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西宁市人民政府文件
宁政[2006]92号
西宁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
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环节,是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在社区服务与管理中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整体合力,建设和谐社区,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建文明城市,促进西宁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服务居民生活,营造优良环境,提升文明程度,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和谐西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和谐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坚持以服务为重点,居民自治为方向,维护稳定为基础,文化活动为载体,社区党建为关键,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安居乐业和人居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作、居民参与的原则。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社区工作,各级民政部门要牵头做好有关工作,依靠社会支持,居民参与,促进社区工作社会化,逐步形成合力,推进社区建设。
2.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始终把维护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优良服务,关心、帮助和解决社区居民反映的问题,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对社区服务的需要。
3.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要求,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根据发展水平,实施分类指导,解决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实现社区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三)目标任务
通过努力,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社区群众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丰富社区群众的生活方式,增强社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和谐社区。
三、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工作
(一)创新社区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
1.不断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切实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拓宽选人渠道,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注重优化整体结构,切实提高党组织的领导能力。通过经常性、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和党组织之间的结对关键,不断提高素质,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加强居民党员、流动党员、在职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积极推进党员领导干部扶贫帮困、党员奉献社区等活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
2.大力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一是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原则,使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实现四个转变:在组织关系上,由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向“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转变;在管理模式上,由政府包揽一切,社区工作行政化向政府管理功能和社区自治功能互补,提升社区自治能力转变;在管理方法上,由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为主转变;在考评机制上,由过去以政府满意为标准向群众满意为标准转变。二是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要处理好与社区居委会“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社区办公室门口只限挂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会两块牌子,社区居委会应协助和配合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做好工作。三是完善社区事务民主决策机制,同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通过听证会、协商会、议事会、座谈会、民意调查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发扬民主,畅通居民意愿表达渠道。四是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群众团体和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通过他们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各种活动,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积极引导和支持民间组织承接政府部门剥离出来的部门社会职能,承办有关社区服务项目,满足社区成员多层次的需求,使社区民间组织真正成为社区居民自治的依托和支撑。五是进一步创新社区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区居委会直选制度,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居务公开,落实监督措施,切实保证居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六是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把从事志愿者服务作为居民的义务和良好道德风尚加以提倡,积极动员党员、团员、公务
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为骨干的社区志愿者,培育、组织和发展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开展社区义务服务活动。
3.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一是进一步加大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工作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街道办事处要逐步健全和完善“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的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不断拓宽受理内容,确保工作重点转移到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社区逐步建立社区居委会领导下的“社区工作站”,配合和承办具体工作。对已进入社区的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分别归并到公共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救助、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等管理内容中,作为工作站的主要职责。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将应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对有些社区组织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可依法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社区组织承担。二是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会、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民间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密切配合、有效合作的社区治理模式,形成社区管理与服务合力。三是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
4.围绕“扩市提位”,加强新区社区建设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社区建设的原则,以2000-3000户的规模设立社区居委会。为改革社区管理体制和创新社区运作机制,方便居民办事,在城南新区、东川、北川、甘河等城市新区和工业园区设立“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将涉及居民的公共服务集中办理,实行“一站式”服务。新建社区居委会要高起点,高标准,以新的组织体系进行构建,充分体现社区服务功能和民主自治特征。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纳入新区的小区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新建小区住户在800户以上的,开发商要无偿提供含水、电、暖设施,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用房。
(二)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认真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工作。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和社区再就业服务中心为载体,通过提供就业和再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服务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服务和援助。结合发展社区经济、社区管理、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挖掘社区就业潜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高就业稳定性。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相关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2.着力构建面向困难群众的救助服务体系。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全体成员,尤其是面向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社区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加强企业离退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兴办社区为老年人服务事业,逐步建立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福利和服务体系。为优抚对象中的困难居民提供社会救助,切实解决社区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为残疾人提供无偿或低偿帮扶服务,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逐步建立社区“慈善超市”,实现社区捐赠与社会救助经常化。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社区服务
