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论探索论服务型政府构建与质监部门管理转型
理论探索论服务型政府构建与质监部门管
理转型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传统的监管型政府正在向以现代服务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转变,与之相适应的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也都需要随之转变。工商部门能否尽快实现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关键在于要解放思想,尽快实现管理理念的转变。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1、在现代社会,政府的治理过程也绝非以往单方面行使权力的过程,现代社会管理政府与整个社会的互动过程,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社会的管理,都需要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2、传统的无限政府的观念,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传统的政府管理习惯于大包大揽和行政垄断的管理方式,不相信甚至否定市场机制和市场的自我净化作用。建立面向市场的现代服务型政府,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要秉承凡是市场能做的事,都应当由市场来做,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净化作用,使政府成为一个有限管理政府。
3、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监管与发展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当,监管可以促进发展。如果监管方式不当、力度过强
或过弱,则可能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政府必须兼顾监管与发展两个方面,实现监管与发展的统一。
4、传统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传统的监管方式侧重于事后惩处,对个案的事后处理,可以纠正个别的违法行为,但无助于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自我净化的作用。同时,单纯的政府监管,造成了企业和消费者更加依赖政府,而不是根据市场规则对自身的经营活动加以约束,客观上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二、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提升工商服务职能
按照国际上全球国家竞争力排名体系,在市场管理与服务方面,中国政府的效率与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高速增长的现状,成为综合竞争力的短板。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和监管模式,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治理的观念、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1、必须深化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的管理理念更多地停留在行政执法层面上,以为监管职能到位了,市场秩序就可以规范,这就是最大的服务。这无疑是对的。为企业创造一个又好又快发展的大环境是工商部门最基本的职责,但是,监管是手段,而非出发点,更不是目的。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背景下,工商部门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提供服务产品,满足社会需要上下功夫,通过服务促
进监管、优化监管。
2、积极构建以服务为导向的新的管理模式。经过近些年的改革与调整,质监部门管理的体制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但是,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型政府还有很大差距。政府只有做到从服务出发,才能准确地判断需要什么样的监管、恰当的监管力度、适宜的监管方式,从而找到尽可能优化的监管模式与流程安排。
3、要树立服务本身就是一种监管的工作思路。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市场的约束作用,就可以用更低的行政成本达到同样的管理目标,甚至是更高的管理目标。单纯的行政监管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社会服务的作用则无处不在。
三、提升服务职能实现质监部门管理转型创新
1、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服务职能。目前,工商局的基本监管方式还是从计划经济延续过来的,重在监管,服务意识和服务职能体现得不够充分。如果没有观念的转变,所谓服务型工商最后只能局限于业务部门的几项改进措施,而不能带来整个部门工作实质性的转变。
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市场机制具有市场秩序自我净化的作用。我国的电子商务,尽管商业欺诈现象时有发生,但是,在政府监管缺位的情况下,电子商务领域还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市
场诚信与信用体系、网上支付体系以及物流配送体系。这足以说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可小视。但是,市场机制的自我净化作用并不能自发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推动。
3.建立和完善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电子政务平台。近些年,工商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服务产品,但工商局在老百姓中的认同度仍不高,原因在于工商局目前上线的电子政务系统,主要是根据业务监管部门的需求开发的,基本上都是对内服务,为提高业务工作的效能服务。为社会服务,从理念上已经开始有所转变,但真正基于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和开发,还未进入实施阶段。积极推进信息的社会化应用,通过不断开发新的服务产品,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就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监管方式要从以往单纯的政府管市场转到营造企业自律的大环境上来。工商局要改变长期延续的以事后管理、个案管理为主的旧模式,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信用是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工商部门应该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抓手,借助市场机制的作用,营造企业自律的大环境。但是,到目前为止,企业信用管理的约束作用主要还是来自于行政约束,市场的约束作用还很低,这恰恰说明了政府的信息服务不到位。只有创造条件使企业的守信信息和失信信息都能够方便、快捷、广泛地得到传播,市场对失信行为的约束作用才能显现。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工商局或其他哪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必须由政府牵头,各部门共同参与,才可能有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持续发展。
