学生一本口语教材,自己准备四种教材,对各种教材中相同主题的语料分常用词和主题实用词汇进行整理筛选。如果平时在阅读英语报刊杂志时也能用心进行词汇句型积累当然更好。每个词语都必须有句子这一语境,每个句子都提供相应的中文,学生在背诵时可先看英文说出对应中文,再看中文说出对应英文,以此方法反复背诵。之所以提供中文,是为了使学生能充分地利用母语为中介,在对比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英语中相应的表达方式。一般掌握外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用母语作中介,他们不容易达到直接用外语思维的水平。这是因为成年学习者外语理解的基础是来自于母语的知识、智力、能力和经验。概念的获得已基本上通过母语完成,母语是已有概念的第一性载体。在外语课堂上学的大多是单词、表达方式、语法和文化背景知识。在想用英语表达却又没有现成的语言素材可供借鉴时,学生需要有时间思考,如果大脑没有及时提供合适的目的语语汇,他们就会求助母语来整理思维,然后转换成汉语。所以笔者认为提供中文可增强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强化学生对已学的外语表达方式的记忆,强化他们对两门语言异同的敏感度,扩展应用型词汇量,改善表达能力。比如很简单的一个表达“扫兴”的方式,在英文里可用“-012 + 340”。学生对340 这个词很熟悉,但在要表达这个概念时却不懂得使用。这时如果经过把所学的外语词用母语巩固下来的过程,他们就会记得很牢靠,下次表达时就不会忙着找合适的词汇了。再比如中文说“乘火车到上海要五个小时”在英文里可以来表达。中文动态倾向明显,英文则喜欢用名词,静态感较强。输出的方式
在肯定输入的同时彻底否定了输出的作用,而>A7.0 ’ %B!)(则强调了语言输出的重要性,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这说明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输入与输出不可分割。英语专业学生在上过口语课后,口语有所提高,证明输出对口语发展有积极作用。输入的内容时间一久很容易忘记,退化为消极输入内容,因此在保证大量输入的基础上,进行可理解输出,有助于巩固已理解的内容。另外课堂提供的输出机会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增强信心,培养表现能力。学生的输出还具有多重意义为其他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输入;, 检验自己有关语言形式的假设;., 促进语言知识的自动化, 增强会话技能; 形成自己的话语权。在缺少自然英语学习环境的情况下,口语课堂自然成为学生输出的最佳环境。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但由于口语教学的实践性很强,而课堂上提供给每位同学的练习机会太少,对于羞于开口的学生,尤其是初学者来说机会就更少。要达到口语教学的目的就要加大课后的实践量,开辟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以致用的机会。而口语教师的角色也必须要向课外延伸,使口语教学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生交际习惯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交际活动促说口语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开口,关键在于教师设计的课堂交际活动能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编排课堂活动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他们的实际能力,使活动成为他们“愿意”做和“能”做的,让绝大部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活动中来。而对个别不善于学语言的学生或个性比较内向的学生,则要通过关心和鼓励,帮助他们消除忧虑和自卑感,使他们逐步转变态度,满怀信心地参加课堂活动。同时在设计任务时也应充分考虑到语言形式的挑战性,缺乏挑战性的任务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并不是十分有用的。笔者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小组问答、角色扮演、叙述大意、复述故事、编排对话、简单讨论等等。在开始阶段以简单为主,一方面是因为笔者强调背诵这一非自然输入手段,课上经常有一些活动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背诵情况,并创造环境让他们使用已背的东西,巩固记忆。比如把中文句子录下来,课堂上放录音让学生进行口译。另一方面是因为班级水平参差不齐,开始要先就低,这样可以把水平差的带起来,建立信心,水平高点的也可以温习、巩固。不如此,水平低的会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打退堂鼓。过一段时间(三分之一或时间过半),后进逐渐跟上,则要就高不就低,这样使水平高些的人能有明显收获,学到东西,也可以带动后边的人,使他们目标高一些,学到更多的东西。在活动的设计上同时也考虑到学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一听完问题马上回答,并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简洁的评价。笔者常用这一形式作为热身练习来引出本课主题,激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思路。学生熟悉这个活动后,也可以要求他们自己设计这种问题,在上课时互问互答,问题越有趣越好。针对大班教学组织活动较困难的局限性,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将大班化整为零,以点带面,开展以组为单位的交际活动,如:小组对答,小组轮答,小组竞赛,小组辩论等。小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发挥了他们的互助精神,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进而增强集体的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来组织课堂活动,教师操作起来就自如多了。还是以上面提到的“饮食”话题为例。在完成课堂的活动后,笔者布置了一个课后讨论题目并且让他们在讨论后整理成54K257 的形式,下一次课每一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脱稿发言。学生对这种形式的活动很感趣,每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读写促说口语课的教材一般都会提供对话或短文的书面材料,给学生提供口语练习的素材和样板。但许多学生不懂得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看一遍觉得懂了就不再理会。笔者采用以读促说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内化输入的内容。做法是要求学生默读一篇短文或文章,或让学生朗读,或教师自己朗读。然后要求学生不看书,教师将文章重新朗读一遍,但不时地停顿,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口头填入一个适当的单词;教师讲上半句,学生讲下半句,共同再现该章节;教师和学生共同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已读的内容,顺着课文内容思路,你一句我一句循环下去,直到该章节的含义全面再现为止。这种输出活动由教师指导进行一段时间后,就交给学生课外完成。每一次课前都会布置下一次上课的内容,学生在课前对材料进行预习,以" 人或更多人为小组进行复述活动。每一次口语课后,笔者还准备一篇与话题有关的短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总结,说说自己从文中得到了哪些新的信息,把阅读的内容用输出的方式进行巩固,内化成自己可以运用的语言。写对说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写和说的区别之一是它可以有一个思考过程,能够较从容地在头脑里检索有关汉语概念相应的英语表达法,经过周密的组织而准确地表达出来。笔者在口语教学中也采用写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具体的做法是在某一话题的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回忆课堂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这种写作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通过读与听所输入和积累的语言素材,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便于今后的提取和运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思想表达的准确性、流利性,为实质性的口语能力打下可靠的基础。结束语