和救助体系,形成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法律援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3.继续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按照《西宁市2005-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重点,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社区重点人口建档率达到8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建立民主监督机制,把社区居民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社区居民满意度达到90%以上。深化健康教育,强化居民卫生意识,提高广大居民的健康水平,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4.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服务。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调动社区资源和力量,开展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形成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双向强化,教育型社会与学习型社会双重组合的社区环境,为居民提供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平台,推进社区先进文化,倡导文明新风,普及科学知识,融洽人际关系。积极培育和广泛发展各类社区文化、体育组织,支持、引导专业文化团体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加强市民学校、社区流动图书馆建设。规范社区图书室,通过举办读书活动、知识竞赛、邻居节、文化艺术节、体育健身节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全面提升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5.切实强化社区安全工作。围绕“平安西宁”建设的各项工作,切实抓好社区治安,创建平安社区。通过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建设。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完善治保、调解、帮教、巡逻、消防等群防群治组织,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形成创建平安社区的整体合力。健全社区应急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协调机制,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的预防处置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打击“黄赌毒”,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断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6.积极开展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根据西宁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要求,按照《青海省绿色社区建设环境保护考核评价标准》和《西宁市创建“绿色社区”实施办法》,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大力整治社区环境,改造社区小街小巷、拆除违章建筑,绿化、美化、净化居民小区,提高环境服务水平。加大对已整治社区的环境管理和维护,做到绿树有人护、绿地有人管。广泛宣传环保政策、法规和绿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居民对社区环境管理和环境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和社区经济是成熟服务和城市经济的重要部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施社会救助和再就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把社区经济的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围绕每个居民家庭的服务需求,形成社区服务产业。
1.努力提供面向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的便民利民服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发展社区有偿服务,改善社区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逐步建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门类齐全的便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桥梁作用,及时掌握辖区单位的服务需求。结合公共管理、公益性服务,大力开发家教指导、家政服务、法律咨询、托老托幼托病、配送快递、商业饮食、邮电通讯、清洁绿化、废品收购、修理修护、物业管理、临时性用工等,为每个家庭提供尽可能完备的服务,形成社区服务产业,带动家家创业、人人创业,实现社区成员收入、社区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支撑点。
2.搭建社区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形成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四)切实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1、选好配强社区居委会成员。采取公开招聘等办法,经过民主选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推动社区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西宁市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选举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充实社区,力争3-5年时间,在全市基本实现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2.加强培训教育和评议工作。加强对社区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精神。加强理论、业务、岗位培训,引导和鼓励社区工作者自学科技、文化、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和依法办事、服务群众的能力。完善社区成员的民族评议,对侵害群众利益,以权谋私、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社区成员,是党员的按党内规定处理;是社区成员的,由居民提出罢免建议,交社区居委会讨论决定。
四、切实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完善和谐社区建设的领导体制
区(县)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好推动作用,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制定规划方案、工作意见、评估指标、组织试点、推广经验、专题调研、协调工作,切实加强对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街道办事处(镇)作为组织实施机构,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社区居委会要发挥好主体作用,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加强与社区单位、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沟通协调,动员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和协调功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二)健全和谐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
各区(县)、街道办事处(镇)、社区和有关部门要根据和谐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职能分动和工作要求。建立和谐社区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狠抓任务落实。将部门和街道(镇)和谐社区建设职责纳入年度社区评议政府机关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将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履行职责情况纳入社区居民评议内容,实行民主评议,以群众满意作为考核标准。对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社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根据社区建设工作实际,分类指导、创建特色、精品社区,充分考虑各社区的人文环境、地理特点和群众需求,围绕“特色”开展创建和服务活动。各区(县)、办事处(镇)和社区要依照《特色社区创建标准》,加强分类指导,将群众需求作为创建工作的切入点,深化提高,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社区,发挥好特色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全市社区建设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构,落实人员,保证经费。市区(县)财政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额的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经费并纳入预算,解决必要的社区建设经费。社区建设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指导以及检查评比、表彰先进、经验总结和交流等工作,落实好和谐社区创建意见,确保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二00六年五月三十一日
第二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进一步加快我省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推进社区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发展城市社区服务的总体要求,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重点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建立新型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
2.坚持社会化。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
3.坚持分类指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实行分类指导。既要整体推进,又要解决薄弱环节、重点项目和关键问题;既要坚持广受居民欢迎的传统服务方式,又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4.坚持多渠道投入。以省、市、县三级财政支持为主,各有关部门共同投入,社区组织通过有偿服务增加收入,同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社区服务,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三)工作目标。通过努力,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社区组织“一部三室三站一场”(社区党支部办公室、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图书室、最低生活保障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站、计生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指导站、户外健身活动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系,及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二、当前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末,全面完成无办公用房、无活动场地社区组织的“一部三室三站一场”建设任务,其中80%的社区办公用房和活动场地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同时各设区市、县(市、区)和大部分街道建成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有效缓解社区居民开展文化娱乐、体育锻炼、读书学习场所不足的问题,搭建起社区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民政部门要搞好规划和实施计划,发展改革部门要把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基本建设计划逐年实施,财政部门要给予一定的专项补助。建设规划部门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建小区,要求开发商预留建筑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用房,并与新建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
