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农场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分析—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为例0
家庭农场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分析———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为例
发表日期:2013年9月25日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作者:魏昭颖本页面已被访问 429 次
内容提要:发展家庭农场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引领能力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积极探索和发展以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等为主体的新型经营主体,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也有一些环节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文以扬州市江都区为例,结合其他地区发展情况,阐述了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及动力因素,分析了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重点就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保障条件、经营主体培育、经营效益保证、技术能力支撑、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动力。
关键词:农业经济家庭农场发展路径
一、家庭农场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客观条件分析
从农业“二次飞跃”的条件来看,需要加快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状态,解决好统与分的有机结合关系,通过发展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载体,提高农业规模竞争力、农产品质量控制力、品牌影响力。该地区发展家庭农场有着较为完善的动力机制和基础条件。
1、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保障发展。适度规模是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如何有序规范地将农户土地向经营大户流转集中,为家庭农场提供稳定的经营环境,需要以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为前提。该地区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搭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推行农村土地流转交易竞标机制等,一方面稳定并实现农户承包地权益长久不变的政策,另一方面为土地规模流转构建了保障网。目前该地区已有70%的村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累计流转土地面积36.7万亩,这些都为土地有序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流转提供了基础。
2、较强的技术装备能力支撑发展。不同规模的家庭农场,需要有相适应的人力、物力、技术、设施等作支撑,任一环节的薄弱,都将影响规模农场经营效益。近年来,该地区不断加大农机装备投入,加快推广新型适用农机具,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87.2%,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3.2%,其中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达92.8%。同时,积极推广高效设施农机具,为发展多种形式、多元品种的家庭农场提供技术支持。
3、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助推发展。家庭农场经营需要有针对性强的专业化服务,通过发展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经营提供农业技术推广、质量检测、市场拓展等服务。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一批以农机、植保、收购等为合作内容的服务组织。目前已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组织900多个,其中农机合作社总数达72个,吸纳社员3556人;实现种子、耕作、植保、收割“四统一”服务的规模经营面积达34.9万亩。
4、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服务发展。作为新生事物,需要有成熟的配套政策扶持发展。该地区经过探索和借鉴,出台了《江都区家庭农场登记管理办法》,从家庭农场身份界定、登记条件、经营范围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为家庭农场奠定了市场主体地位。同时,为构建起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探索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办法,帮助各类经营主体更多途径融资贷款,努力解决资金短缺难题。该地区富华葡萄专业合作社成功将403.99亩土地流转经营权以质押方式贷款118万元。
二、当前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受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经济发展条件、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家庭农场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土地流转难度加大。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种粮农户的补贴力度,部分农民抱有惜地
情结,流转土地的愿望不够强烈。因一些地区的城镇化、工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外出转移就
业机会相对较少,加之外出就业创业不稳定,半工半农现象仍然存在,土地长期流转的动力
不足。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规范,容易发生矛盾纠纷,农户对土
地长期流转后的权益稳定实现有所顾虑。土地流转难度的加大,给规模经营主体带来了不可
预期性,制约了家庭农场稳定发展。
2、项目经营门槛较高。家庭农场的身份是农户,相对于城市工商资本主体而言,其经
济实力相对薄弱。从家庭农场经营投入来看,有着不可回避的困难,首先是土地租金成本,以100亩土地规模的标准计算,每年的租金10万元左右,并且一些地区租金随市场发展逐
年递增;然后是基建成本,最后还有生产成本,没有一定规模的启动资金投入,一个农场的后期运营会很困难。此外,由于家庭农户的融资手段不够多,一旦遇有资金链断裂,经营运
转不善,极易导致家庭农场瞬间破产,影响农民土地流转金的稳定实现。
3、经营风险难以控制。许多家庭农场受投入能力的制约,设施条件偏差,缺乏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特别是粮食、畜禽、水产等规模化养殖的自然风险还比较高。同时,受宏
观形势影响,农产品价格水平及农资生产成本等,直接关系到家庭规模经营效益,规避农业
市场经营风险的难度较大,容易发生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4、配套服务不尽完善。受社会化服务水平有限,个别地方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投入品控制、农产品质量检测等水平还不够高的影响,一些家庭农场尚处于粗放经营层
次。从配套设施来看,家庭农场经营所需的设施场地、供水供电等硬件条件配套不足,特别
是农机具仓库用地、粮食晒场等设施方面,急需加快改善。在政府扶持发展上,目前许多地
区还未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相关政策,扶持发展的机制不够健全,措施不够明确,仍需加
大探索和扶持力度。
三、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经营机制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需要我们扬长避短,认真对待,在探
索和完善中不断改进机制,加快把家庭农场培育成农民增收的新载体、农业增效的新途径。
1、加快完善农地经营机制,努力解决土地流转不稳定、权益保障不充分问题。始终坚
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政策,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的“全面开展农村土