口语是非常综合化的语言系统,一些生活语言,我们可能只要有个环境很快就可以学会,但学生今后在工作中需要用到各方面的词汇,比如经济、法律等等,这些都需要日常的积累。如果没有输入为基础,想靠大量输出在短期内提高口语水平是不现实的;而如果没有输出机会,可理解的输入就无法转化为复用能力,口语的流利性也无从谈起。口语教师有必要正确地看待口语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帮助学生克服未播种就想收割的浮躁心理,并积极创 造良好的输出环境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参考文献:
蔡基刚 如何评价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外语界.董卫付黎旭 背诵式语言输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界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课上的作用 外语与外语教学.何宁 英语专业口语课教学浅论外语界.孙艳、王大伟 输入与输出对口语发展的影响外语界
第五篇:从社会责任角度看企业非市场战略
从社会责任角度看企业非市场战略
09工商1班范银霞0916101052 目录
一、捐赠实践...................2
二、企业与社会责任的关系.................2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2
四、企业捐赠相关理论介绍.................3
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3
六、我国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4
七、社会责任的措施...............5
八、参考文献:...............6
一、捐赠实践 6月15日,国资委公布了去年央企对外捐赠情况。截至2011年底,117家央企中有108家发生对外捐赠支出,累计支出总金额为37.70亿元。其中,公益性捐赠20.09亿元,占53.28%;救济性捐赠12.48亿元,占33.09%;其他捐赠5.13亿元,占13.63%。上述公益性捐赠中,向科教文卫体事业捐赠4.79亿元,占全部捐赠支出12.70%。救济性捐赠中,向受灾地区捐赠1.74亿元,占全部捐赠支出4.62%;定点扶贫及援助捐赠10.73亿元,占全部捐赠支出28.47%。据了解,今年以来,国资委对央企社会责任愈发强调,今年5月份,国资委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指导委员会成立,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兼任该委员会主任。
二、企业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环境、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一个国家的公民要对国家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企业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更要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两者的关系应该是“鱼水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休戚相关,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对这个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改善社会环境,使得这个社会整体环境更适合企业更好的发展。而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注重可持续发展,可以赢得声誉和组织认可,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得以保持生命力,保持长期可持续地发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成本,更多的是效益,关键在于企业观念的转变和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1、企业对职工的责任
职工是企业社会责任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对职工权益的保障也是企业社会责任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另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是企业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企业对职工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安全生产、公平薪酬、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方面。企业对职工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人才的挽留和自身的发展。
2、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
对消费者的责任是企业基本的责任.它要求企业必须真诚的对待消费者。企业应当把实现消费者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经营战略和社会责任。以消费者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经营战
略.是一种把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在使消费者受益、让消费者完全满意的同时使企业受益。达到消费者与企业双赢的经营理念。
3、保护环境的责任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日益恶化,尤其是大气、水、海洋的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面临危机,森林与矿产过度开采,这些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很大威胁,环境问题成了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4、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全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紧缺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节约资源相适应,不能顾此失彼。作为企业家,一定要站在全局立场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关注节约资源。
