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时间:2019-05-15 05:2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一篇:文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云南赛区

“文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研修班

会议通讯

2014年6月13日至14日第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云南赛区“文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与研究”研修班在昆明莲花宾馆举办。研修班吸引了来自省内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外语部门的130余位教师代表参加。云南教育厅高教处王永全处长,教育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外语教育学会会长、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原一川教授,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赵红教授等领导专家出席开班仪式。

在开班仪式上,王永全处长代表云南赛事主办方云南省教育厅首先致辞,他高度评价了“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的意义和作用,肯定了历届参赛教师取得的优异成绩,并给本届的参赛教师以积极的鼓励。同时,他还通告了云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最后表示,我社邀请外语专家和学者来为参赛教师培训的机会难得,希望参加研修的教师代表有所收获,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接着由云南师范大学原一川副校长致辞,原副校长首先对本次大赛表示祝贺,也预祝研修班取得圆满成功,同时感谢省教育厅对外语老师的关心和厚爱,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对云南省高教的长期支持,最后表示,希望此次参加研修班的教师代表能够有所收获,取得优异的成绩。

领导致辞结束后是主题发言和评委代表报告环节,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赵红进行了题目为《把“外教社杯”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大赛作为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契机》主题发言。赵红委员从职业教育发展脉络、职业教育发展近况和教师怎样面对改革三个方面对职业院校的外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倡议大家利用各种平台充分积极参与教师发展活动,包括参加职业院校组的教学比赛,借此展示云南省职业院校外语教师的风采,促进职业院校外语教学的发展,并预祝此次教学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大赛广西赛区评委组长之一的广西师范学院外语学院院长李晓教授作了题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及实践途径》的评委代表报告。李晓教授指出,从评审标准看,大赛对参赛选手的考核全面,体现出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批个人素质与专业能力都很突出的选手,通过教学大赛这个平台涌现出来,但是在语言、知识面以及教学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专业及课程定位不清、缺乏教学理论、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薄弱。李晓教授从教师个人发展、机构提升以及学生学业改善等方面总结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并以3个维度、14个领域、61项基本要求对外语教师专业能力框架进行解析。李晓教授认为,把握外语教学新理念的本质、避免对教学法的盲目崇拜、警惕课堂教学娱乐化和表象化是教学大赛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启示,总而言之,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李晓教授还从教研室主题研讨、学术团队沙龙、教研室听课评课等给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建议。

之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易军经理以图片展示的方式回顾了历届大赛的情况,并介绍了本届大赛的章程,包括主办单位、时间节点、复赛和决赛形式、云南赛区奖项设置以及全国大赛奖项内容等。

经过简短的休息之后,研修班专题讲座正式开始。首先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副主编乔国强作了题为《文学研究方法及案例分析》的专题讲座。讲座由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郝桂莲博士主持。乔教授的讲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学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第一部分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中国学者的立场问题、文学研究的定位问题、方法论问题、分类与问题研究、视域的重要性以及空间研究的三个核心和三个层面。乔教授认为,文学研究主观性比较强,但首先要有自信,要有中国学者的立场,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成系统性。文学研究可以从研究一部作品做起,也可以从一个文学流派、一种族裔、一个时代或一个国家做起。总之,开始文学研究的时候要有定位,点找准以后,将点连成线,跟相关作家联系起来,做横向的连接,然后再到面。点、线、面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由点向外扩散,一直到面。对于方法论问题,乔教授指出,研究有两个定位,一是有针对性,一是大学研究有四个层面,分别是文体或文类、规约、文本和研究技巧。在分类和问题研究中,需要考虑三个方面,分别是某个问题、研究领域和角度,以四十年代的黑人文学为例,强调其是反抗小说的调子,按照类别来分,看哪些不在研究范围之内,可以排除。50年代的又不一样。以霍桑的《红字》为例,说明分类之后要看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人物关系和人物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规约,乔教授还补充说每个时代、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约。乔教授还从不同方面对视域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且以福克纳的小说为例,说明了从小孩子的角度看大人的世界、从女性角度和男性是不一样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有顺序、时长、时频的。乔教授结合空间的概念对城市小说进行了解读,指出研究城市小说要注意对意象的关注,这样可以看出小说的聚焦点在哪里,分析作者是怎么样理解现实社会的。乔教授还认为语篇的研究中各个叙述对象的顺序不一样,要看谁占有首要的空间位置和时间位置。此外还有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折射出作者的价值取向,例如,早期犹太文学作家写纽约,通过街景的展示反映了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在案例分析环节,乔教授用陆游的《钗头凤》以及其他一些典型的文学作品并且结合理论进行了深入而具体的阐释,证据充分、容易理解,学员反应热烈。

13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院长、《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副主编张和龙教授作了题为《文学批评理论在作品阐释中的运用》的讲座,由云南大学外语学院的徐莎博士主持。张教授列举了文学批评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一共包括4个方面,分别是生搬硬套、印证式、“拉郎配”和“乾坤大挪移”,并且以丰富的实例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说明。例如,女权、后殖民主义、精神分析,新历史主义这些研究都陷入误区——模式化;关于哈代的女性观和艾略特的女性观的研究重复了以前的观念;《阁楼上的疯女人》中研究者都描述天使和妖妇的女性的形象,经过研究发现没有看出与众不同,价值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张教授还用一篇硕士论文康拉德小说《黑暗之心》,通过分析论文的摘要,来说明有很多研究都是生搬硬套,没有体现与众不同,没有重心,思路上也有问题。其次,张教授阐释了批评理论作品阐释的功能和意义,指出文学理论与批评理论是有区别的,西方的文论和中国的诗学也是不一样的。对于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有三个说法,也就是“知道论”、应用说和反实用方法说。中国当下的一个现实是套用理论来分析作品。但是理论并不是没有用,对于文学批评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批评中的迷雾”这一节中,张教授列举了五种错误的观念,分别是理论至上主义、理论教条理论、理论无用论、理论泛化现象、理论的循环论证。在最后一个方面“批评实践中的‘理论’”中,张教授强调,作为一名高校外语教师,在研究实践中国,要摆脱理论先行,不断收集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发现有价值的意义线索,然后进行串联和总会,构建自己的阐释文本和意义场域,同时要克服“理论焦虑症”,避免乱跳或硬套理论的帽子。学会在不同的文类的文本中穿行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是一个人经验的产物,形成新的认识和判断,而不是重复别人的看法或已有理论。要进行文学批评研究,也必须克服“四边缺席症”,不断提高理论的思辨能力,不要被理论的所谓“价值中立”所蒙蔽,人为搁置。讲座之后,张教授与学员就外语教学的质化研究进行了交流互动,为学员在研究方法方面答疑解难。张教授的讲座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事业部曹娟编辑向与会代表汇报了新近的出版信息。

