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同伴翻译习作《叩门》批评性分析
对同伴翻译习作《叩门》的批评性分析
论文导读:中国的翻译历史长达 3000 年。下面作者想以做过的一篇翻译习作—茅盾的《叩门》为例。翻译,对同伴翻译习作《叩门》的批评性分析。关键词:翻译,叩门,批评性分析导言 中国的翻译历史长达 3000 年,随着对翻译准则的不断修订已形成了系统(萧立明,2002:5)。尽管不同时期的翻译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翻译准则和自认的最高标准,但其实质皆在于将所译作品的意思传达给那些与原著作者操不同语言的读者。因此,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奈达这样写道“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通晓两种文化比通晓两种语言来得更重要,因为词只有在使用它的文化中才有意义”(Nida, 1993: 110)。
除此之外,一说到文学翻译,我们不得不提到翻译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加大了翻译过程的难度,因为此时产生了如何理解原作的问题。所以我们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是如何透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下面作者想以做过的一篇翻译习作—茅盾的《叩门》为例,从此方面来详加阐述。《叩门》作于 1929 年,作者是中国极负盛名的作家茅盾先生,对这篇作品的解读不仅涉及到文章本身,还应包括作品的写作年代以及作者在那个特定时期的经历等等。因为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在国内作者茅盾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远赴日本,该文就作于他羁留日本期间。因此,文字中流露出了沮丧之情甚至是
极度痛苦,以及他对当时中国革命前途的无限忧思。对这些背景知识的了解无疑会增强我们对原作的理解。语义分析 2.1 宏观角度的语义场 语义场这一术语是指一种语言的所有词汇在意义上相互联系因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一现象,语义场可以被细分为语义上相联系的各个子集或场。单词之间的纵向关联反映了客观物体的分类和概括以及人类认知系统的各种经历。对两种语言语义场的比较研究为揭示这两种语言词汇系统的内部特征提供了可能。
该文中出现的几个有关颜色的词汇如“淡黄的光”, “青色的天空” “黑狗” “灰色的畜生”在习作中分别被译作 light yellow shine, the dark blue sky, a black dog,this grey beast。与罗伯特内瑟提供的参考译文比较来看,“淡黄的光”被译为 a pallidglow,后者明显蕴含了一定的感情色彩。作者认为,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后一种译法更为贴近作者的本意。硕士论文,翻译。然而,习作中这个短语被译为 light yellow shine,这里仅仅表达了汉语的字面意思,没有蕴含任何的感情色彩,所以是一种不符合文章风格的译法。
2.2 宏观角度的语义场 汉语是一种量词语言,而英语则不然。硕士论文,翻译。尽管英语里的“单位名词(unit nouns)”看起来似乎与汉语中的量词功能相近,但它们不像汉语中的量词一样是独立于名词之外的另一种词性的词。它们不能被抽象概括或是想后者一样有成效地与名词搭配使用。英语的单
位名词是特定的语境下专门选定的,这提出了下面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例如,原文中有不少量词,如下列短语中加点的部分:“一些淡黄的光”, “一段寂寞的空虚”, “几点寒星”, “第三次的叩声” “一排樱树”, “一条黑狗”, “一个忿忿的怒斥”, “一个空虚”。当翻译这些词时,译者必须格外小心。通常,英语中的不可数名词可以用单位名词来修饰,而可数名词则不能。习作中将上述短语分别译作 some light yellow shine, lonely void, several lonelystars, the third sound of the knocking, a row of cherry trees,a black dog, an angrily rebuke, 和 a void。与内瑟所译的apallid glow, a lonelyvoid, a few cold stars, this third time, a row of cherrytrees, a black dog, a furious reproach, 和 a void 有一定的差别。从中我们看到,参考译文中将“一段寂寞的空虚”中的“段”和 “一个空虚”中的“个”统一地译作 “a”。在翻译这些量词时,习作与内瑟提供的参考译文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第一、第二和第四个短语的翻译上。习作中“一些…光”被处理为“some…shine”,这是不合适的。因为“shine”这个词只能被用作不可数名词或者说这个词只有单数形式,因此,它不能用“some”来修饰。习作中第二个短语的表述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因为“英语被界定为这类语言,其中,一个名词在某种语境中被看作论元,而在其它语境中又可被看作述词。硕士论文,翻译。Chierchia论述道‘论元类名词应为聚集名词,因此可以以光杆论元的形式出现’而那些述词类名词‘会有一小部分事物作为其延伸,也就是说,它是可数的’。作为体现事物特性的实例这一类(名词),一个述词类名词
或者说可数名词的单数形式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论元”(Matoba, 2007)。从上下文中我们知道“第三次”指的是作者第三次听到“tick, tick, tick”的声音,而不是“第三次叩门的声音”。硕士论文,翻译。语用学分析 3.1 语用学中的语境 语用学关注的是词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应基于词的使用。在此语境可被分为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类。语言语境指的是在语言系统中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不仅包括文章或交谈中词语之间及句子之间的搭配,也包括段落之间和篇章之间的相互关系。非语言语境包括三个范畴:背景信息,指的是百科知识和特定文化里的社交准则;情景信息,例如时间地点和交际主题交际者的社会关系等还有交际者相互间的了解程度(何兆熊,2000:19-21)。硕士论文,翻译。
3.2 隐喻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将表示某种物体或动作的某词或短语用另外的词或短语来替代,以此来表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或类比”(韦氏大辞典,第十版,1998:729 引自郭华,2008)。在所有限制隐喻和反讽的使用和理解的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是语境,其中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原文中的有这样的句子“是北风的怒吼罢?抑是 ‘人’的觉醒?”,习作中将其译作 Is the north wind roaring or is the human awakening?,而内瑟 将 其 处 理 为 Was it the angry roar of the North wind? Or theawakening of Man?。实际上,从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用的是
一种静态的隐喻,其中,“北风”专指某类自然现象而“人”则被作者赋予了特定的涵义,在内瑟的参考译文里它们的首字母大写,成了专有名词。然而,习作译者用了现在进行时来表达此句,这一时态多表示在进行中的动作,而且“北风”和“人”的特定含义也未得以体现,因此,作者认为内瑟的翻译更贴切。
下面一句“但是我的血沸腾,我似乎已经飞出了房间,跨在北风的颈上,砉然驱驰于长空!”是文中极富文学色彩的句子,读者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自由的极度渴求以及他远大的志向抱负。然而,前面的小句“我的血沸腾”清晰地体现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隐喻使用上的差异。如果按照汉语的字面意思将其译为 my blood is boiling(像习作作者那样),在本文作者看来很不恰当,因为在英语中这样的比喻十分蹩脚。而此句在内瑟的意译下被处理为 my blood surged with exhilaration,就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了。“跨在北风的颈上,砉然驱驰于长空”这一后面的小句表达了一种抱负与释放,在内瑟的参考译文中被译为 straddled the neck of the North wind andgalloped off into space 而习作中的为 riding on theneck of the north wind, driving in the sky。“跨”是一种很生动的表述,习作中的 riding on 与之相比显得意义过于普遍和不准确。另外,习作中的 driving 用来对应原文中的“驱驰”与参考译文里的短语 galloped off 相比显得宽泛而缺乏内涵。
本文作者想要提到的涉及隐喻的第三句是“是你这工于吠声吠形的东西,丑人作怪似的惊醒了人”。硕士论文,翻译。习作中此句的译文为 It was you who only knew bark, you woke uppeople with a start like
an elf。在内瑟的参考译文中,此句的译文被加上了这样的注解—作为汉语里的成语,“吠声吠形”意为漫无目的的跟着他人。这对于英文读者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表达方式,因此译者不得不用了其它更合适的且在字面上与狗相关的表述。他的选择是 only fit to follow the rest of the pack,其中 the pack 指的是“一群猎犬”。这样透彻的解释着实令人信服。结论习作是一篇包含 518 个单词的英文译作,深入细致的回顾和解析可能需要更大的篇幅。受作者文章篇幅的影响,本文作者只从两个角度对之进行了解析,即,语义学和语用学两个方面。习作作者是本文作者的同班同学,一位英语专业的在读研究生,她的母语是汉语。因此,她的英文自然没有参考译文的提供者罗伯特内瑟的来得地道,毕竟后者的母语为英语。除此之外,她的学识与翻译的功力也是无法望其项背的。然而,写作本文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的目的是希望能从某些方面启示读者,同时也真诚期望对读者将来的翻译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1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9-212 郭华.隐喻与反讽的语用对比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08.3邵志洪,孙静,李静.2003年TEM8汉译英试卷分析——英汉语义、语用、语篇结构对比分析[J].中国翻译,2004(1):70-74.4 萧立明.英汉 比 较 研 究 与 翻 译 [M].上 海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 版社 ,20025JunBergeron-Matoba.AcquisitionoftheEnglisharticlesysteminSLAandtheMissingSurfaceInflectionHypothesis[C].http://espace.library.uq.edu.au/view/UQ:237462007-06-16
第二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 ,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 ,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 ,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 ,分析其理论原理 ,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 ,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关键词:文化 差异 全球化 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 :“所谓翻译 ,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跨文化合作)”、“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因此,怎 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 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 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 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 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正是源于英国的著名历史事件—1815 年滑铁卢之战。所以,如果翻译工作者能多了解彼此语言的传统文化及某些著名历史,这无疑对翻译有很大的帮助。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 认为上帝(god)可创造一切,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的说法。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再如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要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容易。主要问题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因此,译成英语时形意很难兼顾。所以只能传意或重形取其中一种,传意可用英语中现成的成语:One boy’ s boy;two boys are halfa boy;threeboys are no boy.再看下面实例: Being a teacher is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如果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是错误的,因为信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 往往与“上帝”有关,而dust 或clay 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 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latest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消息”,而只宜译为“最新消息”。类似的例子如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th(最新发现),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th(最新发展)等。再看下面的例句“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故事的后面”不能译成“behindthe story”, 英文不这么说, 英语里表达相同意思的地道说法是视角相反的“aheadof the story”(把后面的故事提前说了)。因此, 这个句子可以译成“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the story.”译者如果缺乏对英汉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作深入的了解,就会导致错误或误译。
四.日常谈话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称谓的翻译。称谓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它们反映了习俗风尚和表达习惯。英文里的称谓比较笼统, 比较模糊, 在使用上表现出相对的随便, 它不象中文里的称谓,非得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 这与西方社会的“人为本, 名为用”的价值观及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名分”有关。如父辈的男性亲属, 英语中概以“uncle”称之, 而汉语则有“叔、伯、姑父、舅舅和姨父”等称谓;“cousin”一词也可对应于中文里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姐、表妹”等称谓,因此英译汉时,就必须视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
此外, 我们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尊称, 谦称词或词语,如“××君、××先生、×公、×老”以及“小人、寡人、鄙人”等等。要把这些词语翻译好,恐怕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英语里几乎没有与此相对等的尊称、谦称词语。因此, 在翻译时,只好将就按英语习惯表达,译成Mr.××,而不能把“某某君”译成gentleman ××, 把“某老”译成senior ××,or old ××等等。
五.各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社会 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感受和体验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形成一种独特的观点和认识。而词汇的象征意义是最富有文化气息的联想意义的。譬如,英语有man’s best friend(人 之良友)的说法。谁能想到这是指什么动物呢?说“人之良友”是狗,许多人会觉得奇怪,在中国,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习语几乎都是贬义的: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狗血喷人,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但在英国,人们对狗的看法和我们截然不同,他们喜欢狗忠 实、可靠、聪明、可爱的品质,把它视为忠诚的伙伴,dog在英语(特别是谚语)中往往含有褒情善意。A luck dog 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 把我的朋友看作是你的朋友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Hot dog 热狗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助人过难关;又如“龙”这个词在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外国人却“谈龙色变”,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由于各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习俗,从表面意义和形象构词到深层内涵和文化特征全都一一对应。这样就要求在进行翻译或是跨文化交际中,深刻把握其文化内涵,从而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六.饮食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毋庸置疑,中国是一个有着源远历史的烹饪大国,其复杂的菜系更是举不胜数,当然对于国人来说,一说菜名就知道是什么菜,主料、烹饪方法、形状及口感都了解一清二楚,而对于外国人来说,如果直译的话,就有可能让他们产生误解。譬如,夫妻肺片,民间翻译:Husband and Wife’s Lung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麻婆豆腐,民间翻译:Bean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长满雀斑的女人制做的豆腐);如果是这样翻译给外国游客的客的话,可以想象他们是如何的表情,这顿大餐还进行的下去么? 所以为了避免笑话百出,我们可以这样翻译:夫妻肺片—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泡在辣椒酱里的牛肉和黄牛肚);麻婆豆腐—Mapo Tofu(麻婆豆腐的汉语拼音。有些菜名翻译为避免直译产生误解,我们可以从主料、烹饪方法、形状或口感、人名或地名等方面来着手进行翻译。其中,具有中国餐饮特色的传统食品,使用汉语拼音命名,如饺子:jiaozi;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
国人接受的菜名,使用方言来拼写,如:豆腐:Tofu;中文菜肴名称难以体现其做法及主配料的,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其标注英文注释。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说过“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和更严重的复杂情况”。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可见,要想译作传意, 甚至传神。首先心须克服两种语言所负载的不同的文化差异
综上所述,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影响着语词的翻译。因此,在语词的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义,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如原译文语言与文化因素与译文基本一致时,可采用对等直译法、形象套用法、借用类似法等;如果原文语言的文化因素与译文不对等时,可采取求同存异法、意义 对等法、添加注释法等,当然将一种语言译为不同文化的另一种语言并非容易的事,而将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语词翻译成同样体现文化特色的语词就更是难上加难,有 时难免出现引起读者误解和曲解的翻译。这就要在异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中找一个正确的切合点。
