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工程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8:4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设工程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对策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设工程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建设工程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关于建设工程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司腊元关业华刘林军

随着我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工业、铁路、交通、水利和电力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陆续开工建设。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建设工程项目12165个,比去年同期增加2134个,同比增长21.3%,其中新开工项目个数8890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689个,同比增长23.5%,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432.41亿元,同比增长14.5%。为改善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去年,我省境内在建的宜万铁路相继发生了“8·5”野三关隧道重大透水和“11·20”特大岩石坍塌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今年1-9月,全省共发生建筑事故78起,死亡106人,两项指标均高居工矿企业类第二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形势严峻。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度,深入分析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建设工程管理的本质安全度,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工程安全监管工作,成为现实而迫切的需要。

一、建设工程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现状

近几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和建设工程项目参建各方在实践中,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手段、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制度体系、组织体系、责任体系、装备体系、应急体系和文化体系,从本质上提升了安全管理整体水平。但由于建设工程涉及行业领域广泛,具有点多、线长、面广、临时性强、流动性大等特点,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安全生产法制意识、主体责任不够明确。少数建设项目的业主方不能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不能正确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忽视安全管理。个别建设方毫无法制观念,不能正确处理地质勘查与施工进度、工期与安全和设计、施工、监理相互关系。对建设工程涉及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其他如设备租赁、拆装、材料供应等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缺乏具体明确规定,导致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问题相互推诿,不能及时解决,埋下事故隐患,甚至直接导致事故发生。

二是管理方式粗放,施工现场混乱。部分施工企业不合理低价中标,不依法履行建设程序,违法分包、非法转包、挂靠等现象依然比较普遍。更有甚者,采用“一脚踢”承包方式,只抽取利润,不对项目实施有效监管,随意压缩项目安全专项资金,随意删减安全设施和装备。有的不依法设置安全管理机构与配置人员,设备管理不良。有的现场作业安全管理粗放,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少数工程项目对分项工程既不编写施工方案,也不做技术交底,有章不循,冒险蛮干。有的工程项目对分包单位实行以包代管、以罚代管,使得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法规、标准落实不到一线作业人员上,违章作业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加之项目风险管理体系存有缺陷,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到位。重效益、轻安全、抢进度,“三违”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忽视培训教育,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线作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他们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基本操作技能较差。这些民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就连入场的三级教育也往往是走形式,他们不熟悉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性,不懂得紧急状态下的自防自救方法,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自防自救能力亟待增强、提高。

四是监理缺位,人员素质偏低。有的对关键工序未做到旁站监理,未能有效控制施工作业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安全监控不力。有的监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监理资质,对重点施工的技术要求和施工规范中的相关规定不熟悉,甚至看不懂施工图纸。有的监理日志记录不全、不规范,补填现象严重,日志中缺乏对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的相关记录。从已发生的事故原因来看,监理基础工作薄弱,履行职责不力,是建设工程事故频发的重要诱因,必须下大力气彻底根治。

五是不能认真吸取事故教训。不少的企业没有及时把建设领域发生的事故编入安全生产教材,帮助作业人员从事故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从而增强安全作业意识与能力。有的企业发生事故以后,没有按照国家有关“四不放过”的原则和规定严格事故原因调查,而是往往简单地归咎于自然灾害,或者归咎于作业人员的违章操作,甚至归咎于运气不好,从而不能正确吸取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教训,整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加强与完善安全管理,有效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六是有些地方政府及其监管机构认识不到位,监管不力。个别地区不能正确处理招商引资与安全监管的关系,对招商项目在安全监管上也开“绿灯”;有的地区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机构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安全监管缺乏系统的安排,尤其是缺乏对中央在鄂和省属企业的有效监管;有的监管机构由于专职监管人员少、监督覆盖面小、监管力度不够、责任不落实,监管能力与本地日益增大的工程建设规模不相适应,对现场的“三违”现象不能及时发现与纠正,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依然存在;个别地区对本地建设工程事故多发的现状,不能及时加以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参建各方遏制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有的地方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机构,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有的地方对“城中村”及农村建房缺乏有效监管,建房无设计、施工无资质,导致其成为事故的多发点,且留下无穷隐患。有的地方对监理单位、监理人员资质和监理过程的监管有明显缺陷。

七是现行与建设工程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相关工程安全技术标准及规范已滞后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实际指导性不强,尤其是缺乏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桥梁等工程建设的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安全投入缺乏强制性、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作保障,压减安全措施费用的现象普遍。