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
解决农户承包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让
农民吃下“定心丸”,从根本上消除因权益不清而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为长期、稳定流转
土地奠定基础。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全面推行土地流转交易竞标,探索和完善与
实物相挂钩的土地流转价格评估办法,既增加流转租金、调动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也促
进公平交易、减少因私下交易不规范带来的矛盾隐患。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搭建农
村土地等综合交易平台,建立一站式的交易服务体系,实现土地资源交易信息公开,促进农
村土地资源有序规范流动,引导承包地向能人大户流转,助推家庭农场发展。
2、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发展好家庭自主型、合作经营型、龙头带动型经营模式。从目
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来看,家庭农场型、合作经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规模经营主
体各有优势,具备着较强的引领带动力,需要不断加大引导和培育力度。对家庭农场经营主
体的选择,要在土地流转合同交易订立前,对其经营资格进行综合审查,从管理经验、技术
条件、基础实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防止因经营不善损害到土地流转农户的合法权益。加
强各类家庭农场经营主体间的沟通联系,借鉴发展农民合作联社的模式,在更高层次、更宽
范围内搭建合作发展平台。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完善“龙头企业+
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元化的联结共建模式,促进共同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服务发展,加强对家庭农场的产前、产中、产后等
社会化服务,为家庭农场发展壮大注入强劲动力。
3、着力提高经营效益,发挥好家庭农场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主体功能作用。
合理把握规模经营的度,不追求过大,也不过于零散,切实符合家庭农场经营的实际条件,从农业精细管理上取得综合竞争力。紧扣市场发展需求,依托地方特色产业,选准规模经营
方向,大力发展品种优、质量好、效益高的规模农业,确保农产品产得出、销得好,实现规
模经济效益。加快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对家庭农场经营培训力度,引导尖端科
技人才挂钩服务家庭农场,加快发展以农机、植保、耕作、农资等为内容的专业化服务合作
组织,有效提升家庭农场服务水平,为家庭农场经营减支增收、降本增效。
4、努力提升基础条件,走出一条技术装备强农、生态质量兴农的家庭农场发展之路。
目前许多地区家庭农场内部的道路、水利等配套设施依靠自身投入,农业生态安全条件也不
容乐观,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需要多方位加大投入,改善和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的基础设
施、技术装备等条件。一方面,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源,注重统筹
规划,将家庭农场与周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衔接,让家庭农场同建同享功能完善的基础
条件。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力度。鼓励家庭农场积极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装备新机具,增强科技支撑能力,让较少的家庭劳动力能够产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5、切实加大政策扶持,致力将家庭农场培育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载体。家庭农
场发展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健康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涉农项目
补贴上,将家庭农场纳入到财政奖补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在发展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农机具购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助。进一步放宽金融服务政策,积极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引
导家庭农场积极参保,减少灾害损失;积极延展保险品种,对家庭农场的经营品种争取纳入
到保险范围之内,更好地构建经营风险保障网;在融资贷款上,简化程序,拓宽融资抵押质
押担保载体,为家庭农场提供更为便捷、更加安全的融资途径;对家庭农场的基础设施农用
地、农用设施、注册商标等,可探索用于融资抵押贷款。优化家庭农场经营政策环境,对生
产所需的基础设施用地、农业用电用水、产品市场销售等,进一步给予政策优惠,为家庭农
场发展拓展空间。
综上所述,家庭农场是当前现代农业建设的新载体,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提
升,从市场地位、经营机制、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加快培育壮大,促进成熟
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新动力。
二0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松江区发展粮食家庭农场的探索
松江区发展粮食家庭农场的探索
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是上海郊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改革探索。在松江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自2007年开始,以浦南为重点,积极发展100亩以上的粮食家庭农场,共培育708家、经营粮田面积11.50万亩,占2008年全区水稻种植面积16.54万亩的69.53%。
一、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随着松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家庭农场的时机已经成熟,具备了基本的条件。
1、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前提。只有减少农民,才能提高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量。近年来,松江区大力推进农民非农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全区19.65万农村劳动力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减少到1.25万人,非农就业农民已达到17.75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0.28%,使转移农民能够稳定就业;扎根农业的农民不断扩大规模,发展家庭农场;兼业农户可流转出土地,取得土地流转费收入。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据统计,现在农民的收入构成,来自非农产业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80%以上。
