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零容忍看当前打虎之新气象
杜治洲:从“零容忍”看当前“打虎”之新气象
反腐倡廉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反腐败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福祉,也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当前反腐倡廉呈现出了“中央高度重视”、“百姓高度关注”、“贪官高度紧张”之“三高”势。治理腐败需要“零容忍”。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反腐倡廉呈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气象,也可以说是中央为了实现打击“零容忍”所做的重要努力。
第一,目标上,重视效果。从文件颁布上看,《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明确设定了5年的工作目标:经过今后5年不懈努力,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取得人民群众比较满意的进展和成效。从实际运作来看,惩治腐败不手软,明显加大了案件办理力度;作风建设不放松,严肃通报若干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例;巡视制度重实效,“一次一授权”、“三个不固定”。从干部反映和群众印象来看,效果非常好。
第二,策略上,止血优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显加大了惩治腐败的力度。这一方面是基于对腐败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判断;另一方面,也是回应了老百姓对于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的诉求。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集中体现了中央领导政治智慧,以及治理腐败的科学态度。历史上某些朝代“严刑酷法”并未达到廉洁效果的事实,并不能成为当 1
下放松打击腐败的借口。惩腐力度大,并不一定导致廉洁;但惩腐力度小,一定滋长腐败。以大力度的惩腐,换来官员对法纪的敬畏,进而提升预防的效果,这才是“止血优先”策略的真正意图。
第三,对象上,虎蝇齐打。从十八大以后至2014年3月22日,落马的正副省部级官员多达25人,其中包括两名中央委员。这种查处力度,不论是涉贪人数之众、层级之高、牵连之广均前所未有。如此之众的高官落马表明中国惩治腐败的零容忍态度,更向全党全社会表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同样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这绝不是一句大话。惩治大腐败的同时,还要反对小腐败,让活跃在群众身边的“苍蝇”没有藏身之处。2013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950374件(次),其中检举控告类1220191件(次)。立案172532件,结案173186件,处分182038人。其中,给予党纪处分150053人,给予政纪处分48900人。
第四,领域上,全面覆盖。腐败不止存在于政府权力机关,社会各个层面都有老虎或苍蝇的影子。十八大之后,更加注重拓宽惩治腐败的领域,努力做到零容忍,全覆盖。不仅党政机关的腐败问题受到更加严厉的惩治,军队的腐败也受到中央的重视,国有企业、高校等部门的腐败问题也频频曝光。从这个意义上说,“全覆盖”就是“零容忍”。因此,“选择性反腐”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第五,环境上,开放透明。中央纪委监察部将原有的监
察部网站整合成现有的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这是首开先河的大事。民众第一次看到了中央纪委的开放门户,了解到了中央纪委的机构组成、人员配备、办案流程等过去非常“神秘”的内容。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同志还担纲嘉宾接受在线访谈,回应公众关切。不仅如此,中央纪委还邀请社会各界及其广大网民就反腐败工作建言献策或提供线索。可以说,反腐败工作走向了“透明化”、“平民化”。这是反腐败“零容忍”得以实现的群众基础和社会环境。
第六,能力上,硬其筋骨。中央领导率先垂范,轻车简从,做出表率。纪检监察机关转变职能,聚焦主业,克服“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中央纪委增加办案力量,纪检监察室增加至12个,纪检监察室的数量较十八大以前增加了50%,大大增强了办案力量。成立了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打造“纪委内部的纪委”,加强对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各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纪检监察干部的执纪监督,用铁的纪律打造过硬队伍,努力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七,手段上,借力网络。十八大以后,中央更加注重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作用,除了整合优化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外,更加推动网络曝光腐败线索的回应和查处速度。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不雅视频网上曝光后,63小时被免职并立案调查;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单增德因一纸承诺书,在12小时后被迅速立案调查。网络监督的公信力在官方回应速度的提升中得以迅速提升。可以说,网络是当前实现腐败“零容忍”的不可忽略的有效渠道。