出版信息交流结束后,广西大学英语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吴小馨教授作了题为《英语学术论文的撰写与投稿——以SSCI期刊文章发表路径为例》的讲座,由云南财经大学外语外贸学院英语系马骞主任主持。吴教授讲座的内容丰富,专门为学员考虑,对文章发表的路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首先,吴教授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列举了一些核心期刊,以供教师选择;其次,吴教授展示了引文索引的历史,并指出哪些跟外语的相关性比较大;然后又展示了CSSCI期刊论文的发表步骤。在讲解发表步骤之前,吴教授指出在国外期刊发文好处多,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不要版面费,第二学校奖励高,第三审稿客观、公正:同行评审、双盲评审,第四有详细的反馈意见,第五提升写作能力及规范论文写作。接下来是CSSCI期刊论文的发表步骤:第一步,锁定SSCI期刊,2014年共有172个期刊目录,除了看目录外,还要看出版周期,锁定期刊;第二步,登陆期刊主页查看相关信息,可以从搜索引擎,比如谷歌等直接进入,主要看文章范围,出版周期,字数要求,文献格式、排版要求,投稿形式;第三步,选题,指出实证研究比较好,创新性强,具体的研究方法要看相关的书,并且对相关研究对象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但是现在的趋势是综合,注意样本的选取,尽量选择随机抽样;第四步,写文章;第五步,网上投稿;第六步,修改,定稿,签版权合同,校对。吴教授列举的步骤详细,用自己亲身经历作为例子来讲解具体步骤,真实、有效、实用;最后一步,文章上网。最后吴教授也给了自己的一些建议,首先,选题时应紧扣热点话题选题最好选热门话题,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其次,选题要有中国特色,再次,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写好文献综述,因为参考文献质量决定论文质量,而且在写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尽量获取第一手资料,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源查询、上网查询或向作者索取;最后,审稿人建议的参考文献最好引用。建议的参考文献极有可能是审稿人的大作,而且要走在趋势前面。

6月14日上午8点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语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副院长查明建主讲《比较文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的专题讲座,昆明理工大学外文学院杨玉博士担任主持人。查明建教授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

第一,什么是比较文学。查明建教授指出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一种观念,一种研究的自觉意识,一种文学研究中的基本立场。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表示的是跨文化的视野,世界文学的眼光。

第二,比较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查明建教授首先比较了中西爱情诗的抒情方式。查教授指出西方诗长于“慕”,中国长于“怨”;西方诗直率,中国诗委婉;西方诗深刻,中国诗微妙。西方诗以铺陈胜,中国诗以简隽胜。通过比较,揭示了中西爱情诗歌的不同特点。其次,查明建教授提出我们可以从中西小说的心理描写看出审美差异。查教授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如贾平凹的《武松杀嫂》、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张爱玲的《金锁记》。再次,查教授论证了中西互参、互证、互释。

第三,问题意识与课题的发现。

查教授强调,学术研究始于问题,由问题而发现课题。

比如査教授就中国古代文人爱情诗的抒情主体问题提出了中国古代文人爱情诗,抒情主体为何多虚拟为女性,并以女性口吻来表达思念或哀怨,同时査教授还提醒了学员注意缺乏比较研究学术价值的案例,表面现象相似不一定具有可比性。如肤浅比较之案例《猪八戒与福斯塔夫之比较》这两个人物都很胖,外形都滑稽可笑,都是作品中的喜剧角色。最后査教授总结了“可比性”问题的关键:要找到了一个有学术价值的可比性的基点。如《沈从文与福克纳》,切入点:乡土作家,以自己故乡为背景。

第四,比较文学方法在英语教学的运用。

査教授给出了学员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比较文学方法的建议,包括注意发散性思维与中西联系,英语教学的语言文化意识对语言的敏感,培养语文修养与想象(想像——憧憬——追求——提升),注意语言与审美体验(语言的意蕴、美感),如语言的文化意蕴,语音的意蕴,语言节奏的意蕴,语言节奏和音韵的意蕴,语音的象征意蕴。

比较文学方法之于翻译课教学,査教授提出了互文性理论。査教授从电影片名的翻译,商标品牌的翻译,广告的翻译揭示了翻译可能与时代文化、大众文化心理、大众的接受度有关。而后现代特征彻底颠覆传统,消解崇高、拒绝高尚。消除深度,将一切平面化。消除深度,将一切平面化。比较了消解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

第五,比较文学方法之于英语教学的意义。

1.可以帮助教师挖掘教材内容内涵、扩充相关人文知识。2.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潜移默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开阔其人文视野。3.培养跨文化沟通人才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人才。

讲座之后,学员就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化修养等问题向査教授寻求解决之道,査教授以其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听众获益匪浅。

上午的第二场讲座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法语教师、作家王以培老师带来的。他的题目是《语言教学的审美属性——谈外语课堂中诗与歌的运用》,讲座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易军经理主持。王老师接过上场讲座学员的问题补充了自己的看法,关于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引起自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王老师认为根本原因不在于外在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自身,如果教师本身是个诗情画意的人,时时刻刻,点点滴滴都会让人感到诗意。诗意并非习得,而是从内心酝酿出来的,要想获得这种诗意,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要打破现实束缚和各种教条的界限,让自己内心珍藏的诗意涌现出来。

王老师指出诗歌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当中。他用前一天晚上看到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位老人、曾经的远征军战士在墓碑前祭奠他当年的战友——便即兴创作了一首诗:“花圈在阴暗中开花,/蘑菇在树阴下长大,/我们敬拜的地方总有什么站起来,长出来,/墓碑像一页帆,在云海穿行,/我们从远方归来。”接着王老师讲述了兰波创作法语诗Le dormeur du val(《山谷睡人》)的过程,王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这首法文诗。他指出,在语言学习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引入诗歌,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去学习语言,这是一个美的体验;并不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去讲解,就足以提起同学们的兴趣。“如果你想要一个人学习造船,不是让他学习怎样锯木头、刨木头,你要学着唤醒他对大海的渴望”(圣埃克絮佩里),同样,要让学生学好一门语言,应让他们领会到语言的美好和永恒的价值。王老师带着大家细读了兰波的《山谷睡人》,兰波是带着孩子的纯真怀着“对人类的爱、一种悲悯之心”祭奠这个战士。惠特曼的《父亲啊,快从田野上来吧》与兰波的这首诗很像,都是在祭奠牺牲的战士,用什么来祭奠呢?用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用故乡的美好,诗歌里面充满的全是爱,全是美、全是生,但从镜子里面照出来的却是恐怖的、阴冷的、丑陋的死亡——并非自然的死亡而是战争的杀戮,那么我们纪念远征军战士时不也可以这样吗?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讲:一个作家最有价值的地方不是他与先辈不同的地方,恰是他与先辈共同的地方。人类的共同的、普遍的慈悲和爱是诗歌共同的灵感的源泉,我们找到这个源泉,可以纪念普法战争中牺牲的战士,可以纪念南北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也可以纪念老红军,也可以纪念远征军的战士。我们不仅要有对历史的尊重,更要从内心深处怀着对亡魂的怀念。生死之事是最大的事,承载人类共通的情感。很多诗歌,无论中外古今,都是体现这一主题,可以相互引证。

