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域下的“红色经典”改编(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3:1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后现代视域下的“红色经典”改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后现代视域下的“红色经典”改编》。

第一篇:后现代视域下的“红色经典”改编

后现代视域下的“红色经典”改编

2014年12月,徐克第二部3D新片《智取威虎山》一经上映,便引发了观看潮。

红色经典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与积淀,是中国民众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京剧《智取威虎山》更是曾借文革狂潮在大陆家喻户晓,“有井水处皆能唱”。徐克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为我们呈现了消费时代的英雄主义,为我们塑造了偶像级的英雄群体形象,既满足了中老年人的怀旧情结,又满足了青少年的娱乐心理。正因如此,“带上父母,打虎上山”(网络语)成为本次观影的一大特点,甚至是爷孙三代同看一部电影,这在中国电影史上,除了特殊的文革时期以外,可以说是第一次。

据徐克说,20世纪70年代他在纽约读书期间就曾被京剧《智取威虎山》所吸引。而他的京剧《智取威虎山》情结,在此部影片的开头,就借用韩庚饰演的人物予以了揭示。当然,除了圆梦以外,徐克选择这一题材,还是基于他洞悉到了《智取威虎山》的商业价值。事实上,徐克的电影在一段时期内一直呈现出商业性、奇观性和消费性等后现代文化色彩。在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的改编中,这种后现代文化特征仍然非常明显。也就是说,香港导演徐克在主旋律和商业之间做了巧妙的后现代式处理,在快意恩仇与血脉贲张的火爆场面之后,凝重的红色革命历史瞬间被消解。

红色经典产生于现代主义语境时代。无论小说、样板戏还是电影,其核心内容都是理想主义、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而到了有着“纷繁复杂的审美特征:颠覆权威理念,摒弃宏大叙事,放逐传统政治和道德话语;影像的拼贴挪用、类型嫁接、风格杂糅、戏仿经典;破碎的后现代时空;消费历史;暴力影像的美化……”等后现代语境的今天,笔者以为,徐克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明显呈现出了后现代主义倾向:

一、戏仿与拼贴,多元类型杂糅

戏仿,又称戏拟,被认为是“一种模仿性的重新写作”,表现形式有模仿、颠覆或改造、借用、拼贴画和拼凑法。后现代解构大师德里达则用“延异”的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德里达认为,延异作为一个矛盾体,并不代表具体的意义,而是一种意义的不定状态,在后现代社会,延异的出现表明了任何话语的写作都不可能是独舞的,而是一种诸文本之间的相互参照和彼此挪用,一种意义的增殖或亏损,一种话语的狂欢。徐克电影的戏仿、拼贴/挪用则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类型元素的杂糅;二是对好莱坞电影桥段的拼贴。

类型杂糅并不是徐克在这部电影中第一次运用,他所创作的武侠片都明显呈现出后现代的特征。早在1979年徐克执导的影片《蝶变》中,他就已经超越了武侠类型的界限,创造了悬疑、惊悚、灾难与喜剧等元素融为一体的武侠作品,形成了轻松诙谐、奇幻灵异的新武侠风格。近年的几部影片中,徐克均采用这种“混搭”的方式,以此破旧立新,挖掘各种类型片中不同的审美特质,从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创造出通俗美学叙事的新境界。

在《智取威虎山》中,杂糅与拼贴的艺术特征得到了进一步彰显。电影情节依然是简化明快的,但杂糅的类型元素则更为多元,在类型元素的融合之中,又加入游戏等流行文化元素,从而使电影呈现出多样的风范。影片中既有好莱坞战争片中所应有的火爆的场面:坦克战、飞机战,也有插科打诨式的喜剧元素,成为博取观众开心的砝码;多次精彩的枪战又构成了本片的一大看点,特别是203首长独自枪战的那一场戏,完全就是CS游戏的真人秀。结尾则以穿越的方式,让小分队英雄们与当代青年韩庚同坐一席,完成了从过去的“牺牲”到今日的“幸福”之间的大跳跃,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勾连。整部影片中最重要的“智取” 一谍战元素则在这样的杂糅中退居次席,沦为从属。

戏曲元素的融入则是本片多元杂糅的另一表现,可以说是以怀旧为名义的一次符号拼贴。我们知道,徐克对传统戏曲有着深深的民族情结,徐克不少电影中都借用了戏曲元素,在本片中徐克更是把戏曲元素用到了极致。他直接选取京剧《智取威虎山》作为片名,又用京剧《智取威虎山》的经典段落“打虎上山”和“百鸡宴”来结构全片,以此勾连过去与当下,历史与现实。影片从韩庚因在电视中看到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的片段引起回忆开始,到杨子荣战胜座山雕的京剧片段作为回忆的结束,开启了故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影片在“威虎山”上“智取”土匪时的台词又是照搬自京剧《智取威虎山》的经典台词。

而中国戏曲中脸谱文化的巧妙运用,更使得这部电影在浓重的民族审美情结之中体现出多元杂糅特点。脸谱是京剧中重要的要素之一,京剧中不同的人物脸谱,“往往是对其人物形象和性格的艺术归纳以及道德评判。是真善美、假恶丑等典型人物形象的外化,重点在于突出人物的道德品格……中国戏曲脸谱构图极具规律性,力图通过构图来表现人物的富有个性的类型特点”。脸谱的突出特点是色彩性格象征化,一切性格特点都流露于色彩之中。在影片《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杨子荣的演员张涵予加上了浓重的黑色眼影,体现出戏曲脸谱中以黑色表示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小白鸽扮演者佟丽娅以面若桃花的化妆来呈现美丽善良的人物特点,青莲扮演者余男更以浓艳的戏妆,表现其“祸害了多少兄弟”的妖媚气质。匪徒们脸谱化、漫画化的特征则更为明显。八大金刚有着各自不同的戏妆,座山雕干脆隐去演员的真容,完全脸谱化。脸谱是中国戏剧美学的一大特色,而脸谱化是红色经典作为某些政治宣传品和时代精神的传声筒所造就的形式,在“能动受众”的当今社会,重新运用脸谱化,笔者以为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影视创作手法的回归,却意味着历史的重构,正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种脸谱化或是向京剧《智取威虎山》的致敬,唤起大陆观众熟悉的记忆,抑或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表达,但更是以怀旧的名义消费历史。换言之,徐克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脸谱化不过是消费时代的又一次娱乐狂欢。