参考文献:1.胡文仲1 文化与交际[M]1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1994.2.邓炎昌,刘润清1语言与 文化[M]1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1994 3.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 ].中国翻译,1998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第三篇: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15篇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1除夜对酒赠少章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古诗简介
《除夜对酒赠少章》是宋代陈师道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除夕。头两句写自己除夜孤单,有客来陪,自感十分快慰。中间四句回忆自己半生穷愁,未老已衰。结尾两句与开首呼应,由于主客潦倒略同,同病相怜,于是一人吟诗,一人踏歌起舞。诗中体现了诗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心境,也体现了诗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诗作格律严整,对仗精彩,被清朝文人纪昀评价为:“神力完足,斐然高唱,不但五六佳也。”诗中第五、六句“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被誉为名联。
翻译/译文
一年将尽,这身子将向何处寄托?灯下的客人,事业理想却未落空。我的前半生均在忧患里度过,仿佛一场梦在现实与幻境中。忧愁烦恼催短催白了头发,憔悴的容颜凭借酒力发红。我唱起歌来,你且跳起舞,我俩潦倒的景况大致相同。
注释
①少章:名秦觏,字少章,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之弟,与诗人交往颇密。
②岁晚:一年将尽。
③未空:(职业、事业)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
④有:指现实。无:指梦境。
⑤酒借红:即是“借酒红”的例装。
⑥潦倒:颓衰,失意。
创作背景
据史传记载,陈师道早年受业于曾巩,得到器重。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曾巩推荐他作为自己的助手参与修史,但朝廷以他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绝了。元丰六年(1083年),曾巩去世。此时,诗人虽先后又结识了苏轼、张耒等人,但生活一直无着,甚至贫穷得无力养家,妻子和三儿一女只得随他的岳父郭概去了四川,而他只得孤苦零丁,独自一人生活。陈师道一生清贫,有时经日断炊,直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苏轼荐任徐州教授。
此诗似作于任职前头一年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的除夕。这一年秦觏与诗人同在京师,交往密切。除夕之夜,诗人置酒待客,与朋友们一起开怀畅饮。正当酒酣耳热之际,诗人却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于是趁着酒兴,发发牢骚,把满肚皮的不合时宜对朋友倾泄一番,希望这样能让自己过得心情舒畅一点。
赏析/鉴赏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除夕之夜,主客潦倒略同,同病相怜,于是一人吟诗,一人踏歌起舞,以互慰寂寞、穷愁,表现了两人相濡以沫的深厚友谊,写得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诗一开头,便直言不讳地和盘端出诗人的牢骚和不平:“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明亮的油灯前,客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喝酒猜拳。这些客人们大都已得到了一官半职,生活有了着落,所以他们是那样无忧无虑。而诗人这一年又过去了,依然像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无所依托。除夕之夜,本应合家团聚,可妻子儿女却在远方,难以相见;一年终了,诗人托身何处仍无结果,心中感到抑郁不平。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这一年,诗人已三十四岁。古人说:“三十而立。”而诗人的半辈子却在忧患中度过,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在梦中寻求理想,寻求安慰。可梦境和现实截然相反。“有”,是指梦境,“无”,是指现实。梦中,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还有欢笑、有团圆、有衣食、有房舍……应有尽有;而现实中却一无所有。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严酷无情的现实粉碎了诗人美好的梦幻。眼见光阴流逝,愁白了头。这里说“发短愁催白”,他的头上不一定真有白发;说“颜衰酒借红”,他的颜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诗人这年才刚刚三十出头,在作于同年的《次韵答邢居实》中,诗人也说:“今代贵人须白发,挂冠高处未宜弹。”王直方以为“元祐(指1086-1094)中多用老成”,所以苏轼、陈师道、秦观皆有“白发”句(《王直方诗话》)。诗人此写愁催白发,酒助红颜,无非是表示愁之深、心之苦罢了。杜甫、白居易、苏轼、郑谷等人都曾写过类似的诗句,但诗人此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仗更工整,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窘况,带上了他个人特有的主观色彩。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愁不能胜,苦不堪言,满腹牢骚,无人诉说。座中只有当时也是“布衣”的秦少章与诗人遭遇处境略同,可以作为他的知音了。所以在发泄了一肚子的不平之气后,诗人和秦少章一起唱和,两个“潦倒略相同”的人,用歌声来排遣满腹愁绪。这一晚是除夕之夜,他们只希望来年再努力了。全诗针对题目收住,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中透露出一丝亮光,却正衬出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诗中体现了诗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心境,也体现了诗人那种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诗人并非仅仅哀叹时光的流逝,他做梦也希望能一展平生抱负,他为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乐,而愤愤不平。此诗正是他的一曲高唱,情词奔骤、意气挥霍。
名家点评
《王直方诗话》评颈联:“无已初出此一联,大为诸公所称赏”。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评颈联:“以一联名世者”。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十六评价说:“神力完足,斐然高唱,不但五六佳也。”(《瀛奎律髓刊误》卷十六)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2对酒行 唐朝 李白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对酒行》译文
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东海的蓬莱仙山。
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
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
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改变的只有人的容颜。
这样人生的即逝,谁能不感慨万千呢?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饮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对酒行》注释
对酒行:是乐府相和歌调名,内容多为君主歌功颂德。
松子: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金华山:在浙江金华县北,即赤松子得道处。传说赤松子游金华山,自焚而化,故今山上有赤松坛。
安期:《抱朴子》载:安期先生(指安期生),在东海边卖药,已有千年之久。秦始皇请来与他谈了三天三夜,言高旨远,始皇感到奇怪,便赐给他价值数千万的金璧。安期接受后,放置在阜乡亭,并留下一封书信曰:“复数千岁,求我于蓬莱山。“
羽化:道家以仙去为羽化。
浮生:人生。流电:形容人生短促,似流电。
凋换:凋落变化。
含情:形容心情不欢畅。
《对酒行》赏析
这首出看似平淡无奇,实刚融游仙、忧生、饮酒、纵情为一体,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出想前四句,径思仙人,提出疑问。出人开篇便从古时仙人、仙境起笔,首先创造出迷离缥缈想意境,也凝聚着出人一生求仙想曲折历程和复杂心态。首二句仙人、仙境相应,山海人举,“栖”、“入”二动词镶嵌句中,造成神妙飘逸想意境,字里行间蕴含着出人景仰、径思想情感。后两句则转入疑问,这是经过一系列想艰苦探索之后想反思绪果,疑问中透露出出人迷惘、惆怅想复杂心态。
中间四句,感叹时光倏忽,人生易老。这里,出人为强调人生变化之迅速,用了夸张想艺术手法:“浮生”两句中,“流电”想意象与“浮”、“速、‘倏忽”等词语想交互作用,就凸现出其人生短促想意识。”天地”两句又以永存想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想意识,揭示出时间想无限、宇宙想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想矛盾,倾泻出出人欲有为而不得,欲超脱而不能想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想复杂心态。
结尾两句,紧扣出题,揭出主旨。出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灭、绝望想情境中,忽辟奇境,面人酒杯而产生种种联想,在欲饮未饮想心灵搏斗中,以尾句中反诘想语气透漏出他欲超脱而不能想复杂心态,也表达出更高远想精神径求。
总体来说,这首出以出人内心情感流向变化来结构全出。起笔是人古仙人思慕想情感基调,继而转入人仙人不复现想失望,人求仙径求想疑虑与怅惘。然后由上而下转入人人世时光易逝想忧虑,人容颜日改想无可奈何,表达出一种失落、灰心和幻灭想情绪。至此,出人想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想境地。这时,出人又以超然挥洒想笔触,突然推开去,独辟蹊径,以面人酒杯想联想、发问,表达了“含情”有待想高远精神径求,从而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想意境。这就形成了全出看似漫不经心、跳荡不羁,实则整然有序,浑然天成想艺术结构,显示出这首出“飘逸”想风格。
《对酒行》创作背景
李白自“十五游神仙”始,一直痴迷于道教之中。而今当李白“老之将至”之时,他回首求仙访道的历程,开始反思平生求仙的经历,以及眼见“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的事实,对自己沉于道教已开始觉醒,鉴于这种复杂的心态,便创作了这首诗。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3【原文】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翻译】
我还不想回去,我就想守着一江流水,就守着这座被战争浪费的皇家园林。我想多坐一会儿,即便时间的移动,使豪华的宫殿的位置变得朦胧难测,我仍想多看看,桃花如何追逐白色的杨花,它们如何争着抛弃这个世界。黄鹂和白色鸥鸟,比赛逃离。我也是厌世者,早已失去朝见皇帝的胃口。由于缺少异数,我纵酒,烂竽充之。想隐居水边,可在水滨依然是王臣。现在老了,还说什么“事了拂衣去”。
【赏析】
诗人微官缚身,空怀报国之心,却无所作为,虚空寥落之际,将失望与忧忿寄托于花鸟清樽。颔联描绘的是暮春景色、形神兼有、色香具备、生动传神,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空闲无事,留意花落鸟飞的懒散无聊的心境。
【阅读训练】
1.杜甫,字子美,其诗作被称作“ ”。(1分)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诗,首联“转”字写出时过境迁的意味。
B.颔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还有“当句对”,格律严谨。
C.颈联正话反说,尾联使用了“沧州”、“拂衣”等典故。
D.全诗感情浓烈,运思深刻,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3.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4.简析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5.“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你认为这样修改之后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1.(1分)诗史
2.(3分)A
3.(4分)改得巧妙、准确。(1分)修改是把拟人改为白描。(1分)从全诗看,作者表现的是因仕途失意而懒散无聊的心情。用白描的手法,写桃花的“细逐”,杨花的“飘落”,正好衬出他枯坐江边、空闲无聊的心情。(1分)用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1分)
4.诗人感觉闲散无聊,枯坐江头多时,不想回去,纵饮懒朝,后悔没有及早辞官归隐,抒发了诗人面对仕途失意、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报国无门的状况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情。
5.“桃花欲共杨花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正因为仕途失意,懒散无聊,诗人才久坐江头,如此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纯用描写,能更好地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4原文: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注释:
①松子:即赤松子,是古代的仙人。
②金华:山名。在今浙江金华市北。相传赤松子在此山得道,羽化成仙。
③安期:指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居住在东海仙山。
④羽化:成仙。
⑤“对酒”两句:化用了王粲的诗句“今日不极欢,含情欲谁待”,含有欢情而不畅。
翻译:
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东海的蓬莱仙山,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改变的只有人的容颜。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情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赏析:
《对酒行》,属于乐府《相和歌辞》旧题。在这首诗里,诗人李白表达的是天地久长而人生易逝的深沉感慨。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5腊夜对酒原文:
琥珀杯中物,琼枝席上人。
乐声方助醉,烛影已含春。
自顾行将老,何辞坐达晨。
传觞称厚德,不问吐车茵。
腊夜对酒注释
晋陶潜《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唐韩翃《送齐明府赴东阳》诗:“风流好爱杯中物,豪荡仍欺陌上郎。”宋辛弃疾《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被召》词:“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你不肯冷落了杯中物,我怎肯生疎了絃上手。”亦作“杯中之物”。《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蔡武﹞平昔别无所好,偏爱的是杯中之物,若一见了酒,连性命也不相顾。”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6对酒
清代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译文
不吝惜很多钱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换酒也算得上豪迈,革命者要充分爱惜自己的生命,抛洒鲜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注释
(1)对酒:指此诗为对酒痛饮时所作。
(2)宝刀:吴芝瑛 《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
(3)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4)勤,常常,多。珍重:珍惜重视。
(5)碧涛:血的波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涛:在此处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05年。诗人从日本回国后,曾在上海她的挚友吴芝瑛女士家中,拿出新购的一把倭刀给朋友看,几人喝完酒后,诗人便拨刀起舞唱歌,吴女士命女儿用风琴伴奏,声音悲壮动人。这首诗便是缘此而作。
赏析
第一句以不吝惜千两黄金去购买锋利的宝刀起兴,“千金”本是珍贵的钱财器物,而诗人却毫不可惜地用来换取别人看来价值根本不足相当的东西。表现了诗人意欲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诗人的性格的豪爽。
第二句与首句呼应,诗人愿意用名贵的貂裘去换酒喝,这些贵重的东西都毫不犹豫地舍弃,诗人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显示出诗人仗义疏财,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豪爽性格。
诗的后两句,借用周朝的忠臣苌弘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蛮强的热血也不能白白的流淌,应当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感。
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革命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7原文:
霜天晓角·重来对酒
纳兰性德〔清代〕
重来对酒,折尽风前柳。若问看花情绪,似当日、怎能彀。
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
译文:
几欲举杯,对酒无言,折尽风中摇曳的柳条也数不尽那浓浓的离情别绪。遥忆当年花前把酒、壮志酬筹,何等快意。还是不要提那些空虚如幻的陈情旧事了,趁着良辰未尽,再多饮一杯消愁的美酒,自古英雄多壮志难酬,是非成败上天早已为我们安排妥当了。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越调,仄韵格。各家颇不一致,通常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别有平韵格一体。彀(gòu):同“够”。搔首:以手搔头,是为人之焦急或有所思的情态。青蝇(yíng)白璧:喻小人谗谤好人,污其青白。青蝇,苍蝇。白璧,白玉。
赏析: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与好友饮酒时的寄情之在。词人写这首词,既是劝慰临行的好友,也是在抒发自己对好友被小人谗害的激愤之情。
词的上阕寥寥二十一字,却弥散着失意与无奈的情绪。一句“折尽风前柳”,点明了花别的主题。正所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离别总是让人感伤的,而一个“尽”字,亦写出了词人不舍的深情——似乎只有折完风前的细柳方能显示出他对友人的惜别之情。隋朝诗人的《花别诗》说:“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离别总是黯然销魂,也总能勾起万般感触。词的下阕,笔锋突转,由伤别转入对世事人生的感叹。“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化用李清照的《醉花阴》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人黄花瘦”。以此来劝慰友人勿叹于西风古道,不要独自销魂消瘦,今日一别,相聚又不知是何时,索性狂歌痛饮,以慰年华吧。“痛饮频搔首”,这里容若当是引申自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中“此日空搔首,何人共解颐”的句子,将友人引为人生知己。故此句既是慰友亦是慰己。接下来,容若继续宽慰友人:小人谗滂君子,污其清白,自古已然,就好像上天早已安排好的一样。正如他在《金缕曲·赠梁汾》中所言,“蛾眉谣诼,古今同忌”。此时的纳兰是愤愤不平的,却也是沉默无奈的,但这种沉默却源自他的清傲与旷达。
这首词写别情,却脱出别情外,终又回到别情上,始终想解脱,故在旷达语,又始终不可解脱,终归于一句对于人生的理解“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以此宽慰自己。全词可谓凄婉哀绝,能催人生出同感来。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8原文: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
明代:杨慎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译文: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船儿停泊在,在烟波朦胧的锦江码头星桥旁边,朋友难舍我离去,惆怅地折柳相赠。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杨柳颜色仍绿,故乡却离我越来越遥远,前途茫茫的征人去往那荒凉之地了。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苏武被匈奴拘禁了十九年得以放还,又有谁从皇帝的身边为我带来赦免的诏书!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胡马越鸟尚且怀恋故士,自己此刻听着思乡之曲,又怎能不肠断心碎!
