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派出所以警务等级管理为抓手,全面推进公安派出所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派出所以警务等级管理为抓手,全面推进公安派出所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中心派出所
##中心派出所地处##市西大门,辖区面积29.3平方公里,人口3.6万余人,现有民警9人,领导4人,大专以上学历6名,平均年龄37岁。近年来,我们##中心派出所,以警务等级管理为抓手,全面推进公安派出所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连续二年在综合考核中名列全市第二名,多次受到南通市局、##市委、市政府、市公安局评为先进单位,多次受到公安部、省厅及南通市局领导的表扬和肯定。在##年警务等级考核中,被评为一级管理单位。我们的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把警务等级管理作为深化派出所改革的重要举措。
警务等级管理,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水面,在民警中激起了千层巨浪,民警有这样和那样的想法,有的片面地认为这是为了出风头,有的认为这是为了整人,还有地错误地认为这是挑拨群众斗群众。为了统一思想,我们带领民警反复学习《##市公安局关于全面推进警务等级管理的实施意见》、《##市公安局全员等级评定考核细则》等规范性文件,深刻领会警务等级管理的目的、意义。讲清警务等级管理是贯彻公安队伍建设十二项措施的需要;是时不我侍学习和赶超兄弟公安机关的需要;是适应世界警务发展趋势,与世界警务接轨的需要;是提升公安整体形象,解决队伍现状,抓队伍长效管理的需要;是深化派出所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大锅饭”,彻底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需要。为了解决民警的思想认识上可能存在的不解和困惑,我们着重开了三个会,做到三个到位。即首先开好全体民警动员大会,讲清警务等级管理的目的意义,保证每个民警认识到位;其次,开好所队领导会议,对如何抓好考核,搞好落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保证组织领导到位;再次,开好考评小组会议,就如何公开、公正、公平考核提出了严格要求,保证考评质量的到位。
二、攻坚克难,确保考核顺利实施
警务等级评定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实施起来难度可想而知,我们知难而进,克服难点。一是克服确立10%的四级民警的难点。根据警务等级管理实施意见的要求,每个单位在评定民警等级时,四级民警不得低10%。由于四级民警不仅经济上要受损失,而且晋衔、提升也要受影响,因此谁都不希望自己被评为四级民警,我们在确定四级民警时,做好慎之又慎,依据考核细则该评为四级的坚决做到一个不漏,不讲情面,以分数由低到高的顺序确定四级,对不该评为四级的坚决不评,绝不搞摊派。二是克服不能全面科学考核的难点。警务等级管理要实施下去,必须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科学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到不论新老民警,不论资格学历,不论关系背景,都用一个尺度去衡量,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考核,真正做到考核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注意横向和纵向的综合比较平衡,既从单位的横向去比较,又从民警个人实绩的纵向上去比较,力求做到科学合理。三是克服考核是否能动真碰硬的难点。为了防止考核时做老好人,搞滩派、走过场,考核时我们严格考核标准,不讲情面,切实评出实绩。民警朱育民带班设卡检查时,工作责任心不强,未向领导请示就擅离岗位,致使犯罪嫌疑人从卡口逃跑,被市局警诫一次。我们在考核时不遮不掩,按规定扣其30分,并评为四级民警。考核时纪委查到三星和德胜两所行风建设有问题,我们根据考核细则,领导要负带领责任的规定,将两所所长从一级降到二级。
三、认真考核,客观公正地评定等级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考核工作搞得好,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反之就会产生负面效应,起到消极影响,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认真考核,把好考前、考中和考后三个环节,客观公正地评定等级。
考前我们认真做好思想发动,统一大家对考核的认识,教育民警要在考核中取得好的名次,就要认真对照《全员岗位考核细则》,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并将考核细则、工作流程、评定表格及相关文件复印,发到每个民警手中。为了提高考核质量,我们要求考核组成员平时要记好《考核日记》,收集和掌握民警平时的表现,使考核时有依据。
考核中我们一方面要求民警认真填好《民警警务等级管理自考表》,实事求是地给自己打分,教育每个民警如不如实打分,一经查实每次扣10分;另一方面我们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客观公正的给每一个民警评分,做到领导和民警一样,老同志和新同志一样,熟人和疏人一样。对照考核细则,认真进行评分,该扣的绝不手软,该加的绝不遗漏,以实绩论优劣,以实干论奉献。为了客观公正地评定等级,考核时我们注重三个结合。一是实绩
评分与领导评分相结合。规定共同项目和专业项目占80分,领导评分占20分,同时领导评分,分层次进行。二是全年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在考核民警全年工作目标的同时,对重点目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即民警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一律评为四级民警。三是常规考核与捆绑考核相结合。除平时检查督促外,我们不定期地组织明查暗访,严格实行责任倒查,凡单位被曝光,亮黄牌的追究领导的连带责任;凡民警犯错误单位领导未及时发现、报告的,单位领导要负责任。
考核后,我们建立每个民警的考核档案,并将考核结果张榜公示,同时我们将考核结果与经济挂钩,打破利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真正使干得好的民警“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同时我们广泛开展谈心活动,做好等级居后民警的思想工作,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消除他们消极悲观的思想,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奋起直追。
四、注重实效,全面提升公安形象