(二)健全社区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体系。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残联、老龄部门要逐步健全覆盖各类社会弱势群体、优抚对象、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的社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动态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社会救助制度。继续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完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业,提高社区为老服务的综合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爱心超市”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大中型国有企业所办的社区逐步纳入社会化管理,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作的平台作用,促进和帮助城镇居民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做到工作经费有保障,提供服务有制度。
(三)扩大社区就业服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建设,完善管理服务网络。通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咨询、上岗培训、职业介绍、信息服务和公益性岗位开发等,积极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工作。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管理办法,扩大贷款对象和项目范围,抓好信用社区建设,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城市低保人员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妇联组织要积极配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继续加强妇女就业培训,积极引导和支持社区妇女开展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服务工作。
(四)完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卫生部门要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工作。同时,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鼓励和支持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重点做好为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的服务工作。计生部门要为社区居民和流动人口提供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做好宣传教育、政策咨询,引导和激励育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功能,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五)拓展社区公共安全服务。建立健全以公安机关为骨干,以社区和辖区单位防范为依托,以群防群治力量为基础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全面完成社区警务室建设,充实社区民警力量,建立社区警务工作规范,探索社区警务工作运行新机制。依托社区居委会,抓好社区治保会、联防队建设,灵通警务信息,全面提升社区治安防范水平。深入打击“黄、赌、毒”行为,严禁传销活动,建立和实施社区矫正、社区戒毒等管理服务体系。开展社区消防工作,提高社区消防安全水平。司法部门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积极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认真做好社区内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推进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大力支持和引导社区文化、科技、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丰富社区居民的文体生活,建设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体系,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文化、出版、广电部门要加强社区图书室、文化室以及音像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支持社区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娱活动。加强对社区经营性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育部门要继续加大对社区居民健身场所和器材的投入,力争使全省80%以上的社区拥有居民健身场所和器材,能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教育部门要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社区内各类学校的图书、电教、体育及文化设施要积极向居民开放,努力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科协组织要积极开展社区科普活动,扶持社区建立科普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社区内的文体科教服务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要向社区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开放,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七)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抓住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机遇,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重视发展包括家庭服务、养老服务、家电维修、教育培训、金融储蓄、物业、购物、再生资源回收等在内的社区商业服务。商务部门要引导社区超市(便利店)进行“生、鲜、化”改造,鼓励龙头企业整合社区内的零散网点。大力开展便民服务进家庭活动,建设便民服务平台。支持和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以连锁经营方式进入社区,改建早餐、快餐服务网点和中小厨房,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优质的社区商业服务。工商、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社区服务和社区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工商登记、经营场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
(八)改善和保护社区环境。积极开展“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提高社区环境保护能力,从整体上改善和保护社区环境。大力实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促进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培育社区居民环保意识,发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
(九)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市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其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将应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对有些社区组织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可依法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社区组织承担。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梳理、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形成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社区信息化平台,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
三、充分发挥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社区居委会在了解社区居民要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城市基层政府及有关单位要妥善解决社区居委会开展服务所必须的房屋、设施和工作经费。财政部门要把社区居委会成员的补贴、保险等福利待遇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增长机制。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各类社区活动,组织社区成员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方便、及时地解决社区居民的实际生活困难,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多种便利服务。引导和管理各类组织和个人在本社区内依法有序开展社区服务,物业管理企业依法经营,业主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可根据居民需要和自身实际,建立热线电话救助网络、社区智能服务网络、社区服务站、社区公共服务社等服务载体,开展非营利性服务。
(二)培育社区服务民间组织。民间组织是社区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社区居民成立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社区民间组织,民政部门应积极支持其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将社区非营利组织依法纳入备案范围,加强引导和管理,使其在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指导和监督下有序开展服务活动。加大对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资助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扶持从事公共服务和公益慈善事业的社区非营利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部分社区服务公共设施交由民间组织使用,或为从事公共服务和公益慈善事业的民间组织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和办公经费。
