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地方电视台节目的创新——以芜湖电视台为例--6000字
浅论地方电视台节目的创新 ——以芜湖电视台为例
姓名,系别(居中、宋体、小四号)
摘 要:在我国,电视台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及不足。在近年来的改革、探索及实践过程中,芜湖电视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成功道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芜湖电视台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改革开放和持续创新。对于电视台而言,创新作为其全面发展的灵魂所在。只有坚持芜湖电视台的创新发展及栏目品牌等建设,才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及壮大。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节目创新;营销策略;芜湖电视台
On the innovation of local TV station--take Wuhu television station
as an example
姓名,系别(英文、居中、小四号)
Abstract:In our country, TV s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arket economic system reform, made gratifying achievements.However,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In the reform, in recent year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Wuhu TV out of a unique path to succes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is the Wuhu TV station has always adhere to the market demand-oriented, adhere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For television, innovation as the soul of its overall development.Only by adhering to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uhu TV column brand construction, continued development and growth to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Key words: local television program innovation;marketing strategy;Wuhu TV station
1引言
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深入推进,一些新兴的传媒媒介层出不穷,诸如报纸、电视、网络等传媒间的竞争、融合日益激烈,传播媒介之间开始出现了跨行业、跨地域、跨时空以及跨文化的发展态势,正日益影响、改变着人类社会及生活。由于传媒形式的日益增多,必然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也大大丰富了观众的选择。因此,观众对地方电视台节目的形式、内容以及质量等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1]。
当前,各地传媒的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地处某一地区的地方电视台,自然也就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欲压力。一个方面,地方电视台因区位、资源、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进行电视节目创新可谓是压力重重。另一个方面,当今网络、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介迅猛发展,并极大地迎合了观众的兴趣爱好,因而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所关注。这些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制约因素,大大分流了地方电视台的观众群体,也大大地挤压了地方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由此可见,地方电视台进行节目创新,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了。所以,地方电视台必须进一步打造品牌,提升质量,外塑形象,扩大影响,必须扎实抓好地方电视节目的创新,不断提高地方电视节目的质量及影响[2]。
1.2研究现状
在当今社会,各种各样功能各异的电视媒体日益增多,加之市场的细分程度日益加,进行地方电视节目的创新,已经是大势所趋的问题之一,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无论是从国外来看,还是从国内来看,地方电视台都纷纷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并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成效。这样一来,无疑大大增加了地方电视台的挑战及压力。同时,又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权利及选择。对于地方电视节目的创新,国内外有关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分别从节目的立意、选题、形式以及质量、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3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本文研究的思路是:立足于芜湖电视台的节目及创新,进一步探讨地方电视节目创新的意义,力求达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研究的内容是:以芜湖电视台为例,从选题、立意、形式、民生、互动以及服务等方面入手,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地方电视节目的创新。
1.4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实例、数据、说明以及分析等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入地对地方电视台节目创新进行研究。
2芜湖电视台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中央电视台以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隶属于地方政府的电视台,其性质都属于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其功能和作用就是作为党的喉舌之一,对于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措施[3]。对于电视台播放什么节目,观众就收看什么节目。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电视逐步进入千家万户,电视普及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电视观众及其群体快速扩大,以及市场化改革全面深入推进,我国地方电视台逐步向市场转型,以市场为导向,以观众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由此拉开了市场化改