警务等级管理的推行,已初步显示出优越性和生命力,它是公安派出所改革的又一次创新和发展。
首先,警务等级管理的推行,大大激发了民警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由于彻底打破了过去那种论资历、讲辈份、平均化、大锅饭的做法,实行凭能力、重实绩、看贡献,不受警衔和职务的限制,公平竞争,加之民警等级的级别情况,作为提升、评先的依据,民警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变过去的要我干,为现在的我要干,变坐等派人、坐等办案为主动工作、主动找案。民警徐达华是个即将退休的老同志,在考核中他掉了队,他不甘落后,重新拿起了业务书籍,和年轻的民警一起抢着办案。
其次,警务等级管理的推行,凝聚了警心,增强了民警的荣誉感。由于彻底告别公安“大锅饭”,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有压力,使民警上下拧成一股绳,工作激情更高,责任更大。同时由于按照每名民警的德能勤绩评定不同的等级,并给予不同的政治、经济待遇,使民警的荣誉感增强,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第三,警务等级管理的推行,使民警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等级是个人能力与实绩的反映,只有一、二级民警方可主办案件,三、四级民警只能协办案件,这样一来,三、四级民警几乎成了多余的人,因此每个民警心中都有一个尺度,清楚自己的等级只有靠自己去改变,每一点的麻痹和失误都可能对自己的等级造成影响,只有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参与竞争,才能争取到更高的等级。
第四,警务等级管理的推行,使领导干部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过去认为当领导只要能组织指挥就行,现在不仅领导要指挥有力,还要身先士卒,不仅要求自身过硬,还要管好队伍抓好业务,真正落实“一岗双责”,否则,就会落任,甚至被淘汰。
第五,警务等级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警务等级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用人环境,使民警产生了不进则退,不努力将被淘汰的危机感,激发了民警的活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社区民警樊海兵深入社区,和司法干部一起上门调解纠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六顾“茅芦”,终于使结怨10多年的村民丁汉堂和祁俊兰两家握手言好,丁汉堂十分感激,亲自送来“在世包青天,为民解难忧”的锦旗。
第二篇:市公安警务改革经验交流
市公安局自2005年推行警务改革以来,全市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整体执法质量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被誉为全国公安系统“五大亮点”之一。**同志2008年到**视察时指出:“**市公安局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警务改革,创造了一套扁平式的管理新经验、新方式,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水平,加强了社会面的控制,预防了很多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刑事案件,解除了很多民事方面的纠纷,为实现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公安部、省委、市委领导也分别作出批示,充分肯定市公安警务改革经验。2010年,市公安局荣获全市“改革创新奖”和“最佳成效奖”。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要求,我们深入全市公安系统各个层面认真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探寻改革足迹,总结工作经验,全面深入解读我市公安警务改革。
一、我市公安警务改革的基本模式
2005年1月,市公安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和全国第二十次公安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大庆实际,本着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率先在全国地市公安系统中开展以“扁平化”管理为主要模式,全口径、全覆盖、城乡齐动的公安警务改革,在建立现代公安警务机制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步伐。
一是垂直管理,变“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为“条块结合、以条为主”。改革前,各区公安分局人、财、物和党组织关系由所在区管理,市公安局只对干部任用行使有限的协管权;改革后,市公安局对各公安分局实行人、财、物和党组织关系的直接管理,各区对本地分局的业务工作具有协调、指导权,对干部管理具有监督、建议权;分局的经费统一由市财政保障,作为一级预算单位,独立设置账户,直接对口市财政,自主管理财务,市局对分局财务管理行使监督权。
二是减少层次,变市局、分局、派出所三层管理为市局、分局两层管理。根据警务实际,综合考虑出警半径、治安状况等多种因素,按照辖区实有人口10万人左右、配置警力100-150名标准,撤销派出所管理层级,把市区10个公安分局和70个派出所合并,重新设置为20个公安分局,作为综合性独立作战实体,行使县级公安机关和派出所的职权,实现三级管理为两级管理。
三是整合机构,变“多部门、多警种、多派出所”设置为“三警种、一部门”。在市区分局,内设社区警务、治安巡防、刑事侦查和法制综合三个警种一个部门,内设机构由平均20个左右统一合并为4个;将反恐处与情报信息中心合署办公,将社区、经保工作由市局治安支队转为国保支队管理,构建“大情报”、“大国保”工作体系。在县局,工作职能由指导转为实战,内设机构由原来平均30个左右整合为8个,撤销县城内的全部派出所。在农村,将全市61个农村派出所合并为31个中心派出所。
四是优化组合,在社区、治安、刑侦“三警种”实行“二人一组、三组一队”建制。“二人一组”即搭档制,实现强弱搭配、互相学习、彼此监督、保障安全目的,构成最基本的战斗单元。“三组一队”即6人队,是最小的作战实体。“两人一组、三组一队”,是大庆公安警务改革的首创模式。
五是全警下沉,深化公安交管、消防体制改革,形成全警管交通、全警管消防新格局。按照“扁平化”模式进行机构调整,市局将交警支队的9个勤务大队、公安消防支队的6个消防科人员全部下沉分局,与分局社区、治安共同负责交通、消防工作。城市分局对辖区的交通安全、消防管理负有全责。交警支队、消防支队负责对分局交管、消防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
二、我市公安警务改革的主要成效