注释: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pān)江上树。
锦津:指锦江发舟处,即望江楼附近,为刘善充对其送别处。刘善充:作者友人,其事迹未详。星桥:原成都西南西江上,又名“七星桥”。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miǎo)渺征人大荒去。
故乡遥:杨慎回云南贬所,故离故乡遥远。征人:杨慎自指。大荒:指云南贬所。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苏武:西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不屈,被留十九年。十九年:此杨慎以苏武借指自己遭贬十九年。“谁传”句:相传汉昭帝索求苏武不得,乃遗使者谓单于天子射雁上林中,得雁足帛书,言武等在泽,乃得放还。此处言“上林无书”,指自己还期渺茫,遭遇比苏武还坏。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yán)蜀国弦。
“北风”句“:古诗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此处借喻自己遭遇还不如鸟兽。蜀国弦:属乐府相和旧曲名。此指思乡之曲。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叙别的地点,送行者的情谊;三四句写辞离故乡,远行边荒;五六句写感慨,借用苏武传札得归事,表达诗人对赦免的期待;最后两句以动物的恋故土设喻,道出诗人无法排解、无法抑制的恋乡情愁。全诗一气呵成,浑成自然,且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句道出刘善充为之置酒送行的地点和折柳赠别的情谊。“惜别”写内心感情,“愁攀”写外在动作。仔细传神,将诗人远行,朋友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矛盾与苦涩,形象地勾勒了出来。杨慎久戍荒域,暂假归家又当长别。临行之际,内心的苦痛不言而喻。诗人不言自己的伤感,却写为之饯行的刘善充的情态,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朋友相别,常常折柳赠送以祝平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跳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折杨柳歌辞》),“伤见路旁杨柳青,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杨柳》)。此处虽亦是折柳送行,却不落俗套,读者既知所攀之树就是杨柳,又不与颔联的“青青杨柳”重复。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句写诗人行色之匆匆,戍地之荒凉遥远。“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朋友赠送的,带着故土芬芳、朋友情谊的杨柳颜色尚青,故乡的影子就越来越遥远了。“青青杨柳”暗示离别的时间很短,“故乡遥”以见诗人行程之快,行色之匆忙。“大荒去”,言诗人所去的地方之偏远,环境之恶劣。上句从诗人切身的感受落笔写故乡之远去,内心的恋与悲苦;下句从朋友的眼光所及着手,写诗人离去之迅速,所去之地的荒凉,朋友的惆怅。进一步反衬诗人内心的苦痛。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句用典自寓,抒发诗人渴求自由、渴求免的强烈愿望。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汉昭帝即位,使人求索不得,汉使谓单于曰“天子射猎上林中,得雁足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乃放还。”杨慎嘉靖三年谪成永昌,到此时正好十九年,尚无赦免的音讯,所以发出“谁传书札上林边”的呼救声,上林苑本是汉天子打猎的场所,此处借指明世宗。此意其呼救之声哀伤悲绝。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句以动物的恋故土设喻,道出诗人无法排解、无法抑制的恋乡情愁。“北风胡马南枝鸟”,化衍“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句。舟中对酒,愁绪更浓,无法排解,无法述说,只好将柔肠寸断的满腔情愫,倾泻到那思乡恋土的蜀国弦歌之中。诗人借弦歌以抒胸,倾吐自己眷恋故土不欲离去的情感,哀绝婉转,催人泪下。
这首诗结构严谨,抒情写意真挚自然。诗歌由朋友的不忍别,想到马上会天涯相隔。再由戍地的荒凉,希望赦免还家。赦免无望更加依恋故土,最后是绝望悲歌声泪俱下。层层相转,感情一层浓于一层。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9对酒 近现代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对酒》译文
不吝惜花费千金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去换美酒也算得上豪迈。
应该多珍惜这一腔革命的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
《对酒》注释
对酒:指此诗为对酒痛饮时所作。
宝刀:吴芝瑛 《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
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勤,常常,多。珍重:珍惜重视。
碧涛:血的波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涛:在此处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对酒》赏析
秋瑾去小诗“对酒”作于1905年,即事绪三十一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国事板荡,中华位族濒临灭绝去危险,而满清王朝腐败不堪,鉴湖女侠愤然而起,她本出身书香门第,却不愿做娇花弱柳,为探索救国救位去途径于1904年变卖掉自己去全部首饰衣物东去日本留学。她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报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在日本她以高价购得一柄宝刀,并学习剑击和射击技术。秋女侠是近代史上一位奇女子,击剑,舞刀,豪饮,赋诗,俱能来得,尽显巾帼豪气。1905年从日本回国,走访好友吴芝瑛,以所购宝刀相示,纵情豪饮,酒酣耳热,拔刀起舞。
第一句以不吝惜千两黄金去购买锋利去宝刀起兴,“千金”本是珍贵去钱财器物,而诗人却毫不可惜地用来换取别人看来价值根本不足相当去东西。表现了诗人意欲投身反帝反封建去斗争,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诗人去性格去豪爽。
第二句与首句呼应,诗人愿意用名贵去貂裘去换酒喝,这些贵重去东西都毫不犹豫地舍弃,诗人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显示出诗人仗义疏财,不计较个人得失去豪爽性格。
第吴芝瑛久知秋瑾有事复志,虑其事泄贾祸,屡示珍重。面对好友去提醒,这就有了本诗去第三,第四句,秋女侠去回答。借用周朝去忠臣苌弘鲜血化碧去典故阐明:人去生命是非常宝贵去,蛮强去热血也不能白白去流淌,应当为了崇高去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去豪迈情感。
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革命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去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诗人去英雄气概。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10对酒行
李白〔唐代〕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仙海的蓬莱仙山。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县变的只有人的容颜。这样人生的即逝,谁能不感慨万千呢?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饮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注释:
对酒行:是乐府相和歌调名,内容多为君主歌功颂德。松子: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金华山:在浙江金华县北,即赤松子得道处。传说赤松子游金华山,自焚而化,故今山上有赤松坛。安期:《抱朴子》载:安期先生(指安期生),在仙海边卖药,已有千年之久。秦始皇请来与他谈了三天三夜,言高旨远,始皇感到奇怪,便赐给他价值数千万的金璧。安期接受后,放置在阜乡亭,并留下一封书信曰:“复数千岁,求我于蓬莱山。“羽化:道家以仙去为羽化。浮生:人生。流电:形容人生短促,似流电。凋换:凋落变化。含情:形容心情不欢畅。
赏析
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刚融游仙、忧生、饮酒、纵情为一体,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诗的前四句,追思仙人,提出疑问。诗人开篇便从古时仙人、仙境起笔,首先创造出迷离缥缈的意境,也凝聚着诗人一生求仙的曲折历程和复杂心态。首二句仙人、仙境相应,山海对举,“栖”、“入”二动词镶嵌句中,造成神妙飘逸的意境,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景仰、追思的情感。后两句则转入疑问,这是经过一系列的艰苦探索之后的反思绪果,疑问中透露出诗人迷惘、惆怅的复杂心态。
中间四句,感叹时光倏忽,人生易老。这里,诗人为强调人生变化之迅速,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浮生”两句中,“流电”的意象与“浮”、“速、‘倏忽”等词语的交互作用,就凸现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识。”天地”两句又以永存的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识,揭示出时间的无限、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的矛盾,倾泻出诗人欲有为而不得,欲超脱而不能的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结尾两句,紧扣诗题,揭出主旨。诗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灭、绝望的情境中,忽辟奇境,面对酒杯而产生种种联想,在欲饮未饮的心灵搏斗中,以尾句中反诘的语气透漏出他欲超脱而不能的复杂心态,也表达出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诗人内心情感流向变化来结构全诗。起笔是对古仙人思慕的情感基调,继而转入对仙人不复现的失望,对求仙追求的疑虑与怅惘。然后由上而下转入对人世时光易逝的忧虑,对容颜日改的无可奈何,表达出一种失落、灰心和幻灭的情绪。至此,诗人的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时,诗人又以超然挥洒的笔触,突然推开去,独辟蹊径,以面对酒杯的联想、发问,表达了“含情”有待的高远精神追求,从而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就形成了全诗看似漫不经心、跳荡不羁,实则整然有序,浑然天成的艺术结构,显示出这首诗“飘逸”的风格。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11对酒
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翻译
眼前都是新诗的材料,可我一时无法表达;鸟儿从眼前飞掠,云儿在天上飘浮,都倒映进我的酒杯。
做着小官,文书堆案没完没了,使人厌倦;猛抬头,楼前又是一番风雨,秋天已经到来。
是是非非,接踵不绝,书生渐渐老去;岁月匆匆,翩翩燕子,已仓促回归。
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脑后,含笑抚摸着用江南竹根做的枕头,喝醉了酒,美美地睡上一觉,鼾声如雷。
注释
新诗:新的诗作。
官里:衙门里,官府里。
簿书:官府的文书。
衮衮:相继不绝。
赏析
据陈与义集前后诗作年,这首诗当作于宣和六年(1124年)秋。
诗首联切题,但以倒装出之。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江西诗派的诗喜欢拗折,这样起句,将因果倒置,诗便显得突兀而有波折。同时人葛胜仲在评论陈与义诗时,曾指出他的诗“务一洗旧常畦径,意不拔俗,语不惊人,不轻出也”,这联诗便是很好的例子。诗写的情况,是每个诗人都遇到过的。这样的感触,就是陶渊明《饮酒》诗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即李商隐《锦瑟》诗所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明明是极好的景情,诗似乎就在口边,却一下子说不出来。陈与义对这种境界体会很深,多次拈出,如《春日》云:“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又如《题酒务壁》云:“佳句忽堕前,追摹已难真。”
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这时候,他或许已对官场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这两联是名句,方回对此极为赞赏,在《瀛奎律髓》中评说:“此诗中两联俱用变体,各以一句说情,一句说景,奇矣。”宋吴开《优古堂诗话》说:“近时称陈去非诗‘案上簿书何时了,楼头风月又秋来’之句。或者曰:此东坡‘官事无穷何日了,菊花有信不吾欺’耳。予以为本唐人罗邺《仆射陂晚望》诗‘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唯觉到秋忙’。”方回则以为本苏轼词“官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第三联则与陈与义自己的《寓居刘仓廨中晚步过郑仓台上》的“世事纷纷人老易,春阴漠漠絮飞迟”同意,“是为变体”。吴开及方回都遵循江西诗派宗旨,在“无一字无来历”上下工夫,实际上,不论陈与义是否袭用前人,诗都写得意深情深,格调高迥;其中以“书生”对“燕子”、“簿书”对“风雨”、“是非”对“岁月”,都很灵动,非俗手所能做到。