革的发展步伐。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全国各地的电视台也正在不断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与探索,逐步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路子。而从市场化运营的角度,进一步明确电视台市场的主体地位,不断开拓创新,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节目内容和形式途径等方面全面创新,尤其是芜湖电视台已经异军突起,引领、推动了全国地方电视台的创新发展[4]。而一些地方电视台在市场机制、竞争机制等共同作用下,正在市场化道路上改革、探索与创新。
当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电视台都纷纷转变经营方式,集中优势资源,创办品牌栏目和节目,争夺观众资源和广告资源,已成千帆竞发的良好态势。近年来,芜湖电视台频频发力,亮点频出。如在新闻类节目方面,《芜湖新闻》栏目的设臵,就是集时政、新闻、民生和资讯等为一体的综合新闻栏目之一。本着权威性、本土化、平民化和娱乐化的特征,自然成为了芜湖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主打栏目及内容。再如《芜湖新闻•时政》栏目以时政新闻为主、着重服务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具有权威性、平民化等基本特征。具体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重大活动、建设成就、科学决策、改革开放、民生工程、文明建设等[5]。通过栏目形成积极向上的新闻传播氛围,发挥新闻的导向性作用,以新闻服务百姓,使新闻成为百姓发掘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源泉。同时,内设《县区直通车》,全方位报道县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又如《新闻时评》栏目,以“解读重要新闻,倾听百姓心声,反映社会热点”为宗旨,立足本地,关注民生,从百姓身边的事、关心的事入手,组织发起话题,引发本土舆论。着力打造芜湖电视最据影响的时评品牌。通过生动、贴近、鲜活的评点方式,倡导新风,引导舆论;占据电视话题高点,形成本地谈资,成为电视本土“观点供应商”。切入话题新闻和新闻话题,特别是本土热点,以适时性、本土化、民生视角,解读政令,释放观点[6]。
例如《生活麻辣烫》,虽然聊的都是天南海北、千奇百怪的事情。但是,我们坚持的道理只有一个,那就是天地良心。《生活麻辣烫》是大家免费晚餐作料,每晚上六点十五开烫。
在娱乐类节目中,从不同程度地创造了很高的收视率。特别是芜湖电视台开通《电视真人秀》节目以来,其收视份额大幅度增加,使得了芜湖电视台在我国电视市场上更具竞争能力。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各地电视台在经营理念、栏目内容、管理运作以及形式创新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进步。
但是,由于我国地方电视产业的竞争及环境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由于原创力不够,相互跟风或者模仿的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的电视台,频频出现的“相亲热”、“选秀热”等娱乐类节目此起彼伏,蔚为壮观。但是,从内容、形式等方面来看,则大多都是雷同或者相同的,原创的东西很少,也没有新意,因而其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并不是很大。一些地方电视栏目的寿命通常比较短。从我国很多省、市电视台先后推出一些栏目来不断提高其收视率,但往往只是昙花一现。当前,一些地方电视栏目蓬勃发展,但却瞬间衰退,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就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这就是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电视节目及其发展的现状。此外,竞争异常激烈。在我国,每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数量多,在市场经济的强大力量推动下,在各个地方电视台之间,甚至同一电视台的不同频道、不同栏目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且不同程度存在争夺观众、恶性竞争等行为,因而使得了电视栏目、节目出现一些媚俗、没有文化内涵、趣味
低级等不良现象。芜湖电视台的成功经验
在我国,一些地方电视台的改革、创新和实践过程中,芜湖电视台的不断发展壮大,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肯定的成绩。然而,芜湖电视台敢为天下先,在市场化改革和创新的道路上大胆探索,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功,芜湖电视台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市台,到曾经创造了连续数月稳居省级卫视频道收视率第一的喜人成绩。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芜湖电视台从各地残酷的竞争之中脱颖而出,并逐步发展成为了目前我国地方电视台中屈指可数的地方电视台呢?一个《电视真人秀》更是荣登全国收视第一的综艺节目,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为广大电视观众带来欢声笑语与无限感动的《电视真人秀》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全国各地电视台探索市场化改革起步之时,芜湖电视台第一个发力,依靠大胆改革和创新脱颖而出,发掘了观众对电视娱乐节目的需求,开始了他们崭新的探索和发展。《电视真人秀》一声炮响,为中国电视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掀起了中国电视业的改革大潮。在当时电视连续剧扎堆的时候,观众已感到厌倦,失去了新鲜感,并且电视剧的质量下降,让观众实在找不到该看什么。在这时,《电视真人秀》的推出给电视观众带来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可谓大矣。节目内容以游戏为主,辅以歌舞、小品、相声和少部分事先录制的节目。节目主题强调贴近生活、贴近观众,以高品味的娱乐形式给广大观众带来快乐,即不搞阳春白雪,也不为了取悦个别观众而搞过于庸俗的节目;栏目中有众多的明星出现,但并没有追求明星效应,甚至下岗女工也会被请为座上嘉宾;栏目中安排了种类繁多的游戏,不以哗众取宠为目的,而是注重观众的参与,包括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观众的参与。
观众们守候在电视机前,等的就是他俩带来的这份充满爆炸力的活力感和真正的快乐。《电视真人秀》以其老少皆宜的节目风格,吸引着广大电视观众,开播第一年,就收到数千封电视观众的来信。人们称之为“真人现象”,也有的称之为“真人旋风”。在竞争最激烈的周六黄金档,《电视真人秀》依然夺得了同时段全国第六的收视佳绩。看一个节目到底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只要瞟一眼它的广告价目表就可以了。《电视真人秀》的广告单价远远高于其他节目。《《电视真人秀》所针对的主要观众人群,覆盖了中年、青年、少年时期的女性观众,这也正是消费市场各大商家争夺最激烈的目标消费和购买人群。通过在这类观众人群中培养的影响力,《电视真人秀》成功地拓展了他们的消费者人群,也成功地在电视节目这个领域开拓了一片崭新的领域。
同其他地方电视台一样,芜湖电视台也走过了十余年的艰辛道路。在这十余年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芜湖电视台着意创新,另辟蹊径,终于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各地方台的领头羊。芜湖电视台成为中国电视产业的明星,简直称得上是一个意外事件。芜湖不是经济成长的核心区域,也没有产生影视人才的教育基地,更没有最大的收视人群,甚至没有几个叫得响的电视广告及品牌[7]。但是,芜湖电视台却硬生生地崛起了可与其他地方电视台抗衡的电视节目。