新体制催生新机制,新机制彰显新成效。市公安局充分发挥警务新机制在打击犯罪、维护稳定、改善环境、方便群众等方面作用,圆满完成奥运会火炬传递、油田开发建设50周年、大庆建市30周年以及接待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等10多项重大活动安全保卫任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一是创新勤务模式,警务效能显著提升。市公安局遵循“快出、细查、慎调、公处”的管理原则,实行了“三警捆绑、责任共担”等勤务方式,改进公安行政管理,显著提高出警效率和应急能力。指挥链条更短。通过实施“垂直管理、减少层次”,使指挥更便捷、处置更高效。改革前,分局的警务指挥警令传递从分局局长到民警大体要经过局长、副局长、大队长、副大队长、中队长、警长、民警7个层次,改革后,只需要经过局长、副局长、队长即决策、组织和执行3个层次,大大提高警令传递速度。出警反应更快。实施“动态式勤务”新机制,按照城区百名民警4台警车巡逻标准,全天候开展辖区巡逻,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投放在案件高发时段、地段,民警在运动中接受指令,做到每一部行驶在街上的警车,不分警种、不分辖区,随
第三篇:以目标责任制管理为抓手 全面推进省直机关各项工作(模版)
以目标责任制管理为抓手 全面推进省直机关各项工作
中共湖北省委督查室
2008年第8期 ——政治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省直机关的工作效率、转变工作作风、促进工作落实,不断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完善政府管理模式的新途径,从2006年起,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在省直机关全面实行了目标责任制管理。
几年来,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在坚持中探索,在总结中完善,已逐渐成为推进机关各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有力促进了省直机关的和谐、文明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健全领导体制,分类确定考核对象,认真做好目标责任制管理的组织准备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省直机关部分单位在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经验的基础上,曾将目标责任制管理引入到机关工作实践中,但由于对目标责任制管理的作用认识不一致,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运行体制,目标责任制管理的效用发挥受到了较大的局限。2006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在省直机关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明确指出:“搞好目标责任制管理,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这是我们改进工作作风、抓好工作落实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次会议有效地统一了省直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目标责任制管理自此在省直机关全面推开。为了加强对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考评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具体工作主要由省委督查室负责。在目标责任制管理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或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都要做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2007年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后,成立了四个分类管理牵头部门协调小组,主要负责分类考核单位的目标审核、日常监管和部分年终考核等工作。由于省委、省政府对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使省直机关各单位负责同志的目标意识普遍增强,各单位均成立了目标管理领导机构,建立健全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综合管理部门专人负责,各职能部门和目标责任单位分工明确,协调配合、责任到人,齐抓共管、上下齐动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促进了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的开展。
对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的对象,省委、省政府规定了总体原则:凡省委、省政府年初确定的若干重要工作涉及到的单位;凡具有公共服务、管理职能的省直党政群机关,均被列为考核对象。在确定考核对象时,注意不搞“大而全”和“一刀切”,每年都根据工作需要和机关工作的特点,对考核范围进行必要的增减。为了使各部门的职能工作目标在制定和考评时,具有相对的可比性,更趋于科学,2007年起,又明确了分类确定考核对象的原则:省几大家办公厅、省委各工作部门、群团组织和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等30个单位,由省直机关工委负责日常管理;省政府组成部门,省政府特设、直属管理机构,省政府议事、办事机构,副厅以上事业机构等68个单位,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日常管理;公、检、法、司、安等5个单位,由省委政法委负责日常管理;省级民主党派机关参照省直机关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自我管理、自我考核,由省委统战部负责组织协调。2008年,决定不再将几个正在因改制而失去行政管理职能的行业促进投资中心纳入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管理和考核;将省委机要局和省国家保密局归并到省委办公厅一并管理和考核。
二、科学设置目标,层层分解责任,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目标的设置和分解是目标责任制管理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目标管理的全过程和最终结果。确保目标设置合理并落到实处,才能使各目标责任单位增强奋发有为、负重加压的开拓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也才能使各目标责任单位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更加突出和明确。