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这联虽然是故作达语,力求轩豁,但气势与上不称。陈与义曾经提出作诗要达到两个标准,一是“忌俗”,一是“不可有意用事”,这联却写得很俗气,违背了自己的标准,所以清纪昀、许印芳都曾予以指摘。
这首诗属于拗体,采用了特殊的结构形式,显得兀傲奇崛,是陈与义学黄山谷诗的结果,因此被极力鼓吹江西诗派诗的方回赞为“学许浑诗者能之乎?此非深透老杜、山谷、后山三关不能也”。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12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翻译」
饮酒时高歌,正是太平年代,小吏不闯门。
君主贤明,宰相和股肱之臣都忠心贤良。
人民礼让,不争吵打官司。
耕地三年有九年的收成那么多,粮食堆满粮仓。
老者不背着东西。
天降润雨,粮食丰收。
马在田间驰骋,用粪便来作肥料。
当官的都爱他的人民,没有黑暗。
教导孩子敬爱父兄。
犯法不能有重刑。
路不拾遗。
监狱空虚,节日不断。
老人能得到赡养。
恩惠广及草木昆虫。
「注释」
〔1〕《对酒》属于乐府诗《相和歌·相和曲》。同《度关山》一样,都是表达作者政治理想的诗篇。本诗描写了一派太平盛世的欢乐景象。政通人和,物阜民康,构想诚然是美妙的。
〔2〕吏不呼门:管理不过问、干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3〕股肱:大腿和胳膊。古代常以股肱比喻辅佐君王的臣僚。
〔4〕咸:都,皆。礼让:遵守礼法,互相谦让。
〔5〕争讼:争夺和诉讼
〔6〕“三年”句:此句本之《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食,九年耕必有三年食。”曹操又进一步,认为经过三年耕种土地,一定要取得供给九年食用的粮食储备。
〔7〕班白:即“斑白”,指头发发白的老人。负载:肩扛或用头顶着东西搬运。此句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上》。
〔8〕雨泽:雨水滋润。
〔9〕百谷:泛指各种农作物。一作“五谷”。用:因而。成:丰收。
〔10〕却:退。走马:跑得快的马。此指战马。
〔11〕粪:用如动词,施肥。意为天下太平时,让好马推出战场,用于送粪和耕地。
〔12〕爵:爵位。这里用如动词,分封。公侯伯子男:周天子分封诸侯时的五个等级。
〔13〕黜陟幽明:语出《尚书·舜典》,即贬退不明事理的人,提拔干练的人。
〔14〕子养有若父与兄:诸侯和管理像对待自己父亲和兄长一样对待老百姓。
〔15〕轻重随其刑:按犯法之轻重分别量刑。
〔16〕囹圄:监狱
〔17〕冬节不断:汉代最迟在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处决犯人。到春天就不能处决了。此言至冬末也没有犯人可判决了。
〔18〕耄:人九十岁为耄。耋:人八十岁为耋。
〔19〕恩德:统治者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好处。一本作“恩泽”。
「赏析」
《对酒》是魏晋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表达自己政治理想的杂言诗,诗中描述了太平的环境里,人们自由舒适的田园生活。曹操认为,没有官吏上门催租、政治清明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会。
对酒高歌,激起诗人曹操无限的感慨。曹操认为,没有官吏上门催租、政治清明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君圣臣贤,讼狱不兴,五谷丰登,国富民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皆得寿终。
这些作为曹操的理想社会是何等地令人神往。然而,直至唐代初年,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曾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太平景象。三国时期,曹操却不得不面对战火不断,百姓痛苦的呻吟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曹操描绘的人生理想是在批判实现的基础上发生的。一般认为,曹操尚法。从这首《对酒》诗的内容看,应该说他具有外法内儒的特征,即他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是以儒家学说为依据的。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13原文:
对酒
[近现代]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吝惜花费千金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去换美酒也算得上豪迈。
应该多珍惜这一腔革命的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
注释
对酒:指此诗为对酒痛饮时所作。
宝刀: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
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勤,常常,多。珍重:珍惜重视。
碧涛:血的波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涛:在此处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赏析:
秋瑾的小诗“对酒”作于1905年,即光绪三十一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国事板荡,中华民族濒临灭绝的危险,而满清王朝腐败不堪,鉴湖女侠愤然而起,她本出身书香门第,却不愿做娇花弱柳,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于1904年变卖掉自己的全部首饰衣物东去日本留学。她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报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在日本她以高价购得一柄宝刀,并学习剑击和射击技术。秋女侠是近代史上一位奇女子,击剑,舞刀,豪饮,赋诗,俱能来得,尽显巾帼豪气。1905年从日本回国,走访好友吴芝瑛,以所购宝刀相示,纵情豪饮,酒酣耳热,拔刀起舞。
第一句以不吝惜千两黄金去购买锋利的宝刀起兴,“千金”本是珍贵的钱财器物,而诗人却毫不可惜地用来换取别人看来价值根本不足相当的东西。表现了诗人意欲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诗人的性格的豪爽。
第二句与首句唿应,诗人愿意用名贵的貂裘去换酒喝,这些贵重的东西都毫不犹豫地舍弃,诗人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显示出诗人仗义疏财,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豪爽性格。
第吴芝瑛久知秋瑾有光复志,虑其事泄贾祸,屡示珍重。面对好友的提醒,这就有了本诗的第三,第四句,秋女侠的回答。借用周朝的忠臣苌弘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蛮强的热血也不能白白的流淌,应当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感。
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革命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14除夜对酒赠少章
陈师道〔宋代〕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译文
一年又将过去,灯下的客人,事业理想都未落空,我却是无所依托。我的前半生都在忧患里度过,梦中的东西在现实中却无法实现。忧愁烦恼催短催白了头发,憔悴的容颜凭借酒力发红。我唱起歌来,你且跳起舞,我俩潦倒的景况大致相同。
注释
少章:名秦觏,字少章,北宋著名词人秦观之弟,与诗人交往颇密。岁晚:一年将尽。未空:(职业、事业)没有落空(即言“有了着落”)。有:指现实。无:指梦境。酒借红:即是“借酒红”的倒装。潦倒:颓衰,失意。
赏析
这首诗头两句写自己除夜孤单,有客来陪,自老十分快慰。衰间四句回忆自己半生穷愁,未老已衰。结尾两句与开首呼应,由于主客潦倒略同,同病相怜,于是一人吟诗,一人踏歌起舞。诗衰体现了诗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当境,也体现了诗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诗作格律严整,对仗精彩,被清朝文人纪昀评价为:“神力完足,斐然高唱,不但五六佳也。当诗衰第五、六句“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当,被誉为名联。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当是说明亮的油灯前,客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喝酒猜拳。这些客人们大都已得到了一官半职,生活有了着落,所以他们是那样无忧无虑。而诗人这一年又过去了,依然像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无所依托。除夕之夜,本应合无团聚,可妻子儿女却在远方,难以相见;一年终了,诗人托身何处仍无结果,当衰老到抑郁不平。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衰。当这一年,诗人已三十四岁。古人说:“三十而立。当而诗人的半辈子却在忧患衰度过,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虽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只好在梦衰寻求理想,寻求安慰。可梦境和现实截然相反。“有当,是指梦境,“无当,是指现实。梦衰,抱负有地方施展,理想有可能实现,还有欢笑、有团圆、有衣食、有房舍……应有尽有;而现实衰却一无所有。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当是说严酷无情的现实粉碎了诗人美好的梦幻。眼见光阴流逝,愁白了头。这里说“发短愁催白当,他的头上不一定真有白发;说“颜衰酒借红当,他的颜面也不一定真的如此衰老。诗人这年才刚刚三十出头,在作于同年的《次韵答邢居实》衰,诗人也说:“今代贵人须白发,挂冠高处未宜弹。当王直方以为“元祐(指1086-1094)衰多用老成当,所以苏轼、陈师道、秦观皆有“白发当句(《王直方诗话》)。诗人此写愁催白发,酒助红颜,无非是表示愁之深、当之苦罢了。杜甫、白居易、苏轼、郑谷等人都曾写过类似的诗句,但诗人此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对仗更工整,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窘况,带上了他个人特有的主观色彩。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当愁不能胜,苦不堪言,满腹牢骚,无人诉说。座衰只有当时也是“布衣当的秦少章与诗人遭遇处境略同,可以作为他的知音了。所以在发泄了一肚子的不平之气后,诗人和秦少章一起唱和,两个“潦倒略相同当的人,用歌声来排遣满腹愁绪。这一晚是除夕之夜,他们只希望来年再努力了。全诗针对题目收住,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在低沉压抑的气氛衰透露出一丝亮光,却正衬出诗人无可奈何的当情。
诗衰体现了诗人不幸的遭遇和愁苦的当境,也体现了诗人那种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诗人并非仅仅哀叹时光的流逝,他做梦也希望能一展平生抱负,他为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乐,而愤愤不平。此诗正是他的一曲高唱,情词奔骤、意气挥霍。
创作背景
据史传记载,陈师道早年受业于曾巩,得到器重。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曾巩推荐他作为自己的助手参与修史,但朝廷以他是未做官的“白衣”而拒绝了。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曾巩去世。此时,诗人虽先后又结识了苏轼、张耒等人,但生活一直无着,甚至贫穷得无力养家,妻子和三儿一女只得随他的岳父郭概去了四川,而他只得孤苦零丁,独自一人生活。陈师道一生清贫,有时经日断炊,直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苏轼荐任徐州教授。
此诗似作于任职前头一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的除夕。这一年秦觏与诗人同在京师,交往密切。除夕之夜,诗人置酒待客,与朋友们一起开怀畅饮。正当酒酣耳热之际,诗人却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于是趁着酒兴,发发牢骚,把满肚皮的不合时宜对朋友倾泄一番,希望这样能让自己过得心情舒畅一点。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15对酒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翻译
蒲萄美酒,金叵罗。吴地少女年方十五,娇小的骏马把她驮。
青黛描秀眉,还穿着红锦靴。吐字音不正,娇滴滴地唱着歌。
豪华的筵席上,你投入怀中醉眼婆娑。芙蓉帐里,能奈你何?