第二篇: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一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全面推进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把建设服务型政府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 以人为本服务型政府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明确要求。服务型政府是一个透明、法治、责任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建设一个政务公开、依法行政、为民负责的政府。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一方面不断提高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在自身改革和建设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加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行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等。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服务型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接受人民的监督。过去,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往往更多的是从“官本位”的角度来看待手中的权力,来对待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其实。服务型政府从本质上更应该是一个“服务员”的角色。在政府这艘大船的航程中,是人民的意志而不是政府的意志决定着航向,怎样提供服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什么时候提供服务都是由人民来决定。政府出台的每一个举措都应该尊重人民意愿,体现人民要求,为人民利益服务;衡量政府一切工作的尺度,都要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才是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透明政府。经历过非典等各类灾难事件后,人们发现,在这个社会生活深刻变革、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时代,只有政务公开透明才能进一步实现政府与民心、民意、民情的联动,保障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近年来,我国在政务公开方面确实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比如,我国的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80多部法律、行政法规等对相关政府信息的公开做了规定,使政务公开更透明。其实,人民的政府,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行使权力时就应当是透明的。政府透明了,人民知情权才有保障,才能随时观察政府是不是在为实现人民利益努力;政府透明了,人民才会积极参政议政,充分表达民意,防止不当决策损害人民利益;政府透明了,政府官员才不敢懈怠,注重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接受监督,人民群众才会增强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近年来的许多事实表明,群众知情有助于化解疑虑,政务公开有利于处理危机。因此,一个服务型政府,必然也是透明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所谓法治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根据人民意志依法组建而成;必须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必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简单的说,政府必须依法产生、受法律约束、依法律办事、对法律负责。而这些恰恰是一个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一个政府不是按照人民意志和法律程序组建而成,不能依照法律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不能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不接受人民监督,就不能保证它对人民负责,就不能保证它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它也就不能成为一个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问责制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近年来。“引咎辞职”、“问责制”逐渐为人民所熟悉。从2003年非典事件、中石油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到2004年吉林市中百商厦特大火灾,再到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故,一些负有责任的人有的被免职、有的引咎辞职,承担了应有的责任。人们深有感触地说,再没有“太平官”可当了。正所谓有权必有责,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始终是一对“孪生”兄弟,每一份权力都连带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当多大官就有多大权力”,现在更认识到“当多大官就有多大责任”。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不作为、乱作为或不正当作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都要给人民一个“说法”,都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践证明,服务型政府必然是一个责任政府。
二、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开始转变,各种服务措施不断推出,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也要看到,服务型政府建设毕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稳步扎实推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只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才能使整个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比如,加强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等。通过建立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更好地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当前,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逐步完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均等化的原则,既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又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努力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注重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解决公共服务总量不足和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让公共服务的阳光普照共和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公民。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产体制和制度。