第八,行动上,利落迅速。2014年3月2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发布了简短通报:“江西省副省长姚木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与此相反,当天的江西省委机关报刊《江西日报》仍在第二版发表了姚木根的署名文章。党报“自摆乌龙”的奇怪现象,让广大民众看到了当前反腐败的有一个新特点: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行动利索,来自于身份独立。可以说,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在实践中的真实反映,也是实现腐败“零容忍”能得到保障的重要体现。
第二篇:《零容忍》第二集《打虎拍蝇》观后感
《零容忍》第二集《打虎拍蝇》观后感精选范文
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思考该警示教育片中的违纪违法反面典型案例,做到正确看待并把握好自己手中权力和责任,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坚决树立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意识。特别是身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严守党纪国法,要严守道德底线,不踩纪律红线和法律红线,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纪检监察干部,要切实做到四个坚持。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零容忍》第二集《打虎拍蝇》观后感精选范文,欢迎阅读。
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专题片分为不负十四亿、打虎拍蝇、惩前毖后、系统施治、永远在路上五个主题,选取16个案例,通过140多名纪检监察干部、有关审查调查对象及涉案人员、干部群众,讲述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反腐败斗争。
通过观看专题片,作为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宣传系统领头羊,在工作上,我将以案为鉴、警钟长鸣,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不断增强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时刻不忘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真正做到宣传为民所需、为民做宣传;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我将严格要求,秉公用权,力争锻造一支高效清廉、干净担当、忠诚奉献的高素质宣传队伍;在自身建设上,我将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警醒,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守政治规矩,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通过观看《零容忍》专题片,感触很深。纵观这些落马的党员领导干部,他们罔顾党纪国法,以权谋私,严重损坏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的声誉。特别是近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王志平、郎杰等掀起的四种文化案件,造成了工程建设领域乱象,扰乱了县区政治生态环境。正是因为他们迷失了自我方向,膨胀了私心贪欲,最终一步步滑向职务犯罪的深渊。从公仆到囚徒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从功臣到罪犯也许只在一念之差。
权力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就是自己造罪。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在当下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中,更是要以反面典型为鉴,吸取教训,抓好整治工作走深、走实。在实际工作中要牢记自身职责,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筑牢思想防线,严格要求自己,带头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做到政治上始终坚定,思想上始终清醒,工作上始终务实,作风上始终清廉,干净做事、清白做人,做党风廉政建设的带头人,做广大党员干部的榜样。
观看《零容忍》系列专题片,让我感受颇深,警示教育片中,违纪者开始就丢失了理想信念,正所谓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必须固本培元。党的领导干部还必须讲觉悟、有觉悟。有觉悟方能辨是非、明公私,有觉悟方能养正气、祛邪气。我觉得人生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我们的人生没有彩排,该警示教育片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带着家人一起看,管住家人和身边的人。