(三)鼓励和支持驻区单位、企业和居民个人开展社区服务。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采取单独经营或联营、联建等方式,积极引导社区内和周边单位内部食堂、浴池、文体和科教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学校、培训机构、幼儿园、文物古迹等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对于相关企业和个人开办的购物、餐饮、家政、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便民利民的经营性社区商业服务,要依法简化审批程序,维护其合法权益。对于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的社区服务实体,要认真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对营利性社区商业服务项目,要强化自身发展能力,积极引导其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对经营性的社区服务项目,要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依靠市场调节,不断完善投资机制。
(四)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和服务认证制度,把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与创建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政府倡导、社会化运作模式,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自愿服务队伍,优化志愿人员结构,壮大志愿人员力量,促进社区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规范社区志愿行动,加强社区志愿管理,引导社区志愿服务重点放在福利性、公益性服务等方面,以社区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把社会救助、慈善公益、优抚助残、敬老扶幼、治安巡逻、环境保护、社区矫正、科普咨询和法律援助等作为重点服务领域,充分发挥社区志愿服务的作用,使社区志愿服务真正满足居民最迫切的需要,促进和谐社区发展。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指导,强化社区服务监管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依托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公安、司法行政、劳动保障、建设、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环保、体育等部门,要按照社区服务发展要求,加强业务指导,提高服务水平。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商务、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进一步制定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慈善等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推进社区服务工作的合力。
(二)加强社区服务的统筹规划。全省各级政府要把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规划部门要将社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规划一定面积的社区服务活动用房,并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规划施工。发展改革、财政、建设等部门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要统筹安排,优先解决。公安、司法、民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老龄等部门要加强协作,搞好配合,确保社区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服务机制。要逐步建立起地方政府稳定投入、省财政专项补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加大对社区服务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个人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投入社区服务,兴建社区服务设施。坚持“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原则,整合各种资源,提高现有场地、设施、人才、信息的利用率。社区单位应无偿或按成本向社区内居民开放内部体育活动场所、文化娱乐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社区居委会利用驻社区单位活动场所开展大型公益活动时,驻社区单位要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
(四)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推动制定各类社区服务行业标准并监督执行。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程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严格财务和审计制度,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等挪作他用。认真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证社区服务健康发展。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意见精神,制订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意见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九月十四日
第三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哈政发〔2008〕3号)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发〔2008〕3号 【发布日期】2008-01-25 【生效日期】2008-01-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哈政发〔2008〕3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黑政发〔2007〕75号)和《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哈发〔2006〕1号)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我市社区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一)总体目标
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省会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与城市居民需求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
(二)主要任务
1.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是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体,要将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救助、社区卫生、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社区法律援助、社区文化教育体育、社区流动人口、社区安全、社区环境治理等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为居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2.支持社区自助和互助服务。社区居委会是开展社区自助和互助服务的主体,要在协助基层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基础上,组织动员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开展邻里互助、日间照料、捐赠救助、建立慈善超市等多种形式的自我服务,对特殊群体要深入家庭开展服务。
3.鼓励社区中介及商业化服务。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居民个人是开展社区中介服务、便民利民商业化服务的主体,要利用“小、快、灵、便”的优势,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做到低偿、有偿、诚信、便捷。
4.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在群团组织、社区注册并坚持开展服务的志愿者是社区志愿服务的主体,要注重在知识传授、法律咨询、居家养老、精神慰藉、社区关爱等方面开展志愿无偿服务。
二、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主要任务
各区、县(市)和街道要分别建有使用面积2000平方米、10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以上,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要平均建有使用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组织办公和公益性服务用房(以下简称社区公益用房,主要包括社区组织办公室、社区服务工作站、警务室、人民调解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红十字服务站、市民学校、慈善超市等),并配备微机、网络、音像设备等必备的办公设施和文体活动器材,采取信息化手段为居民提供服务。按照国家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和标准,加快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标准,建设未成年人室外活动场地。
(二)保障措施
1.建立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市、区两级政府要将2008至2010年城区(不含呼兰、阿城2区)社区公益用房达标建设所需资金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市级采取建成后补贴的方式投入,力争3年全部达标。
2.落实相关政策。市城市规划部门要制定出台《哈尔滨市居住社区公益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将社区公益用房等6项公益性服务设施作为居住区建设工程必配的强制性建设内容。按照《哈尔滨市新建住宅交付使用管理试行办法》(市政府令2006年第137号)的规定,居住区建成后,由社区居委会主任作为社区代表,与专家、业主、区政府及物业管理单位等评审委员共同对新建小区进行社会评审,社区服务设施不达标的不得通过社会评审。对社区公益用房要无偿或低偿优先交付社区使用、优先允许回迁,在办理集体财产过户手续时,有关部门要免收行政性收费。
3.整合社区资源。社区公益用房达标建设通过新建、改建、置换、购置和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解决。对近几年验收但未按规划提供社区公益用房的小区,市房产住宅部门要协调物业管理等单位,腾出被占用的社区公益用房。街道办事处要组织协调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将对内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协调有关部门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将社区内废弃锅炉房无偿或低偿优先改建为社区公益用房。企业改制时,应当按照国家民政部、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0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民发〔2005〕85号)精神,将之前租借给社区组织的房产产权无偿划转给社区组织。
三、拓宽服务领域,落实优惠政策
(一)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要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外出陪伴、精神慰藉等服务。对独居的孤困老人提供无偿服务,由政府负责服务费用;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独居老人提供低偿服务。同时,要协调能够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为独居老人提供各项居家养老服务。
