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31江西省直销市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江西省直销市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崔红宁学号:0821305110
指导老师:冷小黑老师
摘要: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观念的转变,直销企业的发展也在我省生根发芽壮大,直销作为新兴的营销手段更加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文章主要分析了江西直销市场的现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促进江西直销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直销市场;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As people economic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andard of living, the change of consumption idea, direct selling enterpri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oot and expand in our province, the direct selling as the new marketing means more rich people's material life,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rect selling market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relevant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direct selling market.Key words: direct marketing;current situ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
前言
随着国外直销市场的发展和逐渐走向成熟,直销已普遍被社会接受和认可,我国的直销市场也日益繁荣,本土的直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壮大,„„江西直销发展的研究为使江西直销市场得到健康有序发展,解决更多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一、直销的概述
(1)直销的定义
按世界直销联盟的定义,直销指以面对面且非定点之方式,销售商品和服务,直销者绕过传统批发商或零售通路,直接从顾客接收订单。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以下简称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
(2)直销的优势
我们知道,传统的商品流通形式是这样的:厂家——总代理——省代理——市代理——大中小批发商——商店——消费者,这其中每个环节都需要管理费用,随着每一个环节的增加,产品的价格会提高,国家规定的每一个环节的加价率大约为20%,而且销售的过程中还需要广告费用,这些费用都要由消费者承担,到达消费者手中时价格高,造成消费者或厂家的利益受损,而且三角债问题也危害着企业的命运。而直销却省去了诸多不利的的因素,直销把中间的流程缩短了,是由厂家——直销商——消费者,产品由工厂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省去了层层的中间商,只剩下一个直销商。这样不但把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也是直销商获得了更大的利润,这对厂家直销商消费者都是有利的。
(3)直销与非法传销的区别
非法传销是指组织者或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的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谋取非法利益,扰乱积极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正当的直销是直销商以自己的劳务推销产品,从销售利润中获得报酬的合法行为。
二、江西直销市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1)国家大力支持,各县市政府部门积极配合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中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直销是现在的趋势,是国民个人择业的最好机会,原来个人私企不被社会认可,正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认可,才会有现在的国富民强,无数人将在这个行业中取得成功。”2005年12月国家颁发《禁止传销管理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直销立法,在法律上被正式认可,直销业迎来发展的春天。同时由工商总局设立的中国直销网和中国直销协会产生,为直销行业的发展亮起绿灯。
直销产品的中间流通环节少了,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也是直销商获得了更大的利润,这对厂家直销商消费者都是有利的。而且直销是一种没有店铺的生意,随时随地可以开展工作,没有经验有人教,也不受学历、年龄、形象的限制,只要以爱为出发点。讲自己、谈收益、卖观念、卖效用获得经济收入,可以解决人民的再就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各县、市政府机关积极配合各大直销企业的工作,宣扬直销知识,积极打击非法传销活动,为直销行业的发展肃清环境,构造和谐发展的未来蓝图,在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日中各地工商部门都召开了直销行业发展座谈会,邀请各直销企业代表参与。
(2)市场竞争激烈,多家直销企业先后进入江西市场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雅芳公司率先进入江西市场并先后在全省各县市建立专卖店,招募营销人员开展营销活动。其后安利公司和完美公司各大直销企业相继进入江西市场,并设立办事处、形象店等开拓市场。到2011年初,获得国家商务部颁发的直销经营许可证中的26家直销企业除湖南绿之韵公司外的直销企业都已在江西设立办事处和专卖店等。二十余家直销企业在江西市场上同台激烈竞争。
(3)起步晚,发展快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直销市场的起步比东南沿海各地晚于几年开始,起初的市场开发进程缓慢,尤其在1998年以前,受非法传销泛滥的影响,一度在我省乃至全国造成了“谈销色变”的局面,我省人民对直销行业的认识不到位,排斥直销现象较为严重,发展进程极为缓慢。自1998年以后随着国家的转型政策以及《禁止传销管理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的颁布直销行业环境开始进入正轨。
随着我省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观念的转变,直销在我省人民心中逐渐被接受,因为直销企业提供亲切化的个性服务,方便的购物方式,详细的产品示范,高质量的产品,高品质保证。,可靠的货源,直销企业在我省大地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壮大,其企业形象得到进一步的认可,有起初少有的几家直销企业到如今的完美、安利、雅芳、玫琳凯、天狮、无限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产品品牌的多元化,在全省各地诞生直销企业的形象店,其营销人员遍布我省大地。因其产品质量好,制度人性化,市场发展迅速,各直销纷纷在我省开展慈善事业以提升其企业形象,如完美公司在瑞金、井冈山、九江建立的完美希望小学,安利公司在各地建设的安利林等。
(4)江西直销市场整体呈理性发展
随着《禁止传销管理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的颁布,中国市场上的直销企业明确了发展方向,有法可依,最重要的是直销立法得到了国家在法律上的认可,直销法规的威慑作用使直销市场趋于理性,而“法传销罪”的正式定性加大了对不规范市场的威慑力度。在我省各工商部门的积极贯彻落实之下,全省各直销企业营销人员都积极学习两部法规以出恶扬善、严于律己、规范运作,积极参与治理和保护直销市场环境。
(5)江西省直销企业众多但没有本土企业
虽然活跃在我省的直销企业众多,直销行业发展迅速,在我省市场的直销企业都是国外知名企业,国内大中小企业,但是至今还没有我省本土直销企业,在全国的省份中广东、江苏、湖南、浙江、黑龙江、天津、辽宁、上海等地均有直销本土企业。因为国家直销法
规定注册一家合法的直销企业其注册资金必须达1000万美元以上,其投入资金大,且目前我省企业在日化、美容护肤品、家具日用品、健康食品等领域的研发、生产、没有明显优势,直销是个新兴的行业,其管理难度较传统行业大,对于我省诞生本土直销企业任重而道远。
三 江西直销市场问题分析
(1)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省城乡经济收入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受民消费水平的制约,在消费产品的数量和品质方面远落后于城镇居民水平,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使得成长居民趋向于健康环保品质类型,而农村居民偏向于实惠型的消费,而直销企业的产品是健康环保品质型,产品质量高端价格中端的,据江西省保健协会2010年度公布的数据中,在过去10年度保健品消费者城镇居民占80%,农村居民占20%,但是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健康观念的加强,农村居民的消费比例正逐年上升。
其次江西省内各县市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显著,在我省11个设区市中,南昌、上饶、九江、宜春、赣州5个地级市中占了全省直销市场的65%,萍乡、抚州、吉安发展相对滞后,据完美(中国)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一负责人透露其公司市场在南昌、宜春、赣州占大部分份额,起主导消费市场。安利公司的营销人员也提到合以上同样的状况,其中走访多家直销企业营销代表中发现如天狮公司,新时代等企业也类似于以上情况。但前提相对滞后的市场市场潜力巨大。
(2)非法传销屡禁不止扰乱直销行业环境
我省多地报道出许多打着直销企业旗号的团伙从事非法传销活动,不仅对扰乱了当地的直销环境,而且还严重影响到当地治安问题,以2010年4月份为例,新浪、腾讯等多家网络媒体报道了我省贵溪非法传销案,在贵溪市郊聚集着一群来自外省的非法团伙,打着天狮集团的名号从事变相传销活动,涉案金额高达4500万元人民币,涉案人数多达100多人,其中以欺骗亲朋好友到贵溪搞化工为由,组织非法传销活动,在一名记者长期的卧底生活中将其举报,贵溪公安部门一举摧毁该传销窝点,对其头号人物收押,其他成员均已教育遣送回乡,据江南都市报记者调查。在我省多地存在传销团伙屡禁不止,其利用游击战的战术在我省开展非法活动,并在百度搜索“江西传销”可以发现也有受害者曝光我省其他地级市的传销案件,只是由于其隐秘性和流动性很难一举摧毁,不仅在我省,近年来在全国多地报道出变相传销案件,据估计,在全国从事非法传销活动人员已高达5000万人以上,严重扰乱了直销行业秩序,影响社会安定,让一般平民很难区分直销和传销。
(3)直销企业产品“水土不服”现象日益显著
由于在我省的直销企业中有来自于欧洲、美洲以及国内的企业,其公司文化、产品及其制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在我省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显著。例如,全球直销巨头安利公司,因其产品、企业文化等都是符合美国国情,致其我省许多客户使用完产品之后未能有明显的效果,近年来,在我省的销售额中安利公司并没有很大的提升反而受到其他直销公司的冲击其销量逐渐萎缩。
(4)炒作式运作仍广泛存在由于直销运作的封闭性、隐蔽性和分散性特点,一些直销企业包括规模品牌企业的一些团队在对外低调的同时,对内炒作的高调运作仍普遍存在,突出表现为继续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创富诱导,对直销人员进行掠夺式开发,炒作式直销以投资创富为目的,以制度炒作为手段,诱导超需求性的投资消费,除少数人赚钱外,大部分人将钱花在购买远远超出自己需求的产品上或花费大量运作资金,好呢多人最终身无分文,其危害很大,造成大量受害者迁怒直销,误解直销,严重歪曲直销本来面目,严重影响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污染了直销市场的生态环境诱导加入以后的经营和消费人群价值错位,偏离适度消费导向。
(5)复制不到位,无序竞争加剧
由于直销行业没有年龄、学历、形象、能力、道德等方面的限制条件,导致部分营销人员为了私利歪曲复制公司文化,由于直销行业是团队运作的事业,下级伙伴听从上级老师的指导,致其产品,制度各方面的知识断层,没有正确的复制到位,夸大产品效果现象比比皆是,例如直销企业的健康食品俗称保健品是对人体的调理作用,并不是药。但是有的营销人员就夸大其产品效果,称其产品包治百病,导致部门顾客服用产品之后并未有明显的效果,之后在其周围形成负面的口碑效应,破坏了市场。在我省的直销商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年妇女,因其知识水平有限,对直销企业的公司文化,产品知识,运作模式,服务观念等不能很好的复制到位,引发出系列的问题。阻碍其市场的开发,使得下游人员未能很好地了解直销行业的魅力,不能深受公司文化的熏陶,不能形成良好的从业规则,自身素养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为了业绩的增长,在运作过程出现攻击其他直销公司文化、产品、制度,抢夺他人团队,无序竞争加剧。
四、江西直销市场发展对策分析
(1)政府部门加大监控力度,整治行业环境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协助,所以各县市相关政府部门严打非法传销活动,查禁传销,主管部门对重要的案件线索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彻底铲除传销分子赖以生存的土壤,净化社会环境,重点查处以介绍工作、从事经营活动等名义欺骗他人离开居所非法聚集并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严厉查禁拉人头,收取入门费,团队计酬和利用互联网传销等传销活动,做到尽力摧毁传销网络。政府对拿牌直销企业的监控力度加大,对许多的经销商为了完成业绩,擅自组织培训和聚会,完全与企业脱节经营,一旦工商部门接到举报就立即查处,调查是否与非法传销有关,并加大对炒作式运作的直销团队,如一发现立即调查,严查各公司的无序竞争,规范行业健康环境,严惩对获牌企业在未完成核查备案之前,不得开展直销工作。
(2)差异化布局,个性化策略,发展农村市场
中国农村市场受经济、文化、地域、温差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立体、多变的市场特征。如何准确把握这一特征,制订出精准的市场策略是考验一个直销企业综合营运水平的关键指标。由于经济发达指标的不平衡,东南部农村和西北、中部农村存在巨大的购买力差异。因此,在东南部地区,消费者的购买力强,消费者较为理性和成熟,加上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比较充分。在这些地区的农村市场,尽量以零售为主,以拓展增员为辅。反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农民消费购买力的影响,加上隐性失业者较多,则尽量以增员为主,而以产品零售为辅。创新终端(与消费者接触的方式)展业方式亦成为直销企业进军农村市场需要研究的课题。总而言之,江西传统文化的根在农村,江西区域文化的多样化特色在农村市场表现得最为明显,一样的营销策略在不同的市场效果不同,但只要把握“一切为了农村消费者”这个纲,则农村市场应该是我们直销企业所拥有的巨大市场空间。(3)直销企业对直销商培训,提升营销人员职业素质
直销企业加大对直销商的培训,对其道德进行教育形成职业素质,特别是心态方面的培训,只要培训好了直销商的心态那么他们就会正规的运作市场。现在的市场是一个“心”的市场,有人说,未来的世界也是有“心”人的世界。成功开发新市场,须做“五有心人” 信心。营销人员开发新市场首先要有信心,有信心不见得会成功,但没信心一定输到底。曾有一个广告公司的营销员给笔者发来邮件,说谈客户时本来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临场却因为心理因素而表达不足,以致谈判失败,他本人分析失败的原因时,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缺乏自信心。开发新市场,要面临很多的失意和挫折,其所遇到的拒绝和难堪,超过任何一个行业,因此,要想成功开发新市场,首先必须要“苦其心志”,坚定信心。恒心。人贵有恒,开发新市场就必须要有一颗坚韧不拔的“恒心” 诚心。有一句话叫“心诚则灵”,爱心。营销事业是一种爱心事业,开发新市场,我们要抱有一颗爱心。开发新市场不是去“求”客户,而是去“救”客户,营销人员就是“上帝”,我们要“传播”爱心,爱自己、爱客户、爱分销商,爱消费者,我们通过我们的智慧与策略,为公司创造效益,为经销商创造财富,为消费者创造满意,耐心。让直销商坚定信念,正确的运作市场,共同维护直销行业的健康环境。
(4)直销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策略
由于我省大多属于客家文化,因此直销企业在复制文化的时候可以多复制一些吻合江西文化特征,让我省人民更好地融入直销环境,开发出更多的产品,根据江西人民的消费习惯,开发出产品,包装等符合江西人民的消费趋向。
五、结束语
本文就目前江西省直销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简略的进行了一些探讨,如炒作式运作问题等,对此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希望对正在发展中的江西直销市场有所帮助,同时,本文也还有不足之处有待完善,因为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这是本文所无法预见的,有待我们去进一步去考证和研究。从而让江西直销市场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邢淑清.直销本质[M].中国积极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2魏驾雾 当直销遇到困惑[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3.刘金章 直销学概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6年12月1日)