在现代社会,公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是政府提供有效公共服务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格局还带有比较浓厚的“建设财政”特点。财政支出被大量用于那些本该由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经济建设支出过高,公共服务支出偏低。因此,要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人民关系的前提。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工作规则》、《公务员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应该看到,一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是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有效运行。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们相信。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会更加职能化、制度化,政府与老百姓会越来越近,干群关系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
参考文献:
【1】潘莹.关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思考【J】.理论观察,2009(6)
【2】孙媛媛.浅论服务型政府建设【J】.基础理论研讨·科技信息
【3】孔凡河.服务型政府的服务特质及其实现机制【J】.公共管理,2009(4)
【4】吴晓曦.试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J】.百家论坛,2010(7)
【5】赵维娜.服务型政府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政法论坛,2010(9)
【6】王景玉.试论服务型政府的“为政”理念【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8(6)
【7】潘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发展现状及其改进方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8】谭媛媛.试析服务型政府建设【J】.决策信息·法苑,2010(5)
【9】秦存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
【10】龚维玲.论建设服务型政府【J】.创新,2008(1)
【11】胡宇轩.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2)
第三篇:论服务型政府与就业
论服务型政府与就业
0990202035 刘亚飞
“服务行政”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行政法学家厄斯特福斯多夫在其1938年的代表作《当成是服务主体的行政》中提出。在我国,台湾学者陈新民在20世纪90年代初于《公法学札记》及其他相关文章中对福斯多夫提出的“服务行政”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和解读。随后大陆的一些学者也开始意识到建立服务行政的必要性。到如今,服务行政已是各国政府在行政建设方面的重中之重。我国政府也于21世纪初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与目标。
服务型政府的是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公共服务责任的政府。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而且就业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公共就业服务是指为促进就业而进行的公共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而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也对公民就业方面的内容作了相关的规定。国际劳工组织也对各成员国建立就业服务系统作了相应的要求和建议。
我国的服务型政府正处于建设中,现如今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我国的就业服务均等化问题比较严重,各地的公共就业服务资源投入差距很大,尤其是对公共就业服务中的财政投入差距甚大,并且在我国的就业中仍存在着就业歧视,这些使得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我国的就业服务机构不足结构单一,服务人员数量偏少,劳动保障部门之一介绍机构人员与登记求职人员之间的比例约为1:356,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基层就业服务机构比较薄弱,而且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机制并不合理,缺乏监督机制。我国的失业救助体制并不健全,政府对劳动力市场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而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立法比较落后,市场行为不规范,就需要我国政府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对于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的构建以及对公民就业服务权的保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政府应鼓励其他社会组织、个人举办就业中介机构,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社会化,促使就业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以此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尤其是乡镇农村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制度化、合法化,建立网络化的就业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就业信息的资源共享,消除因信息不流通带来的就业不均等问题。加强对公共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同时建立对培训机制的监督机制,杜绝财政的浪费和加强人员培训的成效。我国应继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方面的立法,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法制化,全面保护公民的就业权利。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的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绩效沟通和绩效改进等各个方面,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第四篇:论质监部门如何构建和谐政企关系
论质监部门如何构建和谐政企关系
政企关系是否和谐,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质监部门和企业都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政企关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都需要进一步形成共识,并采取得力措施改善现状,构建良性互动、合作双赢、和谐稳固、充满活力的政企关系。
