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模式及其发展对策分析(五篇)

时间:2019-05-14 17:1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模式及其发展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模式及其发展对策分析》。

第一篇: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模式及其发展对策分析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模式及其发展对策分析

儿童生活的场所及周边环境,如家庭、幼儿园、学校、邻居和社区,以及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家庭与社区等之间的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家庭、社区在儿童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从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相互关系人手来研究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以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

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机构功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即由单一的保教专职机构转变为社区综合性服务机构。这一认识的转变促使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也发生转变,幼儿园与家庭不应只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幼儿园与社区不应是互不干涉的关系,三者应加强联系,构建共育平台,共同承担保教责任以形成正向的互动关系,从而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共育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家、园、社区共育最适合的模式。

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模式分析

1、若即若离式

回顾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的历史可以发现,在社区概念尚不明确时,看到的只是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育。这种合作共育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育还存在一定差距,它其实是一种互相联系、互相交流。这种联系与交流的目的虽然也是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但其方式比较单一,如家长会、家访、接送交流等,这些方式还谈不上双方的合作,只能说是信息的告知、报告或交流。幼儿

园与家庭还远未达到合作共育的状态,双方是一种若即若离、公事公办的关系。在这种方式下,家长很难完全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也很少主动为幼儿园提供帮助。这种方式往往造成双方误解,家长认为教好孩子是幼儿园的责任,孩子掌握知识的多少就是衡量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师则觉得家长不懂教育,没有发挥教育作用,不能配合幼儿园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因此,这种若即若离式的家园关系难以达到合作共育的目的。

2、互助合作式

家、园、社区三方是有共同利益的,幼儿园对社区可以起到教育辐射的作用,社区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可以为幼儿园所用,家庭与幼儿园更是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三方便可形成互助合作的共育模式,这种模式使三方的关系更加紧密。首先,幼儿园不限于单纯履行保教职能,还尽可能为家庭和社区提供多种优质服务,包括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则通过合作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从而愿意为幼儿园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其次,幼儿园作为社区服务机构,除为在园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之外,它对全社区的儿童、家长及相关人士都可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而社区则尽可能为幼儿园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以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辐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与以往若即若离的模式相比,互助合作的模式已基本形成家、园、社区三方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育。

3、渗透融合式

幼儿园、家庭、社区仅从形式上进行合作是不够的,必须向全方位渗透融合的模式发展。国外很多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如英国的“确保开端项目”,由政府巨额投资。扩展学前教育的服务对象,使资源向“处境不利”的家庭和地区倾斜:服务内容包括为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教育、保育、健康和家庭支持等。这种全方位渗透融合模式虽然在我国已开始提倡,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难以预想的困难。就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家、园、社区共育处在以互助合作为主,逐步走向渗透融合。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照搬国外的做法,而是立足于我国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施以有效的家、园、社区共育。

二、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的发展对策

社区是儿童生活、学习的环境,学前儿童是社区人口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是社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者中幼儿园作为专职的保教机构,必然成为社区教育的中心,家庭、社区则应发挥其资源优势,扩展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家、园、社区共育的发展是一项必须长期开展并不断深入的活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幼儿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幼儿园教育必须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才能在最大范围内产生影响。首先,幼儿园要主动为社区提供服务,幼儿园在与社区交流的过程中,应坚持互利互惠、平等交流的原则。在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幼儿园要了解社区对教育的态度,只有社区重视教育,理解并接受正确的教育观,幼儿园与社区的共育才能顺利进行。其次,幼儿

园要致力于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协助社区建立和发展社区教育网络,并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辐射功能,形成区域性的学前教育中心,达到幼儿园、社区资源共享,互相服务,共同培养幼儿的目的。

加大宣传力度及密切联系工作:

1、重视各种宣传工作,设计新颖的家教专栏、家长园地,办出特色和品位。形式多样,突出新意,内容丰富。

2、与社区联合多举办联谊活动和交流活动,不仅多为孩子提供了展现的机会,同时向小区宣传幼儿园。通过参加小区、商场、书店等社会民间团体、组织的各种活动,提高幼儿园的知名度。

