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中小企业发展困局看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从中小企业发展困局看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 人民论坛 》(2013年第23期)
郑 颖
【摘要】中小企业与行业协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困境:中小企业获得发展自主权的同时,也将遭遇规模经济效益低下的“马歇尔难题”;介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行业协会的产生和不断壮大成为必然,却难以厘定其功能定位。通过分析行业协会的历史演变,透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局,尝试理清中小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并以此界定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困局 行业协会 功能定位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客观上要求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变,政府全面控制社会的局面随着政府的相对退出而改变。从理论上看,这一改变将产生两个后果:一是随着政府不断退出市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将更多地获得政府间接的政策支持,而不是直接依靠政府公信力的替代式经营,这要求企业必须以其自有的品牌和技术获得真正的“自主”;二是随着政府从经济领域的不断退出,介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经济自治组织的产生和不断壮大成为必然,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行业协会包括职业协会,行业协会和商会等,狭义的行业协会仅指企业间形成的自治组织。本文采用广义上的概念)即是这种经济自治组织最为集中的体现。而与此同时,品牌时代悄然来临,关于竞争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即“马歇尔难题”更多地表征在中小企业身上。凝聚品牌价值和创新自主技术,是中小企业从弱小走向强大发展道路上的两个引擎。但也正是这两点使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的巨额成本。目前理论界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现实问题—发展困局—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此。解困的关键不能寄希望于政府职能的“还原”,而应当考量随着政府职能转变而产生的两个后果之间的关系,亦即,在政府退出市场之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关系。然而,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行业协会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压制和扭断。这就意味着,一方面,行业协会并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要求,这种内在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重新审视行业协会产生发展的条件和制度背景,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切入点,探究我国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与存在的问题,厘定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进而探讨行业协会法律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而不是政府的行政控制,以实现行业协会的自律与良性运行。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局透视
概括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可谓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放松了对企业(包括中小企业)的市场管制,为企业的自主经营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企业失去了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直接助力,在应对市场挑战和获得交易机会方面准备不足,难以自立。近几年被作为焦点问题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即是其典型写照。造成中小企业发展困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在客观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来源于中小企业规模的有限性和以获得交易机会为发展目标的拓展性的矛盾。中小企业投资者对经营成本和收益的理性预期,以及我国企业法律对企业规模的放松管制,使大量的小规模经营的中小企业纷纷设立,但过多的中小企业又造成企业间争夺交易机会的竞争日益剧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融资以扩大经营规模,进而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是许多中小企业最直接的选择。但也正因如此,过小的规模、过高的融资成本和过大的融资风险,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最根本的障碍。
第二,中小企业交易成本高。作为市场的基本单元,根据科斯定理,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行交易,都存在一定的交易成本。在政府放松管制的背景下,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的交易成本显著提高。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寻求交易机会以及为完成交易而支付的成本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关联面较窄,欠缺大企业降低交易成本的诸多条件。而且,大量的中小企业并不具备获得交易机会的独特优势,交易机会的获得需要付出更高的交易成本。
第三,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不完善。市场中过多的经营者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大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更新提升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在客观上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在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只有不断地压缩组织成本以获取微薄利润。这也是中小企业组织机构不健全、组织管理混乱、经营风险较高的根本原因。
第四,中小企业品牌价值低、欠缺技术优势。在诸多的文献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局往往被归结为融资难、交易成本高以及组织管理不完善等方面,而企业的品牌问题和技术问题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概因为在当前的市场状态下,品牌和技术需要巨额的成本投入,对大多数小规模的中小企业来说,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其实,中小企业品牌价值低和欠缺技术优势,才是中小企业发展困局存在的最根本原因。
透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困局的成因与表现,旨在重新厘定行业协会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的发展进路,重构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并通过行业协会而不是政府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局。
行业协会的历史演变及其制度背景
从行业协会的形成历史看,最初的行业协会(即行会)主要存在于职业者之间的自治联合。就我国的情形而言,行会一般出现在手工业和商业领域,是行业自律组织。与欧洲相比,行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中国的行会要小得多。其原因既有社会制度层面的因素,又有行会的成立宗旨、目的、结构及运行机制的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较大规模的手工业企业一般都由政府官营,而民营手工业由于生产资料、设备和技术条件等限制,一般规模不大,其生产发展受到制约,因此,作为民营手工业经济组织形式的手工业行会,面对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没有完全的独立性,它们在经济领域的职能非常有限,不但只能管理一些民营手工业,还经常受到官府的诸多干预。而在中世纪的欧洲,“个体业主间的正式联盟的确能够通过联合提高共同利益的可能性。对行业难题的共同协商能够导致明确而持续的政策的出台。他会使行业同政府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并通过协商得到一些特权。”①这就从根源上区分了中国的行会和欧洲行会,并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趋势。
在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背景之下,中国古代的行会从未取得广泛的自治权,更没有与政府讨价还价的可能性。而中世纪的欧洲行会本身就是基于自治而产生的,与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有较大的自治空间。在法国,行会还被授予了司法权,虽然条件是必须按照商定的习俗运用这些权力。在德国,贵族的优势并未压倒过作为一种社会运动的工匠组织的优势。在低地国家,推翻了贵族统治的政治革命允许行会官员不再由市政官任命,代之以选举产生,并给予行会一定程度的法律自治权。在英国,行会被允许对他们行业整体收税。