芜湖电视台的成功及其原因,需要从领导者的魄力、远见以及成功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体制机制改革等多个角度来分享、解读及总结。但是,如果从市场的角度和观点来看,把芜湖电视台看做一个企业的话,那么其品牌、栏目及节目则可以看做是其拳头产品。因此,可以这么说,芜湖电视台的成功,最为重要的经验就是锐意改革和勇于创新。芜湖电视台的创新不仅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比如,实行全新的频道制、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包括对全台实行整体专业包装,对主持人实行艺员化管理,改革节目生产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实行收视率与奖金挂钩的办法等。很快,芜湖电视台在省内声名鹊起、收视率飚升。此外,也有节目和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勇于开发、创新栏目及内容,让芜湖电视台的一系列综艺娱乐节目、专题栏目、大型活动和电视连续剧在全国内不断形成新的收视亮点。地方电视台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从我国电视台发展的实际出发,笔者认真对我国地方电视台的发展、品牌、栏目等建设来说,创新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4.1高度重视创新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而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创新作为一个民族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所在,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在,也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对于地方电视节目及品牌来说,创新可以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在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面前,地方电视台的全面快速发展,电视品牌、栏目和节目的打造,往往需要持续的、全方位的和多角度的创新。
4.2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随着我国经济全面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将呈快速增长态势。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新的媒体及技术变革日新月异。集约化、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已成为电视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地方电视企业在面临国内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把创新贯穿于节目整个过程中,从思想理念、体制机制、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开拓创新,不断提高电视品牌及栏目的社会关注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4.3全方位创新
第一,要创新体制机制。结合市场的需要,改革现有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地方电视台和栏目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反映迅速和变化的运行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及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第二,要创新节目内容。就是不断寻找生活中具有新颖、变更、时效和突发的新闻素材,作为节目表现的内容及形式。同时,积极研究和发现市场的需要,创造出能够反映市场需求和满足不同观众口味、适合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及群体的特色节目。第三,创新节目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好的形式能够更好地表达内容。电视栏目是视角艺术,是传播艺术,其表现形式显得尤其重要。创新形式,就是电视节目要在技术、手段、表现、形式、内容及包装等方面有所创新,不断满足观众求新求变的心理及需求。在当今新媒体快速发展时代,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即时互动的优势,不断加强电视节目的传播与接受者间的沟通交流。通过网络引入公众评论,不但节目形式新颖,而且还大大激发了观众参与的热情。
4.4提供公益服务
在当今社会,进行新闻报道主要体现了其服务性、公益性和科学性等基本特征。实际上,这就是当前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特色之一。但是,在目前电视
新闻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今社会,在做好电视新闻报道的同时,有关栏目及节目等,要积极利用自身的影响和权力,认真组织电视台的有关部门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尽量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和高质的服务,已逐步成为了电视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电视媒介在市场营销中贵在坚持,只有通过各种公益活动逐步宣传推广电视节目及品牌,并为一个逐渐积累的具体过程。因此,只有宣传推广工作做得细致了,且持续的时间长久了,那么电视节目及品牌就会逐渐深入人心。
4.5重视人才培养
人才资源作为第一重要资源。因此,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培养人才。除了培养各个层级的优秀管理人才以外,还要重点培养一些较为优秀的制作人、制片人、主持人和记者等。一般情况下,好的制作人和制片人,都是保证电视节目内容和产品创新的根本所在。而主持人则是场上、场下的桥梁和纽带,主持人的重要性对于一档电视节目来说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及作用。总之,人才资源是电视台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一批受观众喜爱、被市场认同的优秀人才作为支撑,电视的栏目、品牌及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
5结束语
总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来自媒介之间的竞争不仅局限在产品的层面,也进入了其品牌竞争的时代。而电视产业发展及其商业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电视媒体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需要通过品牌经营战略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所以,芜湖电视台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发展及营销战略的实际需要,勇于创新,不断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曲彦春.浅谈地方电视台节目的创新——以法制栏目《警视一刻》为例[J].2009(05):65-67.[2] 施国权.浅议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品牌创新[J].当代电视,2011(04):123-124.[3] 田志明.谈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魅力中国,2012(32):61.[4] 刘作梅、曾庆发.方电视台电视栏目品牌经营策略[J].大视野,2008(09):28-29.[5] 申从芳、王雷.地方电视台经济节目生存空间[J].大众文艺(理论),2009(05):110-112.[6] 刘艳辉.秦皇岛电视台维护品牌节目的新路径[J].当代电视,2010(05):18.[7] 张世歆.电视栏目品牌创新发展思考[J].学园,2011(06):25-27.