二、政治话语隐身,江湖侠义出场

虽然观众在观看徐克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对“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等台词耳熟能详,但仔细琢磨才发现电影早已“换了人间”。

英雄主义是谍战片的灵魂,尤其是基于革命题材的谍战片,更把英雄主义作为影片歌颂的永恒主题。我国的英雄主义长期以来被打上了深深的意识形态烙印,因此传统谍战题材电影往往是“国共对峙”的二元结构,重点刻画共产党人的忠诚、智慧,国民党人的阴险毒辣。1960年拍摄的电影《林海雪原》也主要选取了原小说中的“智取威虎山”一段充分演绎,整体风格以革命乐观主义态度对人物进行理想化塑造。王润生饰演的杨子荣,机智勇敢、豪气冲天,以气拔山河的气势打垮了猥琐、狡猾、凶恶的土匪势力。样板戏京剧《智取威虎山》诞生于特殊的年代,其政治意识形态的烙印更深,在理想化的演绎上达到了极致。在“我仰敌俯,我明敌暗”的能指之中,单向度宣扬宏大主题的所指,杨子荣也由此变成了“高大全”“三突出”的典型,脸谱化设计使得人物成为政治观念的传声筒,成为一种特殊政治符号化的存在。在“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极具传播优势,使京剧《智取威虎山》具有了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在“当代审美文化已经厌倦那种过于累人的思想重负,已经不愿向深邃幽暗的精神极地作艰苦的跋涉,也无力承受过于沉重的道义感和责任感”的今天,徐克把《智取威虎山》拉回到了江湖,采取了淡化革命意识和政治色彩,张扬普世价值观,从而走向通俗美学叙事的定位策略。具体表现在:

(一)二元对立内核的转换

京剧《智取威虎山》是“国共”二元对立,徐克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呈现的也是二元对立,但抛却了政治化,抖落了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政治说教,脱离了“革命大义”,以“共军”与匪徒之对立对“国共”二元对立做了改写。由此,匪徒们下山烧杀掠抢成了剿匪之因,自然结出小分队快意恩仇、除暴安良的武侠之果。因此,在本片中全然没有了“党中央指引着前进方向”“时刻听从党召唤”“党给我智慧给我胆”等政治话语,也没有了以李勇奇为代表的拥军爱党群众对党“早也盼晚也盼”的呼唤。在徐克电影中,李勇奇及其母亲被解救后,就不知所踪。至于村民们则自私胆小,不接受小分队,成为小分队拯救的对象。

(二)国家民族仇恨转换为家仇

电影增加了小栓子与其母的人物设置。据徐克解读时说,小栓子就是少剑波小时候(语源自徐克执导的电影《智取威虎山》纪录片)。原著中少剑波的姐姐被匪徒杀害,所表现的是阶级仇恨。徐克电影中小栓子父亲被杀,母亲被强迫做了压寨夫人。依照徐克的解读,那么小栓子的复仇,即是少剑波的复仇,小栓子与少剑波镜像的重合,其实是基于一种“家仇”。杨子荣与座山雕斗智斗勇的目的便简化成为百姓除掉匪帮,为小栓子寻回母亲(英雄救美)。除暴安良,善恶有报,正是武侠片情节的常规设定。因此,已很难确定杨子荣究竟是红色经典中的革命英雄,还是换装的江湖武侠英雄了。由此而言,徐克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是以通俗化、泛伦理的模式满足了观众对英雄的想象期待,以消费激情为中心的泛人性化符号展示革命英雄,满足了当下观众对宏大主题的逆反心理。

三、奇观辉煌,人物扁平

奇观电影是当代消费社会快感文化的产物。对技术的追求,技巧的夸张表达,视觉奇幻的创设,是徐克电影的主要特色,新科技的不断运用是其法宝。无论是《新蜀山剑侠》《蜀山传》的翻拍,还是《狄仁杰》,都不难看出徐克运用高科技手段营造视觉效果的良苦用心。徐克在谈到《七剑》时曾说:“当一个流行的风格被过度重复使用时,就会很快达到一个瓶颈,然后就开始僵化,需要另创有力度和说服力的方法。”《龙门飞甲》首次运用3D立体视效拍摄武侠片,就是徐克试图打破他的武侠片瓶颈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新。它开启了中国3D影片的历史,为中国电影史上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但3D《龙门飞甲》的市场效果并未达到徐克的预期,再续3D梦便成为他电影人生的又一个目标,因此,20世纪70年代就使他魂牵梦萦的京剧《智取威虎山》便成为他不二的选择。