行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涉及到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否限制竞争的问题。在行会内部,竞争性的标价通常被处以罚款的协议和以原价分享另外一名成员所购买的货物的权利所遏制。但由于存在来自行会外的竞争,对于价格的竞争就必须有某种程度的容忍。行会对工作时间也有规定,这进一步限制了竞争。最为严厉的限制来自对劳工的竞争。行会同受雇的劳工的关系中唯一确定的原则是对工钱所表现出的坚定态度。劳工的数目也有限制,除了行会官员和前行会官员之外,其他工头超越规定的学徒数将会受到法律处罚。从资料分析来看,中世纪的行会类型并不适宜投资的快速增加,这与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形成鲜明对照。总而言之,手工业行会在早期对手工业的发展起了保护的作用,但到晚期却束缚了手工业的发展,因此,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冲破行会的束缚成为一个历史使命。在欧洲,首先在行会发展薄弱的农村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行会最终走向消亡,资本主义才迅速发展起来。明清时期,中国的行会规模开始壮大,开始有一定的工商业管理权,但是,这一时期正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行会的垄断性和平均主义反而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因此,行会在中国和欧洲扮演了不同的历史角色。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随着英国封建制度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的形成,在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变革的背景下,行会制度为公会制度所取代。这种更替,不是名称的任意改变,而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商人支配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行会制度虽然产生早于西欧行会制度,但这种转变的完成却比西欧要晚得多。只是在清末民初,在西方商会、华洋商会发展的影响下,才出现了行业性、区域性、全国性的各个层面的整合,开始向现代行业协会、商会方向迈进。1902年,上海首先成立商业会议公所,这是近代中国商会的雏形。建立商会的目的主要是联络商情,保护商利,促进商业共同繁荣。但由于商会与政府的关系密切,客观上并不是独立自治的机构,而且需要帮助官府收取苛捐杂税,商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政府的附属机关。②
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的现代模式及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发达国家行业协会的现代模式。由于世界各国人文环境与经济基础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行业协会的模式选择和功能设定形态各异。大致来说,主要表现为德法模式和英美模式。
以法德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在与政府的关系上,行业协会是政府领导下的服务机构,但一般不由政府操作,具有相对独立性。如德国行业协会的首要目标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并就经济和商务政策向政府和立法机构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配合政府和立法机构的工作,有时也承担政府下达的任务。在与企业的关系上,行业协会主要向企业提供由于成本过高而企业自身难以独自完成的服务。如德国行业协会对当地工商企业或本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定期做出书面报告,并提供相关的统计资料;开具原产地证明;对企业产品质量进行认证,协助新开办的工商企业到法院办理企业登记等。
从历史渊源上看,英美国家的行业协会主要是企业间的自治组织,各行从业人员将加入协会作为确保社会地位和经济安全的手段。当然,随着现代国家和政府职能的演变,英美国家行政权出现了极大扩张,行业协会亦及时转变角色,其职能也今非昔比。如在英国,如今各行业协会已成为权威性社会中介机构,在企业管理、沟通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帮助政府了解行业情况、为企业代言和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③在美国,组成行业协会来争取利益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全国各地的不同行业协会具有各自的利益,它们之间的利益经常是互相冲突的。加入行业协会,可以利用协会的力量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利益。个体企业的力量小,但是各个企业通过协会可以向国会和政府传达它们强有力的呼声,反映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使它们的意见得到了解和重视,从而有可能争取获得较为有益的政策、法规环境。因此,个体企业普遍乐于参加协会,愿意通过交纳入会费来承担协会运作的费用。④
需求与供给:行业协会功能定位的理性分析。从行业协会的发展进路与现代模式可以看出,行业协会的存在目的,从总体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解决因市场机制而产生但又是市场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自身所无法解决的市场失灵问题。
由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市场经济运行的模式与英国和美国等市场经济运行的模式(主要表征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存在差异性,故而市场或企业对行业协会的需求亦是不同。德国、日本的行业协会受政府的影响较大,这是因为德日等国政府一向采取较为积极的应对市场失灵的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行业协会予以实施;英国、美国的行业协会受政府的影响较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试图影响政府,这是因为英美过于相信市场的力量,在应对市场失灵问题上政策较为消极,即使干预经济,也往往是“危机对策”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理念。对于市场失灵问题,交由企业自发形成的行业协会去解决,政府很少主动出面干涉。
相比较而言,在我国既往的经济运行模式中,政府发挥了全面而无比强大的影响力,在顶层政府和底层经济个体之间,客观上不需要、事实上也不存在分散政府管制力量满足底层经济个体需要的中间层经济组织体。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客观上拉远了顶层政府与底层经济个体(企业)的距离,松动了政府对企业—尤其是对中小企业(通过“抓大放小”)—的管制,企业在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主权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替代政府管制职能的中间层经济组织体的强烈需要。所以,我国行业协会应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为切入点,以化解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局为发展思路,并以中小企业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重构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我国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针对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的行业协会应提供入会会员资格审查、会员交易信息的提供与交易平台的搭建、会员间技术的合作开发与共享以及行业协会集体品牌的凝聚等能够满足中小企业迫切需要的服务,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解决企业规模经济效益两个基本功能。首先,入会会员的资格审查应是行业协会最基本的功能。不论是法德模式的强制入会,还是英美模式的自发入会,入会会员的资格审查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过入会会员资格审查,一方面能够明确申请入会的企业的现实需要,有助于行业协会开展针对性服务;另一方面,通过资格审查可以指导企业规范化经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混乱的问题。其次,提供会员需要的宏观市场信息和微观交易信息、搭建企业间技术共同研发平台以及提升行业品牌的公信力,旨在降低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分薄单个会员技术研发的成本,解决规模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中小企业宏观经济信息与微观交易信息的相对匮乏、交易信息的风险确认成本相对较高、品牌价值的凝聚和自主技术的开发能力薄弱,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单个的中小企业规模小有关,通过行业协会,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共享,是化解中小企业当前问题的关键。
(作者为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
第二篇:从中小企业信息化看企业邮箱
据iResearch艾瑞咨询公司根据Radicati Group的数据显示,预测至2011年,企业用户将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1645亿封/天。在企业信息化普及的今天,电子邮件成为了企业的主要通讯工具,企业邮箱也成为了企业拓展市场的有力武器。正因于此,企业对企业邮箱才会提出更苛刻的要求。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对企业邮箱究竟有什么具体要求呢?