第二篇:地方节庆旅游策划提纲 “以昭君文化节为例”
旅游节庆策划
以“昭君文化节”为例
摘要:
一、关键词:旅游节庆;内蒙古·昭君文化节;策划
二、旅游节庆的概念和范畴
三、内蒙古·昭君文化节
(一)、昭君文化节的现状
(二)、昭君文化节存在的问题-------2000字
三、关于昭君文化节策划的几点建议
四、昭君文化节的策划方案初步构想—济南泉城
(一)、主题选择
(二)、形象定位
(三)、运作的模式
(四)、举办的时间和地点
(五)、昭君文化节的内容----活动亮点:旅游节庆策划,中国沁阳
(六)、旅游商品的设计
(七)、营销策划
(八)、节后反馈
五、结语
第三篇: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北京为例
从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直把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作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和现实载体,如何通过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其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积极功能,就成为当前社会建设进程中需要关注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组织管理面临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我国原有的社会组织管理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单位体制走向解体,街居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社区自治组织深陷于“行政化”的泥潭无法自拔,基层民主发展有限,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所造成的“去集体化”、“去组织化”趋势 构成了社会组织模式改造和重组的时代背景。社会建设的推进呼唤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全面变革,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成为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社会组织更灵活,更适应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目前虽然社会组织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组织管理还面临很多难题。
首先,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困境。我国 1950年颁布的第一部社团管理法规《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中规定,社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政务院下属的内务部和地方各级政府,这实际上是一种“分层管理”体制。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社团管理的职能才被明确移交给民政部门。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这是目前规范中国社会组织行为最主要的法律框架。该《条例》确立了社团的“双重分层管理体制”。“双重管理”即社会组织的筹备、成立、开展活动,乃至社会组织变更、注销等都要由“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双重审查和批准。“分层管理”指社会团体的登记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行政管辖范围,应与社团的住所范围相一致。在“双重分层管理体制”下,社会组织想获取合法的 “社会身份 ”,有着严格而繁琐的程序。民间团体的注册要由业务主管部门核准,需要从属或“挂靠”于某个政府部门,这就大大提高了社团准入的门槛。一些业务范围不易界定或跨行业的社会组织因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办理登记。有的公益类社会组织只得采取变通策略,以工商登记的形式达到合法注册的目的,以营利性企业的身份从事非营利性的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这必然使其运行成本大为增加。1998年国务院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但原有的 “双重管理体制 ”并未在根本上得以改变,社会组织仍然存在准入门槛偏高的问题。同时,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得成立业务范围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组织,这客观上导致了社会组织从成立伊始就缺乏竞争、缺乏活力。另外,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个人设立基金会要寻找业务主管单位等规定,也限制了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壮大。[2]
其次,社会组织管理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民间社团的注册申请手续和审批条件繁杂、严苛,以致大量社会组织因找不到合适的 “业务主管单位 ”而无法登记注册。另一方面,注册成功的社会组织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对政府部门有着很强的依赖关系。《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 条例》规定只有政府机构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才有资格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而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在组织运行中扮演着真正的决策机构的角色。并且,这种成立之初建立的依赖关系也使主管部门有机会干预社会组织领导的选任、结构的设置和事务的执行。社会组织则在组织的运作上、资金的获取上、以及公众信任上等等,都需要依靠相关政府部门。久而久之,社会组织逐渐演变为一种准政府组织,丧失其民间性、独立性和自治性。同时,这种“双重管理体制”还造成了“严审批、疏监管”的现象,许多“业务主管单位”并不熟悉社会组织的业务,不能有效地对其发挥指导作用,无法履行应尽的管理职责。
就目前来看,虽然社会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参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但目前仍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无法真正发挥其公益性功能。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为社会组织“正名”,为其提供合法的 “社会身份 ”,进而通过制度创新,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二、分类负责模式:社会组织管理的新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 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推动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并要求相应的政社分离、企社分离、事社分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角色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小政府、大社会 ”、“ 强政府、大服务”逐渐成为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向。与此同时,社会力量的成长也推动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从国家主导型向国家与社会合作型转变,社会治理不再是由政府作为单一主体进行,而是不断转向由非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参与进来的合作治理模式,社会治理不再是政府独揽,而是不断转向与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合作共赢。因此,政府一方面要逐渐放权,由对社会组织的严格管控转向 “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 ”;另一方面应转变思维方式,加快制定社会组织扶持政策,推动促进社会组织在协同政府从事社会管理和承担公共服务工作方面发挥 积极作用,把社会组织变成自己的合作伙伴。目前北京市通过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立监督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分级管理、分类负责的模式。