在当前条件下,政企和谐的主动方在质监部门,基础是法制宣传,着力点是依法行政,关键点是营造服务型质监。同时需要企业依法经营、规范发展、创新创造,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从质监部门主要工作职责来看,是通过综合管理、安全监察、行政执法的途径来指导、帮助企业,使企业自觉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和技术规范要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构建和谐政企关系,质监部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企业质量法制观念。在执法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量的违法违规案件中,固然有知法犯法、为谋取个人私利而不顾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以身试法者,但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违法者属于不了解法律法规、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的“法盲”。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正面引导,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和掌握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有关企业和当事人对违法行为的认识,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经营意识。质量技监部门要大力倡导“两个结合”理念,即执法与普法相结合,惩处与教育相结合,做到在执
法中普及国家法律知识,在惩处中教育企业遵纪守法。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宣传法律法规,借助新闻力量以案示法。第二,规范监督检查行为,切实践行依法行政。要进一步加强体制研究与创新,建立联合检查制度,控制对企业检查的次数,减少对企业的干扰;严禁擅自改变执法主体,全市系统只能由稽查机构和经省局批准的纤检机构综合执法、统一执法,严禁行政科室和技术机构履行行政执法职权;各执法机构要严格按照划定的范围和权限开展工作,严禁交叉执法;稽查机构要建立初查案件登记和初查结果反馈登记制度,杜绝本系统内部执法人员的重复检查;行政执法要做到“五不查”,即对国家名牌产品、免检产品,省名牌产品在有效期限(除举报投诉外),免于各种形式的监督检查;获国家、省质量管理奖的企业的产品(除举报投诉外),免于监督抽查;取得生产许可证或产品质量认证的产品,获证当年无重大质量问题不检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品,产品试生产期间不检查;新开办的企业生产非关系安全健康的产品,投产半年内不检查。坚决禁止多次检查和重复检查。
第三、围绕“创业服务年活动”,搞好服务,加强综合管理,提高企业技术基础和技术保障能力。当前,许多小企业质量意识不强,我们必须以引导为主,加大企业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教育的力度,增强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推动大多数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建立起以质量管理为重点的现代企业制度;帮助企业搞好采用国际标准和执行国家标准以及制定企业标准的工作;建立健全质量、计量管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质量水平、技术水平低下和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与此同时,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兴县和名牌战略,帮助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产品免检、原产地产品保护等荣誉称号。并依托名牌产品,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名牌群。对于一些民营、合资企业及个体户、私人等办企业初期时由于不懂法不知法及其他不熟悉有关规定的初次或轻微的违规违法行为,以说服教育、帮助整改为主,处罚为辅或者首次不罚或者从轻处罚。真正做到以服务促监督,寓服务于监督之中,成为保护企业的盾牌。
质监部门作为质量技术监督的主体确实可以影响企业的行为,但这不是政企关系的全部内容,要想处理好政企关系,还必须重视企业对政府的影响。企业对政府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在营造政企关系的过程中应该发挥更加主动的作用。
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看,企业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赚取更多的利润。要执行适当的企业活动,利润的确不可或缺,但是,利润本身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企业应该为社会服务,改善人的生活,只有为了把这个基本的使命做的更好,利润才变的重要和必要。企业应当担负起它的社会责任。构建和谐政企关系,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摆正姿态,积极主动与政府沟通。政企关系不和谐,政府方面应当进行反思,企业也要注意查找自己的不足。企业在政企关系处理方面应采取积极态度,主动和政府对话,摆正姿态,双方发生摩擦时,企业要和政府部门多沟通,要明确自己是属于政府辖区内的企业,越是重点企业、明星企业、大企业,越要放下架子,积极主动与政府沟
通,只有这样才能打下建立和谐政企关系的基础,企业才会在这种和谐关系中享受到优惠和发展空间。
二、适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无和强弱,是影响政企关系好坏的重要因素。进入21世纪,社会更希望企业能有效地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关心环境和生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遵守商业道德、提供安全的产品和服务、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区发展及城市建设等一系列社会责任和义务。
三、适当实行生产企业的归并集中。一些较大的生产企业应该将具有相似性、关联性、互补性的下属企业尽量归并集中到一起。一方面,企业经过归并集中,可以产生规模效应, 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归并集中后, 可以集中进行“三废”利用的研究与开发。
总之,在处理政企双方关系方面,一定要树立共兴共荣、合作双赢的共识和目标,加强沟通,求同存异,共谋发展。要全面调适心态,多做换位思考,加强情感认同,兼顾彼此利益,采取上述措施,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就可以得到很好改善,形成良性互动、互利双赢的政企共建格局。
第五篇:构建和谐质监的探索与思考
构建和谐质监的探索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快速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构建和谐质监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
(一)质监事业发展壮大和谐是关键
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构建和谐质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机关的必然要求,各级质监部门只有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优化机构设置,加快职能转变,才能把创建和谐质监活动引向深入。
从质监部门承担的职责来看,质监部门作为《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实施主体,担负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的重要职责,是保障社会法治、市场公平、百姓安全、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职责使然,质监部门责无旁贷地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从质监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党委、政府对质监部门提高把关服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质监部门改革创新、整合协调的难度日益加大,完成维护市场秩序各项工作的任务越发加重。质监部门急需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建立一个内外和谐的环境,这既创建和谐质监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前提。