(二)执行相关价格优惠政策。社区公益用房用热、用水、用电费用按照民用收费标准收取。社区公益用房的电话安装和通信业务,要给予优先优惠办理,电信费、网络费实行优惠价格。
四、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
(一)保障社区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自2008年1月1日起,社区组织办公经费执行每月1200元的标准;社区居委会成员的生活补贴为正职每月900元、副职每月800元(以上两项所需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按1:2的比例承担);保险待遇按哈发〔2006〕1号文件规定执行。
(二)提高社区服务队伍成员的素质。鼓励和支持离退休公务员、分流教师、大学毕业生、转业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通过竞聘到社区工作。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将对街道干部和社区居委会成员以及社区工作者的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不断提高其依法办事、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和发展社区事业的能力,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按照2006年国家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人事、民政等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我市社会工作者评价方面的实施意见,激励广大社会工作者立足社区服务领域开展工作,形成一支职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
(三)加强社区工作者的管理。成立社区服务工作站,站长由社区居委会主任兼任,站内成员统称社区工作者,由进入社区工作的劳动保障、公安、环保、残联等部门聘用的专职协管员组成。社区服务工作站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居民的监督。社区居委会每年要组织居民对社区工作者进行测评,对测评不合格的,经街道办事处复核后,建议业务主管部门予以解聘或调离。
(四)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培育管理。积极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加强对志愿者的组织管理,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鼓励居民作为义工开展志愿服务,推行志愿服务的时间储蓄制度和服务激励制度,促进社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积极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和中介组织,鼓励其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应有作用。
五、加强社区服务的领导和监管
(一)完善社区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市和区、县(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社区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社区服务日常工作由各级民政部门承担。
(二)加强社区服务监管工作。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接受居民对其在社区为居民所提供公共服务的监督。有关部门要制定各类社区服务行业标准,推动社区服务标准化的贯彻执行。社区便民利民商业服务也要接受居民代表评议,引导社区服务从业者树立诚信意识,打造社区信誉品牌。对损害居民群众利益的行为,有关部门要及时查处。
(三)发挥社区服务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民政部门要发挥社区建设牵头作用,制定落实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沟通协调各部门,抓好督促落实。发展改革部门要将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社区服务规划项目建设。财政部门负责筹集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资金、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并将以上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城市规划部门负责对社区公益用房、社区服务场地的规划和审批。建设部门负责建设单位按规划要求承建社区公益用房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移交工作。房产住宅部门负责指导物业服务单位搞好物业服务,配合社区做好相关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制定扶持社区就业的政策措施,做好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工商部门负责社区服务网点注册登记、费用征集等行政管理,制定落实社区服务业费用减免等扶持政策。税务部门负责为社区服务网点办理税务登记手续,开展税费征集,制定社区服务业税费减免方面的政策措施。金融机构要在建立账户、信贷登记、发放贷款等方面,对社区服务网点提供便捷服务。卫生部门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规划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布局,加强社区卫生行业指导和管理。人口计生部门要在社区宣传计生优生政策知识,指导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商务部门要出台扶持社区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规范社区商业服务。公安部门负责建立健全社区警务室,推进社区治安服务,维护社区公共安全。司法部门负责社区的法制宣传、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组织实施社区矫正。教育部门要开展好社区教育服务,指导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文化部门要抓好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体育部门要推进体育进社区,为社区提供健身设施和体育活动器材,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科技部门要利用社区阵地开展科普宣传,组织实施科技进社区活动。环保部门要开展社区环保宣传,大力整治社区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社区环境改善。残联组织负责组织开展社区残疾人服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老龄组织要推进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积极鼓励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组织加强社区内的基层组织建设,维护职工、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开展各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推进计划,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社区服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全面提升全市社区服务整体水平,为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07〕7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川府发〔2007〕7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
为认真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省社区服务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与社区自助互助服务和商业服务互补的社区服务体系日益迫切。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体现政府的施政宗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满足居民群众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社区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二、明确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区建设水平,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为建设和谐四川打好基础。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着眼于居民的服务需求,从居民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的问题入手,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便捷服务。
2、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
3、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积极发展适合本地实际的社区服务项目,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
4、民主参与、居民自治。培育居民民主参与社区事务意识,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三)主要任务。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积极加强基础建设,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使社区服务工作做到服务更加到位、管理更加科学、群众更加满意。
三、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基层管理体制
(一)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服务管理和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党组织的领
导下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负责社区日常事务的管理。建立健全规范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推行居务公开,全面深化居民自治工作。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协助城市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组织社区居民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充分发挥在了解社区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原则上按照300户左右配备1名社区工作者的要求,通过依法选举、公开招聘等方式鼓励素质好、文化高、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选齐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府发〔2002〕4号)规定切实解决好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待遇问题,其生活补贴原则上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聘用人员补助水平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好社区工作人员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事宜,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社区民间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要鼓励发展,依法指导,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沟通居民的作用。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积极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支持社区居民组建和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推动社区自助、互助服务健康发展。