二、做好建设工程安全监管的对策与建议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并且能够解决的。建设工程中问题的存在和事故的发生,根本原因是没有遵循客观规律,违背科学规律。要实现建设工程安全生产,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扭转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关键是要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实践安全生产管理,各级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实践建设工程安全监管。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建设。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安全需求是人最原始的需求,是群众利益的底线,没有什么比生命安全更重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命为本,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紧密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搞建设、谋发展,建立健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1.建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更新机制。要与时俱进地修改完善建设工程相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更加贴近实际地规范和指导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管理工程工期、标的价格,安全专项费用专款专用,作为非竞争性条款单列在工程标的价格之外,从源头上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投入。要加快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重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突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尽快制订出台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桥梁等工程建设的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

2.积极探索并大力施行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标准化工程。标准化的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并逐步溶入到企业ISO系列标准体系中,突破了安全管理的现有模式,将安全管理单纯靠强制性管理的政府行为变为企业自愿、自觉行为,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在企业内的地位由被动消极的服从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要推行安全标准样板工程,规范施工现场硬件建设。在管理上制定内部安全生产标准化规定,规范流程和岗位制度,强化软件管理,形成以政府引导为基础、企业自主贯标为主、工程项目为落脚点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3.积极探索安全监管市场化运作体制与机制。以项目风险管理为载体,探索建设工程责任保险制度体系和安全监理中介机构运作新机制,构建由建设、设计、施工、材料供应单位等组成的共同投保体,以保险公司和建设监理为共同承保体的项目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中介机构接受保险公司委托,负责施工现场灾害预防工作,形成“政府部门监管、保险机构投入、中介现场服务”的安全预控监管新格局。

4.下大力气完善建设工程从业者,尤其是农民工安全权益保障体系建设,使其人身安全健康、财产、保险等得到合法有效地保护;要高度重视其安全知情权,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推行在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建立农民工业余学校,试点农民工基础安全教育培训社会化,建立全省乃至全国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

(二)遵循客观规律,科学监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实践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管,搞好安全生产,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由过去的主要依靠经验型管理,依靠“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管理体制,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综合监督管理的科学体系。

1.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从项目立项到竣工的全过程,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责任,进一步强化责任监督考核落实机制,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监管责任落实到位。

2.认真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依法指导、监督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每个部门、每个人、每个岗位、每种行动(活动)等所应有的在安全方面的义务和职责。监督企业保障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切实做好安全基础工作。

3.深入开展建设工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各级安监部门要提请当地政府,组织行业、系统深入开展安全检查,经常梳理隐患。要督促建设工程各参建单位开展安全自查自改;要集中对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高风险项目如隧道、桥梁和高边坡施工的现场进行专项检查;要督促整改能当场整改的隐患,对不能当场整改的火灾隐患要督促其落实责任人、整改期限和整改措施,并报请当地政府或上一级政府依法挂牌督办重大隐患,切实净化和改善建设工程的安全环境。

4.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对此,各级安监部门既要热情服务,更要严格执法,做到“全程跟踪、无缝对接”。要开通建设工程“绿色通道”,视情缩短备案、审批时间;对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中的重大疑难问题要实行技术会审,切实解决技术上可能存在的隐患问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施工监督,对现场、隐蔽工程及安全设施产品安装实行“报验”制度。

5.切实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装备水平和执法能力。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安全监管的质量和效率,试点推行施工现场“数字化”监控,安全管理数据“信息化”采集,实现“适时监控、及时决策”,消除事故隐患,保证安全生产。

(三)注重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地抓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管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统筹兼顾”是主要任务,体现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管上就是要系统、全面发展,实现整体优化。一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速度的关系,指导、监督各参建企业在安全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按需、及时、足额投入安全费用,强化安全措施,防止片面追求速度效益,压缩工期,压减安全投入。二要强化建设工程市场和施工现场的“两场”联动管理,实现属地化、动态化和全过程监管,建立建设工程市场常规性巡查制度,将监管重点集中在市场混乱的重要环节和信用记录不良的工程、企业和岗位。进一步落实总承包单位及项目经理的责任,加大执法检查和信用监管的力度,有效治理当前比较突出的转包、违法分包等问题。三要高度重视日常监管,及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要将监管力量放在一线,重心放在基层,重点把住源头关和现场关;要将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活动紧密结合,通过日常的适时监管,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并找出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专项整治。四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不断完善建设工程安全监管“双联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对建设工程开展定期联合检查,及时发现的隐患和违法行为,及时分析形势,研究问题,制订措施,整合力量,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安全监管体系。五要严肃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深刻吸取教训,充分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六要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细化应急处置方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要加强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企业和地方政府联动