4.直销管理条 [M].中国法制出版社;第1版(2005年9月1日)
5.(美)亚内尔 直销第一年(修订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6-1
6.郑学益东方式直销[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5-1
7.时骅.安利直销全集[M].海天出版社,2008-1-1
8.李全生.直销心理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5-1
致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冷小黑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冷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他有针对性的辅导和独特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最后,向在百忙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第二篇: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体制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体制问题与对策
寇瑞青
我国劳动力市场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建立市场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体制障碍。本报告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新旧体制转换中的劳动力市场
(一)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加紧转变就业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峻的下岗与失业问题,1997年党中央确定了新时期的就业方针,这就是: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这一就业方针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促进就业市场化,合理开发、配臵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在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了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目标。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主要是根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着重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通过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的问题,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创造必要条件。因此,这种机制是从计划安臵为主导的就业机制向与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就业机制转变的一种过渡形态,是引导被旧体制束缚的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存量逐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一座桥梁,体现了与经济体制转轨相适应的特点。为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客观要求,制定国有企业职工分流安臵政策,特别是妥善处理下岗职工以及改制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问题,促进其进入市场自主就业,并实现“软着陆”。
(二)下岗与失业双轨运行与并轨
鉴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滞后,失业保险基金难以承受大量职工失业所带来的冲击,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从1998年7月开始,国有企业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由此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在下岗职工从企业进入社会劳动力大市场之间开辟一条缓冲地带,在失业保险承受失业压力之前,设臵一道新的保障线,并促进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在逐步撤销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中心之后,所有出中心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以及企业新的裁员或精简人员全部进入劳动力市场,使下岗职工基本 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
(三)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评估
经过改革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尽管市场机制还不够成熟,但在对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看,现阶段劳动力市场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一是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传统体制的束缚。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的用人自主权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方面还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仍有一部分劳动者由于某些社会因素的制约而难以自主择业。
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十分尖锐。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矛盾非常尖锐。不仅如此,目前劳动力市场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格外突出。因此,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就业压力巨大。
三是劳动力流动在很大程度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但在劳动力跨产业、跨行业、跨地区、跨企业以及跨所有制等方面的流动中还存在着一些制度障碍。
四是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等“三化”建设试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但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发展水平还不高,在运作上缺乏统一的规范,职业介绍成功率较低。五是由工资指导线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等构成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还不够完善,也没有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与预测系统、失业预测预警系统等。
六是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与执法监督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尤其是一些与《劳动法》相配套的一些重要的专门法律尚未出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执法手段和力量薄弱,劳动力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
二、制约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尽管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目前我国仍然处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也还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依然存在并起着相应的作用,并且阻碍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开放和发展。
(一)国家安臵就业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目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国家安臵就业的体制在国有单位中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近年来对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采取下岗方式,并由政府制定有关下岗职工的特殊安臵与扶持政策,向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服务,而没有采取解除劳动关系使 之失业并被直接推入劳动力市场的方式。在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上,有些地方政府为下岗职工提供公益性的就业岗位用于安臵困难群体,也有些地方政府甚至采取用行政手段清退农民工的方式为下岗职工腾出就业岗位。各级政府制定有关促进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也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下岗职工只有凭政府发给的“下岗证”或“再就业优惠证”,才能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二是对退伍专业军人仍然采取以计划安臵就业为主的办法。长期以来,我国对军队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兵采取由国家负责安臵就业的办法,其中转业干部由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安臵,退役士兵由各级民政部门负责安臵,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配合做好安臵工作。目前,在军队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兵就业方面仍然采用由地方政府向用人单位下达指令性安臵计划任务为主的办法,并作为政治任务要求用人单位(特别是国有单位)必须承担,否则将给予处罚甚至追究法律责任。尽管由于形势的变化,这种计划安臵就业制度遇到很大的阻力而越来越难以继续执行下去,一些地方也在探索建立扶持自主就业的新机制,但就全局而言,这种计划安臵就业制度并没有根本改变,军队转业干部和退役士兵就业安臵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这种计划安臵就业制度已经走进死胡同。
三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 工作人员仍然由国家统一管理,并提供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没有纳入劳动力市场中,也没有失业风险。迄今为止,在历届政府机构改革中被精简的人员,一般都由国家负责重新安臵,特别是在1998年各级政府机关大裁员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尽管目前人事部正在事业单位中逐步推行聘用合同制,但进展缓慢,与建立市场就业机制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转换难度大
目前,能否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离岗职工以及改制企业职工劳动关系问题,使这些职工的身份由国家职工变为企业职工或失业人员,不仅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而且是将国有企业中的存量劳动力导入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瓶颈问题。
近年来,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离岗职工以及改制企业职工劳动关系处理上的难度非常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再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再就业率逐年下降,特别是部分年龄偏大、技能单
一、体弱多病的职工,成为再就业的困难群体,难以实现再就业,以致这些职工抵制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而且一些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保险关系难以接续。除此之外,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处理难的最大障碍在于企业难以承担解除大批职工劳动关系所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偿还拖欠的工 资、医疗费、集资款等各项债务以及补缴拖欠社会保险费的沉重压力。
据劳动保障部对部分城市的抽样调查,企业解除下岗职工劳动关系所需经济补偿金约为人均6600元左右,约有70%的下岗职工曾被企业拖欠工资、医疗费或集资款等,人均拖欠历史债务约3600元左右。如果将过去已经出中心但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以及其他离岗人员考虑在内,这方面的资金需求数额将更大。由于目前许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金短缺,因而无力承担这笔巨额费用,以致难以与上述下岗职工和离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使这些职工未能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
尽管多年来全国通过“三三制”筹集了数千亿再就业资金,但这笔巨额资金的绝大部分只是用于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而很少用于促进再就业、支付经济补偿金或偿还历史债务,没有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劳动关系以及进市场的问题。
(三)现行户籍制度阻碍劳动力流动
自从1958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之后,我国便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户籍管理制度,并将这种户籍制度与就业制度、消费品供给制度、住房分配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挂钩,在划分社会身份界限方面构成一套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制 度体系,形成将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分割开来的制度壁垒,通过运用户籍管理等相关行政手段,对全社会劳动力资源进行配臵和调控,由此造成劳动力资源的区域分割,特别是形成城乡二元结构,将农民束缚在农村。在1978年我国开始进行改革以来,虽然与户籍制度相关联的各项制度都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迄今为止,全国绝大部分地方(特别是大城市)的户籍制度仍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延续下来的旧制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有少数地方在近年来经过逐步放宽户籍管理之后,才在户籍制度形成的壁垒上打开缺口。
改革以来,在客观经济规律的支配下,数千万农村劳动力自发地冲破城乡之间的壁垒,涌进城镇打工谋生,外出就业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目前,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已达到1.2亿人。但迄今为止,农民工进城就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受到歧视和排斥,而且还存在制度障碍,城乡劳动力市场处于分状态。特别是现行户籍制度成为阻碍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就业的最大障碍,是农民工进城后受到歧视和排斥、难以扎根立足、就业难度大并且不稳定的主要根源。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完善