2、农村土地的规范流转。土地流转是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快土地流转,才能保证土地的集中连片种植。2006年,区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意见》。区、镇农业部门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指导和服务,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规范流转 土地,签订市统一流转合同文本。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减少兼农户,扩大专业户,提升规模户,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水平。2008年农户承包地总面积17.63万亩,目前已经流转16.02万亩,占90.87%。其中:签定市统一格式合同面积11.52万亩,签定流转合同6711份;农户委托村组集体流转面积14.85万亩,出具规范委托书32380份,进而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3、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必要条件。随着松江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农业机械体系,可以保证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后对农业机械的大量需求。全区拥有农机总动力10.88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840台、联合收割机160台、高速插秧机15台、配套农具1100多台。全区16多万亩粮田,机械化耕作率达到100%,水稻机械化收割率达到99.5%,机械化播种率达到30%。松江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稳定成熟和机械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具备了水稻插秧、机直播、机防治、机收割的能力。
4、农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了保障。松江区积极创新农业服务形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一是强化科技为农服务。加强区、镇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积极实施联农扶农、科技入户工程。二是完善农资农机服务。在市郊率先建立浦江农资连锁超市公司和农邦农机合作社,服务网络覆盖全区农业村。三是加强信息服务。由分布于各村的为农信息服务站专人负责,帮助农户查阅信息和技术资料。四是加强气象服务。区气象局通过手机和网络及时发布雨雪等灾害性气象预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抵御灾害,降低或减免损失。五是农业保险和贷款担保服务,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5、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扶持。松江近年连续出台了有关推进都市型 现代农业发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粮食家庭农场发展等政策,财政对“三农”扶持资金力度不断加大,市、区二级政策性直接补贴逐年递增,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用现代化设施装备农业。已建成设施粮田10万亩、设施菜田1.56万亩、花卉设施4482亩。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农业经营者是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人力资源。改革开放的实践,锻炼了广大农民的市场开拓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涌现出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规模经营能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在现代农业技术和岗位技能方面的培训力度,大力开展专业农民培训、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和创业农民培训,先后开设了粮食、蔬菜、花卉等29个培训项目。每年培训农民5000多人,已有167名、800名“专业农民”分别获得国家职业资格高级、中级证书。劳动者素质逐年提高,提供了发展家庭农场经营的人力资源。
二、发展家庭农场的主要做法
通过近一年发展粮食家庭农场的探索和实践,主要有以下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
1、加强宣传引导是前提。区委、区政府及农业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基层、到农户进行调研,加强宣传引导,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从松江的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力的现状出发,必须要从培育以家庭农场为主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着手,必须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粮食生产政策性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培育和发展粮食家庭农场正是加强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机结合。大多数镇、街道加强了发展家庭农场的宣传引导。如叶榭镇进行了巡回演讲,让农户现身说法,提高宣传效果。新浜镇把推进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的意义,以党员座谈会、村民代表会议、户长会和告知书等不同形式宣传给每位村民。
2、规范土地流转是关键。土地牵涉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的关键是如何使原来分散在农户手中的零星土地集中。土地流转必须实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探索并实施了农户统一向村民委员会委托流转,再由村民委员会与家庭农场户签定市统一的土地流转格式文本的规范操作程序。各镇结合实际,出台了土地流转的指导价,在土地流转机制上保证了粮食家庭农场发展的顺利进行。
3、实施政策扶持是保证。为了指导和保证粮食家庭农场的顺利实施和推进,区农委会同区财政局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松江区鼓励发展粮食家庭农场的意见》,主要是对粮食家庭农场给与土地流转费补贴和水稻保险由财政全额埋单。各镇、街道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如叶榭镇制定《关于扶持专业农民、培育家庭农场的实施细则》,新浜、石湖荡、小昆山、佘山等镇对家庭农场给与了资金预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产周转资金。政府提高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对粮食家庭农场做到了农业保险全覆盖,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和损失。
4、选好经营人员是基础。要使粮食家庭农场能得到稳固发展,选择好经营人员是基础。各镇、街道能按照《松江区鼓励发展粮食家庭农场的意见》,扶持当地专业农民和种田能手、镇村干部和技术人员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农业经营者发展家庭农场。对家庭农场的面积原则上控制在100~150亩,对家庭农场经营者按照标准认真选择。经过几上几下,严格把关。首先本人提出申请、村委会把关、最后确认公示,挑选出吃苦耐劳、钻研技术、善于经营的农户签订租赁协议和不转包承诺书。由于大多数镇、街道基础工作做得比较扎实,保证了粮食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
5、强化配套服务是保障。农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后,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也必须随之适应。区农委及时制定了《粮食家庭农场服务规范》,要求区、镇农业部门按照规范加强服务,使粮食家庭农场户得到了便捷和优厚的服务。一是加强了技术指导。区农技中心在结合农时培训的基础上,派出10位技术人员对10个示范农场进行挂钩联系现场指导,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二是加强农机作业服务。与粮食家庭农场签订机耕、机插秧和机收服务协议。在农机植保服务上,配足植保机械。三是加强农资供应服务。水稻病虫害防治农药配送已遍布所有农业村及家庭农场,在叶榭镇已试点肥料配送服务。四是实施经营管理服务。对所有家庭农场设置印发了《家庭农场农本日记账和经营状况登记表》,指导加强经营管理。五是协调粮食局,制定了对四个镇四个村53户家庭农场5000多亩水稻18%高水分收购和上门收购试点方案。
三、发展家庭农场的初步成效
发展家庭农场发展是适应当前松江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各级的共同努力下,粮食家庭农场得到了快速、健康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加快了粮食规模经营的速度。2007年以来,以家庭农场为主的粮食规模经营得到迅速发展,从2007年的粮食规模经营面积30亩以上151684亩、占92.9 %,提高到2008年的100亩以上156837亩,占94.8 %。粮食种植户从2007年的4900户减少到目前的959户。其中100—200亩及以上的家庭农场588户、7.85万亩,分别占83.05%、70.85%。