机制建设,做好必要的物资、设备储备保障,培训应急抢险人员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及时妥善处置事故,防止次生灾害事故发生。要根据工程的危险特性,开展风险评估和事故灾难预警,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第二篇:乡镇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乡镇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

农业税全免后,乡镇工作从繁重的税收工作中解脱出来,加之计生工作方式由过去的惩罚为主向利益引导为主转变,乡镇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似乎乡镇干部的春天到了,有人开玩笑的说:农民不睡(税)了,现在该我们睡了。笔者以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盲目无知的代表,反映了乡镇工作中的盲区,是没有充分认识新形势的表现,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必须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笔者以管窥豹,从自身了解的情况,作如下思考:

一、当前乡镇工作现状和特点

一是乡镇富余人员增多,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乡镇干部队伍的基本状况是:其一是存在一批无事可

干的人,表现在妇联、综治、团委、纪委副书记、统战委员和农机、畜牧、农税员等,按编制算约占40%。他们一时找不准工作的切入点,不知从何干起,呈现出“清闲”的状态;其二是存在一批不得不干的办事员,表现在三大办公室、财政所和有直补项目的人员,按编制算约占40%。他们为业务所迫,自诩命苦,心态较不平衡;其三是乡镇副职干部,这是乡镇工作的主要力量。作为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所分管的工作积极主动;最后是风险最大的主要领导。他们带领这样参差不齐的队伍,许多人身心憔悴,只想找个路子进城了事。

二是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农业税全免后,乡镇不再向农民摊款收费,更加剧了乡镇财政收支矛盾,使乡镇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大。大部分乡财政实际就成了“吃饭财政”。机构运转相当困难,干部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乡镇为群众办实事也常常是处于“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

三是工作任务依然艰巨。虽然税改后乡镇工作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负担得到了减轻,乡镇干部从税收工作中得到解脱,但并不是说乡镇干部的“春天就到了”,乡镇干部就没事可干了,总体上来说当前农村工作仍然面临着相当复杂的形势,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比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几千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一直处于自然封闭的状态,农民长期固守田土,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要彻底打破这种传统格局,号召农民群众发展主导产业,参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潮,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发展过程,加之税改后,政府的职能已由单纯的行政指挥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这就使得许多乡镇在抓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主导产业过程中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另外,目前乡镇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并没有减少,乡镇安全稳定工作任务加大,这些新的形势对乡镇工作也增添了新的压力。

二、问题和困难

一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干部年龄结构老化,存在断层现象。30岁以下的乡镇干部不多,且这部分人中有80%已接近30岁;30-40岁的人,占40%左右;40-50岁以上的人,占50%左右。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绝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参加党校函授学习后取得的大专、本科文凭,专业知识相对贫乏,此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的事业后继乏人。

二是干部素质有待提高。近年来,全县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突破口,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了传统农业格局。但是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体化服务,让产业真正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们许多乡镇干部这方面素质还不高,解决农民信息不灵、产品销路不畅,结构调整不力的方法和能力欠缺,真正熟悉农村工作,懂业务、懂技术的只占

很少一部分。这些问题与当前的新形势极不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表现在干部管理方式单一。目前乡镇仍采用的是以干部包村和片线管理为主的岗位管理,都是因人定岗;干部考核方式不健全。乡镇虽然制订有严格的干部考核管理制度,但往往都是以人为主的考核能够得到落实(如出勤考核),而以事为主的目标考核由于考核指标没有量化,考核很难兑现,以致乡镇年终考核评奖时只好吃大锅饭,平均分配,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一些干部丧失了工作积极性。

四是干部交流力度不够,干部进出口不畅。干部本地化和在同一地方长期工作的现象仍然存在,让一些干部工作惰性增大;纵观乡镇干部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80年代招聘了一大批干部,其二,90年代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从98年以后由于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乡镇人员编制的限

定,除了少数公招人员到乡镇工作外,乡镇进人渠道已被堵死,导致干部队伍结构不甚合理。在干部的出口上,目前除了到离、退休年龄和自然死亡外,其它渠道很少,这也是影响干部队伍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策和建议

一是 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职能。由行政命令指挥管理型向服务引导管理型转变,将新的职能定位为贯彻法律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五大职能。