如果说2D时代的四种奇观类型,即动作奇观、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场面奇观只是发生在了影片中,3D奇观则外化出全方位立体化的延展模式。也就是说,奇观不仅仅存在于影片内容的本身,它将触伸到观众的身体与意识之中。3D电影正是以人体各种感官的幻变为目的,更直接、更有效地营造出具有真实感的空间维度,进而达到“深度知觉”效应。3D电影生动、形象地扩展了观影者的视野,由传统2D形式的“抽象”革新为3D电影的“移情”,在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分中,视觉性的主导地位作为转向后现代文化的重要标志,使感性得以张扬,呈现“通灵”的幽眇之感。3D电影《智取威虎山》就是要给观众这样的感受:旖旎的北国风光,天马行空的雪原飞撬,险象环生的峭壁飞索,令人拍案惊奇的肉搏东北虎,偶像级的203首长坦克手,诡异奇幻的密道飞机……在诸多奇观化的叙事当中,枪战段落更是辉煌、夺目、新颖迷人,火车站枪战、夹皮沟枪战等都被3D电影手段制作得超凡绝伦,子弹定格的特效画面,让空间的立体感得到充分展示。杨子荣在飞机上大战座山雕的段落,更是运用奇幻的3D技术手段作了极为夸张的呈现,在亦真亦幻中,观众从感性层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追求令人炫目的视觉奇观之下,电影理性叙事的能力被弱化,故事与主题奇观不同程度上遭遇了遮蔽与消解,人物自然会呈现出扁平化倾向,3D电影《智取威虎山》亦如此。与其视觉奇观的张扬相比,杨子荣和203首长的主体表现却显得十分单薄,个人智慧价值的体现也不突出。正面人物扁平化,反面人物――土匪的脸谱化特征则更为明显。土匪外形上是猥琐的,智慧上是低能的。人物的扁平化、脸谱化造成了意义的肤浅,使得叙事文本意义的自我消解,透出电影明显的后现代意味。

可以说,3D电影《智取威虎山》能指的过剩割裂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边是形式漫无节制地膨胀和增殖,一边是内容的缩水,其结果是游戏化的技术遮蔽了革命英雄主义的价值,代之以简单的个人英雄,空洞的所指的能指不再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深厚意蕴,只是以强烈的刺激性演绎并完成了视觉盛宴,满足了大众娱乐、消遣和享乐的需要。

结语

拆解叙事常规,破坏叙事的真实感,使叙事从一种历史代言人变成为一种能动的叙述游戏,试图对正统、主流的话语秩序进行翻转,消解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并且制造出群体狂欢的想象图景,是徐克3D电影《智取威虎山》的密码所在。

毋庸讳言,红色经典的历史语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主义的特征是乌托邦式的设想,而后现代主义却是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产业的电影商品化是其必然的属性,通过奇观电影来赚取更多的票房收入已成为当今电影市场的一个主流方向;而作为精神产品的电影又昭示人们,电影要有与视觉奇观相应的内涵和思想,让它和故事、主题、奇观同步协调起来,唯有此,才是使电影艺术健康发展的正确路径。

红色经典有其自身的历史价值,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挖掘其现实价值,在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传递革命英雄主义,一直以来是影视战线难解的一个课题。大陆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末,掀起过一次改编红色经典的热潮,但由于过度解读而遭到专家学者的诟病。徐克以自己的3D电影再次直面红色经典,作为无害符号被纳入到主流意识形态所编织的秩序中,受到了观众的肯定与欢迎,为红色经典重新焕发活力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与样本。

当然,高大全、高山仰止的神话是现代主义时代、甚至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在后工业时代,信息膨胀、物质膨胀,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受众。但简单、浅薄的对英雄的重构,也无法满足这个呼唤英雄的时代。不过,就目前而言,即使是好莱坞也无法摆脱技术高超,内容单薄、人物扁平的困境,徐克是本时代之人,他也未能逃脱这样的困境。

第二篇:美学视域下的篮球运动(精选)

美学视域下的篮球运动

姓名:彭丰

学号:0103120933

摘 要:本文通过课堂学习和文献研究, 运用美学、体育美学的基础理论, 从美学视角审视篮球运动,阐释篮球运动具有身体形态之美,技能、力量、智慧为一体的对抗之美,技能与体能完美结合的动作之美,战术配合中的变化之美以及与运动风格相适应的服饰美。目的在于讨论其美学价值的具体所在, 丰富和发展体育美学的理论体系以加深对篮球美学的认识。

关键词:美学视域;篮球运动;美学

1.篮球运动的特点

篮球运动发展一百多年来,经过人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求新、求美、求精彩,使篮球运动变得更加俊俏、更加有魅力。它之所以在全球得以广泛开展,是具有自身特点的: 它是以投进篮得分多的队为胜,有统一的规则,还具有较强的集体性,要求每个队员在比赛中必须做到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它不仅要求掌握协调多样的技术动作,还需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才可使个人的力量、技巧、速度、耐力、灵敏,通过集体合作等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展示篮球运动员的个人素质,以及篮球运动的集体性、战斗性与和谐性。作为体育的一个项目,篮球运动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审美要素。篮球运动发展至今,不仅是一项竞技运动、一种社会活动、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项综合艺术。它是作为社会文化教育和人类的娱乐需要而存在的,是社会的审美对象之一。

2.篮球运动美的表现

2.1.篮球运动的身体形态之美

邵纪森认为“身体美是由生命有机体表现出来的美,他要求严格符合解剖 学特点和新陈代谢的生理规律,它是创造、概括、提炼艺术作品中人体美的源 泉,身体美是人类健康身体所呈现的美,是一种由良好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 示出的健康之美。”

体育运动中的身体美主要是指运动员的形体、素质。从美学的角度讲也就是人类通过对自身自然对象的改造,创造着自身的美,最终以一种身体形态、动作技能等形式表现出来,体育的美就是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人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的对象化。篮球运动中的身体美的表现就是人们对于自身生理解剖规律和篮球运动对于形体要求的充分认识上,通过科学的训练达到自己目的需要的结果,也就是人们把自己对于自身生理解剖规律和篮球运动特征、规律的理解这样的“智力图式”对象化于自身身体的结果。