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是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起步较晚,先天不 足,发展滞后,因而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失业保险承受能力较低。到2005年末,全国有1.06亿人参加失业保险,有362万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尽管从全国总体上来看,失业保险基金尚有大量结余,但由于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较低,目前仍实行市、县级统筹,各地区之间失业保险基金一般不能调剂使用。因此,一些地方失业保险基金已经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难以承受大量职工失业所带来的冲击。由于一些地方失业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不足,一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并轨,大量下岗职工转为失业人员,将使失业保险基金不堪重负。因此,这种状况对建立市场就业机制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已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是养老保险先天不足、包袱沉重、收支缺口很大。由于养老保险起步较晚,缺少历史积累,只能采取现收现付的形式,目前除少数试点地区开始逐步做实个人帐户之外,大多数统筹地区个人帐户都是空帐,已形成数千亿基金缺口。到2005年末,全国有1.74亿人参加养老保险。但覆盖面仍有很大局限性,特别是大量个体从业人员、其他灵活就业人员以及绝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尚未参保。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缺口逐年增大,每年都需要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数百亿元。从长远看,在养老保险制度上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 问题亟待解决:第一,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的问题。目前对企业职工实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保障仍由财政负担。这两种制度长期并存,不仅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之间待遇相差较大,而且也不利于劳动力流动。第二,现行退休年龄政策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在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下,参保人员工作时间与养老时间之比越来越小,基金收支缺口越来越大。第三,养老保险基金(以及其他社会保险基金)缺乏有效的保值增值机制,使基金缺口较大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缓解或解决。
三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难度较大、问题较多。到2005年,除西藏的部分地区外,全国绝大多数都已启动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参保人数为1.37亿人。目前,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困难地区、老工业基地和国有困难企业筹资困难,使医疗保险扩面难度进一步加大;第二,覆盖面较窄,个体从业人员、其他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农民工以及一些城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职工在覆盖范围之外;第三,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部分困难群体(如低保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比较突出;第四,由于相关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滥用药、滥检查等不规范行为比较普遍,加大医疗保险不合理支出,一些患者个人负担也很沉重。
(五)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分割
改革以来,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被分割成“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这是由于在劳动人事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部门分割所造成的。简言之,按现行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具有“工人”身份的普通劳动者,人事部门管理具有“干部”身份的各类人员。劳动保障部门和人事部门分别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体系”和“人才市场体系”。双方分别制定各自的市场规则和管理制度,互不适用。譬如,劳动保障部制定并发布实施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便不适用于人事部门建立和管理的“人才市场”。
三、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促进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并且在今后数十年甚至整个21世纪的漫长时期内,都将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但迄今为止,我国仍然没有像其他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将促进就业作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目标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应当高度重视就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列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 的优先发展目标,这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需要制定和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即由政府针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所采取的旨在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充分就业所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制定与就业有关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中,要优先考虑对就业的影响,力求使有关政策对就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尽量避免或减少因政策失误导致失业增加。要促进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加投资规模,并加大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行业的投资力度,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同时,在财政、金融、税收、工商管理、外贸等方面制定更多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大幅度增加各级财政的就业经费预算、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小额贷款和适当降低税率、允许劳动保障部门参与外贸政策制定和项目审核工作等等,积极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以此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并引导和扶持劳动者进入市场自主就业。
2.将失业保险基金转变为就业保险基金
以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为导向,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就业,以此改变过去以消极的失业救济为主的状况,这是各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中的一个共同特点。这一特点的新的 趋向是通过建立就业基金或就业保险基金,使之充分发挥积极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日本、加拿大等国已经将失业保险基金转变为就业(或雇佣)保险基金,为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提供资金保证,成为劳动力市场机制良性运行的经济支柱。
根据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要求,并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应当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增强其促进就业的功能,弱化其消极救济的功能。为此,建议以现有的失业保险基金为基础,并与现有的就业基金或再就业基金合并,建立就业保险基金。同时,将目前用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再就业的资金以及财政拨给的其他就业经费,全部转入就业保险基金。此外,一些地方已经建立的富余职工安臵基金、劳动服务企业发展基金以及其他相关资金也可并入就业保险基金。
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建设、职业培训、扶持劳服企业、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对招收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的用人单位提供补助,对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私营企业的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提供补助,向失业人员发放保险金,向下岗职工和其他困难企业职工提供基本生活费,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提供服务资金,等等。
3.大力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服务 一是要加快发展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推进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提供比较充分的市场供求信息,在财政扶持下为求职者提供免费的中介服务;同时,鼓励发展民办就业服务机构,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二是推动职业培训体制改革,促进职业培训市场化、产业化、规范化,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市场,鼓励发展民办培训机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培训质量,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职业培训服务,特别是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政府应积极引导职业培训的发展,规范培训市场秩序,并可采取购买培训成果等方式为困难群体提供培训机会。三是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指导和推动企业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实行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继续发挥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独特作用。
4.继续推进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建设 要在巩固现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将这项制度建设覆盖所有开展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试点城市,并逐步扩大到具备条件的其他中心城市,做到有场、有市、有价。要进一步改进有关工资指导价位的统计调查办法,规范工资指导价位制定办法,努力提高工资指导价位制定办法的科学性,并及时发布工资价位。要加强宣传,使工资指导价位为广大用 人单位和劳动者所了解,切实发挥工资指导价位对于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引导劳动力流动的重要作用。
(二)努力解决国有企业存量劳动力进入市场问题
引导国有企业存量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是现阶段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和劳动力市场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一方面要尽快解决下岗职工以及离岗人员的劳动关系,使他们能够从企业走进市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并将产权臵换与职工身份转变结合起来,使原先的“国家职工”变成真正的“企业职工”或“社会人”。
1.妥善处理下岗职工以及离岗人员的劳动关系 为解决下岗职工劳动关系以及进市场的问题,要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花钱保稳定”转向“花钱建机制”,积极促进就业机制市场化,各级政府应当帮助国有企业尤其是困难企业妥善解决下岗职工劳动关系问题,促进下岗职工进入市场寻求再就业。
2.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相应转变职工身份 解决国有企业劳动力存量进入市场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将企业改制与解决职工劳动关系问题结合起来,彻底解决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转变和进市场问题。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进入破产程序,破产财产依法分配,由政府对依 法分配的财产进行臵换,重组搞活;二是对资产负债较多、但未达到资不抵债、仍在维持运转的企业,由收购方承担企业债务、接收企业资产、出资臵换国有职工身份;三是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对盈利状况较好、有一定吸引力的企业,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将国有企业由国家所有变为股东共有,国家不再为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四是建立股份合作制。对一些中小企业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股份合作制,广泛吸纳职工入股,使职工成为具有出资者身份的劳动者;五是将企业资产以协议或拍卖的方式有偿转让。
同时,针对企业改制的不同情况,相应处理职工与原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对于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企业应依法向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对列入破产计划的企业职工,依法向职工发放安臵费。对于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医药费、集资款等历史债务,在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时一并偿还。如果企业在集中偿还职工债务方面一时确实困难,可以与职工协商,采取分期还款方式,并签订还款协议和确定担保办法。
二是对于改制为国有控股的企业,如果职工仍留在改制企业,则改制企业应与职工变更劳动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但将改制前在原企业的工作年限与转入改制企业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
三是对于改制为非国有控股的企业,如果职工仍留在改 制企业,则原企业应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改制企业应与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三)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扫除制度障碍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趋于统一、融合的必由之路。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必须扫除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的制度障碍。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是通过行政手段调整和控制人口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在城乡之间形成一道鸿沟。目前,世界上只有极个别的国家实行与我国相似的户籍制度。我国的户籍制度不仅在国际上是非常落后的,而且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相违背的,应当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这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根据目前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状况,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间的界限。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户籍登记管理方面继续在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间设臵障碍,除了限制“农转非”之外,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因此,尽快取 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之间的界限,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以职业为依据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以实际定居地为依据划分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