高速度:中小企业部署信息化就是为了提高企业办公效率,为此,企业对企业邮箱的第一要求就是高速度,因为高速度的企业邮箱可以保证企业邮件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对方。尤其是对于有海外业务关系的企业,对企业邮箱速度更是苛刻。向国外客户发邮件时,要经过多个ISP服务商,速度差的企业邮箱经常会令企业用户的邮件延迟到达,贻误商机。
安全性:企业的办公邮件很多是机密内容,安全性不高的企业邮箱可能会泄露企业的机密。为此,安全性也是企业对企业邮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要求。另外,在病毒肆虐横行的互联网中,电子邮箱也成为病毒入侵的一个窗口,为此,企业邮箱还应该具备防病毒这一安全功能。出于需求,不少企业还需要对员工的企业邮箱进行内容监控,这也是企业对邮箱安全性的需求。
邮箱功能:在企业日常应用中,企业邮箱不仅仅是企业的一款常用通讯工具,也是一款营销工具。邮件群发是很多企业经常用到的一种营销模式,这需要企业邮箱支持邮件群发功能。另外,一些企业与客户沟通时需要发送数百兆甚至更大的附件,这同样考验着企业邮箱的功能。总之,企业邮箱的功能,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支持企业用户定制。
反垃圾邮件功能:横行的垃圾邮件不仅让个人用户深恶痛绝,也让企业用户恨之入骨。每家企业都不希望自己的邮箱中充斥着垃圾邮件,为此,精确的反垃圾邮件功能也成为了企业对邮箱的一大要求。
另外,稳定性也是企业对企业邮箱的一个要求。对于市场中林林总总的企业邮箱,却罕有产品满足企业的全面需求,因为邮件服务商并没有读懂企业对企业邮箱的需求。三五互联云邮的出现,击破了中小企业邮箱应用的坚冰。
据悉,35云邮拥有多个独立的IDC机房和海外转发机房,是目前国内在海外设立最多IDC转发的邮件运营商之一。凭借使用高性能服务器集群,35云邮充分保证了邮件收发的快速稳定。在安全性方面,三五互联采用业界领先的运营级反垃圾网关 IronPort、Sophos 反病毒引擎,实时更新病毒库。邮件系统前端设置千兆防火墙,垃圾邮件识别率高于 98%,误判率低于 1% ;病毒识别率高于 99.9%,杀毒率高于 99.5%。充分保证了邮件的纯净。
在功能方面,三五互联推出的云邮也迎合了企业的需求。云邮不仅支持300M以上超大附件的上传,而且支持断点续传。此外,云邮还支持网络存储,用户可以将文件存储在邮箱中,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收发。
从云邮的细节不难看出,三五互联云邮的功能迎合了中小企业对企业邮箱的各项需求。一直以来,企业邮箱都是信息化服务商的一个盲区,三五互联云邮的推出,无疑将会拉开企业邮箱大战的序幕!