2、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松江区政府积极贯彻实施国务院和市政府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加大了种粮补贴力度,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家庭农场的组建提高了粮食生产专业化程度,粮食生产效益更直接关系到农户家庭的经济收入,原来农户分散经 营的3-5亩土地种与不种,种的好与不好对其收入影响不大。现组建家庭农场土地集中后对家庭收入影响很大。因此,粮食家庭农场户千方百计种足种净面积,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去年秋季开始,粮食家庭农场为主种植二麦面积比上年增加了3万多亩,增长70%以上,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高涨。
3、培育了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提高了家庭农场经营者规模经营的能力,目前粮食家庭农场100—150亩的439户、5.26万亩,分别占62%和45.74%。150亩—200亩的149户、2.59万亩,分别占21.05%和22.52%。200亩以上的120户、3.65万亩,分别占16.95%和31.74%。经营者的年龄和文化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708位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34人、占4.80%;36—45岁126人、占17.80%;46—55岁387人、占54.66%;56-60岁136人、占19.21%;61岁以上25人、占3.53%。经营者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47人、占20.76%,初中461人、占65.11%。高中及以上100人、占14.13%。改变了从事农业劳动力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状况,农业经营主体更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4、提高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2008年夏粮喜获丰收,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的可喜局面。全区二麦种植面积6.3万亩,比上年增70.2%,单产从324公斤,比上年增19%。总产2.04万吨,比上年增106%。二麦效益大幅增长,总产值达到3265.35万元,比上年增长130.8%,亩产值473元,比上年增33.6%。农业夏熟丰收带动了农民经营性收入的提高。据统计,2008年1-6月松江区农民可支配收入7183.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0%,人均家庭一产纯收入298.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6%。
四、加强发展粮食家庭农场的研究。
一是研究适度的财政补贴政策。土地流转费等区财政补贴项目和标准 一定要综合考虑,既要让种粮农民有合理的收入,又不能偏高而影响其他农民非农就业的积极性,致使部分农民回乡要田种田,影响规模经营的发展。
二是研究家庭农场发展的平台。发展行业协会,组织各项活动,在种植管理水平、科技应用、产量水平、经营管理和效益等方面加强学习、交流和合作,实施粮食家庭农场考核评比竞赛奖励,使更多的优秀农民和种田能手脱颖而出,提高积极性和种田技能。
三是研究稳定的土地流转机制。根据实际,合理确定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期限。可在土地流转流转费逐年适当提高的基础上,适当延长土地流转时间,研究使土地流出方安心、流入方稳定的土地流转机制。
四是研究解决生产经营资金问题。在每年“三夏”及“三秋”前财政提前补贴一部分。对需要贷款的家庭农场由区农业贷款信用担保资金给于担保,解决生产经营资金的瓶颈,同时由区财政贴息。
五是研究引导组建专业合作社。在粮食家庭农场的基础上,以粮食生产、经营管理、商标品牌、市场营销、配套服务为纽带,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由家庭农场生产、合作社经营管理的运行机制。
作者单位:松江区农业委员会
2008年8月6日
第三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说说作文教学与文本再利用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说说作文教学与文本再利用
一直以来,语文教师都在教导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需要从积累材料入手,而且要勤于积累、善于积累。学生也很听话,买来大量的优秀作文选、报刊杂志,摘抄引录、粘贴整理,可是到了写作文时,依旧抓耳挠腮,无从下笔,勉强成文的,佳作更是凤毛麟角。
新课标在写作教学的要求中,第二条就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第三条指出:“要多角度观察生活„„”《高中课标》在“表达与交流”中第四条指出“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多方面的积累材料„„”
学生的写作现状和新课标的要求中都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怎样将积累的材料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怎样落实多角度观察生活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就此,我谈点自己的做法:阅读写作一体化,即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作文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深入发掘教材资源,充分利用文本指导学生写作。具体来说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用文本做资源,积累写作材料,建立写作材料库。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积累材料。材料从何而来?更多的师生把眼光放在了课外,如阅读名著,订阅优秀书刊等等。其实,我们手头拥有的、与我们朝夕相伴的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足以让我们再利用。
如何指导学生利用文本积累写作素材?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一)、题材角度。指导学生把学过的主题相同的文章归纳到一起,把作者生平、人物事迹、优秀品行等进行整理组合,形成不同的作文材料篇章。如:
爱国气节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操,花木兰的“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爱国情怀,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国奉献精神,闻一多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大无畏斗争精神等等事例。
亲情感悟篇。严厉的父爱,如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父亲的鸡毛掸子打在女儿身、痛在父亲心。伟大的父爱,如《傅雷家书》中,在儿子处于人生失意低谷时,是父亲那饱含深情的话语鼓励着他;在儿子取得成绩进步时,又是父亲那谆谆教导勉励着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他。还有更多的讴歌母爱的诗文,如冰心的《纸船》,泰戈尔的《金色花》,胡适的《我的母亲》等等,像莫怀戚的《散步》更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节操德行篇。如愚公坚忍不拔的移山精神,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风傲骨。
以上只是浅举几例,教师还可以根据单元提示(如理想、信念、探索自然等)进行不同题材的整理,要注意的是,材料需要再加工,同一个材料可以多角度利用。
(二)、哲理警句角度。指导学生熟记诗文中精炼优美、意蕴丰富的句子,为自己的作文画龙点睛、增光添彩。
我指导学生熟记那些精练优美、意蕴丰富的句子,为自己的作文画龙点睛、增光添彩。一次期末考试,作文是要求以“我”为话题的,我的一名学生就借鉴课本《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汪国真的诗歌中的一句“从别人那里,我认识了自己”,构思了三个板块:从父母那里,我认识了自己;从朋友那里,我认识了自己;从老师那里,我认识了自己。其文章条理清晰,构思新颖,博得了阅卷老师的欣赏而获得满分。学生作文中时常会出现诸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诚信(亲情、友情、语文、环保„„)爱的深沉”等佳句,如果没有用心的积累是写不出的。而这样的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文章中比比皆是,像鲁迅《故乡》中的“地上其实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冯骥才《珍珠鸟》中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奇迹。”等等。