从以上三点,不难看出,构建和谐质监势在必行,不仅仅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合难点,更是今后更长一段时间的目标任务。
(二)非和谐的因素影响质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我们晋城质监事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来看,还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干扰着我们正常的工作,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着我们事业的和谐发展。
从内部环境来看,有三个因素影响着构建和谐质监的大局。
首先是人的因素。在班子建设方面,我们通过干部人事调整,已经为各县局、各直属单位配备了年轻化、专业化的领导干部,但是由于新老接替的原因,由于工作适应的问题,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队伍建设方面,整体素质依然是制约着事业和谐发展的关键,我们的干部职工中,还有一些学历低、能力差的同志,也有一些不钻业务、不求上进、不务正业的同志,这些同志,不仅不能促进质监事业的和谐发展,反过来还会影响事业的发展。在人际关系方面,上级与下级、领导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也会制约事业的发展。领导之间,互相团结,互相促进还不够。上级与下级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还不够,同事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补位还不够。
其次是是部门的因素。科室、直属单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才能充分发挥好各自的职能。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者之间的三个关系还没有妥善处理好。首先是科室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协调。五个业务科室、七个行政科室之间分工配合不够,还有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其次是直属单位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协调,集中表现在稽查机构与检验机构之间因执法和检验的工作关系,还存在只顾本部门利益,不顾大局的问题。第三是科室与直属单位的关系还不够协调。直属单位的服从意识、科室的服务意识还不够。
第三是基础条件的因素。创建和谐质监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管理方式的改进,行政效率的 1
提高。而管理与一个单位、部门的物质条件、办公条件、办公环境密不可分。目前,有些县局的办公用房紧张、办公条件很差,不能满足开展各项工作的需要,在客观上也就制约了质监事业的和谐发展。
从外部环境来看,也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制约质监事业和谐发展的大局。
一是质监部门与当地党委、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融洽。近年来,质监工作虽然得到了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得到了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但是还没有形以政府党委牵头的成强效合力,还没有形成部门之间的迅速联动机制。
二是质监部门与工作对象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融洽。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下,还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还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对行政相对人、工作对象的检查多、服务少,要求多、回报少,命令多、帮扶少。
三是质监部门与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融洽。就质监部门与农民群众而言,保护这个弱势群体的权益还不够,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还不够,对农业产业化的拉动还不够。
以上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六个因素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和谐质监的建设,只有在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减少、削弱甚至是杜绝这些不利因素,才能有效保障铸就和谐质监事业。
二、晋城质监局创建和谐质监的做法
近年来,晋城市质监局在创建和谐上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勇敢的尝试。总体来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职能部门。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高举服务大旗,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从质监职能出发,做到了“四个紧贴”、“四个第一”和“四个主动”。即紧贴经济发展大局搞服务,紧贴社会安定需要搞服务、紧贴企业需求搞服务、紧贴民生需求搞服务。把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当作第一中心,把经济、社会发展当作第一选择,把企业的第一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主动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主动报告重大业务工作,主动沟通重要案件的查处情况,主动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了质监部门与地方的和谐,把质监部门建设成了“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社会赞誉、群众信赖”的和谐部门。
二是构建了一个和谐的执法环境。严格执法与和谐相处,看似矛盾,实则辨证统一。我们通过建立“四制一中心”的制度保证了对内对外的和谐执法环境。从内部来讲,推行了电子监管制,建立起了电子动态稽查监管网,对全市打假信息、质量监控、执法服务实行全方位动态监管。推行了责任倒查制,对于因执法办案、检验检测而发生错案、质量事故或者在社会上影响恶劣的事件,坚持查住一个,追究一个,绝不姑息。推行了行政审批分离制,在行政许可环节,实行“受理、审查、批准”三分离,坚决杜绝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的发生。从外部来讲,建立了和谐执法制,强化了“12365”举报中心的工作。通过实行和谐执法制,坚持“以企为本、以人为本、以法为本”的“三本”执法原则,倡导和谐执法、人性化执法。在社会上形成了“有质量问题,找质监”的良好氛围。从以上五个方面,实现了和谐执法的“五个零”,即执法态度零距离,执法对象零差别,执法过程零障碍,执法程序零差错,执法结果零投诉。铸就了秉公执法、文明执法、科学执法、人本执法的和谐执法形象。
三是构建了一支和谐的质监队伍。通过大力开展“争做三个表率”的活动,在全市质监系统上上下下形成了良好的争先、进取氛围。通过开展“争做政治坚定的表率”,领导干部政治责任心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强了、工作更加扎实了,贯彻各项工作做到了政令畅通、有令则行,有禁则止。通过开展“争做业务精通的表率”,举办全员业务技术大比武,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现代经济知识、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的积极性进一步被调动,在全市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通过开展“争做作风优良的表率”,全体干部职工全面加强了思想作