第三篇:陈 谊.从中外快递业竞争看我国快递业今后的发展策略
从中外快递业竞争看我国快递业今后的发展策略 2006-05-24 14:48:42 来源: 中外企业家网友评论 0 条
陈 谊
在去年12月11日物流快递业全面对外开放之际,我国国际快递市场80%的份额就已经由四大国际快递巨头占据。而随着外资巨头进一步摆脱了政策的束缚,在国内快递市场也将成为外资争夺的新重点的情况下,国营快递企业如何继续发挥长处,制定有效的策略,形成连通国内外的可与外资巨头抗衡的强大竞争实体,民营快递企业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和找准市场定位成为我国快递业业内人士的一个关注问题。本文将着重分析业内三股主要竞争力量:以DHL敦豪快递(下称DHL)、FedEx联邦快递(下称FedEx)、TNT天地快运(下称TNT)和UPS联合包裹(下称UPS)为代表的国际快递巨头进入我国市场的竞争策略,经营全球特快专递服务的中国速递服务公司(下称EMS)和以宅急送为代表的民营快递企业在面对挑战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策略,最后通过分析总结出国营和民营快递企业在我国物流快递业全面开放后的发展策略。
一、国际快递巨头竞争策略
1.战略联盟
对于外资来说,有的是规模、资本、管理、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但仅拥有这些优势还不足以让他们快速地进入我国市场,建立网络和发展客户。因此,他们在进入我国之初都选择了组建中外合资公司这种战略联盟的策略,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下称中外运)组成合资公司。由于中外运是成立较早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拥有覆盖全国的运输网络,所以通过合作,外资巨头们都首先解决了在我国水土不服的问题。其中,中外运与DHL合作在1986年合资成立的中外运敦豪快递公司最为成功,在短短的近20年间,该合资公司拥有了56家分公司,业务覆盖全国318个主要城市,市场份额为37%,并稳居我国航空快递业领导地位。同时,DHL还凭借合资公司这一优势早于其他快递巨头在2004年就正式进入我国国内快递市场。先于别的外资竞争对手建立品牌,获取国内快递运作的经验,建立起国内快递客户网,保持领先地位。
在成功进入我国后,近几年, 外资巨头还不断采取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方式,利用联盟所带来的资源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如快递巨头FedEx为了在我国进一步拓展网络,增强国际快递市场的地面支持和全面拓展我国国内快递市场,与跨国公司柯达合作,利用柯达在全国的9 000个加盟店来增加营业网点,获取网络优势。
2.收购兼并
尽管战略联盟的策略有助于四大快递巨头打入中国市场,弥补资源的不足,但合资公司中的外方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像独资公司那样更直接地了解顾客所需,从而调整竞争策略。因此除了DHL外, 其他三大快递巨头最后都与中外运结束合资关系,走向独资。独资后的FedEx和TNT为了继续利用中资快递公司现有的资源来扩充网络,加强在我国国际和国内快递市场的竞争与部署, 都采取收购兼并的策略。就在今年1月FedEx斥资4亿美元将其在1999年成立的大田联邦快递公司经营国际和国内快递的所有资产以及大田集团拥有的50%股份纳入旗下。而去年12月11日我国快递业全面对外开放之际,TNT也收购了我国最大的公路货物和包裹运输企业黑龙江华宇物流公司。这一举动使TNT直接拥有了华宇在大中城市1 100多个运转中心和16万稳定的客户,大大增强了网络实力。
3.可持续发展
对于外资快递巨头来说,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来建立必要的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其快递货品的地面处理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国际快递市场保持竞争优势。由于外资快递巨头现在主要定位在业务量最为密集、外商集中、成本低的沿海城市,所以为了给这里的客户提供优质的地面作业服务,中外运敦豪全新的广州口岸作业中心将于今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而该公司在上海、深圳、北京、杭州等的口岸中心也将会随着业务的增加而升级。除了中外运敦豪外,另一个快递巨头UPS则把目光放在具有巨大潜力的上海货运航空市场,将在上海建成国内首个国际航空运转中心。总而言之,有了这些物流运转中心,外资快递巨头
可以不经过国外的运作中心,直接把货物更快、更便捷地运往全球,在减少营运成本的同时也能更容易地网罗全球跨国公司客户。
除了基础设施外,发展有助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减少成本的高科技也是外资巨头采取的一种拉大与竞争对手差距、保持优势的策略。如DHL在2004年刚推出国内快递业务时,使用了全球电子查询和追踪系统,使递送周期平均比EMS缩短50%以上。TNT也不甘落后,将于今年启用可大幅节约物流成本的第二代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成为国内首家向外界宣布启用该技术的快递企业。通过该技术,TNT将可以帮助客户把货物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送达目的地,并使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信息更透明,在科技上拉开与中外竞争对手的距离。
二、国营快递企业竞争策略
在面临外资巨头取得国际快递业务的大半江山之际,EMS虽然拥有资金和覆盖全国城乡3万多个网点,并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业务联系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多年垄断经营造成的体制上的弊端以及由于体制所导致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的落后,其竞争力不断减弱, 因此采取了一系列迎战策略以便保持和增加竞争优势。
1.竞争中合作
在竞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采取灵活的方式,即既与外资巨头博弈,也与其组成战略联盟来吸收各种资源和先进管理经验,对EMS加强竞争力大有帮助。因此,EMS早于2000年就在国际快递业务上与TNT展开合作,借助TNT在全球丰富的网络资源,将发往尚未与EMS建立业务双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快递邮件交由TNT公司发运投递。同时,TNT还将向中国邮政提供咨询与培训。总而言之,与TNT的合作对于不熟悉外国市场的EMS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很好的地面支持以及运营经验。
2.资源投资
正当外资巨头加紧快递设施建设的时候,国营快递企业也不甘示弱。EMS 的2万余平方米的上海邮政速递处理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后,3万平方米的北京邮政速递处理中心和3.7
万平方米的广州速递邮件处理中心已经开工建设, 届时EMS在京津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航空快递业务处理能力将会大大提高,竞争力也随之增强。
3.内部改革,政企分开
由于EMS等国企的落后很大程度来自于体制的僵化和管理意识的落后,因此通过内部改革,政企分开来加强竞争力是必然的趋势。根据《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国家重新组建国家邮政局,作为整个行业的监督机构,而原来邮政信函、快递物流等业务将落在即将组建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上。由于新成立的公司将会按公司模式经营,所以EMS将更具市场活力,并将以灵活的策略、先进的管理水平来和外资巨头争夺市场。
三、民营快递企业竞争策略