二是调整干部考核内容,转变考核方式。考核由以人为主的干部岗位管理向以事为主的目标管理方式转变,即以税费征收和出勤考核为主向以发展产业和群众考核为主转变。围绕发展农民增收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解决群众具体困难、计划生育等工作任务,对干部实行分线分片定岗,由群众定期对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进行考核和民意测验,重点考评干部包抓项目

进展情况、走访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召开村民会学习政策及宣传科技知识、个人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表现,解决“天天上班一事无成评优秀,累死累活得罪众人惹人恨”的怪现象。

三是调整工作运行机制,转变工作作风。由分线、划片、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向统一调配、目标管理、专业服务转变。确定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公共事务管理和技术服务,使干部由政治型、指挥型向经济型、技能型转变,增强干部的服务意识,密切干群关系。

四是调整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转变培训方式。根据工作职能、任务来制定考核指标。进一步健全和落实驻村干部双向选择、乡镇干部联片驻村工作责任制、乡镇干部竞争上岗和优秀、末位考评制,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奖惩分明。积极探索干部述职考核制,定期组织乡镇干部向人大代表、农民代表述职,由农民代表根据他们的述职以及平时的所作所为进行打分考核。积极

推行干部轮岗交流、回避交流、异地交流制度。继续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突破条条框框,大胆公开选拔德才兼备的年轻同志担任领导职务。积极推行末位淘汰制,打破领导干部身份终身制。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中长期培训班,对干部进行各种业务和实用技术知识培训。同时要支持鼓励干部参加自学考试和各种成人脱产学习,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

五是开展乡镇改革试点,实事求是地探索农村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行政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新路。在全县按山区、中心镇两个类型进行试点,逐步完善和推广其经验,不宜在全县搞 “一刀切”改革。

六是开展形势教育,提升干部人气,让全县乡镇干部认识新形势,明确新任务,现在不是形势喜人,而是形势逼人。发展的大气候不允许乡镇干部懈怠,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允许乡

镇干部懈怠。

第三篇:我省社区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我省社区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陈新祥 徐昌洪

2010年第10期 ——社会建设

近年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有关精神,扎实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社区在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扩大基层民主自治、推动城乡建设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型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各地针对过去居委会规模过小、地域交叉、资源分割、管理不便等问题,按照有关文件提出的要求,重新划分了社区,调整了社区规模。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新型社区3862个。在此基础上,各地大力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已建立起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责任主体,以社区群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和服务性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社区组织网络体系,构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同时,各地注重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创新社区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服务管理和激励保障工作机制,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初步建立起以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成员为主体、以社区专职工作者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不断完善。各地通过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优化环境,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社区得到逐步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社区居民民主自治机制正在形成。现在,全省大部分城市已推行了社区居委会户代表选举或直接选举工作,全省实行直接选举和户代表选举的社区已经达到40%左右。各地还积极探索,组织居民开展“门栋自治”、“居民论坛”等民主管理活动,创新了社区民主管理机制,极大地推动了社区民主自治。

——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各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来抓,通过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专业服务队伍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体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了居民群众的基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了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目前,社区服务的内容已从传统的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会互助服务发展到满足居民各种需求的系列化服务,特别是各地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着力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流动人口管理以及社区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居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就业难、看病难、看病贵、基本生活保障等公共服务问题,深受居民群众的好评。

——社区建设投入保障逐步加强。各地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社区建设投入和发展机制,加大社区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社区建设在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当中从无到有,比重不断增加,并逐步建立增长机制,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投资逐年加大,社区工作运转经费基本得到保障,社区工作者的待遇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达到月均1000元左右。

——农村社区建设探索推进。各地根据民政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努力使广大农村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在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省18个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及相关县(市)结合自身实际,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最关注的利益需求出发,加强农村社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形成了不同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推动了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全省社区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区管理体制不顺,二是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工作经费保障不力,四是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五是社区建设发展不平衡。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为此,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前,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认真编制“十二五”规划,争取党委、政府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视。当前,各级各部门都在抓紧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各地民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编制好社区建设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社区工作经费和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保障社区建设工作资金投入的制度化、可持续化。

——切实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健全和完善社区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优化社区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需要,进一步优化社区布局,调整社区规模。当前,重点是切实理顺县(市)、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社区管理体制,加强新建住宅区、工矿企业所在地、城中村及城郊村、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组建工作,全面完成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全覆盖。二是探索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站。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在社区建立公共服务站,具体承接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各项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行政工作负担。三是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下沉到社区、需要社区组织完成或协助完成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以及针对社区开展的检查、考核、评比等,都要报经市、区(县)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审核批准。凡属于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组织承担;凡经审核批准进入社区的行政事务性工作,或委托给社区组织承担的有关工作事项,必须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为社区组织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工作手段,做到任务责任到位、工作经费到位。