3、开展新生家访工作,召开家长会。

2、鼓励家长学习教育理论。优化家庭教育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孩子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教育。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经验,重视教育但不懂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家、园、社区共育便是改变这一现象的重要途径。幼儿园首先应改变与家长沟通的模式。建立起情感交流、信息互动的多渠道合作模式,为家长提供最新的育儿信息,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其次,家长要带头学习,营造爱学习的家庭氛围,用自己好学的精神感染孩子,成为孩子学习的伙伴,与孩子一起成长。再次,社区应积极开发亲子互动空间和活动,如亲子教室、亲子园、家园社区亲子趣味竞赛等。应以社区为依托,扩展教育的内容和空间,实现家长与家长、孩子与孩子、家长与孩子、社区与家长之间的多向互动。

3、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管理和协调社区教育

家、园、社区共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权威的管理机构,这使得三方的交流与合作比较随意,难以形成持久的、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为解决这一问题,可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整个社区教育。专门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可以使家、园、社区合作纳入政府管理范畴,改变目前比较松散的合作状态,使社区学前教育质量有所保障,职能更趋明确,使经费与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从而让家、园、社区真正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产生最大的整体效益。在我国一些相对发达的城市,如上海、广州、青岛,在社区学前教育管理方面已探索出类似的先进经验,形成了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全新的、合理的社会一体化管理模式。

4、幼儿园与社区共同关注低收入家庭,确保教育机会均等

低收入家庭子女是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受教育状况将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提倡家、园、社区共育。针对的不仅是上得起幼儿园的孩子,还要发挥集体资源优势,关注低收入家庭子女,在教育上向他们倾斜。例如,由社区牵头,开展针对低收入家庭的上门指导服务:幼儿园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早教信息,举办讲座,让特困和散居儿童随班就读,等等。总之,社区应协调好相关部门,满足居民对幼儿教育多规格、多层次的需求,以保证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优质的早期教育和服务。

综上所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不论其共育模式还是发展趋势都应当有所突破,应朝着渗透融合、多维性、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幼儿园投资模式与投资分析

幼儿园投资模式与投资分析

一、投资分析

1、市场环境

目前幼儿教育是国内热点,缺口很大,幼儿入学难不止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成为社会问题,在安顺这样的小城市也日渐凸显。安顺目前热门的一幼、二幼、实验、011等为数不多的名牌幼儿园不仅存在入学难问题,而且由于人满为患,教育质量下降,已经蜕变为放羊式教育,老师沦为看护员。

民办园不规范,多数为家庭作坊或圈养式,缺乏科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利于儿童成长。

2、我们的优势

丰富的幼教及早教教学经验、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生源、可持续性发展

3、投资分析

以中小型6个班幼儿园,占地约600平米为例,做一个简单的投资分析:启动资金100万:预付房租20万;装修费用30万元;教学设备30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

运营成本:

租金——占地600平米,日租金1元,年租金219000元 老师工资15*2500*12=450000

辅助人员10*1500*12=180000

餐饮费200*120*12=288000

水电费6000*12=72000

杂费50000

收入:6个班,180人

180*1000*12=2160000

年利润:

2160000-219000-450000-180000-288000-72000-50000=900000元

二、投资合作模式

总投资100万元

出资人出资100万元,享受 60%股份

操作方以技术、管理入股,享受40%股份(各占20%)

投资方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但是可派驻财务人员,监督财务

第三篇: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

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根据市政府*府办明**号文件精神,我局组成工作组就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采取听汇报、实地考察、个别询问、座谈讨论等方法开展调研活动,对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有了较好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服务业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以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宗旨,以基层街道(镇)、社区为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兴办的,具有公益性、地缘性、福利经营性的多元化服务。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对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对于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特殊领域。政府机构、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和社区居民都可以成为社区服务业的投资主体和兴办主体,它是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服务的领域。社区服务的对象包括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普通居民群众、驻区单位等各类社区成员;服务内容涉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社区就业、便民商业、物业管理、文化教育卫生、家政服务、餐饮、修理等许多行业;具有上门入户服务、设点集中服务,无偿服务、低偿服务、有偿经营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