一是坚持目标设置相对科学。在设置考核目标时,将考核目标分为重要职能工作目标和共性工作目标两大块。重要职能工作目标由被考核单位依照省委、省政府年初确定的若干重要工作责任分工方案,结合本单位主要工作职能,确定若干项最能体现自身职能的工作目标。共性工作目标主要考核各单位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密等工作,并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省直机关的新要求,设置新的考核工作目标。这两年,陆续增加了支持新农村建设、信访工作和机关人事编制管理等考核目标。共性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由各主管部门确定,报省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省直机关各单位在制定职能工作目标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尽可能将目标量化,对不好量化的目标,也都在定性的表述上下功夫,准确描述工作的形象、状态以及在全国的排名、位次等,对目标实现的时限也做了明确规定;对跨的工作,按要求具体描述了目标完成的分段情况。同时较好地处理重点工作与一般工作的关系、重要职能工作目标与共性工作目标的关系、指标设置中“高”与“低”的关系、目标的定性与定量的关系;为了体现奋发有为、奋勇争先、“跳起来摘桃子”的原则,在考核目标之外,还设置了超额完成任务的争先创优工作目标。目标确定了,就使得省直各单位党委(党组)手中有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推进工作、抓好落实的的重要载体和总抓手,就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导向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导向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心,导向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使大家心往目标想,劲往目标使,从而按照各自的分工,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
二是坚持目标分解详细具体,责任到人。只有详细具体地分解目标任务,才能建立一个空间关系、时间关系、权责关系明确的协调的目标网络。省直各单位的目标经过几上几下反复斟酌确定后,由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与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签定目标责任书。目标责任书签定后,各单位都按要求将各项目标任务在单位内部进行了细化分解。2007年省直机关各单位职能工作目标共810项,经过分解被细化为2413项责任到处室的二级具体工作目标,这些二级目标又被细化分解成近万个责任目标到个人。通过工作目标的细化,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责任目标、责任主体、责任措施、责任时限,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动力传导机制,克服了政令不畅、上下工作脱节、机关作风建设流于形式的不良现象,确保了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转化为可操作、可监控、可考核的目标责任管理体系。通过目标层层分解、责任逐级落实,切实形成了人人有目标、人人有指标、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工作氛围,实现了从事后把关到前期决策,从事必躬亲到按级负责,从偏重印象到注重实绩,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
三、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更好地实现目标责任制管理的规范化运作。对目标成果的考核是对目标完成情况的检验,又是实施奖惩的依据,在整个目标责任制管理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我省的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始终坚持探索创新,不断改进和规范考核方式和考核办法,确保了目标考核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一是实行分类考核。为了增强目标考核的科学性、可比性,2007年将100余个省直单位按部门职能业务、工作性质分为党群部门、政府机构、政法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四类,年终考核评优定档,分类进行排位,确定评优个数,避免了大单位、“强势”部门连续多年当先进,而小单位、“弱势”部门很难被评上先进的现象。实行分类考核,使考核内容更实,考核针对性更强,考核效果更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保护,真正发挥了考核工作的激励约束作用。
二是加强过程管理。省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类管理牵头部门和省直各单位上下联动,以实现“动态管理”为目的,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过程管理和日常监控的办法和措施。省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优势,通过开展经常性的调研和重点督查、部署半年检查工作等活动,集中解决涉及面宽、难度大的目标,及时向领导报告难点目标情况,提出工作建议,为领导当好参谋助手。分类管理牵头部门协调小组严格落实检查和信息反馈制度,对各单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坚持每个季度开展一次重要目标检查活动和分析会,对照目标任务,逐项进行检查考核,并利用简报形式交流工作经验,通报工作进度,开展表扬和批评。省直各单位也纷纷探索建立加强过程管理的长效机制,普遍制定了实施目标定期检查制度、履行目标情况记载制度、重点对象分工联系制度以及信息反馈与分析制度等督查考核办法,坚持周有周记、月有月报、季有季查。过程管理的加强,一方面,使干部职工能够及时了解到本人负责的工作目标进展状态或存在的具体问题,便于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从而形成了在比较中寻找差距谋发展,在发展中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改变了原来年终算总账的考核方式,将阶段性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使考核工作更具时效性和准确性,从而使目标考核的指导作用、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实现了管理要素进一步优化、管理行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方式进一步改善。