——努力改善社区工作条件,改进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手段。一是落实好社区工作经费。要根据社区管理人口规模核定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二是加强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和居民活动场所建设。每个社区工作服务用房和居民活动用房面积要达到300平方米的基本标准,并普遍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水平。一是整合社区工作力量。完善社区各类组织机构,并根据社区管辖人口规模,合理确定社区工作人员的职数。同时,要按照理顺关系、整合资源、一岗多责、效能优先的原则,对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整合,实行交叉任职、分工负责,条块结合、合署办公。二是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按照不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社会平均工资)标准,解决好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成员及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工资,落实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相关福利待遇。三是加强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教育。■

(作者单位:湖北省民政厅)

第四篇:辰溪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对策

辰溪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对策

贺友德

(湖南省辰溪县林业局,湖南 辰溪 419500)摘要: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规划投资3000多亿元,远远超过三山峡工程总投资,对于如此宏伟的基本建设工程,人们最关注的是质量能否过硬,成效是否显著。本文紧紧围绕质量和成效两个主题,总结了辰溪县退耕还林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分析了工程建设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提高退耕还林质量和保证退耕还林成效的对策。

关键词:辰溪县; 退耕还林; 质量; 成效;对策 辰溪县位于大湘西怀化市的北部,地处雪峰山脉至“沅麻”红岩盆地的过渡地带及沅水的中游。土地总面积296万亩,总人口50万,其中农业人口41.7万,坡耕地总面积25万亩,应退耕还林的坡耕地面积15万亩。在1980年代以前坡耕地主要以种植红薯、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1990年代起,以种植花生、西瓜、辣椒、油菜等经济作物为主。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是一个典型的人多耕地少,毁林开荒、广种薄收为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县份。

1、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1.1主要成绩 自2001年开始,辰溪县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实施4年,取得的主要成绩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工程数量上。严格按照验收结果上报工程完成量,杜绝了人为参水和虚报面积行为,全县4个共上报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7.3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8.1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2万亩。经过连续3年省级复查验收,面积核实率达到了95%以上。

(2)在工程质量上。一是各当年新造林成活率均维持在90%以上,第二年后幼树保存率均保持在85%以上;二是林木生长快,尤其是退耕地还林,如马尾松1年生平均高达90cm,3年生平均高达250cm,同1980和1990年代相比,生长速度高出一倍左右。三是适地适村和幼林管护情况比较好,造林不成林以及经济林造林后荒芜失败的隐患基本上得到了消除。

(3)在工程成效上。目前主要在三个方面表现显著,一是在生态效益方面,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在洪水期间,溪河的水明显变清了,据测算,由于8.15万亩坡耕地退耕,全县年泥沙流失量减少了21.6万吨。二是在经济效益方面,农民得到了实惠,如原来农民坡耕地上种一亩西瓜,产量只有2000斤左右,每斤价格约0.15元,每亩毛收入300元,减去劳务工资及种子肥料成本,每亩纯收几乎为0,而退耕还林补助每亩有230元,减去每亩管护和抚育劳务工资约30元,每 亩纯收入仍达到200元。三是在社会效益方面,农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大大提高,干群关系得到了改善和加强。

1.2主要经验

(1)宣传工作深入细致。退耕还林实施的前二年,县里为每一户退耕还林对象印发了一本退耕还林宣传手册,每年还组织100多位林业干部和500多位乡镇干部深入农户,山头和地块,面对面地同农民交谈,宣传政策,解答问题。

(2)政策把关严格。一是严把大户承包造林关,及早预防大户强租、骗租、欺诈承包等损害退耕农户利益的行为发生。二是严把政策兑现关,为有效防止截留,克扣退耕还林补助行为,全县从2004年开始,推行由县退耕办和财政局审查到户补助,县信用社发放到户补助,并自行开发电脑管理软件,由县退耕办直接管理补助到户档案。

(3)大力推行技术服务承包。对退耕还林每一地块和山头都确定了技术承包责任人,并规定技术承包责任人实行终身责任制,与县退耕办签订承包合同,承包工作经费由县财政和林业局筹措解决。