1.培育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对于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而言,增强其自主性、独立性是关键。北京市注重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健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重点培育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营造社会组织发展良好环境。同时,加强对社会组织涉外活动和网上社会组织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及违法活动,保障社会组织的良性发展。
传统的重登记、轻管理的行政监管体制是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针对由此导致的社会组织活力不够、政社不分,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问题,北京市 改革了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对 四类社会组织——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由民政部门协调联系业务主管单位,基本解决了社会组织找业务主管单位难的问题。同时,民政部门建立“一口审批”绿色通道,完善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等服务承诺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将受理社会组织成立审批的时间从法定的 60日缩短为 10日。中关村就是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之一,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北京 市人大颁布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将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体制等以立法形式予以确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还下发了《中关村社会组织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意见》,明确了中关村社会组织建设思路。五个委办局联合下发了《北京市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对中关村现有社会组织、产业联盟登记管理扶持发展的工作安排。现在已经按新体制登记了 5个中关村社会组织。[3] 这些社会组织 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广泛开展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开辟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新模式。
2.认定“枢纽型”社会组织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 2008年北京市社会建设大会公布的 “1+4”系列文件中出现的一个引发广泛关注的新词汇,体现了北京市对社会组织管理模式进行的创新性探索。“枢纽型”社会组织是指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4] 它主要承担其构成体系内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业务指导和管理服务等职能。
2009 年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正式认定首批 10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标志着北京市社会组织与原有的行政部门逐步从“主管主办”关系过渡到“行业指导”关系,向“小政府,大社会”的建设目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5] 这些 “枢纽型 ”社会组织将替代以往众多的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和服务各类社会组织。首批认定的 10家市级 “枢纽型 ”社会组织包括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妇联、北京市科协、北京市残联、北京市侨联、北京市文联、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红十字会、北京市法学会。负责领域涵盖职工类、青少年类、妇女儿童类、科学技术类、残障服务类、涉侨类、文学艺术类、社会科学类、医疗救助类、法学类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管理。[6] 在此基础上,2010年底北京市又认定了市工商联、市志愿者联合会、市律师协会等 12家单位为第二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两批 22家“枢纽型”组织对市级社会组织的工作覆盖率达到了 80%以上,“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2011年下半年北京市正在加快认定第三批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力求实现对市级社会组织的全覆盖。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培育区县、街道层面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打造市、区、街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网络。[7]
“枢纽型”社会组织框架逐步建立后,按照“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发展方向,大部分行政部门对社会组织只行使行业指导职责,原则上不再作为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今后,除少部分有特殊职能的部门外,大部分行政部门原则上不再接收新的社会组织申请,逐步实现与其主管的社会组织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彻底分开,交由相关市级 “枢纽型 ”社会组织管理。“ 枢纽型 ”社会组织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对同性质、同类别、同领域的社会组织进行分类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合力,促进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3.建立监督管理体制
为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规范组织行为,北京市建立健全了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第一,增强社会组织独立性,实现行政权力有序退出。采取了“新增严控”和“存量渐减”措施,严格控制新增社会组织中党政机关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兼职,现有社会组织中存在有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兼职的,采取社会组织自律方式,在下届换届选举中,原则上兼职人员不得当选。第二,规范组织内部制度。制定了《社会团体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规范了社会团体内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行为等。还建立了基金会年检报告、募捐活动、公益项目公开披露的信息公布制度,实现了行政监管与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第三,建立等级评价机制。按照《北京市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实施办法》,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委托第三方社会中介机构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截至 2011年初,已完成评估 183家,评出 3A以上 168家,正在评估 300家。通过评估和等级评价,达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发展”的目的,有力促进了社会组织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升。第四,建立退出机制。制定《北京市关于社会组织退出机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行政约谈、撤销登记、注销登记等制度。开始对长期不参加年检、连续两年年检不合格以及有其他严重违法行为的社会组织进行调查,对调查核实的,启动撤销登记的法定程序。第五,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先后查处、取缔了一批非法社会组织,对 274个社会组织实施了行政处罚,对其中 51个进入了撤销登记程序,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建设性反思:创新社会组织管理的未来路向