相对于国营快递企业来说,民营快递企业为争取客户在运作上更加灵活,服务价格相对较低。但受到外资和国营快递的夹击,不少民营快递企业,像大田快递和华宇物流,纷纷卖给外资以解决资金和技术的问题。尽管如此,还有不少的民营企业,或者像宅急送那样的民营快递龙头企业希望保持自己品牌的,又或者是那些规模较小不能引起外资注意的,一般都通过价格策略、战略互补等方式来与国营和外资快递企业展开竞争。
1.价格优惠
2004年4月,于全国拥有300余家分公司,年增长率超过65%的宅急送为了在我国快递业全面开放之前抢占被外资视为重点的小件快递市场,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这几个业务量较大的地区试运营“次日达”的小件快递服务, 并给予前800位登录的顾客一次免费的小件快递服务,抓住开放前的机遇来加速发展。宅急送的这一业务由于价格便宜,又能提供优质的门到门服务,取得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除了宅急送采取价格策略以外,其他民营快递也普遍采取价格策略来竞争。根据《广州日报》报道,最近一些民营快递的报价中,一份广州到北京的快件只需要15元,而广州到上海的12元就可办妥了。就连EMS从广州到北京的一份普通快件也还要20元,而某外
资快递的价格甚至更高,多达100多元。所以在国内快递业竞争方面,目前民营快递的价格低廉还是为其带来国营和外资不可比拟的优势。
2.战略互补
相较于外资和国营快递企业来说,民营快递在资金上相对缺乏。因此,宅急送除了自建300多个服务网点外,在部分快运业务量比较小的城市,倘若委托他人代理业务的费用不超过两万,则不会投入资金自建网点,而是与当地小型运输公司合作形成外网营业点。目前,宅急送委托代理网点已经达到490多个。外网除了代理派送货物,收取宅急送的派送费外,还可以利用宅急送的网络优势揽货并搭乘宅急送的物流班车。这样一来,宅急送可迅速占领市场,传播品牌而又不会因此过多套牢资金,而对于规模较小的加盟快递企业来说,通过大型快递企业可以增加业务,获得更多客户和资金来源,从而得以在激烈竞争中继续生存发展。
四、我国快递业今后的发展策略
综上所述,外资巨头在我国物流快递业全面开放之前就已经在我国国际快递市场占领绝对的优势。而我国的快递企业虽然具有网络等优势,但在科技、国外运力和国外地面支持等方面与外资快递巨头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为了扭转劣势,笔者认为:
1.我国的快递企业应在原有的网络优势的基础上认识差距,加大科技投入。通过高科技来加快货物递送水平,提高管理运作效率,减低运营成本,增加货物运送过程中的透明度,以便客户能实时掌握信息,最终实现以高科技而非价格来领先市场,吸引客户。
2.同时我们还要再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客户服务。对于跨国的大客户来说,利用科技和各种基础设施等资源为其度身定做有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金融服务等各种快递物流的增值服务,以便让他们能专心其核心业务,将有利于我们收复在我国国际市场快递的份额。而对于那些在欧美国家企业将非核心环节外包的契机中崛起的,已经成为快递巨头新目标的我国中小企业,如果我们能够提供更人性化的,在经济上适合他们的服务,我们将能抓住机遇,招揽这一部分客户的业务,从而提高市场份额。
3.抓住机遇在竞争中继续深化和国内外航空公司、技术公司、快递企业等战略伙伴的合作,在保持品牌、吸收对方有利的资源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增加优势的同时,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实现双赢。
4.在国内快递方面,随着电子商务逐渐进入人们的工作生活,我国快递企业应加快与快递运送的源头企业及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展开合作,加强对国内快递客户的争夺。
5.对于像宅急送等的民营企业,虽然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但在目前的激烈竞争下,要进一步发展与壮大,通过上市、战略联盟、出售部分股权或银行贷款等方式来拓展融资渠道,增加资本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6.面临国外对手的强大冲击,实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尽量发挥长处,避开竞争者的焦点,也是我国快递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尤其是《邮政法》修改稿第七稿规定350克以下邮件属邮政专营这一规定一旦通过的话,民营快递企业更应该在细分市场基础上正确定位,或主攻某个领域,或是专攻某个区域市场等,扬长避短,利用灵活的策略来争夺目标市场。
第四篇:从发展角度看我国经济形势
经过2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磨炼和邓小平务实精神的教育,我国经济学界敢于面对现实,揭示问题和矛盾。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就问题论问题,问题成堆而理不清头绪,很少用哲学思维来研究当前经济发展和运行中的矛盾,不搞矛盾排队,分不清支流和主流。甚至造成莫名其妙的悲观情绪,我们的经济学成了问题经济学。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照抄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用来描述和研究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把我国经济当做一个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来看待,很少考虑我们的发展度和市场度。判断经济形势只根据那几个统计指标的走势论是非,找对策,只力图扭转那几个指标的走势,我们的经济学成了总量经济学,符号经济学。这种研究方法严重脱离实质经济内在矛盾运行的总量分析,更严重地脱离中国生产方式、交换方式、体制机制、结构转换升级具体阶段的实际。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抓不住根本问题,只看运行,不看发展,只讲量变走势,不讲质量内容。这种西化的问题经济学,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它打乱了现阶段有形手和无形手的分工结构,过早淡化政府的发展主体地位,扩大了政策市场调控的范围,干扰了市场的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坚持邓小平的中国特色思想,牢牢把握住我们的特殊国情。我国经济运行在什么历史阶段是必须首先弄清的根本性问题。
我们判断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好坏,要有一个特定的质和量的客观标准,不能仅仅根据几个总量统计指标的走势,简单地以升降论是非。经济运行指标在时间上不能简单地向后看,和上年周期比,和上月,上季比;在空间上也不能简单地和别的国家、地区比。首先要给当前经济运行一个准确的时空定位,即当前经济运行是处于我国、本地经济发展的什么阶段上。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什么,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是向着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主要矛盾方面推进,还是朝着反方向推进。这是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好坏的主要标准,定性标准。
从发展的本质含义、发展的规律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是结构性矛盾。所谓总量矛盾不过是抽象了结构内含的结构性矛盾在统计上的一种反映。总量矛盾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总量统计之中,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实质经济之中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我们面临的结构矛盾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种生活方式,这种两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矛盾。第二层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仅是东、中西大区结构间的矛盾,而且还有每一个大区内部小区结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第三层次是产业结构的矛盾。多年来我们对这个层次的矛盾是重视的,当作第一位的结构矛盾来抓。实际上它受前两位矛盾制约,就产业结构调产业结构是调不动的。第四个层次是产品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剩余和短缺产品的矛盾。