我通过观看《零容忍》之《不负十四亿》和巜打虎拍蝇》系列警示专题片,片中
孙立军、马林坤、胡怀邦、王立科、王富玉,赵永连、高时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警示案例,从内心深处感到了震惊和教育,他们一个个曾经在人民群众心中高大伟岸的形象,曾经如此威严的公安干警,金融负责人、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就这样被利益熏心,被美色诱惑,从而沦落为阶下囚,实在让人痛心和遗憾!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权力观、金钱观、人情关是人生必须把握好的三大关口,把得好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把握不好就愧对党和人民,因此,作为县工商联的主要负责人,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之弦,不该触的红线坚决不触,不该交的朋友坚决不交,守好自己和法律的底线,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零容忍》用一个个镜头真实揭开了个别党的领导干部和国企高管以权谋私、用钱铺路、权钱交易的丑恶一面!每个典型案例的背后都释放出一个鲜明信号,那就是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猛药去疴、除恶务尽,铁腕反腐凝聚党心民心。那些无视党纪国法、使小节成大恶、将警钟抛脑后的人,终将成为党员干部中的害虫。零容忍警醒我们,不按规矩办事,不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就会把自己送进牢笼里。不忘初心使命,遵守党纪法规,是我们永葆党的先进性廉洁性的终生课题。
《打虎拍蝇》通过贵州省政协原党组书记、主席王富玉案,甘肃永登县低保办主任赵永琏侵害困难群众利益案、江苏仪征基层粮站贪腐案反映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纪检监察就在身边。今天,我们作为电视机前的看片人,不仅要听违纪违法贪腐份子的忏悔之言和反思道理,更要将自己摆进去,看问题,找差距,补足精神之钙,理想信念之钙,从源头上思想上堵塞贪腐之欲,防微杜渐,筑牢忠诚之本,演绎好自己的人生。
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思考该警示教育片中的违纪违法反面典型案例,做到正确看待并把握好自己手中权力和责任,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坚决树立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意识。特别是身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严守党纪国法,要严守道德底线,不踩纪律红线和法律红线,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纪检监察干部,要切实做到四个坚持。
观看电视专题片《零容忍》第二集《打虎拍蝇》,我个人感受颇深,作为乡镇纪检监察干部,我将躬身自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提升业务工作水平,严格执行监督执纪的工作规则、规定及要求,认真履行监督、执纪、问责工作职能职责,用好监督执纪指挥棒,在反腐工作中尽自己的一份力,做一名让组织放心的基层纪检监察干部。
一些基层干部本应该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却因为法纪意识淡薄、精神缺钙,做出啃食群众利益的微腐败行为,直接侵害了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群众身边的大祸害,我们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必须持零容忍态度,坚决查处和整治,让党的惠民政策能够实实在在的惠及民众。
观看了《零容忍》第二集《打虎拍蝇》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权力来自于人民,最终要用来服务人民。《零容忍》中的典型案例,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守江山就是守人心。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落马官员典型案例,都彰显着反腐败无禁区,零容忍,给我们上了2022年拒腐防变第一课。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不仅要在工作生活中严守底线,遵守纪律,也要提高本领,发挥好利剑作用,做好党纪党规的守护者。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第三篇:从《零容忍》中体悟从严治党的深意
从《零容忍》中体悟从严治党的深意
近日,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电视专题片《零容忍》在中央综合频道播出。该片通过《不负十四亿》
《打虎拍蝇》
《惩前毖后》
《系统施治》
《永远在路上》五个篇章,生动地讲述了以零容忍态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故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坚定不移反腐倡廉的政治决心。通过此片,我们能了解相关腐败典型案例,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坚定自身意志,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