注释
蒲萄酒:据《太平寰宇记》载西域有之,及唐贞观中传入,芳香酷烈。
叵罗:或作“颇罗”,胡语之酒杯。
细马:骏马之小者。
青黛:古画眉颜料,其色青黑。
红锦靴:唐代时装。
玳瑁筵:也写作瑇瑁筵,谓豪华名贵之筵席。
芙蓉帐:用芙蓉花染缯制成的帐子。泛指华丽的帐子。
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写少年冶游情景,是李白初下江南时候的生活写照。全诗节奏明快,情绪高越,细节明晰,歌唱性极强。
此诗先写“蒲萄酒”“金叵罗”“玳瑁筵”“芙蓉帐”,其物色华贵精美绝伦。然后女主人公登场。芳龄十五,骑一匹小马。以“细”指“小”,至今粤语犹然。“驮”字好,坐非正坐,开启了漫不经心模式。“道字不正娇唱歌”,是女主人公无目的性地任意挥发。是因为她是吴姬,不能说洛阳正音,才“道字不正”呢,还是她有意来一番个人演绎,将一首熟悉的歌儿唱出陌生化的新奇感呢?李白是深谙此中秘诀的,他明白这是撒娇,发嗲。在另一首写给金陵女子的诗中他也说:“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不要太认真,不要卖弄,有本事最好藏起来,技艺在纯熟与生疏之间,态度在迎合与超然之间,这才是“娇唱歌”,“娇不成”也“最有情”。十五岁的吴姬真不简单,她已经掌握了人情与歌艺的精髓:似能未能,大巧若拙。此诗写吴姬着笔不多,但其天生丽质,音容笑貌,一览无余,很可见出李白刻画人物之工。
创作背景
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李白全集编年笺注》)系此诗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当时李白在金陵、扬州等地游览。
第四篇: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精选15篇)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1对酒
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翻译
眼前都是新诗的材料,可我一时无法表达;鸟儿从眼前飞掠,云儿在天上飘浮,都倒映进我的酒杯。
做着小官,文书堆案没完没了,使人厌倦;猛抬头,楼前又是一番风雨,秋天已经到来。
是是非非,接踵不绝,书生渐渐老去;岁月匆匆,翩翩燕子,已仓促回归。
我把一切烦恼都抛到脑后,含笑抚摸着用江南竹根做的枕头,喝醉了酒,美美地睡上一觉,鼾声如雷。
注释
新诗:新的诗作。
官里:衙门里,官府里。
簿书:官府的文书。
衮衮:相继不绝。
赏析
据陈与义集前后诗作年,这首诗当作于宣和六年(1124年)秋。
诗首联切题,但以倒装出之。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江西诗派的诗喜欢拗折,这样起句,将因果倒置,诗便显得突兀而有波折。同时人葛胜仲在评论陈与义诗时,曾指出他的诗“务一洗旧常畦径,意不拔俗,语不惊人,不轻出也”,这联诗便是很好的例子。诗写的情况,是每个诗人都遇到过的。这样的感触,就是陶渊明《饮酒》诗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也即李商隐《锦瑟》诗所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明明是极好的景情,诗似乎就在口边,却一下子说不出来。陈与义对这种境界体会很深,多次拈出,如《春日》云:“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又如《题酒务壁》云:“佳句忽堕前,追摹已难真。”
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这时候,他或许已对官场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这两联是名句,方回对此极为赞赏,在《瀛奎律髓》中评说:“此诗中两联俱用变体,各以一句说情,一句说景,奇矣。”宋吴开《优古堂诗话》说:“近时称陈去非诗‘案上簿书何时了,楼头风月又秋来’之句。或者曰:此东坡‘官事无穷何日了,菊花有信不吾欺’耳。予以为本唐人罗邺《仆射陂晚望》诗‘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唯觉到秋忙’。”方回则以为本苏轼词“官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第三联则与陈与义自己的《寓居刘仓廨中晚步过郑仓台上》的“世事纷纷人老易,春阴漠漠絮飞迟”同意,“是为变体”。吴开及方回都遵循江西诗派宗旨,在“无一字无来历”上下工夫,实际上,不论陈与义是否袭用前人,诗都写得意深情深,格调高迥;其中以“书生”对“燕子”、“簿书”对“风雨”、“是非”对“岁月”,都很灵动,非俗手所能做到。
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这联虽然是故作达语,力求轩豁,但气势与上不称。陈与义曾经提出作诗要达到两个标准,一是“忌俗”,一是“不可有意用事”,这联却写得很俗气,违背了自己的标准,所以清纪昀、许印芳都曾予以指摘。
这首诗属于拗体,采用了特殊的结构形式,显得兀傲奇崛,是陈与义学黄山谷诗的结果,因此被极力鼓吹江西诗派诗的方回赞为“学许浑诗者能之乎?此非深透老杜、山谷、后山三关不能也”。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2原文: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注释:
①松子:即赤松子,是古代的仙人。
②金华:山名。在今浙江金华市北。相传赤松子在此山得道,羽化成仙。
③安期:指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居住在东海仙山。
④羽化:成仙。
⑤“对酒”两句:化用了王粲的诗句“今日不极欢,含情欲谁待”,含有欢情而不畅。
翻译:
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东海的蓬莱仙山,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改变的只有人的容颜。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情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赏析:
《对酒行》,属于乐府《相和歌辞》旧题。在这首诗里,诗人李白表达的是天地久长而人生易逝的深沉感慨。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3【原文】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翻译】
我还不想回去,我就想守着一江流水,就守着这座被战争浪费的皇家园林。我想多坐一会儿,即便时间的移动,使豪华的宫殿的位置变得朦胧难测,我仍想多看看,桃花如何追逐白色的杨花,它们如何争着抛弃这个世界。黄鹂和白色鸥鸟,比赛逃离。我也是厌世者,早已失去朝见皇帝的胃口。由于缺少异数,我纵酒,烂竽充之。想隐居水边,可在水滨依然是王臣。现在老了,还说什么“事了拂衣去”。
【赏析】
诗人微官缚身,空怀报国之心,却无所作为,虚空寥落之际,将失望与忧忿寄托于花鸟清樽。颔联描绘的是暮春景色、形神兼有、色香具备、生动传神,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空闲无事,留意花落鸟飞的懒散无聊的心境。
【阅读训练】
1.杜甫,字子美,其诗作被称作“ ”。(1分)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诗,首联“转”字写出时过境迁的意味。
B.颔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还有“当句对”,格律严谨。
C.颈联正话反说,尾联使用了“沧州”、“拂衣”等典故。
D.全诗感情浓烈,运思深刻,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3.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4.简析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5.“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你认为这样修改之后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1.(1分)诗史
2.(3分)A
3.(4分)改得巧妙、准确。(1分)修改是把拟人改为白描。(1分)从全诗看,作者表现的是因仕途失意而懒散无聊的心情。用白描的手法,写桃花的“细逐”,杨花的“飘落”,正好衬出他枯坐江边、空闲无聊的心情。(1分)用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1分)
4.诗人感觉闲散无聊,枯坐江头多时,不想回去,纵饮懒朝,后悔没有及早辞官归隐,抒发了诗人面对仕途失意、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报国无门的状况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情。
5.“桃花欲共杨花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正因为仕途失意,懒散无聊,诗人才久坐江头,如此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纯用描写,能更好地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4原文:
霜天晓角·重来对酒
纳兰性德〔清代〕
重来对酒,折尽风前柳。若问看花情绪,似当日、怎能彀。
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
译文:
几欲举杯,对酒无言,折尽风中摇曳的柳条也数不尽那浓浓的离情别绪。遥忆当年花前把酒、壮志酬筹,何等快意。还是不要提那些空虚如幻的陈情旧事了,趁着良辰未尽,再多饮一杯消愁的美酒,自古英雄多壮志难酬,是非成败上天早已为我们安排妥当了。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越调,仄韵格。各家颇不一致,通常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别有平韵格一体。彀(gòu):同“够”。搔首:以手搔头,是为人之焦急或有所思的情态。青蝇(yíng)白璧:喻小人谗谤好人,污其青白。青蝇,苍蝇。白璧,白玉。
赏析: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与好友饮酒时的寄情之在。词人写这首词,既是劝慰临行的好友,也是在抒发自己对好友被小人谗害的激愤之情。
词的上阕寥寥二十一字,却弥散着失意与无奈的情绪。一句“折尽风前柳”,点明了花别的主题。正所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离别总是让人感伤的,而一个“尽”字,亦写出了词人不舍的深情——似乎只有折完风前的细柳方能显示出他对友人的惜别之情。隋朝诗人的《花别诗》说:“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离别总是黯然销魂,也总能勾起万般感触。词的下阕,笔锋突转,由伤别转入对世事人生的感叹。“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化用李清照的《醉花阴》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人黄花瘦”。以此来劝慰友人勿叹于西风古道,不要独自销魂消瘦,今日一别,相聚又不知是何时,索性狂歌痛饮,以慰年华吧。“痛饮频搔首”,这里容若当是引申自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中“此日空搔首,何人共解颐”的句子,将友人引为人生知己。故此句既是慰友亦是慰己。接下来,容若继续宽慰友人:小人谗滂君子,污其清白,自古已然,就好像上天早已安排好的一样。正如他在《金缕曲·赠梁汾》中所言,“蛾眉谣诼,古今同忌”。此时的纳兰是愤愤不平的,却也是沉默无奈的,但这种沉默却源自他的清傲与旷达。
这首词写别情,却脱出别情外,终又回到别情上,始终想解脱,故在旷达语,又始终不可解脱,终归于一句对于人生的理解“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以此宽慰自己。全词可谓凄婉哀绝,能催人生出同感来。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5腊夜对酒原文:
琥珀杯中物,琼枝席上人。
乐声方助醉,烛影已含春。
自顾行将老,何辞坐达晨。
传觞称厚德,不问吐车茵。
腊夜对酒注释
晋陶潜《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唐韩翃《送齐明府赴东阳》诗:“风流好爱杯中物,豪荡仍欺陌上郎。”宋辛弃疾《满江红·送信守郑舜举被召》词:“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你不肯冷落了杯中物,我怎肯生疎了絃上手。”亦作“杯中之物”。《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蔡武﹞平昔别无所好,偏爱的是杯中之物,若一见了酒,连性命也不相顾。”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6原文: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
明代:杨慎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译文: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船儿停泊在,在烟波朦胧的锦江码头星桥旁边,朋友难舍我离去,惆怅地折柳相赠。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杨柳颜色仍绿,故乡却离我越来越遥远,前途茫茫的征人去往那荒凉之地了。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苏武被匈奴拘禁了十九年得以放还,又有谁从皇帝的身边为我带来赦免的诏书!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胡马越鸟尚且怀恋故士,自己此刻听着思乡之曲,又怎能不肠断心碎!
注释: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pān)江上树。
锦津:指锦江发舟处,即望江楼附近,为刘善充对其送别处。刘善充:作者友人,其事迹未详。星桥:原成都西南西江上,又名“七星桥”。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miǎo)渺征人大荒去。
故乡遥:杨慎回云南贬所,故离故乡遥远。征人:杨慎自指。大荒:指云南贬所。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苏武:西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不屈,被留十九年。十九年:此杨慎以苏武借指自己遭贬十九年。“谁传”句:相传汉昭帝索求苏武不得,乃遗使者谓单于天子射雁上林中,得雁足帛书,言武等在泽,乃得放还。此处言“上林无书”,指自己还期渺茫,遭遇比苏武还坏。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yán)蜀国弦。
“北风”句“:古诗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之句,此处借喻自己遭遇还不如鸟兽。蜀国弦:属乐府相和旧曲名。此指思乡之曲。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叙别的地点,送行者的情谊;三四句写辞离故乡,远行边荒;五六句写感慨,借用苏武传札得归事,表达诗人对赦免的期待;最后两句以动物的恋故土设喻,道出诗人无法排解、无法抑制的恋乡情愁。全诗一气呵成,浑成自然,且情真意切,凄婉动人。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句道出刘善充为之置酒送行的地点和折柳赠别的情谊。“惜别”写内心感情,“愁攀”写外在动作。仔细传神,将诗人远行,朋友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矛盾与苦涩,形象地勾勒了出来。杨慎久戍荒域,暂假归家又当长别。临行之际,内心的苦痛不言而喻。诗人不言自己的伤感,却写为之饯行的刘善充的情态,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朋友相别,常常折柳赠送以祝平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跳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折杨柳歌辞》),“伤见路旁杨柳青,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施肩吾《折杨柳》)。此处虽亦是折柳送行,却不落俗套,读者既知所攀之树就是杨柳,又不与颔联的“青青杨柳”重复。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句写诗人行色之匆匆,戍地之荒凉遥远。“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朋友赠送的,带着故土芬芳、朋友情谊的杨柳颜色尚青,故乡的影子就越来越遥远了。“青青杨柳”暗示离别的时间很短,“故乡遥”以见诗人行程之快,行色之匆忙。“大荒去”,言诗人所去的地方之偏远,环境之恶劣。上句从诗人切身的感受落笔写故乡之远去,内心的恋与悲苦;下句从朋友的眼光所及着手,写诗人离去之迅速,所去之地的荒凉,朋友的惆怅。进一步反衬诗人内心的苦痛。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句用典自寓,抒发诗人渴求自由、渴求免的强烈愿望。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汉昭帝即位,使人求索不得,汉使谓单于曰“天子射猎上林中,得雁足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乃放还。”杨慎嘉靖三年谪成永昌,到此时正好十九年,尚无赦免的音讯,所以发出“谁传书札上林边”的呼救声,上林苑本是汉天子打猎的场所,此处借指明世宗。此意其呼救之声哀伤悲绝。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句以动物的恋故土设喻,道出诗人无法排解、无法抑制的恋乡情愁。“北风胡马南枝鸟”,化衍“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句。舟中对酒,愁绪更浓,无法排解,无法述说,只好将柔肠寸断的满腔情愫,倾泻到那思乡恋土的蜀国弦歌之中。诗人借弦歌以抒胸,倾吐自己眷恋故土不欲离去的情感,哀绝婉转,催人泪下。
这首诗结构严谨,抒情写意真挚自然。诗歌由朋友的不忍别,想到马上会天涯相隔。再由戍地的荒凉,希望赦免还家。赦免无望更加依恋故土,最后是绝望悲歌声泪俱下。层层相转,感情一层浓于一层。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7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翻译」
饮酒时高歌,正是太平年代,小吏不闯门。
君主贤明,宰相和股肱之臣都忠心贤良。
人民礼让,不争吵打官司。
耕地三年有九年的收成那么多,粮食堆满粮仓。
老者不背着东西。
天降润雨,粮食丰收。
马在田间驰骋,用粪便来作肥料。
当官的都爱他的人民,没有黑暗。
教导孩子敬爱父兄。
犯法不能有重刑。
路不拾遗。
监狱空虚,节日不断。
老人能得到赡养。
恩惠广及草木昆虫。
「注释」
〔1〕《对酒》属于乐府诗《相和歌·相和曲》。同《度关山》一样,都是表达作者政治理想的诗篇。本诗描写了一派太平盛世的欢乐景象。政通人和,物阜民康,构想诚然是美妙的。
〔2〕吏不呼门:管理不过问、干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3〕股肱:大腿和胳膊。古代常以股肱比喻辅佐君王的臣僚。
〔4〕咸:都,皆。礼让:遵守礼法,互相谦让。
〔5〕争讼:争夺和诉讼
〔6〕“三年”句:此句本之《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食,九年耕必有三年食。”曹操又进一步,认为经过三年耕种土地,一定要取得供给九年食用的粮食储备。
〔7〕班白:即“斑白”,指头发发白的老人。负载:肩扛或用头顶着东西搬运。此句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上》。
〔8〕雨泽:雨水滋润。
〔9〕百谷:泛指各种农作物。一作“五谷”。用:因而。成:丰收。
〔10〕却:退。走马:跑得快的马。此指战马。
〔11〕粪:用如动词,施肥。意为天下太平时,让好马推出战场,用于送粪和耕地。
〔12〕爵:爵位。这里用如动词,分封。公侯伯子男:周天子分封诸侯时的五个等级。
〔13〕黜陟幽明:语出《尚书·舜典》,即贬退不明事理的人,提拔干练的人。
〔14〕子养有若父与兄:诸侯和管理像对待自己父亲和兄长一样对待老百姓。
〔15〕轻重随其刑:按犯法之轻重分别量刑。
〔16〕囹圄:监狱
〔17〕冬节不断:汉代最迟在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处决犯人。到春天就不能处决了。此言至冬末也没有犯人可判决了。
〔18〕耄:人九十岁为耄。耋:人八十岁为耋。
〔19〕恩德:统治者给社会带来的种种好处。一本作“恩泽”。
「赏析」
《对酒》是魏晋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一首表达自己政治理想的杂言诗,诗中描述了太平的环境里,人们自由舒适的田园生活。曹操认为,没有官吏上门催租、政治清明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会。
对酒高歌,激起诗人曹操无限的感慨。曹操认为,没有官吏上门催租、政治清明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会。在这一社会中,君圣臣贤,讼狱不兴,五谷丰登,国富民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皆得寿终。
这些作为曹操的理想社会是何等地令人神往。然而,直至唐代初年,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曾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太平景象。三国时期,曹操却不得不面对战火不断,百姓痛苦的呻吟的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可以说,曹操描绘的人生理想是在批判实现的基础上发生的。一般认为,曹操尚法。从这首《对酒》诗的内容看,应该说他具有外法内儒的特征,即他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是以儒家学说为依据的。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8原文:
重来对酒,折尽风前柳。若问看花情绪,似当日、怎能彀。
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自古青蝇白璧,天已早安排就。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几欲举杯,对酒无言,折尽风中摇曳的柳条也数不尽那浓浓的离情别绪。遥忆当年花前把酒、壮志酬筹,何等快意。
还是不要提那些空虚如幻的陈情旧事了,趁着良辰未尽,再多饮一杯消愁的美酒,自古英雄多壮志难酬,是非成败上天早已为我们安排妥当了。
注释
⑴霜天晓角:词牌名。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越调,仄韵格。各家颇不一致,通常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别有平韵格一体。
⑵彀(gòu):同“够”。
⑶搔首:以手搔头,是为人之焦急或有所思的情态。
⑷青蝇(yíng)白璧:喻小人谗谤好人,污其青白。青蝇,苍蝇。白璧,白玉。《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晋骊姬之反情。”王逸注:“青蝇变白使黑,变白使黑,以喻谗佞。”
参考资料:
1、《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xx.11,第245页
赏析:
作者:佚名
《霜天晓角》,其名得自林逋咏梅词中“霜洁” “晓寒” “玉龙三弄” 又称《长桥月》((踏月》《月当窗》等,有多种体格,皆为双凋,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体。上阕四句,下阕五句,共四十三字。上阕第一、第二、第四句,下阕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句押仄声韵。
这首词的主题并不明确,后世多认为是纳兰性德与好友饮酒时的寄情之作。词人在上阕说自己与友人再一次饮酒作别,只是心情与昔日大有不同。词 的下阕,词人笔锋突转,劝慰好友忘却烦忧,痛饮美酒,自古以来上天对卑鄙小人谗害好人、诬陷清白的事情早有安排。词人写这首词,既是劝慰临行的好友,也是在抒发自己对好友被小人谗害的激愤之情。
参考资料:
1、《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人间最美纳兰词精选,江苏美术出版社,20xx.11,第245页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9对酒行
李白〔唐代〕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仙海的蓬莱仙山。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县变的只有人的容颜。这样人生的即逝,谁能不感慨万千呢?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饮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注释:
对酒行:是乐府相和歌调名,内容多为君主歌功颂德。松子: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金华山:在浙江金华县北,即赤松子得道处。传说赤松子游金华山,自焚而化,故今山上有赤松坛。安期:《抱朴子》载:安期先生(指安期生),在仙海边卖药,已有千年之久。秦始皇请来与他谈了三天三夜,言高旨远,始皇感到奇怪,便赐给他价值数千万的金璧。安期接受后,放置在阜乡亭,并留下一封书信曰:“复数千岁,求我于蓬莱山。“羽化:道家以仙去为羽化。浮生:人生。流电:形容人生短促,似流电。凋换:凋落变化。含情:形容心情不欢畅。
赏析
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实刚融游仙、忧生、饮酒、纵情为一体,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诗的前四句,追思仙人,提出疑问。诗人开篇便从古时仙人、仙境起笔,首先创造出迷离缥缈的意境,也凝聚着诗人一生求仙的曲折历程和复杂心态。首二句仙人、仙境相应,山海对举,“栖”、“入”二动词镶嵌句中,造成神妙飘逸的意境,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景仰、追思的情感。后两句则转入疑问,这是经过一系列的艰苦探索之后的反思绪果,疑问中透露出诗人迷惘、惆怅的复杂心态。
中间四句,感叹时光倏忽,人生易老。这里,诗人为强调人生变化之迅速,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浮生”两句中,“流电”的意象与“浮”、“速、‘倏忽”等词语的交互作用,就凸现出其人生短促的意识。”天地”两句又以永存的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的意识,揭示出时间的无限、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的矛盾,倾泻出诗人欲有为而不得,欲超脱而不能的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结尾两句,紧扣诗题,揭出主旨。诗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灭、绝望的情境中,忽辟奇境,面对酒杯而产生种种联想,在欲饮未饮的心灵搏斗中,以尾句中反诘的语气透漏出他欲超脱而不能的复杂心态,也表达出更高远的精神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诗人内心情感流向变化来结构全诗。起笔是对古仙人思慕的情感基调,继而转入对仙人不复现的失望,对求仙追求的疑虑与怅惘。然后由上而下转入对人世时光易逝的忧虑,对容颜日改的无可奈何,表达出一种失落、灰心和幻灭的情绪。至此,诗人的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时,诗人又以超然挥洒的笔触,突然推开去,独辟蹊径,以面对酒杯的联想、发问,表达了“含情”有待的高远精神追求,从而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就形成了全诗看似漫不经心、跳荡不羁,实则整然有序,浑然天成的艺术结构,显示出这首诗“飘逸”的风格。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10原文:
对酒
[近现代]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吝惜花费千金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去换美酒也算得上豪迈。
应该多珍惜这一腔革命的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
注释
对酒:指此诗为对酒痛饮时所作。
宝刀: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
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勤,常常,多。珍重:珍惜重视。
碧涛:血的波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涛:在此处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赏析:
秋瑾的小诗“对酒”作于1905年,即光绪三十一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入侵,国事板荡,中华民族濒临灭绝的危险,而满清王朝腐败不堪,鉴湖女侠愤然而起,她本出身书香门第,却不愿做娇花弱柳,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于1904年变卖掉自己的全部首饰衣物东去日本留学。她说:“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报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在日本她以高价购得一柄宝刀,并学习剑击和射击技术。秋女侠是近代史上一位奇女子,击剑,舞刀,豪饮,赋诗,俱能来得,尽显巾帼豪气。1905年从日本回国,走访好友吴芝瑛,以所购宝刀相示,纵情豪饮,酒酣耳热,拔刀起舞。
第一句以不吝惜千两黄金去购买锋利的宝刀起兴,“千金”本是珍贵的钱财器物,而诗人却毫不可惜地用来换取别人看来价值根本不足相当的东西。表现了诗人意欲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诗人的性格的豪爽。
第二句与首句唿应,诗人愿意用名贵的貂裘去换酒喝,这些贵重的东西都毫不犹豫地舍弃,诗人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显示出诗人仗义疏财,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豪爽性格。
第吴芝瑛久知秋瑾有光复志,虑其事泄贾祸,屡示珍重。面对好友的提醒,这就有了本诗的第三,第四句,秋女侠的回答。借用周朝的忠臣苌弘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蛮强的热血也不能白白的流淌,应当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感。
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革命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11对酒
清代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译文
不吝惜很多钱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换酒也算得上豪迈,革命者要充分爱惜自己的生命,抛洒鲜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注释
(1)对酒:指此诗为对酒痛饮时所作。
(2)宝刀:吴芝瑛 《记秋女侠遗事》提到,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一宝刀。
(3)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
(4)勤,常常,多。珍重:珍惜重视。
(5)碧涛:血的波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涛:在此处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05年。诗人从日本回国后,曾在上海她的挚友吴芝瑛女士家中,拿出新购的一把倭刀给朋友看,几人喝完酒后,诗人便拨刀起舞唱歌,吴女士命女儿用风琴伴奏,声音悲壮动人。这首诗便是缘此而作。
赏析
第一句以不吝惜千两黄金去购买锋利的宝刀起兴,“千金”本是珍贵的钱财器物,而诗人却毫不可惜地用来换取别人看来价值根本不足相当的东西。表现了诗人意欲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表现出诗人的性格的豪爽。
第二句与首句呼应,诗人愿意用名贵的貂裘去换酒喝,这些贵重的东西都毫不犹豫地舍弃,诗人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显示出诗人仗义疏财,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豪爽性格。
诗的后两句,借用周朝的忠臣苌弘鲜血化碧的典故阐明: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蛮强的热血也不能白白的流淌,应当为了崇高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只有这样这辈子算是没有白活。同时抒发诗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豪迈情感。
全诗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借对酒所感抒发革命豪情,表达了诗人决心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豪情壮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12对酒忆贺监二首
唐代·李白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译文
其一
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其二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阴道士的欢迎。
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注释
贺监:即贺知章。唐肃宗为太子时,贺知章曾官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故诗题及序中以“贺监”、“太子宾客贺公”称之。窦蒙《述书赋注》:贺知章,天宝二年以年老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知章以赢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九年冬十二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舟壑靡息,人壑两亡,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
金龟换酒:《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也。
四明: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得名。四明山,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南。《名山洞天福地记》:四明山,周围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在明州。
贺季真:即贺知章,季真是贺知章的字。
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来的仙人。
杯中物:即酒。语出陶潜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松下尘:已亡故的意思,古时坟墓上多植松柏,故云。语出释昙迁诗:“我住刊江侧,终为松下尘。”
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的故乡。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唐书》:贺知章,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幼子亦听为道士。卒年八十六。
沼:池塘,这里指镜湖。
故宅: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会稽志》。唐贺秘监故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遗址今已不存。施宿《会稽志》:唐贺秘监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八十步,今天长观是。
创作背景
天宝三载(744)春正月,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诏许之。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贺知章回乡后不久便去世了,卒年八十六。这两首诗是在贺知章去世之后的天宝六载(747),李白游会稽时悼念贺知章而作的。
赏析
第一首以“金龟换酒”事为中心,追忆与贺知章的情谊。“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宁波府志》:“四明山发自天台,屹峙于郡治之坤隅,上有二百八十峰,绵亘明、越、台三州之境,为三十六洞天之一。”《会稽记》亦载:“县南有四明山,高峰迭云,连岫蔽日。”贺知章家于此,故自号“四明狂客”。“风流”二字,本陆象先语,《旧唐书》卷一九〇引陆氏语云:“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可见李白用“风流”二字,并非仅仅用以形容贺知章的言谈风姿,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思念之情。始二句点明所忆之人,接下来回忆:“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此二句所言之事已见诗序。“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一言昔,一言今。“昔好杯中物”概括了贺知章一生的嗜好——酒。李白在写这两首诗之后,还有《重忆一首》诗云:“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似乎李白与贺知章情谊的凝聚点就在于“酒”。而贺知章也的确是离不开酒的,前引杜甫《饮中八仙歌》也说明了这一点。“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金龟换酒”,可以说是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幕。这里的“换酒处”与下句的“却忆”是倒装句,本应为:“却忆金龟换酒处”,但诗人为了强调“金龟换酒”事,以突出贺知章那豪爽的性格和对友情的倾心,方作如此安排。今日对酒,诗人难免会想起昔日“长安一相见”的情形,也更不会忘记“金龟换酒”那令人惬意的一幕;尤其是当诗人在今与昔的反复对比与追忆中,其中也不排斥诗人自身的遭际,不能不倍加思念这位曾有知遇之恩的亡友,不能不泪盈满巾。
第二首从贺知章归乡后着笔,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怀念与悲凄之情。“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贺知章是“请为道士还乡里”,故云“道士迎。二句虽同为遥忆,但前句实写,后句虚拟。“归”、“迎”二字概括了贺知章还乡的整个过程,容量极大。“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贺知章归乡时,皇帝曾下诏,将镜湖剡川一曲赐于他,作为放生池。“为君台沼荣”,即为这一片池塘增添了荣耀和光彩。以上四句平平道来,似无深意,但它却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回到了当初长安送别的场面,更令人不禁想起李白当时赠行的两首诗:“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应阻洞庭归。”(《送贺监归四明应制》)“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送贺宾客归越》)完全是一种乐观的、恭贺的态度。对于贺知章来说,这种“辞荣禄”而“遂初衣”的结局,的确是功成身退、荣归乡里。而这正是李白所羡慕、所追求的。但诗人感情一转:“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可以想象,如果贺知章还在世的话,此时二人的相聚,应该是怎样的情形。“荷花生”不仅点明了此行的季节,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情韵,尤其是“空有”二字,更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那深深的思念之情。睹物思人,对酒怀人,往事历历在目,然而“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如幻似梦般的往事,空余故宅的现实,不仅有睹物思人、对酒怀人之念,也更有萧条异代、物是人非之感,这一切,不能不令人落泪沾巾、凄然伤情。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随着镜头的一再转换,展现出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心绪。第一首前四句着重对昔日的追忆,但后四句却是在今——昔、今——昔的反复重迭之中,来加强感情的抒发。第二首前四句言昔,后四句言今,同样是在对比之中展示出诗人那极不平静的心绪。这一手法的运用,无疑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本着“绝去形容,独标真素”(《诗镜总论》)的论诗宗旨,对唐代五言古诗,包括杜甫在内,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唯独李白颇得赞许。他在《诗镜总论》中说:“观五言古于唐,此犹求二代之瑚琏于汉世也。古人情深,而唐以意索之,一不得也;古人象远,而唐以景逼之,二不得也;古人法变,而唐以格律之,三不得也;古人色真,而唐以巧绘之,四不得也;古人貌厚,而唐以姣饰之,五不得也;古人气凝,而唐以佻乘之,六不得也;古人言简,而唐以好尽之,七不得也;古人作用盘礴,而唐以径出之,八不得也。虽以子美雄材,亦踣踬于此而不得进矣。庶几者其太白乎?意远寄而不迫,体安雅而不烦,言简要而有归,局卷舒而自得。离合变化,有阮籍之遗踪;寄托深长,有汉魏之委致。”陆氏的见解未免过于偏激,但李白的《对酒忆贺监》这一类诗,的确具有上述特征,从而带有“绝去旧形容,独标真素”的显著特点。首先,当时律诗已相当成熟,但李白却仍采用古诗的形式,这正是为了更贴切地表现他那种朴素、纯真而又自然的情感,诗歌的本身,已说明了这一点。其次,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事雕凿,毫无惊人之句,一切平平道来,然而其中蕴含的情韵和诗人内心的凄楚,却十分深沉饱满。这大概就是陆时雍所说的“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诗镜总论》)的道理。从诗歌审美角度来说,这也正是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准则。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13对酒行 唐朝 李白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对酒行》译文
赤松子栖息在金华山上,安期生居住在东海的蓬莱仙山。
他们都是古代修炼成仙的仙人,不知今日他们是否还在?