第二步,取消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市落户的限制。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都属于中小城市。这些城市正处于逐步发展的成长阶段,具有不断扩大的城市容量,可以吸纳外来人口(其中包括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和定居。因此,首先放宽中小城市对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的限制,对于进入中小城市之后有正当职业和合法收入、有固定住所、并且居住一定年限的来自农村的劳动者及其家属,应当允许其落户。这种办法在少数沿海开放地区已经开始试行,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可以在全国推广。
第三步,逐步放宽农村劳动力进入大城市落户的限制。由于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已经人满为患,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如果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放开户籍管理,难免激化矛盾。因此,在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既要坚持朝放宽户籍限制的方向发展,逐步从以依靠行政手段进行控制为主向以经济手段进行调节为主过渡,又要充分考虑城市现有的承受力,并努力为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2. 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在就业等方面的歧视性规定
根据宪法和劳动法,劳动者具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因此,任何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规定都是不合法的,应当坚决 予以取消。
3.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在继续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要逐步将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中。首先,用人单位应当为与之依法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办理参加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手续。其次,对于长期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民工及其家庭,也应当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之中。为此,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使之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的需要。
第三篇:中国网络营销市场的发展及问题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营销市场的发展及问题对策分析
08信管1班 龚存通 080802011017
摘要:在信息社会和依赖数字化生存的新世纪,国外网络营销还在迅速发展,我国正处于起步的关键阶段。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的新营销方式,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企业在进行网络营销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优势,但又存在很多不足。为此,本文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网络营销发展问题 对策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基于电子信息技术推动的新经济,其实质是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带动一系列创新,其基础是网络化和电子化。新经济时代给人类带来的最根本的变化是使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直接、方便、低成本的沟通和交流,使网络营销作为新的营销方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1网络营销的定义
网络营销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化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包括网上调研,网络新产品的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的总称。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
2网络营销的特点
市场营销中最重要也最本质的是组织和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换。如果没有信息交换,那么交易也就是无本之源。也正是因为互联网具有网络营销所要求的某些特性。使得网络营销呈现出一下特点:
2.1 时雨性。营销的最终目的是战友市场份额,由于互联网能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网络营销使得超越了时空限制进行的交易变成了可能,企业有了更多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进行营销。
2.2富媒体。互联网被设计成可以传输多种媒体的信息,使得为达成交易进行的信息交换能以多种形式存在和交换,可以充分发挥营销人员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2.3交互式。互联网可以进行产品测试与消费者满意调查等活动。互联网为产品的联合设计、商品信息发布、已经各项技术服务提供最佳工具。
2.4个性化。互联网上的促销是一对一的、理性的、消费者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的一种低成本与人性化的促销,避免推销员强势推销的干扰,通过信息提供与交互式交谈,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良好的服务和交易关系。
2.5成长性。互联网使用着数量快速增长并遍及全球,使用者属年轻、中产阶级、高教育水准,由于这部分群体购买力强而且具有很强的市场影响力,因此是一项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渠道。
2.6整合性。互联网上的营销可由商品信息至收款,售后服务一气呵成,因此也是一种全程的营销渠道。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将不同的传播营销活动进行统一设计规划和协调实施,以统一的传播咨询向消费者传达信息,避免不同传播中不一致兴产生的消极营销。
2.7超前性。互联网是一种功能最强大的营销工具,它同时兼具渠道、促销、电子交易、互动顾客服务、以及具有时效性的市场信息分析和由网络营销提供的其他多种辅助的客户自助功能。
2.8高效性。计算机可储存大量信息,代消费者查询:可传送的信息数量与精确度,远超过其他媒体,并能因时因地应市场需求,及时更新产品或调整价格,因此能及时有效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
2.9经济性。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代替以前的实物交换,一方面可以减少印刷与邮递成本,可以无店面销售,免交租金,节约水电与人工成本的和其他附加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迂回多次交换带来的损耗。
2.10技术性。网络营销是建立在以高新科技技术作为支撑的互联网的基础上得,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必须有一定的技术投入和技术支持,改变传统的组织形态,提升信息管理部门的功能,引进营销与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未来才能具备市场的竞争优势。
3国网络营销发展中的问题
网络营销的出现,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既是发展的机遇,又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尽管我国在网络营销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不高,网络营销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目前我国网络营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3.1观念问题
3.1.1对网络营销认识不够
我国在部分企业还只停留在实体市场上,没有认识到网络经济条件下抢占网络市场信息这一虚拟市场对赢得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认识到在世界经济多极化、区域化、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今天,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形成并保持其自身优势,就必须加入因特网开展网络营销,不能错误地认为网络只是电子技术专业人员专用的。
3.1.2传统消费观念对网络营销的影响
由于受传统的购物思想的影响,总习惯于眼看、手摸、耳听、口尝等直接方式进行购物,顾客普遍感到在网上购物不直观、不安全。据最新调查显示:86%的人表示不会以任何方式在网上进行金融交易,88%的人表示不打算在网上购物。目前,我国人口知识水平总体而言不是很高,导致了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
3.2管理问题
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经营方式陈旧,无法适应网络营销发展的需要管理程序化、科学化是实现网络营销的基本要求。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尚处于主观、随意的经验管理阶段。这种不规范的管理,只能使计算机简单模拟原来的手工操作流程,从而加大了通过网络系统实现的难度,增加了投资成本,降低了网络营销的投资收益率。
网络营销的核心内容是网上购物,而消费者到网上购物的前提条件是对厂家和商家的信任。如果商家信誉低,则无法进行网络营销。目前,我国从事网络营销的企业或网站的信誉不高,很难使消费者到网上进行互不照面的交易。
3.3网络问题
3.3.1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不能适应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
网络营销的发展,要求网络传输有极快的响应速度和畅通的道路。我国由于经济实力和
技术方面的原因,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缓慢和落后,已建成的网络,其质量离网络营销的要求相距甚远。
3.3.2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直接影响网络营销的发展
安全问题是企业和消费者在网络营销中最担心的问题,因此,如何保障网络营销的安全,将一直是网络营销的核心研究领域。对于我国来说,网络产品本身就隐藏着不安全隐患,加之受技术、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不安全因素更显突出。
3.4技术问题——难以实现真正的网上支付
网络营销的核心内容是信息的互相沟通和交流,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洽谈和确认,最后才能发生交易。此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介入是必须的,银行所起得作用主要是支持和服务,属于商业行为。但是从整个网络发展来看,在网上直接进行交易,就需要通过银行信用卡等方式来完成,而目前我国国有专业银行网络选用得通信平台不统一,不利于各银行间的跨业务互联互通和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
3.5立法问题
网络法律不健全,不能保证网络营销的顺利实施。网络营销作为一种自由开放的营销模式,它要求有一个与网络营销有序发展相适应的游戏规则。而我国目前的互联网状况是:流通秩序比较混乱,缺少协作与管理,信息的跨地区和跨国界的传输又难以公证,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纵横交错而滋生出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
3.6策略问题
3.6.1网络营销的策略水平低,效益差
我国企业对网络营销这一特殊营销方式的营销策略缺乏研究,处在摸索阶段。不少企业还只沿用过去传统实体市场营销策略,网络营销效益不佳。据悉,目前全国开通网上购物的商业企业,迄今尚无一家盈利,一些网上商店开张不久即宣布倒闭,少数几家也是依靠昔日的实体商场的信誉而勉强维持。
3.6.2用率低营销方式单一
大部分上网企业的网络营销仅仅停留在网络广告与网络宣传促销上,而且网络促销也只是将企业的厂名、品名、地址、电话挂在网上而已,很少有企业拥有自己独立的域名网址,网络利用率低。甚至有不少企业上网是为了赶时髦、追潮流,把网络仅当作一种方便快捷价廉的通讯联络方式,而涉及网络调研、网络分销、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服务等营销活动者廖廖无几,网络对企业营销的巨大优势与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7、税收问题
这是国际社会争议颇多的话题,发达国家不主张对网上实现的交易征税,发展中国家则主张征税。因为实现了销售,商品的所有权由卖方转向了买方,价值得以实现,属于销售行为,就应征收增值税、消费税等多个税种,但是目前这些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同时对网络营销的销售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等,都给税收征管带来工作难度,不可测量的特点也给税收的计量带来困难。
4网络营销发展的对策
虽然网络营销在现阶段存在着不少不利于其发展的因素,但不可否认,它的优势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有着广阔的历史前景。为了加快网络营销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
4.1提高人们对网络营销的认识,加快新营销模式的推广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的网络营销是未来营销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引导网络营销的发展是政府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4.1.1要加强对网络营销的宣传,提高全民族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使人们认识到这是一种趋势,也是一次机遇,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要加快对网络营销的推广,政府要通过制订切实可行的推广计划,总结成功的经验,对技术上成熟、安全性较高的营销模式要先行推广,并分类指导,逐步实施。
4.1.2要加大对网络营销的扶持力度,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促进网络营销的发展。对网络营销的扶持既要有经济上的帮助,也要有政策上的引导。如政府通过采取面向市场的鼓励政策,鼓励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参与网络营销活动;对企业在网上交易减少干涉,并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支持;要帮助解决网络营销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安全问题、信用问题和法律问题等。
4.2强化企业的网络营销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网络营销的模式
面对网络营销带来的机遇,企业应迅速做出反应,尽快加入网络营销的行列。为此,要迅速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网络营销模式,以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率。由于目前我国国内市场商业信用较差,如果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网络交易模式,很难迅速推进网络营销的发展。因此,应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营销模式。