二、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1、社区自治机制得到体现。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规范社区各项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建设理事会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居务公开制度,切实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各社区组织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培育和发展服务性社区社会组织,较好地实现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机制。

2、社区服务设施得到改善。为改变城市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市委、市政府分别在**年和**年开展了两轮社区共建创建活动,其中第二轮共建创建活动还在进行当中。通过政府、社会、帮扶(驻区)单位、社区自身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全市社区尤其是城镇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观,尤其是长期困扰社区服务发展的办公和服务用房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中心城区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平均都达到了300平米以上,都配备了电脑、电视、电话等办公设施。

3、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本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如吉州区已有一栋面积达96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中心由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居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网组成。中心开办了35项业务,形成了为民服务四大体系:以法律服务为主的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以劳动监察为主的社会弱势群体保护体系,以低保、社保、医保为主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以社区便民利民为主的生活服务、就业服务体系。全区各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各部门全部进入中心开展服务。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服务站,开展社区困难群体救助、再就业服务、家政服务、计划生育和环境卫生服务、文化服务等。全区各社区“一站四室”(服务站、办公室、警务室、活动室、医疗室)都相应齐全。通过三级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区、街、居三级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全区各街道全部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基本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4、社区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社区服务已由原来由政府举办的针对特殊和困难群体的福利服务和就业服务发展到由政府、企业、集体、民间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的系列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以救助、劳动保障、就业、安全、计生、卫生、文化、环保、教育、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和以养老、托幼、家政、助残、帮困、小型商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非公益性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年,全市613家托幼机构提供托幼服务55600多人次,370多家家政服务机构提供家政服务78520多人次,240多家中介和代办机构提供服务31000多人次。

5、服务机构出现专业化和品牌化。**区引进和培育了“万众和”,“精诚”等企业化的社区服务机构。“万众和”集社区家庭服务、社区就业服务、社区信息网络技术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社区智能安防服务、社区终端物流配送、社区文化传播于一体,开发服务项目200多个,创立了“社会化运作、网络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社区服务模式,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2834个,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中央、省、市领导和媒体多次视察和报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我市的社区服务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社区服务设施不够完善。虽然近几年通过共驻共建等方式加大了社区建设力度,大部分社区包括办公、服务用房以及其它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还有部分社区缺办公、服务用房(有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办公和服务条件落后的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

变,为社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手段还比较弱。

2、对社区服务业的认识不够。目前社会各界对社区服务业的界定不够明晰,社区居民在单位制逐渐解体,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今天,群体归属感仍在单位,社区意识不强,对社区服务的认识模糊,参与程度不高,整体活力不强。企业办社会,单位办社会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人们对社区服务业存在择业观念上的偏见。目前仍旧有不少人认为从事服务业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收入少等,造成社区服务业许多岗位闲置无人干,而下岗人员又纷纷找活干的局面,或者在一个岗位上不能长久坚持下去,既阻碍了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又影响了就业面的扩大。相关部门对社区服务业的政策扶持不够有力,使社区服务业的开拓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难以向更高层次发展。

3、社区服务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资金投入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引导。我市的社区服务业布局零散,服务面窄,层次低、规模小、经济效益差,难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社区服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4、社区服务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我市从事经营性社区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一般都是无其它就业选择的人员,甚至是失业人员加入到服务队伍的行列,文化科技素质普遍不高,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的社区服务工作的专业训练,服务技能和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不能及时地采集信息和有效地配置资源,已成为制约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以社区为载体发展便民服务、家政、保健、休闲、娱乐的社区服务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社区服务业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组成部分。既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又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社会保障”功能。

下一步我市的社区服务业要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社区服务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凡属福利性服务项目,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保障为主;凡属经营性项目,以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创办为主,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坚持社区服务社会化,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从各地区、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既注重整体推进社区服务业,又突出解决薄弱环节和重点问题;既要体现政府支持,又要量力而行防止包揽。区分社区服务业的不同类别和居民的需求状况,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方式。