这四个层次的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交错,呈现复杂的局面,但只要认真把矛盾排队,就会发现第一层次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诸矛盾的总根源。产业结构久调不见显效,剩余和短缺同时共存,关键是城乡人口大结构转化滞后,产业政策没有区域化,区域政策没有产业化,工业分散,重复建设,区域同构,这是造成结构性剩余、结构性短缺共存的根本原因。发展形势不如人意,不是自今日始,不是一两年的事,是自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的。这是阶段性问题,不是当前运行问题,当前运行状况是这四个结构矛盾的正常反映。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不是短期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性的问题。
第五篇: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汉字则以其独特的形体,悠久的历史。构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汉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孕育,另一方面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表现载体反映着各个时代的文化与文明。
关键字: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中国文化
汉字作为汉民族的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产生与发展,与这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休戚相关。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消亡,只留下一些历史的印记相比,中华文化不仅传承下来,而且取得发展。伴随着文化的消亡的还有他们的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梵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因为文化的断层他们的文字已经很难被解读,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寄生于汉文化的汉字则已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并得到发展。即使中原地区几度被少数民族征服,在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汉字的性质与地位也几遭质疑。但汉字在今天依旧被我们使用。并且与世界接轨。汉字与汉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古印度的梵文 汉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长达五千年而未曾断流。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枝独秀。相比其他文明古国的都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只为后人留下一个遐想外,中华文化得以保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于中华文化本身不好战,是一种中庸文化。《诗经》中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主体,而“仁、义、礼、智、信、良、恭、让”,更是古人的精神追求。古巴比伦文明的消亡源于他们内部奢靡,古埃及则是其对外的战争。曾经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也因为十字军东征而导致其文化的式微。纵观中国历史,自秦始皇起对对外战争就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中国的统治者在乎的是国内的安定,四海升平的繁荣。即使好战的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也起于反击。看中国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南有喜马拉雅山,西有帕米尔高原,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而在封建社会开始就修筑长城抵御北方蛮族入侵。因此中华文化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孕育发展。这种环境造就了中国人保守严谨的性格,汉字的发明与发展与创制和使用他的人们息息相关。
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学术界至今尚未有定论。历史学家从出土原始文化时代器物上的符号认为是汉字的最初雏形,如在半坡遗址中的陶器上发现的一些符号“
”,即认为是文字,而文字学家则根据文字的性质出发认为文字的产生以文字的系统产生为标志,而这个系统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表达的意义不变。第三,这些小图形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的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也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
⑴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唐兰先生认为文字的发生,总远
⑵在夏以前,我们的文字已经很发展了。
㈠文字产生的传说时代
1)结绳记事说
在中国古典典籍中记载有不少结绳记事的事例。郑玄《周易注》说:“事六,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易 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庄子 胠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富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艮结绳而用之。”许慎《说文解字 序》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纵观世界以结绳而记事的民族不为少数,而在当代社会中一些处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依旧会采用结绳记事。据载古埃及,古波斯,古日本都曾有过结绳记事。在中国的汉字中我们依然会找到一些有明显结绳记事痕迹的字例。如在商周金文中“十”和十的倍数“卄”,“卅”和“卌”的字形,与结绳的痕迹相近。《说文解字》中:“世,三十年为一世,‘世’字则是‘卅’略加变形而构成。”
2)八卦起源说