他还介绍青年教师们一个方法,在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诗歌时,可以找一个朗诵得比较好、发音正宗的人,将他的朗诵录下来在课堂上播放,一旦同学们懂了这首诗和歌的原意,他们就会很想学,谁不想学美好的东西,他们就可以克服语言的障碍。他回忆了曾经在法国参加的当地朋友的一次聚会,聚会上先是朗诵了Le dormeur du val,然后大家一起唱了另一首反战的歌,反映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时代背景的,正是聚会上的老人们年轻时代的歌,他们听得都心潮澎湃,这样的方法也可以放在外语教学当中,他实践了这一方法,在十年的教学中成效显著。青年教师们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关键是能够阐发出诗歌的美来,不要将诗歌变得“与人民为敌”、“与同学为敌”——诗歌是高雅的、你们是庸俗不堪的,赶快回头是岸——完全不是这样的,生活当中就有诗意。

“双关”是诗歌的奥妙之一,教师要能够领悟这一诗的密码。王以培老师举了Hotel California,其中有一句“we haven't had that spirit, since nineteen sixty nine.” spirit在这里一定是一个双关语,有“烈酒”的意思,也有“精神”的意思,自从1969年,我们再也没有这种精神了——反抗精神!这首诗愉快中有点悠闲,潇洒当中有失落和无奈,而这种失落和无奈是相对于1968年、1969年那种火红的激越的抗争的。当我们这样来理解诗歌的时候,同学们肯定能被诗歌背后的精神和故事所打动;再比如说,Lolita,其中有个情节是洛丽塔说“You wake me up!”这里也是双关语,既有“你把我吵醒了”,又有“你唤醒了我”的意思。马拉美有一首诗《骰子一掷并不会破坏偶然》,一般认为是天书,王老师认为理解了这首诗中词语的双关意就很好理解作者的意思。马拉美说:指出诗的答案无异于将诗的乐趣四去其三。诗应该是一个谜,让人去猜想让人去体会。要讲好一门语言,讲好诗歌,首先要对诗歌有新的认识(诗歌独特的世界观)。教师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哪怕是很平静地讲出来,也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果对自己、对语言、对诗歌没有新的发现,那么诗歌讲出来就是陈旧的,对学生也没有吸引力。这里他举了萨福的一首诗:“晚星带回了曙光散布出去的一切,/带回了绵羊、带回了山羊,/带回了牧童,到母亲身边。”他还将此诗与台湾叶佳修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做了对比,后者表达的都是大家普遍的感受,随便一个人就有这种情感,但是萨福的诗不仅表达了情感,他的世界观还不一样,他认为白天所有的一切都是天神从天上撒下去的,到了晚上就收回去。当你有了全新的世界观,怎么写都是诗。诗歌第一要义就是打破时空,三维空间没有诗歌。“尽管周围的世界到处都是破裂,但是光芒正是从那里照进来。”(《天生杀人狂》)

王老师继续讲兰波的另一首诗歌Sensation(《感觉》),之前他已经播放过以这首诗为词的歌曲,他又给大家朗诵了一遍法文原诗,又用汉语翻译:“夏日蓝色的傍晚,我将踏上小径,/拨开尖尖麦芒,穿越青青草地,/梦想者,我从脚底感受到阵阵清新。/我的头顶凉风习习。/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无尽的爱却涌入我的灵魂,/我将远去,到很远的地方,就像波西米亚人,/与自然相伴——快乐得就像身边有位女郎。”诗里是一次想象中的旅行,就是中国人讲的“神游”,我们完全不必要像老师教的要“体验生活”——所谓你只有经历过才有真情实感云云——明明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进行一次旅行,就像他昨天看到那张报纸上的图片,他没有去过缅甸,也没见过远征军,但是就被震撼了,从而写下前面提到的那首纪念远征军战士的诗歌。诗歌最重要的就是“通灵”,宝玉有“通灵”,兰波也有“通灵”。我们打破旧有的格局和思维模式,对诗歌对世界有一个新的认识,这个时候就必有诗歌。诗与爱是“并蒂莲”,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引领年轻人,不仅让他们通过诗歌表达爱,更要让他们懂得爱,懂得什么是神圣的爱。接下来,王老师带领大家解读了兰波的这首Sensation。

王老师认为只有感受到了诗意,才能翻译得好诗歌,也才能理解得好诗歌。这里他用兰波另一首诗的翻译说明了这个问题。接下来继续谈诗歌的翻译和英(法)汉语的比较问题。翻译要保证灵性诗意上的准确而不是技术上的准确。他播放了Bob Dylan的Blowing in The Wind,然后回忆1991年与好友张广天一起去西南三省流浪,张广天卖唱,他自己算命,第一站,昆明,张广天老师就唱了这首翻译成中文的歌:“问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有人的称号;/问大炮还要轰多久,/才能彻底销毁掉;/问小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才能在沙里睡觉;/答案它在风中飘,朋友,/答案它在风中飘。”他们赢得了路人的赞赏,钱盒很快就被装满了。王老师认为真正的好的诗歌能够跨越语言的界限,穿越民族的文化的障碍,不光这首,鲍勃迪伦的好多诗歌都可以运用到日常的英语课堂中。当年在大家都在反战,都在性解放运动的时候,鲍勃迪伦独自回到他的故土耶路撒冷的哭墙边上去祈祷,祈祷人类的和平,我们今天来看他,我们可以在乌克兰的战场唱它、在伊拉克的战场唱它,在钓鱼岛上唱它,我们不要去煽动民族的仇恨,我们的先辈打仗就是为了换来和平,不再打仗;我们真正能够赖以停止战争的是我们中国人这种道德的力量,守城的决心(腾冲抗日将士),还有东北老妈妈抚养侵略者遗孤的慈悲的胸怀(《小姨多鹤》中的故事),这些才是真正的胜利者。王老师主张教师应该要求同学们学会用英语唱这些歌,学会这些简单的表达,比如鲍勃迪伦的这首歌。这首歌翻译成法文,又是另一种表达,大意如下:问一个小伙子还要走多少路,在他成为真正的男人之前;问一只鸟还要飞越多少海,在它告别寒冷之前;问一门大炮还要制造多少死亡,在一个人忘记它的声音之前…… 王老师希望学员能够借鉴这种语言比较的教学方法。

接下来,他播放了法文歌曲《玫瑰人生》,在小野丽莎的歌声中,王老师娓娓道来:这首歌的原唱是Edith Piaf,当时是二战时期,法国被德国军队占领,这首歌后来被人们淡忘了原意,它最初正是表达了法兰西民族受到的屈辱,有点像我们中国的由周璇演唱的《何日君再来》,实际上是当亡国奴时唱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是这样一种情怀,各民族的文学中、诗歌中普遍存在,《月亮代表我的心》、《夜上海》,为什么这么有生命力,因为它不止包含着一种娱乐,包含着一种醉生梦死,还包含了民族的痛、无奈、屈辱和伤感。王老师谈到他写的一则童话:有一座古城,久攻不克,在历代的战争中都能平安,敌人即便攻进这座城池,也立刻就缴械投降,有一天一群文人在城里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才这样?有人说是“静女”的缘故,有一个安安静静的小姑娘站在城门口,进进出出的市民、士兵都以为是在等自己,唤醒了他们美好的情感,所以他们就不再打仗,有诗为证“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而另一个人不同意,认为是“商女”的缘故,也有诗为证“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有人认为也不是“商女”的缘故,而是台城的烟霞和柳树,有诗为证“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说着说着,一群孩童放学了,一个老人走过,只见他身材高大,器宇轩昂,他教育这些文人:城池的安危,将来还要靠这群孩子。这个童话故事是王老师理解中国文化的时候想到的,我们民族历经几千年还巍然屹立,靠的就是“静女”、“商女”和“台城的柳树和烟霞”,还有论语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人生理想。通过对外国文学和诗歌的学习,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我们民族是一个博爱、慈悲、重情义的民族,王老师讲了一个重庆涪陵“杨柳街”的故事,详见张广天的歌曲《杨柳街》。我们民族能够战胜千军万马,战胜仇恨,是靠母亲手里的那根“杨柳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歌背后蕴藏着一种民族感情,它会引起共鸣,经久不衰,所以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去唤醒同学们心底真正的诗情画意,而不是去简简单单地讲一首外文诗、写一首外文诗。前提就是教师自己要能打通这一切,学术与学术之间、中文与外文之间、诗与歌之间的障碍。