(4)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一是因地制宜,选择马尾松、麻栎、枫香、楠竹、刺槐等优良多土树种造林。二是推广切根育苗,容器育苗,ABT生根物浸根造林等新技术。三是限制一般性柑、梨、李、桃等品质低劣的和粗放型经营模式的经济林造林面积,引导农民发展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的经济 林树种,并采用集约经营模式。

(5)十分重视管护工作。一是坚持不懈地抓补植,为了确保造林成活保存率,有的地块连续补植了3-4年。二是落实了管护人员,报酬和制度。

2、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前期准备工作问题

(1)种苗准备难。种苗生产的计划性和季节性很强。如2001年由于计划来得太迟,全县退耕还林用苗绝大部分是从外县甚至外市调进的,结果因急于用苗和长途运输,苗木质量难以保证,造林成活率比较低,后来,由于偿尽了外地调苗的苦头,每年都准备了过量的苗木,造成了苗木剩余浪费,如2004年剩余浪费苗木达500万株,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计划未能在采种之前下达到县。

(2)工程布局及计划安排难。由于各级没有真正编制过《退耕还林总体规划》,计划未能及时下达,前期准备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工程布局无据可依,只能在平衡各方利益,承受着各种压力的困境中仓促出台,建设计划就像撒胡椒面似的分散安排,无法遵循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给工程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也将因此大打折扣。据笔者了解,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西部地区因局部地方分到的计划过多,不惜采用毁林开荒手段来凑足退耕还林计划,这不是与退耕还林初衷背道而驰的吗?(3)作业设计难。按照国家林业行业标准《造林作业设计规程》要求,退耕还林作业区面积要采用测绳或罗盘仪等仪器侧量,每亩设计费用最低要达到15元,但实际能到位的设计费用最高只有2元,所以真正的作业设计工作无法开展。

2.2荒山荒地造林问题

按国家规定退耕还林农户在完成坡耕地还林的同时,要配套完成相应面积的荒山荒地造林任务,对荒山荒地造林给予每亩50元的种苗及造林补助费,这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就一个县来说,往往这个乡、这个村,这一户的退耕地多,荒山荒地少,而相反那个乡、那个村、那一户的退耕地少,荒山荒地多,荒山荒地造林无法与农户退耕地退林面积相配套,结果因补助标准过低,荒山荒地造林质量难以保证,造林后的补植和抚育工作就更难落实,造林成效将难以预料。

2.3工程监理问题

退耕还林作为一项重大的基本建设工程,必然要通过落实严格的监理措施来保证其质量和成效,但由于工作经费不足,这项关键的保障措施基本上没有得到落实。

2.4工程成果巩固问题

就辰溪县的实际来看,农民目前耕种坡耕地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基本口粮,而是为了种植经济作物获得经济收入,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是靠外出打工、在现有耕地上实行集约经营、对现有低产林进行改造 等,所以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基本口粮保证问题和国家补助到期后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笔者认为,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施工质量问题;二是林牧矛盾问题;三是森林火灾问题;四是盲目开发经济林而可能出现的新的毁林开垦的问题。

3、对策与建议

3.1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实施退耕还林提高工程质量 退耕还林工程规模之大,投资额之多,是任何一项基本建设工程都无可比拟的,也是全国仍至全世界所关注的,其成败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前途,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来组织实施,确保质量和成效。为此有如下几点具体建议:

(1)在国家、省和县三级退耕还林总体规划还未编制之前,暂停新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2)完善退耕还林投资政策,将总体规划、作业设计、工程监理、工程验收等所需经费纳入工程投资总额,并按工程投资总额3%的比例由中央财政拨付,确保各项建设程序落实到位。

(3)把荒山荒地造林补助年限延长至3年,第一年每亩补助200元,第二、第三年每亩补助50元。

(4)加快林业主管部门的机构改革步伐,实行政事、政企分开,转变林业主管部门工作职能,把总体规划、作业设计、工程监理等职能交给企事业单位。

3.2采取有力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1)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惩新的毁林开垦和破坏幼林的违法行为。

(2)加强森林火灾的预防工作和森林防火设施的建设。(3)加强新造幼林的封禁管护工作,防止牲蓄破坏。(4)加强对林农的技术培训和示范引导,提高广大林农的环保意识与科学开展山地资源的能力。