(一)对策

1、加强社区公益性服务。

①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市)、街道(镇)和社区四个层次的帮扶救助和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做到工作有队伍,经费有保障,办公有场所,服务有制度。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

②进一步健全社区为老服务。初步建立起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加快老年养老设施建设。城区规划建设一批老人公寓(托老所)。积极探索推进居家养老模式。加强社区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开展老年健康咨询、老年保健、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年康复病房(区)。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市民学校、社区学校等载体的作用,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设施。

③进一步健全社区就业服务。构建组织健全、设施完善、程序规范、服务到位的就业帮扶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健全街道、社区管理服务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退休人员自管组织、志愿者队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使企业退休人员及特殊困难人群社会保障服务更加优化,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发展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和非正规就业组织,鼓励失业人员和残疾人自主创业兴办社区就业实体。大力开发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关的社区环境绿化、卫生清洁、安全保卫、设施维护、停车管理等服务岗位,开发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后勤社会化服务岗位,广泛吸纳低保、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积极援助有困难的妇女就业。增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提高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比例。

④进一步发展社区治安法律服务。健全以公安机关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和辖区单位防范工作为基础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要健全社区警务、人民调解、信访处理等制度。要建立公安牵头,有关部门相互配合,辖区单位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的群防群治队伍。深入开展 “平安社区”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为困难人群提供法律援助。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完善措施,规范运作。

⑤进一步发展社区文体科教服务。健全街道、社区文体科普骨干队伍,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团队和科普宣传队建设,举办社区邻居节、文化艺术节、体育健身节和科普活动周,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和电影进社区“双百场”等为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的各项活动,并形成制度。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市民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加强社区文体科普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加强服务设施管理。

⑥进一步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基本形成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实施“健康知识进社区”和“医疗专家进社区”工程。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管理和监督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

2、加强社区非公益性服务。

积极把与市场化商业联系紧密、营利性、适宜产业化的社区服务项目,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企业与事业分开的原则,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政府的直接投资。

①促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业发展。新建居住区要按住宅面积的一定比例,设置以经营粮油、副食品、小百货等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超市、便利店、快餐店和综合便民商业服务点。通过直营、特许或连锁等方式,大力推进社区便民、便利连锁网络建设,不断改善老居住区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增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加快发展社区医药、保健、洗染维修、代理服务等新兴服务网点,努力培育和发展一批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各种力量共同兴办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事业,积极探索政府鼓励、社会创办、自主运作的福利服务社会化新路子。积极推动放心早点店、放心肉专卖店、放心食品专柜覆盖全市社区。鼓励有条件的商业服务企业在社区服务站设点,开展“四上门”(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回收废旧物品上门)服务,发展网上购物、网上服务,促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化、规范化、产业化。

②促进社区家政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家庭保洁、烹饪、保姆、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的社区家政服务公司。整合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覆盖市内各社区的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培训,提升家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大力提高社区家政服务人员的持证上岗率。

③促进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业发展。新建住宅区全部实施物业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旧小区物业管理。建立业主与物业企业双向选择的机制,鼓励上规模、上档次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小区实施物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二)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社区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完善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市社区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协调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宜。各城区、街道(镇)也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理顺本辖区内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社区服务提供指导和保障。

2、完善政策制度。各区、县(市)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本地区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市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本行业的具体实施计划,在就业岗位开发、困难救助、医疗保健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社区呼叫信息化服务、证书管理、中介服务机构培育、资金筹集等方面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及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社区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社区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切实落实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的问题。新建小区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住宅区建设规划。新建住宅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建筑设计规划,必须与小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居民开放。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市、区政府要在立项审批、资金扶持、设施保障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社区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对公益性的服务项目予以保障;对福利经营性的服务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对社区服务业中纯经营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良好,但初期运作困难的项目,可采用贴息或一次性补助等办法给予扶持。对符合有关条件的服务项目,要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同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兴办社区服务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5、加快社区服务业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建立政府对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的评估和资助机制,促进社区民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社区服务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并规范管理社区民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加强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职业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6、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市、区、街道(镇)、社区四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规范社区志愿者组织管理,将其纳入社会组织管理范畴,实行注册、登记和管理。积极支持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抓好社会救助、助残、优抚、就业、为老、文体等服务项目,摸索建立“时间银行”、“服务储蓄”等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制度,采取委托制的办法,将一部分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委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承担,不断开拓社区志愿服务新领域,积极发挥他们在社区福利服务中的骨干作用