王老师强调,一种好歌,能够流传至今,它是拨动人类心弦的,引起人类心灵的共鸣的。他推荐大家听Les Champs-Elyseea,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主题曲Caresse sur l'océan,以及《死亡诗社》的主题歌,他说如果我们不懂得歌曲,我们只能知道电影的一半的好。他带领大家一起欣赏了Caresse sur l'océan,他以同声翻译将这首歌献给在场的老师们,同时也将自己的教学心得献给大家。

王老师最后总结,首先我们自己要发现并且感知到真正的诗歌所在、语言所在和心灵所在,这三位一体既是诗歌也是语言,更是心灵的归属。当我们找到这三位一体,无论在怎样的国度,用什么样的语言,我们都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国界把它带入我们的课堂中,让我们来发现它,感知它,用我们的信心把它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必有收获!

讲座之后,由云南省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徐志英老师进行总结性发言,徐志英老师阐释了诗歌的魅力,文学的魅力。徐老师指出文学里承载的价值,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沉淀,在诗歌中我们得到的是身心的防松,心灵的解放,以及人生的升华。对于文学的翻译,徐老师强调,作为大学英语老师我们不仅需要的是大学英语的基本文化素质,而且还要有文学的修养,文学没有国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更是一门文学的语言,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把语言和文学结合起来,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教育部英专教指委正在制定新的专业标准,新的形势下,英语专业很有危机感,大学英语也有同感,很多学校在搞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外语+专业”的模式,外语教师也纷纷去学习其他专业,等于根本上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去做一些完全不是自己优势的事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没有任何专业优势和特色的,英语和相关专业都不擅长。英语教师应该更多地认识文学课程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并在教学中将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作为始终的目标。

下午1点开始进入教师工作坊部分,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健老师主讲《文学文本与英语基础课教学》,高老师本次教师工作坊的几大内容是:第一,文学的渊源;第二,与教材的联系;第三,视角的亮点;第四,分享教学体验。

本次工作坊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部分:导入的重要性。

对此,高老师通过这三个问题来阐释导入的重要性:为什么课堂导入是重要的,如何选择导入方法以及怎样合理利用导入。

此外,高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两个话题:关于大学生活的几个quotations: 1.A university is what a college becomes when the faculty loses interest in students.John Ciaraj 2.What we become depends on what we read after all of the professors have finished with us.The greatest university of all is a collection of books.Thomas Caryle.关于父母和孩子的几个quotations: 1.Children begin by loving their parents;as they grow older they judge them;sometimes they forgive them.Oscar Wilde 2.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to you.第二部分,诗的开放度。

高建老师从三个方面说明了诗歌的开放度:诗歌的力量,诗歌的长度,诗歌的主题。高老师给学员们讲解了英文诗《The sick of Rose》、《All Nature is But Art ,unknown to these》,并且分享了教学过程中的心。

第三部分,文化多样性意识。

高老师通过给我们讲解了美国诗歌《one word is too profand》、《A widow bird sate mourning for her love 》by Percy Bysshe Shelley 和中国的诗歌《夜雨寄北》、《月夜》,给我们从诗歌角度阐释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爱情观。

此外高老师还强调,中西文化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高老师给我们讲解了《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Ode on Solitude》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第四部分,经典的基本要素

高老师首先给我们阐释了为什么是经典,对于经典我们如何阅读,高老师把阅读活动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层次--认知性阅读,较高层次--批判性阅读,更高层次--鉴赏性阅读,它是批判性阅读的延伸与拓展

最后高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些经典名著,有: The Importance of One’s Own Language.John Locke The definition of A Gentleman.John Henry Newman Companlonship of books.Samuel Smiles Beauty高老师特别推荐,Beauty非常简短但是很耐人寻味 Knowledge and Progress My Days.Henry David Thoreau 高老师强调我们要亲近经典,走进经典,拥抱经典,享受经典,分享经典。最后高老师衷心希望大家可以把人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英教学中去。

最后由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易军经理对两天的研修课程进行了简要总结,并表达了对各位主讲人、云南教育界和外语界的领导专家以及热爱学习、专注教学的广大教师的衷心感谢。

在讲座间隙上海外教社高教事业部曹娟编辑对上海外教社“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作了介绍,并着重介绍了几套主要的大学英语、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提高课程教材。与会教师对上海外教社新近出版或改版的重点图书表现出极大兴趣。相关信息:

该项教学研修是基于“外教社杯”教学大赛平台的延伸项目,这次是继2011年4月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微技能”、2013年5月“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之后第三次在云南举办作为教学大赛平台的配套项目的研修班。我们的初衷是在赛前为将要参赛的选手提供专业指导,在赛后为参加过比赛选手和骨干教师们提供总结和研讨和提升的机会、最终实现既提升参赛水平,又促进日常教学和科研的目的。

这次的研修班在内容和形式设计上与前两次研修班相比有一些变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首先,前两届都是直接以教学作为主题,重点在于课堂教学法和教学研究方法的探讨,而这一次主题虽然同样以教学为落脚点,但选择了一个切入角度,就是文学。选择这一主题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在我们的外语教师群体中,英美文学背景的老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对这部分老师而言,时刻有着在教学之余发展自身专业的需求,并且只有通过自身专业的发展——文学文本的阅读和研究——才能更好地将文学的材料、方法和意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二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课堂形式的娱乐化——缺乏有质量和有审读的审美教育,课堂内容的碎片化——整堂课讲字词句,讲应考方法,缺乏赏析性和批判性阅读,思维层次的肤浅化——难以阐发和揭示作者的深意。这也是我们举办的教学比赛中需要克服的问题。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富有理想氛围的人文课堂的营造才能解决,文学无疑是一剂良药。

第二,去年的研修主要以系统深入的研修课程为特点,每个主讲人就一个问题点至少讲授半天时间,而我们今年的特点是较为全面丰富的系列讲座。我们从省外邀请了七位专家做报告和讲座,这七位教授中有三位文学博导、核心期刊主编、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最受学生欢迎的外语教师、长期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的专家等,他们的讲座从文学研究展开(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涉及文学研究方法、文学批评方法、比较文学方法的运用、文学材料的运用、文学文本的教学、论文撰写与投稿等方面。