三是规范考评程序,严格考评组织。经过几年的探索,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套操作较为规范的考评办法。年终考评包括职能目标和共性目标的集中考核、领导测评、服务对象评估、争先创优考核四道环节,每一环节均赋予不同的权重分值。考评等次分先进单位、达标单位和不达标单位,先进单位按达标单位30%的比例,根据考核得分高低依次排序评定。评定结果要经过分类管理牵头部门协调小组讨论、省考评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研究、省委常委会审定三道程序。由于年终考评一般都安排在岁末年初,往往是各单位各项工作的冲刺阶段,对于考评主管部门来说也是如此。由于坚持简化目标考评程序,把平时掌握情况与年终的全面检查紧密结合起来,把职能目标考核与10多项共性目标考核集中统一进行,从而减少重复考核和多头考核,降低了考核成本,提高了考核效率。
为了做好年终考评工作,每年底,省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从省直有关厅局抽调政治素质好、专业素质高、廉洁意识强的同志组成考评工作组,每组由一名厅级干部带队。考评前,省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考评工作组培训班,培训由专家讲座、业务部门授课、主管部门答疑等内容组成,培训的内容非常具体实在,既有理论学习,也有具体业务讲解、操作实务、案例分析和纪律要求。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了考评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
四是推进考评渠道的多元化。几年来,省直机关目标责任制考核采取了年终现场考评与平时督查相结合、服务对象测评与领导评议相结合、主观考核与客观评定相结合的办法,使目标考核的结果更加公正合理。特别是引入服务对象评估,拓宽考评渠道,增加了群众的定性分析和满意度评价,弥补了量化指标考核的不足。服务对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公共服务对象,包括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专家学者,以及省直机关部分干部;另一部分是各单位具体的服务对象,包括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2007年省直机关服务对象评估涉及全省17个市州的近5万人次。同时,大力推行目标考核“阳光工程”,将考核评定结果通过广播、电视、会议、文件、公开栏等途径向社会予以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考评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下评上”,增强了考核工作的透明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反映心声和愿望的渠道,受到了基层和群众的欢迎,对省直机关接受公众监督、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为更好地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发挥了制度性的保障作用。
四、注重结果运用,切实发挥目标责任制管理的激励效用。考核结果的运用是整个目标考核过程的最终环节,如果考核的结果得不到有效运用,目标管理就没有实际价值和意义可言。几年来,按照目标管理科学的要求,从三个方面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
一是根据考核结果,对目标管理工作考核结果予以公示,并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对先进单位和达标单位分别给予通报表彰。对未达标单位,由省委、省政府通报批评,并要求该单位向省委、省政府写出书面整改报告,限期整改。通过公示、文件等形式公布综合考评的结果,利用社会舆论的压力,起到了表彰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提高了各级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荣誉感。
二是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干部的选拔任用上。每年都把考核结果送交省委组织部,省委组织部按照“凭实绩用干部”原则,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是按照考核等次,对表彰单位予以物质奖励。每年根据先进和达标单位的考核等次,予以不同数额的目标考核奖金。
省直各单位不断创新和完善内部奖惩办法和具体措施,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职工考核等次、评选表彰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处室的主要条件和提拔选用基层干部的主要指标之一。通过严格兑现奖惩,使目标责任制考评真正考出了干劲、评出了和谐、奖出了效益。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目标责任制管理,调动了省直机关干部职工抓落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省直机关各项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运行轨道,而且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完善政府的管理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今后,目标责任制管理工作还将注意学习吸收先进国家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开拓进取,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方式和考评机制,为推进省直机关各项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篇:2019年XX县公安局推进公安警务改革工作计划
2019年XX县公安局推进公安警务改革工作计划
按照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文件精神,结合所属领域改革职责,XX县公安局今年重点推进公安警务改革8项改革举措。
1.深化信息化警务(勤务)工作机制改革,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公安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资源力量整合、工作机制优化、方法手段创新,提升公安机关预知预警预防能力和打防管控水平。