以往在整个社会管理体制中,国家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社会组织和居民个人微不足道,只起补充的、辅助的作用。在国外,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被解释为“伙伴合作”(partnership),这是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由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共同提供服务、进行管理。“伙伴合作”不反映两类组织地位的高低,只是反映其共同合作于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在我国的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中,同样要重视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如今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部门体制下“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出现,政府正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转变,大量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微观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逐步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需要由社会组织来承担。
从未来的趋势看,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需要社会组织发挥更多更积极的作用。国内曾经有研究者提出了社团自治化程度指标:法律框架、章程制订、人事权归属、经费来源、日常决策权归属、运行方式、激励机制、监督制度、自治组织的主观倾向等。[8] 目前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法律地位、运行机制、管理制度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因此,应健全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建立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同时,在内部制度、组织文化、人员素质、经费筹措、活动开展等方面加强组织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在筹募资金、项目运作、技术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加强与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合作,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此外,还要着力完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社会组织人才。
就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的现实来看,北京市确立了“民政部门牵头、业务主管单位负责、社会组织自律、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体系,通过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方式,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确立了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探索社会组织培育制度化的路径。这种分类负责的组织管理体制创新,为社会组织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有序发展提供了思路。一方面,按照各类社会组织工作领域确定“枢纽型”社会组织,清晰地勾勒出社会组织管理的整体架构,明确了组织职能和专业特长,便于社会组织按照“行业指导”的方式进行登记、注册、监管、变更和注销。也便于相同类别、相近功能的社会组织之间加强联系与协作,在一定范围内整合资源,有利于形成组织合力,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另一方面,由“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 政治领导、业务指导 作用,加强对社会组织 检查、财务审计、信息公开、等级评价、社会评估、组织自律等规范体系建设,便于建立起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审查长效体制,为社会组织发展的科学化、制度化、体系化奠定良好基础。再者,对社会组织进行科学的类别划分和分类管理,既有利于政府加强宏观指导,从长远来看,也便于企业、社会各界根据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采购。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就目前“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尽管已初见成效,但其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还面临一些难题。
首先,对社会组织“宽审批、严监管”,放宽对于 “业务主管单位 ”的要求,降低其登记注册门槛,一方面可以被看作是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 “积极信号 ”,另一方面由于缺失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在政治认可和制度规范上存在一定风险。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必须着力推动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构建以法律为框架的社会组织规范运作体系,同时要强化民政部门的指导、监管等工作责任。
其次,这种对同性质、同类别、同领域的社会组织进行的“枢纽式”管理实际上是在党和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搭建一个 “民管民 ”的组织平台。这种“民管民”方式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就值得商榷。按照传统的“双重管理体制”,社会组织有“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部门”(民政部门)两个“婆婆”,现在又增加了“枢纽型”社会组织这个管理层级,实际上有了三个“婆婆”。这与增强社会组织独立性的发展方向不一致。
再次,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枢纽型”社会组织同时承担着服务和管理的双重任务,实际上加重了组织负担。其如何指导和管理其他社会组织,也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在组织管理中,除非“枢纽型”社会组织愿意向其他社会组织让渡一些利益,其他社会组织才愿意接受其指导或者与之合作。很多“枢纽型”社会组织并不是非常乐意担任这种角色,只是碍于上级政府的任命才不得不勉为其难地接受。
最后,“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建立一个管理枢纽,有效地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发挥其在政治引领、业务指导、管理服务、联系协调、研究政策、信息发布、组织交流、反映诉求、维护权益等方面的功能。但是,“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数量和类型有限,如果按照业务职能进行简单归类管理,必然会有很多社会组织不能被归类或被归类到业务职能有一定差距的“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还不如行业协会。
总的来说,尝试用“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进行社会组织管理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容易出现管理层级增加、组织利益分割、组织间关系难以协调、业务指导有偏差等消极后果。因此,在社会组织管理中,应考虑综合运用多样化的管理体制,以达到全面覆盖、协调运作、有效管理的目的。
第四篇:浅析电视法制栏目收视下滑的原因 ——以太原广播电视台《并州之剑》为例
浅析电视法制栏目收视下滑的原因
——以太原广播电视台《并州之剑》为例
太原广播电视台平凡
【摘要:收视率作为一种指标,一直以来都是各家电视台对节目评估考核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以太原广播电视台十八年的老牌精品法制栏目《并州之剑》的收视率体现下滑为例,就其所受影响的多种因素进行剖析。】
关键词:法制栏目 收视下滑 因素剖析