4.3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为发展网络营销提供资费和技术的保证
4.3.1降低上网资费,增加上网人数
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程度低是与上网人数少密切相关的,为了加快网络营销的发展,政府应鼓励个人和组织上网,以增加上网人数。上网人数的多少受网络运行的速度和上网的资费高低所制约,在我国目前消费者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降低上网收费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政府要制定政策,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其它行业介入互联网的经营,打破垄断。通过竞争,促使经营网络的公司增加投入,提高网上运行速度,降低收费标准,以加快网络营销的发展。
4.3.2 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能
网络营销要适应市场全球化的新形势,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并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信息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加强信息安全研究是我国发展网络营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信息安全体系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必须有先进的技术系统来支持,没有信息安全技术就没有信息安全。二是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与采用和国产信息安全产品的采购与装备,也应纳入法制的范围。信息安全技术产品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它不仅受市场机制的调控,还要受国家安全机制的调控。因此,必须协调好国家信息安全体制与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及产业法制体制之间的关系。要依靠国家的投入和政策扶持,依靠各类网络单位的积极支持,依靠信息安全产业和市场的推动,建立起我国信息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和技术管理体系。
4.4完善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网络犯罪行为
无论网络安全、网上结算还是货物配送,都涉及法律法规问题。只有健全法制,严惩违法者,才能保证网络营销的正常运行。因此,国家必须在立法和执法上加大力度,强化网络交易安全管理,制定有关的网络交易标准和管理标准,规范买卖双方和中介方的交易行为。要尽快完善网络交易的法律法规,明确交易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交易行为。
4.5制定科学的网络营销策略
4.5.1全面制定网络营销的发展规划
网络营销以电子技术为手段,为买卖双方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和更广阔的贸易空间。为使企业更好地发展网络营销,必须全面制定网络营销发展规划。
加强企业内部网和外部公用网的建设,在整合自身资源、提高营运效率和调整企业文化的前提下,运用网络虚拟化手段,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建立完善的网络营销系统。
运用网络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整合上、中、下游产业或市场,联合尽可能多的网络企业相互传送市场信息,提供相关产品。在新经济特有的开放和透明的大背景下,完成从接单到产品设计和生产,直至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运作。
通过建立买卖双方“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中介平台,最大程度地降低营销成本。
4.5.2制定科学的网络营销策略,吸收更多的顾客
网络营销成功的关键是吸引顾客上网和愿意网上购物,因此,网络营销策略也主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吸引顾客上网是网络营销的基础。企业在建立自己的网站的时候,成功地吸引目标消费者及目标利益相关者的注意力便成为企业顺利进行网络营销活动的首要条件因此,企业要根据网络用户的爱好与品位,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网站,让用户有足够的理由来访问你的网站,使用你提供的服务。同时,企业网站如果要形成长期的吸引力,不仅要成为有效的吸引媒体,还必须有助于互动关系的形成,因此,企业必须使网站能够提供互动环境,而不要把网站仅用作下载公司简介的场所。
4.5.3建立新的营销策略组合,满足顾客的要求
网络营销策略的另一项内容是建立新的营销策略组合,以吸引顾客在网上购买商品。具体说来,即由传统的“4P”组合策略发展到“4C”组合策略,进而发展到“4R”(关联、反应、关系、回报)组合策略。通过这些策略,使更多的新顾客变成老顾客。“4R”组合的特点是竞争导向与顾客中心的有机结合,即通过与顾客建立各种关联有效地吸引顾客,以快速的市场反应稳定顾客,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而留住顾客,给顾客和股东带来丰厚的回报实现顾客与企业双赢。通过上述策略组合的发展与完善,实现企业更高的营销目标。
5总结
网络营销作为一种全新营销理念,它的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它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营销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中国的网络营销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有许多地方还需要学习、实践和完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在网络营销的人才和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加入WTO后对中国的网络营销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来自政府的支持已成为发展网络营销的坚强后盾。随着我国网络营销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购物理念的不断改变、网络营销环境的日益改善、制约网络营销发展因素必将大大减少,网络营销的发展也将得到强有力地促进。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吴健 2009年
【2】《网络营销》 屈云波 2001年
【3】《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姚国章 2001年
【4】《网络营销原理》沃德·汉森
第四篇:房屋租赁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房屋租赁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房屋租赁作为房地产市场的交易形式,对于构筑多层次的住房市场,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保障民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市房屋租赁市场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一、江左房屋租赁市场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据江左市公安局2009年统计,全市(包括县市)共有暂住人口320万,其中市区约有暂住人口285万,通过租赁房屋解决住房问题的有218.9万,约占市区暂住人口的76.8%。
1.租赁市场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但年底租赁交易量趋缓,租金价格微降。今年以来,我市房屋租赁市场总体上相对稳定,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在3月达到高峰。据统计3月份租赁成交量环比上涨27.1%,同比上涨7.1%,成交均价环比2月份也有3.6%的增长。从11月份开始,江左房屋租赁市场开始进入一年一度的租赁淡季,租赁交易量趋缓,租金价格微降。据我爱我家市场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显示,11月(数据截止11月30日下午5点)江左租赁市场的租金价格环比上月有所下探,月平均租金为2330元/平方米,环比微降0.21%,比去年同期涨幅为3.88%,同时成交量较上月也有所下滑,环比下降4.13%,市场整体运行呈现租赁价格下跌,成交量下滑的特点。
2.各城区租赁成交量差异较明显。
3.租赁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从供需比例和成交情况来看,今年江左租赁市场供需双方基本达到平衡。2月份由于江左买卖市场的持续高温,去年很多因观望房价走势的购房者由选择租房过渡转战买卖市场外加年底回家过节人群的增加,从而导致了客户需求的回落。自3月份开始,江左的租赁市场一下子活跃起来。据统计,3月租房客户的需求量环比1月上涨了84%,同比上涨17.5%,涨幅近一倍,与此同时,房源的供应量在3月份也大幅增加,据统计,与2月相比,3月的租赁房源的供应量环比上涨104.8%。4月份出台的楼市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江左的租赁市场。新政后许多购房者暂时放弃购房计划,继续观望,促使租赁市场“由购转租”者增加,前期“由租转售”的房东在此时也开始对楼市持观望态度,重新转战租赁市场,市场供需双方大比例的增长幅度,从而加大了租赁市场成交量持续升温的局面。
4.租房人群。我市的租房人群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困难群体,二是农民工,三是大学毕业生等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四是工作流动性较大或收入不稳定的人群。
(二)管理情况。自2007年1月《江左市房屋租赁管理规定》实施以来,江左市积极组织各区开展房屋租赁备案登记工作,加强了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管理,租赁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城镇房屋租赁进一步推进。2007年江左市五城区共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8074件,备案建筑面积合计282.37万M2;2008年,五城区共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8961件,备案建筑面积合计348.99万M2;2009年,五城区共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12579件,备案建筑面积合计391.2万M2。今年上半年,五城区共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8520件,备案建筑面积合计256.9万M2。
(三)公共租赁房建设和保障情况。近年来,我市坚持“租、售、改”三位一体方针,大力推进和完善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拆迁安置房(限价商品房)、危改房和人才专项用房组成的“六房并举”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打造保障性住房体系的“江左模式”。我市从2005年开始探索建立经济租赁住房制度,解决“夹心层”住房难问题。截至2010年底,我市市、区两级已建、在建和筹集的公共租赁住房已近190万平方米,并在城西塘北、庆隆、蒋村,城东牛田、三里亭,城北花园岗等6个地块落实了约171亩土地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预计可建公共租赁住房约37万平方米,建成后将解决约6000户家庭的住房困难。此外,我市还从已筹集的廉租住房房源中调剂了1230套房源,合计建筑面积7.52万平方米,用于公共租房配租。
二、江左房屋租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房屋租赁市场发展滞后。我国居民家庭偏好拥有住房,我国房地产业普遍存在重“拥有产权房”轻“租房”的特点。江左也不例外,全社会的注意力聚焦于买房,房屋租赁被严重忽视。即便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租房都是解决住房问题的重要选项。在美国,2009年自有住房率为67%、租房率33%(纽约曼哈顿90%居民租房);在德国,租赁住房率达58%,年轻人77%租房;在法国,35%的人租房,17%的人租住廉租屋,6%为住免费房特困人群;在日本大城市,买第一套房屋的人平均年龄为35岁,东京91.5%的人租房成婚;在韩国首尔,一般工作10至15年后才能买房,之前都是租房;在香港,200万人住公共租屋,占总人口29%。而在我国,居民产权房比例高达90%。我市租房市场短缺与不完善加剧了楼市结构失调,一窝蜂地买房抬升了房价,成为工薪阶层不可承受之痛。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显示,2009年1至10月,江左房屋租售比突破1︰360。江左房屋销售价格上涨速度远远快于房屋租赁价格,又进一步加剧房屋租售比失衡,也使房屋租赁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房屋买卖市场的发展。
(二)房屋租赁管理工作滞后。由于房屋租赁市场这几年发展迅猛,而市场管理却没有及时跟上,且房屋租赁市场本身涉及的管理主体较多,管理对象也很复杂,因此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集中体现在:一是房屋租赁管理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1995年5月9日建设部发布《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今年12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2011年2月1日施行,《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两个《办法》的出台竟相隔了15年。《江左市房屋租赁管理规定》于2007年才颁布实施。二是租赁管理覆盖率较低。2009年,出租住宅备案件数只占总备案件数的20%。房屋租赁管理因为租赁关系隐蔽原因导致租赁管理的覆盖面较低,租赁当事人依法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的比率不高。而针对当前房屋租赁管理又缺乏处罚依据,如租赁当事人拒不提供租赁合同导致租赁金额及处罚额度无法确定。同时,由于房屋租赁管理对象复杂,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管理工作,《江左市房屋租赁管理规定》中对公安、消防、工商、税务等部门在租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够突出,致使可执行性及可操作性的难度加大。三是隐形租赁市场大量存在。未经房地产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隐形租赁市场大量存在,部分城区隐形租赁市场所占比重超过依法设立的租赁市场。对此,房地产管理部门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管理措施,同时,在制定行业政策和管理规范时,由于缺乏准确的市场行情,在实施市场管理时往往偏离实际情况,影响房屋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房屋租赁的纠纷较多,治安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房屋租赁的纠纷较多,主要表现在租金支付、损害赔偿、转租、房屋本身问题等方面。如房屋产权不明,临时建筑或违章建筑,新建房屋未完成验收,或者消防等其他附属设施未验收,房屋设施老化易形成安全隐患。法律规定,房屋产权不明,临时建筑或违章建筑不能用来出租,已经达成的租赁协议属无效合同,承租人随时有被赶出的风险。房屋及其附属设施未验收或者房屋设施老化则存在安全风险,对承租人的人身安全形成威胁。二是群租现象突出,当前,承租方将房屋人为地分割成若干空间,分租给若干人的情况非常普遍。这种租房人数大大超过房屋各种设施承载限度的现状,导致居住环境、卫生状况越来越差,同时也出现了安全、消防等诸多隐患。三是出租房屋存在着较大的社会治安隐患。近年来,发生在出租房的抢劫、盗窃等案件的比例攀升。许多流窜作案的抢劫、贩毒、赌博等违法犯罪份子都是利用出租房屋作为窝点和作案场所,“出租房”成为不可忽视的治安隐患所在。
三、国内外规范发展房屋租赁市场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租控制”实现房地产资源的有效利用。“租赁控制体制(Rent Control System)”简称“租控制”,是美国政府旨在通过抑制飞速上涨的房屋价格、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通货膨胀而采取的保障房屋承租人的法律体系。考察“租控”资料的来源要追溯到二战时期。由于战争期间房屋短缺,1943年美国联邦政府实施了对房地产租赁市场进行管理的一套法津体系。该体系可以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了解到房地产承租人向房产主交付的租金额度成该是多少,从而确保战时国内社会秩序的稳定。由于“租控制”带有明显的政府干预市场的作用,不利于和平时期的经济发展,所以在二战结束后“租控制”就终止了,但是在有些地方,由于相继而来的经济繁荣与超速发展,为了平衡区域经济差异,避免经济发展失衡,美国政府在少数城市仍然保留了“租控制”作为经济系统中的“稳压摇”,比如纽约,“租控制”延续至今。在纽约.承租人如果继续租赁房产用以个人居住的话,房产主往往不仅不能拒绝,而且不可以提高租金的价格。1979年,在具有可比性的两个城市达拉斯与三藩市,没有推行“租控制”的达拉斯新建造单元达11000套而房屋空置率达16%,实施“租控制”的三藩市新建单元仅有2000套,空置率为1.6%。“租控制”对调控美国当时的房地产市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进现有房地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在竞争性住房需求中分配现有短缺资源;三是通过潜在承租人理性利用现有房源。