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对理想信念的树立。确保“信仰”不变。只有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才能从思想深处筑牢廉政之基,《零容忍》中公安部原副部长孙立军政治团伙案揭露了不为人知的阴暗内幕,拉帮结派、与利益商人深度勾结、包庇涉黑组织、收受巨额财物,对于恶行不收敛、不收手甚至变本加厉滥用执法与司法权,极度危害了党和国家的政治安全,背弃了“两个维护”,毫无“四个意识”的概念,他们之所以走上贪污腐败的“迷途”是由于缺乏对理想信念的树立。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要自我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提升思想与觉悟,给予正确引导,让廉政意识入脑入心。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联系,确保“初心”不改。“心无百姓莫为官”,为官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为一方百
姓造福,而不是肆无忌惮侵害、攫取民众利益。《零容忍》中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马林昆与外部商人沆瀣一气,从医疗器械采购等业务中牟取私利,他从一名业务能力出众的医生变成腐败贪官,走上领导岗位后滥用职权,渐渐偏离了治病救人的初心;甘肃省永登县原低保办主任赵永琏利用职务之便向群众和贫困群体索要、骗取钱财,从事社会救助工作却在背后贪污扶贫款和救助金,辜负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期望。作为人民的公仆,党员干部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切实为百姓谋福祉,以清正廉洁取信于民,以苦干实干造福于民。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对纪律底线的坚守,确保“防线”不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政治纪律是全党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零容忍》中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原书记刘川生凭借职权为其子在合作办学方面谋取私利,违规用北师大招牌开拓业务,不仅如此,还多次无视纪律越过红线,长期侵占学校公有住房、违规办理人事录用等,作为学校党委书记,当为人师表,但她并没有以身作则,而是为一己私欲违法乱纪。各级党组织要把严守纪律、严明规矩作为主要任务来抓,通过教育培养党员、干部遵规守纪的意识,健全制度机制,强化落实整治与管控措施,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底线,增强纪律和法制观念,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永葆清正廉洁本色。
第四篇:从***案看最高领导的打虎行动
敬爱的党支部:
周老虎终于出场了,在此之前,许多人,包括一些有很深政治经验的人士,认为周或许会平安落地,最多是党内处理。导致他们这样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受到过多不靠谱的政治八卦和小道消息的影响,总把反腐看做是单一的权力斗争的结果。
政治其实是有基本的逻辑可寻的。对于周案,我在多次接受外媒采访时认为,“谜底”应该会在今年五六月份揭晓,最多不会超过八月。原因很简单,此案拖得愈久,对最高领导人的反腐和权威愈会不利。反腐本来是得民心的事情,若对这件众所周知的案件迟迟不公布,善意一点的会认为打虎遇到非常大的阻力,根本打不动,“恶意”一点的则认为本来就没想打虎,不过是骗骗百姓罢了。假如此种论调在舆论场占主导,对最高领导人的反腐和树威将会形成极大杀伤力。
此波反腐有着多重目的。其中之一是推进改革。最高领导通过小组机制的设置,身兼多个小组或委员会的组长和主席,意图就是通过集中相当的权力来推进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全面改革计划,中共规划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需要通过改革才能实现。而改革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过去几年改革之所以推行不下去,无非是被既得利益和腐败所钳制,集权之需要就是为了有效打破既得利益,推进反腐。正是在这点上,周案是考验和衡量最高领导是真集权还是假集权的标志性案件。
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任何重大的改革都需要权威。当下,人们对最高领导之所以还寄予希望乃至厚望,就是希望他能够拿出魄力,改变这种“沉闷”现状,这是最高领导人在反腐和改革等一系列议题上采取进取姿态的社会心理基础,而人们对他的后续支持,则直接与他能否打倒大老虎有关。假如最后老虎平安落地,或者只是受到不太严重的党纪处罚,那给人们的心理冲击力将会非常之大,到头来人们会发现,打了半天虎,原来最高领导自己是只“假老虎”。所谓反腐,拍拍“苍蝇”尚可,遇到真老虎就怂了。以这样的“威力”,又怎么让人们相信他能够推得动改革?
因此,可以说,打虎结局关乎最高领导的政治生命。拿不下这只大老虎,他就不可能真正在中国民众和官员中树立起权威,前期的辛苦和工作就全白搭,其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与民族复兴之梦都将付之东流,整个社会将会充满“幻灭感”,中国也将回复到过去毫无希望的状态。显然,这是其不可能承受之代价。此种情况除了大老虎及其背后的集团外,相信谁都不愿意见到。从这一角度说,最高领导其实别无他途,他必须拿下这只大老虎。