许慎《说文解字 叙》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易八卦,以垂宪象„„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八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符号,是巫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史传为庖牺氏而做,融合天地人的变化。在八卦中基本卦象通过三个阴阳爻的组合可组成八种不同形式故称八卦,以三个卦爻组成的基本挂,习惯上又称为单卦。据出土的甲骨文的数量来看八已内的数似乎都是用一至四根算筹摆成的,现在已发现的商周时代的八卦恰恰都是由原始计数符号构成的,这表明古汉字中的一些与数有关文字构型的确可能与八卦符号和卦象等某些特定的现象,存在某种特别的联系。据甲骨文实物考证“爻”字甲骨文由两个“正”构成。数字甲骨文也含有由两个“五”构成的“爻”字。“学”字甲骨文作象两手摆弄爻的现象。古汉字中确有少数汉字借助了原始的八卦符号做偏旁构件,但由于八卦与汉字是两个不同系统。所以也就不能将汉字的起源完全归于八卦起源说。
3)刻契起源说
《释名 释书契》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列子 说符》说:“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相较于结绳记事,刻契则对于帮助辅助记忆事件有很大的进步性,这种就简单的在木契上的刻画,成为最早记事符号的文字书写形式之一。这种先民们在生产生活劳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用原始的符刻以传递某种信息。这对于今后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族徽文字,或是竹简木牍之类的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较于八卦说和结绳记事说,刻契对于汉字的初创与形成的影响则更加直接。
4)仓颉造字说
关于仓颉造字的史料记载有: 《荀子 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能。”
《吕氏春秋 君守篇》:“奚仲作本,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者所作,当矣。”
《韩非子 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世本 作篇》:“沮诵,仓颉作书。《淮南子 脩务训》:“史皇产而能作书。” 《淮南子》(高诱注):“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故曰史皇,又曰颉皇。” 《吕氏春秋》(高诱注):“仓颉生而知书,见 鸟迹,以造文章。” 《说文解字 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创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伊类象形。”
而关于仓颉其人,史书有载 《论衡 骨相:“仓颉四目”。《淮南子 本经》:“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仓颉造字本身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对于仓颉其人,生活在遥远的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生活的有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蚩尤等一系列的神话人物,并无实物为证实其的存在。而古人对于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则将其归于某个具有超强能力的人物,并使它具有异于常人的能力。因为古人认为文字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功绩。因此赞扬他四目,表示他能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洞察秋毫,观物入微,辨迹达理。对于此中华文化中有类似一个人物,产生于宋代的包拯,面黑如炭,表示铁面无私。额前有半月高悬。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百姓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希望有人能解救百姓摆脱水深火热之中。
文字的创造是一代又一代先民中在劳动中逐步积累与发展起来的一个过程。而不能简单的归结于一个人或一个现象上。
二、文字发展的实物时代
1)原始文字阶段
据考古资料发现,距今八九千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贾湖陶器上有一些符号性的刻符。此外,大地湾一期的遗址中陶器上也发现有类似的符号。这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是否为文字还存在质疑。之后的仰韶文化发现的出土文物中有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刻符,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彩陶符号,山东省滕州北辛陶文安徽蚌埠双墩刻画陶文和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彩陶刻符等。这些陶文较之前的各的更为复杂,如一出现“
”等符号,但这些陶文不易被解读。因此,这些陶文是区别的标志呢还是先民的文字呢?裘锡圭先生则指出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在甲骨文时代就以体现,如果说仰韶文化时期的陶文是汉字的最初形态,那么一些表达同样意思的符号,在这些陶文和甲骨文中则有很大的区别。⑶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至五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生产力已经有很大的发展。社会贫富现象开始出现,对于记录的需求也在增加,而裘锡圭先生认为“大汶口文化象形符号已经用作原始文字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由此推测,汉字形成过程开始的时间大概不会晚于公
⑷元前第三千年的中期。”
2)完整的文字体系时期
中华先民们经历了数千年的劳动,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常年累月的基础上,中国社会进入奴隶时代。据考古发现当时的夏商社会已具有高度的文明,从出土的文物看器物精美绝伦,一些陶器上的符号都刻在大口尊的内沿上,且出现了可辨识的文字如“止”,“刀”,“目”等字。遗憾的是这些文字还是不能对研究文字的形成起太大的帮助。从汉字最初的构造来看,汉字是属于象形文字。先民们最初是以一种图画的形式保存。因此在汉字形成的初期还保留着图画的痕迹。这些有着图画性质的符号,文字并不容易被辨析。沈兼士先生称这类符号为“文字画”,并且将其分为四级,一、文字画,二、象形文字,三、义字,四、表音字。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在我们甚至不需要任何证据,只要一瞥商代辉煌的⑸文化,就不会说那时人还在写没有文字发明以前所用的文字画了。”在光绪二十五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根据研究加固上所刻的文字已经有相当成熟并形成体系。殷商时代,巫史文化盛行,那时的人迷信占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占卜以问吉凶,他们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有时也会用其他兽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钻凿出一些小孔坑,占卜时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受热而裂缝。占卜的人根据裂缝的样子以卜吉凶,并且把占卜的事由,吉凶以及是否应验都刻在甲骨上,因此,称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为甲骨文或甲骨卜辞。古代的一些祭祀宗法制度在甲骨文中都可找到痕迹
如“礼”本意指祭祀鬼神,礼的繁体字写作“禮”,甲骨文写作“
”。从豆,豆是祭祀时放置祭品的器具。《说文 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周礼 春官 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琥礼北方。”其中的“礼”字表示祭祀,璧、琮、圭、璋、琥、琥等都是玉器,从此可以看出古代以御祭祀。