5、发展慈善事业的责任
企业在社会中属于力量强大的一个实体,对社会慈善事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企业捐赠相关理论介绍
西方国家企业的捐赠行为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出现,大致经历了无规律的捐赠、商业目标式的捐赠和商业目标与公益目标兼容的捐赠三个阶段,经历了自发自愿阶段、被动被迫阶段和主动自觉阶段。随着捐赠行为的合法化和政府税收政策上的倾斜,企业的捐赠也呈现制度化的特征。随之,研究企业捐赠动机和效果的文献与理论也大量出现,大致经历了Fredman的利益相关者理论、Carroll的企业社会责任层级理论、Drucker的企业公民理论和Enderle的平衡企业理论。这些理论指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既是经济性的,也是道德性的;既为利益而生,又为责任而存,利益与道德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这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其所在的竞争环境,捐赠是企业改善其竞争环境的最优策略,通过策略性的捐赠,不仅可以改善企业与政府、公众、社区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策略性的捐赠可以起到保值和增值作用,有助于企业改善要素市场,扩大产品需求,获取或维持市场权力,吸引、激励和保留优秀的员工,并减少经营的不确定性,获得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捐赠,尤其是过度的不必要的捐赠可能仅仅是公司经理人员提升其“公益声誉”、享受“公益便利”的一种滥用公司资财的机会主义行为。公司的捐赠将直接导致当期资产和收益的减少,捐赠的金额越大,直接影响也越大,而作为回报的直接享受者却是公司的高管,捐赠有助于提升公司高管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的个人声誉,而且出入参加捐赠仪式、相关晚会的权利也通常自然给予经理人员。
Atkinson & Galaskiewicz(1988)的研究却支持“经理人员自利”的假说。他们发现,公司总经理持股比例或者个人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捐赠金额显著负相关;总经理越关注其公益事业声誉,其捐赠金额越大,随着持股5%以上的家族股东出现,上述关系消失。
Navarro选取了249家公司三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广告费用比例高、需求弹性大以及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其捐赠的力度更大,而衡量委托代理成本的公司治理变量与捐赠力度不相关,这支持“价值提升”假说。此外,Navarro还发现公司捐赠会考虑该地区其他公司的捐赠以及政府社会事业投入情况。具体的,其他公司捐赠越多,政府投入越大,公司捐赠力度就越小,这进一步支持捐赠“价值提升”的假说。
Brown et a1.的发现则认为公司捐赠同时存在“价值提升”和“经理人员自利”的动机,而且占主导的是“经理人员自利”动机。
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经济组织,能够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这本身就是一种实力和境界的体现。表现出这是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将会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为以后的利益的获取打下基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付出成本的同时,企业将获得广告的效应而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力与企业产品的销售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并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政府的表彰和支持,建立良好的政府关系,也有力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公司的长远经营战略,把对社会和环境的高度关注融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使命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使之成为企业对外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微观因素来讲,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实现产品差别化,企业在产品或服务上附加一定社会责任属性,可以将自身与竞争者有效区分开来或向消费者索取溢价,扩大与竞争对手的区别;企业可以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再生利用等途径,在促进社会问题解决的同时又大幅度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成本领先优势,同时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美誉度;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如公平薪酬、清洁安全的工作环境、培训机会、儿童照管设施、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分担,既可以增加雇员士气和生产能力,又能够减少旷工现象及人员的流动,增大企业凝聚力,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使企业在人才吸引方面具有竞争力,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保证。
从中观因素来讲,企业在社会责任上的正确投资,会改善当地的教育体系、住房供应及公共卫生设施,消除或减轻社会歧视的存在,从而可以大大增加企业可利用的人力资源数量,并可提高其质量;企业支持相关产业的作法,既承担社会责任,又促进了本产业和本企业的发展。
从宏观因素来讲,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帮助国家改善其形象,改变国家经济增长方式。
六、我国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一个完整的监督、评价体系。我国社会责任刚刚开始,监督和评价体系建立方面的工作还很少,不能很好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
其次,企业没有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以人为本”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企业不仅仅是员工赚钱的地方,更是他们实现其自身 社会责任所强调的地方,因此企业应当尊重员工,更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潜能,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从长远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所强调的改善员工工作条件、保障员工生产安全、职业健康和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实际上是与我国的劳动法、生产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是一致的。