2.深化公安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积极优化公安职能,努力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现代警务管理体制,不断提升公安效能。
3.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依托江西省公安机关为民服务办事系统,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4.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完善“一案一码”执法办案管理监督系统和工作机制,推动办理刑事案件智能辅助系统应用,构建静默化、自动化、可视化的执法业务流程管理模式。
5.完善人民警察管理制度,推进人民警察“两个职务序列”改革,切实增强基层一线民警获得感。
6.抓好辅警队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解决职业发展、酬薪待遇等实际问题,充分激发和调动辅警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7.积极推动特巡警、交警、城管街面执法力量整合,推行“公安(特巡警、交警)+城管”联动联勤执法模式,落实“平时同训、呼叫同频、网格同巡、战时同处”工作机制,开展一体化联动。
第五篇: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桂林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我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通知》(桂政办发〔2016〕16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均衡优质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城乡一体、资源共享、优质引领、提升质量”原则,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共享发展为根本目标,坚持以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根本标准,坚持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根本保障,整体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二、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目标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构建合作共生机制,积极开展学区制改革实践与探索,实现学区内资 源配置、师资调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学校招生、质量评价的“六统一”,构建县域、城乡、校际之间深度合作,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融合发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新机制。
三、主要措施 ㈠科学设置学区。
1.学区设置原则。按照“城乡统筹、强弱搭配、相对就近”原则,根据县域内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校分布、距离远近等实际情况,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
2.学区组建形式。学区设置可采取城乡帮扶、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等多种组合形式进行设置。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每个学区学校数原则上不超过10所。学区设置主要有以下形式:
(1)城乡帮扶形式。
城区学校+乡镇学校(村小学):由1所优质城区学校+若干所同学段乡镇薄弱学校(村小学),通过帮扶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乡镇学校+乡镇学校:由1所优质乡镇学校+若干所相同学段另一乡镇薄弱学校,通过帮扶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乡镇学校+村小学+教学点:乡镇中心校在参加与县城优 质学校组成学区的同时,自身作为牵头学校与村小学、教学点组成学区,辐射村校、教学点,提升村小学、教学点教育质量。
(2)集团化办学形式。
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由1所优质学校+若干所同学段薄弱学校组成学区,实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统一管理。
优质学校+新建学校:由1所优质学校+新建学校组成学区,实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统一管理。
(3)学校联盟形式。
小学+小学:1所优质小学+若干所薄弱小学组成学校联盟,共同促进内涵发展。
初中+小学:1所初中学校+若干所小学组成学校联盟,通过开展有效的初中、小学衔接教育,促进联盟内学校共同发展。
初中+初中:1所优质初中学校+若干所薄弱初中学校组成学校联盟,共同促进内涵发展。
优质学校+优质学校:若干所相同学段优质学校结成联盟,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内涵发展。
各县(区)可通过深入调研论证,结合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对学区设置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创新。
(二)创新学区管理机制。
1.明确学区管理职责,创新学区管理机制。各县(区)要 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学区其他学校的管理层级和关系,赋予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办学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育教学管理等职责和管理权限。
⑴采取城乡帮扶形式的一般以城市(城镇)学校为学区长学校,采取集团化办学形式的一般以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采取学校联盟形式的一般以初中学校为学区长学校。要明确学区长管理学区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明确学区长学校与学区内学校的职能和相互关系,强化学区长学校管理学区内学校的统筹权。