第三,去年的研修班我们邀请了三所学校的外语部门领导担任嘉宾主持。而今年则邀请了云南高校中几位青年骨干教师来担任讲座主持,既坚持了去年专业性的传统,又利用这个研修班的平台,展示了云南外语界青年学术骨干的风貌。

(记录整理:李瑞芬、朱丙梅、易军)

第二篇: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英语课堂管理研究论文

教育生态学是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念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但是我国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比较落后,直到近年来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才开始将教育生态视角引入进来。教育生态学是指将生态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也就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和周围环境(如自然、社会、规范行为)之间的和谐统一,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总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在不断改革,因此将生态教育学理念应用进来也就成为必然。

一、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

教育生态学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首先就是要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面临着新旧教学方式的冲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当前充满活力、注重开放的教学过程,因此为了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发展,就需要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要在课堂中形成合作互助的教学风气,开展小组式的学习,这样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通过和别的同学共同探究来获得结果。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每天都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6Naturaldisasters”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灾害,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放映有关地震、海啸、泥石流以及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视频,最好是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比较近的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学生就会了解自然灾害和自己其实并不远,而这些自然灾害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引起的。因此教师就在整个班级里面开展了“ProtectNature,ProtectUs”的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保护自然的英文名言,然后写在标签上贴在教室后面的教学园地中,整个班级的文化氛围就发生了改变,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整个活动,学生增强了对自然了解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培养生态和谐的课堂共同体

在形成生态和谐的课堂共同体的时候,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树立绿色的生态观,逐渐从课堂的独奏者向伴奏者进行转变,而引导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演奏的主角。为了在班级中营造出和谐生态的学习氛围,教师就需要对自己和学生交流的方式进行转变,放低自己的姿势,不要歧视任何一个同学,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要通过恰当的形式给学生指出,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是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的。教师要在保证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之上来开展差异教学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初中学生处于不平衡的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是不同,因此教师就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4Wildanimals”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野生动物”,就让学生表演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话剧,让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英文句子和单词应用起来,设计话剧台词和服装,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同学非常用心在准备,而有的同学则感觉整个活动跟自己关系不大,教师最后在对话剧的表演过程进行点评的时候,要对一些积极的同学进行表扬,也要指出一些学生在整个话剧准备过程中不良行为,比如消极对待、不参与等,要单独来对这些同学进行谈话,教师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在一个团队中,自己认真做事,而别的同学则消极怠慢的时候,自己会如何想呢?”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逐渐产生一种集体的荣誉感。

三、构建动态可持续的评价机制

教育动态学中也提倡要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机制进行优化,构建动态可持续的评价机制。要丰富评价过程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还需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学生在对别人进行评价的时候,就会熟悉评价规则,自己再完成任务的时候就会按照标准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这样就加强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初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在学习中涉及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成绩的评价,还需要从情感、态度、合作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6Fashion”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对学生讲解课文内容以后,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就让学生针对自己对“fashion”的理解来做一个5分钟的报告,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需要自己来准备英文演讲稿,并且熟练背诵下来。初中学生已经开始关注“fashion”,因此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准备的过程也不尽相同,最后呈现出来的内容也不同。有的学生就是平铺直叙将课本上的句子引入进来,而有些学生就注重将演讲通过PPT的形式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将自己的演讲稿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自己认为流行的服装、流行的颜色、流行的偶像等,将课本内容进行了课外拓展,因此演讲效果就非常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就可以从准确充分程度、重视程度、演讲水平以及展示水平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可以将这个学生的演讲过程作为一个标准,这样就能够对别的同学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促进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事件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研究

事件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研究

姚丽丽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

摘 要:从事件管理的角度,在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党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社会重大事件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提出构建高校学生党员事件教育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 事件管理;大学生党员;党员教育

Study on Education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ent Management

YAO Li-li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

Abstract:From the aspect of event management, analyzing on student party members in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 party members upon the major social events and establishes a new mode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vent education.Key words:event management;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education of Party Members

新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快捷传递,国内外重大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状况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迅速和深远。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对重大事件所具有的敏感度和关注度较高。因此,对高校党建工作者来说,如何运用重大事件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引导其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理解、认同并坚决执行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发挥自身的先进性,形成理性表率作用,对于党的建设和高校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将当下事件管理概念与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结合起来,在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党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社会重大事件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试图构建保持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同时也为事件管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推广做一尝试。

1社会重大事件的分类及管理

事件有多种类型,典型的城市事件是发生在每年的同一时间的同一地点,或从一个地点移到另一个地点;另一类事件是一次性庆典(如千年纪念等);第三类是任何地点的任何活动,如各类展览。有些事件与特定的人物有关,或与现存的旅游吸引物有关,如博物馆举办的[1]

特别的主题展览等。重大灾难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考虑到其突出的影响性、规模性以及引起关注的程度,笔者也将其归纳为社会重大事件。(如表1)

表1重大事件分类

事件性质 事件类型

体育事件

会展事件

有益事件

庆典事件

会议事件

涉及公共安全

涉及公共卫生

人为导致事件

涉及公共环境

有害事件 涉及公共政策

自然爆发事件 核泄露 大规模游行示威 日本海啸 舟曲特大泥石流

汶川地震

重大事件管理就是按照既定目标,将各类重大事件加以综合性、科学性、高效优化设计、规划并给予管理的一门新兴、实用性很强的多学科、跨学科管理科学,它产生于80年代的美国,是适应爆炸式增长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开展的各级各类的政治经济活动、体育赛事、主体旅游、会议会展、娱乐狂欢等需要而产生的一项具有鲜明的管理特征,既不同于普通政府行政管理也不同于商业企业管理的跨组织的高度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成功事件管理的主要五个关键步骤是:

(1)启动 成立事件管理机构,开始事件管理程序或进人事件管理阶段;

(2)调研 结合实施该类事件管理相关的国内外案例、国内相关政策规定、社会背景、技术条件等进行科学调研;

(3)规划设计 定义事件管理目标,确定事件管理的范围、时限、风险预测与协调对象及内容,选择实现事件管理目标的最佳策略和手段;

(4)实施 调动相关资源,执行事件管理计划;

(5)评估 评估事件管理的各个规划目标与步骤的实施结果,补差补漏。[2]事件范围案例 北京奥运会 上海世博会 建国六十周年庆典 博鳌亚洲论坛 伦敦地铁大爆炸 非典的爆发

2社会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下的重大事件,公众关注度高,影响也较为复杂。其影响不仅涉及不同的事件和空间维度, 还涉及有形和无形的影响;从影响所涉及的领域上看,重大事件的影响包括政治影响、经济影响、社会与文化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从影响的效果看,则包括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本文着重分析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群体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各年级学生党员进行了调查,了解学生党员对重大事件的关注点,获取渠道和认识思考,分析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构成的影响。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8份,回收有效问卷154份,问卷回收率97.5%,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党员对时政要闻、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问题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关注时事政治热点问题者达45.3%;经济类达32.1%;民生类高达60.5%。可见虽然在校学生党员虽还未真正踏入社会,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已有了一定的重视。

(2)不同年级的学生党员、关注点不同本次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关注的热点有明显的区别。高年级学生更加关注政治、经济、民生和就业信息。有97%的学生都涉及到这些方面;而低年级学生对经济、政治的关注度则为 46.3%,对娱乐艺术等的关注度为 57.7%。可见,高年级学生党员思想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对社会的关注程度较高,更关注个人未来发展。而低年级党员处于自我角色转换阶段,更加注重娱乐身心,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