那么,在周拿下后,很多人可能想知道,其他传言中的大老虎、老老虎等是否会被陆续拿下?应该说,这种可能性在最高领导的第一任期内,几乎为零。
可把这看成是一种妥协,但此种妥协对最高领导而言,非坏事,因为这意味着他的反对者承认了其权威,服膺其领导,今后不会再对其形成大的掣肘,一旦有人反对最高领导的话,他就要考虑自己成为下一只老虎的可能。
除了策略上的考虑外,这样做更是一种战略上的需要。若挟周案“趁胜追击”,再把其他大老虎办下--假如有的话--会搞得人人自危,形成滚雪球效应。对最高领导来说,即使不考虑其中风险,对党的形象和执政合法性,也绝对有着巨大的杀伤力。因为以前人们只是直觉到官员队伍的腐败严重性,现在则是坐实了此种直觉。你要人们怎么去支持这样一个政党?党丧失了合法性,形象轰然倒塌,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肯定首当其冲。何况,最高领导反腐本身,其核心诉求只是要建立一支不贪的官僚队伍。
汇报人:xiexiebang
二〇一四年八月一日
第五篇:从鸿茅药酒事件看企业容忍网络批评之义务
从鸿茅药酒事件看企业容忍网络批评之义务
▼
广东医生谭秦东2017年12月9日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一文,直接导致其于2018年1月10日深夜被凉城县公安局抓捕,涉嫌犯罪的理由是该文损害了内蒙古红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鸿茅药酒”的商品声誉,涉嫌构成《刑法》第221条的“损害商品声誉罪”。一时间网上舆论形成压倒性态势,声援谭秦东,质疑凉城公安的做法。2018年4月17日,凉城县检察院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的指令,以该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退回凉城县公安局补充侦查,并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谭秦东当天深夜走出了看守所,出来忍着眼泪说了一句“自由真好”。谭秦东从被抓捕到办理取保,失去了三个多月的人身自由,“自由真好”是谭秦东源自人性发自内心的真实呐喊,也唤起了公众对本案实现正义的渴求和呼唤。公安部随即启动执法监督程序,内蒙古公安厅开始案件核查,调查是否存在违法办案问题。与此同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责成鸿茅药厂对近五年来各地监管部门处罚其虚假广告的原因及问题作出解释,对社会关注的药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解释。2018年5月17日,时隔一个月后,鸿茅药厂正式声明“经与谭秦东充分沟通,谭秦东本人表示其写作并非恶意,并对该文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及公众的误导表示歉意。我公司经研究决定接受谭秦东本人所做的致歉声明,同时我公司向凉城县公安局撤回报案并向凉城县人民法院撤回侵权诉讼”。且不说鸿茅药厂这份声明的内容是否完全妥当、精准,但毫无疑问它对待谭秦东的批评文章的态度发生了360度大逆转。本案在短短四个月时间里发生的戏剧性变化,作为当事者鸿茅药厂,不仅没有通过刑事报案使负面舆论平息,反而火上浇油,使企业陷入了一场空前危机之中,最后回归到相对理性的立场,这应该是它自己都始料未及的。
由此,人们不禁要问:企业对于来自社会批评尤其是各种网络批评声音,应当如何面对?如何掌握好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又履行好社会责任的尺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鸿茅药酒事件只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企业该如何面对批评这一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问题,我们还是从鸿茅药酒事件说起。首先看事件的起因。医生谭秦东写的《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一文,从文章观点看,确实对鸿茅药酒提出了批评,这一点毋庸置疑。基于常识性判断,该文发表后必定会在消费者群体中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从文章显示的2241的阅读量即可看出。至于文章对鸿茅药酒的市场销量实际产生多大影响,报道显示的警方《起诉意见书》里提到,鸿茅药厂声称受此文影响,有两家医药公司、7名市民要求退货,涉及货款近400万元,造成利润损失约142万元。但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是否存在,仍有待查证。其次看涉嫌的罪名。谭秦东是以涉嫌损害商品声誉罪被采取强制措施。《刑法》第221条的损害商品声誉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品声誉, 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据此,构成损害商品声誉罪,必须有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的行为。谭秦东网上发表文章是一种散布行为,但前提必须是文章捏造了虚伪事实。按照文章的结构,是否存在捏造的虚伪事实,不能只看文章的观点,关键要看文章的论据。只有文章的论据才能构成所捏造事实须具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等构成要素。通篇看谭秦东的文章,其主要论据是:先引用医学通识观点说明老年人不宜饮酒;然后摘录鸿茅药酒因违法广告被查处的新闻;再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临床数据查证情况,质疑鸿茅药酒含有67种中药成分;最后指出鸿茅药酒中的酒精本身即与老年人肝脏病有密切联系。