人生浮幻如梦,如奔流的闪电般转眼即逝,忽然一下子就到了暮年。
几十年,天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改变的只有人的容颜。
这样人生的即逝,谁能不感慨万千呢?眼前虽然有盛宴美酒,但欢饮不畅,没有举杯的心情。
《对酒行》注释
对酒行:是乐府相和歌调名,内容多为君主歌功颂德。
松子: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金华山:在浙江金华县北,即赤松子得道处。传说赤松子游金华山,自焚而化,故今山上有赤松坛。
安期:《抱朴子》载:安期先生(指安期生),在东海边卖药,已有千年之久。秦始皇请来与他谈了三天三夜,言高旨远,始皇感到奇怪,便赐给他价值数千万的金璧。安期接受后,放置在阜乡亭,并留下一封书信曰:“复数千岁,求我于蓬莱山。“
羽化:道家以仙去为羽化。
浮生:人生。流电:形容人生短促,似流电。
凋换:凋落变化。
含情:形容心情不欢畅。
《对酒行》赏析
这首出看似平淡无奇,实刚融游仙、忧生、饮酒、纵情为一体,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出想前四句,径思仙人,提出疑问。出人开篇便从古时仙人、仙境起笔,首先创造出迷离缥缈想意境,也凝聚着出人一生求仙想曲折历程和复杂心态。首二句仙人、仙境相应,山海人举,“栖”、“入”二动词镶嵌句中,造成神妙飘逸想意境,字里行间蕴含着出人景仰、径思想情感。后两句则转入疑问,这是经过一系列想艰苦探索之后想反思绪果,疑问中透露出出人迷惘、惆怅想复杂心态。
中间四句,感叹时光倏忽,人生易老。这里,出人为强调人生变化之迅速,用了夸张想艺术手法:“浮生”两句中,“流电”想意象与“浮”、“速、‘倏忽”等词语想交互作用,就凸现出其人生短促想意识。”天地”两句又以永存想天地为反衬,来强化其人命不常想意识,揭示出时间想无限、宇宙想永恒与人生有限、容颜易改想矛盾,倾泻出出人欲有为而不得,欲超脱而不能想内心矛盾与苦闷,流露出迷惘、倜怅又无可奈何想复杂心态。
结尾两句,紧扣出题,揭出主旨。出人在仙境、人生皆令人幻灭、绝望想情境中,忽辟奇境,面人酒杯而产生种种联想,在欲饮未饮想心灵搏斗中,以尾句中反诘想语气透漏出他欲超脱而不能想复杂心态,也表达出更高远想精神径求。
总体来说,这首出以出人内心情感流向变化来结构全出。起笔是人古仙人思慕想情感基调,继而转入人仙人不复现想失望,人求仙径求想疑虑与怅惘。然后由上而下转入人人世时光易逝想忧虑,人容颜日改想无可奈何,表达出一种失落、灰心和幻灭想情绪。至此,出人想感情潮水已退入最低谷,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想境地。这时,出人又以超然挥洒想笔触,突然推开去,独辟蹊径,以面人酒杯想联想、发问,表达了“含情”有待想高远精神径求,从而创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想意境。这就形成了全出看似漫不经心、跳荡不羁,实则整然有序,浑然天成想艺术结构,显示出这首出“飘逸”想风格。
《对酒行》创作背景
李白自“十五游神仙”始,一直痴迷于道教之中。而今当李白“老之将至”之时,他回首求仙访道的历程,开始反思平生求仙的经历,以及眼见“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的事实,对自己沉于道教已开始觉醒,鉴于这种复杂的心态,便创作了这首诗。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14《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译文及注释
不吝惜花很多钱买一把好刀,貂皮大衣换酒喝也算是豪迈了。
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为了伟大的理想,值得抛洒鲜血,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注释」
①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提到,诗当写于此时。这首诗表现了秋瑾轻视金钱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
②貂裘换酒:以貂皮制成的衣裘换酒喝。多用来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放诞和豪爽。秋瑾以一女子,而作如此语,其豪侠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腔”二句:要多珍惜自己的满腔热血,将来献出它的时,一定可以化成碧绿的波涛(意即掀起革命的风暴)。勤,常常,多。碧涛,用《庄子·外物》典:“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苌弘是周朝的大夫,忠于祖国,遭奸臣陷害,自杀于蜀,当时的人把他的血用石匣藏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世多以碧血指烈士流的鲜血
「赏析」
这首“鉴湖女侠”诗是:“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不知道的,会以为这是男性写的。其实中国的男性写的东西,多数是女性化的。一千年前的花蕊夫人早就痛骂过:“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口占答宋太祖》)九百年后,秋瑾又接着骂道:“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杰出。”(《满江红》)秋瑾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痛感到整个中国的极度女性化,因此涌现出一批豪侠刚烈之士,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向传统社会挑战。秋瑾身为女性,但她时时反抗命运加给自己的性别身份。她恨苍天“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她宣称:“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满江红》)她说:“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鹧鸪天》)
对酒原文赏析及翻译15对酒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翻译
蒲萄美酒,金叵罗。吴地少女年方十五,娇小的骏马把她驮。
青黛描秀眉,还穿着红锦靴。吐字音不正,娇滴滴地唱着歌。
豪华的筵席上,你投入怀中醉眼婆娑。芙蓉帐里,能奈你何?
注释
蒲萄酒:据《太平寰宇记》载西域有之,及唐贞观中传入,芳香酷烈。
叵罗:或作“颇罗”,胡语之酒杯。
细马:骏马之小者。
青黛:古画眉颜料,其色青黑。
红锦靴:唐代时装。
玳瑁筵:也写作瑇瑁筵,谓豪华名贵之筵席。
芙蓉帐:用芙蓉花染缯制成的帐子。泛指华丽的帐子。
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写少年冶游情景,是李白初下江南时候的生活写照。全诗节奏明快,情绪高越,细节明晰,歌唱性极强。
此诗先写“蒲萄酒”“金叵罗”“玳瑁筵”“芙蓉帐”,其物色华贵精美绝伦。然后女主人公登场。芳龄十五,骑一匹小马。以“细”指“小”,至今粤语犹然。“驮”字好,坐非正坐,开启了漫不经心模式。“道字不正娇唱歌”,是女主人公无目的性地任意挥发。是因为她是吴姬,不能说洛阳正音,才“道字不正”呢,还是她有意来一番个人演绎,将一首熟悉的歌儿唱出陌生化的新奇感呢?李白是深谙此中秘诀的,他明白这是撒娇,发嗲。在另一首写给金陵女子的诗中他也说:“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不要太认真,不要卖弄,有本事最好藏起来,技艺在纯熟与生疏之间,态度在迎合与超然之间,这才是“娇唱歌”,“娇不成”也“最有情”。十五岁的吴姬真不简单,她已经掌握了人情与歌艺的精髓:似能未能,大巧若拙。此诗写吴姬着笔不多,但其天生丽质,音容笑貌,一览无余,很可见出李白刻画人物之工。
创作背景
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李白全集编年笺注》)系此诗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当时李白在金陵、扬州等地游览。
第五篇:对王老吉市场营销的分析
一、王老吉简介
王老吉凉茶是中国著名凉茶。王老吉凉茶发明于清道光年间(1828年),至今已有183年,被公认为凉茶始祖,有“凉茶王”之称。
凉茶是广东、广西地区的一种由中草药熬制,具有清热去湿等功效的“药茶”。在众多老 号凉茶中,又以王老吉最为著名。王老吉凉茶发明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5年,被公认为凉茶始祖,有“药茶王”之称。到了近代,王老吉凉茶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广州凉茶满街巷,王老吉来三虎堂;更有神农癍痧茶,廿四味中妙药藏。王老吉,王老吉,四时感冒最使得,饮一茶啦最止咳。清道光年间,广州爆发瘴疠,疫症蔓延。王老吉凉茶创始人王泽邦为挽救患者,不惜以身试药,研制出一种凉茶配方。这种凉茶不仅解除了乡民的病痛,也帮助乡民躲过了天花、疫症等灾难。王泽邦从此声名大振,被道光皇帝召入皇宫,封为太医院院令。道光十七年(1837),王泽邦在广州开设凉茶店,命名为“王老吉。
王老吉成分:岗梅、淡竹叶、五指柑;配以山芝麻、布渣叶、金沙藤、金樱根、木蝴蝶;再加广金钱草、火炭母、夏枯草。点评:岗梅、淡竹叶等除心火,山芝麻、金沙藤等除肠胃实火。该颗粒是非处方药,根据该颗粒的配方,它具有清热降火的功效,因此对外呼吸道感染者有较好的作用。
王老吉是加多宝公司推出的凉茶类饮品,加多宝集团是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大型专业饮料生产及销售企业。创办人陈鸿道在1995年推出第一罐红色罐装王老吉,1999年以外资形式在中国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设立生产基地。为配合开拓全国市场策略,集团分别在北京、浙江、福建、广州设立生产基地。加多宝旗下产品包括红色罐装王老吉、茶饮料系列。王老吉为中国老字号民族品牌,拥有超过183年历史,红色罐装王老吉是凉茶行业的第一大品牌,由纯中草药配制,清热降火,功能独特。销售网络遍及中国大陆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销往东南亚、欧美等地。
二、STP战略的应用分析
(一)王老吉公司的市场细分
功能性饮料将会从碳酸饮料市场中争取更大的空间。在众多老字号凉茶中,以王老吉最为著名。王老吉凉茶发明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 175 年,被公认为凉茶始祖,有“药茶王”之称。到了近代,王老吉凉茶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而王老吉这个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品牌就是凉茶的代称,可谓说 起凉茶想到王老吉,说起王老吉就想到凉茶。红色王老吉的直接竞争对手,如菊花茶、清凉茶等由于缺乏品牌推广,仅仅是低价渗 透市场,并未占据“预防上火”的饮料的定位。而可乐、茶饮料、果汁饮料、水等明显不 具备“预防上火”的功能,仅仅是间接的竞争者。在广东区域,红罐王老吉拥有凉茶始祖王老吉的品牌,却长着一副饮料化的面孔,让 消费者觉得“它好像是凉茶,又好像是饮料”,陷入认知混乱之中。因此,红罐王老吉并 不能很顺利地让广东人接受它作为一种可以经常饮用的饮料,销量大大受限。在两广以外,人们并没有凉茶的概念,而且,内地的消费者“降火”的需求已经被填补,大多是通过服用牛黄解毒片之类的药物来解决。作凉茶困难重重,做饮料同样危 机四伏。如果放眼到整个饮料行业,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以康师傅、统一为代表的茶饮料、果汁饮料更是处在难以撼动的市场领先地位。
(二)王老吉公司的目标市场选择
1.消费者分析
饮料市场容量在不断的扩大,整个饮料行业市场前景看好。喝功能性饮料的消费者越来越多,而喝碳酸饮料和水饮料的消费者将会逐渐减少。在影响饮料购买的众多因素中,口味是影响消费群体购买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价格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被列为影响购买的第二大因素。同时,品牌知名度、保质期、购买方便也成为人们购买时普遍考虑的较重因素,另外,广告影响也相当重要,包装对购买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2.产品分析
现有饮料产品的不足主要体现在:①产品太多,分不清好坏;②共性太强,项目策划,个性太少;③品牌杂乱;④营养成分缺乏;⑤碳酸饮料太多;⑥补充体力的饮料很少;⑦功能单一。
3.企业竞争状况分析
优势(S):在众多老字号凉茶中,以王老吉最为著名。
劣势(W):王老吉并不能很顺利地让广东人接受它作为一种可以经常饮用的饮料。而在其他地区,消费者将“王老吉”与康师傅茶、旺仔牛奶等饮料相提并论,作为当地最畅销的产品,王老吉可能会成为来去匆匆的时尚。
机会(O):在研究消费者对竞争对手的看法中,发现红色王老吉的直接竞争对手,如菊花茶、清凉茶等由于缺乏品牌推广,仅仅是低价渗透市。而可乐、茶饮料、果汁饮料、水等仅仅是间接的竞争者。
威胁(T):在两广以外,人们并没有凉茶的概念。作凉茶困难重重,做饮料同样危机四伏。如果放眼到整个饮料行业,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以康师傅、统一为代表的茶饮料、果汁饮料更是处在难以撼动的市场领先地位。
4.目标市场选择
通过分析,王老吉在两广以外选择的功能性饮料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是有利可图,有潜力可挖。王老吉顺应现有消费者的认知而且没有与之冲突。王老吉是作为一个功能性饮料,其独特的价值在于 ——喝红色王老吉能预防上火,让消费者无忧地尽情享受生活。
(三)王老吉公司的市场定位
2002年以前,王老吉一直是一个不错的品牌,在广东、浙南地区销量稳定,有比较固定的消费群,但是它的定位不清晰,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1)凉茶还是饮料?