人们对体育美感的认识和体验,在古希腊时期达到高峰。古希腊人崇尚健美,他们经常进行严格的身体训练,培养强健完美的体魄,他们以宽阔的胸膛、炫耀健力美的身体,通过竭力展示美丽的人体,追求美的享受。古希腊人广泛开展竞技运动,形成了健康的审美观念,为人类正确认识体育美感奠定了基础。当今世界篮球运动员的身高已经达到两米二以上,体重也已经达到100磅以上,队员们身材高大、体形匀称,躯干短、四肢长,关节灵活,上肢手大臂长,下肢大腿粗小腿细,肌肉发达,票少埠健美,既具备了大个的优势,而且其灵活、敏捷性又不亚于小个队员,将惊人的弹跳力与极好的柔韧性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向人们充分显示出他们的身材美、强壮美、素质美,使人们感受到人的精神昂扬、奋发向上的积极的一面。被球迷们形象地称作“重型坦克”的NBA球星巴克利依仗强壮的身体,在众多高手中横冲直撞,令人胆战心惊,如同出膛的炮弹,势不可当,把他和乔丹比作“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滞空能力是篮球运动区别于其他运动的一项很重要的素质指标之一。空中扣篮,空中换手投篮,空中躲闪防守的投篮,空中接力投篮,等等动作都充分显示了篮球运动员惊人的身体素质表现。可见篮球运动员美好的身体对人类的身体美进行了完美演绎。当人们观看篮球运动员美好的身体时,仿佛直观到了人类独有的本质力量,心里会产生无比的愉悦。

2.2.技能与体能完美结合的运动之美

刘俊等研究的《NBA篮球运动的美学特征》中就认为:“技术美是指运动员在篮球比赛中完成技术时所表现出的准确性、协调性、连贯性、实效性、稳定性的有机结合”。一个出色的篮球运动员可以通过跑、跳、投等朴素、单调的基本动作向人们展示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动态美。在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们的跳起空中盖帽、摆脱抢位、空中转体扣篮以及一连串令人分辨不清的假动作等,无不使观众为之高超的技艺而叹服,同时也使观众享受着一种篮球运动特有的运动美。可以说篮球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美是比赛中最具引人注目的,也是篮球美中最重要的因素。

篮球技术动作是人以手直接持控球并与全身协同配合组成的专门动作。众所周知,人体运动器官中最精确、最灵活、最快速的部位是手。手在完成动作的时候,其力度的把握,节奏的变化,方向的准确性和突然性,用力的精确度等方面都远远优于身体的其他部位。所以,规范地掌握篮球技术动作,在全身协调一致的基础上,提高手对球的控制能力,就会更具美学特点。技术动作需要不同身体部位协同完成,是由各个不同的技术环节组成。身体的协同配合有利于较好地完成动作,动作形态美会更好地体现出来。任何技术的完成都是一个力的渐进的传递的过程。运动员只能用手来处理球这是篮球运动规则明确规定的,手便成了运动员唯一接触球的合法部位。通过手的控制与支配球去完成进攻与防守的任务,体现篮球运动的美。运动员能否将球准确地投入对方篮筐,能否将球准确地传到同伴手中,最关键的还是靠手对球的控制能力。手对球的控制力能够创造出无数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美。运动员良好的身体素质结合自身好的协调性,加上手对球的控制力所展示的动作形态美,常常像魔术一般,让人匪夷所思,令人惊叹,使得篮球运动具观赏性。

在现代篮球高强度、高速度的对抗下,身体在进攻和防守中是对抗的焦点。在防守、快攻、突破、投篮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如果体能不济,根本无法适应这种高强度、高对抗的比赛。运动员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篮球运动的各项技能,保证有充足的体能储备的前提下,才能在这一高水平的竞赛运动中适应并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利用正确的投篮手法将球投进对方篮筐或把球准确地传给队友,需要运动员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完成各种动作的前提条件。2.3.篮球运动中的战术美

篮球是一项集体项目,它需要用集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战术美又是在技术美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篮球运动的美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和团结性。而任何背离整体的战术意图的,独立的,按个人意识的自我表现的都不能创造美,并破坏整体的战术美。战术美是以场上两人以上的集体配合形成的,一切目的都在于投篮得分和遏制对方,争取有利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如此的攻防易位,周而复始,是每一个攻防都体现出集体的战术美。篮球运动所展现的是一个集体合作的的战术美的世界,这就是通过对抗双方在时间、空间、速度、力量、技巧等方面的竞赛,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所创造出来的变幻莫测、深邃的美的世界。

篮球战术配合产生的美在于通过它人们能够感受到集体协调一致的配合行动,能够感受到教练员的智慧和其指挥的艺术,能够感受到运动员的篮球意识水平。篮球运动的变化性和观赏性可以从战术配合的多样性体现出来。一套战术配合成功,可以为篮球运动技术提供一个好的展示舞台,使篮球运动的战术、意识、体能等得到更加完美地展现。队员之间默契的配合以及富有变化的穿插跑动、均衡落位有利于增加战术运用的效果和篮球技术的美感。战术配合中的变化美从战术配合的方法和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水平等方面可以体现出来。对于出现的意外情况,运动员在执行战术过程中应审时度势,灵活处理,准确判断,快速地做出决断。

2.4.融技能、力量、智慧为一体的对抗之美

对抗是当今篮球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篮球运动中对抗表现为身体、技 术、战术、心理、智力等多方面的对抗,运动员在对抗中挑战自身极限、发挥 创造力赢取对手,充分的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对抗美总是寓于身体、技术、战术和智慧之中。