7、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各级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交换和共享,使居民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手段享受有关便利服务。积极向市民和社区工作者提供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全市社区信息化推进的考核和引导。

通过5年努力,全市基本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镇建设、产业结构相适应,多种经济并存、管理效益优良、社会互助经常、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业网络,努力实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业发展新局面。

第四篇:山西“以工补农”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山西“以工补农”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中国统计信息网2007-12-2710:55:16

2007年12月份,山西调查总队对大同、朔州、临汾、阳泉等四个市的部分企业及对口帮扶农村进行了重点调研。调研表明:山西很多市县(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有效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工补农、村企互动”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

一、山西以工补农的主要模式

(一)村企互动,产业带动型

村企互动,产业带动型,就是企业依靠自身的资金优势和当地自然条件改善基础条件,发展绿色农业,健康产业,带动周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是通过“一企一村”“一矿一村”来实现。

乡宁县煤焦实业有限公司八年来坚持以工补农,创业奉献,发展健康产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公司董事长张连水,自1999年以来,跑遍乡宁、翼城两县十七个乡镇,拜访了林科院等科研机构专家教授,汇集了数以万字的科研资料,组建了山西琪尔康翅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目前已投资1.12亿元,建成3万亩翅果经济林,与2252户农民签定了30-50年的承包协议,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增加纯收入450万元。2003年,该企业又启动开发云邱山旅游资源。目前已投资5000万元用于修路、景点修复、绿化园林等。该项目预计总投资2亿元,每年可为国家新增税收300余万元,直接安排解决开发区内两个村2200多人口的就业、生活和住宿问题,同时将带动周边三县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

(二)结对帮扶,公益投资型

结对帮扶,公益投资型,就是动员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农村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财力不足的问题,改善农村道路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落后状况。

在朔州市调查中了解到,朔州西易集团公司每年要让全村村民享受2000元的生活补贴和肉、蛋、面、奶、供暖、助学、养老保险各项福利待遇。兴建了“易苑小区“总占地面积185亩,建筑面积58514平方米,整个小区实现了水、气、暖、闭路、绿化带等八配套。投资300万元新建了一所中小学学校,投资310万元兴建了全区一流的双语幼儿园,2002年,服务平鲁区广大贫困大学生的“西易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会”成立,几年来,共为贫困在校大学生发放助学金205万元,并且实现了村民子弟全免费上学。

乡宁县地方国营台头煤矿连续四年奉献农村公益事业。2004年为乡宁县农民代交农业税240余万元;2005年投资150余万元,为双鹤乡张元村修建寄宿制小学一所;2006年投资100万元,支持台头镇小城镇建设工程;2007年投资10万元,解决了台头镇张家庄村民饮用水问题;投资100余万元,为台头镇后台头村铺设水泥路3.2公里。这些措施都实实在在为村民带来了实惠。

(三)财政牵头,重点扶持型

财政牵头,重点扶持型,就是市县财政坚持“多予少取”,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实实在在增加农业投入,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兴建富民经济小区和龙头企业进行扶持。