在商代青铜文化进入初创时期,各种请青铜制品开始出现,商代的后期在青铜器物上铸铭文的风气也开始出现,到周代形成高峰。这一时期将青铜称为金,因此我们将青铜器上的称为金文。这一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依然很高,如“止”在金文中写作“早期的甲骨文中写作“
”在金文中写作“
”。“戌”在”。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在形体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早期的金文数量较少;甲骨文由于需要刻的数量多,骨壳较硬的缺点,刻字者则会将粗笔改为细笔,将填实改为勾廓,将圆形改为方形。在周代青铜器的高峰时期,金文也取得一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青铜上的文字数量的增加,如著名的毛公鼎上的文字已达497个,甚至上千,而早期的的只有寥寥数字,这一时期的金文象形程度降低,更加趋向于线条化,平直化。如:“火”的甲骨文写作“”变为“”,这样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但对于书写来说却是极大的提高。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在春秋后期,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出项,奴隶制动摇,封建制度出现萌芽。在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分封而治,在开始各国继承了西周晚期金文的写法,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后来文字的形体也有不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表现在书写的差异上,字形体结构大体上还是类似。这一时期的文字称为大篆。
在历经春秋战国的战乱之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初期由于长时间的分裂,在文化上表现为有诸多的异体字,不利于秦王朝内部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为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颁布法令“书同文,车同轨”,在始皇的强权政策下,六国文字逐渐被经过整理的篆书所替代,这种经过整理的篆书称为小篆。
《说文 叙》中说:“其后(指孔子之后)„„分为六国„„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后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丹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为小篆者也。”秦时书写材料也有甲骨青铜等转变为更为轻便的竹简,丝帛。由于书写材料上的变化小篆较金文要加固的形体则更加简单,字形呈狭长状。象形的意味在篆文中减弱。图形式文字越发展越不象形。这是文
⑹字的规律性的变化。文化决定文字,文字要适应语言的需要。象形字的发展已经式微,相反形声字则取得重要的发展。许慎《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已将占总数的80%左右。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形声字的初期,一个人只要记住九百个有图画文字,遗留下来的近似记号的文字,再熟悉这一多声音符号的读法,就可以完全记住这些形声文字。如《说文》的女子部中的字,姞,姚,妘,姺,娸,婆,媳,妹,婶,姨,奶,姑„„等女字旁来表示类属,用其他表示成分的字构成新字。这种表义偏旁是狭小的,而正是由于表达范围的狭小,表意反而明确。因此以象形式文字逐渐被边缘化。
篆书一直被作为一种官方正式的文书而被使用,而在民间一种叫篆书更为书写的隶书则更加流行。至于隶书的形成时间。《汉书 艺文志》和《说文 叙》中说隶书开始出现于秦代为适应当时忙碌的官狱事务而形成的一种简便字体。也有认为是程邈为秦始皇造隶书,此说法并不可靠。裘锡圭先生认为隶书的形成与战国的晚期,隶书基本由六国文字的俗字发展而来。
隶书的出现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将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
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隶书可分为汉隶和秦隶,秦隶的笔形平直方折,汉隶的撇,捺和长横有波磔,秦隶残存有篆书的写作痕迹,汉隶中则较少。
这时的隶书已基本摆脱图画的痕迹,走上了简化之路。唐 颜元孙在《干禄字书》中说:“自改篆以来,渐失本真”。①汉字的实用意味则更加浓厚。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文字状况还是文字观念都发生变化。
到了汉末一种更为简便的楷书出现了,它是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楷书同汉隶的基本结构相同,在写法上,楷书的笔画没有波磔,字形方正,这种字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经历了一个从繁到简的演变过程,由最初介于文字与图画之间的文字形体,发展到横平竖直。不仅有汉字本身规律的发展,更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由最初的蛮荒时代到一步步的文明的成熟到辉煌。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中华文化象一种更加理性的一面发展,这种转变直接表现在汉字的形体上。
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化不再束之高阁,更多的大众有了学习知识的权利,而为了更好的推进文化的普及而对汉字进行了一番简化。简化之后的汉字书写更加快捷,笔画更为少,形体更加通俗。但是对于汉字是繁是简的争论却一直存在,对此,余光中先生曾说:“以前大陆为了更加普及教育或写起来更加方便,采用了简化字。我在台湾看报纸都是繁体字,笔画多的一眼扫过去,猜想他是什么字,谁会睁大眼睛看’凿壁偷光’的‘凿’字是否会少一笔。而且我自己写稿也会用简体字,我的诗往往是手稿就登出来,也没有引起多大的伤害。可是如果你需要学历史,考古,文字学等,用简体字是行不通的,像大陆到处的碑文,还是固体子,很多人签名也不是简体字„„当从单纯的美学角度讲还是繁体字更加漂亮。比如头发的‘发(髪)’字上面部分,三撇好像头发,左边部分好像梳子,现在简化之后,出发的‘发’也成为了‘发’”②。从现代社会高频率的省会节奏来看,简体字似乎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也符合汉字由繁至简的发展规律,但据最初象形也越变越远,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统。
汉字文化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悠久的历史与精深的文化内涵,让人赞叹,但正是于此,我们对于汉字的了解远没有其内涵的之深,因此我们不断的去追求,去探索汉字。
注释:①、颜元孙.干禄字书[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2
②、余光中.南方周末[N] 广州;南方周末.2011
参考文献:⑴、叶蜚声、徐通锵等.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⑵、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⑶⑷、裘锡圭.文字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⑸、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⑹、王白石、马超.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J].1995
⑺、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