篮球运动就其运动形态而言,隶属于竞技运动中的对抗类项目。竞技运动 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抗,它是竞技运动在发展和变化中永恒的存在形式,是其 本质的特征。对抗在竞技运动中的普遍存在,显示了对抗融于竞技的必然性。对抗是篮球运动的根基,是构成篮球比赛的条件和要求,贯穿篮球比赛的全过 程。运动员高度技巧和应变能力在激烈的对抗条件下成功表现出来给人无尽的 快感和享受。在篮球比赛中的对抗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身体对抗、技术对抗、战 术对抗、心理对抗、智慧对抗,我们从这些对抗中看出运动员所表现出的非凡 技巧和超人智慧,我们可以体会到队员自信能战胜对手的表情,能体会到无论 是进攻还是防守,运动员表现出的勇猛顽强、斗志高昂的精神。运动员只有在 激烈的竞争对抗中,独特的高超技艺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也只有激烈的对抗才 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悬念。对抗总是能激发人们的斗志和智慧,显示出了人类善 于创造的本质力量。人们不爱看没有对抗的比赛,不爱看胜负悬殊的比赛,因 为人们钟爱悬念,钟爱那种心被提到嗓子根的紧迫感觉。篮球球迷们一定记得湖人队科比一场比赛独得62分带领球队反败为胜,火箭队麦迪在比赛最后35秒独得13分的惊人表现,使球队最终获得胜利,这些成绩都是在和对手的激烈对抗中创造的。可见对抗是使篮球充满无尽奇迹、无穷魅力的重要因素。

当代篮球运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攻守对抗的凶悍和拼斗性的日趋激烈。篮球运动的美在对抗美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强者风范会在篮球运动的对抗中充分展现出来。10名运动员在篮球场上进行激烈的对抗,在每一次进攻或者防守中,运动员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优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在一次又一次力与力的对抗中,篮球运动的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NBA赛场上经常可以见到这种强力对抗下的美,让人赏心悦目。球员在对抗中形成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既很好地提高了对抗的效率,又将对抗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篮球运动中的力与技完美地体现出来。在观赏篮球比赛时,人的优美感的产生源于篮球比赛所展示出来的运动员优良的体形和出众的体能,以及运动员表现出来的优秀的个人技巧和球员间富有创意的战术配合。相比较其他运动项目而言,在时间与空间的争夺、地面与高空的抢占中,篮球运动更具观赏价值。“飞人”乔丹以其出色的弹跳力、令人不可思议的滞空以及在空中滑翔进行飞身扣篮的绝技,给观众留下恒久的空间动态美。此外,队员之间的配合堪称完美,令人拍案叫绝,犹如一部自如运转的精美的机器。

2.5.篮球运动的服饰美

篮球运动服装的颜色、质地、款式,同样是人类向着文明方向发展的代表,它健康文明。在NBA官方网站上一直有对于各队球衣款式的评价,这说明观众 对于球衣的关注程度,也说明篮球球衣服饰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美感。篮球比 赛中,球员的服装要更加随意,宽大的无袖上装与长及膝盖的运动裤显现出街 头斗士的潇洒不羁,而通常仅及脚踩的运动鞋与运动袜则将球员在运球跑动时 如舞蹈般优美的步伐以最直观的形式表露出来,肌肉和骨骼把篮球运动美充分 的表现出来了。对于喜爱篮球的人来说,球衣不仅是两块包裹身体的布,不仅 是场上分辨彼方和己方队员,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是服装设计师和他自 身的篮球理念充分结合的结晶。由于是篮球运动非橄榄球运动,所以少了头盔;由于不是足球,不能反其道地设计出砍袖,因此,设计师们根据篮球的特点在 大背心和大裤权的布上倾力描绘,精心设计出篮球运动服装的格调。如各队球 衣上的标志图案代表的是自己球队的最高追求,颜色的选择也是非常地注重美 感和风格,如NBA的新军夏洛特山猫队在其球衣颜色的选择上没有选择惯常的 海军蓝或者天蓝色而是选择了番茄色,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每一次新的设计 都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好奇,比如对于球衣领子是圆领还是“V”字领的设计,对于是否变换成“复古”模式,对于球衣上标志物的设计等等都会引起球迷的 注意力,进而进行模仿,满足追星爱美的心理,另外,篮球运动鞋子融入时尚 和科技元素带来的美也会让球迷追随膜拜。总之,在欣赏精彩比赛之余球迷们 充分的享受篮球运动服饰带给自己的快乐

3.结束语

篮球运动作为世界上具有非凡影响力的运动项目, 它的美学特征通过它在运动之中将身体形态之美,技能、力量、智慧为一体的对抗之美,技能与体能完美结合的动作之美,战术配合中的变化之美以及与运动风格相适应的服饰美的核心显现出来。当然从不同角度, 我们能发现篮球运动的不同美学价值和美学魅力。希望篮球爱好者从篮球运动中多多感受篮球的魅力。

第三篇:浅谈党建视域下反腐倡廉建设

浅谈党建视域下反腐倡廉建设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中国更是进入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必须进行伟大的斗争。新形势下,我党正在时代大环境的思索中迈步向前,更需要凝炼沉思、审慎反省,不断开阔视野、创新思路。为此,总书记对新时代的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认为“加强党的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意义深远”。具体来讲,对法纪尊严的深入探究,一天一天地体现着党风廉洁的文明尺度;对廉洁信念规则的坚守,一点一滴地见证着党建发展进程。一方面,党建工作是廉洁建设的基石,为廉洁建设提供政治思想的方向,另一方面,廉洁建设是党建工作的保障,为党建工作把好关、守好门,这两者之间互相依存、彼此支撑,又各司其职、各有意义。因此,我党在不断推进廉政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一、贪腐行为的普遍存在

1、贪腐行为的滋生环境

中国人最重“关系”,因此很多人将中国社会称之为“关系社会”,处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离不开这种“关系”的束缚,各种卖人情、拉关系的官场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更为可怕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党政干部对此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甚至已经惯于从中开辟捷径、谋取私利。如果有人对其提出异议,则会被认为是小题大做、反应过度,腐败的滋生往往源于这种漫不经意的举动。每个人都有私欲,但道德高尚的人往往能够舍己之私、正确抉择。对于党政干部来说,能否摆脱“关系”束缚、能否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是考验其党性的重

要标准。事实上,心底无私天地宽,历史上以孔繁森、牛玉儒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为我们的树立了舍己为公的光辉榜样,而以刘青山、张子善为代表的一批腐败分子则葬身在了“贪腐”的深渊之中,成为警戒后人的反面教材。