近年来,随着电视观众的日益成熟和日益挑剔的眼光,电视媒体竞争更加激烈的挑战,电视收视率存在被不断分流的局面,收视率已确实成为电视媒体生死存亡的生命线。于是,为了尽量提高或保住自己的收视份额,各电视台纷纷强化了对收视率的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对影响收视率因素的研究,找出正确调整提高收视的有效方法。《并州之剑》是一档秉承平民化路线,普及法律知识,维护公平正义,着力打造本土新闻的法制类新闻栏目,自1996年在山西省会太原开播以来,栏目以法律视角观察社会,以法律观点评价是非,以生动案例警示人生;力争以独家法律报道,真实记录当前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密切跟踪大案要案,求新、求快,突出新闻性和时效性,追求案件的典型性和影响力;始终把新闻性作为生存之基,将法律知识融于社会生活中,融于新闻事件中,以案释法,以案论理,以生活中的突发事、新鲜事为主,报道真实、准确、客观、及时,引人入胜,参与性强,十几年来一直保持了稳定的高收视率和鲜活的生命力,稳居太原市乃至山西省法制宣传领头羊地位。曾获得“全国电视百佳栏目”、“全国地面频道20强”,并两度荣获“全国十佳法制栏目”。但是近几年来,栏目的收视率逐年下滑,尽管依然名列三甲,可已不再是原先的一只独秀。根据央视索福瑞所做的收视户调查报告显示,《并州之剑》2011年的收视率在3%以上,而2013年则下滑到1.8%左右,收视份额也降至5左右%。影响收视的因素很多,笔者只是从几个影响较大的方面,结合太原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剖析。
一、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冲击
近年以来,车载电视、楼宇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已步入了快捷方便的数字时代。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信息及时、内容海量、方式创新、便于携带等优势,加之近年来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其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得到了全面
1的提升,这说明新媒体必将成为传媒发展的主流。.同时新媒体在内容上已加入主流媒体行列,它不仅在财经、文体和娱乐等方面通过自采、体育赛事转播,以及博客和微博等用户生成的内容进行自我制作,而且新媒体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从近年来的舆论监督事件来看,许多是在新媒体上先揭露和发酵的。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也往往是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传播开来。所以说新媒体改变了公众对新闻的获取手段与获取渠道,打破了我们传统电视固定、约会式的收看模式,日益分化着传统媒体的受众和用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传统电视媒体受众的大量流失也就在所难免。根据央视索福瑞所做的收视户调查报告显示,太原地区2014年初晚间的电视开机率只有25%左右。这足以说明当前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的收视体现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电视娱乐节目的盛行
纵观中国近几年的电视节目,具有娱乐性质的节目呈现出逐年递增甚至泛滥的地步。除了在数量上呈递增状态的表现之外,娱乐节目在内容上也呈多样化的表现。现如今,只要是有条件的电视台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娱乐节目,就连中央台也不得不适应这种趋势,就拿刚刚推出的《中国好歌曲》、《出彩中国人》这两档节目,可以说就是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和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的翻版。现在很多电视理论方面的学者都在就电视娱乐化进行研究,其实大可不必。电视本身就具有娱乐的功能,我们除了从中获取各种信息之外,更多的就是休闲娱乐,这里面包括文化、体育、军事、教育等等方方面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多元化、多样化趋势,轻松休闲、释放心灵、缓解紧张情绪的电视娱乐节目盛行,契合了社会转型期的大众普遍心态,是文化转型期与价值重建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现象和结果。可以说,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不可能离开娱乐节目,每天在快节奏工作下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更多的需求可能就是在一种完全放松的、心情愉悦的休闲环境中去舒缓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而法制节目肩负社会责任,秉承着弘扬法治的理念,维护着法律的公平正义。就法制节目的内容而言,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都无法脱离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果法制节目过分追求娱乐化,只注重收视率,为了迎合一小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窥视欲和寻求刺激的心理,节目充斥着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这样既违背了我们做法制节目的初衷,更有可能使法制节目走向死胡同。
三、法制节目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
这些年来电视法制栏目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我们国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环境,也得益于全国电视台把握了机遇和宣传导向,及时把法制节目的发展推上了快车道。可以说法制类节目在整个电视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和独特的,它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法制建设息息相关,它走过的每一
2步都记录着中国法制建设的进程。但是,在法制节目发展迅速的同时,如何应对来自民生新闻节目的挑战,如何使法制节目与时俱进地健康发展、高效益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民生新闻节目选题比较广泛,它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存生计问题,其实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这些民生问题中大都可以和法制挂上钩,所以现在的民生类节目中往往融入大量的法制内容,这样一来无疑会对纯法制类节目带来冲击。在这方面,法制类节目就显得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众多受众的不同需求。同时,由于法制节目的特性,它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加之法制观念的引导是法制节目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无形中束缚了节目的多元化发展。就拿《并州之剑》为例,这两年的收视排名在太原地区始终位于山西科教频道的《都市110》及太原新闻频道的《新闻快车》这两档民生新闻栏目之后。不是因为我们的节目不好看,也不是内容不够丰富(纯法制新闻50分钟),而是受众在民生类节目中,除了能看到大家关心的民生新闻外,同样可以看到倍受关注的法制新闻和突发事件。所以说目前,在停滞不前甚至下滑的收视率面前,法制节目出现突围之势,如何另辟蹊径,是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总之,影响电视收视率的因素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外在因素有政策因素、经济因素、资源因素、竞争因素,观众因素。但我认为,影响电视收视率的主要因素是内在的因素,即电视台自身的因素。从电视台自身来看,影响收视率的因素主要有:品牌塑造、名牌效应、节目质量、节目编排和自我宣传五个方面。《并州之剑》作为一档十八年的品牌法制新闻栏目,它的名牌效应自不必说,无论是受众的关注度,还是广告的投放量,依然是名列前茅。但就收视体现而言,也确实是今非昔比。而电视法制节目之所以能够获得高收视率在于它满足了观众的某些心理期待和需求,这些心理期待和需求被《人民日报》副主编梁衡划分为三种:寻求刺激、利益攸关和社会责任。他认为,一些人看法制节目,是寻求娱乐,案件越复杂,越扣人心弦;场面越刺激,越吸引人。另一些人看案件报道,心里就想这个案例与我有关系没有。因为这些事,大家都可能碰到,想了解到底法律是怎么规定,运作的。而很多人看法制报道,既不是求身心刺激,也不是直接为着自己的眼前利益,而是关心国家、社会的稳定,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驱使,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公正和利益。“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努力建设法治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民主法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表明,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中国必将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不断探索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增强法律服务意识,强化团队的专业性,节目内容的多样化,3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叶家铮、刘燕南等.当今中国城市电视观众的收视特征及传媒对策[J].现代传