(二)德国租赁繁荣促住房市场稳定。德国房屋租赁市场的繁荣,对稳定住房市场需求和避免房价大幅上涨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德国租房者占多数,有60%左右的居民租房,其中年轻人77%左右为租房族。德国租房比例高,重要原因就是德国法律给予承租人近乎完美的保障。德国房屋租赁市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社会福利房阶段。二战后到上世纪末,德国大规模兴建社会福利住房以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德国早期的社会保障用房开发经验是国际范围内被广泛参考的模式之一。德国政府划出特定区域建设低收入人群住房,由社会投资人开发建设,并向住房者收取低于市场价格的租金,租金与市价的差额由政府补贴给投资人。政府通常向住房建设投资者提供无息住房建设贷款,该贷款偿还期可长达30年至35年。社会福利住房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多子女家庭、老人和残疾人等。2003年德国议会停止向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补贴,30年来德国共为此花费了300多亿欧元。目前社会福利住房比例约在10%左右。二是租赁市场发展阶段。自上世纪末开始,大多数居民的住房问题得以解决,福利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德国政府并未放松对整个住房和租房市场的管理。德国《民法典》等多项法律对房租价格进行了强有力的管理和约束,特别注重保护房客利益,规定房东不得随意涨房租。例如,房东须书面陈述涨价理由,并且在一般情况下还须举出三个同类住房涨价的例证,否则房客可以起诉。需要指出的是,即使要涨到同类住房的通常水平,当事人还必须连续15个月内没涨过价,而且涨幅一般不得超过10%。根据法律,德国每个州、市及乡镇都设有独立机构,主要是根据所租房屋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房屋建筑年份、质量及节能情况,来确定基本价格范围。而且法律明文规定,如果房东的房租超过“合理房租”20%,就构成违法行为,超过50%就构成犯罪,这就使得租房市场极为稳定。因此它制定的价格一般都能得到执行。此外,政府还根据家庭成员多少、失业时间长短等条件向贫困家庭发放每月数百欧元不等的租房补助。
(三)深圳完善的管理体系规范发展房屋租赁市场。深圳加强房屋租赁管理的主要做法:一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房屋租赁管理机构体系。在深圳市规划国土局下设房屋租赁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市房屋租赁的宏观管理工作。按照行政区划,分别在全市6个区设立区房屋租赁管理办公室,在各街道办事处和各镇设立了54个房屋租赁管理所,区租赁办和各租赁所负责实施具体的房屋租赁管理工作。市租赁办、区租赁办和租赁所构成了深圳市房屋租赁的三级管理系统。完善的机构体系在组织和人员上为加强房屋租赁市场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制订一套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先后通过市人大、市政府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房屋租赁管理条例》及《深圳经济特区房屋租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深圳经济特区出租屋管理若干规定》,形成了以一个法规、两个规章为核心的房屋租赁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在法律上确立了深圳市房屋租赁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对房屋租赁市场实行了市场准入政策;建立了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制度,通过对租赁合同的登记备案,加强政府对出租屋的管理;建立了出租管理的部门协作制度,明确了工商、税务、计生、公安等部门与房屋租赁管理部门的协作关系,对出租屋实施综合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房屋租赁管理体制。深圳市在房屋租赁市场管理工作中坚持做到四个统一:首先是统一执法主体。深圳市房屋租赁部门是全市房屋租赁管理的行政执法部门,在各租赁所设立窗口,统一对外,避免了多头管理。其次是统一执法依据。充分发挥市租赁办业务指导和宏观管理的职能,加强政策调研,在一个法规、两个规章的基础上,统一制定了大量具体执法的政策和规定,在全市6个区统一执行,避免了政出多门。三是统一工作规程。编制了一套房屋租赁管理的操作规程,对房屋租赁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和各个环节均作了明确的规定,确保全市房屋租赁照章运作。四是统一考核指标。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对租赁系统各基层部门统一进行工作考核,检验基层部门的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和工作成效,将所有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评比。四是建立房屋租赁指导价格体系。为了指导房屋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制定了房屋租赁指导租金,定期予以公布,为租赁双方当事人确定租金水平提供价格参照。指导租金是以市场租金价格水平为依据,政府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测算方法,定期制定和公布的不同地段、不同结构、不同用途出租屋的阶段性租金。为了确立指导租金的法律地位,在《深圳经济特区房屋租赁条例》中对指导租金的公布和作用予以明确的规定,“市主管部门应根据房屋租赁市场价格水平定期颁布指导租金。当事人可参照指导租金约定租金数额。”五是确立部门协作机制。深圳市采取部门协作的方式强化管理,并将其制度化,明确了工商、税务、计生、公安等部门与房屋租赁管理部门的协作关系,要求各有关部门在办理涉及有关出租屋的业务时,按规定必须认真审查其是否持有房屋租赁管理部门核发的租赁许可证,严格按房屋租赁管理部门登记的租赁合同办理,不得用于超出许可证核准的范围。同时,房屋租赁部门在进行合同登记时,必须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计划生育审查、暂住户口登记、社会治安管理等工作。还摸索出了租赁所与派出所“房户合一”管理,租赁所、派出所和物业管理公司合作的“三位一体”管理,以及多部门联合办公管理,租赁部门代征租赁税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协作模式。
(四)东莞创新管理模式 多管齐下加强房屋租赁管理。“管房”与“管人”相结合。东莞市专门举办“流动人员和出租屋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培训班;成立流动人员和出租屋信息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已录入信息可达到200万人。樟木头、长安等镇利用这些录入信息成功破获了数起案件。今年6月,东莞市政府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全面开展“安全文明出租屋”创建活动的意见》,提出力争通过3年努力,使全市90%以上的出租屋达到安全文明出租屋的要求。通过对“人”的管理达到规范房屋租赁市场的目的。不断创新物业托管模式。东莞市从2009年开始在城区开展物业托管试点。黄江镇长龙村率先试行出租屋物业托管模式,引进广东省华侨物业管理公司正式签约进驻,首先设立出租屋管理服务点,全面接管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进一步加强监管消除治安隐患;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根据当地村民和市场需要,推出出租屋委托物业服务模式;出租屋的登记、办证建档率达到100%。这种模式获得了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的肯定和好评。加强对承租人的权益保障。东莞稳步推进承租人人身意外保险,长安和樟木头两个镇作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试点镇。
四、从“四个关系”正确认识发展房屋租赁市场的意义
(一)“买房”与“租房”的关系。“居者有其屋”有两个含义,一是拥有产权房,二是有房住。对于我国的住房制度,经济学家吴敬琏有个形象说法:政府的责任是“居者有其屋”,不是“居者买其屋”,租房也是解决住房问题的现实选择。
1.“买房”市场和“租房”市场,是构成一个健康完整的住房市场的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如果缺少租赁市场的支持,必然导致市场仅由消费性置业单独支撑,出现房地产的业态失衡,将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对住房市场产生破坏性伤害。规范房屋租赁市场,是构筑多层次的住房市场、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
2.发展房屋租赁市场有助于形成合理的房地产市场定价机制。因为租金与房价有直接的关系,租金折现后可以真实反应房地产的价格,也是确立房地产定价体系的重要依据之一。
3.培育规范的房屋租赁市场,能够促进房地产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也有助于促进投资趋于理性。房屋租赁市场的需求上升后,整个房地产市场就会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将一部分住房需求吸纳到存量房市场中,从而使增量市场以致土地市场达到相对均衡状态。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居民树立购买与租赁并重的消费观念,根据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来选择买房或租房,对房地产供给的压力、房价上涨压力都会起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作用。
(二)“管房”与“管人”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大量外来人才来杭创业,我市流动人口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江左市公安局提供的资料,2009年江左市区暂住人口规模已达284.93万人,比2000年增加223.9万人,年均增加24.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8.7%,远高于户籍人口年均1.6%的增长率水平。同时,“举家流动”现象日趋增加。据江左市人口和计生委《江左市流动人口引导调控研究》调研组调查数据,在我市外来人口中,来杭时间在1年以上的比例占80.9%,其中居住6年以上的占24.2%;有54%的被调查者有家庭成员同来江左,其中80.8%的已婚外来就业者的配偶同在江左;在有子女的已婚外来就业者中,有46.5%的人带子女在杭,另有37.7%的外来就业者配偶与子女均在杭,实现“举家流动”。而外来人口“举家”留杭,给我市的城市经营与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其中住房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出租房屋成为外来流动人口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出租房屋管理,通过“以房管人”,摸清流动人口的底数,掌握相关信息,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关键性工作。由此可见,建立一套租赁房屋与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健全房屋租赁市场的综合管理机制,实现“管房”与“管人”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规范房屋租赁市场,还有利于加强我市流动人口管理、改善其生活环境、稳定社会安定。
(三)租赁房管理与保障民生的关系。房地产具有双重属性,它兼具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双重属性,它又承担着两个任务,一是保增长,二是保民生。消费品属性是房地产业的基本属性之一,在“衣食住行”中的“住”是老百姓基本的生活要求,因此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也就成为了重要的民生问题。
1.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是“保障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解决中低收入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日前,江左市在长三角地区率先推出的600套公共租赁房正式接受申请,年底将完成配租。通过“以租代买”的方式,解决两个“夹心层”住房问题:第一个夹心层是符合经济适用住房条件又暂无力购买的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第二个夹心层是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才。
2.加强房屋租赁市场管理是构建安全、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房屋租赁市场的发展,可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有益于与房地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还有利于解决安全问题、群租现象、危旧房出租问题,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从微观角度看,加强房屋租赁市场的管理,将“地下”交易行为纳入管理范围,及时、准确掌握出租房信息,有利于保护出租人、承租人的合法权益。
(四)租赁房管理与社区管理的关系。目前房屋租赁市场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绝大部分租赁行为属于“地下”行为,这既不利于维护租赁方和承租方等的权益,又加大了物业管理的难度,尤其是不利于老小区物业环境的改善,也不利于承租人享受社区服务、参与社会管理。加强房屋租赁市场的管理,充分发挥社区管理职能,促进租赁房管理与社区管理的融合,既能提高租赁房管理效率,又使承租人充分享受社区服务资源。
五、加快江左房屋租赁市场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政策
1.完善房屋租赁管理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将于2011年2月1日施行,我市应抓紧完善《江左市房屋租赁管理规定》。首先,关于租赁备案制度,进一步规范各项租赁房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措施,统一制作表、簿、证、册、图,形成系统、规范的管理档案资料。要立足长远,加强对租赁房屋的跟踪管理工作。建立房屋租赁登记备案信息系统,逐步实行房屋租赁合同网上登记备案,并纳入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其次,关于“群租”问题,《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规定:“出租住房的,应当以原设计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标准。厨房、卫生间、阳台和地下储藏室不得出租供人员居住。”我市应对此进行明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群租”现象,减少消防、安全隐患。第三,关于保障出租人、承租人权益方面,应根据《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规定明确如下内容:房屋租赁合同期内,出租人不得单方面随意提高租金水平;承租人转租房屋的,应当经过出租人书面同意。
2.增强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的可操作性。随着房屋租赁市场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立或者细化相关管理条文。在房屋的出租条件方面,对未取得房屋产权证及未经过规划、施工许可的出租房屋,建议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本部门(无上级主管部门的)提供情况说明,内容包括建造年份、结构、面积、权利人、实际使用人等,同时提供相关材料证明该房屋属于合法建造并通过竣工验收合格的房屋。在房屋的用地性质方面,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带动了城乡结合部集体土地上的房屋租赁市场,而现行的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主要明确的是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因此需要把集体土地性质的房屋租赁纳入管理办法之中。对集体土地房屋的出租,建议由村、镇、区相关部门出具相关建房审批证明,如属单位房,则提供由土管部门出具的相关建房审批证明。
(二)建立机制
1.建立基层房屋租赁管理网络。如深圳市基本建立了较健全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对房屋租赁市场进行管理,设立了基层房屋租赁管理所(站)54个,管理人员800多人,有效地保证了房屋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根据《江左市房屋租赁管理规定》,落实房屋租赁管理人员、经费等保障。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房屋租赁管理的领导和协调,落实管理经费、组织与人员,做好本辖区内的房屋租赁管理工作;《江左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暂停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降低部分收费标准的通知》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暂停和降低标准后,有关执收单位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酌情予以保障。