“关系社会”里盛行一种所谓的“圈子文化”。“圈子文化”说到底就是人情关系编织起来的利益网络。以微腐败建立起来的“圈子文化”,里面充斥着机具破坏性和危险性的“朋友”,所谓的大贪官养成记里都会有一个相似的故事情节,那就是交友不慎,是朋友圈的靡靡之音使其陷入贪欲的泥沼,无法自拔。正如一句网络流行语所言:“珍爱生命,远离小人”,我们在日常交友时也应该学会甄别、有所选择。此外,在防腐反腐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要做那个敢于打破“圈子文化”的先行者,即首先要在自己的圈子里拒绝“关系”,倡导“规则”,对“圈子文化”喊停。

2、贪腐行为的原因分析

众多的贪腐行为中最为普遍和隐晦的是“微腐败”,比如接待群众态度不友好、在群众那里收受一点小礼品等等。虽然其在本质上仍属于公权乱用,但因为情节较轻、难以定性,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微腐败”是贪腐行为的源头,从浅尝辄止到堕入深渊,从暗自窃喜到东窗事发,心性不坚定的人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入局”,又在不知不觉中“出局”。“微腐败”领域里还有一种“好人主义”,“帮忙关照”、“予人方便”等理由构成了贪腐最初的动因。为此,有部分干部在具体工作中缺乏责任担当,对自己和同事的行为缺乏监督意识,或者不敢监督,甚至一些廉政部门也对纪律问题不重视、不作为。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欺欺人式的自我谅解,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有所警醒,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它就会像蝼蚁噬堤一样毁了我们心底的规则底线。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廉洁工作要拿出

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功夫,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中见常态,见长效。”因此,我们要严格遵守纪律规则,要修党性之德、戒人性之腐,既要有所坚守,守住底线与良知,也要有所取舍,选择正义、撇弃腐朽。

二、治理贪腐现象的有效措施

1、加强党风廉洁建设工作

面对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课题和新任务,反腐倡廉迫在眉睫,而要想防腐反腐就必须加强党建工作。第一,我们要找出党建工作的漏洞与短板,进一步完善纪律,将规则标杆化、专业化。第二,要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教育,把防腐反腐工作成为一项常备不懈的斗争来抓。从当前的贪腐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腐败官员的眼中只有“自我”,没有“人民”,他们关注自身的利益得失,而全然不顾人民的生命权益,他们忘记了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该始终牢记“严格规则、严守纪律”的岗位誓言,让党纪国法成为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警惕。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不为私心所扰、不被困难所阻,更要坚持地培育党性意识、强化党性觉悟、提高党性修养,要通过自内而外,由理论到实践的精神历练,自觉扣好“扣子”和把好“总开关”。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纪律标杆,才能抵御人性的奢靡;只有确立正确的规则方向,才能迈开坚实的步伐。

2、加强党建工作的创新之路

我们应将廉洁政治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应当以先进党员为榜样,在单位上形成警戒至上、责任为本的廉政文化氛围。同时,我们还应以反面教材

为警戒,从中吸取教训,在工作中获得经验,形成抵制违规行为的良性氛围。我们要定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深刻的反思与检讨,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提升廉政工作的效率。当然,除了反思检讨,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来提高纪律意识。比如多媒体廉政教育培训、纪律知识竞赛、规则演讲比赛等等。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信息智能平台加强廉政建设,这其中包括网络个人征信诚信机制联动、信息化廉政监督机制、多媒体廉洁示范平台等等。一句话,党建视域下的反腐倡廉要让党员干部敞开心扉,在思想的互动中互相汲取廉洁的养分、在探讨的激情里获得思想的提升,进而更好地应对风险、克服阻力和解决矛盾,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3、加强党建工作的实施办法

廉洁建设工作必须与党建工作进行有效地融合。党建工作是党组织的第一基石,必须以严谨、严肃、严格的态度进行深入落实。在工作中,我们必须施行岗位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使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专人监管。只有明确了主体责任,才能激发我们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有效地遏制工作过程中的贪图享受、消极懈怠、道德腐败等顽瘴痼疾。

三、总结与感悟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针对党建与廉洁工作,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的党风廉洁建设工作进入改革实践的新时代,更是给法治规则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每一名共产党员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又要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把思想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廉洁精神给我们带来激励、真理给我们带来启迪,一个警示就是一道亮光,照亮我们心灵的幽暗与迷惘。我想作为一名党

员,工作更深层的意义不在于养家糊口,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成长、心灵的超越、人生的凝炼。大浪淘沙,火炼真金,我们不能做被淘汰的弱者,而要成为至真至纯的精金。作为一名纪检干部,我必要有所坚守,底线与良知之外还要有操守有德行,在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的同时选择正义、撇弃腐朽,向着十九大精神的标杆前行----理想先行,精神至上,信仰永在。

第四篇:管理视域下的制度视角

管理视域下的制度视角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靠人治不依法制,凭热情、靠感觉处理事务,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不落实,企业就不可能实现持续成长。企业向管理要效益,首先要认识到制度在企业所处的地位、所处的环境,认清企业制度在制定、执行中和企业文化、员工、领导及训新的相互作用机制,才能真正使制度在企业管理护发挥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管理出效益。

一、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

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传统的中国人将道德标准视为思考问题、看待事物的第一准则,而把对事物的确认当作次要因素来看待。受此影响,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伦理问题被放到了中心位置,企业内部干部的优劣、职工的好坏,乃至企业决策与经营行为的衡量准则,都采用道德是非和伦理的标准,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重义轻利、重工作态度轻工作效率的观念。企业经营中过多强调“德治”,却忽视了制度化建设和管理。

今天,在企业文化研究中,人们对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认识经常陷入一种误区:或把二者对立起来,或把二者混为一谈,分不清二者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人把企业文化概括成四个层次: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种从