(3)重大事件获取渠道增多,网络成为信息获取主渠道学生党员获取各种政治经济资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网络为56.5%,主流报刊媒体为24.8%,思政课为18.7%。可见,网络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占了主导地位,主流报刊和课堂教育对学生党员的影响在下降。如何打造有效的党员教育阵地,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4)对热点问题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大稍有欠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2.1%的大学生党员是怀着有意识的心态去关注热点问题的,无意识的、偶尔看到的占 37.9%。其中只是知道有该事件发生的占到了28.8%,详细了解该事件的发展过程占到了 47.5%,有23.7% 深入了解并有自己的看法。可见,深入分析思考的同学只在少部分,而大部分同学只停留于知道热点问题的层面上,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独立思考,使命感和责任感相对欠缺。

综上得出,高校学生党员作为较为优秀的青年群体,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关注度较高,并且越来越依靠网络获取相关新闻资讯,但面对海量、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常常缺乏独立[3]

判断和思考能力。因此,借助重大事件管理的概念和理论,以高校如何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至关重要。

3以事件管理为视角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3.1凝练重大事件内涵充分挖掘学生党员教育素材

我们应以重大事件为契机,营造教育环境,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重大有益事件多为目标明确,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事件,它成为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振奋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和良好契机。如建国六十周年庆典,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等都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重大有害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对一个国家可能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只要善于加以利用,完全可以转化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良机。2003年非典的肆虐、5·12汶川大地震、拉萨“3·14”暴力事件的发生都曾对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损失。但在同重大灾难做斗争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无数顽强拼搏、不畏艰险、舍己救人、乐观向上的动人事迹,如在抗击“非典”的殊死斗争中,钟南山以其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赢得了国人由衷的敬重,这是民族精神的极度昂扬,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高校在应对重大事件时,应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精华,凝练重大事件中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新内容。

另外,我们的民族文化虽然历经千年洗礼,但依然熠熠生辉。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留下了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和庆典日,在中国革命历程中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日子。如:端午、中秋、元宵、国庆等节日,而这些节日恰巧是进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宣传、教育的最佳时机。

3.2理顺隶属关系发挥基层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是高校学生党员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力量,是学生党员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也是维护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关口。在重大事件中,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求学生党员清醒认识,严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培养不怕苦不怕累,临危不惧、听从指挥、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面貌,发挥他们在培养联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扩大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达到一个党员、带动一批学生的效果,把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带动学生班级团结进步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

发挥学生党支部在重大事件管理中的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理顺隶属关系,[4]

畅通对学生党支部指导工作。完善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党委)、大学生党支部三者相互衔接的工作体系,建立学校党委领导联系院(系)党总支(党委)、院(系)党总支(党委)领导联系大学生党支部制度。在重大事件的大学生党员教育上,党委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有负面影响的重大事件,要做好学生党员的预防教育。二是发挥学生党支部在班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重大事件发生前后,做学院党委和基层党员间联系与纽带工作,建立党员班级负责制、明确班级联系对象,每个党员身边掌握有1—2名群众的基本情况,采取谈心活动等发挥党员在重大事件中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引导作用。

3.3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设计学生党员教育方案

运用重大事件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各类事件的具体内容和不同性质,科学设计教育主题、创新开展教育活动方案,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党心民心空前凝聚的感人氛围,十分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在抗震救灾事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应加以设计和引导:抗震救灾中强大的动员力从哪里来的?地震中人性的光辉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中国广大党员干部的表现怎样引起了世人的震惊的?通过引导思考,在应对重大事件中思想的光辉不断闪耀,那就是:中国在不平坦的发展中崛起;多难兴邦;走自己的路,任尔东西南北风;和平演变在中国失灵,稳定是通向强国之路;国家、民族、民生至高无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确表达、理性思考,广大党员是中国通向强国之路的中坚力量。另外,我们还应突出“情系汶川、共度难关”的教育主题,派出党员支援服务队赶赴灾区,及时向学生传达党和政府的关怀举措以及灾后重建的进展成就,开展捐款捐物、志愿献血、集体哀悼等教育活动,使抗震救灾精神在全校党员及学生心中激起了强烈共鸣,增强广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4创新教育方式开辟“易班”党建教育管理阵地

互联网已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造就了当代大学生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党建工作中诸如单一的读书、读报式组织生活已无法适应现代学生党建的需要。根据目前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因势利导,利用网络开展党建工作,将现代网络技术运用到党建工作中,拓展大学生党[6]

员培养、教育的方式。建立起一个集教育、沟通、管理于一体的“网络党建阵地”,将极大地简化繁琐的日常党务工作,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开创学生党员教育新空间。当前,“易班”(E-CLASS)即可打造成一个很好的党建工作平台。“易班”(E-CLASS)是上海市教卫党校、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重点推进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它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机应用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

将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与“易班”相结合,打造基于支部划分的“易班”线上教育抓手和平台,包括创建党史学习专栏——通过分享学习党的经典著作、历史长卷、伟人传记、国情咨文等,增进支部党员对党史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创建党建理论学习专栏——定期发布高校党建理论研究成果和世界政党动态等,引导支部党员关注理论热点,掌握最新研究成果,指导具体工作实践;创建党建工作研讨专栏——利用E优势,打破时间空间局限,为本支部党员及支部之间提供沟通思想、交流经验、抒发情感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范丽琴.初探“城市重大事件”的概念和影响[J],科技信息,2007,(21):4-5

[2] 王永嘉.事件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3] 范丽琴.初探“城市重大事件”的概念和影响[J],科技信息,2007,(21):4-5

[4] 唐春波.全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8):129-132

 顾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29 [6] 刘岩松,胡承波.重大突发事件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J],企业研究,2010(6):78-80

第四篇:社会化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进城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个特殊群体。文章从社会化理论的视角分析了该群体发展诉求的本质以及教育与培训促进其社会化的必要性,并对该群体再社会化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再社会化;进城农民工;教育与培训

一、进城农民工的发展诉求——再社会化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城市数量增长和城市化发展就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作为全球一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也随之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到2009年已经发展到的46.6%,年平均上升0.9个百分点,大量农村人口在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下转移进入了城市,他们不仅面临就业与生活的困境,同时也面临完善与发展的难题。大量农民工已经进入城市。他们具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他们向城市转移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个体的生存问题,而是更加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体在城市的发展,以及像现代市民一样生活。

进城农民工的发展诉求从表面上看是个体身份的转变与确立,从本质上看则是他们改变、学习、提升、再适应的过程,即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socialization)一词于1895年由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在“社会学问题”中开始使用,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对社会化的解释为:“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刚出生的婴儿是同其他动物无多大差别的生物人或自然人,社会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社会化对于个体而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社会化可以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和再社会化三个时期。