⑵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区办学资源的配置、校长教师的调配、学区整体绩效考核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要将学区长和学区管理人员从事的学区管理工作计入工作量,建立基于学区管理成效的激励机制。学区长学校负责对学区内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示范引领和帮扶,学区长由龙头学校校长兼任。学区内各学校校内行政、财务、后勤、安全等常规管理体制机制可维持不变。
2.建立学区运行机制,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按照“统筹协调、统中有分、分中有合、统分有序”原则,建立学区运行良好机制,统筹推进学区教育资源调配、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改革,制定学区工作计划和学区议事、决策制度,建立教育教学、财务后勤、学校安全管理等协作机制,搭建学校管理交流平台,提升每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
(三)统筹学区招生工作。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以学区为单位,统筹招生工作。同学段学校组建的学区,可实行学区统筹招生、分区教学、年级部管理等管理形式。不同学段学校组建的学区,可根据实际实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整体规划初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创新九年一贯制学生培养模式。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可实行“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等方式。“单校划片”的初中学校采用对口直升方式招生。“多校划片”的初中学校,先征求入学志愿,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初中,学生直接入学;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初中,以电脑随机派位的方式招收学生。1随机派位工作由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并指导初中学校做好与招生范围内小学的对口衔接工作,畅通学生入学渠道,规范入学程序,避免学生辍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
(四)建设和共享学区资源。
根据自治区《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桂教基教[2017]12号)精神,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认真总结2016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判学位供给和入学需求形势,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划片方式,通过地段划片(单校划片)、多校划片等方式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需求。1.改善学区学校办学条件。各县(区)要按照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学区学校基本项目建设,配齐配足教学设施设备,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配套建设教师周转房,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2.实现学区教育资源共享。构建学区办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学校特色活动育人课程、优秀课件、图书馆、功能教室、运动场所、校内外实践活动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鼓励各学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教育+互联网”资源共享模式,通过优质课程资源网上共享、一体化网上教研和教师培训、开设网上活动育人课程等,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动态实时共享。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作用,进一步加强校外教育工作。
(五)加强学区队伍建设。
1.打造学区管理团队。加强学区管理人员配备,每个学区设学区长1名、副学区长及管理人员若干名,均由各学校工作人员兼任。定期组织学区长和学区管理人员学习和交流。加强学区管理后备人才储备,从学校管理人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重点培养一批优秀学区管理人才。
2.配齐配足学科教师。根据编制标准、学生规模和教育教学需要,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实行城区、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提高使用效益。配齐配足各学科合 格教师,重点向村小学、教学点倾斜。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统筹调配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等问题,实现学区师资配备基本均衡。
3.促进学区师资交流共享。统筹教师资源,建立健全校级领导、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实现学区内优秀师资共享。通过交流任教、跨校兼课、师徒结对等形式,联合培养学科带头人、培训教师,共建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实现学区内各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优秀师资共享,整体提升教师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各县(区)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2
4.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比例和职称评聘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各县(区)可根据推进学区制改革的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区域内教师轮岗交流实施方案,按距离远近、艰苦程度等因素进行差异化补助,提高乡村教师补助标准,促进教师流动。
2根据《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市教人[2016]10号文),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六)全面提高学区教育质量。