(四)加强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搞好社区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对新建社区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开发建设单位将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并同步建设。老城区社区没有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的,由当地人民政府统一协调,通过新建、购买、租赁或公用房调剂等办法予以解决。由家属委员会改制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用房和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由原单位负责解决。通过多种途径解决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末每个社区居委会工作用房不低于100平方米、公益性服务用房不低于100平方米,保证办公有地方、服务有阵地、活动有场所。
四、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
(一)建立健全社区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实现劳动保障信息共享。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积极发展面向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家庭的社会福利和服务岗位,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商业和劳务服务岗位,维护社区治安、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的社区保洁、保安、绿化、协助交通管理、停车场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兴办劳动密集型社区就业实体,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推行非全日制、临时性、弹性工作时间等就业形式,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制定加强街道、社区就业工作的有关政策,挖掘社区就业潜力,援助“4050人员”就业,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高就业稳定性。提供资金支持,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推动政策落实和社区就业工作。
(二)建立健全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发展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老年医疗保健、社区老年文化体育教育、社区老年参与社会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机制,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良好照顾;发挥“星光计划”项目在社区的作用和“星光老年之家”的服务功能,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发展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文化、体育和教育等服务,满足其多层次需要;加强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为离退休人员融入社区创造条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老年人群众组织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社区救助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互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责任明确、参与广泛、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网络健全的新型社区救助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落实城市居民医疗救助、城市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制度等城市居民分类救助、专项救助制度在社区层面的运作,为城市社区居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发展社区残疾人事业,为社区残疾人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搞好社区优抚工作,为社区优抚对象
提供救助,为退役士兵提供社区安置就业服务;创造条件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建立“爱心超市”、“慈善门诊”等,使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扩充完善。
(四)建立健全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完善计划生育服务。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益性质的原则,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网络,形成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体系。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重点,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大力培养社区卫生、计划生育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对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的监督管理,保证服务质量。实施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和监督机制,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部管理和社区监督,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退出机制。加大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降低住院起付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加强医保引导,建立“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和“首诊制”制度,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积极推进社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切实搞好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和社区流动人口在生育、节育、保健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
(五)建立健全社区文体、教育服务体系。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调动社区资源和力量支持和保障社区内中小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提高居民科学素质,开展创建科普示范社区活动。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学院、市民学校的作用,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活动,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培育群众性体育组织,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配置相应的健身器材,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不断增强居民体质。
(六)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实现以社区治安防控网络为核心、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为基础的社区安全服务体系。加强社区警务室、治安岗亭建设,配齐配强社区民警,加强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的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治保会、保安队、治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治安巡逻、看楼护院、邻里守望等活动,推广运用物防、技防等科技手段和措施加强社区治安防控工作,提升社区治安防范水平。强化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加强对社区刑释解教人员、监管对象的安置、帮教和转化工作,建立和实施社区矫正、社区戒毒等管理服务体系,有效开展社区扫黄、禁毒、禁赌和禁止非法传销等工作。建立社区居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建立畅通的民情沟通渠道,不断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社区普法和安全防范宣传、法制教育工作进社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消防等灾害事故的预警和紧急反应机制,提高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七)建立健全社区商业服务体系。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完善新社区商业服务功能,优化老社区商业结构布局,提升社区商业网点的综合配套和服务水平,加快营造和谐的社区消费环境,满足和促进城市社区居民消费。制订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统筹安排社区商业服务设施建设的规模、结构和布局,明确社区商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社区商业扶持政策,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连锁经营、信息和网络服务平台进入社区,为居民提供放心、快捷、安全的家庭服务。发展社区物业管理,理顺社区物业机构、业主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的关系,促进物业管理企业更好地发挥作用。逐步建立和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质量可靠、便民利民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染、家政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基本生活需求在社区内得到满足。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指导,推动社区服务工作深入开展