广义角度界定的企业文化,无疑把制度包含在内,即制度也是一种文化。但如果我们从狭义角度研究企业文化,制度只是文

化的载体,进一步说,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研究,制度与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层次和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侣导的“文化底限”,即要求员工必须做到的;文化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力量,强调内在的自觉与自律,是一种“精神境界”。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在对人的调节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制度管理主要是外在的、硬性的调节;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文化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文化管理强调心理“认同”,强调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也就是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和自律。对多数人来讲,由于认同了主流文化,因此,文化管理成为非强制性的管理;对于少数未认同主流文化的人来讲,一种主流文化一旦形成,也同样受这种主流文化氛围、风俗、习惯等非正式规则的约束,违背这种主流文化的言行是要受到舆论谴责或制度惩罚的。因此文化管理又具有-定的“强制性”。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对制度与文化的感受度不同。体力劳动者因为其作业方式要求标准化的程度高,对制度管理的强制性敏感度较低,也就是说,遵守制度是顺理成章的事,制度管理对他们更适合;脑力劳动者因为创造性强,要求自由度较高,对较低层次的条条框框则反感,需要较多的文化管理。这是超Y理论的研究

结果,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是互动的。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展和传播。但要把倡导的新文化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当企业中的先进文化或管理者倡导的新文化已经超越制度文化的水准,这种文化又在催生着新的制度。

二、制度与员工

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与制度是否健全共同决定了企业管理的绩效,并将企业分为四种类型:活力型、散沙型、官僚型和健康型。活力型企业的制度也许并不完善,但由于员工责任心强,往往在制度并没有对员工的一些行为做出何种要求,高素质的员工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他们会全力以赴地去承担其各个任务,并妥善加以解决,而不会损害企业的利益和荣誉;如果企业员工素质不高,也许会专门寻找制度的空隙和不足,在制度约束不到的地方,采取一种投机行为,从而有损于企业而利于自身,这就是所谓的散沙型企业。在制度很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员工如果没有责任心,员工会感到处处受制度的制约,而天天忙于应付制度所要求的标准而不去踏踏实实地工作,整个企业表现为毫无活力,毫无激情。也就谈不上创造力和创新了。对国内外优秀的企业的研究表明,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共性:员工责任心很高且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极其完善,这同时也是许多企业家所追求的健康型企业。

三、制度与领导

在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里,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板既是企业制度制定的倡导者,甚至是制定者,同时也是制度的第一破坏者。在自己的企业里,老板好像以前的皇帝,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不受制度的约束,这样就造成中高层管理者的效仿和员工的怨声载道。对同样的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而采取的奖罚不—,当问及企业到底是人治还是法制,老板却回答:当然是依法制企,你没有看我们有许多制度条款和下发的各种文件嘛!中国企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确实存在着差距,但差距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坐井观天、自以为是,差距本身并非不可逾越,前提是我们首先要逾越自己。

老板和员工之间缺乏制度化的业务管理系统平台也是我国企业的一个重大病因。在我国,许多老板经常有这种感觉:不担心没钱,不担心没人,也不担心业务,担心的是企业的稳定运转。老板在,企业一切事务好办,但老板没有三头六臂,这将如何办呢?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就是制度显现力量之处,你可不可以放下“老板的架子”,耐心地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制度化,耐心地让员工按制度要求而不是你的指令工作?为什么有些企业家能够管理上万人,而另一些企业家只能管理一百人?关键还在与企业家自己内心相信什么。只相信自己的人自然信赖的是自己的权

威和亲信,认为员工只有在监督和压力下才会努力工作,而相信别人的人就会相信公平的制度,也只有公平的制度才会创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四、制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

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企业管理制度是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企业管理制度的表现形式或组成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实施管理制度需要相对规范的环境或条件,这就要求针对实施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能有可能是规范的。

实施企业管理制度要有规范性的环境或条件的:第一,编制的制度是规范的,符合企业管理科学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规则的;第二,实施规范性的制度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是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有可能是规范的,否则将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呈现不规范的状态。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在稳定和动态变化相统一的过程中呈现的。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呈稳定和动态的统一的,长年一成不变的规范不一定是适应的规范,经常变化的规范也不一定是好规范,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实现

相对的稳定和动态的变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应是具有相应的稳定周期与动态的时期,这种稳定周期与动态时期是受企业的行业性质、产业特征、企业人员素质、企业环境、企业家的个人因素等相关因素综合影响的。企业应该依据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控制和调节的企业管理制度的稳定性与动态性。

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核心。管理制度的动态变化需要进行有效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制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把握和利用好创新的时机是保持管理制变规范性的重要途径。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实施和创新活动的产物。如果用公式表示:企业管理制度=规范+规则十创新。一方面,企业管理制度必须按一定的规范来编制,管理制度的编制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或创新是具有规则的,这就是结合企业实际,按照事物的演变过程的内在规律,依据企业墅理的基本原则,实施管理制度重新,进而形成新的规范。作为企业来讲,应使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之间的关系呈良性关系。也就是:规范性的因素是创新的产物,现行的企业管理制度里规范性的因素是前期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目标,同时,又是下一轮创新的基础。也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在规范实施与创新的双重作用下不断定善、不断发挥其保证与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宗旨。

五、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首先要达到公平和公正,因此要做到企业制度的三个审视:

第一,要审视制度是否使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制度作为公正的体现不但要求其形式是公正的,更要求其内容是公正的,要使制度约束下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称。制度在其形式上是对人的利益的制约,既然是制约,对于相对人来说就有一定的心理承受限度,决定这种承受限度的是制度内容的公正、公平性。同时,制度制约下的每—个成员既是受约束者,又是监督者,女口果制度的内容是不公正的,就不能得到全员的认可。