2.建立房屋租赁协作管理机制。借鉴深圳房屋租赁所与派出所“房户合一”协作管理的模式;房屋租赁所、派出所、物业管理公司“三位一体”协作管理的模式;房屋租赁所、派出所与村委会协作管理的模式等,加强对房屋租赁管理工作的统一协调。一是建立部门之间的信息通报制度和联系人制度,定期在部门与部门之间通报各自掌握的信息;二是建立租赁房屋协管机制,如与公安建立外来流动人口信息通报制,与工商部门联系将租赁房屋登记备案作为领取营业执照的前置条件之一,并在每年工商营业执照年检时,将租赁房屋登记备案证作为年检的必备要件。积极与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协调,充分利用社区民警、治安协管员的作用,加大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管理;三是进行联合执法,会同公安、综合治理、工商、税务等部门适时开展出租房屋清理整顿工作,依法对非法出租房屋的出租人给予依法惩处。四是尽快建立政府部门之间房屋租赁有关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秩序,促进房屋租赁市场的发展。
3.依靠基层组织力量加强对房屋租赁的管理。一方面应加强对房屋租赁的行政管理外,另一方面也可依据《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充分发挥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自律管理作用,对违反业主公约、业主大会决定的租赁问题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进行解决。同时,居委会(村委员)应发挥在房屋租赁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协助相关部门做好房屋租赁工作。
(三)构筑平台
1.构筑房屋租赁管理信息平台。一是依托房管部门现有的房地产市场信息平台,开展网上登记、租赁、就业、计生、流动人员管理等各项工作。二是与横向部门加强租赁信息交流,建立区域性的房屋租赁信息数据库,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的全面建设。三是以房管人,建立租赁房屋管理档案。详细记录房屋所有权人、房屋质量、承租人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将租赁房屋的承租人的具体情况,包括计生、户口登记等纳入房屋管理档案,通过这一档案的记录,开展税收等行政管理事务,从而实现房屋租赁管理的信息共享。
2.构筑社区房屋租赁服务平台。房屋租赁管理和房屋租赁服务之间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应向其所处社区范围内的房屋租赁当事人提供租赁服务,如定期发布房屋出租信息、公布市场房屋租金价格等,具有其他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可信度。在租赁行政管理过程中,完善的房屋管理档案,有利于向承租人提供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合格出租房屋的信息,保障承租人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调控
1.规范房屋出租市场的租赁行为。一是合同标准化。在登记备案制度的基础上,推行房屋租赁标准合同,明确租赁当事人的责、权、利,逐步实现房屋租赁市场的统一管理。二是租金合理化。发布江左市房屋租赁指导租金。目前,我国已有部分省、市提出了房屋租赁市场指导租金的概念,并付之实施。市场指导租金定期颁布,使政府及时了解租赁市场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为租赁双方议定租金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保证了国家税收的征收,其意义不可低估。结合江左市的具体情况,可以由江左市各区房地产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市场租金样本的调查、采集、录入、跟踪等具体工作,然后由江左市房地产管理部门汇总,修正并定期公布江左市房屋租赁指导租金。三是企业规范化。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房屋租赁从业人员的管理与业务培训,实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2.加强宣传,引导梯度住房消费。一要引导居民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对于当前暂时没有能力购买商品房的家庭要鼓励通过租住出租房屋。鼓励居民通过租赁市场解决住房问题,研究职工住房公积金支持住房租赁的政策。二要通过鼓励和引导,增加可供出租的房源。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税收政策,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等机构投资者进入租赁市场,经营住房租赁业务,增加租赁市场供应;研究通过“低税率、严征管”,鼓励私人住房出租。鼓励江左一部分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出租出售并举,盘活存量。三要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加大房屋租赁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使房屋租赁当事人真正了解房屋租赁登记的目的和作用,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3.加大公共租赁房的建设和保障力度。一是保障房源。经济租赁房建设方面要求有新思路、求新突破,用好闲置公房,解决经济租赁房房源问题。二是落实管理服务措施。江左市租赁房建设管理中心应强化各项服务措施的贯彻落实,确保运作程序的公开、公正、公平,使公共租赁房真正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三是完善退出机制。健全城市住房困难家庭住房状况及收入、财产状况核定机制和保障对象信息动态信息相结合的动态监管体系。四是廉租房坚持实物配租与货币补贴相结合,以货币补贴为主、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以分散安置为主、市级管理与区(街道、社区)管理相结合,以区(街道、社区)管理为主的“三结合、三为主”方针,落实管理服务措施,让廉租户享受高品质管理服务。
4.进一步完善服务职能。如何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等多种政策工具和手段,更好地提供以服务型为主的公共产品,是我国政府未来一个阶段将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具体而言,可以实行差别化、人性化的政策手段:一方面,可以对空置住房征收累进的闲置税(如我国台湾地区),一方面可以对学生或者某类特定群体免征物业税(如英国),若政策能在微观层面上收放自如,便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某些负面效应。
第五篇: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民盟甘州区委蒋德虎、张大龙、侯兴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城乡差距和二元经济体系却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道“藩篱”。毋庸臵疑,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农村金融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经济,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当前,农村经济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走出农村金融困境。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充满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从历史来看,中国农村金融历经发展、调整、徘徊和改革等艰难曲折的演变过程,近年来,又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尤其是2006年以来,大发展阶段的特征非常明显,它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作用也非常明显。当然,从更高的层面和要求看,它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979年,我国农业银行恢复,在近30年的金融改革里,农村基本上形成了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体系,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最为普遍。但是与此同时,民间借贷却悄然萌发,形成了一套在法律约束之外的非正规金融系统,与正规金融体系并存。非正规金融游离于国家监管体系之外,具有一些灰色性质,其发展规模与领域有很大的局限性。近年来,正规金融机构由于受到商业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约束,并且我国在加入WTO后金融安全意识加强,以及新巴塞尔协议对于金融机构坏账率的约束,使得他们越发不倾向于在农村地区提供小额贷款和开展业务。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这一变革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十一五”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中国金融服务“三农”的进展是非常明显的,表现在:
(一)农业发展银行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全力支持“三农”
农业发展银行是中国唯一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办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近年来,在积极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促进粮棉油市场稳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与此同时,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对大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也发挥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经过改革,农业银行已经形成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和新农村建设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宽领域的支农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金融并举的农村金融发展思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信用社单一主体转向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共同承担。农业银行作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完成股份制改革,确立了面向三农、商业化运作的原则后,专门成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开始逐步发挥其在“三农”领域的金融主渠道作用。尤其是在增强“三农”的信贷支持,强化“三农”金融产品的研发等方面,其力度明显加强,也为其自身发展找到了新的盈利增长点和新的盈利空间。
(二)农村信用社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强化服务“三农”
继2003年国务院国发15号文件实施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授权省级人民政府实施行业管理以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有了蓬勃发展,进入2008年以后,农村信用社第二 1
轮产权制度改革掀起,新一轮改革在推进股份制改造,改革省联社体制和机制,实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等方面都在积极推进,改制为省级农村合作银行,从而激活了农村信用社的活力,大大增强了其支持、服务三农的力度。
(三)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回流农村成效显著,有力支持“三农”
2007年成立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中国邮政集团总公司依据邮政网络成立组建的,承继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公司经营的邮政金融业务及因此而形成的资金和负债的金融机构,其成立后,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取得了快速的进展。“三农”服务功能有新的加强,主要表现在:第一,向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提供批发性资金;第二,以小额信贷为突破口,加强农村信贷服务;第三,改善基层网点服务功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它彻底改变了“只存不贷”的历史,有利于农村资金回流,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服务供需矛盾,有利于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社区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
(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快速发展,增加服务“三农”
2006年以来,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确认和巩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合法地位,允许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通过以奖代补、定向费用补贴、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等优惠政策,拓宽了资金回流农村服务“三农”的渠道,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对国际金融负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新型金融机构包括了(1)村镇银行,据银监会工作安排,将在2009-2011年达到1027家;(2)小额信贷公司,数量更多;(3)贷款公司,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设立在农村地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4)农村资金互助社,具体由工商登记、银监会批准等多种形式。
(五)农业保险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支持服务“三农”
在前几年总结试点的基础上,财政部、银监会围绕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保费补贴,落实保费补贴发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农业保险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表现在:农业保险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农业保险功能作用逐步发挥,农业保险覆盖区域不断扩大,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该说,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成效也十分明显,在服务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川,但必须看到,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因素,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不完善
总体而言,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仍然滞后于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还没行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尚未立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规模太小,无法满足政策性金融的需求,而且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边界比较模糊,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也承担了一部分政策性金融业务,总体而言,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明确和加强。
(二)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缺失,定位不明确