(一)建立社区服务工作协调运行和工作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把社区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组织协调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人员,解决社区必要的工作经费,将社区服务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要内容。教育、科技、公安、司法行政、劳动保障、建设、文化、卫生、人口计生、工商行政管理、环保、体育等部门要针对本部门实际积极开展社区公共服务,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商务、银行、税收、工商行政管理、物价等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我省社区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等组织要按照各自职能积极支持社区服务工作;民政部门作为具体负责社区建设日常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积极发挥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的职能,当好参谋助手。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社区服务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社区服务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大力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加强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监督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社区服务工作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按照社区服务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原则明确目标和重点,分步组织实施。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把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通过新建和改造不断完善各类服务设施。帮助社区落实开展公共服务的资金、场所和人员,对社区组织开展的互助性服务、志愿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微利性商业服务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及时制定社区各类服务标准,建立社区服务工作评估体系,严格财务和审计制度,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促进社区服务健康快速发展。
(三)不断探索改进社区服务方式。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市基层的工作力量,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要不断完善功能,逐步承担起从政府、企事业单位分离出来的职能。有关部门可统一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逐步实行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办公模式,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将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对有些社区组织开展起来并具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要落实“费随事转”,为社区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各地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业务、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探索通过委托、奖励、补助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有关公共服务项目交给有实力的民间服务组织去运作,调动民间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社区服务工作不断发展。
第五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晋政发[2008]21号)[定稿]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晋政发[2008]21号 【发布日期】2008-08-05 【生效日期】2008-08-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山西省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
(晋政发[2008]2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不断提高社区的建设和服务水平,促进和谐山西建设。
(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2.坚持社会化。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鼓励、支持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3.坚持分类指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区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实行分类指导。既要整体推进,又要解决薄弱环节、重点项目和关键问题;既要坚持广受居民欢迎的传统服务方式,又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4.坚持多渠道投入。以省、市、县三级财政支持为主,各有关部门共同投入,社区组织通过有偿服务增加收入,同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三)主要任务。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把全省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为构建和谐山西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服务环境
(四)加强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各地要把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镇规划,制定具体目标、建设标准和政策措施。要采取资源整合、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办法,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多种途径解决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紧张和公益性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具体的解决途径和办法要按照民政部等十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民发〔2005〕85号),结合各地实际贯彻执行。对旧城区改建、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治理,要将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纳入新建住宅区规划,与住宅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十一五”期间,各县(市、区)要建有能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街道要建有能提供就业、社保、救助、卫生、司法行政、文化、体育、家政等内容的“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要建有社区综合服务站,应设有社区办公室、警务室、社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劳动与社会保障站等公益性服务场所。
(五)大力改善和保护社区环境。公安、民政、建设、市政、园林、城管、电力等部门和企业,要重视社区道路、照明、给排水、供热、供气、公厕、交通、地名标志、无障碍等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和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实现社区绿化、硬化、亮化、净化。要积极开展“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提高社区环境建设和保护能力。要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培育社区居民环保意识,发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
三、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
(六)推进社区就业服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通过提供就业再就业政策咨询、就业岗位信息服务、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援助。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高就业稳定性。探索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加强对社区青少年的管理和服务,特别要做好刑释解教青少年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相关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再就业。
(七)推进社区为老助残服务。新建和改扩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站、室)和为老服务中心(点),建立老年维权服务站和老年爱心护理院,成立为老服务队伍和助残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健全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助等综合性服务体系。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促进和帮助城镇居民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
(八)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加强对失业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
(九)推进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立省、市、县(市、区)三级财政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专项经费补助制度。大力培养社区卫生、计划生育服务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对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的管理监督,确保服务质量。努力推进社区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和社区流动人口在生育、节育、保健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积极开展“红十字”服务进社区活动,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
(十)推进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步建设方便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加强对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牌室、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社区企业、学校、家庭的文化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开放,使社区内的文化活动资源得到共享共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以社区内现有的教育机构为依托,建立开放型、多功能、综合性的社区教育学校,积极创建学习型街道、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进一步加强和促进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调动社区资源力量,加强社区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培育社区群众性体育组织,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社区配置相应的健身器材,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增强居民体质。