第五篇: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检察院监察条例》等党规和条例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也为检察机关设立纪检监察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2005年2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在福建厦门召开了全国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健全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机构设置,加强对执法办案的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自身反腐败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设立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机构和开展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可见,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怎样建设、如何开展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完善,以及检察工作自身建设的需要,纪检监察工作已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在领导重视程度、组织建设、开展工作等方面有了一些进展,在促进司法公正、开展规范化建设中也取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思想和习惯做法的影响,纪检监察工作的进展不快,发展不平衡,与当前的形势不相适应。表现在: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少,思维方式不够新,工作力度不够大,改革招数不够多,源头防腐工作不够深,监督范围不够宽。同时指导思想、工作方法、查处案件等方面都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不能很好的发挥职能作用。下面,笔者就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加强这项工作的设想和创新的思路谈些粗浅的想法:

一、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层检察院的纪检监察工作起步较晚,由于编制和机制的原因,可以说,大多数基层检察院的纪检监察目前仍然处在“名不正、言不顺”状态。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下列几个方面:

1、机构不健全。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2005年全国检察机关纪检监察会议相关报告中的数字显示,全国有基层人民检察院3113个,只有993个基层检察院建立了纪检监察机构,不到三分之一。编制在60人以上的基层检察院1019个,已设立纪检监察机构的有581个,也不到六成。我省有基层人民检察院135个,到目前为止,只有三个基层检察院设立了纪检监察机构,有75个基层院没有配备专职纪检监察干部,甚至有六个基层院连兼职纪检监察干部也没有,相比全国的情况差距更大。再看看深圳市的情况,深圳现有基层检察院六个,从所掌握的不一定很确切的情况来看,正规编制里没有一个检察院设立了专门纪检监察机构,只有一个检察院定编设立了纪检组长,仅仅如此,也称不上是专门机构。有的检察院虽然内部挂有监察室牌子,但不是正规编制,属于“内部制造”,可以说是“名不副实”。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工作的基本要件都不具备。

2、工作人员少,岗位职责不清。从目前我市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现状来看,总的趋势是在向前发展的,大多数检察院都设有专职纪检监察工作人员,但归属各不相同。较为普遍的做法或者说是大多数的做法是,将纪检监察当作是政工人事部门的组成部分,与政工人事部门合署办公,把纪检监察当作政工部门的附属。即便个别检察院设有纪检组长或监察室主任,大都亦是“光杆司令”,手下无兵,不得不依赖政工或其他部门。近年来,我市基层检察院由于业务量的加大,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检察人员也在逐渐增加,六个基层检察院,已有五个院干警人数过百人。这些干警人数及党员人数过百人的基层检察院,都相继成立了机关党委,有的基层检察院还让机关党委的纪检书记或纪检委员代行整个检察院纪检监察职责。由于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始终没有定好位,还导致岗位职责不清,该抓的工作没抓,该管的事不能管。例如:对业务部门的人和事相对监督检查较多些,对财务、政工人事、后勤等部门的事情相对软弱无力,或者干脆不闻不问;对上班八小时内的工作相对监督检查多些,八小事之外的少管甚至没管;对群众来信来访管的多点,而主动进行案件同步和回访监督的极少;对一些当事人的上门投诉,也认真处理的不够,一遮二掩,能拖则拖,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造成这种被动的工作局面出现,主要是纪检监察的工作人员太少,说白点,一、二个人忙不了那么多事,加之岗位职责不清,工作缺乏长期性、规范性,无疑会受到影响。

3、少数领导和干警对纪检监察工作有模糊认识。在少数人眼里、在部分同志的头脑中,对纪检监察工作有“偏见”,认为纪检监察配备越强,水平越高,就会抓的越紧,查的越多,导致政绩越小,不良影响会越大。有的认为:自侦、批捕、起诉等是检察院主体工作,是一线,纪检监察等是二线,为保一线,二线不要过于认真、仔细,否则会增加办案人员思想负担,影响一线办案。还有的认为:纪检监察管的严,捆绑了手脚,就是让人别干、少干、甚至不干,因为不干就不会出问题。诸如此类认识反映出极少数领导和干警对纪检监察工作意义认识不清,歪曲了纪检监察工作指导思想和作用所在。由于上述模糊认识的存在,给纪检监察工作全面开展带来较大难度。