语文文本是教育专家们精心选编的,内容涉及历史、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文本中的文章都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因此,语文文本本身就是现成的写作素材库,应该受到广大教师学生的重视并得到充分利用。
二、用文本作例文,指导学生写作的技巧。
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语文要有用语文的意识。我在利用文本指导学生写作时,针对某篇课文中最具有特色的写作技巧对学生进行当堂指导,也可针对某种写作方法,以多篇课文为例子进行指导。常用的有:
1、对比法。对比的目的就是要突出所要描述的对象的特征。如写人,可以把个性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以《邓稼先》为例,作者为突出邓稼先的默默无闻、忠厚平实、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就将其与个性张扬的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还可以把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对比,以《故乡》为例,作者为了更好的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
形象,就分别将二人二十年前后的形象加以对比,成功塑造出一个农村悲苦的农民代表形象和一个尖酸刻薄的小市民的形象,从而揭露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详略得当。内容的详略取决于中心。与中心无关的坚决不写,与中心联系不紧密但需要稍作交代的应该略写,为突出中心的应当详写。以《木兰诗》为例,作品为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详写从军缘由、出征前的准备、辞官还乡及亲人团聚,而略写了战场生涯。此类文章课本中很多,学生稍加回顾就会找出,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次真好》等等。
3、叙述角度的切换
《最后一课》中,都德以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塑造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形象;《孔乙己》中,鲁迅以一个小伙计的视角来塑造孔乙己的迂腐、懒惰的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中,莫泊桑以“我(一个孩子)”的视角看出世态的炎凉„„教师可以把有类似的写法的课文罗列在一起,对学生的写法技巧作针对性的专题指导。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指导学生写人时,可先通过旁人介绍、通过其他物件、通过旁人反应、通过环境烘托等手法进行侧面描写。然后对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心理等进行正面描写,这样,学生笔下的人物就容易“活”起来。可结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物传记类课文进行指导。我个人认为,《口技》就是一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典范文章,教学此文时,我针对此写作技巧当堂训练学生的写作。
再如,指导学生练习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可以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文;进行标题式作文训练,可以《邓稼先》为例;进行书信形式的作文训练,可以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傅雷家书两则》、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等为例文;指导学生以小见大的写法,可以《最后一课》、《散步》等课文为例。
三、用文本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新课程标准在对“写作”的要求中指出:“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够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进行改写。我具体的做法是:利用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改写;或者选取片段,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或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化无声为有声。
1、改写。利用教材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于勒是百万富翁,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试为课文改写一个结局。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改写,如把诗歌改写成散文。
2、仿写。选取教材中精彩的、有亮点的片段,引导学生对片段进行仿写。如朱自清的《春》的结尾部分,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段落分别从“新”“美”“力”三个角度赞美春天,这里就可以指导学生用比喻句构成的排比段形式进行写作。学习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时,可以指导学生以“你好,山泉姐姐„„”一段为蓝本描绘校园一角;以“捧起一块石头„„拾起一片落叶„„采撷一朵小花„„”一段为蓝本抒写心灵。仿照《土地的誓言》中对春天的东北田野的描写去写江南春天的田野。
真正的创作首先来自模仿,所以平时多选取精彩片段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很有必要。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自然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意识,这正符合课标对写作教学的一项要求:“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
3、补写。以课本内容为依据,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化无声的内容为有形的语言。如补写《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说的“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这句话中没有说出的部分。也可以依据课文内容发展的规律,展开合理的想象为文章补写一个结尾,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引导学生猜想皇帝回宫后会怎样,给课文加个结尾。
改写、仿写、补写等这些方式,是用文本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很好地开阔了学生的写作思路,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四、用文本作向导,引领学生体验生活。
作文教学的本质是由“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过程。由“物”到“意”的转化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是个内化过程,即客观外物内化为主观情意。这要求学生要关注生活,对社会、自然、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也就是要有生活体验。如何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广大教师费了不少心思,有的在作文课上开展活动,如开一间“作文聊天室”、“一个土豆引发的思想火花”;有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如上海市特级教师皋玉蒂利用假期,带领学生在南京、西安、山东等地行走游学。我个人认为,此二类做法,前者只解决了一堂作文课的内容,难以形成有效的能力迁移;而后者要求太高,形式过于理想,不能推广。
当前,我们的学生不是缺乏生活内容,而是缺少生活感悟。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尽可能利用手头的现成资源——文本,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借助作者的人生体验去体验自己的生活,感悟人生。
以莫怀戚的《散步》为例,先引领学生细读文本,走近作者,感受作者的人生体验:散步事小,亲情味浓,尊老爱幼,责任重大。然后,指引学生品味细节,联系生活,品味生活。此环节重在教师的指导,以文中细节为着手点。如“奶奶摸着孙儿的头”,就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体验:自己的长辈有摸过自己的头吗?他们为什么摸?当时的情形如何?现在回想起来的感觉又如何?也可以从该文的事件入手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和谁散过步?是怎样的情形?如此一来,就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抒发自己的心灵发现,一段段感人的经历重现在课堂,一番番激情的话语怦然而出,学生都走进了真实的自我生活的世界。就在这种氛围下,让学生写“亲情”话题作文,他们还会叫难吗?