大同市财政连续两年投入农业的资金分别达到了1.08亿元和1.25亿元,增长比例均超过了同年财政增长的比例。两年共从市财政列支近1000万元,对发展种、养业富民经济小区和龙头企业进行了扶持。到2006年底,全市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0户,比上年增长10户,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0.2亿元,比上年增长66%。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营销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10个。2007年上半年,全市90户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6亿元。投资4.4亿元的26个重点龙头产业化项目已完成投资2.24亿元,占计划的51%。临汾市的浮山县1999年县财政收入仅有2400万元,2003年猛增到1.4亿元,4年增长近6倍。这其中工业的贡献率达到了90%以上。从2001年开始,浮山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每年均在500万元以上,重点扶持乡镇龙头企业。现在已经形成神农土特产品开发公司、绿宝苜蓿加工厂、康佳小杂粮加工公司、浮山牧草集团等一大批名牌企业。

(四)以企带乡,工业园区型

以企带乡,工业园区型,就是依靠当地工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引导资本向农村流动,一方面发展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另一方面带动周边农村劳动就业、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使农民致富。大同市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农村建设工业园区,如山橡集团的氯丁项目建在了阳高工业园区。该项目建设期间及建成后,即可带动县域内相关产业发展,也可安排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同时可增加该县财政税收。

山西金海洋集团公司位于朔州市山阴县北周庄镇,该企业建设初期,得到当地政府和农村的大力支持。在新农村建设中,该企业与驻地乡镇形成合力,把该企业园区建设融入北周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推进园区内外的各项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针对当地种植玉米广泛的实际,公司计划新上玉米淀粉加工项目,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还计划资助农民建设一座奶站和奶牛养殖园区,带动和提升农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公司已累计投资72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

(五)一村一企,自我发展型

一村一企,自我发展型,是依靠村级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经济,惠及农民。这是以工补农所要达到的最理想模式,也是农民实现自身发展的最高境界。

应县镇子梁乡魏庄新村是雁门关外的一个普通村庄,1800多口人,3700亩耕地。前些年,村民们按传统方式耕种着仅有的几亩耕地,生活贫困。但到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已经达到2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村民们享受着齐全的社会保障和各种福利待遇。村办企业老万炉业股份有限公司里,家家有员工,户户当股东,全村60%的收入来自于村里的集体企业。这个农民股份制企业给该村农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大翻身。

(六)阳光工程,劳务输出型

阳光工程,劳务输出型,是指由政府牵头,对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指导,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务工岗位是促进以工促农的最直接方式。为了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大同市从2004年起,紧紧抓住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机遇,整合资源,建立基地,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2006年全市完成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人数近14万余人次,新增转移4万人,全年实现劳务经济收入6.4亿元,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达到388元,比上年增长了94元,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全市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上半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农民工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班150期,完成引导性培训6.4万人,完成“阳光工程”培训0.84万人,新增转移2.45万人。全市1―6月份劳务经济总收入1.6亿元,务工劳力平均收入5800元。

综上所述,山西各地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政府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支农力度;二是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帮助农村农民引资、减免税收,贴息贷款、增加补贴等;三是引导和鼓励企业资本向农村流动,在基础设施建设、办学、公共事业建设方面出资出力;四是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引导企业在农村建设工业园区,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等。

二、以工补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当前,山西在工业反补农业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金融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的机制与渠道尚未形成,缺乏金融政策支持

一是随着主要商业银行逐个退出农村,农村信用社成为正规农业贷款的主要渠道。而正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位问题仍然相当突出:由于农村单个农户贷款规模小、手续麻烦,造成金融成本大、风险高,农户得到的贷款仍然非常有限。二是与工业企业相比,农业经济效益滞后,投资期长,收益期也长,如翅果种植五年才开始挂果,10年才到盛果期,投资才能得到回报。而当前的国家金融政策倾向于支持流动资金,不利于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制约了收益期长的农业类产业发展。

(二)以工补农政策还需要一定的制度加以规范

当前各级政府主张的以工补农还或多或少带有行政命令和摊派的色彩。一方面以工补农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愿意干的,这需要政府来主持公道,督促和倡导所有有能力补农的企业都贡献一份力量;另一方面以工补农需要一定的制度来规范,而制度的制定、制度的执行和监督都需要各级政府的组织。再次,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优惠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来积极鼓励企业在农村延伸产业链。

