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第一单元练习1第2课时
-
第1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 教学设计 1.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is unit is the tenth unit of the book. In this unit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
-
第2单元美食天地 第1课时-教案
第2单元 美食天地 一、输入和编辑文本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按零起点的要求编写,符合农村实际。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灵活地使用信
-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2课时 教案(5篇)
第一课 中学时代 第2时 中学序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自己在升入初中后面临的变化。知道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把握中学时代提供给自己的机会,初步规划自己在
-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时)
第2课时物质的性质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活动所感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再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投影: 1.有关物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第2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38~40页练习八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
-
“东方之珠”第1、2课时
14“东方之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会用“倾听”、“闪耀”造句。学习总分的写作方法,仿照课文第
-
第1、2单元答案
不经历风雨 怎见彩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答案)
考点分析一:耕作方式的演变
(1)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冶铁技术出现 ②畜力资源使用 -
专题2第一单元 课时2化学反应限度
化学2 专题2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课时2化学反应限度(编写学校:吕叔湘中学中学)一、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特征即化学反应中
-
第5单元探索宇宙课时练习
2.太阳系的组成? 《探索宇宙》课堂练习《未来家园》课堂练习
答: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彗星、流一.填空题 一.填空题 一.填空题
星体、星际物质及围绕行星运转 -
第一单元练习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练习班级(Class) 姓名(Name) 学号(Number) 成绩(Mark) 一、读拼音,填字组成词语。 huì 教 智( ) ( )画lì( )史鼓( ) 再接再( ) liàn 锻
-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
学案编号单元1使用人:班级: 编制人:李振博领导签字:耿居新第一单元单元检测1.2012年4月,省人大发布公告,就《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 草案)》面向社会征集意见,4月25日前, 社会公众均可以
-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复习练习1
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复习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本质上说,国家是:
A.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B. 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的总和
C. 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D. 经济上占统 -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
1.《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不包括(D )。
A.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目标B.以提升家长素质为 -
四年级语文教案练习2第一课时
练习2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画出示意图,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
2、了解自己家附近的地名及其由来。
3、熟记成语和两句名言
4、写好钢笔字,注 -
《散步》精品教案1(第2课时)
《散步》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潜心诵读,学习品味文本语言在炼字、描写、句式等方面的精彩。 2.充分利用文本中精彩的语言素材,完善剧本。 3.在充分的参与中加深
-
2、1比一比第一课时(五篇材料)
2、比一比 教学内容: 比一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比多少、比长短和比高矮,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知道多少,长短和高矮是比出来的。 2、通过学生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
-
01、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1课时教案设计
1、第一节 《四则运算一》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
牛津小学英语6B第一单元(第1课时)教案(推荐)
小学牛津英语6B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一、 教学内容: A部分Listen ,read and say. 二、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理解句型,并能在交际中口头运用比较级句型 掌握四会单词tall,ta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