功能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性功能缺失。表现在中国农业银行商业化运作,大量收缩农村的营业网点,扶贫的政策实施不理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政策性功能不全;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残缺等问题。二是商业性功能缺失。四大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导致农村网点大幅度减少,直接面向农村的涉农业务减少,对农村的信贷只限于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户、农业生产的金融服务处于萎缩状态。
各大金融机构定位不清,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农行在农村的机构大幅减少,被撤并的机构主要是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基层营业网点,因此,贷款业务逐渐远离农村,农业银行的大部分贷款投向了城镇工商企业,而农业贷款投入较少。
(三)农村资金回流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农村资金外流问题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这几年虽在努力改进,但问题远没有解决,无论是财政渠道、金融渠道、价格渠道,还是投资渠道都出现了外流情况,就金融渠道而言,至少有如下方面:一是农村信用社,其在农村吸收的存款相当一部分流入县域甚至城市;二是农村邮政储蓄也分流了一部分资金,其存与贷的比例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三是国有商业银行也成为外流渠道之一,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新增加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县城及以下机构更存在“抽水”现象,这个问题需要想办法有效解决。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农村,为邮政储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与信用社两足鼎立的局面,据统计在新增的存款中信用社约占2/3,邮政储蓄约占1/3,但邮政储蓄只存不贷,随着存放资金的增多,这些资金又回流到城市,同时农业银行存多贷少,吸收的资金倒流到城市,使得农村资金供给缺口加大,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失衡。
(四)农村金融服务机制落后,金融机构数量不足,金融服务品种单一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战略调整,县级商业性金融机构逐渐成为“储蓄所”。农业发展银行只限于粮棉油的收购和加工,而无法满足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等资金需求。目前在大部分农村已经形成农村信用社一家独撑的局面,然而农村信用社仍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科技含量低,效率十分低下。由于受技术、人才、资金、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结算资金时间长,资金到账不及时。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信贷的品种单一,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而且中间业务欠缺。农村金融功能弱化,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
(五)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从政策层面看,这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想办法增加新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机构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是良好的开端,然而,存在的两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新型金融机构数量小,规模更小,其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占比甚至不到1%,根本难以改变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弱而无力的状况;二是这些名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大多数设在县城甚至更上,村镇银行根本没有到村镇,对于一些银行而言,只不过增设了一个异地分支机构而已。因此,对这些机构的作用力,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继续考量。
(六)民间资本回流渠道仍然缺乏
一方面是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还得不到充分满足,但在另一方面,农村也存在着大量的比较充裕的资金,难以纳入比较正规化的运作轨道,尽管2006年以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有所开放,但开放力度还不够大,民间资本只能通过入股贷款公司、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方式进入农村资金循环,从目前情况看,而且出资人还是以大企业居多,真正的民间资金还很少,至于私人借贷、合会、互助基金会等在内的非正规金融形式在中国仍受到限制,大量资金缺乏回流农村的渠道,大多数农户和企业的借贷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全社会资金配臵效率低下,也不利于“三农”健康发展。
(七)农村经济补偿机制缺失
我国农村的保险业发展缓慢,目前只处于初创阶段。农业保险还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使其赔付率较高,商业保险公司的目的是盈利,所以保险公司不太愿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此外,由于农民的金融知识不足,缺乏主动投保的意识,故农业保险的覆盖率低。我国农业目前仍主要是靠民政主管的灾害救济为主的农业保险保障。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受国家财力的限制,不适应农村经济市场发展的要
求,也不利于培养农户参与保险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同时,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担保机制,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导致农业投资缺乏高效的风险分散渠道和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农户就无力偿还贷款,风险转嫁给银行,进而制约了金融机构支农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导致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不足
(八)农村金融活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由于农村和农业的特点,使得金融活动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尤其表现在:一是农户联保贷款手续繁琐、门槛较高,而且具有排弱性;二是担保贷款数额较大、期限也较长,能够满足部分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大额贷款需求,但农村目前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导政抵押担保的进展缓慢。三是一些抵押贷款创新模式(如林权抵押、土地承包、收益权抵押等)尚处于试点阶段,缺乏可推广性。正因为这样,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尚存在困难,从一些地区调查和反映出来的问题看,“三农”贷款风险也有上升走势,很值得人们忧虑和担心,再加上农村商业性保险的不健全,更带来了问题和矛盾。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三农”的对策
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系统,需要总体统筹,协调进行,也需要因地制宜,鼓励试点。从当前来说,我们应当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对“三农”支持的力度。这应当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它既包括通过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积极破解民生性金融难题,满足广大农民基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也包括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和金融支持,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利用政策扶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金融组织要执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或税收减免等措施促使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实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经营。
(二)加快建立“三农”金融服务的补偿机制。鉴于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分散、分割和高风险特征,而相应补偿机制的缺乏,导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缺乏发放涉农贷款的积极性。因此,构建补偿机制十分必要,建议对“三农”金融服务给予普惠制政策支持,如直接按涉农贷款总额给予相关金融机构一定的财政补贴,农业贷款占一定比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可以在税收方面享受优惠等。与此同时,要研究完善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研究推动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完善巨灾财政补贴机制,农业再保险体系、第三方担保机构等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分担商业性金融的风险。
(三)完善农村信贷模式和担保业务模式。农村金融需求多元化已经成为农村金融需求的显著特征。因此,农村金融供给要有的放矢。应在继续大力推广农产小额信贷和农户担保贷款模式的情况下,加大农村信贷模式的创新力度。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信贷模式。如“公司十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产”等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辐射拉动作用,推进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又如,如何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的范围加快林权抵押、存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抵押、农产品抵押等新型质押、贷押方式的探索试点和推广,提高农村金融需求满足率。
(四)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农户互助信用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这样,既有利于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改进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状况,也有利于发挥各方参与金融的积极性。当然,这些机构一定要鼓励其设在乡镇、服务三农。
(五)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户设立机构,延伸服务。要积极创造条件、制订政策、鼓励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完善县域机构网点的同时,积极向乡镇乃至村设立有形或无形的金融服务网点,延伸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更加完善的农村金
融服务网络和体系,以强大的金融力量撬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六)建立多管齐下的农村资金回笼激励机制。农村资金外流一直是“三农”发展的瓶颈,构建资金回流有效机制,这是保障对“三农”实施必要的扶持和保护的关键环节。应着力做好:一是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财政投入机制,不仅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总量,而且要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在总支出的比重,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输血力度”。二是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杠杆激励机制,即综合利用税收、利率、存款准备率等优惠政策引导商业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如对涉贷款比例较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制定更为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更为灵活的利率政策,增加贷款等。三是鼓励各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优化资金配臵机制,做大、做多、做强农村金融服务。
(七)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尽可能地发展多层次的网点。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适当发展农村互助性金融组织和互助性担保组织,逐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八)继续推动和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其合作金融功能。积极拓宽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渠道,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涉农产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和开发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提高盈利水平。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
(九)加速推进农业担保和保险业务,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适当降低担保机构设立门槛,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新品种,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进入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业务。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信贷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建立功能完备、分工合作、竞争适度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十)建立农村利率定价机制,降低农民贷款成本。制定符合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特点的利率管理政策,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支农贷款要实行优惠利率,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益。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增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优惠贷款利率,以降低农村居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融资成本。
总之,农村金融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臵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尽管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不高,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但是,通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民自身各方面的调整,农村金融体系一定会逐步完善与健全,将会为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