(三)以工补农还没有形成互动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以工补农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选择一条“双赢”的路子。调查中了解到,在当前山西实行的补农措施中,好多企业是把企业利润中一部分用来帮助乡村修路、打井、直接给钱、给物、以单纯的投资为主要帮扶手段,对村级实行喂乳式投入,这种方式虽然可以直接给农业和农民带来哺农效果,但这些效果是一次性的,我们常说:“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这种“以工哺农”并不是最理想的补农方式,而较为理想的应该是以工带农,以工建农。走出单纯投资的怪圈,变“输血”为“造血”,提升农民自身创造

财富的能力才是根本。

(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当前关于农民工的政策和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摆脱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比较突出,他们还处于弱势群体。以城带乡,须使农民在城市有长期稳定的生存手段,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应积极探索多种形式,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调整城市建设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让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城市,有利于城市各种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

(五)以工补农存在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

山西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至今全省仍有国家级贫困县35个,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忻州、吕梁、大同三市,县级财政收入状况普遍较差,如天镇县,2006年财政收入为350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仅1317万元。县域经济的自身发展能力不强,以工补农的财力十分有限,明显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涉农资金投入的总量不够,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尤其是公共服务明显不足,与城镇差距很大。

三、以工补农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要积极探索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运作机制

全省新农村的试点村建设,要从区域的实际出发,不搞统一标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是城郊型和工矿型的村,经济比较发达,农民收入水平较高,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村庄改造建设、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下功夫,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和要求;二是平川农区型的村,要把大力发展种养和加工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协调推进村容村貌治理,走宽裕型小康建设道路;三是山区型和资源条件比较差的村,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着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净化、美化村容村貌,逐步完善公益设施,尽快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加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政府各级涉农部门要加快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的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一是用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农业。二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农业。三是用现代农产品公共安全理念管理农业。四是加快新型农民培养进程。同时围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大规模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五是帮助农民和企业做好替代产业项目的选择。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实现“以工促农”自我完善

要确立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大资源、大农业、大市场、大生态理念,推动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践表明,一个成功的龙头企业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可以带动上千上万的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使农业由分散低效的状况,走上集约高效发展的路子。因此,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招商引资中既要引进工业项目,又要引进农业项目,帮助这些企业做大做强,搞好农产品加工、贮运和销售,延长农业产业链,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效益。实现“以工促农”的自我完善。

(四)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为以工补农提供基础性支持

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使公共产品惠及全体农村居民。一是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明确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优先顺序,逐步建立农村公共产品分级负担新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增加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帮助基层政府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缓解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严重短缺的局面;实施“公助民办”,加快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改造农村危、旧民房;实施农村防灾减灾工程等。

(五)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机制

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资助补贴、减免税费、提供担保等方式,调动工商企业投资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入开展“一企一村”“一矿一村”的结对帮建。

第五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对策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对策分析

摘要: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振兴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本文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并制定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矛盾;对策性;

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位,这其中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效益,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壮大,产品的在结构形式、涉及范围、商品种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提高,并且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条进行了有效调整,在此状态下,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进入了集群型生产阶段。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虽然起步很晚,但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电子信息、科学研究、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网络,并且保证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增长保持至今,在2008年以后这种增长速度更是高达每年25%的增长率。在这期间我国的GDP比重贡献率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的增长值,并且成为了第三产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改变而发生了优化。并且形成了十分完整的产业链,所有的产品在研发、销售等发面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对全球的行业开发呈现出十分强大的支撑作用。随着产业发展的不断集中,电子信息企业也出现了一种“扎堆”,的现状,这种现状变现为产业升级、市场需求、生产能力,同步增长,并且形成了良好的配套性产业形势。同时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素质整体提高使国民经济增长的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大发展一直采取鼓励进口技术、出口产品的政策。这样不仅缩短了关键技术的研发时间,同时使我国的电子产品能够追赶上国际上的信息产品,使电子信息产业增长不断加快。在出口范围上我们将产品定位面向非洲、南美等国家,这使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了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目前我国的电子产业的外贸发展程度超过60%,产品在出口和进口的同时能够具有十分良好的经济带动作用。