4、纪检监察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由于机构不健全,人员少,大多数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没有全面认真开展,基本上是处于被动式或应付式,做得较多的恐怕就是应付上级和本院领导交办的工作。近年来,有的基层检察院在上级纪检、检察机关的的支持指导下,查了一些轻微的违法违纪案件,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查处工作还缺乏力度,有顾及单位、个人、领导

nbsp;从司法改革尤其是检察机关改革方向来看,增强检察机关的司法属性、淡化行政色彩的大趋势已逐渐凸显。检察官独立办案权会越来越大,检察工作的主体将会逐步转移到检察官身上,检察院的各项管理工作也会随着重心的转移而转移。纪检监察工作既是监督保障,也是检察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要有新思路。因此,笔者认为,基层检察院的纪检监察工作要以监察检察权的行使为主线,通过对检察官行为规范的监察,从而实现执法办案全过程监督;以建立健全制度为基础,从而实现对全院工作的整体监察,进而达到全面推动纪检监察工作的新局面,改变或者消除当前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事就干,没事就看,交待干啥就干啥的被动式的工作局面。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思想要转变,从“盯人”到“盯权”。在一些人看来,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就是专门查人的,好象除了查人就没其它事可干。这些看法尽管带有严重的片面性,但也反映出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开展得不够全面,带有局限性。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战略思想上实现从“盯人”到“盯权”的转变,把监督的重点放在对权力运作的规范和制约上来,由重在管人到监督权力本身上来。从多个腐败实例看,人只是权力的实施者,本身不具备腐败性,当人和权力结合在一起,而权力本身又出现了“缝隙”时,腐败分子才有机可乘,他们才有机会将权力进行“寻租”。因而,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要力争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能到哪里。具体到基层检察院来讲,党组会、院务会、检察委员会这些带有决策性、决定性的会议,要都能看到纪检监察人员的身影,听得见他们的声音,促使和保障检察权正确运行。

2、观念要更新,从“无位”到“有为”。面对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的新挑战、新要求,我们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不要一味的注重纪检监察的位置,而是要通过自身积极的作为,争取广大干警的支持和信赖。“有为才有位”,只要一身正气搞工作,自会得到公认。要按照着重教育、严格要求、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的思路,大胆的开展工作。同时,针对基层检察院的情况,要贴近工作实际抓苗头、抓源头、抓重点、抓要害。从而使得从领导到干警都能正确地认识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纪检监察工作是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地有效管理途径和重要手段,是维护司法公正与效率的保障。要转变对纪检监察工作的一些模糊认识,纪检监察工作的目的是规范检察官和检察工作的行为,维护检察纪律的严肃性,防止检察官不良行为的发生,不是针对哪一个人,而是泛指可能发生不良行为人和事;纪检监察工作与检察工作不是格格不入的,对检察权的监督,并不涉及具体案件处理,也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再者,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要转变就事论事搞纪检的观念,纪检监察工作不仅仅是体现在查处了多少违法违纪违规案件,而是在于预防和制约了多少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正面和典型及时宣传和表彰,3、方法要改变,从“被动”到“主动 ”。按照党章规定,纪检机关有三大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人民检察院监察工作条例》规定监察部门有五项职责,加上上级检察机关和地方党委纪委的规定、要求和布置,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任务也极为繁重,这就要求要有新方法去应对。要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纪检监察工作全局。当前,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着领导交待什么就办什么,上级安排怎么办就怎么办现象,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下,较少主动出点子、想办法、出新招。这也是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原因之一。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关键在工作态度端正和工作方法改变。

总之,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起步较晚,机构设置尚不够规范,全面开展工作难度较大。要以全国检察机关开展的“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和基层检察院规范化建设为契机,使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尽快走上新台阶。

下载关于建设工程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对策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设工程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对策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检察院监察条例》等党规和条例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也为检察机关设立纪检监察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2005年2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在......

    农村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农村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我省现有35岁以下农村青年690余万。这支庞大的队伍,既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中坚力量,又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来源;既是促进当前......

    XX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对策

    XX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对策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提升XX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通过对近几年以来开展的主要......

    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幼儿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家朋学校中心幼儿园:章传宜 内容摘要:幼儿教育是一切其他教育形式的基础,所以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同样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让每......

    乡镇财政现状及对策思考

    乡镇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财政二十多年来,较好地发挥了乡镇财政生财、聚财和理财功能,在保证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推进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

    县级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

    县级餐饮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 山东省邹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大队 刘召云 秦佑岱 摘要2009年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施行后,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做了......

    浅谈工程建设监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大全

    浅谈工程建设监理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建设工程监理,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受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的委托,依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靖江设主管部门批准的工程项目......

    建设工程项目经理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建设工程项目经理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建设工程项目经理是建筑工程的直接管理者,建设工程项目经理管理与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工程的质量、安全、施工效率及成本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