对于我国广大进城农民工而言,他们除了要和社会其他成员一样完成自身的继续社会化,同时还要面临来自农村乡土社会和城市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差异,必须在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基础上实现个体的再社会化,即当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发生巨变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而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进行新的学习的过程。城市与农村环境上的差异不仅使进城农民工因人力资本所造成的谋职和生活的不适性表现出来,而且使他们在城市生活与工作方式和观念上的不适性更加突出,这些不适性促使进城农民工群体在主观上要求逐步提升自我知识、能力和观念。产生强烈的再社会化的主观愿望。

二、教育与培训促进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

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实现,需要教育与培训增强其在城市发展多个层面的适应性,而该群体的城市适应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经济层面适应、社会层面适应、文化和心理层面适应。经济层面适应是个体城市适应的基础,对于进城农民工而言,其进入城市谋生首先是着手解决个体在经济层面的城市适应性问题,即必须通过个人努力获得一份能够满足个体生存需要的职业,以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但进城农民工的诉求并非仅局限于此,他们希望实现个体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的统一。实现个体在社会层面、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全面适应,从而满足他们从农村人向城市人、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发展诉求。

(一)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实现经济层面的城市适应

进城农民工为了在城市谋得一份满足生存与发展的职业,实现个体的再社会化,需要教育与培训更新和丰富他们在就业、创业和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使其适应全新且快速发展的城市环境。对于大量进城农民工而言,他们不但在文化程度上普遍低于城市市民,而且在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上也有所欠缺。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城乡具有大专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是20:1,受高中教育人口比为4: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37:1。进城农民工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缺乏导致我国进城农民工在进入城市这一新的生存空间,面临全新的工业化、现代化生产方式与机器设备时通常底气不足,他们大多要从简单的、职业地位偏低的工作做起,面临艰难、繁重的工作环境。再加上进城农民工对法律、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知之甚少,缺乏自我维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他们通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处于弱势,难以满足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只有通过教育与培训实现他们在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基础上的再社会化,才能快速缩小进城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人力资本水平上的差距,使进城农民工能够尽快适应城市这一新环境。

(二)通过教育与培训增强观念意识和行为能力,实现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城市适应

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实现,还需要教育与培训增强其在社会层面、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城市适应性,使他们具备适应城市这一新环境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能力。进城农民工在经济层面的适应是个体城市适应的基础,是其进入城市谋生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但进城农民工的诉求并非仅局限于此,他们希望实现个体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的统一,实现个体在社会层面、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全面适应,从而满足他们从农村人向城市人、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发展诉求。进城农民工社会层面的城市适应,主要是指转移人口实现生活方式上的城市性。城市化发展对于每一个转移劳动者而言,不仅是生存空间和发展地域的变化,更是一种生存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念所引导的、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早在1938年。学者路易斯,沃尔斯(LouisWirth)就曾在其文章《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主义》中明确提出“城市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一观点。进城农民工除了要形成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外,还需要在文化和心理层面形成其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即形成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和适应城市文化的价值观念。从进城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来看,他们更加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城市的一员,应该得到城市市民的同等的社会地位。据调查显示:新生代进城农民工认为“农民工还是农民”的仅为18.94%,认为“农民工不以务农为主,应该得到市民同等社会待遇”的占56.82%。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发展诉求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与培训树立其与城市文明和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公民意识、主体意识、法制意识,能够形成与市民沟通与合作共事的能力,能够在与市民交流与共同工作的过程中,融入市民群体中,形成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从而全面适应城市社会。

三、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教育与培训的实施

(一)拓宽教育培训内容

教育与培训是实现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只关注该群体生存而忽视其再社会化发展的教育与培训内容仅仅局限于工作知识和技能这一维度。对于他们的再社会化发展而最终成为未来城市新市民所应该具备的观念意识和综合知识素养并未提及或者尚不全面,而这些内容恰好是转移劳动力从“农民工”向“现代市民”转化时所面临的素质瓶颈。因此,必须拓宽进城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多方面提升进城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以使他们能够实现对城市这一新环境的全面适应。

拓宽进城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必须将过去单一化城市生存、就业知识和技能拓宽为集知识、能力、观念意识三个维度为一体的现代市民综合素质。其一,观念意识维度。教育与培训要着重转变进城农民工对于事物的认识态度和情感,将主体意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塑造纳入到教育与培训的内容之中,使转移人口消除对城市的隔离感,形成城市主人的自觉意识,将自身发展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发挥个体主动性,承担公民义务,增强城市归属感,实现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和谐而持久的发展。其二,知识素养维度。教育与培训要帮助进城农民工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掌握工作岗位变化和社会快速发展对劳动者所需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安全知识、维权知识、求职知识。具备与现代城市生活相适应的城市生活知识,成为能够适应城市第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和社会知识化、信息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型劳动者及学习型公民。其三。行为能力培养。进城农民工教育与培训不仅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在城市工作必需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使他们具备学习的能力,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对新知识进行消化,将学习成为其内在需求和发展的支撑手段;使他们掌握业缘式人际交往的能力,转变其原有的同质性与血缘、地缘本位的交往方式,促进他们形成市民社会的复杂而间接、交往面广的异质性与业缘本位人际交往:使他们形成应变能力,应对和实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被动变化和主观改变,适应实践活动中人员、岗位、内容、方式的各种变化,不至于在多变的社会发展中陷入被动局面,实现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二)强化多元主体职责

为了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再社会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成人教育与培训学校、企业和社区多元主体的有效功能,通过进一步强化多元主体的职责,增强他们的工作实效性,完善进城农民工的素质结构,从而促进他们在城市的后续发展。

其一,强化企业培训功能。企业作为进城农民工的重要聚集地和实现个体继续发展的重要媒介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对聘用的进城农民工进行岗前准备性培训和在岗提高性培训。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独立的专门培训机构或组织,也可以和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等部门合作,对进城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主体意识等综合素养。其二,强化成人教育与培训机构功能。作为在职人员进行继续学习的通道,成人教育具有与全日制学校学历相同的权威性,必须成为进城农民工继续提升自身学历水平、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人教育一方面要发挥其学历提升的重要作用。使进城农民工能够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获得系统性的专业教育,实现学历补偿和提高,使他们的文化程度能够达到高中及以上水平,另一方面,成人教育要增强其岗位培训的作用,充分利用其资源对进城农民工进行各类岗位培训,使已经具有一定职业工作能力的转移人口能够通过继续教育实现个体实践能力与人文素质的整体提升,使他们能够通过这种非学历教育的形式为个体的后续发展积聚实力。其三,发挥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功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初阶段,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其对即将进入城市和已经进入城市人群的准备型和补偿型的教育与培训功能,使大量拟转移劳动力能够在农村当地获得各类准备性培训,使那些缺乏培训但已进入城市的转移劳动力能够获得短期补偿性培训。完成上述工作后,职业学校还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发挥对在职人员进行岗位培训、转岗和素质晋升的功能,通过周期性的岗位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使转移劳动力能够在“合格农民工素质”的基础上具备“现代市民素质”,使那些具有强烈发展诉求的进城农民工能够具备社会流动的技术资本和综合素养。其四,发挥社区的教育与培训功能。社区在教育与培训上具有对象大众化和内容多样性的天然优势,实现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发展目标,必须强化社区的教育与培训功能的发挥,在学习时间和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充分考虑灵活选择性和实效性,利用办新市民学校、农民工培训班等方式,在进城农民工的闲暇时间,对其开设文化知识、职业技术、公民素质、家庭教育等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提高进城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构建学习型和谐社区,促进进城农民工不断学习和提升,推进其再社会化进程。