语文文本是教育专家们精心研究、科学汇编的成果,其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既是阅读教学的工具,也是作文教学的工具。它就好比一座矿藏,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深掘文本价值,多角度利用文本。
„„„„参考资料:
①《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8期《用好文本这个作文素材库》 ②《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二期《语文教材的二次利用策略》 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四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探索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探索
【摘要】建构性学习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强调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指导语文教学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构主义 初中语文 运用
建构主义理论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的解释是:学习是建构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进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如教师和同学)的协作和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文字、图像、实物、CAI、网络等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建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关于学习方法,建构主义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两年来,我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用于指导语文教学,尝试建构了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互相激发与合作,课内外知识的相互补充来促进学生进行更有效学习的互动学习模式。下面我把自己在平时的一些做法写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的先驱让•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建构主义强调情境的作用,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情境的进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补充学生原有经验中的不足。例如教学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一文,如果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不了解,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作者那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对课文的理解只能停留在“隔靴搔痒”的层面上。于是我在上课之前先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图片和课件,通过画面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再播放《松花江上》等音乐,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迅速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情境进入还可以采用“生活体验同化法”。比如教散文《背影》时,可举些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如下岗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现出笑容、母亲打着瞌睡坐在书桌旁陪因复习而晚睡的孩子等;都能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感悟,并“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在铁道边爬上爬下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
二、师生互助合作,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老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们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老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者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被广为采用。这与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理解是一致的,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但学生的阅历毕竟是有限的,凭借一个人的想法是不全面也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合作探索,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通过交流,各自的思维成果必定会产生质的飞跃,从而获得更多的丰硕成果。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抛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学生自己挖掘问题互相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使每个学生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其间,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我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及时的调控、画龙点睛的点拨,帮助学生形成更有序、有效的意义建构。我还设法将问题—步步引向深入,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但不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启发诱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规律,去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随着课堂活动的展开,我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彼此之间都在交流和撞击中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通过引发创新灵感的火花,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快乐。
比如教《杨修之死》一课,有个学生在大多数同学根据课文前几个小故事一致认为,杨修是因没遇上贤主,以致因才遭嫉,最终被杀时,大胆提出这种看法不全面。他认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曾多次感慨“知我者,郭公也”,郭公,指的是郭嘉,曹操很重用他。为什么对郭嘉就不“忌”、“恶”,甚至起杀心呢?可见,杨修并非是因才遭嫉,而是因为他只是卖弄小聪明,没能在行军打仗上真正帮到曹操。他的死,曹操实在不该负主要责任。这个学生新颖的观点,对所有同学乃至老师都是一个启发,通过讨论,进而使大家加深了对“杨修之死主要是性格上的弱点所引致”的认识。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所以就要求教师在分析教学目标时,应当更多的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文本出发,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xiexiebang.com 在引导教学中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能够跳出课本,大胆想象,丰富对文本的解读。在这充满合作精神的课堂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也促动教师去拥有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知识,使自己尽可能地从方法论上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的有效方法。