(十一)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相互配合”的原则,依托社区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减少相关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积极帮助流动人员未成年子女及时就读,努力为流动人口生活与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十二)推进社区安全服务。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在社区设立警务室。依托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构建严密的群防群治网络。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做好社区消防工作,不断提升社区消防安全水平。开展好“法律进社区”活动,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工作,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制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预防减少重大恶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深入开展打击“黄赌毒”和禁止传销等工作。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
(十三)鼓励、支持和资助社会力量创办社区服务实体。对社会力量在社区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开办初期,市、县(市、区)财政要给予适当补助。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居民服务企业,各级财税部门要贯彻执行好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切实扶持社区服务事业发展。对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对象的,各地可根据实际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具体标准由各市人民政府确定,但补贴标准不得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个体、民营企业兴办社区服务实体的,各金融机构可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给予信贷资金和融资担保方面的支持。
(十四)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原则,积极引导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内部食堂、浴池、文体和科教设施等向社区居民开放。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学校、培训机构、幼儿园、文物古迹等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有关单位开展社区服务,既可以单独经营,也可以与社区组织联营共建。
(十五)创新社区服务模式。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流配送平台帮助社区内中小企业,实现服务模式创新。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办或合伙兴办社区服务组织,或通过小时工、非全日制工和阶段性就业等灵活方式参与社区服务。
(十六)培育社区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加强引导和管理,使其在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有序开展服务。
五、加强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基层管理体制
(十七)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照便于居民自治、服务管理和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负责社区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要建立健全规范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推行居务公开,全面深化居民自治工作。社区居委会应充分发挥在了解社区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积极协助城市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组织社区居民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要切实解决好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待遇问题,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和参加医疗养老保险制度。社区居委会干部工资及医疗、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除外)以及社区办公经费,主要由县(市、区)财政负担,市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十八)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要通过依法选举、公开招聘等方式鼓励素质好、文化高、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选齐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要加快选配大学生进社区工作,每个社区应至少选配一名大学生。要加大对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的力度,不断创新完善培训、使用和管理办法,努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费,各级财政要分级负担,省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对全省社区工作人员的集中培训。要逐步建立完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与社会专业工作者相结合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推进社区工作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十九)发展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大力培育社区志愿者服务意识,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动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优化志愿人员结构,壮大志愿人员力量。注重发挥社区中介组织服务工作,配合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发能够吸引居民参与的、生动活泼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指导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开展社区救助、优抚、助残、老年服务、就业服务、维护社区安全、科普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推进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逐步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的注册制度、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
六、加强领导和政策指导,强化社区服务监管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搞好社区服务的重要性,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社区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民政部门要积极发挥社区建设牵头部门的作用,沟通协调有关部门,抓好督促检查落实。依托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公安、司法行政、劳动保障、建设、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环保、体育等有关部门,要按照社区服务发展要求,加强业务指导,提升服务水平。发展改革、财政、商务、银行、税务、工商、物价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老龄、红十字会、慈善等组织要按照各自职能积极参与、支持社区服务工作。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社区服务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道社区服务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大力倡导团结互助、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促进社区服务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十一)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切实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进工作方式,推动社区服务体系发展。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市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将应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对有些社区组织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要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社区组织承担。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梳理、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形成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社区信息化平台,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
(二十二)加强社区服务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级制订社区服务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社区服务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将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通过新建和改造,完善社区各类服务设施,健全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农村社区服务的试点,逐步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统一规划,统筹发展。
(二十三)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推动制定各类社区服务行业标准并监督执行。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服务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程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严格财务和审计制度,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等挪作他用。认真解决社区服务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时查处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证社区服务健康发展。
各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结合实际,制订贯彻落实具体措施。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意见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八年八月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