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的建设,弘扬了新风正气,抵制了歪风邪气。铸就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执法公正、作风优良”的和谐队伍。
四是构建了一个和谐的检测环境。全市质监系统围绕晋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企业和群众需求,在技术机构上大做文章。在检验设备投入上,连续三年来,拿出可用资金的30%以上,投资检验检测设备,改造检验检测条件,市局投资25万元在市检测所建成了全省一流的P2级微生物实验室,投资15万元在市锅检所建成了安全阀校验、修理研磨装置,与检验检疫机构联合兴建的生丝检验中心正式落实我局,标志着我市检验水平又有了新提高。在规范检验行为上做到“四个严禁”。严禁出具虚假报告、数据;严禁擅自超过标准规定多抽样品;严禁私分样品,对检验后有使用价值的样品一律按时通知受检单位取回或按规定进行处理;严禁超收费标准收费。通过对检验设备的投入和对检验行为的规范,铸就了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和谐检测形象。
五是构建了一个和谐的工作团体。和谐是建立在坚持原则基础上融洽的工作关系和工作氛围。市质监局在三个环节上铸就和谐团体。一是脚踏实地创和谐。广大干部职工全面强化责任意识,克服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的心态,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连续三年,市局各项工作在省局的考核中名列前茅,创造出了一流的工作业绩。二是团结稳定保和谐。班子成员之间、干部群众之间、科室之间、上下左右之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保证了团结,保证了和谐的效果。三是化解矛盾求和谐。在工作中,广大干部职工敢于正视矛盾,敢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在破解矛盾中铸就和谐团体。通过这三个环节,铸就了一个上下合心、左右合力、前后合拍的和谐团体。
六是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质监事业。和谐的质监事业是大局的和谐,是全面的和谐,是上上下下的和谐。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了单位的整体面貌大改观。从晋城局的办公条件来看,在全省各市局中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锅检所、特检所的办公条件更是在全省数一数
二。二是在管理水平上实现了大提升。阳城县局、泽州县局率先在全省通过ISO9000管理体系认证,市局加强了网络建设,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网络化、无纸化。三是在社会形象上实现了大改观。通过演讲、大讨论、文体活动,质监文化的内容不断丰富。市局建成了市级文明单位。通过这些工作,铸就了晋城质监兴旺发达、“兵强马壮”的和谐事业。
三、构建和谐质监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全面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质监事业是新形势下的目标方向,从我们近年来的尝试和探索,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和谐、融洽的内部关系是构建和谐质监的基础。
第一,必须要加强班子建设,坚持以人格力量团结人。“团结就是力量”,班子的团结是质监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一个不团结的班子无所谓凝聚力,一个凝聚力不强的班子无所谓战斗力。班子团结与否、团队精神强弱与否,直接关系着人际环境与工作实效。
第二,必须要彰显人文关怀,坚持以温馨情感凝聚人。构建和谐质监必须尊重干部职工的权益,提高干部职工利益。广大干部职工只有在权益合利益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扑下身子,全身心投如到质监事业的建设中。
第三,必须要营造发展环境,坚持以平等竞争鞭策人。通过营造公平竞争这个平台,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都有用武之地,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让会干事的人受重用。只有在全局上下营造一个“平者让、庸者下、能者上”的良好氛围,才能充分调动争先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和谐、顺畅的外部环境是构建和谐质监的关键。
质监工作环境仅靠质监部门的力量很难得到真正优化,必须加强和建立以党政机关、职能部门、新闻媒介、社会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监督管理网络,健全行政执法司法保障体系,举
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因此我们质监机关履行职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和维持好上下左右的关系。一是要坚持“日积月累”。平时必须做到勤汇报、多沟通,多宣传,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质监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都来支持质监事业;二是要坚持“方法得当”,要尽可能的做到换位思考,讲究方式方法,寻求最佳交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广结“善缘”,为质监事业的良性发展创造“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三是要坚持“人为我用”,要能够广泛运用各种社会资源来促进事业的发展,我们在检验中心建设上开展的“质企共建”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三)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制是构建和谐质监的保障。
我们构建了一个“磨不推自转”的工作机制,这个机制的顺利运行保障了规范、高效的工作运行。
1、从组织体系上建立层级负责制。对局领导建立领导分工负责制。明确提出分管领导是所分管业务工作的“一把手”和第一责任人,在分管业务范围内不等不靠,自主、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局领导各司其职、分兵把口、权责对应。各科室负责人要成为全市系统的业务技术专家和带头人,在技术领域要敢于负责,勇挑重担,独挡一面。每位工作人员是工作前沿的排头兵和直接责任人。
2、从评价体系上建立考核排队制。对日常工作建立考核排队制。包括专项工作季度考核排队制、季度工作民主测评制、工作人员半年民主测评分等制等。考核排队之前下发考核标准、办法,排名结果及时公布,坚持一阶段一检查、一考核、一排队,每次排队情况累积为全年总排名,并作为全年工作考核、评优评先的依据,杜绝年终考核“秋后算帐”的弊端。
3、从责任体系上建立责任追究制。对专项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对党风廉政建设、行政执法、新闻宣传等工作分别建立目标责任制。随着责任的强化,人人必须做到“六个不让”:不让党组决策在自己手中延误;不让上级指示在自己传递中中断;不让急需办理的文件在自己手中积压;不让上级交办的事情在自己手中发生差错;不让外来办事的人员在自己工作范围内受到冷落;不让机关形象因自己的工作差错受到损害。
构建和谐质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晋城市局将在“全国先进”荣誉的鞭策下,以和谐为主线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促进质监事业的大发展,为晋城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