以上是我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认识,由于实践不足,认识和运用上还不能做到深刻和熟练。但我想,怎样从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恰当地运用一种教学理论,找到一条合适的教学之路,形成一种适当的教学模式,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将是我一直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第五篇:商务英语专业为例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高专应用英语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本文基于商务英语是应用语言学下属的专门用途英语专业 ,针对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结 合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和社会、就业、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对商务英语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模式进行初 步探讨。
[关键词 ]能力;工学结合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2008年新颁发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提出了“外语 +专业(方向)”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从而成 了各高校外语学院(系)的教改热点 ,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然而高职高专院校专门用途的应用外语专业如何定位并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因素限制 , 尚未获得比较一致的认识。本文结合我院商务类英语专业建设 的实际 ,对此作初步的探讨。
一、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定位及其特点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要确定商务英语的专业定位 ,首先要对商务英语有一个 合理、科学的界定。传统观念上的商务英语就是指在对外贸 易中使用的英语 ,也叫经贸英语或外贸英语。近年来 , 国内 多数学者认为商务英语是一门在应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 ,涉 及门类繁多、跨学科的综合体 ,是语言文学和经济学、管理学 的交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商务英语既可以归于经济学中 应用经济学下属的国际商务之下 ,也可以归于语言学中应用 语言学下属的专门用途英语之下 ,商务英语应该属于专门用 途英语的一个分支。我们认为 ,商务英语是英语语言学在发 展过程中“扩展 ”和“分化 ”的结果 ,是应用语言学下属的专 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功能分支 ,因此 ,它与应用语言学和 专门用途英语密不可分 ,有着很深的渊源。国外多数学者基 本认同这一观点 ,并且一直在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 ,在专门 用途英语的范畴内对商务英语进行探索和研究。由于我国 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 ,经贸活动已扩展到金融、保险、工 商管理等一系列新的领域 ,高校的商务英语也扩展成了涉及 国际商务各个领域、由多门课程组成的一个学科或专业门类 体系。我们认为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为载体、内容涉及经贸和管理的一门复合型应用型专业 ,因为商务英 语是经贸商务特定行业有关内容与一般有效沟通能力相关 内容的融合 ,是国际商务与英语语言的一种有机结合。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体 ,强调的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特种交际 ,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是其立足的理论指 导 ,借助于外语教学法、二语习得、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研究英语在商务环境中的应用 ,包括商务英语语篇知识的语言特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交际与沟通等等。所以我们认为商务英语是归于英语语言学门下 ,以英语语言 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 ,以语言为依托 , 以掌握系统的 语言知识和基本的商务知识为目标的英语语言学和经管知 识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专业 ,是英语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变 体 ,也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在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 业道德、熟练职业技能、扎实的应用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 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
职高专院校 ,商务英语专业又有自己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是英语专业 ,培养的人才语言能力必须扎实 , 这一专业特点 不能丢。要坚持以英语为本的原则 ,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 较宽厚的英语基础和人文知识基础 ,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 ,在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中 ,应侧重 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和应用英语能力。高职高专的英语教 学又有一定的专门用途英语 ESP(English fo r Sp ec ia l Pu r2 po se)范畴内的职业用途英语 EO P(English fo r O ccup a tiona l Pu rpo se)的教学特点 ,教学更倾向于言语功能和语言活动 ,其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获得与其社会目的相关的“终端行为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还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 ,该专业培 养的人才既要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 ,又必须熟练掌握的商贸 专业知识;其次 ,高职高专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实用 ”、“会用 ”就是高职高专教学的特色 , 高职高专 的人才主要特点就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 ,高职高专在 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要服从于高职高 专教育这一总目标 ,突出“应用 ”和“度 ”的特色 ,专业基础理 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 ”,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性能力。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的要求 ,在教学 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实践 能力 ,讲解理论时注意广度和深度。反复操练运用所学的理 论 ,通过不断实践 ,达到运用自如、举一所三的目的 ,以符合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和将来工作的实际需要。