因此从文章论据看,都是基于可查证事实和医学知识作的分析判断,并非歪曲的事实或无中生有的捏造。作为文章论据的事实没有捏造,仅文章观点无法构成捏造,因为观点本身不具有事实要素,只是文章作者的一种价值判断,即便其观点内容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如“来自天堂的毒药”、“中国神酒,只要每天一瓶,离天堂更近一点”等措辞),也不是损害商品声誉罪的“捏造虚伪事实”。从上述事件的起因和所涉《刑法》损害商品声誉罪的定罪要求看,谭秦东的文章对“鸿茅药酒”产生的负面影响并非属于损害商品声誉罪的犯罪行为,而是一个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普通公民对鸿茅药酒提出的批评,当然从文章的措辞来看,这一批评是比较尖锐的。从事件发展的后续情况看,显然鸿茅药厂面对这一尖锐批评的反应并不冷静,选择直接采取刑事报案方式予以回应。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鸿茅药厂的这种反应显然缺乏理性,反映了其决策层缺乏法律意识,企业的合规风险管控水平亟待提升。具体表现在:
一、企业对社会批评有一定的容忍义务,这是现代企业应具备的法律意识人类社会自产生法律制度以来,在法律上将企业创设为一种人,称之为“法人”。法人与自然界的人不同,它通过向社会不特定的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赚取利润,影响到公共利益,自然应当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其中包括政府的依法监督、媒体的舆论监督和来自普通民众的监督。只有监督的存在,才能确保企业发展处于一个健康环境中,企业能从经常性的监督中获得不断改进产品、服务和管理的机会和持久动力。鸿茅药厂作为一家上市企业,接受监督的义务程度应当要更高一些。这是企业作为法人的必备素养之一。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素养的形成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网络空间的批评声音不仅密集,而且传播速度之快和产生影响之广,是难以想象和控制的。这些都是现代企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企业缺乏思想和知识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批评特别是尖锐批评时,就容易失去冷静客观,会基于恐惧或者傲慢采取针锋相对的极端措施,导致矛盾激化,反而使企业陷入更严重的危机之中,鸿茅药酒事件就是一个典型。2018年4月26日,鸿茅酒厂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监管要求出具《企业自查整改报告》,报告自认“在近期鸿茅药酒事件的舆情发生后,我公司没有认真研判风险,主动发声,主动处置,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由此给社会各界带来的问题和影响,我公司高度重视并向社会真诚道歉,恳请公众谅解”。这一态度,显然是鸿茅酒厂在经历事件震荡后冷静下来作出的更理性的反应,是一家上市公司对社会公众批评监督所应持有的基本态度。
二、企业有效的危机应对,有赖于其内部合规管理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者思考发展的出发点较为单一,集中于如何充分利用改革政策的红利赚取更多利润。这种思维方式在新时代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随着中国经济的深入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法律制度也日新月异。尤其在十八以后,中国的法律体系在快速完善,可以说已步入了一个法网严密的时代。在这一新形势下,企业如果一味地强调逐利,会四处碰壁,不断触碰法律高压线。要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企业必须学法知法用法,才能冷静地面对和处理各种危机。鸿茅药酒事件中,当事企业以谭秦东涉嫌损害商品声誉罪提起刑事报案,有关《刑法》损害商品声誉罪的定罪要求,就是企业应掌握的相关法律知识。此外,对于有损企业商业信誉或者商品声誉的批评,企业也需要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其他的法律救济措施。一般意义上,企业主要的法律救济手段包括:一是自力救济方面,主要手段有协商、谈判、公开澄清声明、发函(包括公函和律师函)、举报控告等;二是公力救济方面,主要手段有民事侵权诉讼、刑事报案。在这些手段中,刑事报案属于最后的、迫不得已的手段,因为它关系到公民和法人的重大人身和财产权利。企业选择上述应对措施时,应当统筹分析、审慎选择。一般的选择原则是:先自力后公力,先民事后刑事。其中,企业要更加重视刑事法律知识,掌握企业可能面临的刑事法律风险底线,培养和运用好“刑事—>民事”的逆向思维,这对企业准确选择法律救济手段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企业合规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反过来,如果企业面对外界批评,只要认为给企业和商品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动辄就采取刑事报案手段,就是一种缺乏法律素养和合规意识的任性行为。综上,总的来讲,企业面对各种社会批评,基于对其自身容忍义务的认识,应当保持开放、积极、谦卑和谨慎的态度,在穷尽选择各种救济手段后,作出理性适度的反应。任何非理性的简单粗暴方法只会火上浇油,使企业陷入更大的不可预测的危机之中,这是现代企业加强合规管理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