播,2001,110(3):1-8.2.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第五篇:幼儿园小班教学策略的创新――以区域活动为例
幼儿园小班教学策略的创新――以区域活动为例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幼儿园又是孩子接受社会教育的初级学堂,邓小平主席曾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也充分体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幼儿园孩子年级过小,其教学策略自然不同于青少年,近年来各种教育策略创新也层出不穷,本文以区域活动为例,就幼儿园小班教学策略的创新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字:幼儿园;教学策略;创新;区域活动
传统的小班幼儿教学模式通常是由教师统一教授一些生活常识,培养孩子一些自理能力和简单的课业知识。这样的统一授课虽然较好管理,但未免抑制了幼儿个性的发展。而现在教学策略的创新,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下面将以区域活动为例,探索幼儿园小班教学的创新。
一.幼儿园小班教学策略创新的意义
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年纪比较小,通常在进幼儿园之前一直呆在父母身边,而小班教学正是使孩子从家庭生活过渡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的一个过程。因此小班教学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一般采取以教为主,养为辅的教学策略,即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也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和想象力等等。此阶段幼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小班教学要以相对生动一些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幼儿,比如故事引导、音乐教学等等。
二.幼儿园小班教学策略创新的途径――以区域活动为例
区域活动是指一种小范围的开放性教育,是通过各种材料、活动等是幼儿感知表象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能够使幼儿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图画,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出来,也以更加轻松的方式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
(一)智力游戏区
所需材料:游戏场地,分成两组进行游戏比赛。
原因:此年龄段幼儿对亲人的依赖感较强,处在陌生的环境往往会出现一些恐惧心理,直接表现就是沉默寡言,不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对新环境有很强烈的排斥感。
活动效果:此活动可以培养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可以增强幼儿的团队意识和与他人的交流沟通能力,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减少在陌生环境中的孤独感。
(二)科学区
所需材料:教师可以在区域能放上不同颜色的纸,在展示板上放上做好的撕纸图案。
原因:此年龄段的幼儿由于接触事物不多,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局限性,因此想象力特别丰富。这个时候,我们只要适当的给予一些提示,幼儿就能发挥无穷的想象。
活动效果:撕纸活动不同于剪纸,对于幼儿来说,安全性比较高。撕纸活动既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更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建构区
所需材料:此区域可以放置一些玩具积木。
原因:对于此年龄段的幼儿,玩具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而搭积木对幼儿来说也是个学习的好方法。
活动效果:此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构思、整体意识以及空间意识,激发幼儿的创造潜力。
(四)阅读区
所需材料:一些带有卡通人物的图片或简单书籍,让幼儿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图片或者书籍。
原因:此阶段的幼儿往往对一些卡通人物感兴趣,通过卡通人物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活动效果:幼儿在观看这些卡通书籍时,幼师可以结合着图片内容,将一些礼貌用语或者道德故事融入其中,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等,在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角色区
所需材料:放一些模拟的商品,让幼儿自主扮演买家和卖家。
原因:此阶段幼儿对社会的感知比较薄弱,代入感也不强。
活动效果:大家都知道,学习是由模仿开始的,而此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也可以培养幼儿对社会的基本认识,更可以建立幼儿的基础社会价值观,增强对社会的融入感。
(六)表演区
所需材料:用播放器播放一些活泼的儿童歌曲或播放一些舞蹈视频。
原因:幼儿对节奏感强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比起空乏的语言,韵律的程度比较高。
活动效果:此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动作协调能力,更能使幼儿身心愉悦从而培养其开朗的性格。
(七)美工区
所需材料:教师在此区域放上空白的图画或白纸以及彩笔,让幼儿自主为图画着色或创作图画。
原因:此阶段幼儿对事物的集中力薄弱,但其对色彩鲜明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
活动效果:此活动可以培养孩子对色彩的认识和对事物的敏感度,塑造幼儿的审美能力,又能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八)运动区
所需材料:幼师可以在此区域放入篮球、特定高度的篮筐,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投进去一个球算该组一分,以此累计。
原因:现阶段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不会为他人着想,团队意识更不用提,通过运动来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
活动效果:通过一点时间的投篮比赛,每组的幼儿都会为自己的队友加油、鼓掌,即在游戏中培养了幼儿的团队精神。
(九)沙水区
所需材料:教师可以在此区域放置几个纸箱子,分别画上物体的形状,让幼儿比一比谁能先把手里的事物投放到正确的箱子中。
原因:此年龄段的幼儿分辨能力还很模糊,正是学习对事物认识的好时机,如此客观将行为模式和知识融入到活动中,能加强幼儿的无意识记忆。
活动效果:此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对形状的认识和对事物分类的条理性,也能够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总 结:
教学策略的创新对幼儿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而区域活动也是教学策略创新的实现方式之一,区域活动材料成本都不算高,实现起来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却会使儿童的接受程度得到很大的改善。传统教学往往是统一教学、发展共性,从而抑制了幼儿的个性发展。从以上范例不难看出,区域活动可以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以更加生动的形式给幼儿提供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在游戏中得以学习、在参与中认知能力得以提高,在轻松的环境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综上所述,区域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个人表达能力从而使幼儿能够更加积极的、健康的、快乐的成长。因此,我们要在教学策略上保持创新,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出最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在学习中获得最大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廖晓萍.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与建构幼儿园区域活动.学前教育研究,2010,(4)
[2]孙亚琴.在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科学经验的自主建构.学前教育研究,2010,(6)
[3]曾惠容.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J].新课程,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