第三,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经济发展中,人们更多把目光放在经济增长问题上,直到一系列环境问题开始危及经济的增长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时,人们才开始重新认识并重视环境问题。
第四,企业短期行为严重。企业的目标是追逐利润,有时受到利益的驱使,企业往往采用短期行为,就是企业的行为不是企业整个发展周期的最优决策,而仅是短时期内的最佳选择,从而出现的急功近利、企业失信、欺诈、拖欠货款、税款、贷款、违约合同欺诈、制作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披露虚假信息数据、质量价格欺诈、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使企业不能长期发展,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五,公众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公众在受到侵权时,不会采取合法措施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力,在无形中助长了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履行。
七、社会责任的措施
(一)、国家方面
首先,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健全社会责任体系。
我国社会责任才刚刚开始,在监督、评价体系方面认识不够,没有形成系统机制,给部分追求短期利益的企业有机可乘,造成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国家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职能,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使社会责任的履行评价合理、监督有效,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比较健全的法律环境,充分发挥法律的利导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使企业从服从法律规范的角度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其次,加速企业改制,使企业真正的市场化。在传统企业中政府管制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本过高,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企业市场化,可以使其通过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来承担以前的政府管制成本。
第三,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宣传社会责任的内容,让企业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自己在生产经营和经营决策中哪些是符合或违背了社会责任标准,使企业对社会责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营造全社会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舆论环境。可将倡导企业社会责任与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统一起来,积极宣扬传统文化理念中的和谐观、天人合一观、人本观、义利观等。还可将倡导企业社会责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宣传统一起来,从而赋予企业社会责任鲜明的时代意义。
第四,通过税收优惠、金融支持、资信评级和政府采购等多种手段,激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财税部门可出台相关政策,对企业的慈善活动和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企业予以税收优惠,以鼓励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
(二)、企业方面
首先,将社会责任融入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中。企业应将社会责任融入到其战略决策中去,开发出有效的企业社会战略,从而通过做好事使自己受益,创造企业独特的社会责任竞争优势。企业要将社会责任嵌入核心价值观,并将其积极融入到企业的使命与愿景中。企业应选择与自身核心业务相关的社会问题,找准企业与社会的交汇点,并注意将企业社会战略融入当前的治理结构与管理系统中。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到长期战略中,积极实施战略,避免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的慌乱和无序。
其次,建立健全公司责任指标,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员工责任、消费者责任、保护环境责任、可持续发展责任、发展慈善事业责任。企业可参照国外或国际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加强对员工参与、员工待遇、生产安全、产品安全、资源利用率、排放等指标的关注。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及时对社会事件进行反应,实时履行社会责任。
第三,积极与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合作。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其社会责任的履行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企业应积极与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利用其力量,改善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和提高其技术方法。
(三)、其他方面
1、社会公众积极维权。
社会公众是企业产品的终极消费者。产品的功效、性能、安全、质量和健康对他们的生活有着诸多影响。社会公众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力,会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促使企业建立社会责任意识。
2、社会舆论的力量
社会舆论可以宣传社会责任的思想,使企业建立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媒体舆论力量有利
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透明化。通过发挥舆论媒介、环保组织、工会等社会群众团体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以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及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对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强大推动意义。
八、参考文献:
[1]罗桂玉.浅谈企业的社会责任
[2]吴丹红.全球经济新态势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和软竞争力[J].湖北工业大学学
报,2009,24(3)
[3]李莉莉.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
[4]刘宝.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