第二,要审视制度出台的程序是否公正和规范。制度管理如果没有一个公正的出台程序就有可能陷入强权管理范畴。而强权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指鹿为马”的结果,这就提出了制度创设程序的重要意义。制度本身客观上排斥强权,主观上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倚重强权、彰显强权。在当代企业的制度建设中渗入强权成份的情况屡见不鲜,试想,朝令夕改,出口成规的情况,在多少企业真正得到了彻底根除?而且管理越不规范,这种情况就越严重。

第三,要审视制度的执行是否真正严格平等。制度执行的最好效果就是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的普遍的认同心理,这也正是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因为每个人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制度的监督执行部门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执行制度时是很

难以做到完全公正和无歧视性的,这样往往就会影响制度的效果,危及制度的最终目标。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企业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有合理性,即管理制度不能脱离企业实际,否则,管理制度就成了“花瓶”和“空中楼阁”。管理制度要达到合理性,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适时。管理制度要适合时代要求,具备时代特征;二是适地。管理制度要适合企业所在地区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三是适企。管理制度要适合企业实情,适合企业实施,适合企业发展。

第五篇:唯物史观视域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唯物史观视域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摘 要: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具有丰富的唯物史观意蕴,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论、社会发展规律论、人民群众观等角度出发,分别探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蕴含的哲学基础,是正确认识、分析以及解决这一矛盾的逻辑需要。

关键词:唯物史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哲学基础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依据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正确判断和科学抉择,蕴含着深厚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在唯物史观视域之下深入分析和探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论证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性和科学性,寻求化解主要矛盾的方法论,不仅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有助于促进世界人民的大团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论的辩证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体制不健全,国家总体水平处于不发达甚至落后状态,因此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一直沿用至党的十九大之前。如今改革开放历经十九年,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不断进行革新的过程中,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我国2017年的GDP总量达到8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政治体制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军事和外交方面不断实现突破,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在达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基础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成为必然。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论断,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已经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发展到要实现强起来的阶段。以上表明,无论是十一届六中全会还是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都是基于对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的。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其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解决好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低层次的经济层面,而是更加注重于高层次的上层建筑层面,由经济层面上升至政治层面,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其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对“新时期”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前一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自然结果。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论科学运用

唯物史观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基本矛盾是不变的,稳定的,主要矛盾是多变的,分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改变社会基本矛盾。虽然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必须认识到,我国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此可见,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我国社会的发展依然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新时代我国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大力解放并发展生产力,必须牢牢把握住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各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社会文明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发展不同步问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更高需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制约着我国的发展效益,因此也就决定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稳定性不排斥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就制约并决定着社会形态,但是这并不排除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特殊性。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表现,但是从本质上讲,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其主要矛盾都是社会基本矛盾以不同的形式的外在表现,不同社会的更替根本上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社会发展规律论的内在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是马克思恩格斯抽象出来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这一根本矛盾的外化表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根本矛盾的外化表现也会随之而改变,因而就表现为不同时期社会主义矛盾的发展变化。

社会的发展决定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提出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不断?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因此,在经济体制方面,中国共产党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在文化建设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创造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由此可见,在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得到基本满足,进而原有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得到基本解决。

社会的发展决定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在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得到基本解决之后,人民的需求对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生产力在现有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阶段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因而社会基本矛盾在新时代将会有新的表现形式,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就应运而生。改革开放几十年,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精神生活层次不断提高,然而各种其他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地区发展不均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成为了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所面临主要障碍,成为新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就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要求变革与现阶段生产力、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由此可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自始至终都是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

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史观、群众路线的逻辑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生产和生产者本身的发展史,是劳动的群众创造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党和国家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是人民群众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然结果。

人民群众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发展变化导致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说明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温饱问题,在改革开放几十年的过程中,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基本解决,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另一方面说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文化领域,而是要求更高的需求层次,然而当前社会的发展程度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变化的需求,即人民需要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它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人民群众需要,根据人民群众需求结构和需要层次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化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例证。随着人民群众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发展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然也会得到解决,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供给之间可能会出现新的矛盾,因而社会主要矛盾又将会随之出现新的改变。

人民群众是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依靠力量。首先,一切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现实的人。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主义社会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及社会的需要而从事一系列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必定会不断从事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需要。其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生产资料与自己的劳动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需要的物质产品或者精神产品,同时他们利用自己的力量推翻落后的统治阶级,推动社会的变革。再次,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们在需求自身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诉诸于自身的力量,同样在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人民需要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时,人民群众要始终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创造出满足自己以及社会需要的产品。

下载后现代视域下的“红色经典”改编(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后现代视域下的“红色经典”改编(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众传媒视域下当代公民道德教育问题

    大众传媒视域下当代公民道德教育问题.txt如果我穷得还剩下一碗饭 我也会让你先吃饱全天下最好的东西都应该归我所有,包括你!!先说喜欢我能死啊?别闹,听话。有本事你就照顾好自己......

    生态学视域下的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生态学视域下的作文教学策略初探 生态作文教学是指在和谐、开放的环境下,参照生态“平衡”“系统”等特性,着眼于学生习作技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学生(写作主体)、教师、文......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作为一股新兴的世界性心理**流,积极心理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有着天然的适合性。积极心理学理念融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将会促......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的经典重温

    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下的经典重温 【摘 要】《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作为经典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章已经发表60周年。这一经典文献不仅具有重......

    统编教材视域下集体备课策略

    统编教材视域下集体备课策略 李中华 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王主任和曹主任布置我一个作业,让我介绍一下励才初一年级语文组的集体备课情况。如何让这个老话题有新鲜感呢?正好......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探讨[模版]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探讨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步伐的不断推进,对小学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鉴于当前小学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导致学习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心理学视域下的快乐学习及其实现

    心理学视域下的快乐学习及其实现 摘 要:在心理学视域下,人们学习的本质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认知,而在这个过程中会伴随着不同的情感经历,这些经历会对整个学习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从......

    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残疾人教育康复[★]

    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残疾人教育康复(就业)支持系统的构建 将残疾人纳入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逐步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