(三)完善外部保障措施

教育是现代社会大系统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各项调整、变革都逃脱不掉教育系统之外的社会大系统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进城农民工的再社会化问题,不但需要通过教育与培训系统的努力,增强其在城市社会的综合适应性,而且需要来自教育系统之外的相关部门及有关措施给予有力保障,通过多方协调共同促进进城农民工的再社会化。

其一,政府支持。为了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再社会化发展,政府必须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政策支持上,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实现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的紧迫性,制定专门政策,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相关职责,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推进机制,以督促教育、劳动保障、农业、建设、财政等多个部门的积极协作,明确责任分工,并纳入工作考核内容职责:明确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的教育与培训职责,制定鼓励政策。在资金支持上,要建立和划拨专项资金用于进城农民工的素质提升,减少或减免教育与培训过程中各种不必要的服务费用,同时监督企业、相关教育与培训部门的工作实效。其二,户籍改革。为了促进进城农民工再社会化目标的达成,我国必须对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进行进一步改革,确立以职业为身份确认标准的户籍制度,彻底取消过去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划分,统称为居民户口,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此外,对城市落户政策进行相应调整,鼓励农村劳动力到城镇落户,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改变户籍这一先赋性因素的决定作用,加大后致性因素对个体城市落户的影响性,使进城农民工能够凭借自身在城市的努力工作、稳定就业、人力资本获得市民这一社会身份,最终实现个体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的统一,成为城市新市民。其三,传媒引导。大众传播媒介必须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功能,杜绝对进城农民工的歪曲报道,为进城农民工的发展创造平等的社会氛围。大众传媒不仅能够消除进城农民工在城市继续发展的不良影响,而且对于实现进城农民工的社会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众传媒为进城农民工提供了接触现代社会思想与行为的途径,能够使他们通过耳濡目染,逐渐转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形成与城市和现代社会相一致的素质结构。为了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再社会化发展,大众传媒必须发挥应有的导向与促进作用。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西部农村健康教育研究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西部农村健康教育研究

吴宪

(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21)

【摘要】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流动宣传教育、电化教育、设立健康教育专栏等方法,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是推动西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卫生事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党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在这项造福亿万农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把握好这次机遇,并以此为契机推动西部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与西部农村的基本卫生状况

新农村建设启动至今,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开局良好,成效初显。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其政治经济成效是空前的。但是,新农村建设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其中一大难题即是从全国情况来看,西部农村卫生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依然存在。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启动以来,由于国家对西部农村的政策倾斜,目前西部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如公共卫生投入的加大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等,但是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除了个别富裕的农村外,农村基本的卫生条件尚未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地区的传染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率仍然没有明显降低。西部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等问题依然突出。经对西北五省区的医疗卫生情况进行调查,情况如下:西北五省区现有人口9293.61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其中,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为0.68张,低于全国的0.74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人,低于全国的1.18人。而且城乡严重不均,农村卫生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农村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医院床位数分别为城市的21%和24.5%。由于财政困难,农村卫生工作无力兼顾,拖欠卫生事业费的情况比较严重。农村卫生经费呈逐年下降趋势。大部分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处于求生存难,求发展更难的状态。此外,由于西部农民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卫生知识相对缺乏,健康意识差。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随处可见,封建迷信活动时有发生,主动寻求预防保健服务者少。在西部农村,不仅有城乡共有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还有城市少见的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病、地方病以及农民特有的职业病。加之西部农村卫生条件差,农民自身健康意识差等原因,农民有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发达地区。

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改变西部农村卫生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提高西部农民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除加大资金投入,办好合作医疗、重视防保等工作外,还必须加强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提倡科学和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

二、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及意义

西部农村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风俗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其健康教育有如下几个难点:

其一,艰巨性。由于卫生资源缺乏,西部农村的多数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往往比较简陋,工作条件差;作为农村基层医务人员既要看病,又要从事健康教育宣传,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学习掌握过硬和全面的卫生保健知识;再加上农民对医疗保健的理解和接受性较差,这就造成了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困难性。

其二,随意性。西部农村地区分散,一些地方的交通还不发达,信息也不够畅通,卫生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农村的健康教育工作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就要求在农村工作的医务人员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良好地职业道德,脚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健康教育工作中。

其三,健康教育人才缺乏。据统计,在西北五省现有的卫技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的仅占1.4%,大专学历占9%。乡镇卫生院高学历人员、业务骨干、农村实用初中级卫技人员奇缺。据甘肃省调查问卷统计78个卫生院,在职人员2 791人中,本科学历仅33人,无学历人员达1 243人。具体到健康教育人才更是乏人。同时,西部农村健康教育人员受技术水平、资料信息缺乏等因素的制约,他们的工作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支持和指导,他们必须精心组织、认真准备,独立面对并解决健康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困难,但加强这一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加强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一些地方,农村健康教育工作仍然比较落后,既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又受观念意识、生活习俗、文化知识和工作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正确引导农民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强农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投入意识。据美国医药协会调查的结果显示,每花1美元用于病人的健康教育之上,就能节省6美元的医疗费用支出。这在当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农村缺少医疗保险,农民有病不治、小病拖大,因病致贫的情况下,加强这一工作尤显重要,并可以此为契机推动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其次,可以促进西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通过加强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严格管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走出医院,深入农村社区,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既有利于建立新型医患关系,又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的建设。

三、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

1、流动宣传教育

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基础,通过上街宣传散发材料、健康咨询、家访、体检普查等手段针对农民的健康问题、健康需求,提供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健康教育,提高农民健康意识水平,激发农民自我维护,促进健康的潜能。同时,还可向群众宣传介绍卫生院的特[2]

色、设施、服务等,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是乡镇卫生院适应发展趋势的必然。

2、电化教育

以一村或邻近数村为单位设一宣传教育点,由乡镇卫生院提供教育设施、教育资料、教育技术等,由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具体实施,运用电影、广播、录音、幻灯、投影等电教手段,把农村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措施,急症和外伤的处理方法等保健知识灌输给群众,帮助人们获得恢复和保持健康的卫生常识。

3、设立健康教育专栏

以一村为一点设立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专栏,及时更新内容。可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不同疾病特点进行常见病的防治教育,也可以结合世界卫生日、爱牙日、爱眼日、世界无烟日等卫生活动开展健康教育,以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健康教育专栏具有图文并茂、能适应多种文化层次农民的特点,是西部农村比较适宜也较易普及的健康教育形式。

4、加强健康教育组织和队伍建设

要尽快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健康教育网,培养一支干得了、留得住的农村健康教育人员队伍,这是当前加强西部农村健康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对具体从事健康教育人员进行定期而有效地专业培训,认真指导他们在广大农民中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总之,为了西部农民的健康,解决西部农村卫生知识匮乏和改善西部农村卫生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速度,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大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提高西部农民健康意识水平和生命质量,使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参考文献】

[1]宋伟.对西部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思考[J].西部财会,2007(3)第65页

[2]王斌祥.西部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6)第358页

【作者简介】

吴宪(1969-)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下载文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