在广东,凉茶因下火功效显著,消费者普遍当成“药”服用,无需也不能经常饮用。而“王老吉”就是凉茶的代称,可谓说起凉茶就想到王老吉,说起王老吉就想到凉茶。因此,王老吉受品牌名所累,并不能很顺利地让广东人接受它作为一种可以经常饮用的饮料。(2)无法走出广东、浙南,在两广以外
作为凉茶困难重重,作为饮料同样危机四伏。如果放眼到整个饮料行业,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以康师傅、统一为代表的茶饮料、果汁饮料更是处在难以撼动的市场领先地位。如果不能使红色王老吉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它就永远走不出饮料行业列强的阴影。(3)重新定位
王老吉明确了自己的品牌个性定位——“预防上火”,这一步棋改变了王老吉的命运。随着“预防上火,喝王老吉”的系列广告等品牌推广活动的展开,王老吉的销售量直线上升,并迅速走出广东、浙南地区,走向全国。(4)王老吉的定位分析
将产品的劣势转化为优势。①淡淡的中药味,成功转变为“预防上火”的有力支撑;②3.5元的零售价格,因为“预防上火的功能”,不再“高不可攀”;③“王老吉”的品牌名、悠久的历史,成为预防上火“正宗”的有力的支撑。
三、4P策略
(一)产品策略
(1)品牌名称
①区隔竞争对手,不以“凉茶”两字作品牌名得后缀,在两广以外的市场推广中节省了“凉茶是什么”的传播成本;②王老吉不遗余力地把创始人“王老吉” 塑造成凉茶始祖,更是使王老吉成为“凉茶”的代名词,这种品牌印记的形成成为其他品牌难以跨越的壁垒;③“王老吉”三个字无论拆开还是合在一起,都非常吉祥。(2)产品包装
产品包装不是美学意义上的艺术,而是视觉化的“市场策略”。红红火火的红色易拉罐,摆放在货架上非常抢眼,使得王老吉在终端的视觉效果尤其突出。而清热止渴解暑湿的凉茶,朴素、实在的“预防上火”功效是产品包装所要传达的第一视觉语言,王老吉所要“圈定”的消费者也在需要朴素、实在、预防上火功能饮品的消费者。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沉淀,对于色彩的体认,最具传统意义和文化认同感的非红黄两种颜色莫属。凉茶是传统中医药文化和岭南养生保健文化的衍生品,用红黄两种色调在包装中表达王老吉无疑是相当到位的,使其市场潜量得到巨大提升。(3)功效
通过中医和现代媒体的传播,消费者对“上火”的认知相对清晰,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预防上火”和“降火”的市场需求日益庞大,王老吉的功效正好满足了这一饮料市场,提供了机会。王老吉的配料是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甘草、仙草、夏枯草。用中医的观点来看王老吉的组方,其“预防上火” 和“降火”的功效是经得起考验。
(二)定价策略
策略1:王老吉的作用就是“ 预防上火”,这就避免红色王老吉与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和以康师傅、统一为代表的茶饮料、果汁饮料等国内外饮料巨头产品的直接竞争,形成独特区隔,相比较而言,红色王老吉的“凉茶始祖”身份、神秘中草药配方、175年的历史等,显然是有能力占据“预防上火的饮料”。而且红色王老吉的直接竞争对手,如菊花茶、清凉茶等由于缺乏品牌推广,仅仅是低价渗透市场,并未占据“预防上火”的饮料的定位。
策略2:王老吉进行了成功的产品定位和品牌定位后,3.5元的零售价格,因为“预防上火的功能”,不再“高不可攀”。
策略3:制定了推广主题“怕上火,喝王老吉”,在传播上尽量凸现红色王老吉作为饮料的性质。在第一阶段的广告宣传中,红色王老吉以轻松、欢快、健康的形象出现,强调正面宣传,避免出现对症下药式的负面诉求,从而把红色王老吉和“传统凉茶”区分开来。为更好地唤起消费者的需求,电视广告选用了消费者认为日常生活中最易上火的五个场景:吃火锅、通宵看球赛、吃油炸食品薯条、烧烤和夏日阳光浴,画面中人们在开心地享受上述活动的同时,纷纷畅饮红色王老吉。结合时尚、动感十足的广告歌反复吟唱“不用害怕什么,尽情享受生活,怕上火,喝王老吉”,促使消费者在吃火锅、烧烤时,自然联想到红色王老吉,从而购买。
(三)分销策略
渠道是连接企业和消费者的通道,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最终都是要通过渠道传递给消费者的。王老吉从起步伊始就着力强化营销渠道建设。为了能够快速起飞,其采取了现代、常规、餐饮和特通四种营销渠道水路并进的建设模式,一举打开了销售市场。
1、现代渠道 现代渠道完成的不仅仅是产品的销售,还有产品的展示。现代渠道的市场管理水平和办公自动化程度都较高,实行的是集中式、计算机化管理,所有分店统一采购、统一配销、统一结算。王老吉的现代渠道主要有两个特点:
(1)进军超级市场、大卖场。大商场、大超市往往具有客流量大且集中的特点,这样就会形成免费的广告效应,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2)执着于每个细节。王老吉为了在产品陈列上推陈出新,在企业内部都开展了竞争。在外部竞争方面,王老吉为了取得比竞争产品更好的销售业绩,总是首先抢占最有利的地形,然后展开全面竞争。
2、常规渠道
王老吉常规渠道的成员包括经销商(代理商)、批发商、邮差商以及一些小店等。王老吉通过分区域、分渠道的方式覆盖了小店、餐饮、特通等终端店,形成了完整的销售网络。
王老吉非常重视经销商。与渠道伙伴共同成长,力求双赢,是企业的责任。王老吉认为只有先让经销商挣到钱,企业才能保证拥有稳固的销售渠道,进而保证获得利润。在每个省设1个总经销商,总经销商下面可以发展多个经销商、邮差商。保障各个分销环节的高利润,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
王老吉还广撒销售网。“不放过一个网点”是王老吉在各个城市终端渠道扩展的要求。王老吉要求办事处的业务人员每人每天要拜访35家终端点,每人每天要开发3家新客户,每人每天要张贴30张以上POP,每人每天要包3个冰箱贴,正是这种强力的渠道开发方式成就了王老吉今天的销售额。
(四)促销策略
广告推广。加多宝王老吉的电视媒体选择从一开始就主要锁定覆盖全国的中央电视台,并结合原有销售区域(广东、浙南)的强势地方媒体。在 2003 年短短几个月,一举投入 4 千多万,销量立竿见影,得到迅速提升。同年 11 月,王老吉乘胜追击,再斥巨资购买了中央电视台 2004 年黄金广告时段。正是这种 急风暴雨式的投放方式保证了红色王老吉在短期内迅速进入人们的头脑,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印象,并迅速红遍全国大江南北。
在取得大发展此同时,王老吉敏锐地意识到过于强调产品功能,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如后期出现的和其正凉茶),只有强化情感诉求和事件营销,才能让消费者有长期稳定的归属感。“5.12 ”汶川大地震后,加多宝捐赠一亿给灾区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这一患难时刻 的真心善举得到了广大网民的一致好评。一夜之间,王老吉凉茶伴随着“要捐就捐一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这一网络口号席卷中华大地,王老吉崇高的民族品牌形象迅速在全国饮料消费者心中树立起来。随后几天全国多地出现王老吉断货的情况,可见其团队对当今网络生活中病毒式营销的理解和运用已达到极致。
王老吉通过赞助广州亚运会和配套媒体宣传,增加产品的运动和健康概念。众所周知,广州是岭南文化的起源地,岭南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象征就是凉茶文化。凉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广东乃至全国广为流传,在文化底蕴上没有任何一种饮料能够与之抗衡。作为广东凉茶的代表,王老吉与亚运的结合可谓水到渠成,这也意味着中国领先饮料品牌与国际顶级赛事的强强联合。王老吉看准了文化理念的认同将带来急剧膨胀的的品牌效应。2009 年,王老吉跻身第16届亚运会的高级合作伙伴之列,成为占领亚运制高点的饮料巨头。依托着本土的屏障,王老吉的触角开始迈出国门,伸向世界。在契机与品牌战略重合之下,王老吉已然获得了又一个发展的黄金机会。
另外王老吉围绕“怕上火,喝王老吉'这一主题,特别举行了"炎夏消暑王老吉,绿水青山任我行”刮刮卡活动。消费者刮中“炎夏消暑王老吉”字样,可获得当地避暑胜地门票两张,并可在当地度假村免费住宿2天。这样的促销,既达到了即时促销的目的,又有力地支持巩固了凉茶王老吉“预防上火的饮料”的品牌定位。
四、市场前景
王老吉凉茶自从在市场上第一次被推广成饮料之后,一直很受消费者的喜欢。红红火火的王老吉迅速在业界壮大。根据加多宝公司公开的销售数据显示,2002年,红罐王老吉销售额1.8亿元,2007年则飙升到近90亿元。2008年,“红罐王老吉”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的大手笔再次名声大噪,“红罐王老吉”年销售额升至120亿元,占加多宝年销售额的90%。2010年,经评估,王老吉品牌资产价值为1080.15亿元,成为目前全中国评估价值最高的品牌。
并且,根据相关部门研究中心的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着重调整饮料产品结构,重点发展凉茶、果蔬汁饮料等产品,适度发展瓶(罐)装饮用矿泉水。由此看来,在随时随地防上火市场需求的扩大及利好政策的推动下,王老吉凉茶未来发展的速度及市场空间将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