1.统一学区课程实施。学区长学校要指导学区内成员学校严格实施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规范学生教辅材料管理。建立小学与初中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课程改革机制,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支持学校建立必修、选修与社团活动相统一的学科课程体系。
2.统一学区教学研究。学区要实施联合教研制度,统筹开展学科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观摩等教研活动。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坚持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堂学习任务和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小学与初中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生活衔接,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分析和反馈,通过对来源于不同小学的学生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分析研究,推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帮助小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共育学生核心素养。学区要统筹组建德育工作团队,共同研究和推进学区德育工作,共享德育资源。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整合体育艺术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艺术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协作,组织协调开展学区内学校学生共同参加科技、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4.共创学区文化。各学区要统合区域文化资源,大力推 进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在传承学校原有文化底蕴的同时,对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规划提升,形成鲜明的学区育人特色。通过组织开展校际间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研学旅行等交流活动,增强师生对学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整体提升学区办学品质。
5.统一学区质量评价。学区要统一开展教学质量监测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加强学区内学校教学质量监测、综合分析与整改提高。注重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四、强化保障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学区制管理工作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市级统筹、以县(区)为主、各部门协同落实、推进的工作机制。各县(区)要把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领导协同抓,完善领导和决策机制,建立工作会商制度,及时研究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各县(区)人民政府是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职能责任,全面负责本县(区)学区制建设工作,牵头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编制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的相关配套 政策。财政部门要统筹保障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推进的工作经费。教育督导部门负责加强对全市各地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的专项督导评估。
㈡加大经费投入。各县(区)要统筹安排义务教育相关经费、项目,保障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教学科研、教师培训、设施设备配备等经费项目安排要充分考虑学区内学校间及学区间的相对均衡。学区要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学区内薄弱学校的发展。各县(区)要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资金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对争取中央资金较多的县(区)在第二年的专项经费安排上将给予倾斜,对能争取中央资金而不积极去争取的县(区)将酌情扣减第二年的专项经费
㈢强化督导检查。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学区制建设与发展评价办法,重点对学区资源配置水平、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和考核。教育督导部门要结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督学责任区工作,以学区为单位对各学区的工作进行专项督导,科学合理运用督查结果,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升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㈣深入宣传动员。各县(区)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体,向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公众广泛宣传义务教育 学区制管理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政策措施、典型经验和工作成效,要坚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对学区制建设中涌现出的“家门口的好学校”,以及推进学区制建设的经验与成效及时进行总结和宣传,营造重视、支持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