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必修四文言文复习题
-
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含答案
练习12、必修四文言文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虎兕(sì)木椟(dú)苑囿(yòu)相夫子(xiànɡ) ....B.狗彘(zì) 孝悌(tì)
-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学案(九)
一、六国论
1、通假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2、古今异义词
①弊在赂秦(赂:割让土地以奉送)
② -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可与不: 不(fǒu),通“否”。 2.拜书送于庭: 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4.设九宾礼于廷: 宾,通“傧”。 5.秦自缪
-
必修四文言文综合测试(教案)
必修四文言文综合测试 一、课内基础检测 (一)重要实词 1.负 ①违背②使„„承担③背着④倚仗,凭借⑤辜负,对不起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 秦贪,负其强(④)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③) 相如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jia
必修一文言文 一、 选择填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 B.无能为也已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失其所与,不知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敢以烦
-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高频句及翻译整理
文言文重点文句《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1、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被任命为上卿,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主意拿不定,想找
-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必修4)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
-
文言文教材回归必修四、五[精选五篇]
文言文教材回归必修四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愿奉璧往使通(捧),(双手捧着)召有司案图..
可予不.通(否),( -
必修一到四必背古诗文言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
-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含5篇)
必修四文言知识梳理 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宜:宜可使(应该) 曲:曲在赵(理亏)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
导语: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中包括了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及鸿门宴三篇重要文言文,三篇文章的学习,对于我们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下面小编为大家提
-
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文言文学习报告
学习报告
在国庆前,我们就已经完成了高中课程必修五第四单元文言文的学习。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这个单元的一些学习情况。
一 、首先是掌握重点通假字: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 -
必修四课内文言文复习卷答案[大全5篇]
季氏将伐颛臾
一、古今异义词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用兵 )2、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作为 )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邦国;家族封邑) ..
二、词类活用
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 2 -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复习题Microsoft Word 文档[小编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复习题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 “不”通“_____”,表疑问语气)2、拜送书于庭。 (“庭”通“_____””,朝廷)
-
初中第一册文言文复习题范文合集
初中第一册文言文复习题 一、 文学常识填空(加*号的为重中之重。) *1、《十则》的作者是 ,他的字是 ,名是 , 时 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2、《论语》是 的书。 *3、韩非是
-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一、文言文、古诗文默写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嗟乎! 。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既举大名耳, 。 3.下面句中的“以”的
-
八下文言文复习题及参考答案(范文大全)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风烟俱净2、从流飘荡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4、急湍甚箭,猛浪 1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5、衔觞 -
必修一 文言文训练(★)
文言文专项训练(一)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