高职高专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 ,培 养的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基层的涉外企事业单位和商务界的翻译、市场营销人员、进出口业务员、办公文员等较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二、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及其能力要求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基于以上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定位及其特点 ,笔者认 为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描述为 :“培养 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掌握较为丰富的商贸知识并能 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 ,能够胜任外事、外贸、金融及外(合)资企业的涉外商务与翻译的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商务英语 专业人才 ”。这一培养目标是根据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 专业特色、人才层次和就业方向等特点而确定的。具体要求 可以确立为“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英语交际 能力、掌握广泛的商贸知识和较强的商务运作能力、熟练使 用现代办公设备和文秘业务能力 ”。“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 础 ”是指较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语言能力 , 各单项教学要求应接近或达到英语专业四级的要求(见《高 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大纲 》);“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 ”是指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和商务活动中能用英语比较熟练地进行 交际 ,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商务英语专业作为 外语类专业 ,首先应该强调学生英语语言功底和英语交际能 力的培养 ,这也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主导方向 ,在本专业的课 程设置中语言类课程应占 40%以上。尽管商务英语属于专 门用途英语中(ESP)的商务用途英语(EB P),但是其语言核 心的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其语言交际的核心能力是共同的且 必不可少的。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加入专门用 途的内容 ,以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这里强调的 英语交际能力系指普通英语和专业用途英语中 EB P(English fo r B u sino ss Pu rpo se)的交际能力。“较强的商务运作能力 ”包括如下五项能力 ———国际贸 易(金融)运作能力、市场营销与策划能力、涉外法律应用能力、商务机构管理能力和会计业务能力。商务运作能力虽然不是本专业最主要的能力 ,但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将来就业岗 位群和毕业生跟踪调查 ,发现本专业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工作 大多需要相当的商务运作能力 ,因此它也是商务英语人
才工 作与发展所必需的一种能力。“熟练的文秘业务能力 ”包括如四项能力 ,即计算机与网 络应用能力、商务交际与公关能力、汽车驾驶能力和办公设 备操作能力。文秘业务能力不是本专业培养的人才的最主 要能力 ,但从本专业将来就业岗位群和毕业生跟踪调查 , 发 现本专业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大多与行政管理、办公事务 处理、办公设备操作等有关 ,因此它也是商务英语人才工作 与发展所必需的一种能力。
三、2 + 1“工学结合、就业导向 ”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 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为平台实施教 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积极探索与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 我院的实际 ,经过几年的探索 ,我们从专业设置与方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订与修改、课程 开发与整合、教学的模式与组织、师资专业化培训、校内新实 训基地建设以及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入手 ,实施了 2 + 1“工 学结合、就业导向 ”为思路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初 步成效。以上 2 + 1“工学结合、就业导向 ”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思路 ,立足于“工学结合、构企合作 ”的订单 式人才培养 ,是在打破传统的“语言能力 +商务管理知识 + 商务操作能力 ”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加上企业 行业知识技能和特色 ,创建“语言能力 +商务管理和操作能 力 +企业行业知识技能 ”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模式的 实践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作用 ,实现校企优势资 源互补 ,形成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和商务英语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创建以就业为主导、以行业企业知识技能为特色的商务英语类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及创 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 一是符合高职教育规律 ,人才 培养目标明确 ,就业教育导向鲜明;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准确 ,人才培养模式科学 ,易操作 ,易实施 ,易推广 ,是以就业 为导向的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育的最高形式;三是课程设计 科学合理。在积极消化、吸收、应用和整合、集成、深化已有 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的课程改革、设计与实施方案科学合理 ,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支撑和实践探索可行性;四是注重实际应用。重点突出在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工 作中对教学实践指导作用与应用价值;五是充分体现了高职 商务英语专业产学合作教学改革的水平与特色 ,是在同类教 学领域内的前卫研究和探索 ,是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高职 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校企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1黄中习.试论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合 理定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 2003.1
2丛丽君.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广州航海高等专科教学报 , 2005.8
3吴敏.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议.职业技术教 育 , 2005.35
4张玉立.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西南 民族大学学报 , 2003.9
5杨绘荣等.应用英语专业建议规划的基本构想.南京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7.1
6李细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与创新.经济师 , 2007.11
7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