二.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具有十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高科技研究人才奇缺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导致很多技术长期依靠进口,虽然提高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率,但是却造成了电子科技人才培养的断档。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高密度型产业,它的核心竞争就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另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很多小型的电子信息产业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完成人才的自我培养,这使很多人才外流到了外企,这是我国电子信息人才流失的主要问题之一。

2.技术进口引发的矛盾

我国的电子信息起步很晚,这与国际上发达的欧美、日韩等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并且在电子信息产品上来看在世界范围内还处于一个中下游的水平。所以为了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性含量,就需要在国家电子和信息技术中使用大量的资金,进行先进技术的引进,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含量,但是也使我国的电子信息处于一个长期波动的范围内。同时因为技术引进风险小,极易诱导国家和企业往往只注重“引入”,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投入则相对较少,从而偏离技术引进的初衷;此外,外资企业的逐利性决定了它只可能着眼于短期经济利益,不会关心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长期技术进步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核心技术,他们更是严格控制流出国门,所以国内大多数电子信息企业无一例外地缺乏核心技术,只能靠代加工别人的产品赚取辛苦的劳务费,技术进步则越来越成为了这些电子信息企业的“神话”。

3.企业缺少良好的创新意识

我国的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是相对薄弱的环境,这一点充电子信息产品的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就可以看出,同时很多产品缺少合理的自主品牌和知识性技术产权,使很多科技成果不能被实际性的转换,这使很多核心技术缺少专利性,导致电子信息企业在国际竞争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策略

要想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中迎合机遇和挑战,就必须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占率作为基础,所以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中进行加强。

1.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创造能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争取达到人才流动“溢出效应”最大化。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研究制定有利于造就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措施,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通过高等学校、民办机构、企业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力度,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电子信息产业需要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信息产业的强大支撑力量,在自主创新的同时要保证科技进步和市场的激烈竞争,要将自主创新作为行业发展的基础要素。首先我国要为电子信息产业创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并且在科技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要保证有针对性的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优惠政策,将产品提高速度,和产品附加值同步提高,并且使企业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在提高产业优化的同时,使企业最大程度的获取效益。

结束语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不仅在产品制造上逐步细化,并且形成了很多我国特有的电子信息技术,这使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性竞争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电子信息技术也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所转变,同时电子信息种类中的界限被逐渐消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就必须对自身的产业结构组成进行调整,并且在科学发展观的带领下,将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和我国实际科学技术能力相互结合。电子信息产品在生产、组装、销售等环节加强整合性,使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适合国际形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希军.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吴江.信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3]宁钟,郭熙保.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J].软科学;.2001年01期

[4]杨礼茂,王玉玲.武汉光电子企业品牌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年10期

下载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模式及其发展对策分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模式及其发展对策分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临颍县幼儿园整体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共5篇)

    临颍县幼儿园整体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 临颍县县直幼儿园张聪慎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县幼儿园办园现状,有效推进全县幼教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办园质量,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依据《......

    农村幼儿园的家园共育分析

    农村幼儿园的家园共育分析 【内容摘要】 农村幼儿教育事业长期被忽视,加之育儿观念得不到更新,幼儿园与家长都不能很好地实现家园共育。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密不......

    6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一、幼儿园为什么要与家庭、社区合作 (一)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 1.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

    河源市旅游业发展定位与对策分析(共5篇)

    河源市旅游业发展定位与对策分析李江帆 毕斗斗 余瑜 江波一、河源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河源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商旅旺市”的决策,以旅游业为第三产业的龙头......

    浅析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模式与创新发展对策范文大全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模式,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阻碍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创新发展对策等,从而加快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速度,促进休闲观......

    制约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当前,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尚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为此,需积极探求其途径:一是宣传先导、达成共识,实现戒毒理念转换,提高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社会影响;二是健全法制、规范执法......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生态旅游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际上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龙之谷外挂论坛一种新兴旅游产业,它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和谐发......

    我国物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我国物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重生产、轻流通,对物流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物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物流发展与管理对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